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 (第二集)  1994/7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1-014-0002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五頁,從序文看起:

  【原夫諸佛憫念群迷。隨機施化。雖歸元無二。而方便多門。】

 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,今天接著看底下的文:

  【然於一切方便之中。求其至直捷。至圓頓者。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。】

  在這句裡面,大師就為我們顯示佛法當中的第一法門。我們在蕅益大師傳記裡面讀到,他老人家不但是在教下下過功夫,他在禪堂裡面也認真的參究過,所以用佛門的術語來說,他是通宗通教。這些我們可以從他老人家的著述裡面得到證明。古德著述,蕅益大師算是相當豐富的,我們這個道場有好幾套大師的《全集》,現在是精裝本,一套有三十多冊,這是相當豐富。以這樣的經歷,這樣的深入,為我們抉擇法門,這是值得我們信賴的。

 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無論是顯說或者是密說,無論是宗門教下,都是方便法。為什麼?真實法是說不出的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能夠說得出的通是方便法,他的方便是通入真實。就這一切法門當中,要講到最『直捷』,這個『至』,就是達到了頂點,我們講最直捷的,決定沒有委曲之相。《楞嚴經》,佛說的非常坦白,世尊為眾生說這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委曲婉轉,直捷而不婉轉的那就是這一部經。不但是直捷,而且是至圓至頓。『圓』是圓滿,沒有一絲毫的欠缺,『頓』是頓超,不要經過次第。這在一般經教裡面所說,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等覺有五十一個階級,有階級就不叫做頓。這個頓叫頓超,沒有階級。沒有階級,這五十一個位次是不是通過?通過了。這就好比我們現在上樓,上這五十一層的大樓,這「漸教」是爬樓梯上去,一層一層往上爬;頓教是坐電梯上去的,他也通過了,但是他快速,每個階層他不停,一直就到了頂點,頓超是這麼個意思。

  圓極頓極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法門。我們在古大德,他們對於淨宗的看法,對於淨宗的讚歎,確實有超過蕅益大師的。蕅益大師這裡是說的直捷,至圓至頓,古德有說它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,真實第一無上的法門。這樣的讚歎,實在讚歎到無以復加。可是有不少人,對於這個經論與法門還是存疑,還是懷疑,說這種讚歎是不是太過分?唯有深入經藏有修有證之人,他聽了才會點頭,認為古大德們這些讚歎,實在是恰到好處。為什麼?帶業往生確實不落在階級之中。像小果小乘有四果四相,這是階位,大乘剛才講五十一個位次,所以印光大師常說「十方諸佛捨這個法門,不能圓成佛道」。這句話我們不能夠輕易的看過,十方諸佛要證得圓滿的菩提,還是要靠這個法門。

  十方諸佛是指哪些人?依天台家來說,蕅益大師早年是學天台的,天台家講的四教,有藏教佛,有通教佛,有別教佛,那都是成佛,一點都不假。但是要想成就圓教佛就得念佛求生淨土,這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。像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些人就是十方諸佛,文殊、普賢是圓教的等覺菩薩,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就是別教的佛果,他不在華藏世界成佛,他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成佛,這就證明了古大德講的十方諸佛捨此法,不能圓成佛道。圓成佛道是證圓教佛,證圓教佛,統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
  那麼有一些人聽到這個話就懷疑來問我。他說:法師,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,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只有十劫,十劫以前的那些佛成佛,他是念什麼成佛的?這話問得滿有道理。十劫在佛法裡面來講是很短的時間,這又是一回什麼事?諸位要知道,阿彌陀佛在西方示現的這個淨土,極樂世界是應化的,就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在北印度示現成佛一樣。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那時候夜睹明星他就成了佛?不是的。這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我們讀到,《法華經》上有記載,《梵網經》上說的更明白。《梵網經》上說世尊這一次來示現成佛,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。換句話說,釋迦牟尼佛老早就成佛,是到這來唱戲的,現在再唱一齣就是了。由此可知,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,也是最近又唱一齣戲而已,久遠劫就成佛了。何況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世界,同名同號的阿彌陀佛無量無邊。這無量無邊同名同號的阿彌陀佛,究竟是一尊還是多尊?一多無礙。說一也行,說多也行;說一從體上說、從性上說是一,從事上說、從相上說是多。一多都講得通,都很圓滿。所以確確實實是諸佛要證究竟圓滿佛,就要用這個方法。

