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阿彌陀經  (第九集)  1983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1-0009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第九講,請看經文:

  【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七重欄楯。七重羅網。七重行樹。皆是四寶。周匝圍繞。是故彼國名為極樂。】

  這節經文是就所受用而說,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依報國土,佛經裡面有許多地方它是表法用的,這個地方當然也不例外。我們看到『欄楯、羅網、行樹』都說是『七重』,「七」就是表法,它代表是圓滿的意思,像這圖裡頭所說的「東南西北、上下、當中」,七是這樣的表法的,它表圓滿。換句話說,它表如意,你自己喜歡是個什麼樣子,它正適合於你的意思,這才是圓滿的。《華嚴經》裡面用十來表圓滿的意思,是相同的,所以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都是用十來表法,《彌陀經》裡都是用七,數字雖然說的不一樣,可是意思相同,也可以說十等於此地所講的七,《彌陀經》裡面講的七,等於《華嚴經》的十,它同樣代表圓滿。「欄楯」是莊嚴界限,「羅網」是莊嚴虛空,「行樹」是莊嚴大地,「皆以寶成」。諸位要特別注意這個地方,「同居土中,居處如是」,同居土中。

  在此地要跟諸位解釋一下,西方世界同居土中,人天的習氣沒有斷,這是叫什麼?帶業往生;換句話說,帶業往生業並沒有斷,業就是習氣。在我們世間人的習氣,不管是中國人、是外國人,是古人、還是現代的人,你看我們居住的地方,我們都要用個圍牆。這個圍牆是什麼?就是我這一家跟鄰居當中的界線,一個都市與一個都市也有界線,一個國家與一個國家也有界線。此地所說的就是居住的界線,我住的這一家是我的家,另外那是別人,是我的鄰居。家與家的界線用什麼?用欄楯,不用圍牆,用欄杆,非常美觀的欄杆,以這個來為界線。

  講到羅網,這是有很多現代的年輕朋友沒有見過的。羅網在日本寺院裡頭還有,我前些年到日本參觀,看到規模大的佛教寺院裡頭還有,都是用銅絲編織的。這是在我們中國古代宮廷、寺院裡面,都有這些設施。它的意思是有兩種,一種就是保護建築物,因為梁棟都是用很精細的工去雕刻而成的,雕梁畫棟,這是高度的藝術品。既然是個高度的藝術品,諸位想想,它一定要維護;如果不維護,很短的時間當中就會毀壞掉,所以羅網是保護的。最重要的就是小鳥,我們曉得有很多的小鳥,牠就找這些地方去做窩,特別是大家曉得的燕子,燕子都會跑到人家裡面去做窩。我們不反對,也不討厭牠,尤其這燕子在家裡蓄窩,常常看看也是很好的一樁事情。但是,如果說雕梁畫棟這高級的藝術品要是蓄了個窩,必定要損壞,這就是用這些羅網。羅網多半都是用銅絲製的,它透明,你可以欣賞,但是又保持個距離,所以這是一種莊嚴具。

  在極樂世界它的羅網在什麼地方?都是在行樹上面。庭院裡面如果要沒有樹木,這個庭院就顯得沒有生氣,尤其是廣大的庭院,一定種了很多的樹木花草,這個庭院才足以供人欣賞,怡情悅性。西方世界對於這種生活的享受也很講求,「七重行樹」美不勝收,行樹上面都用大型的羅網莊嚴空中。而且這些欄楯、羅網跟行樹都是四寶所成的,四寶的四當然是表法的意思,實際上不只四寶,在大經裡面講「無量雜寶」而立,這是我們信得過的,因為它在理上面能夠講得通。

  剛才特別跟大家提示到的,就是此地所講的是凡聖同居土,是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居住的環境就這樣的美好。環境都這麼殊勝了,那正報更不必說,為什麼?經論裡頭常說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!看到這麼美好的環境,我們就能想像到,這個地方的主人,必定是有財富、有道德、有地位、有學問,因為這種住處才能配得上他。也因為他具足這些條件,他才有這樣的環境,才有這種布置陳設。所以說不僅僅完全是財富,裡面有藝術,這就是學問。這世間有類似的暴發戶,忽然得了很多錢,他也去搞個大的庭院,他在裡面布的這些花草,花的錢很多,可是一進去感覺怎麼樣?俗不可耐。俗不可耐就是表示他雖有財富,沒有學問,沒有高水準的藝術眼光。因此,他東西雖然是很多,很名貴,它的陳設不恰當,所謂是不能登大雅之堂,道理在此地。

