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阿彌陀經  (第十六集)  1983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1-0016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第十六講,請看經文,前面介紹過西方世界的環境,介紹過教主阿彌陀佛。今天的經文要跟諸位介紹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教化的學生,古德稱之為「化伴」。請看經文:

  【又舍利弗。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。皆阿羅漢。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諸菩薩眾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這段是介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,當中的兩大類,就是一類『聲聞弟子』,一類是菩薩弟子。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導師,這些人都是佛的學生。諸位看了經文也許會說,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有小乘的聲聞?因為在四十八願裡,我們曉得他方世界定性二乘,都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法門純粹是大乘法,所以說極樂世界沒有小乘人,小乘人也不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就得說明此地所講的「聲聞」,或者講的『阿羅漢』,名詞與小乘相同,其實都是真實的大菩薩。前面說過天台所判的四教,有藏、通、別、圓;賢首則判為五教,所謂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別教七住菩薩、圓教七信的菩薩都是斷了見思煩惱,就斷證上來說,與小乘的阿羅漢是相當的、等齊的。但是在願力、在見解、在修行上來說,要比小乘的阿羅漢超過得太多。所以名同而實異!

  我們曉得確實是菩薩,但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,我們知道煩惱是可以頓除,習氣同樣的難斷。換句話說,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依然是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,必須在西方極樂世界漸漸的斷除。如果說在他方世界以往都是修學小乘,小乘的習氣很濃、很厚,一下子除不掉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阿彌陀佛一定是先以小乘的教義來教他。就是順著他的習氣,順著他以往所學,這樣就更是契機、契理,而後逐漸的把他的境界往上提升,這點意思我們必須要懂得,所以也有阿羅漢這個意思在。譬如講先修小乘的人,並沒有斷見思煩惱,他是伏斷煩惱,伏了煩惱之後發願帶業往生。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先斷見思,這個斷見思就事一心不亂,證得方便有餘土。可是在習慣上來說是證阿羅漢果,這是講他方的習氣,說之為阿羅漢也未嘗不可。

  這個數字太多了,諸位想想,不要說四果羅漢,就是初果的聖人,小乘初果之人,在我們的世界都是相當的希有。而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太多了,幾乎是數不盡的,諸位想想這個莊嚴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在四十八願裡面有一願說,第十四願佛曾經講,假如我成佛,我國中的聲聞弟子,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緣覺。這是個比喻話,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的眾生,都證到辟支佛的果位,大家合計起來,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,要是能夠知道數字的,那我就不成佛。現在阿彌陀佛成佛了,西方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,果然如他老人家所說的,不要說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計算,就是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辟支佛,也沒有辦法計算得出來。不獨聲聞是這麼多,菩薩往生的數字也是無量無邊,無法計算,『諸菩薩眾亦復如是』。

  菩薩的功德無量無邊,在大本經裡面,「佛讚歎極樂世界菩薩的種種功德」,佛給我們舉了二十三個比喻。諸位從這裡看,這個地方剛才我都講過,這段是已經講過,諸位看一看,「聲聞、阿羅漢名同小乘,實是大乘,如別教七住,圓教七信,斷見思之類」。這是大本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釋迦牟尼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菩薩,種種功德有二十三種比喻。這個二十三種我們在此地也略微跟諸位介紹,因為讚歎菩薩的功德,能夠激發我們自己願心。我們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當然也具備這些功德利益。

  第一是「智慧深廣」,我們在娑婆世界求智慧的確不容易,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有深廣的智慧。像佛所說的猶如大海,這個大海是比喻它的深,像大海那麼樣的深,比喻海那樣的廣大,看不到邊際。第二是講的定功,三昧就是定,「三昧不動」,就像須彌山王一樣。我們看大山,它坐落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。第三說是「慧光明淨」,超過日月,智慧光,明亮清淨,清淨是一塵不染,智慧的光明。第四「淨法滿足」,像這些我們要注意到,淨是清淨,於一切法裡面無不清淨,滿是圓滿,足是具足。我們想想,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,這兩樁很難得到,特別是這條,哪個人不想修自己的身心清淨?可是我們總是有許多的障礙,不能夠稱心滿意的。

