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純淨純善 幸福人生  悟道法師主講  (共一集)  2010/4/13  中國上海甸園賓館  檔名:WD21-035-0001

  尊敬的新竹公司,諸位同仁,大家早上好,阿彌陀佛。今天非常難得我們傅董安排這個時間,讓我有這個機會跟大家見面,跟大家結個緣。這次悟道到上海來,主要辦一點銀行的事情,辦到昨天一個段落,今天利用這個時間,在此地跟大家做一個交流。我們新竹公司非常難得,由傅董來帶動我們全體的同仁,大家一面工作,一面學習我們老祖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,大家學習倫理道德、《弟子規》,這是非常難得的。現在在國內有很多企業界,像北京胡小林,他們是做鍋爐的;還有南京,有很多企業家,包括青島,都是在他們的公司、他們的工廠,提倡我們祖宗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教育,這是非常殊勝的。

 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,第一個我們先認識,傳統文化跟我們現實生活、工作,有什麼樣的一個關係?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先認識的。我想由我們傅蓉董事長,她帶動跟大家講解,跟大家交流,一塊來學習,應該基本上,大家對於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,這方面多少都有些概念了。有這個概念,我們還是要長時間的來深入,深入的去理解。我們學習是不斷的在學習的,我們人一生下來,實在講,就是不斷的在學習。我們在母親的胞胎裡面,我們就已經在學習了。這也是我們老祖宗講的,所謂的胎教。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面,都會受到母親的言行、思想影響,這個影響就是學習。

  我們現在再仔細觀察,孩子初生,還不會講話,你仔細觀察,他兩個眼睛在看,他兩個耳朵在聽,他就不斷的在學習。這說明什麼?我們人在母親的胞胎裡面到出生就不斷的在學習了。這個學習的內容,她所接觸的方面,這個就非常關鍵。學習,到底是學習到好的,還是不好的?這個就影響我們一生,因此我們老祖宗非常重視胎教。所以一個母親懷孕之後,根據我們老祖宗的教導,就是不去看不好的事情,也不去接觸一些不好的事情,也不去聽一些不好的事情,自己就更不能夠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,為什麼?它都會很直接的影響她的胎兒,會影響他。譬如說,母親情緒不好,常發脾氣,那肯定會影響到這個胎兒,將來他的脾氣也是非常不穩定的。或者過度的悲傷,喜怒哀樂都沒有節制,這個都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思想,他的言行都會極度的偏差。因此在我們過去中國傳統倫理道德這些教育,是從胎教開始的。

  所以做母親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他常常提到的。第一任的老師就是母親,這也是我們仔細去觀察就可以看得出來。所以現在很多人說,孩子好像不好教、不好管、不聽話,他不是現在才這樣的。所謂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」,這個冰凍了三尺厚,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,而是很長一段時間累積起來的。所以孩子慢慢的長大,這是我們從母親的胞胎一直到出生,古人所謂「三歲看八十,七歲看終身」。母親影響孩子三年,看你教他什麼,就可以斷定這個孩子他往後一直到老,他的行為是什麼。到了七歲,那你就可以斷定,他的終身是什麼樣的一個結局。因此古人重視胎教,重視童蒙的教育,啟蒙教育非常重要。

  非常可惜,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,倫理道德的教育,包括社會教育的因果教育,大概最少已經中斷一百年了。大概我們的曾祖父,曾祖父還有接觸到,可能我們的祖父輩,就已經斷掉了。到我們這一代,特別是一九八O年、一九九O年出生的,那是一點概念都沒有。像我這個年紀,從小還聽到母親一些比較傳統的家教、觀念,包括道家,勸人斷惡修善,這樣的一個觀念。我從小我記得還看到我祖父常常念《三字經》,他是用台語念的,念《三字經》。現在大概四十歲以下的,可能就沒有接觸過,都沒有聽到過。因此提到我們傳統的文化,倫理道德這些觀念,我們現在年輕一代的聽起來,都非常陌生。

  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當前整個世界的情況。最近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,他在國際上不斷的呼籲,大家要重視英國湯恩比教授講的,二十一世紀這個世界上要恢復秩序,必須提倡中國傳統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這個世界才有可能恢復秩序。反過來講,如果這個世界上不去推動、提倡,去落實中國傳統孔孟的學說以及大乘佛法,這個世界的亂象是無法停止的。這是一九七O年代英國湯恩比教授他提出來的看法,這個書也流傳得很廣,都有翻譯本,我們在書店都可以買得到。在「和諧拯救危機」這個光碟裡面,也有提到這個事情,我想應該有很多同仁大家都看過。這是出自於英國人的口中,對二十一世紀,這個世界上要恢復秩序,他的一個觀點跟看法。他這個觀點看法,也受到家師非常的肯定,湯恩比教授也是真正對我們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教育,包括大乘佛法,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儒釋道三教,傳統教育有很深入的認識。他如果沒有深入我們傳統文化,那這些話他講不出來的。

  二OO六年家師到英國劍橋、牛津大學去訪問,劍橋大學它有漢學系,漢學系它是教漢文的。很多洋人(洋學生)他們學習漢文,學文言文,而且會講中國話。其中有一個學生寫的論文,他是採用《無量壽經》,還是採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以這本經寫他的論文。這是在他們的漢學系,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對這些學生講話,提到湯恩比教授在一九七O年代提出的這個觀點,請問這些學生,湯教授這個講法,大家認為怎麼樣?是不是能夠真的挽救這個世界?讓這個世界動亂能夠停息下來?大家也不知道怎麼回答。後來我們淨老教授才跟大家講,湯恩比教授講的沒有錯,但是可能我們解讀的,對他講的話,解讀不一定是對的。為什麼?講到中國傳統文化孔孟學說,大家可能直接就想到,四書、五經、十三經;講到道家的,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;講到佛家的,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這些大經大論,大家很直接就想到這些經典。

  這些經典是什麼?是花果。開花結果,花果非常漂亮,但是要怎麼樣才能開花結果?一定要有它的種子,你沒有這個種子,它怎麼能長出美麗的花果?種子是什麼?就講到最基本的問題,儒家它的根,它的根本,就是《弟子規》,現在我們公司大家一起在學習的,它是根;道家它的根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家在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,這是三教教育的根本,要從扎根教育做起。你沒有這個根,那個枝葉花果都不是真的,好像花瓶裡面的花,插幾天它就枯萎了。但是你生長在泥土裡面的根,冬天到了,枝葉花果凋落,但到了春天,它又長出來,為什麼它能長出來?因為它有根在。所以我們現在學習,就是從根,從這個根來學習。有了這個根本,有了這個基礎,我們才能夠享受到這些枝葉花果,這是我們要明白的。

  這個根本,也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最實用,最實際的。我們舉《弟子規》來講,《弟子規》教什麼?就教做人。我們不學習這個東西,我們就不懂得怎麼做人,做得對不對我們也不知道,這樣就出現很多問題,什麼問題?人與人之間不能和諧。現在我們胡主席提倡和諧社會,怎麼才能和諧?如果一天到晚,我們人與人之間都在起衝突,你說這樣能和諧嗎?不但起衝突,家庭裡面夫妻之間起衝突,父子之間起衝突,兄弟之間起衝突,朋友之間起衝突。衝突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,就是我們人與人之間,這些人際關係我們處理得不好,才會有這些現象。如果人與人之間,這些關係處理好了,這個衝突就不存在。衝突不存在,那就是和諧社會。