  在這裡我們看蕅益大師有段話,給我們說明經文裡頭表法的意思,他說七重是代表「七科道品」。本經下面就要說到,代表七科道品,也就是三十七道品,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類,稱為七科道品。四寶代表的是「常、樂、我、淨」,這四種德行,這四種都是性德,常樂我淨。法身裡面具足常樂我淨,報身同樣也具足,乃至於應化身也具足。不但三身具足,三德還具足,法身有,般若裡頭也有,解脫裡頭也有,這是真正的性德。

  『周匝圍繞』是表「佛菩薩等無量住處」,譬如說我們自己住在極樂世界環境裡面,四周許多諸佛菩薩都住在這個範圍之內,都給你來做鄰居,鄰居都是諸上善人,上善之人。皆是四寶則「自功德深」,自己有甚深的功德,居住的環境自然感四寶現前。「周匝繞,則他賢聖遍」,賢人是指菩薩,或者是我們講三賢菩薩;聖人是講諸佛,或者是我們講地上菩薩。三賢十聖圍繞著我們自己居住的所在,跟我們做鄰居,「此極樂真因緣也」。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祖師,他老人家這段的解釋,有經論做依據,不是他自己在這裡胡造謠言,我們要能信得過。

  「同居土中,人人實具四德」,實是真實的,決定不是假的,就是常樂我淨這四淨德。「常是同佛光壽」,這真正是不可思議,見思煩惱沒斷,塵沙、無明沒斷,智慧、光明、壽命、福報就能夠與佛相同,享受等於佛。這真正是難信之法!可是這是佛講的,決定不是妄語,決定不是假設的,這個意思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。「樂者,但受諸樂」,前面給諸位講過,同居土裡面沒有三苦八苦,他所受的是光明、是長壽,我們世間人講納福,這享福,這個地方的人真正是在享福。「我」是自在的意思,那個世界是無障礙的世界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真正是得大自在。「淨是清淨莊嚴」。

  有些人讀到淨土的經論,看到經論上說的這些事相,不免產生了疑惑,以為這是釋迦牟尼佛用的善巧方便,誘導一切眾生一心念佛,這是完全用自己的凡夫知見來測度聖人的境界,這是錯誤的。所以歷代的祖師、菩薩給我們講解,都特別提醒這點。這種疑惑,不但現代人有,自古以來就有,我們自己要把它認識清楚。不但說自古以來有,古來有許多大善知識也懷疑,有的人的確是真信切願,可是也有不少人懷疑。我們到底是從真信,還是從懷疑?用懷疑的態度來念佛,有的時候也能夠往生淨土。但是,生在西方極樂世界,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有個特別的處所,叫疑城。在這裡要住相當長的時間,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西方世界。我們要不要去受這個苦難?要不要在疑城裡頭去待那麼長的時間?這個法門在中國,從遠公以來,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人,在前面給諸位介紹過,唐朝的張善和,宋朝潭州的黃打鐵。還有許多在本省,我們親自見到的這些境界,要不相信,還有什麼辦法?所以這個法門,第一個就是你要信得過,才能夠得到真實受用;如果你要是信不過,那真是當面錯過,未免太可惜了。你要問什麼原因錯過?都是自以為聰明,正是如古人所說的,「聰明反被聰明誤」!

  說到這個地方,同居土究竟是什麼樣的因果而成就的?如果我們能夠明瞭,我們這個疑心就可以去掉,自己也曉得怎麼個修法。我們再來看看,蕅益大師給我們開示這個問題,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實報土,乃至於寂光土,這個四土各個的因果都應當要明瞭。明瞭斷除我們的疑惑,生起清淨信心。同居土的業因有兩類,一類是「增上善業所感」,另外一類是「圓五品觀所感」。第一個是增上善業所感,第二個是圓五品觀所感,同居土的果報是「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」。什麼是增上善業?什麼是圓教的五品觀行?這裡做個簡單的介紹。增上善業,簡單的講就是上善,都是指的持名念佛。當我們念佛的時候,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,念佛的時候一定要「全心即佛,全佛即心」,這樣念才有感應,才有效果。

  「念念即佛」,念就是佛,佛就是念,佛念不二,心佛不二,這是「親因緣」。念佛的人以阿彌陀佛名號為我們所緣的境界,這就是「所緣緣」。念佛人不以別的做境界,就是以佛號為自己所緣的境界。第三淨念相繼,念裡頭只有佛號,佛號是最極清淨,沒有任何的雜念,而且這個念念念相續不斷的,無有中斷的,這就是「無間緣」。再加上增上善業,這就是「增上緣」,你看四種緣全都具足了,那怎麼不往生?四種緣全具足。而增上善業也說的是念佛法門,也講的是念佛,實際上這裡頭包括的是相當之多。當然第一個包括你遇到善友,真正的善知識教給你這個法門。你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相信、能夠發願、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,全都是你增上緣。這是講一般往生凡聖同居土的,他必須要具足這個四緣。他的品位高下?當然凡聖同居裡面也有三輩九品,品位高下就在他念佛功夫的淺深。