  第五「平等如地」,地在佛法裡面,常常用它來表法,平等如大地,大地的平等,譬如說它一切都能夠承受。你灑上香水,它也如如不動;你就是糞便放在它上面,它也如如不動,這就是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心就平等。所以菩薩裡面有地藏菩薩,地藏是代表平等心的,而平等在菩提心裡面是直心的意思,它是相當的重要,我們學佛頭一個就是要修平等心。而在中國固有文化的教學裡面,我們曉得是以孝道為基礎,孝道就是建立在平等如大地的理念上。曉得十方三世是一體,無二無別,這才叫真平等,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一真法界!這點希望我們要細心的體會,要拓開自己的心量猶如大地,無所不載;拓開自己的心量,無所不容,一切我們都能夠包容。

  第六是講「清淨如水」,清淨如水的意思,是說這個水,尤其是清淨的水,它能夠把污穢、骯髒都清洗得乾淨。這是比喻菩薩的功德,能夠把一切煩惱不淨都洗刷得乾淨,取這個意思,清淨如水。第七是「猶如火王」,火在此地比喻燒煩惱之薪,把煩惱比喻作柴火,火比作智慧,煩惱遇到智慧,煩惱就消失。這個柴火遇到火都會燒盡,都燒成了灰塵了。第八「如風行世」,這個風是比喻無礙,就是沒有障礙,通行無阻。第九是把它比作虛空,「猶如虛空」,虛空的意思是說不著相,一切他不執著,像虛空一樣。第十講「淨如蓮華」,這是講清淨,蓮花諸位曉得是出污泥而不染,在此地也是取這個意思,取不染污的意思。

  第十一是比作大乘,大乘揀別小乘。乘,原來是車乘的意思,古時候的小車只能乘坐一、二個人,大車就可以能乘很多的人,大車一般講從前馬車是最大,馬車可以能乘十幾個人。當然現在的車比從前更進步、更大了,一列火車可以坐幾千人,這是取運載量廣大的意思。第十二是比作「如震法雷」,雷的音聲,打雷了,你看有多少人心裡面會有震動,都驚動了,這個取意是取警覺的意思。還有很多人他還沒有能夠警覺到,雷聲一響他警覺到了。這個雷是比喻佛說法的音聲。第十三「如雨甘露」,這個字唸去聲,當作動詞,就是落下來,這就是我們講降甘露的意思,這是比喻菩薩功德能夠滋潤一切眾生。猶如甘露!

  第十四「如金剛山」,這個比喻一切魔王外道不能夠動搖你,這個意思我們也要多多的留意。因為我們現前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,正如同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魔王外道的言論充斥在世間,隨時隨處我們都能接觸得到;假如自己沒有正知正見,沒有慧眼,很難不為他所動搖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如果為魔王外道邪知見所動,那是我們自己最大的不幸,我們這一生勢必又要空過了;換句話說,我們得不到成就了,被魔王外道所欺騙。第十五「如梵天王」,梵天是最極清淨,梵就是清淨的意思。梵天王在梵天當中是最清淨的,這個取意是取最善的意思。我們世間人所講的善良,世間裡面善良的人,當然是以梵天為最善,取這個意思。第十六「如大樹王」,這個大樹王也是比喻,樹大則蔭涼大,它能夠遮蔭。特別是在夏天,大太陽的底下,我們要遇到一棵大樹,都會在大樹底下乘涼。這就蔭福眾生的意思,我們世間人講保佑眾生,取這個意思。

  第十七「如優曇花」,優曇花就是我們所講的曇花,曇花是難得見到的,所謂說曇花一現。在本省還比較多,像我們往常在大陸,只聽說過曇花,沒有人見到過。在本省曇花很多也能夠看到,可是曇花開的時間的確很短,這是取希有的意思。諸佛菩薩出現於世間,也就像曇花一樣,難得見到,這是講在我們這個世界;在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就不一樣,那邊諸佛菩薩無量無邊,那是常見的。第十八「如金翅鳥」,這個金翅鳥牠有很大的威力,我們曉得這個世間的龍很大,但是龍就怕金翅鳥。所以佛經裡面舉金翅鳥牠這個意思,就是牠的威力能夠降伏外道。第十九「如眾禽遊」,禽是鳥,好像許多鳥在曠野當中遊戲。這個比喻是比無所隱藏的意思,自由自在,沒有隱藏的。他的智慧功德全都展示出給一切眾生來觀摩,給一切眾生學習的機會,沒有隱藏的。