  我們都知道全人類,大家都希望和諧,大家都希望和平,這是我們全球人類共同的一個願望。願望是希望和諧、和平,但是事實上卻是很不和諧,世界也不和平,到處都有衝突,有戰爭,有動亂。我們看到這些現象是一個結果,原因就是沒有接受倫理道德這些基本的教育。因此《弟子規》就非常重要,它教做人的。倫理就是給我們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我們彼此之間在一起相處是什麼關係。我們老祖宗講五倫,五倫造端於夫婦,五倫是從夫妻開始的,因為有夫妻才有父子,有父子才有兄弟姐妹,有兄弟姐妹才有外面的朋友,有外面的朋友才有君臣,這叫五倫。倫就是倫常。

  這個五倫,你說哪一個族群沒有?這個不是我們中國老祖宗他發明的,不是,本來自然就這樣的一個現象,只是我們老祖宗把這個列出來。你說哪一個國家民族,他沒有五倫?你到非洲那裡,那些沒有開發的國家,他有沒有五倫?還是有。他還是有夫妻、有父子、有兄弟、有朋友、有君臣,君就是領導的,臣是被領導的,哪個族群沒有?都有。你認識這個倫常,現在你是什麼身分、什麼地位,你必須盡到什麼責任跟義務。所謂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義婦順,君仁臣忠,就是講這個關係。領導的人對被領導的,你要有愛心,要照顧他們。被領導的,對這個領導,要忠於領導,忠於自己的工作,把自己本分的工作把它做好。你在家是為人子,也為人父。在我們的父母前面,我們是子女;在自己的子女前面,我們是他的父母,這個倫常要認識清楚。

  具體的講解、做法,都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也很容易記,三個字、三個字,要背誦也容易。我們對父母,我們對他們應該要存什麼樣的一個態度,這在《弟子規》裡面都給我們講了。對待兄弟,對待自己的子女,對待朋友,對待領導與被領導的,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一個態度。這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,首先對倫理道德這個觀念上,要有一個深入的認識。認識之後,我們才知道,這些東西跟我們現實的生活、現實的工作,它有很密切的關係。我們學習《弟子規》,你會做人、會做事,懂得與人相處,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,沒有人不歡迎你的。你說你走到任何地方,大家都歡迎你,都需要像你這樣的人,你還怕找不到工作嗎?你還怕會沒有前途嗎?答案是肯定有光明的前途。因為世界各地都需要這樣的人,都缺乏這樣的人。從家庭,到公司,到社會,到一個國家,到整個世界,都需要這樣的人。如果一個人他不會做人,走到哪裡人家都討厭,你說他再有錢,我看前途也不長。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有一些有錢的子弟,他父母賺很多錢給他,但是他也不知道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,也不懂得怎麼跟朋友交往,常常跟人家起衝突,去得罪人。你說這樣他父母留的錢再多給他,以後這個錢到他手上,大家可以想像,他能保持下來嗎?這個答案,我們也是很肯定的,可能保持不久,家產都給他敗光了。因此德行教育是我們人生的第一課,非常重要。

  今天這個時間,我們定的這個主題,我看電腦螢幕打出來的是,「純淨純善,幸福人生」。胡小林、蔡老師,他們很多在教傳統文化的老師,也都講得很詳細,光碟現在流通得也很普遍,可能大家也都聽過。在此地也是很簡單的,根據我個人的淺見,提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。我們就這個題目來講,「幸福人生」,它是一個果,一個結果;「純淨純善」,它是因。所以這個題目我一看,一個因,一個果。你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的人生?那你必須要修純淨純善。

  幸福人生,幸福這兩個字,人生就是我們自己,就是我們本人,我們自己。幸福的定義,不知道諸位你認為怎麼樣才叫幸福?我們同仁當中,你覺得怎麼樣才叫幸福?大家有沒有一個標準?有沒有?怎麼樣才叫幸福?可能我們一時想不起來,是!什麼才叫幸福?你現在幸福嗎?幸福的定義,我們還是回歸到聖賢的標準,這樣比較好講。不然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,你認為很幸福的,我認為很不幸福;我認為幸福的,你認為很不幸福,這個說法就沒標準了。

  我們現在就佛法來講,佛法講的這個幸福,不一定在物質生活上很豐富。以及我們老祖宗,古聖先賢講的這個幸福,並不一定是大富大貴。所以我們根據佛菩薩,根據我們老祖宗,這些古聖先賢,他們幸福的標準是什麼?心裡沒有煩惱,心裡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、沒有恐懼,身心得到解脫、清淨、自在,這是聖賢、佛菩薩幸福的標準。不一定說他官做得很大,很有錢。他沒有錢,像顏回一樣,那麼窮,但是他過得很幸福,他過得很快樂。「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」。他吃飯連個碗都沒有,在陋巷,住的房子破破爛爛的,但是他過得很快樂。人家看到這個生活怎麼過?日子這麼苦,怎麼過?但是顏回他過得非常快樂。

  我們再看看釋迦牟尼佛,那比顏回物質水平更低了,顏回還有個陋巷,一個房子可以遮蔽風雨。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出家人都住樹下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沒有房子。因為印度是熱帶地區,他們就是找個樹下,打坐,休息,明天就換一棵樹。一天吃一餐,吃飯的時候去向人家要飯,就三件衣服、一個缽,什麼都沒有。但是佛跟這些弟子,他們過得很快樂、很自在,無憂無慮,無牽無掛。我們世俗人看起來,那個日子太苦了。但是他們是在享受人生最高的樂趣,這個我們一般人就不能夠理解了。因此我們幸福人生,不管有錢沒有錢,有地位沒有地位,都必須學習聖賢、佛菩薩的教育,你是大富大貴也能夠過得幸福快樂;你很沒有錢,物質生活水平很低,你也可以過得心安理得,也一樣不會輸給富貴人家,你還是過得非常的幸福快樂。因此我們幸福人生,它是一個果報。我們要怎麼樣學習,才會得到這個果報?必須要純淨純善,這是修因。

  純淨純善,這個善、淨的標準在哪裡?在佛經上講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你修到純了,那你的果報是圓滿的,就沒有絲毫的欠缺。我們世間人,一般人大家所追求的,第一個是財富,第二個是聰明智慧,第三個是健康長壽。這三種果報,我想全人類大概沒有人不需要的,大家都需要,有這樣的果報是最圓滿的。有的人他很有錢,但是沒有智慧,那這個果報不圓滿。有的人他很有智慧,他沒錢。就像我師父常講,他的老師,方東美教授,在大學裡面當教授,教哲學,智慧很高,一般人想不到他都想得到,一般人看不到他都看得到,但是沒錢,有時候一本書都買不起,就靠在學校當教授,一點微薄的薪水維持生活。所以晚年方教授的太太,方教授去世了,他的兒女都到美國去,他的太太在台灣,我師父他還常常去照顧她,照顧師母。所以有智慧,但是沒財富。壽命也算不短,七十幾歲過世,算是很長壽,但是就是沒財富,這個果報不圓滿。有的人他是壽命很長,但是沒錢,也沒智慧,活到一百多,身體很好。但他這兩個還是缺乏,還是不圓滿。我們也看到有些人,他壽命很長,身體並不健康,病哈哈的。還有,他壽命很長,就躺在床上,像植物人一樣,不能動。像我三舅媽,五十歲中風,躺在床上,躺了三十三年,八十三歲往生的。壽命長,不算短,八十幾歲,但是在床上躺三十三年,大小便都要人家去處理。壽命長,也不見得快樂,也不見得幸福,這樣快樂嗎?不快樂。

  我們看到我們現實人生的這些遭遇,這是一種果報,果就是一個結果。我們看到結果,你從這個果去推那個因,你答案就出來了。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是講的三個大原則。這三個大原則,還要細分,財還有分內財外財,有的人說我也沒有錢,怎麼去財布施?沒有錢,但是我們有精神、頭腦,我們有體力,比如我們去做義工,去義務給人家服務、幫忙,這就是內財布施,比那個金錢的外財布施,果報還要殊勝。這個大概大家都可以做到。