  還有一種因就是圓教五品觀行位,五品就是指的底下的五樁事情,這是觀行位,六即佛裡頭觀行即佛。五品裡頭第一個「隨喜」,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教給我們「隨喜功德」,看到別人有善事、有好事,我們心裡歡喜,我們盡心盡力幫助他完成,這叫隨喜。第二種「讀誦」,每天有一定的時間,也就是有一定的功課,讀誦大乘經典。第三是「解說」,解說就是為別人講解經典裡面的道理,以及修學的方法,這是為他人講解。講解也就是教學,對自己來說有很大的利益,正所謂教學相長!第四是「兼行六度」,什麼叫兼行?底下有個正行,正行是自己主動的去修,正行。兼行是什麼?就跟前面講的隨喜意思差不多的,但是前面講隨喜的範圍非常之廣大,世出世法都包括在裡面。這個地方範圍小了,完全是菩薩修學方法的,所以這是兼行六度。別人修六波羅蜜,你也隨喜著去修,隨著大家一塊來修。譬如你遇到禪堂,看到很多人在參禪,你也隨喜在那裡參禪,這是兼修。這個地方沒有人參禪的,你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禪堂,自己在修,領導大眾在修,這正行。念佛堂念佛也是如此,此地沒有念佛堂,我們發心建個念佛堂,二六時中在這個地方打長期的佛七,自己主動在做,這是正行。如果別人那裡有念佛堂,我們到他那個地方去修學,這是兼行,這是圓教五品觀行位。

  過去智者大師在臨終的時候,有人問他,你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的是什麼樣的果位?他老人家非常客氣,非常謙虛,他說「如果我要不領眾,我可以證得一心不亂;因為領眾,所以只得圓五品觀行位」。換句話說,他就是在這個位次上,這是他自己謙虛說的,這個意思就是說他是生凡聖同居土。這所講的是凡聖同居土的業因,講的業因。果報?果報當然是「因緣所生法」,但是他們那個地方的因緣所生法,與我們這個世界的六塵不相同,他們那邊六塵太殊勝、太奇妙了。「殊勝妙好之五塵為體也」,五塵是講的色聲香味觸,娑婆世界也是五塵為體,但是我們的五塵是很粗、很劣的,並不微妙,這個事情與修德實在講大有關係。

  我們不要講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來比較,我們拿地球上的人來說,中國人跟外國人來做個比較。諸位要是細細的一觀察,就有很大的區別,中國人皮膚比外國人就要殊勝,現在一般人家認為什麼?水土的關係。當然水土也有關係,這只是增上緣而已,裡面還有親因緣、有所緣緣、有無間緣,不一樣!並不是單單一個增上緣,就能夠決定一切。常言說得好,「相隨心轉」,相是什麼?是身形、體相,是隨心而轉的。中國的人心比較上要溫良、要溫和、要淳厚,所以他的相貌、體形也顯得善良,也顯得敦厚。外國人的文化是以功利為基礎,所以顯得比較上粗,比較上暴,沒有中國人這樣的溫順。他所感得的身形,就如同他能感之心,完全是相應的,這種情形我們應當要了解,才知道兩土眾生果報不相同。它的原理在什麼地方?人家那裡是增上善業,五品的觀慧所感的業因。我們此地只不過是十善業道,五戒之因,比起人家增上的業因,的確是相差得很遠,所以果報不相同。何況那個地方又有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,這個法門一般也稱之為二力法門,它的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再看底下一段,前面說過凡聖同居土,再看方便土的因也有兩種,第一「即空觀智所感」,第二是「相似三觀所感」,這是講它的業因,方便有餘土的業因。注意它的因,我們如果要想生到這個地方,你曉得怎麼個修法。方便土的果報還是離不開五塵,但是比同居土又殊勝,是「以妙真諦,無漏五塵為體」。在這裡我們要跟諸位介紹,什麼叫即空觀智?在這裡諸位特別要留意到,所說的全是圓教,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實報土、寂光土全都是圓教,這點特別要注意到。「即空觀智,是圓教即假即中之空」,所以不是小乘人的偏真之空,它是大乘圓教即假即中之空。這要給諸位講天台的止觀,這是必須要懂得的,否則的話,像這裡面的名詞術語都不容易理解。「相似三觀」也是指圓教,「圓教相似位」,這是六即佛裡面相似位佛,比前面是提升了一層,前面是觀行位,此地是相似位「一心三觀」。雖然講的一心三觀,但是它是相似的一心三觀,與分證的一心三觀,不一樣,雖然都是一心三觀,在功夫淺深上有很大的差別。什麼叫一心三觀?我們留在後面再跟諸位講。方便有餘土的果報,「是圓教不思議真諦,中道無漏五塵為體」,可見得方便有餘土比起凡聖同居土,那要殊勝得多了。前面所講方便土中它是勝妙的五塵為體,進一級的是中道無漏五塵為體,這是殊勝得太多了。