  第二十是「猶如牛王」,這句我想可能與印度當年的風俗習慣有關係,因為在西方一直到現在都還有鬥牛的風俗。牛王,當然這是鬥牛裡面,這個牛是非常勇敢,牠的體力超過牠的這一類,所以說是比喻無能勝的意思,比這個意思。第二十一「如大象王」,象是非常聰明,而且牠是懂得人性,所以牠能夠調順,這是比喻的善調一切眾生,取這個意思。第二十二「如獅子王」,這個獅子王,佛說法我們常常比作獅子吼,這是講他的威德,取威德的意思,無所畏懼。最後是「曠如虛空」,這是比喻佛的大慈大悲,對一切眾生完全是平等,猶如虛空對待一切萬物一樣,完全是慈悲平等。這二十三種比喻,末後有個總結,如果要廣說是百千萬劫都不能夠窮盡。由此可知,諸菩薩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,說之不盡;不但我們無法盡說,就是諸佛如來也都是說之不盡。請看下面經文,這也是藉由佛的力量。

  【舍利弗。彼佛國土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】

  這個地方的經文與前面完全相同,但是意思與前面不一樣。因為前面所講的是成就依報莊嚴,此地所說的、所指的是成就正報莊嚴,阿彌陀佛是以光壽無量為莊嚴。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的,他老人家的那些學生是以數量眾多,無法計算為莊嚴。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一點意思,法會的殊勝一定要人眾多,才顯得它的殊勝。可是佛法,特別是大乘佛法,更難得的是一乘了義的大乘佛法,真正如古人所謂「曲高和寡」;換句話說,在人眾眾多這樣莊嚴的場面,在今天真是愈來愈少。這也就是說明我們的社會從科技上來講,是一天比一天進步;從道德上來說,現在整個世界道德觀念,一天比一天低落。在學問的水準上來說,一般我們講民眾的知識,一般知識不錯,今天的社會那是相當的普遍;而在高深的哲理,確實不如以往。

  佛法在以往由於國家的護持,國王大臣的擁護,所以法師講經會場上,有幾千人、有幾萬人這種場面出現,的確是非常的莊嚴,這樣的盛會在今天已經是不多見。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殊勝的法會,莊嚴的場面,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這個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、行力所成的,「願行為能成就光壽無量」;聲聞菩薩無量無邊,這是所成就。與阿彌陀佛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完全相符合,由此可知,願力不可思議。這是幾句要緊的,我寫在此地希望諸位能夠記住,阿彌陀佛的願是講他的四十八願,行是講他累劫修行,才能成就佛自己光壽無量,他的學生們,就是化伴,學生無數,這是所莊嚴者。請看下面經文,依正莊嚴都說過了,後面要緊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勸我們的。

  【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眾生生者。皆是阿鞞跋致。】

  我們把『阿鞞跋致』給諸位做個簡單的解釋,這是梵語,中國文的意思「不退轉地」,裡面包含著有三個意思,就是三不退,位、行、念,包括這三不退。前面的經文給我們說過,極樂世界的環境,極樂世界的人事種種莊嚴,實在講這個經上講得太簡單,認真的講說不盡!說這些話的目的,是教我們生起信心,應當有信心發弘願,求生淨土。在一切行門裡面帶業往生橫超三界,這種殊勝超絕不可思議的法門,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是最為希有,也最為難聞。如果不是多生多劫修福慧,你怎麼能夠聞到這個法門?因為這個法門,你果然相信了,發願往生西方淨土,就能夠圓證三種不退轉,這就是「阿鞞跋致」的意思。

  第一種叫「位不退」,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那邊最低限度也相等於聲聞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四果就是阿羅漢;換句話說,到那邊去之後最低限度,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就斷掉了,不會再生起,所以地位不會退轉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修行人總是進進退退,一般進得少,退得多,所以修行很難有成就,不退墮到凡夫地的太少了。我們每個同修,你們在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在修行,今天還是在凡夫地,原因在哪裡?就是退得太厲害。

  第二種叫「行不退」,行是講他在度化眾生,就度化眾生這點來說,這一層來講他不會退到二乘的地位去。度眾生是很難的事情,你很熱心的把佛法送給他,勸他來修學,有的時候不但他不接受,他還要毀謗,還要侮辱,你難不難過?你想眾生難度,算了,我還是當小乘去!不找這些麻煩了。這就是容易退墮的原因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是天天在十方世界幫助佛度化眾生,遇到種種障難,你也不會退墮。

  第三講「念不退」,念的意思是說自然你的功夫增長,精進不懈,一直趨向如來地,這是最難最難,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得到了。不退到凡夫,不退到小乘,大乘裡面不退轉,這三不退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,才能夠圓滿的證得。