  我們想要得財富,你就拼命修財布施,不相信你可以試看看。大家不是一天到晚求財富嗎?我建議你不要買股票。我們在座有沒有人皈依三寶的,有沒有人皈依了?還沒有。沒有,我們可以談一談。我們皈依學佛的人,就是要聽佛的,聽佛的話。皈就是回歸,依就是依靠,我們依靠佛,佛經上佛跟我們講的。佛跟我們講,你財布施,你就得財富。真的嗎?錢布施出去,回不來了。我寄在銀行,我還可以去領出來用;布施就沒有了,就給人家了,你也不能再要回來,大家不敢相信。

  但是事實,我師父他遇到章嘉大師,就教他去布施。我聽他講經聽四十年了,從我開始聽他講經,他就講他的老師(學佛的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)教他修布施。他說:布施,我也沒錢,做一個公務員,微薄的薪水,過日子都差不多了,哪有錢布施?他說:一毛錢有沒有?一塊錢有沒有?他說:這個倒是有。那你就布施一毛、一塊。他就這樣修布施的,就做好事,人家放生、印經,他就去修,他真的去修。早年我聽他講經,他說他修了半年,就有感應,他想要什麼,就有了,奇怪吧!還是不敢相信,我們還是放在銀行比較保險,有存摺,有數字在。布施就不見了,都看不到了,不相信佛講的話。

  有一年我到泰國淨宗學會,大概是二OOO年,十年前,泰國曼谷,我們台灣有個移民去那邊開工廠。移民到那邊當華僑,也很賺錢,姓呂,雙口呂,我去幫助他成立一個曼谷淨宗學會。呂會長他自己也有一棟別墅,也請了很多傭人。有一天他請我吃晚餐,他就跟我討論,他說悟道法師,我聽老和尚講《了凡四訓》,老和尚說,錢財統統布施出去,很快就會回來了,又會多一點,加利息。他說如果真的這樣,我當然敢布施。布施出去,很快又回來,回來又會多一點,好像利息一樣,那我當然敢布施。但是後來,後面一句話,他跟我講,如果萬一我布施出去,回不來怎麼辦?他說回不來怎麼辦?他問我這個。後來他的結論,我還是不敢布施,萬一回不來,那我不是全完了嗎?

  這個事情就是對這個因果上認識還不夠深入,另外一方面,你沒有透過實行。在《論語》裡面,第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學了之後,你在生活當中去實習,你去實驗。如果你實驗,得到這個效果,你說你快樂不快樂?歡喜不歡喜?當然就歡喜!一般人他體會不到,只有我們學而時習之的人,他才感受得到。我們老和尚他也示現給我們看,他就是學而時習之,章嘉大師教他布施,他就從一毛、一塊的去布施。從窮光蛋,壽命又短,是有智慧,但是壽命短,沒財富,大概過去生只有修法布施,財布施也沒有,無畏布施也沒有,所以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算命給他算四十五歲。四十五歲那一年,他真的大病一場,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聽他講經了,所以那個事情我知道。病了一個月,他又好了,壽命延長,現在八十幾了,延長的壽命比袁了凡先生更長。他示現給我們看,做這個布施,他得到很多感應。

  所以,如果大家相信佛的話,你要把買股票的錢,你去做好事,你去布施給窮人,去幫助那些人,做善事,保證你不吃虧,也不會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,而且五家都搶不走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「財為五家共有」,不要以為這個財富是你一個人獨有的。第一家就是國王,國王一家,國王就是政府,你有錢政府要抽稅金,他有一份,你走到哪個國家沒有稅金的?大概沒有。第二家是什麼?盜賊,小偷強盜,你有錢,他一天到晚動你的腦筋,想盡辦法把你的財富奪過來。第三家是水災,來一個水災,會把你財物漂流。第四家是火災,億萬財產,一把火燒個精光。水跟火是代表天然災害,天然災害包括風災、地震,這些天然災害都可以把你的財物散掉。第五家是非愛子,就是敗家子,生一個敗家子,專門給你花錢、討債來的,你再多的錢,他拿去賭博就輸光光。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個事情?有沒有?有沒有看過?或者沒看過有聽說過?有沒有?應該有。

  我這次在山東做「三時繫念」,福建就有個居士,他兒子就去澳門賭博,一次輸兩百萬人民幣。他跑到寺院來,他說他真不想回家,所以跑去跟我過年。我就勸他,你要做好事,要布施。他是有布施,但是布施跟他兒子輸的比例還是很小,大概十分之一。他兒子給他輸了幾百萬人民幣,他布施有大概二、三十萬,大概十分之一,但十分之一也是有效果。過年以後,我說你是不是想家?歸心似箭。他說,師父,我根本就不想家,我是很討厭,不得不回去,一回去就生煩惱,但還是得回去。他這次回去再來就很高興,他跟我講,他現在兒子很乖,不再去賭博,好好照顧工廠。我說有修還是有差,有感應。這就是非愛子,非愛子就是你上輩子可能欠他的,他是來跟你討債的。但是如果你這一生,你知道怎麼去修,這個命運它可以轉的。命運是我們過去、今生造的,當然我們可以改變,不是別人給我們的。這是真理,事實真相,自己造的,自己可以改。

  所以現在很多同修,雖然皈依佛門,但是還是不相信佛的話,還是相信世間人的話,所以他不敢布施。但是敢買股票,大家相信不相信?布施就沒有了,不敢;但是買股票,敢。買股票有時候賺,有時候會賠,好像賭博一樣,也不一定是穩賺的。我們要在這個實習當中,證實這個效果,得到這個效果,你就會放心大膽去修。我出家以來,我是跟著師父,師父在修布施給我看,我也是跟著他修,修得有時候布施之後,口袋都空空的。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,有一個老尼師,她出家很早,有一次她就勸我,她說悟道師,你自己要留一點錢。我說留錢幹什麼?出家人錢用不上。她說你不知道,你現在住在這個道場,將來你如果被趕出去,你就要去睡火車站,你就沒地方住了。你總要留一筆錢,將來萬一被趕出去,你買個房子,自己才有個遮蔽風雨的地方。不然人家寺院不給你住,你怎麼辦?你就去睡火車站,還能怎麼辦?她就勸我要去跟會,跟民間的互助會。不曉得大陸有沒有?大陸有沒有民間的互助會?有沒有?有彼此大家好像借錢一樣,標會。她勸我去跟那個會,人家有點供養給你,你去跟那個會。她去跟會,她也勸我去跟會。我想一想,不行,我還是聽師父的,布施、印經、結緣,免費贈送。後來她老人家去跟一個居士,也是學佛的居士,跟他的會,被他倒掉了。有一天她要來向那個居士要債,我知道,不好意思給她洩氣。我心裡就想,當初我如果聽妳的話,我今天的下場跟妳一樣,被倒了,也要不回來,血本無歸。

  我布施沒有師父感應那麼殊勝,但是現在也覺得生活上也不缺乏,反正有得吃、有得住,我也懶得放錢,放錢也是罣礙。我們走到哪裡,生活上吃穿夠就好了,衣食不缺乏就好了,錢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我們就是多做好事,多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這樣我們來生來世的果報比現在就更殊勝了。而且這個錢財,你布施、做好事,特別在三寶裡面種福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,給你寄在堅牢庫,這個五家都搶不走。國王、盜賊、水災、火災、非愛子(敗家子)都搶不走,給你寄在堅牢庫,所以這是最保險的。現在很多人去跟保險,其實你跟佛菩薩這家保險公司,是最保險的。這家大家不要,不認識。跟這個世間人的保險公司,實在講保險公司它還是要再去投保,投比它大的保險公司。哪個人敢保證,有一家保險公司永遠不倒的?哪個人敢保證,錢幣不會貶值的?我想現在全世界沒有一個人敢保證。這是講到我們修行。