  再往上面去,這是講理一心不亂,實報莊嚴土的因也有兩種,一種「妙假觀智」,第二「分證三觀所感」。果報是「圓教俗諦,中道無盡五塵為體」,這簡單給諸位說明,「妙假觀智是圓教即空即中之假,分證三觀是圓教分證位的一心三觀」。

  再看常寂光土它的因,「一即中觀智,二是究竟三觀所感」。果報是「圓妙中諦,稱性五塵為體也;即中觀智,是圓教即空即假之中;究竟三觀,是圓教究竟位一心三觀」。我這樣跟諸位說,當然裡面有很多專有的法相名詞,大家不容易理解,這全是天台的教義。在這個地方我要跟諸位特別把它介紹出來。

  先講「天台三觀」,這是天台宗第一代祖師智者大師所建立。觀就是照了的意思,所謂是「觀達」,達是達到,觀照要能夠達到,意思也就是你要能夠證得。「一念之心即具三諦」,就具三諦之法,三諦就是真諦、俗諦、中諦。一念之心就統統具足,具足真假中三法。下面這是解釋,如果你要是「觀心空」,你要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變,心是能變,萬法是所變。「心空則一切法皆空」,無有一法不空,這你所見的境界是真諦。像前面給你講三土,方便有餘土他見的是真諦,他的觀慧就是偏重在空觀,此地所講的全是圓教教義。如果你要是觀假,心是假的,能變是假,所變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假,「一切法皆假」,這是講的俗諦,諦就是真理。我們凡夫有沒有?給諸位說,凡夫這三個統統沒有;二乘人知道有這個境界,但是沒有這個功夫,這兩個境界沒有;菩薩才有這個境界,所以菩薩可以在世間遊戲神通。為什麼?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假的。像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那就是觀心假,一切法都是假,他所證到的俗諦。如果是觀中,這就是三觀裡的中觀,這個心是中,什麼是中?非空非假,亦空亦假,這叫中。一切法無不皆中,這就是中諦,中諦是大菩薩的觀慧,能破根本無明。

  後面這個幾句話要特別記住,這個地方的「三觀全由性發」,注意!絕不是第六意識發的;如果落在第六意識裡面,那不叫三觀,那叫三種妄想。你要把打妄想就認為你在那裡修觀,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真正修觀的人就是修禪定,他會大徹大悟;你要是誤會把妄想當作是修觀,你就別想開悟,你的路完全走錯。所以三觀全由性發,「實非修成」,不是修成的。這三種都是《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「觀照般若」,空觀是觀照般若,假觀也是的,中觀也是的,就是觀照般若用的方法不一樣,功夫有淺深不相等。「故於一心,宛有三用」,實際上都是一心,一心裡頭有三種觀法,有三種境界,宛然好像有三種作用。三種作用不出一心,一心就是三用,三用就是一心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「所謂一心三觀也」。這是跟諸位說的一個大意。

  這個三觀以及怎麼個觀法很重要,還要跟諸位來說明。因為天台的教義,特別是在中國佛法與日本的佛法,是非常重要的。日本人當年有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留學,來求取佛法,而多半他們都趣向於天台;換句話說,天台跟日本人特別有緣分,所以日本有許多宗派都是依天台教義而建立的。天台宗在日本特別盛行,有很大的影響力;正如同禪宗,在我們中國的影響一樣。我們可以說天台在日本的影響,就像禪宗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一樣。天台的精華也就是講修行的方法,它的理論是依據《法華經》,而方法不外乎三止三觀,特別講求的三觀。三觀裡面大意跟諸位介紹了,此地還要說明什麼叫做空觀?

