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五九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59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五一七頁:

  鈔【起信論云:是心從本以來,離心緣相,離言說相,是故舉心即錯,動念即乖,滯句者迷,承言者喪。然則當如之何,縱饒緘口忘機,依然墮落無記,是之謂不可思議。】

  這是大師引用馬鳴菩薩《大乘起信論》上的一段話。《起信論》是學佛入門的一本書,可是它是大乘起信,不是小乘,當然更不是人天乘。這部書裡面的境界,是大乘剛剛見性的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是圓教初住菩薩,《起信論》是這樣的境界,如果在別教那就是初地菩薩的境界,所以這叫真正的大乘,名實相符,《大乘起信》。裡面統統都是發明心性不思議的實相、真相。

  『是心』,這個心就是真心、就是本性。真心,沒有法子說,也無法去想像。『離心緣相』,心緣就是起心動念、緣慮分別。真心裡面從來沒有動過念頭,從來沒有分別過,像一面鏡子,像一池止水,止水裡絕對沒有波浪,像這個情形,從來沒有動過,他對於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真心。《楞嚴》告訴我們「淨極光通達」,淨到極處,真心就現前;因為真心是不動的,會動的是妄心。正因為事實是這個樣子,所以佛的教學重點就是修定,修定實在講就是恢復本性。只要恢復本性,本性裡面無量的智慧、德能統統都現前。換句話說,這個東西說不出來。說不出來,佛說了四十九年,佛所說的都是方便說,希望我們從方便裡面去體會真實,真實可以心會不能言傳,言語沒有法子。『是故舉心即錯』,舉心,才動個念頭想一想,已經錯了。『動念即乖』,念頭一動就違背了自性,那就不是自性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時候是自性現前的境界;動念就錯了,就迷了,不動是覺。如果我們把握這個原則,依照這個原則來修學,就有開悟的希望。參禪不能開悟,學教不能圓解,毛病就是出在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。拿著經典註疏去研究就錯了,這一研究就迷了。這個東西是研究不得的,這就是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。因此,決定不能用世間法的方法來研究佛法,這是一定要曉得的。

  『滯句者迷』,「句」就是經典,常言說「死在句下」,就是這個意思,那當然就不能開悟。開悟是在句下活過來,他在這個句下死了。『承言者喪』,聽講執著在言語上也錯了。馬鳴菩薩教我們,修學的態度要「離言說相」,不執著言語;「離名字相」,不執著名相術語;「離心緣相」,不去分別、思惟、想像。這個態度完全是觀音菩薩在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以深般若波羅蜜照見」,那就是照見了。為什麼?心地清淨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看經教是用這個方法,聽講經也是這個方法,修學一切法門都不離開這個方法,乃至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也用這個方法,那就恭喜你,最低限度你已經是圓教菩薩,已經是法身大士,你不是凡夫了,連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也比不上你。大乘佛法要這樣才能入門!要這樣,祖師寫的《疏鈔》你就懂了,你一看就明瞭。如果落在思惟、想像、分別裡面,不但佛所講的經你不懂它的意思,祖師大德這些註解你也不得其門而入。開經偈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實義距離我們遠之遠矣。這個關鍵都是在得法不得法,你能不能掌握這個原則?可是祖師實在非常慈悲,又怕你看到《起信論》這幾句話錯會了意思,聽經、讀經也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像個木頭人對著經本一樣,這樣行不行?這樣又不行,這樣是落在無明裡。起心動念是錯,不起心動念也錯了,這怎麼辦?關鍵就在此地。

  『然則當如之何』,這句是蓮池大師的話。蓮池大師怕我們看了這幾句產生誤會,所以他說『縱饒緘口忘機』,緘口就不說了,言語道斷,那就不說了,「離言說相」,不說了,「離心緣相」,那也不想了,「忘機」就是不想,不起心、不動念了。『依然墮落無記』,這個麻煩大了!蓮池大師這個說法,其實早在唐朝初年,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註疏裡也是這樣說的,他老人家從解行方面來講,意思跟這裡是一樣的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。你仔細聽聽清涼的講法,然後跟馬鳴菩薩、跟蓮池大師他兩個人互相對照一下,也許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真實義。佛實在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言語跟我們說了這麼多話,說了四十九年,佛是「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」。佛的那些大菩薩們,這些大弟子也非常高明,他們在世尊座下,「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」。那是諸佛如來的法會、講席,跟我們這不一樣的,我們這是真的有說,大家也真有聽,說也說錯了,聽也誤會了,我們搞這個,所以說的人、聽的人都不開悟。換句話說,我們說也不會說、聽也不會聽,關鍵就在這個地方。怎樣不落邪思也不落無明。所以大乘法裡顯示的是活活潑潑,它不是死寂的。寂而照就活潑,照而寂就清淨,心是寂靜、清淨的,用是靈活的,這就是大乘佛法。凡夫用是靈活的,心不清淨,不是寂滅的。小乘人心是寂靜的,作用不活潑,是呆板的,那也沒有太大的好處。唯有佛與大乘菩薩,那真正是大自在,真正得大受用,邪見、無明二邊都不落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求出路,實在要是沒有法子求,你就老實念佛,這個實在講是唯一的一個妙法。念佛要特別注意「老實」這兩個字,真正做到老實,那就決定成功。不老實,念一輩子也枉然。究竟怎麼老實法,後面會講到。