 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三福裡面說得很好,「深信因果」。這個因果我們在講席裡面跟諸位做過詳細報告,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,諸大菩薩深信不疑。像文殊、普賢他們深深相信,所以他們念佛成就圓滿佛。同樣的一個道理,一切諸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們捨此法,不能普度眾生。如果要度眾生一生成佛,除這個法門之外,確確實實找不到第二個法門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曉得,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,假如這一生當中不求淨土,縱然造作一切善業,來生也是人天福報。諸位冷靜的觀察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細心去讀歷史,哪一個有福的人不造業?我們展眼看這個世間,沒有福報的人造的業少,造的業輕;福報愈大,造的業愈重愈深,將來果報就愈可怕。這佛家所講的「三世怨」,這一世修福,來世享福,享福就不會再修福,就造罪業,福享完了,這罪報現前就墮落了,叫三世怨。不生淨土,必定是走這條道路,非常非常可怕!

  一生淨土,一證永證,永不退轉,所以是直捷、是圓頓。何況祖師大德們為我們明白的指出,生到西方就是「圓證三不退」。我們要注意那個「圓」字,證三不退已經就不可思議,這個三不退後面我們還要細說,但是沒法子圓證,「圓」是圓滿的證得。圓滿證得三不退是什麼地位?大乘圓教裡面法雲地的菩薩,十地菩薩,等覺菩薩他所證的才是圓滿的三不退。我們這是業障深重的凡夫,信願持名帶業生到淨土,也許下下品往生,這下下品往生到那個地方,也是圓證三不退。所以這個法門,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,真的是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。所以有人聽到不信、懷疑,這是很平常的事情,應該懷疑這才對。那麼你要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?我們現在有點明白了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他四十八願的加持。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,他就不成佛,他現在已經成佛十劫,四十八願願願都圓滿、願願都兌現。所以這是本願不思議的神力加持,是這麼回事情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。求其至簡易。至穩當者。莫若信願專持名號。】

  這個念佛法門是第一法門,第一裡面還有第一,那就是『專持名號』。念佛方法很多,境界很廣,古德把它歸納為四大類,所謂實相念佛、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這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都講得很清楚。這四種念佛當中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穩當的,這四種念佛當中無過於信願持名,持名念佛。蕅益大師這麼勸我們,這話有沒有根據?有,《彌陀經》上就是主張的持名念佛,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。不但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,在《彌陀經》裡面,我們看到六方佛的讚歎,六方就是十方,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讚歎持名念佛。可見得持名念佛是一切諸佛為我們介紹的,一切諸佛勸我們採取的。《彌陀經》上四次勸勉,所以是一而再,再而三,三而四,哪一部經上也沒有看到佛這樣的勸導我們。《無量壽經》也是主張持名念佛,持名哪裡會錯!而歷代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人太多太多,感應不可思議。

  本經蕅益大師為我們分科,他老人家用的是「信,願,行」,將這部經分成三個大段落,正宗分裡面信願行三科,序分裡頭也是信願行三科,流通分裡頭還是信願行三科。他的分法跟古來一些大德分法不一樣,他是序、正、流通裡面統統具足信願行三資糧,就是往生三個條件,這三個條件缺一都不可。「信」很難很難,信心確實不容易建立。能有信心,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,一個是無量劫的善根現前,這一說你就相信;另外一個是對於經教徹底明白,兩個都難!多少大德,在家出家,一生研究經教都沒有能夠徹底明瞭。真正徹底明瞭沒有不歸淨土,包括禪宗在內。禪宗有不少大德大徹大悟之後,回過頭來專修淨土。在我們淨宗裡面有兩位非常著名的,一個是永明延壽大師,禪宗大德,一個是徹悟禪師,晚年專修淨土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專念,這個很重要很重要,專持名號,「信願專持名號」,這是最穩當的一個法門。這個法門叫難信而易行,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?人人會念,連三歲小孩都會念。現在我看有些小朋友三歲還不到,他也會念,容易!可是這一句佛號如果說到難,那也是真難,要不是大徹大悟,對於這個名號不思議的功德,他沒有法子體會。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引用古來的大德們,他們在修學經驗當中告訴我們,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大乘重要的經論幾乎全是那個時候翻譯出來的。當時這些大德們,有這麼多的經典到中國,這些經當中到底哪一部經,我們講最好、最第一,幾乎各宗各派的大德們,都公認《華嚴》是第一。所以大家對《華嚴經》稱為根本法輪,經中之王。根本法輪就像一棵樹一樣,《華嚴》是根是本,本就是那個樹幹,一切經是枝是葉,都是從這個根本生的,都不離開這個根本,這顯示出《華嚴》重要。