  第一個講「空觀」,所謂「空者,離性離相」,先我們把它的定義標示出來,離性離相也就是說性相兩邊都不執著。「觀一念之心」,現前這一念之心「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名之為空」。正如同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給我們講的「七處徵心」。學佛的人頂重要的是用心,佛叫阿難去找找看,你心在哪裡?阿難在七處都找不到。七處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三處,因為其餘的四處都離不開這三處,這三處叫根本的三處。的確內外、中間俱不在,這叫空,找不到!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謂說「三心不可得」。「由觀一念空故,一空一切空,無假無中而不空」,你看看假與中皆是空,這是圓教大乘的空觀。「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」,這個蕩就是離開,也就是把它斷掉,蓋空觀能夠蕩除,就是斷掉見思煩惱之相。小乘人不曉得這種修行方法,以禪定的功夫來斷見思煩惱,這好苦!破了見惑以後,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才能把思惑斷掉,所以這講阿羅漢。

  大乘圓教這個方法實在太巧妙了,你只要以這個方法去修,很容易就把你的見思煩惱斷掉,假觀這個辦法可以能夠蕩除塵沙之相,就是破塵沙煩惱。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真的是一心三觀,五十三參種種境界塵沙之相無量無邊。知道一假一切假,不但假,你看看無假無中而不空,假就是空。的確像經上所講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塵沙之相。中觀能夠破無明煩惱,能破根本無明,三相蕩除就是見思、塵沙、無明全都斷掉,這個境界叫畢竟空,這是圓教的空觀。圓教空觀所達到的境界是畢竟空,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。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是畢竟空;換句話說,本來畢竟空,這是大乘圓教空觀。所以他沒有這些煩惱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他都沒有,顯出他的根性那麼利。這個方法我們要曉得。

  天台大師三止三觀的方法,這是他發明的,他自己造的《摩訶止觀》,那個書就是他自己著作的,教給人修行的原理、原則、方法。當時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,去拜訪大師,看到天台山所用的修學方法,「三止三觀」,讚不絕口,稱揚他這種修法,與佛在楞嚴會裡面所講的大致相同。楞嚴會裡面所說的「奢摩他,三摩,禪那」,這個名詞是梵語,的確相當於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那個時候《楞嚴經》沒到中國來,中國人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經名,於是乎經過這些外國的法師這一介紹,曉得有這麼一部經。但是諸位曉得在那個時候,中國到印度相去甚遠,要想取得這部經書,談何容易。

  智者大師他老人家的精神實在是可佩,他就在寺院旁邊建個台,每天向西方禮拜,希望三寶加持這部經能夠早一天流傳到中國來,叫拜經台。就是拜這部《楞嚴經》,希望這個經典到中國來,一直到智者大師圓寂,這個經還沒到中國來。他拜了多久?他拜了十八年,這個精神可佩。一直到般剌蜜帝法師,在唐朝武則天、中宗皇帝的時候,他從廣州登陸到中國來,把這部經帶到中國來。所以這部經雖然不是中國人到西方去求取,智者大師這十八年禮拜的功德不可以埋沒。由於他老人家有這個心願,這部經後來流傳在中國,而且為中國無論是哪個宗派,哪個法門,幾乎是必讀的一部經典,於天台的三止三觀當然有很大的宣傳作用。

  再看「假觀」,第二我們講假觀,「假觀,假者,無法不備」,備就是具備,一心當中沒有一法不具備。《華嚴經》說得好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;唯識裡面講「萬法唯識」,識是能變,萬法是所變,所以無法不備。這種修法教我們「觀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諸法,名之為假」,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,就叫做一切諸法,這一切諸法是我們自己一念之心圓滿具足。要是「觀一念假故,一假一切假」,連空、中都是假的;「無空無中而不假」,空、中都是假的。為什麼?因為三觀都有建立諸法的意思在,「以三觀皆能立法故」,立是建立,它能夠建立諸法。何以見得?底下就說「蓋空觀建立真諦之法,假觀建立俗諦之法,中觀建立中諦之法」,所以三觀稱之為叫妙假!假是什麼?假有,妙就是妙有。為什麼叫做妙有?無中生有叫妙有。有即是空這是妙,空有不二這叫妙,這就是「是名假觀」。