  我們要得到圓滿的幸福人生,我們修行要純淨純善,就是你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三樣都修,你這個果報就圓滿。又有財富,人又很聰明、又有智慧,又健康,又長壽,這個幸福美滿的人生是圓滿的。如果只有修一種,那還有欠缺,不圓滿;或者修兩種,也不圓滿。這三種都修,怎麼樣才算究竟圓滿?你不能再夾雜,要修到純了。所以我看這個標題是「純淨純善」。你看純淨純善,純就是你不能加料,好像我們打一杯橙汁,你不要加水,或者加一些添加物,加下去就不純了。大家有沒有喝過蜂蜜?蜂蜜有沒有喝過?有。我以前喝到的蜂蜜,常常去買到加料,加東西的,不純的。後來有居士告訴我,悟道師,你喝的那個不純,那是加料的。我買一些純的給你吃,真的是不一樣。

  我們修無畏布施,無畏布施我們也修了,但是你修得不純,裡面還有夾雜一些不善的。譬如舉無畏布施來講,無畏布施你修了,你果報也有,壽命很長,但是身體不健康,一天到晚生病。這樣壽命長也沒意思,壽命長身體要健康才好,一天到晚生病,雖然活到九十幾歲、一百多歲,那也不快樂,也是活受罪。他為什麼會得這個果報?因為他修的時候,修這個無畏布施,他有夾雜一些不善的在裡面,這是我們要明白的。怎麼樣修到純淨純善?就是不夾雜,修善的當中不夾雜不善的。但是我們在修的時候,難免這個善跟惡都會夾雜。雖然有夾雜,我們就是不斷的修,不斷的提升,把不善的慢慢減少,到最後它就純善、就純淨,就純了。剛開始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就做到純淨純善,剛開始做不到,我們只要不斷的把不善的淘汰掉,到最後就純善。

  古人他有個修行的方法,記功過格。另外也有人用黑豆、白豆,這在《感應篇彙編》,古人也有這麼修的。他心裡起一個惡念,起一個不好的念頭,他用兩個瓶子,起一個不好的念頭,或者做一樁不好的事情,他丟一個黑豆在瓶子裡;起一個善念,做一樁好事,他丟一個白豆在另外的瓶子裡。一開始,一天累積下來,黑豆快要滿了,白豆才二、三顆,說明惡念比善念多。後來不斷的努力修,一直把惡念轉成善念,惡念一起來馬上就把它轉過來,逐漸的白豆就增加,黑豆慢慢減少。到了三年之後,他這個瓶子只有白豆,沒有黑豆,那就純淨純善。大家這個方法可以試看看,另外是記功過格。

  所以我們學習,我們一開始沒有辦法做到純淨純善,但是要往純淨純善這個標準來提升。我們努力的學習,不斷的學習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我們一定可以達到這個目標。這是講到純淨純善,我們這個因修圓滿了,你的果報必定得到究竟圓滿的幸福人生。大家要記住,佛在經上講的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三個大原則,我們要牢牢記在心裡。現在我們講了一個小時,我們休息二十分鐘。我們十點十分,下面有幾個問題,我們來做個簡單的答覆。我們這節課就跟大家談到此地,大家有什麼疑問,可以用紙寫下來交給我,我們再來做個交流。非常感謝各位,我們下課休息,阿彌陀佛。

  諸位同仁,阿彌陀佛。我們下面這個時間簡單的來答覆,我們同仁當中提出的幾個問題。首先我先將這個問題念一遍,我們一條一條的念一遍,然後一條一條來做個簡單答覆。這裡第一個問題:

  問:尊敬的師父,我們想向您請教以下幾個問題:一、自去年下半年開始,公司開展《弟子規》和《太上感應篇》的學習,使我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,知道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但在現在的社會上很多人不相信,說這是迷信,這是封建社會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和方法。對於這樣的正邪兩種說法,請師父慈悲開示。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這是第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,我們剛才也跟大家做一個簡單報告,我們傳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已經中斷最少有一百年,有一百年這麼長的時間。因此我們現代的中國人,對我們老祖宗這些倫理道德因果教育,大家都不認識,也不了解。為什麼不認識、不了解?因為我們沒有接觸過。沒有接觸過,總是聽人家說,人家說這個是封建迷信,大家都這麼說,我們也就覺得,好像大家都這麼認為,大概這個真的是迷信。既然迷信,就不值得我們去學習、去接觸,因為那是迷信,就變成現在在社會上很普遍的說法。

  這個原因,我們理解之後,我們對於一樁事情的判斷、分析,必須要有理智,也不能感情用事。封建這兩個字,其實不是不好,我們現在聽到封建,好像就聯想到以前的專制,皇帝的時代封建專制。歷朝歷代都有不好的,不好的結果是怎麼樣?他的政權就被推翻了。那好的呢?好的他的朝代時間就能延長。我們可以說好的比不好的多,我們不能把這個不好的拿來否定那些好的,把那個好的統統都否定掉,這樣就大錯特錯。我們應該捨棄不好的,要保留好的。好像我們身體生病,你不好的細胞要把它去掉,你不能連帶好的細胞全部殺死,那你也活不了。這是我們一定要先了解的。

  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好嗎?都是封建迷信嗎?都是外國人對嗎?大家承認嗎?我是不承認的,我認為我們老祖宗有很好的東西,是外國人沒有的。我們歷史五千年,四大文明古國,現在只有中國保留下來,如果比他們不好能夠留下來嗎?能夠傳得下來嗎?我們要很客觀的去看這個事情,不能感情用事,要很理性的。所以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講過,我們只是在科技方面比西洋人落後一些,其他任何方面,都是西洋人要向我們學習的。所以我們到海外去,我們都是以教化眾生這樣的心態,把我們中國傳統文化,大乘佛法介紹給外國人,去教導他們。不曉得大家到外國,你是什麼樣的心態?我跟著我師父是去教化眾生的,我們當老師去教他們。你到外國,你是什麼心態?如果我們對自己老祖宗這點信心都沒有,就很可憐,我們永遠落在人家的後面。

  所以封建這兩個字,並不是不好,封就是以前那個封地,按照你的階級,封多少地給你,那有什麼不好?現在不是這樣嗎?所以我到山東海島金山寺,就有居士也是問封建迷信的問題。我說我們現在這個金山寺,這是慶雲縣政府封給我們的,撥了五百畝,他封給我們的。名詞換一換而已,實際上還不是這樣。政府他封個地給你,這叫封建,那有什麼不好,有什麼不對?不要聽到這個名詞,就認為不好、不對,這都是我們沒有去接觸老祖宗這些歷史,這些典章制度,看法都是有偏差的。

  什麼叫迷信?你一天到晚說別人迷信的人,那你能不能說出什麼樣才叫不迷信?能不能回答我這個問題?你說我們迷信,那你說,怎麼樣叫不迷信?大概現代人都提出,沒有科學依據,就是迷信;我看不到的,就是迷信。這個話講得通嗎?大家想一想,你看不到的,你就認為它不存在,它沒有,這樣對嗎?對不對?大概大家都認為,對!我看不到就是沒有,我聽不到就是沒有,就是不存在。如果你認為這樣對,那我舉出一個例子,你去想一想。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兩個眼睛一閉,睡著了,你白天的一切,你的房子,你的存摺,包括你這個身體,還在不在?你看到了嗎?你聽到了嗎?你有沒有聽到?你晚上睡覺,眼睛一閉,睡著了,你白天這一切,你還有看到嗎?你還有聽到嗎?你睡著的時候,你還看得到、聽得到,還接觸得到嗎?包括你這個身體,你睡得很熟的時候,人家把你抬去丟到海裡,你都不知道,對不對?睡得就像死人一樣,只是與死人差在哪裡?我們還在呼吸,那個死人不呼吸,就差這個而已,對不對?你能夠說我晚上睡覺,白天那個都是假的,那都是不存在的,因為我晚上睡覺,我就沒看到了,那個就是不存在的,這講不通。你能夠這麼說嗎?不能這麼說,對不對?