  還有三個意思,這也是佛經裡面常講的,這三種不退,第一種叫「大乘不退」,第二種「已得不退」,第三種「未得不退」。這要跟諸位來談談,什麼叫大乘不退?大乘不退與前面三不退裡面的,行不退、念不退很接近,意思很接近。就是他不會退到小乘;換句話說,他決定不會退到自了漢,這叫大乘不退。已得不退,這點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難保持,譬如說我們已經得到的定,會退掉;我們已經得到的開悟,有的時候會退轉,又迷失了;我們證得的果位也會退掉,也會退轉,很不容易保持住。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,他所證得的決定不退轉,譬如說在菩薩位次上,五十二個地位一步一步的只有往上升,沒有退轉的道理。而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,諸如《華嚴經》的例子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所看,初住以上的才有地位,為什麼?位才不退。初住以上的位才不退!十信位的菩薩經上為什麼不說?原因就是進進退退。十信位是進進退退!這種情形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了。所以你所證得的決定不退,這是講已得不退,實在是難得。假如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要能夠有這樣殊勝的功德,那我們很喜歡,凡是我們所學過的東西都不會忘掉,忘掉就退轉了。諸位想想,我們能不能保持住?保持不住,會忘掉,會退失掉。這是我們學東西很難成就的一個障礙!你要是願意博學多聞,願意是一聞永遠不忘,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不但你聽一遍永遠不會忘掉,的確在那邊是一聞千悟!

  最不可思議的,就是後面這個未得不退,你沒有得到也不退。意思是說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所沒有得到的,為什麼講不退?因為沒有任何障礙會阻礙你精進。像前面所講的不退,非獨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老參,那些老學生;就是剛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也得到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正如同經裡面所說「五逆十惡」,如果在臨命終的時候他能夠猛然回頭,十念就可以往生,這是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,雖然是下下品往生,也能夠得三不退。這是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,加持這些業障深重的眾生,也是持名念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才有這樣殊勝的好相。

  這段經文確實是難信當中的難信之法,我們曉得有這種不退轉的好處,也許有人要問,是什麼原因叫生到西方世界的人,都能夠圓證三不退?古大德引用經論裡面,給我們簡單的解答這一個疑問。有三種不思議的因緣,第一個是講「心性極致」,這是講三要「心要」,意思是說心性平等一相,名相階位皆稱性緣起,完全從理上來說的,它那裡不退。

  第二是講境,境界,「持名奇功」,非常之奇特這個功用。講到「境要」,他是以一句佛號為他所緣的境界,這句佛號是所緣的境界。執持名號,持就是智慧照了,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「觀照般若」,因此他的果報不可思議。我們想想我們念佛,口裡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是不是觀照般若?如果是觀照般若,那你這個念佛就相應了,就真正有相當的功夫。

  第三是講這個法門「彌陀大願」,顯示出「法門要」,導師就是阿彌陀佛,他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四十八大願。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莊嚴,「生皆不退」,只要往生,各個人都能夠證到不退轉,這是古德從理論上給我們說明心要、境要、法門要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是人人都證三種不退,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殊勝,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都見到了。

  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面,引「十疑論」跟我們講有五種因緣。這五種因緣我在此先念一念,然後我們再來給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。第一個是「彌陀大悲願力攝持」,第二個是「佛光常照故」,第三個是「水鳥樹林風聲樂響,皆說苦空」,第四個是「純諸菩薩以為勝友」,第五是「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」。因為有這五個殊勝條件,所以他們證這三種不退轉,這個五段我給諸位略略的說說,這個名目希望大家要好好的把它記住。所謂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,就像大本四十八願裡面所說,阿彌陀佛講我要作佛的時候,凡是聞到我的名號,皈依精進,就能夠得第一忍、第二忍、第三忍,第三忍是無生法忍、寂滅忍,於諸佛法永不退轉。他有這麼個願力在,所以我們曉得這是阿彌陀佛願力攝持。他今天成佛了,凡是生到他那個地方必證三不退,這是講它的因,緣也特別殊勝。

  第二佛光常照故,佛前面說過智慧光、身光,佛的智光、身光常照你,於是你自己的菩提心念念增進,所以絕不會退轉。如同大本經裡面所講,見佛光明的人,必定生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。凡是念佛之人只要這個念與佛相應,凡是相應的念,佛放光明攝受這個人。縱然這個人在險難之處,他也可以避免,他也不會墮落,這是佛光常照;換句話說,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,他念念覺而不迷。諸位要曉得,念念覺而不迷,這就是佛光常照的殊勝功德利益;若不是佛光常照,我們六根攝六塵境界,是很容易被外境所迷惑的。所以佛菩薩真的保佑我們,我們自己要能夠覺察得到。