  諸位從這個地方就了解,空觀是教你一切不執著,假觀是教你一切都不必離開,正是不即不離。而「中觀,中即中正」,什麼叫中正?「絕二邊對待之謂也」,二邊是空有二邊,或者拿此地來講空假二邊。空是真空,假是假有,就是妙有,這兩邊都離開,這兩邊是相對的。絕二邊對待,就是把這兩邊統統離掉,這就是中。「觀一念之心,非空非假」,不能說它是空,為什麼?它能現一切相;又不能說它是假,因為它畢竟空。它雖現這個相,相是虛妄相,不是真實的。「即空即假,名之為中」,這是中的定義。「由觀一念中故」,觀一念之心是中故,「一中一切中」,連前面講的空、講的假無不中,皆是中道。因為「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」,這句很重要,「蓋言空則空外無法,言假則假外無法,言中則中外無法」,所以這三都是絕待,也都是圓融的,這就叫「圓中」,圓融中道「是名中觀」。這些意思諸位必定要好好的記住,這在佛教的教義上來講,叫根本教義。你不研究佛學則罷,你要是研究佛學,這些基本的道理必須要懂得,一定要記住,因為將來你在經論裡頭常常會遇到。我們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,諸位仔細去看,最好能夠用個筆記本把它抄下來,常常溫習。

  下面這是給諸位說明「三種三觀」,這就是講三觀的修法,所謂有次第的三觀,有一心三觀,要跟諸位講方法。三種三觀,「觀心」,這是講你用三觀來觀心,「不出次第圓融之義」,從次第、圓融裡面就有三種不同。這三種不同的方法我們要修學,得要看自己的根性,要看自己的環境,你看用哪一種方便,就採取哪一種方法。這個方法可以用一樣,也可以用兩樣,也可以同時都用,這是沒有一定的。希望諸位在這個地方細心的去體會,到熟透了,在生活上,日常生活當中你自然會得心應手,知道如何的修行。這三種方法,第一種是「別相三觀」,第二種是「通相三觀」,第三種是「一心三觀」,當然是以一心三觀為究竟。要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,一心三觀能夠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,我們在前面看過,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三觀,只是功夫有淺深不相同,全是圓教一心三觀。

  在此地我們要把三種三觀,簡略的介紹給諸位,先看別相三觀。別相三觀的意思就是「歷別觀於三諦也」,歷是講經歷,大乘行門裡常講歷事鍊心,我們要經歷許多的事物來鍊心,練什麼心?觀照之心,來鍊這個。別是講一切差別的境界,從這個地方觀於三諦,你要會用了,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這是將方法提示給我們。「謂若從假入空」,從假觀再進入到空觀,「但得觀真」,真諦,從假入空,空是真諦。「尚不得觀俗諦,豈得觀中道」,這就是前面講次第三觀裡頭有隔別之苦,它不能圓融,你看只能觀得了空,真空,這個妙有不曉得,阿羅漢就是用這個境界。但得觀真,偏真涅槃,曉得萬法皆空,他住在空裡頭,不知道有,不知道中,這是二乘人的境界。這是從假入空的,他這個成就就是如此。

  如果他的方法是「從空入假」,是用這種修行的方法,他也只得到觀俗諦,曉得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他沒有能夠得中道,「未得觀中道」。如果他是從「中道正觀」,這別相三觀,他用這個方法「方得雙照二諦」。所以在別相三觀裡面是以中道正觀最為殊勝,因為真俗二諦,他能夠雙遮雙照。說雙照當然雙遮的意思也在裡面,遮照是同時的,遮是不著相,兩邊不著;照是兩邊明瞭,樣樣明瞭,樣樣都不執著,這叫別相三觀。這都是講的修法。

  再講到「通相三觀,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也」,圓是圓滿,解是了解、理解,曉得真、俗、中三諦。「謂若從假入空」,這個境界比前面要高,「非但知俗假是空」,俗就是假,妙有是空,真諦、中道也統統都是空,所以他的觀慧比前面要深,功夫要深。如果他「從空入假」,走的是這個路子,「非但知俗假是假」,這個有是妙有,不是真有,是幻有、是假有。他知道真諦、中道也統統是假有,絕不會去執著分別真諦、中道是真的,他不會,他曉得一假一切假。如果是「入中道正觀,非但知中道是中」,他曉得「俗假真空亦通是中,但以一觀」,不管是空觀也好,假觀也好,中觀也好,以一觀「當名解心皆通」,無所不通,這叫通相三觀。從這個地方諸位很顯然的能夠看得出來,通相三觀比別相三觀功夫是要深一層。