  你睡覺的時候,你的精神活動還在不在?你睡覺就跟死人是一樣的,你的眼睛也不會看,耳朵也不能聽,身體也不能動,躺在那裡不跟死人差不多嗎?只差一口氣在呼吸而已,你這些一切也都看不到。包括你這個身體,人家抬走都不知道了,那你說你身外之物,你銀行的存摺,你有幾間房子,你汽車有幾部,還屬於你的嗎?你晚上睡覺的時候,你的精神活動有沒有繼續,還是終止?我想答案都很肯定,晚上睡覺還會作夢,對不對?我們白天看到的這一切,我們見不到,但是我們又另外到一個時空去了,對不對?你的夢境又另外到一個時間空間去了。你說這樣人會有死嗎?人不會死的。你的神識,我們世間人講靈魂,我們人的神識,它本來就存在,它不生,當然它不會消滅,因為它不生。不生就是什麼?它本來就有,本來就有,就不生;不生,當然它不會滅,它不會消失掉。現在我們講生死是就這個身體的生命,這個身體不是我,這個身體是我所有,就像你的汽車、你的錢,那是我所有的。我們這個身體,就像我們的衣服一樣,真正的主人就是自己的神識,你現在的精神,在佛法講,就是你的心,這是不生不滅的,它是永恆存在的。人死了,不是沒有了,你是換一個生命,換另外一個新的環境。明白這個道理的人,我們愈換環境愈好,愈換這個身體的品質愈好,這樣才進步、才提升。因此講迷信兩個字,也是含糊籠統。

  現在一般人都是講迷信迷信,到底什麼叫迷信?什麼叫不迷信?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。你說這些老祖宗,佛經上講的都叫迷信,因為你沒看到,就認為是迷信,這個說法是講不通的,你看不到的事情太多了,但是它事實是存在的。你不可以說,你現在肉眼看不到,你就說它沒有,這是不對的。譬如現在的科學儀器,你沒有透過顯微鏡放大幾百倍,你就看不到那些微細的生物。你憑現在的肉眼,你說我看不到,那沒有,那是迷信,這樣對嗎?不對。科學家他是靠那個儀器,他沒有靠儀器,他就看不到很微細的。但是你要看到不同時空的世界、眾生,能不能看到?可以,你修禪定就看到了,你定功愈深,你能見度就愈廣,這都是我們的本能。古印度很多修行人,他們都達到這樣的一個境界。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教看到的,是古印度,佛還沒有出現在世間的時候,婆羅門教他們都修禪定,他們都看到了。在我們中國,道家修仙的,他們有修定,他們也看到,千真萬確,一點不假。現在外國人,他是透過催眠,讓一個人說出他前生的事情。所以現在外國人,這些科學家也都知道,的確人有前生、有來世。現在這個試驗的例子都很多。因此你說迷信,你是凡夫,哪一個不迷信?

  所以去年山東大學幾個教授到金山寺去參學,他們也想皈依。我就跟他們講,我說我們學佛要皈依,第一個我們要先承認,我現在是凡夫,我要跟佛、菩薩來學習。如果你不承認我是凡夫,那你何必皈依,你何必跟佛學,因為你比佛都利害,對不對?所以你第一個要先承認自己是凡夫,你不能說我現在是大學教授,我智慧很高,佛都不如我。那你還要皈依嗎?那不用皈依,叫佛來皈依你就好了,對不對?什麼叫凡夫,大家知道嗎?我就舉出一個例子,你身從哪裡來的?你從哪裡來的?你知道嗎?不知道。不知道是什麼?迷。如果你知道,你就覺悟了,你就不迷了。你將來什麼時候死,你知道嗎?你不知道,不知道,也是迷。你要在哪個地方死,你知道嗎?你不知道,不知道,也叫迷。要怎麼死,死有好幾種死法,知道嗎?也不知道。死了之後要去哪裡,知道嗎?也不知道。不知道,就乾脆說沒有。那這個我也會講,還要輪到你們這些大教授來講嗎?不知道,不知道就是迷。你不知道,你不能不承認我們是凡夫。我們要承認,我們現在的確是凡夫。凡夫才有必要跟佛來學,學什麼?學個知道!知道什麼?知道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,我們就學這個。如果你統統明白,你還要學嗎?不需要了,你都成佛,你都比佛利害了。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先承認,我們現在是凡夫,凡夫就是要學習。

  學習什麼?學習覺悟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佛是印度梵文的音譯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跟智慧的意思。覺就是破迷的,你說佛教有迷信嗎?我們知道佛這個字它的定義,它的意義,我們就知道你不學佛,你就迷了。那你迷了,就叫迷信,你相信你自己的錯覺,那叫迷信。所以一般人他這麼講,我們聽聽就好,我們也不用跟他辯,辯也沒有結論,因為他強詞奪理,你跟他辯也沒用。我們做給他看最重要,我們自己去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,我們得到這個效果,我們過得很快樂,他過得苦哈哈的。你說我們封建迷信,我們過得很快樂,你不封建、不迷信,你過得苦哈哈的,一天到晚生煩惱,那哪個好?我還是選擇封建迷信。因為封建迷信能夠讓我們得到幸福美滿的人生,你不封建、不迷信,日子過得很苦,那我寧願選擇封建迷信,對不對?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。我想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日子過得很苦,你很煩惱,心很煩,沒有人願意這樣的,這是人之常情。

  我們接著再來看,你說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是封建迷信,那你要就它的內容來講,好像你要批評一篇文章,你要看一看那個文章,它寫的是什麼內容,你再來批評。你文章都沒看,你就去武斷的下定論,這個也不客觀。《弟子規》教什麼?教孝,孝親尊師,兄友弟恭,教做人。教子女孝順父母,這是迷信嗎?我們學了《弟子規》,就是孝子賢孫,那我寧願迷信。那你不迷信的人,兒子都一天到晚忤逆你,叛逆,然後一天到晚打你,打父母,甚至殺父母,如果這樣不迷信,我寧願選擇迷信好。因為迷信,兒女很乖、很孝順,都會孝養父母,那這有什麼不好?還是你希望你的兒子對你很不孝,講話都跟你大聲小聲的,你希望有這樣的子女嗎?我想天下父母心,沒有一個父母希望兒女是這樣對待自己的,這個是很實際的問題。所以講這個是迷信,他是沒有理智的,他也沒有去認識了解這個到底它是什麼內容,我們可以肯定。如果他來學習,他看了,他肯定就不會這麼說,他也會接受。為什麼?大家都希望家庭和睦,都希望兒女能夠孝順、能夠聽話,做父母的人都是同樣這種心情、這種需求。哪個父母希望自己兒孫不孝的、不要父母的?大概沒有這樣的父母。你都教人家孝順,《感應篇》教人家斷惡修善,不要做壞事,要做好事,這是迷信;不迷信的人怎麼樣?天天幹壞事,好事不做,那個不迷信,那你要哪一個?大家頭腦要冷靜一點,你要哪一種?我寧願這個迷信的好,因為迷信的人,他不幹壞事;不迷信的人,天天幹壞事。天天幹壞事,我們這個社會的和諧怎麼能達到?怎麼能達到和諧社會?這個社會就動亂,大家都沒好日子過,對不對?所以我們頭腦要冷靜一點,這個一點都不迷信。你不學這個東西,真的就迷信。