  《華嚴》再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?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什麼道理?《華嚴》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才圓滿,就是前面講的圓成佛道,他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圓滿。假如沒有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就不能圓滿。那導歸極樂導歸哪裡?導歸《無量壽經》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,是華嚴經的結論。這麼一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在整個佛法裡面的價值,這才被看出來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,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?我們再去找,繼續不斷去找,當然是第六品,這也是大家公認的。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是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之後,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提出的報告,他那個報告就是四十八願,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,理事因果,這四十八條裡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無論講多少話,都離不開四十八願。所以大家仔細看看淨土三經,乃至於現在淨土五經你去看看,字字句句都不出四十八願的範圍。換句話說,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,詳細解釋而已。四十八願是淨宗真經。

  四十八願這有四十八條,哪一條是第一?這也幾乎是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的,第十八願第一。十八願是什麼?臨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,十念往生。從這樣來觀察,我們才恍然大悟,原來名號功德真正是第一、是頂尖。四十八願,換句話說,就是解釋這名號功德的第十八願的註解。《無量壽經》又是四十八願的註解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可以說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這整部《大藏經》就是《華嚴經》的註解。你這麼一看,你才真正認清楚,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為什麼一切諸佛讚歎,真正搞清楚的人不多。我們明白了,這才死心塌地信願持名,不會再懷疑,不會再改變,那你就決定得生。雖然還沒去,念佛功夫還沒成就,你有這樣的認識,這樣的決心,西方世界那你已經報名、已經註冊,這就決定得生。

  往生,要真正決定拿到把握,不能不知道這業障!這怕的是臨終時候有障礙,這是每一個真正要發心往生的人不可以不留意。因此,一定要依教奉行,要斷惡修善,要把這個世間,不但是這個世間法,乃至於佛法都要放下,讓這個心地純淨,心淨則土淨,心地清淨障礙就沒有。現前的障礙是昏沉、掉舉,我們念佛的時候,念幾句佛號,精神打不起來,打瞌睡,這叫昏沉。掉舉是佛號愈念妄念愈多,妄想愈多,心靜不下來。這個現象,這叫業障!一定要知道對治。

  業障消除,我們念佛愈念精神愈飽滿,愈念愈歡喜,法喜充滿,這念佛功夫得力了。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清淨平等慈悲,這個清淨平等慈悲不要學的,自然流露,功夫得力,自自然然流露。那是過去方東美先生所講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實在講,方先生這話沒錯,真正那個享受他沒嘗到,這要功夫,你真正會入這個境界,嘗到這個法味,法喜充滿。古人講的佛法的綱領,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那個得樂真的得到。這就是我今天,剛剛悟塵放了一段小的錄影帶給我看,四分鐘,這美國介紹佛法,我看了一下。佛法能給我們真正的快樂,真實的快樂,是現在的,不是講過去也不是講未來,現在。所以只要你真正肯做,你就會得到。得到之後給諸位說,不會失掉,這妙絕了!為什麼不會失掉?因為你得到之後,你的信心更堅定,你的願心更懇切。換句話說,決定是樂上又加樂,不會樂變成苦,也不會把這個法喜失掉,不會的。請看底下一段:

  【是故淨土三經並行。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。豈非持名一法。普被三根。攝事理無遺。統宗教無外。尤不可思議也哉。】

  尤其是不可思議。『淨土三經』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跟我們這本《阿彌陀經》。現在淨宗裡面有五經,蕅益大師那個時代,淨宗是三經一論。五經怎麼來的我們學淨土的人不可以不知道。前清咸豐年間,距離我們不算太遠,慈禧太后就是咸豐的妃子。咸豐年間魏源居士,這也是個通宗通教,晚年專修淨土,是他將《華嚴經‧普賢行願品》附在三經後面,號稱淨土四經,這淨土就四經一論了。這個事情在咸豐年間,蕅益大師當然沒見到,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之人,所以他那個時候是三經。到民國初年,印光老法師將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又附在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,這五經是這麼來的。他們把這東西附進去,那真是叫我們後人看到,佩服到五體投地,淨宗的經論真正完備了,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。