  最後要跟諸位介紹的是「一心三觀」,這條也就是我們在經論上常常講到的,所謂上三土業因,都與一心三觀有密切的關係。什麼叫一心三觀?請大家要留意,一心三觀「即於一念心,而能圓觀三諦」,這是一心三觀的定義。「謂觀一念心,為從何處來」,這一念心就是一個念頭,心裡面起一個念頭,這是一種觀心的方法。他不管念頭是善、是惡,也不管念頭是真、是假,也不管這一念是淨、是染,統統不管,就看這一念心從哪裡來的?你這一觀這個一念沒有了;沒有之後你再去觀,它到哪裡去?「去至何所」。禪宗最初到中國來,達摩祖師所傳的就是用觀心的方法,可是這個地方是跟你講要用觀慧,不能夠打妄想。不能夠在那裡想它從哪裡來的?你這一想不就又起念頭了嗎?念頭沒有了,它到哪裡去?那好了,到哪裡去了又是一個念頭。這個地方就是不許你有前後念,這一念何來何去,這樣一觀「畢竟無有淨」,淨都沒有了,染當然更沒有。「若虛空名空觀,能觀之觀,所觀之境,歷歷分明」,這就假觀。雖然是「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,空不定空,假不定假」,這叫中觀。「即三而一,即一而三,是名一心三觀」。

  此地要跟諸位說一說這個觀法,前面將大前提告訴我們,就是要用觀慧,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識當中;如果要用第六意識那不叫做作觀,叫做妄想。妄想畢竟不能夠斷煩惱,不能夠破虛妄,境界是虛妄的,煩惱也是虛妄的,起心動念、無明都是虛妄的。我們可以講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。虛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實真相,換句話說,妄不能破妄;唯有真,才能夠破妄。這個三觀是要用真正智慧來觀照,像《心經》所說的,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,那個深般若就是觀照般若,它的功能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三觀全是般若的觀照,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,都是屬於般若的觀照。這個三觀的觀法,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,這裡頭就有圓、有不圓,一心三觀是最妙的。

  譬如說一個人,他有鑑別真妄的能力,譬如他認識珠寶,他是個行家,這個金剛鑽拿在手上到底是真的、是假的,他一看就明瞭,他有這種能力,他能夠曉得它是真的、是假的。而且他又有藝術的眼光,能夠曉得琢磨的功夫,他是真正的行家,是通家,他才能夠估得出這個物品真正的價值,他能夠估得出來。另外一個人,他也能夠辨別真妄,是真的、是假的,他識貨;但是他不懂得藝術,他對藝術外行,沒有評鑑的能力,可是他能夠辨別真假。還有一個人,他有藝術的眼光能夠評斷藝術品,但是他對於鑽的本質,到底是真的、是假的,他搞不清楚。這三種人譬如三觀,一心三觀是大通家,既識貨又懂藝術;知真不知假,就好比那個識貨,他知道真假,他不懂藝術;知假不知真的,知有不知空的,就好比他懂得藝術,他能夠欣賞藝術,但是他不曉得這是真、是假。三觀彷彿這樣的比喻。上面把天台三觀大意,給諸位介紹出來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,他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容易理解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依正莊嚴的因果,理解當然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我們看後面這段話,這是叫我們容易了解,「作此分別」,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。實在來說「四土莊嚴」,包括常寂光土在內,無非都是因緣生法,這點大家特別要注意到。不要以為,前三土是因緣生法,常寂光大概不是的!哪裡知道常寂光土也不外乎有因、有果!有因、有果當然就是因緣生法。所以它的「果是圓妙中諦,稱性五塵為體」,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境界才叫究竟。我們講覺,究竟覺,「究竟三觀」,這個究竟三觀是究竟位的一心三觀,是一心三觀功夫到頂頭了。「無不即空假中」,這是說明其實四土都是這個樣子,「所以極樂同居淨境」,同居淨土的境界「真假圓融」,真假就代表三諦,三諦圓融不可限量。這才是把四土莊嚴真實的因果,一語道破。

  總結上面這個意思,「同居土是緣生,方便土是即空,實報土是妙假,寂光土是即中」。這個說法是依《中觀論》一首偈子來說的,偈子是這樣講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,是根據佛這首偈來說的。我們就要注意到,這首偈子裡頭說了四個境界,但是,四個境界其實是一個境界,一而四,四而一。這個地方有個簡單的說明,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,配合這個偈子,緣生、即空、妙假、即中。「其實四土莊嚴,無不圓融無礙」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,「無非因緣所生法」,剛才跟諸位說明過了,四土無不是因緣所生。「四土唯一同居土」,這個四土全是同居土,什麼人看的?極樂世界的那些人眾,就是同居土的人看方便、實報、寂光都是同居。所以,同居土的人有方便土的享受,有實報土的享受,有寂光土的享受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無非因緣生,寂光也是因緣生。