  我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規定,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。這個憲法我看過,這條我看過,宗教法規我看過。它並不是寫人民有迷信宗教的自由,它沒有這樣寫。它寫信仰,對不對?信仰,你就不能講迷信。如果你講這個是迷信,那你就跟這個憲法不就有衝突了嗎?就有矛盾了嗎?既然是迷信,就不准信仰,對不對?大家想是不是這樣,既然是迷信,不准信,不可以信,是不是這樣?所以我們也希望社會大眾,對我們老祖宗傳統文化教育,這些觀念上要改、要調整。封建迷信是過去文革的話,文化大革命。文革大家都知道,十年浩劫,是錯誤的,對不對?那你還要延續那個錯誤的一直下來嗎?現在是改革開放,和諧社會,你現在要提出新的政策才對。我們現在是配合現行的改革開放,你要改革開放,現在我們祖國經濟蒸蒸日上,現在全世界金融海嘯,我們大陸經濟一支獨秀,對不對?現在和諧社會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一個目標。所以我們希望達到和諧社會,《感應篇》、《弟子規》我們來落實,真正就能夠實現胡主席提倡的和諧社會,從我自己做起。所以這些話我們要調整調整,不要一直停留在以前那個時代。

  這是封建社會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和方法。這個應該改一下,這是封建社會教育人民的理論跟方法,這樣比較合理,比較符合事實真相。不然這都侮辱我們老祖宗,怎麼可以?這是大不孝。所以我們要改一改,這是封建社會的教化教育。教育目標就是變化氣質,化惡為善,化迷為悟,化凡為聖。大家聽到封建就很排斥,不講封建也可以,這是我們祖先教化人民的理論跟方法。這樣講不很好嗎?何必用這種言辭?大家同意不同意?這是我們老祖宗教化人民的理論跟方法。這是事實真相,《弟子規》教你做人,那怎麼是統治?統治就是什麼?什麼叫統治,大家知道嗎?法律規定,違規者罰,那叫統治。這個是人性化的教育,它是教你怎麼做人。古代是政府列為教科書,大家必學的。教你孝順父母,這怎麼叫統治?教你友愛兄弟,這也叫統治,也是一種手段。講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,跟事實真相不相應的。那你喜歡子女都很不孝,兄弟一天到晚打架,以為這樣是不統治,不統治就亂成一團。應該是講教化,因為聖賢的教育,他們並沒有政治權利,像孔老夫子他要去當個官,人家不要,春秋戰國沒有一個國君要用他的,最後就回到他家鄉去教學。他也沒有政治權利,你說他怎麼統治,對不對?你說統治是有政治權力的人說統治還比較說得通。這些古聖先賢,他是用這個來教化。教化,這個執政的人他也覺得這個很好,他採用了,是採用這個理論方法來教導人民。

  問:第二個,我們在當今社會上隨處可以看見很多出家人,他們所表現的行為,讓我們很難從心中生起恭敬心。

  悟道法師:這個我承認,我先認錯,我們做得不好,這是我們出家人要反省、要檢討的。

  問:走進寺院有各種各樣的法會,都明碼標價。最近上海玉佛寺在為轎車開光,不同價格的轎車有不同的開光價格。

  悟道法師:賓士一部多少錢?了解一下行情。我晚上去上海玉佛寺吃一餐飯,去打聽一下。

  問:不同的轎車有不同的開光價格。請問尊敬的師父,這就是佛教嗎?我們怎樣才能建立起對佛法的信仰?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為汽車開光,有很多用宗教儀式。這個是佛教嗎?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在早期他寫了一本《認識佛教》,他分析當時的佛教形態有四種。最近他老人家講,現在增加到六種,有六種不同的形態。第一種就是我們傳統釋迦牟尼佛的教育,這個教育是傳到滿清中葉以後,才慢慢變成宗教。在這個之前,它都是純粹佛陀教育。佛教傳入中國來,寺院是國家政府他們辦的,經典翻譯都是國家的資源在做的。所以這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。這是第一種傳統的佛教,這是佛教它本來的面目,寺院就像學校一樣講經上課、教學,法會也是偶爾附帶的。這是第一種傳統的佛教。

  第二種是宗教的佛教,大家不認識佛教,把佛菩薩當作神來拜,當作一種信仰,跟信仰其他宗教一樣,這是第二類宗教的佛教。第三類是學術的佛教,在大學裡面有哲學系的,它有開佛經課程。在韓國、日本,他們有佛教大學,他們的學習是把佛經當作一門學術在研究,寫寫論文這些的,這是第三種。第四種是觀光的佛教,現在大陸上很多,觀光的佛教,辦旅遊點。這我們在山東慶雲,統戰部長他說,「一切為旅遊,旅遊為一切」。他蓋金山寺就是為了旅遊、觀光,發展觀光景點,是觀光旅遊的佛教,賣門票的這一種。

  再來一種是商業的佛教,像你這裡講的,還有價碼的,定價錢,把佛教當成好像一個企業來經營的,商業化的佛教。他這個是買賣交易,商業化的,這是商業的佛教。最後一種是邪教的佛教,打著佛教的招牌,像法輪功這樣,拿佛教的標誌,幹的跟佛教是一點關係都沒有,那是邪教的佛教。現在佛教有這幾種形態,你要認識清楚。認識清楚之後,你自己就有所選擇,你要選擇哪一種?當然我們正確的就是第一個傳統的佛教。傳統佛教要怎麼學習?你要學習經教,要聽經聞法,理論方法要明白,你才能改變命運,才能提升你的靈性,改善你的生活,讓你的生活愈來愈好、愈來愈幸福,家庭愈來愈美滿,真正能達到和諧社會,這是傳統佛教,靠教育才能達到。教育,你要學習,學習經教。就像你到學校要上課,有沒有那個學校老師不上課的?有沒有?沒有。一天到晚學校裡面,我們天天來辦活動,然後時間到了,發個畢業證書給你,那張畢業證書有用嗎?你什麼都沒學到,拿了畢業證書也不管用。所以寺院道場它是學校,它是教學的一個地方、一個場所。

  所以這些我們看看,知道就好,我們去那邊也不要去說,說了,擋人家財路,會被人家攻擊。所以我師父講經,很多寺院他們都不歡迎的,我們去他們都不歡迎的,因為你講經把經教搬出來,擋住他的財路。他說你來了,我們財路就被你擋掉了,他們不歡迎的。所以只有居士,像這個地方會請我來講,像那個寺院,大寺院都不會請我去講。為什麼?因為講了,擋住他的財路,你要提倡教育,我們要做生意,那怎麼可以?所以我們不能講,我們去那邊,大概也可以照照相,留念留念,拜拜佛,燒燒香,我們心裡明白就好。對出家人,我們就是對他禮敬,不要讚歎,你知道,你不要去支持他就好。你不要去讚歎支持他,但是我們還是對他有禮貌,不然我們對他沒有禮貌,顯得我們修養太差,這樣也不好。