  《行願品》附在裡面,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就知道,《無量壽經》第二品裡面「德遵普賢」,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:菩薩不修普賢行,就不能圓成佛道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專修普賢行的,所以我們發願求生淨土,就是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菩薩?給諸位說是普賢菩薩,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。菩薩五十一個階位,初信位、二信位、三信位,一直到等覺菩薩,全是普賢,全修普賢行。單從這一點,在我們想像為什麼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那個地方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求生淨土?華藏世界難道不好嗎?華藏世界雖然好,不是專修普賢行,西方極樂世界是專修普賢行,差別在這裡。這是人家要問文殊普賢為什麼也要求生淨土?明白這個道理,恍然大悟!那個地方是專修普賢行,所以特別容易成就,道場氣氛都不一樣,他專,華藏不專,西方淨土專。

  這道場的氣氛,現在在中國大陸練氣功的人很多。有沒有氣?真有氣。這在科學裡面講就是磁場,每個人磁場都不一樣,我們居住這個房屋都有磁場。如果自己有真修、有實證,那個磁場的力量特別強,感受不一樣!最明顯的,從來沒有學過佛法的,他走到我們這個佛堂,他有一個特別的感受,這就是踏入了這個磁場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就能想像到,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磁場是諸佛如來的加持。換句話說,踏進西方淨土,就踏進一切諸佛果地上的境界,那怎麼會相同。這就是十方等覺菩薩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道理在此地。它不一樣。

  這《普賢行願品》附在這三經後面,那真的是圓滿了。而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非常非常的精要,那是修行方法的精華,實實在在教導我們專修專弘。大勢至菩薩一開頭就說明,他與五十二同倫,這句話說明了他專。五十二是指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五十個位次,往上去等覺、妙覺,妙覺就是成佛。這就是說明菩薩跟這些念佛的一些同修們,真正同志們,他們用什麼方法?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沒有再用其他的法門,專到這麼一個程度。他在經上講得很清楚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就這一句佛號,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方法來幫助,真的是一門深入,自自然然就斷煩惱,自自然然成就三昧,自自然然開悟,明心見性成佛就一句佛號。同時菩薩也就用這方法,在十方世界接引念佛的眾生。

  對於念佛的方法,講到了極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把念佛的祕訣傳授給我們。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我們對念佛法門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,你就成就了。這念佛的祕訣確實是簡單。所以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》這一部分的經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,《般若心經》兩百六十個字,兩百四十四個字。那是我們淨宗的心經,不可思議,不是《般若心經》能夠相比。《般若心經》是般若部的心經,這是淨宗的心經,淨宗是整個佛法的中心。換句話說,這是一切諸佛心要的中心。所以《楞嚴經》這一章經文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

  這五經,我們這個淨宗經典真的就圓滿,再不需要第六部,到這個地方確確實實圓滿。但是古德用《彌陀經》為日課,這又是什麼道理?大師在此地說『豈非持名一法,普被三根,攝事理無遺,統宗教無外』。他這個講法也非常有道理。除他老人家這個講法,我們還看出有別的道理,重要性也不在這之下,那是什麼?就是十方一切諸佛都勸我們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。一切經,一切法門,沒有看到一切諸佛都來勸告,沒有見到的;唯獨這部經。所以我們讀這部經,就像密宗的灌頂一樣。

  密宗灌頂,現在在美國密宗很盛行,灌頂真正的意義知道的人並不多。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傳人,他的身分是金剛上師,他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灌頂,他講得很詳細很明白。「灌」是慈悲加持的意思,「頂」是至高無上的法門,頂法、頂尖。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把一切法門裡頭第一頂法傳授給你,這叫做灌頂;而不是用一點水在你頭頂上澆一下,那叫灌頂,那個沒用處。由此可知,諸佛如來第一頂法是什麼?就是《彌陀經》。因此我們把《彌陀經》從頭到尾念一遍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我們灌一次頂,念兩遍灌兩次頂。是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自己沒有感受,為什麼沒有感受?我們的心不清淨,念的不真誠,也就是信願不堅。但是諸佛如來還是加持,這個加持,因為我們自己本身有抗拒,有業障障住,所以感受不顯著。如果到你信願真誠的時候,這個業障就消除,你讀經蒙一切諸佛的加持,那個力量就很顯著,有些時候自己都能夠體會到,那怎麼會一樣!一切經感應的效果力量不能跟《彌陀經》比,古大德用這個來做課誦,真的是有道理。以這個為課誦,就是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融成一體。不只是攝事理無遺,統宗教無外,不只這個,這當然包括在其中。所以尤其不可思議,真實不可思議。再看下面一段:

  【註疏代不乏人。世湮所存無幾。雲棲疏鈔。廣大精微。幽谿圓中鈔。高深洪博。如二曜中天。有目皆睹。特以文富義繁。邊涯莫測。或致初機淺識。信願難階。】

  這一段是蕅益大師說明他自己做《要解》的因由。他為什麼要做這個《要解》。這樣重要的法門,古德註解的人很多。但是這個法門,誠如世尊、諸佛所說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」。這一切世間,不僅是我們六道,包括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怎麼個難信法,我就不必再說,諸位聽了前面的,聽了《無量壽經》,聽了《觀無量壽經》,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,明白一些。因此這個註解,在從前印刷術不發達,留傳的本子很少,很容易散失,這是註的人多,保存留傳下來的很少。

  現在《彌陀經》三種重要的註解,近代科技發達,尤其是印刷術,所以得以普遍的流通。一種就是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;另外一種流通還不很普遍,就是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雖然有流通,不普遍;第三種就是《要解》,反而《要解》流通的最為普遍。當然這裡面也有道理,這《要解》的確做得非常好,文字不多,義理圓滿,在現代社會大家工作非常繁忙,這個本子是非常合口味的。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一看太多,分量太大,於是乎都不喜歡去讀這些東西,喜歡讀簡單的。《圓中鈔》太深,雖然分量跟《要解》差不多,但是他文字寫得深,《要解》寫得淺。所以這三種本子現在流通在這世間。

  蕅益大師對於古人這兩種註解,他也非常讚美,我們從他這個地方也能夠見到這兩本書的價值。他說『疏鈔廣大精微』,對於《疏鈔》這四個字的評語評得非常恰當。蓮池大師《彌陀經疏鈔》這本書,實在說就是整個佛法的濃縮,不僅僅是發明淨宗的道理,幾乎教下這些宗派,像華嚴、法華、三論、般若、法相,乃至於密乘,無所不包。所以《疏鈔》確確實實不容易,真的是精微博大。

  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做?如果我們去探討一下那個時代背景,就曉得蓮池大師了不起。那個時代淨宗衰微衰到極處,幾乎念佛都被人恥笑,而世間所流行的是禪,禪的風氣很盛,蓮池大師也參過禪,他也是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。要真正想度一切眾生,除這個法門,沒有第二個法門。所以他老人家要給《彌陀經》做一個註解,要把《彌陀經》提升到最高的地位。這大家都知道在經典裡面最高的是《華嚴經》,你們看看《疏鈔》,《疏鈔》裡面用《華嚴經》來解釋《彌陀經》,就把《彌陀經》提高到跟《華嚴經》平等,等量其觀。每一段註解之後,老人家又有一段稱性而談,那是什麼?那是禪宗的,用宗門的這個方式來解釋《彌陀經》,禪淨不二。這是他老人家的苦心。

  我們看自古以來,祖師大德對於一切大小乘經論的註解,沒有像蓮池大師《疏鈔》這個註解法,看不到這種形式,看不到的。段段都有稱性而談,引用《華嚴》特別多,用這個方法把淨宗復興起來。他的目的果然達到了,讓大家再不敢輕視淨土。《疏鈔》一看,不敢輕視淨土。這個現象,在早年在美國也是如此。我沒有到美國來之前,在台灣有不少同修告訴我,美國的佛教是禪宗的天下,是密宗的天下,沒有淨土,說念《彌陀經》,念阿彌陀佛會被人譏笑的,這麼一個環境。就在那個時候,紐約哥倫比亞有一個學生,美國人,他跟台灣大學交換,是交換學生,在台灣研究一年。這沒想到他是專門研究《華嚴經》的,那麼到台灣打聽,聽說我在那裡講《華嚴》,他就來找我,我就讓他在我們圖書館住下,他在我們圖書館住了四、五個月。他的中文很不錯,他能夠看《華嚴經疏鈔》,聽我講經。他來告訴我,他說:法師,你到美國去弘揚淨土,沒有問題。勸我到美國來。

  而這個緣,實在上講是王源松居士,現在在亞特蘭大。那個時候他在洛杉磯,他回台灣度假的時候來找我,告訴我,我們早年慈光講座的同學,佛教會大專講座的同學,那一批同學現在在美國各地,他是個非常熱心的人,跟這些同學都有聯繫。他告訴我有三百多人,這些人跟我都有很好的關係,都聽過我的課。他就邀我,他說:你到美國來,這個淨土宗就可以弘揚了。真的碰到一個機會,我就到美國來看看。一到這邊來就被這些同學們找到,大家在洛杉磯聚會,非常歡喜,了解這個狀況。