  第三就像前面經文我們所讀的,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,這是不退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;我們這個世界修行人容易退轉,就是我們聞法的機會太少了。學佛的人自己都有這種經驗,一聽佛法,頭腦就清醒,心地就清涼,許多的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;如果三天不聞佛法,煩惱完全恢復。因此,我們這邊聞法的機緣,真正是所謂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這就是我們退轉的原因。回過頭來看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而且是二六時中,簡直是沒有間斷的;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再也不會有煩惱的薰習。一天到晚念念當中,無有間斷殊勝佛法的薰習,他怎麼會退轉?所以說退轉的緣沒有了。

  第四講那邊的善友,就是你的同伴,你所接觸到人都是純諸菩薩;換句話說,連個聲聞、緣覺都沒有。前面所講的聲聞,實在都是菩薩,純一菩薩盛會,這裡頭沒有惡人!我們這個社會你容易退轉,就是有很多惡友,所謂惡友就是有很多好朋友,他不信佛的,他常常要拉你去玩。你在這個地方聽經,他說哪個地方好玩,今天很難得!我們一道去玩玩,把你拉回去了;你要往佛法上精進,這些人把你拉到五欲六塵。有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,有的時候為了情面,找多少次不能不應付,一應付又退轉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情形,所以那邊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沒有魔、沒有外道、沒有邪知邪見的人。外緣殊勝,內裡面沒有煩惱,念念增長智慧,這是不退轉的原因。

  最後這條說到那邊去壽命長久,壽命永劫,與阿彌陀佛一樣,生到那個地方果報就是無量壽。壽命長,佛法雖然無量無邊,你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學,這也是你不退轉的原因之一,你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

  又如《起信論》上所講的,「生彼國者,常見佛故,終得不退」。這點我們也要記住,《起信論》是馬鳴菩薩造的,馬鳴菩薩在大乘佛法裡面,他有很崇高的地位,這位菩薩也是求生淨土,《起信論》裡面說得清清楚楚。《起信論》這部書,我在講席當中,在大專講座當中,特別為大家介紹。因為在這個時代,一般人所謂知識爆炸的時代,實際上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的時代。眾生求知識的欲望愈來愈大,愈來愈迫切。大乘的經論數量很大,古人形容所謂是「浩如煙海」,我們怎麼能夠讀得盡?如果要不涉獵,自己心裡面總免不了有遺憾的感覺。馬鳴菩薩早曉得末法眾生人的心理,所以他依據百部大乘經,這個百部的大乘經重要的大經大論全都包含了。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楞伽》、《般若》諸大乘經,百部大乘經將經中的義理,把它濃縮成兩卷的論文;換句話說,我們讀了這兩卷的《起信論》,你就讀了百部大乘經了。

  由此可知,這兩卷《起信論》,對於一個研究佛教教義的人來說,它是如何的重要。《起信論》的註解很多,歷代也有不少的人在講這部論典。但是一般的講演,總是受時間的限制,不能夠細講,我們華藏圖書館這是沒有時間限制的一個道場,所以我們有許多重要的經論都可以細說。像《六祖壇經》我們就講了九十四座,也就是九十四次才把它講完,我們每次是一個半小時,講了九十四次才圓滿。這次《起信論》,我們預定講一百次,每個星期講一次,也就是兩年圓滿。所以我們可以細細的來討論這部論典,做為我們將來深入大乘經藏的基礎。將來我們在這個錄影室裡面,也要把這部論典,當然不能像在講堂那麼詳細,可是也得要好好的把它講一遍,幫助供養諸位同修修學大乘。這是這段講的往生皆登不退,底下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補處菩薩很多,顯示出這個地方特別的莊嚴。請看經文:

  【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。非是算數所能知之。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】

  這個數字太大了,『其中』就是指三種不退之中,就是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這個當中『多有一生補處』菩薩。菩薩稱之為「補處」,換句話說,菩薩的地位他到了頭,這個意思就是後補佛,哪個地方佛出缺,他就到那裡去成佛去了。由此可知,補處菩薩與佛只是有在位、不在位的差別,除這個之外沒有差別;換句話說,他的修證已經圓滿,與佛實在沒有兩樣,這個稱之為補處菩薩。像我們這個世界後補釋迦牟尼佛成佛的,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現在住在兜率天的內院,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後補佛。釋迦牟尼佛法運過去之後,再五十六億萬年以後,他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這是賢劫第五尊佛。同樣西方極樂世界,觀世音菩薩是後補佛,將來阿彌陀佛入滅,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裡後補,這是講一生補處菩薩。