  問:第三個問題,尊敬的師父,我們學習了《弟子規》以後,明白要孝養父母、尊師重道,但是現在有愛心、有師德的老師不多,往往遇到很多老師偏激、狹隘,對孩子沒有道德的教育,只有分數的要求。請問師父我們該怎樣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師?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這是現前全世界的一個共同的問題。因為我們現在也不能要求老師,因為那個老師他也沒有接受傳統教育,你叫他怎麼去教?他自己都沒學過,你叫他怎麼教?你也沒有辦法去要求他。現在我們當然也是希望這些做老師的人來學習傳統文化,他才有辦法去教導他的學生。老師自己本身不學,他怎麼有辦法去教學生?當然他也沒辦法。我們也不能怪他,因為他小時候父母、老師也沒有教他,所以他也不知道,你怪他也沒有用。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明白之後,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先來做。當然做這個阻力非常大,這個大環境,大家都不學,你一個人學,這個力量非常單薄,往往我們自己信心提不起來。這個也是現前很平常的一個現象。

  我們怎麼樣教育孩子尊重老師?老師他自己就做不到,讓我們生不起恭敬心。但是這一點也是我們要學習的,老師他做不到,你要了解他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他也沒學過,沒學過,我們就要原諒他,因為沒人教他。所以我們老祖宗講,不教而罰,叫做殘酷。你沒有教他,他犯錯,你給他處罰,這是不人道。因為你沒教他,所以他不知道他犯錯,犯錯,你給他處罰,這是不對的。你教了他,他明知故犯,你給他處罰,那沒話講。你沒有教他,他犯錯,你就給他處罰,這樣是不對的。我們對老師也是這樣,那個老師也沒人教他,沒有人教他,我們現在去怪老師,那也不對,你也要原諒他。現在要怎麼來教老師?學生怎麼來教老師?老師教學生,學生也是在教老師,教學相長。孔子都要向一個七歲的小孩子學習,他有他的優點,他就向他學習。所以現在做學生的,怎麼去教老師?你做給老師看。老師對人家不尊重,你對他很有禮貌;老師看到人不會鞠躬,你跟他鞠躬,久而久之,老師就被你教化了,你就變成他的老師。

  你怎麼樣尊重老師?要有具體表現,看到老師,老師早,老師好,要鞠躬,從這裡做起。不然你用嘴巴講,你沒有行動,具體表現,那你怎麼尊重老師?不要說老師,我們看到一般的人,我們都要打個招呼,大家早上好。你看到一個人,你都笑臉迎人,對他點點頭,縱然他臉很難看,他也會接受你這個禮貌,他也不會拒絕。我們就從這個地方做起,就是尊重師長,從這個禮節上做起。我們不要小看一個小動作,那會有影響的。譬如說,你對人稍微笑一笑,人家就感覺很舒服,對不對?縱然他沒有學過,他也不願意看人家板著臉。板著一個臉臭臭的給人看,大概沒有人喜歡這樣的。大家都喜歡看人微笑,大家看到舒服,像佛門裡面的彌勒菩薩一樣,笑咪咪的。我們要提倡微笑運動,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愈來愈好,一定要從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來落實。

  我們同仁之間,大家同事,每天見面,大家互相打招呼,互相問訊,大家可以先試看看。你每天都是一個問候,一個關懷,一個很簡單的言語,大家彼此之間的情感,距離就會愈來愈近,就會互相去關懷,大家都是一家人。大家到這個公司來,不要分別你哪裡來的,我哪裡來的,哪裡來的都是一家人。佛法講得更徹底,一切眾生跟自己都是一體的,是一個生命共同體,大家都一家人,大家要像兄弟姐妹一樣。年紀大的,就像父母一樣,我們是一家人,不要分彼此。一家人要怎麼樣?互相照顧,互相幫助,互相勉勵,互相學習,大家一起來提升我們的靈性。所以我們從《弟子規》來學、《常禮舉要》來學,先從一個小動作開始來學,尊重老師,每天看到老師,跟他問候,跟他鞠躬。

  問:第四,師父你好,我們在公司學習《弟子規》、學習《太上感應篇》,知道改變命運要從行善積德開始,我也試著能去日行一善,與人相處不計較、不爭辯。老公知道後,說我傻,說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我心中很矛盾,很難過。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我很年輕時,都聽人家這麼說。我在當兵的時候,在部隊裡面,就有人這麼說,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人為己是什麼表現?自私自利,只顧自己,不顧別人,損人利己,那個叫為己。你說一個自私自利的人,他就是損人利己,到哪裡跟人家相處,就是要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,這樣的人天不會誅他,地也不會滅他,有這個道理嗎?你喜歡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嗎?你喜歡不喜歡?喜歡的舉手。你喜歡跟很自私的人,他只顧他自己,他都不管你的,他還要侵佔你,還要佔你的便宜,你喜歡跟他在一起嗎?這樣的人天也不會誅他,地也不會滅他,天地還保佑他,有這個道理嗎?亂講。你可以實驗看看,現在不都是講科學嗎?科學是講什麼?講究實驗,對不對?你去試看看,這樣的人你喜歡不喜歡?我看沒有一個人喜歡,又要來侵佔我,又要來佔我便宜。有便宜你要,我需要幫助,你都不理我,你喜歡跟這樣的人在一起嗎?我看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喜歡跟這樣的人在一起。所以這個話是錯的。

  一個人很樂意幫助別人,處處都為別人想,你喜歡不喜歡這樣的人?你喜歡不喜歡?這個人他很關懷你,他處處會為你著想,會為大家想,你喜歡不喜歡跟這樣的人?我想全世界的人都喜歡!對不對?所以這句話是錯誤的,錯誤的不能一直去誤導別人,這個要負因果責任,不行的。所以你對人家好,人家就對你好,這是因果報應。你對人家笑,人家也會對你笑;你對人家有禮貌,人家也會對你有禮貌;你對人家不尊敬,人家當然也不會尊敬你,這也是果報。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、孔老夫子,這些古聖先賢,為人民、為眾生、為國家犧牲奉獻,天也沒有滅他,地也沒有誅他。有一年我到紐約去講經,去借那個孔子大廈,聽說孔子大廈貸款蓋那個房子,銀行還不用利息,天有誅他,地有滅他?沒有。所以你要相信佛菩薩、聖賢的話,那才標準。這是世間人自私自利那種心態講的話,這個不對的,不要放在心上。老公就是還沒有了解,妳也不要難過,就是妳自己表現給他看,慢慢他會轉變過來的。

  問:第五,尊敬的師父,你好,我看見在阿彌陀佛像兩邊有二十個字,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,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,你能和我們說說這二十個字的含義嗎?謝謝,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這二十個字是家師上淨下空老和尚,他在一九九七年的時候,韓館長往生,到新加坡講經的時候提出來一個心得,他修學的一個心得。上聯是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」。這上聯是講我們自性,我們自性,真誠就是沒有虛妄,它是真實的,我們的心性它是真實的;我們的心性它是清淨的,它沒有污染;我們的心性是平等,它沒有對立,跟人不對立,跟一切眾生不對立;我們的心性是正覺,覺就是對宇宙人生他有正確的認識,覺而不迷,不迷惑,這叫正覺;慈悲,這是對待一切眾生,就是關懷,我們現在人講愛心,無條件對大家的關懷、愛護、幫助、提攜,這是慈悲。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己本身的自受用,慈悲是對大家的。像觀音菩薩,大家都知道,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從哪裡產生?從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所表現出來在外面就是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。你沒有恢復到我們自性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,你這個慈悲心就生不起來,就是自私自利,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就會這樣。那就很不慈悲,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。

  上聯這十個字是講我們的自性,我們本來就這樣,我們每個人都這樣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講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你本來就有,但是現在被這些妄想執著把你障礙住。障礙住怎麼辦?要怎麼樣才能恢復?就是下聯講的,你要看破、放下。怎麼樣看破?你要先明白道理,你對這個道理真正明白,事實真相看清楚,這個叫看破。看破之後,你就放下,你的妄想,你的煩惱,你的執著。你的妄想煩惱執著放下了,你就得到自在、得到解脫,你無憂無慮、無牽無掛,得大自在。你得到自在,你就會隨緣,隨緣過日子。自在才能隨緣,你不自在,你怎麼隨緣?所以自在、隨緣。念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,你念念當中覺而不迷,不迷惑,對於自己將來的前途,我們要去哪裡,非常清楚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迷惑。你念念當中都有佛,都是覺而不迷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這是二十個字簡單的解釋。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個問題:

  問:師父你好,我在公司聽傅董講課說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也念佛,我也去廟裡拜佛,我也做善事,我該怎麼求菩薩,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健康長壽,智慧財富,家庭和睦,兒女成材等等?請師父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。

  悟道法師:這個剛才我上一節課也跟大家講過,健康長壽,智慧財富,你要修三種布施,修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家庭和睦,兒女成材,我們必定要落實《弟子規》、《太上感應篇》。胡小林居士他講的,蔡老師講的,這些光碟,大家可以多聽、多交流、多學習。我們傅董會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。

  問:第七個,尊敬的師父你好,今天在座的新竹員工,大多來自各省各市,為了生活,我們離開公婆、父母、孩子,學習了《弟子規》後,我們明白了,活在這個世上,要首孝悌,次謹信,汎愛眾,而親仁,有餘力則學文。請問師父,我們遠在上海,該如何行孝?如何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?學習做人的道理?學習為人處事的方法?請師父慈悲開示。

  悟道法師:離開了父母、公婆、兒女,怎麼樣來行孝道?怎麼樣來教導孩子?我們行孝,不在父母身邊,父母的生活,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每天去照顧的。但是現在我們打個電話,像蔡老師講,一個星期打個電話,問候一下父母,這個應該不難做到,現在電話應該也都很普遍,應該都有。如果沒有電話,寫個書信,這個也不難做到。定期的問候父母,這是我們在離開家鄉,我們可以透過現在郵寄、電話這種方式。教導孩子,現在我們也是考慮到這個問題,現在孩子大部分都會學電腦,學電腦就是最好教孩子不要看一些雜七雜八的網路,我們可以跟他介紹傳統文化、《弟子規》,現在我們這些都有上網,可以教孩子多看看這些東西,多學習這些東西。另外我們錄製的這些光碟,也可以寄回家去,這是我們傅董可以提供給大家的,這些傳統文化的光碟,寄給孩子看。寄給孩子看,你還要關心一下,問他看了沒有?看了有什麼心得?你可以透過電話、書信,給他關心,給他關懷。因為孩子得到父母的關懷,他也是很需要的。所以現在可以透過這些科技的工具,人在多遠的地方,也都沒有什麼距離。所以我們現在聽經,像我們現在錄影機一架設好,現在就上網了,在不同的地方,他有這個網站,他一點播,我們就跟在眼前一樣。所以現在也沒有什麼距離,這是得力於現在科技的一個方便。

  你在外面,在公司裡面做事,你做得好,盡職的做好自己的工作,就是行孝。把你工作做好,就是你行孝道。你在外面,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好,你身體很健康,一切都很好,雖然不在父母身邊,父母他也放心。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,父母最關心兒女的,就是關心兒女平安不平安?現在好不好?如果你做人父母,大概你也是這個心理,這個想法。如果做父母的人,知道兒女在外面,他一切都很好,一切都很平安,他也就放心了。這就是你盡了孝道。不要一天到晚給父母操心,那就是不孝。一天到晚換工作,一下換這個,一個換那個,我們台灣有句話,一年換二十四個老闆,回家吃年夜飯還時間很早。那個父母就很操心,這個孩子到底做什麼好?所以,你如果穩定,能夠在一個公司長期的盡責服務,父母就非常安心。他知道你的工作很穩定,收入也很穩定,你的生活也很平安,這個就是你在外面盡的孝道。好,這個問題,我們就簡單回答到此地。最後還有一個臨時寫的問題:

  問:大師你好。

  悟道法師:這個我擔當不起,大師是對佛的稱呼,稱法師就不失禮了,稱法師就可以。

  問:我對佛教很感興趣。

  悟道法師:這是你有善根。

  問:但不知從何學起?還有佛教門派很多,淨土、禪宗還有藏傳,感覺又不得其門而入,不知道從哪裡入手。

  悟道法師:佛教要學習,建議可以先從《認識佛教》這個書先看,你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跟了解,然後再來選擇你要修學哪個宗派、哪個典籍。這是我們入佛門的第一門功課,先認識佛教。就是我們剛才講的,佛教有六種形態,以前這個書寫的是四種形態,現在增加到六種。當前這個世界上,這六種佛教的形態你先認識之後,我們就知道我們該選擇學習哪一種佛教,你心裡就有數了。宗派方面,你可以從聽光碟,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講的光碟非常多,你可以選擇一部來聽。有時候很多,不曉得我先該聽哪一種?不曉得該先選擇聽哪一種?我建議你可以先聽《了凡四訓》,改造命運的。另外如果你對佛門宗派有興趣,淨宗的經論,現在淨老和尚講的是比較多,可以挑幾部來聽。如果要聽,我是建議聽《無量壽經》,這部經比較剛好,不多也不少,講的方方面面,比較具足,可以先聽這個。如果你覺得還要有所選擇,那麼多要聽哪一種?《金剛經》、《地藏經》,還是《吉凶經》,那個經,老和尚講那麼多。還有個方法,求觀音菩薩給你指點,你就把所有的經都列出來,寫一個標籤,然後用抽籤的。念觀音菩薩念十句,然後抽一支,看看什麼經,你就先聽那一部,這樣也可以,這個提供給你參考。有時間,我們再來交流。

  今天非常難得,我們傅蓉董事長安排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,讓悟道有機會跟大家結法緣,這很難得。明天我要到日本東京去,下一次有機會再來,我也很喜歡跟大家多做交流。希望你們把所有的問題統統可以提出來,我喜歡大家問問題,為什麼?因為佛教不是宗教。宗教就是一本經,什麼都是上帝講的,上帝安排的,上帝安排你命很不好,你就認了,那個叫宗教,宗教就是你不可以提出任何疑問的。佛教是教育,教育是允許你發問的。你只要問得合理,都可以給你做一個答覆。除非問那個不合理的,沒有答案的那些,那個就沒有辦法去作答。所以我們看佛經,佛經大部分都是佛的學生、弟子提出問題來發問,佛針對他的問題來解答,這樣一問一答記錄下來就是一部經典。

  那每個人問題都不一樣,所以經才那麼多。你在生活當中,他有他的問題,老人有老人的問題,小孩有小孩的問題,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問題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問題,工人有工人的問題,商人有商人的問題,問題太多了,對不對?那你講一種沒有辦法適應各種不同的對象,因此任何人去請問佛,佛都針對他的問題給他解答,因為佛的智慧是圓滿的。所以佛經大部分都是有人問的,有人請問,佛給他解答。無問自說的經,有,不多,大部分都是有人問的。所以佛法允許人家有疑問,所謂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,不怕你疑。講經說法就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。所以大家有問題,你遇到生活上的問題,各方面的,都可以提出來。我們傅蓉董事長在這裡,她也會幫助大家、協助大家,解決心理上的問題,生活上的問題。因為做一個公司的總裁,就是要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,君就是他要領導,要領導大家;親就像父母一樣照顧兒女,照顧大家的生活,照顧大家的心理、身體;師就是要教導大家。期望我們大家遇到這麼好的因緣,要好好的珍惜。

  我們也感謝傅蓉董事長提供我們這個因緣,讓我們在這裡結緣,這次我就跟大家交流到此地。下一次因緣成熟,我們再來繼續交流,謝謝大家,阿彌陀佛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