  「無不即空」,方便土的這些諸上善人,他們看的是一切法即空,所以同居、實報、寂光無不是即空。西方極樂世界,諸位要記住那邊沒有聲聞,此地給你講的聲聞,聲聞的境界,聲聞的程度,不是真正聲聞;因為小乘,西方極樂世界不生的,那邊沒小乘人。這就是他們的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,他們用的功夫是小乘人用的方法,所以看四土統統是方便土。到大乘菩薩,實報莊嚴土,我們講是理一心不亂的,理一心不亂的菩薩他們是妙假。「無不即假」,四土都是妙假,「四土唯一實報土」,他看同居土也是實報土,方便、寂光都是實報土。佛的睛眼裡面「無不即中,四土唯一常寂光土」,這也是寂光,這也是寂光,這也是寂光,無不是寂光。

  「圓融事理,即一土具足四土」,無論是哪一土都具足四土,這叫「不可限量」。由此可知,西方極樂世界,你要說四土的確有四土;你要說一土也能講得通,也不是講不通。從上面這個意思看來,諸位多少總要能體會到一點,外面境界是真的嗎?如果是真的話,同居絕不是方便,方便絕不是實報土,真的就不能圓融!你要說是假的,假的也不能圓融,究竟是回什麼事情?是究竟根本都沒有。相從哪裡來?相從心變的,所以,帶業往生的人,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同居土;斷見思煩惱得事一心不亂的人,看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方便土;得理一心的,分破無明的,見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;根本無明斷盡,看西方淨土是常寂光土。西方如是,我們這個地方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!

  我們現前這個世間,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,所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天地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報土。我們今天同在一個地球上,同在一個都市上,每個人他對於依報、正報所感受的不相同。這正是佛在經典裡頭常說的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也正是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一切唯心造」。所以帶業往生的人造的同居土,造就是現,也就是感受,法性自然的顯現,他自己也自然的感受到就是同居土境界。斷了見思,在我們這個世界他也有感受,他也現這個境界,現方便土的境界,有方便土的感受,實報、寂光亦復如是!這一個原理,諸位總得要明瞭,要細細的去體會。宗門裡面所謂參究,要細細的去參究,體會到這個道理。

  或許有人要問,四土裡頭寂光是屬於理體,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本體,它怎麼會有莊嚴之事?這個問題,其實十法界依正莊嚴,全體就是一個理性。正如同古人所舉的比喻,所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我們把金比作常寂光,把三土的依正莊嚴比作器。諸位想想,同居土離了常寂光沒有?同居即是寂光;方便,方便還是寂光;實報,實報亦復如是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「一一理性,具足莊嚴」。我們再一個比喻來說,把紙張比作寂光理體,我們把書本比作種種莊嚴,你們看到這世界上有多少種書?種類數不清,數量數不清。數不清種類、數量的書籍可以說一個字都是紙,紙做的!同是一紙而已。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經上說,諸佛的住處就叫做常寂光,如果佛今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,他住處所感覺的、感受到的就是寂光淨土。我說這個話,諸位很難體會到,為什麼?因為這不是你自己的境界。可是你如果在學佛這幾年當中,你把這些道理都明白,方法也懂了,依照這個方法努力來修學,把你自己的意境一年一年的提升,到你提升到相當一個程度,你就會感覺得到。縱然沒有那麼親切,好像似乎有了消息,這一般人所謂意識裡頭,好像有這個消息,這都是好境界。如果就如來果地分上來說,實報、方便、同居無不是寂光,所謂全三土而成寂光,我們也可以講整個虛空法界無不是寂光。你相信嗎?如果要就我們眾生分上來說,那是全寂光變成了三土了。為什麼?眾生有分別心。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才有種種差別的境界,這就是全寂光而變成三土。

  由此可知,這是自己業力上有差別,與外面境界真的毫無相關,外面境界有什麼?沒有,那是所變的。能變的是你的妄心,心意識、心心所,能變的是這些東西;所變的是外面境界。修行人要掌握著能變,不要去理會所變,因為所變的確非空、非假。能變的心是真,所變的境界就真;能變的心是妄,所變的境界也就是妄。由此可知,帶業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只看見同居土,看不到上三土。事一心不亂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只見方便土,他也見不到其他三土。理一心不亂的人同樣的,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見實報土,其餘的他也見不到。唯獨無明斷盡,證得究竟果位,他才能夠圓見四土。

  如果我們要認為寂光在三土之外,不具足三土勝妙莊嚴的五塵,那與小乘人的偏真涅槃,內守幽閑的境界,有什麼差別?這是必須要明瞭的。以上跟諸位所講的,是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你所受用的環境上來說的。這些經文上是略說,可是我們的講解,已經說得相當的詳細。下面經文這是廣釋,就是要詳細的跟我們介紹那邊的生活環境。這段我們在理論上講得比較多一點,但是這些理論非常重要,特別是天台的三觀是大家應當要曉得的,以後對於你們學佛,研究經典會有些幫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