  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說過,他告訴彌勒菩薩說,此世界當中,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是講一個大千世界。佛說這個世界當中,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菩薩每位都曾經供養無量無邊佛,就像彌勒菩薩一樣。由此可知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,無量無邊!我們如果真正覺悟了,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怎麼曉得你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菩薩數目當中之一?你也是!就看你幾時覺悟,這個意思到底下我們要跟諸位來說明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有段這個意思,我們讀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再看西方淨土,使我們深深感到一代時教,這個一代我們就釋迦牟尼佛來講。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四十九年,連頭帶尾就是五十年教化眾生,這叫一代時教。

  唯有《華嚴》這部經,說明一生圓滿成佛,講得最究竟、最圓滿的,就是指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代表《華嚴經》這個法門。「初參文殊菩薩得根本智」,這是個基礎;沒有根本智就沒有修行的本錢,也就沒有成佛的本錢,這是非常的重要。然後五十二位善知識他得的是差別智,也就是後得智。根本智是無知,般若無知,差別智是無所不知,所以我們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,般若無知是講根本智,無所不知是講後得智,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。這就是他一生圓滿之因,一生圓滿成佛,這是兩種智慧,根本智破煩惱障,差別智破所知障。兩種智慧合起來破根本無明,所以一生圓滿成佛。

  但是他一生真正圓滿之因,是以最後普賢菩薩,就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識,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才是真正圓滿成佛。這是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的是以此淨土,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,「勸進華嚴海會一切聖眾」。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跟著普賢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從這個意思上來看,我們很容易看出《華嚴》就是《大彌陀經》。《華嚴經》豈不就是《大阿彌陀經》嗎?而《彌陀經》可以說它是略《華嚴經》也,是個簡略的《華嚴經》。諸位在一切經裡面,哪個不是看重《華嚴》?《華嚴經》太大了。

  我這個地方寫的這段,希望諸位要多看幾遍,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意思?如果這個意思諸位要是體會到,你就把小本《彌陀經》當作珍寶。為什麼?它是《華嚴經》的略本;換句話說,它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之所在。《八十卷》再加上《四十卷》,除掉重複的,九十九卷,那麼長的經,真的念一遍都要花十幾天的功夫。你一天念八個鐘頭,你要把一部《華嚴經》念完,恐怕得要半個月到二十天,你才能夠把它念完。你要是一天念三卷,那這部念完九十九卷正好一個月,一個月才念一遍。念前面不知道後面,念到後面前面都忘光了,如何來受持?這個小本《彌陀經》太好了,只有一卷,文字不多,便於受持。這點是佛真正大慈大悲!我們有這部《彌陀經》,什麼都夠了。

  或者有人要問:這一個世界後補佛只能有一位,如果多了,那怎麼辦?像從前帝王時代,這個國王皇帝他的儲君太子,就是後補他的位子的,太子只能有一個!要是多了那不是麻煩事情嗎?諸位要曉得,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前面已經略說過,後補阿彌陀佛的是觀世音菩薩,而後補觀世音菩薩的則是大勢至菩薩,其餘的沒聽說有那麼多。諸位要曉得,西方極樂世界的後補佛所以多,並不是單單它那個世界的後補佛,而是十方世界的這些後補菩薩,幾乎每天都不離開阿彌陀佛,都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所以它那個地方後補佛多了。譬如說我們這邊的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就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彌勒菩薩是後補佛,但是他不是西方世界的後補佛,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。

  有些人他大概過去世常常修彌勒菩薩的法門,對彌勒菩薩有很深厚的感情,他不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發心求生彌勒淨土。希望將來就是五十六億萬年之後,彌勒菩薩降生在這個世間,示現成佛,他也要參加一會,做彌勒菩薩的大弟子,像釋迦牟尼佛會下的舍利弗、目犍連一樣,幫助佛弘法利生。願未嘗不好,可是往生彌勒淨土並不簡單!彌勒淨土距離我們雖然近,但是它的條件很高。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,他的淨土條件是要具備「唯心識定」;換句話說,你要是沒有這個條件,你雖然對彌勒菩薩有很深的感情,彌勒菩薩也沒有法子幫助你。可是你要真正想生彌勒內院,又沒有這麼深的定功,也沒有這麼大的智慧去研究唯識。有個辦法希望你多想一想,咱們可以往生西方淨土,西方可以帶業往生。只要你生到西方淨土之後,你再轉過頭來再到彌勒淨土,那是易如反掌!