  這頭三年我在美國講什麼?講禪,也講密,也講教,講過很多的東西。禪是口頭禪!口頭禪我很會講。這樣說說就告訴大家,你們學的那一套,我都學過,我都會。然後我再講淨土,再介紹淨土。正好那個時候我們《彌陀經疏鈔》第二次講圓滿,這一套錄音帶我也就帶來,擺在那裡給大家看。這一套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,人家一問一看帶子,這是什麼東西?這是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那個聽經的人,就這樣把他壓下去了,一個也不敢說話。一部《阿彌陀經》講了三百三十五個帶子,一個帶子是一個半小時,九十分鐘,再也不敢輕視淨土了。我們在美國淨土宗是這樣建立起來的,也很辛苦,到處跟人辯論。剛剛來的時候,我那個時候答覆大家的問題是用整天的時間,有的時候連續三天你們來問,還算不錯,三寶加持,沒有把我問倒。現在念佛的人多,手上拿著念珠沒有人笑話了。蓮池大師那個時代是這樣一個狀況,所以他老人家這《疏鈔》寫得非常特殊,我看了幾乎就是小藏經。確實他這四個字評語非常正確,「廣大精微」。

  幽溪的《圓中鈔》,幽溪是傳燈大師,浙江天台山,也是屬於天台宗,是他做的。他這個註解是根據元朝大佑法師的《彌陀經略解》,大佑禪師這部書現在《大藏經》裡面有,他是用這個《略解》再加以解釋,解釋大佑的註解,稱為《圓中鈔》。這《圓中鈔》取的意思就是圓滿的中道,用中道第一義諦來解釋《略解》,來解釋《彌陀經》,所以稱之《圓中鈔》,圓實的中道。文字雖然不多,比起蓮池大師《疏鈔》分量,那是少了很多很多,但是裡面的道理非常之深,一般初學如果在教下沒有相當修養,是很難看得懂的。所以蕅益大師看了這個情形,不能不再做一個註解。所以『幽溪圓中鈔,高深洪博,如二曜中天』,這個二曜就是日月,光明遍照,『有目皆睹』。《彌陀經》得這兩種註解,確確實實是讓這些宗門教下的人不敢輕視。『特以文富義繁』,文字多義理深,『邊涯莫測』,這樣對於初學的人來講,對淺識的人來講,很難得利益。

  【故復不揣庸愚。再述要解。】

  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也就顧不了自己的愚昧,這是客氣話,平庸愚昧這是大師的客氣話。說我也顧不了了,我再做一個《要解》。這是把他做《要解》的理由說出來。

  【不敢與二翁競異。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也。】

  蕅益大師對前面這兩位大德,他是後學,尤其是蓮池。蓮池大師那個時候雖然已經往生,他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,也就是依蓮池為老師,跟蓮池大師學習,他學得很成功。蓮池不在了,蓮池大師的著作在,他老人家的著作沒有散失,一直到現在保存的非常完整,台灣最近印出來的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精裝四冊。他是以蓮池大師的著作為自己修學的依據,跟一個人學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,雖然跟蓮池大師沒有見過面,這是蓮池大師真正傳法弟子。蓮池大師傳給他,他真的接受,他真的得到了,所以這在中國稱為私淑弟子。所以蓮池是他的老師,是他的前輩。幽溪是他老師的同學,這個老師不是蓮池,是他剃頭的老師,他出家剃度師的師兄弟,所以他稱他作師伯,都是他的長輩,稱『二翁』。我不敢跟他相比,但是也不必跟他一樣。這就是說明了。

  【譬如側看成峰。橫看成嶺。縱皆不盡廬山真境。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。】

  這一段重要。客氣話雖然是客氣,這幾句話透露了一個消息,什麼消息?親證西方極樂世界。他所引用的『側看成峰,橫看成嶺』,這是蘇東坡遊廬山的一首詩。這個意思就是說蓮池大師親證西方極樂世界,幽溪大師也是親證極樂世界,他自己也不例外是屬於親證,『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』。那個廬山就是比喻的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這句話很重要,這是暗示他確實是親證。如果不是親證,印光大師怎麼會說,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給《彌陀經》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。這是印光大師把這個註解讚歎到巔峰,讚歎到極處。換句話說,他的註解超過了蓮池大師,超過了幽溪大師。三種註解裡這是第一。下面:

  【將釋經文。五重玄義。】

  還是用天台家的方法,用『五重玄義』來解釋經文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