  為什麼?彌勒菩薩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學,他到那上課,在那裡教唯識。你要遇到了:彌勒菩薩,我很想到你彌勒內院去參觀,好不好?那彌勒菩薩一定點點頭說,好,沒有問題,你跟我一道去。這就去了!這就講你不必去費那麼多腦筋去學唯識,也不必費那麼長的時間去修唯心識定,一樣可以到彌勒內院去觀光,這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。所以你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菩薩的淨土,可以說你完全都得到。這樣殊勝的所在,你要是不去的話,那你實在是個愚人,你不算是聰明人。聰明人哪個不希望往生極樂世界?生到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菩薩國土,你天天自由自在喜歡到那裡去,就可以到那裡去,沒有一切障礙;換句話說,十方世界你全都得到了,這才是真正聰明人。下面經文就是佛勸我們往生,這是本師苦口婆心。請看經文:

  【舍利弗。眾生聞者。應當發願。】

  這句話是本師苦口婆心!勸我們『應當發願』,『眾生聞者』就是這一切人有這個緣分,聽到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。我們今天有這個緣分,我們也是聞者之一,現在佛勸我們「應當發願」。發什麼願?

  【願生彼國。】

  為什麼?

  【所以者何。得與如是諸上善人。俱會一處。】

  好處就是在此地,像剛才跟大家講的彌勒菩薩,十方諸佛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,你只要能往生,這些上善之人,諸佛與這些補處菩薩,你可以跟他們俱會在一起。跟他們在一起,你怎麼不開智慧?你怎麼不長學問?你怎麼不成佛道?所以說這是本師特切、苦口婆心勸勉我們,應當要發真正的大願,這個大願就是願生西方淨土,去發這個願。我們看「應當」這兩個字,才能夠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苦口叮嚀,唯恐我們聽了之後像耳邊風一樣,聽過就算了,而沒有能夠從聽聞而生起信心;由信心生起往生的大願,有願力,我們認真的來修行。

  本經這是以「信、願、行」為三資糧,所謂資糧,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,也可以說是往生的三要素,這是講到三資糧。這是我們要記住,信願行是淨土資糧,資,好像是資本、本錢,糧是講的道糧。在從前出門旅行,身上總要帶點旅費,還得要帶糧食。因為以前旅行不見得到處都有旅館可以住,都有飯店可以吃飯。如果遇不到旅館,遇不到飯店,你自己帶著有乾糧,才能夠維持旅途上,不至於有什麼飲食上的欠缺,所以要帶水、帶乾糧。在此地用這個比喻,如果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上面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,所以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一定要具足。

  何況古大德常說,「臨終的往生,全仗願力」,完全依靠願力,願力實在是不可思議。從本經上來看佛首先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用意是勸信;到這段文是勸我們發願,願這個力實在是不可思議。世出世間法我們常講有願必成,只要你這個願力不退轉,一定會滿願的,所以願力實在是不可思議。極樂世界所以有這樣的莊嚴,大家想想還不是阿彌陀佛自己在因地裡頭,對世自在王佛所發的四十八願!所以那個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。當然也是眾生淨業所感,眾生的淨業與阿彌陀佛願力,集合而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
  普賢菩薩在《行願品》裡面說,他說一個人到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皆悉敗壞。人到死了沒有幾天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爛掉了,都壞了。身體漸漸變成枯骨,骨頭變成灰,灰再化成泥土消失了,沒有了。所以我們的身根是假的、是虛妄的,是幻有而不是真有,是無常,不是常常存在的,不是金剛不壞身!身且無常,身外之物哪一樣你能保持得住?你的名聞利養,你在世間種種的地位,你的多大這些財富,你的產業,你的眷屬,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走!到後來都要散掉的,這點你要覺悟。菩薩跟我們講「唯有願王,不相捨離」,這個願王當然是指的十大願王。你要是能夠像普賢菩薩發這個十大願王,到你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走,願王跟著你。就像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四十八願,他生生世世沒有一樣東西會常跟著他的,唯有這個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也是願王,生生世世不相捨離!所以今天有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果報。由此證明,這個願力不可思議,願力是修行的先導!好比它在那裡引路。我們出外面去旅行,對於那個地方不太熟悉,我們請個嚮導,願力彷彿是嚮導,導引著我們往前精進。

  極樂世界不要說別人,等覺菩薩尚且發願往生,我們想想,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等覺菩薩裡面只要一提起來,哪個不知道文殊、普賢?我們看看文殊、普賢他所發的願。普賢菩薩有一首頌,這首頌就是他發願往生的,他說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」,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文殊菩薩求生偈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偈子,與普賢菩薩可以說完全相同,就是簡略了一點,它是五言頌,「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煩惱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」。我們看這兩位大菩薩,都是等覺菩薩,他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自己想想,我們是什麼樣的人,在道業上、在學問上、在德行上、在福報上,哪一樣能夠比得上文殊、普賢?文殊、普賢尚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如果還要麻木不仁,還要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不是太愚昧了嗎?

  經文裡頭說『所以者何』,這裡頭有兩點意思,第一也許有人說,娑婆世界也是佛國!何必捨此求彼?兜率內院也是淨土,距離我們這麼近;西方淨土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,何必捨近求遠?這個話乍聽起來,好像也很有道理,剛才講了其實不然。因為彌勒淨土雖近,它的條件很高,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就唯心識定,那是不得其門而入。西方淨土看起來好像是遠,實際上容易往生,那就是它的特別之處,帶業往生。

  第二也許有人問,十方諸佛的剎土無量無邊,為什麼要單單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國土?東方藥師佛琉璃世界為什麼我們不往生,要去往生西方?如果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說。我們看看,釋迦牟尼佛在一切經裡面,給我們講的十方諸佛國土,我們拿來比較,的確西方殊勝。再有一點,如果佛勸你往生東方,你又說那還有西方,又何必一定要去東方?由此可知,這是毫無意義的戲論。如果我們是真正的佛弟子,是佛的好學生,就應當聽佛的教誨,佛教我們求生西方,我們就依照佛的教導求生西方,這才是佛的好學生。

  後面我有句話在此地奉勸諸位,「發願求生佛國,誠為今日當務之急,即為世間第一智人」。千萬不要自己再耽誤了自己,這是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才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們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,曾經聽到過這個法門,曾經在這個法門裡面用過功夫,下過功夫;換句話說,我們的願力不堅固,為外境所轉了。所以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緣,常常錯過;希望這一生我們再不要錯過,這是我在此地勸勉大家。下面一段經文,正式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,你既然發願了,發願就要行。前面講過信願行是這個法門基本的三個條件,行,怎麼個行法?請看經文,經文裡面正式指示我們執持名號。

  【舍利弗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。得生彼國。】

  這個意思講『不可以』,「以」當用字講,不可以少善根、少福德、少因緣,『得生彼國』。換句話說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『善根福德因緣』要多!少了是不行。在此地我們先要把「因、緣、果」,就一般這個因緣果跟諸位略說一說。凡是學過一切佛法的同修,都曉得佛法是講因緣生法,佛法它是將一切法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心法,一類是色法。心法是四緣生,色法是二緣生,這個地方是講的四緣,因就是親因緣,緣裡頭包括三個緣,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,這四種緣生的心法結果了。如果說是色法,像植物與礦物它有親因緣,它有個增上緣,它不需要其他兩種緣。但是它需要增上緣,有親因緣、有增上緣它就結果。

  佛法裡面平常講因果,當中這個緣省掉,實際上應當怎麼講?因、緣、果,因加上緣才會結果;因,如果是沒有緣,它就不會結果。所以佛法裡面講解脫之道,講了生死、成佛道,它的因就在此地,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個地方。從因上講我們本性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從因上說本來具足。緣上,這「所緣緣、無間緣是事造的淨土」,所緣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之心,所攀緣的西方極樂世界,這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。無間就是我們所緣的這個緣不能夠間斷,念念心裡面想著淨土,念念願生淨土,這就是無間緣。增上緣,佛教給我們「一心持名,持戒修福」,這是正修與助修,正助雙修這是自力。到臨命終時接引往生,這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力量,叫二力法門。

  所以我們具足這個四緣,將來一定有這個果報。果報是往生圓證三不退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是一生圓滿成佛。圓證,證是證什麼?證性具十法界,證事造淨土,叫你親證這個境界。這是四緣在此地簡單說明這個理論的依據,如果我們真正在道理上能夠體會到一些,對於西方淨土這性具、事造就不會懷疑,我們的信心才能夠真正的建立。我們的願、我們的行都是真切的,往生淨土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