  底下一段經文,是六方佛讚歎。

  ◎二、他佛讚

  玄奘大師的譯本是「十方」,羅什大師的譯本是「六方」,中國人喜歡簡單,自古以來講求的是簡要詳明。羅什大師深契中國人的根機,他翻的經中國人特別喜歡念,就是他確實做到契機契理。四方四維上下,四維省掉,只有四方上下,六方佛。六方實際上就是包含十方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東方亦有阿閦鞞佛。須彌相佛。大須彌佛。須彌光佛。妙音佛。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。】

  六方佛,古人的介紹各有不同,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介紹得相當詳細,我們先看《疏鈔》的短文,然後再討論佛名表法的義趣。『東方』有多少佛?無量無邊,『恆河沙數』,數不盡的,佛的名號只略舉五個人,正如同世尊當年講經說法的法會,參與的大眾很多,他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是每會必到,從來不缺席的。常隨眾之外,還有許多出家、在家的大眾,通常都來參加。但是結集經,每部經也會列幾個人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,列這些人多少不等,列哪幾個人也不一樣。像《彌陀經》前面,常隨眾略舉十六個人,菩薩眾略舉四個人,其實在會的菩薩比常隨眾的人數還多。為什麼不列別人,偏偏列這十六個人?他一定有用意。換句話說,這幾個人與這個法會、這個法門有特別的關係。從這幾個人名當中,我們就能認識這個法會的性質,就是經典的性質、經典的功能。因為佛的這些大弟子每個人都有專長,像舍利弗智慧第一,代表這個法門是智慧第一;目犍連神通第一,這個法門也是神通第一,表這個意思。既然在序分裡面所列的聲聞菩薩眾都有這樣深遠表法的意思,世尊為我們介紹六方佛所舉的佛名,哪能夠例外。十方這麼多佛,為什麼就舉這五個人,為什麼不舉另外五個人?從慣例上我們要了解,每一尊名號含的意義非常深遠,顯示法門經典不可思議。

  疏【引諸佛讚者,見此淨土法門,乃千佛萬佛,無量諸佛,異口同音之所讚歎,當諦信勿疑也。】

  十方就包括三世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本經,他怎麼讚歎法?為一切眾生常常宣講這部經就是讚歎。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淨土三經,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,這是釋迦佛讚歎。十方一切諸佛也像釋迦佛一樣,在他自己的教區對他的學生們也宣講三經,也讚歎西方淨土,勸大家念佛往生,『無量諸佛,異口同音』。大師勸勉我們『當諦信勿疑』,要真正相信,不要疑惑。你要是對這個經典疑惑,不相信,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就當面錯過,那多可惜。

  疏【唐譯具有十方,今缺四隅者,文省也。】

  『唐譯』是玄奘大師的譯本,這一段經文是十方佛。『今缺四隅』,羅什大師的譯本省略。玄奘大師譯本是直譯,照原文翻過來,所以有十方。羅什大師是意譯,沒有按照原文,是從它的大意上翻譯。

  疏【先東方者,舉方常法,亦以東表智故。】

  東南西北這個方位也有表法的意思。

  鈔【十方者,奘師譯有四隅,則成十方;今止六者,以正攝隅,故文省也。】

  這是解釋兩個本子不同,一個十方,一個六方。六方跟十方內容是一樣的,六方沒有少,十方也沒多,不增不減,曉得譯法不同就好了。

  鈔【舉方常法者。】

  常法,就是習慣。中國習慣講東南西北,沒有說南北西東,印度人也是這麼說,這是一種習慣。

  鈔【經中凡舉十方,每先東為首。】

  習慣把東方放在第一。

  鈔【東者,於時為春,萬物生長,有智慧義。以智者,萬法之先導。】

  『於時』,配四時,東配在春天。春天萬物生長,有智慧的意思,表這個意思。佛法重智慧,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所以『智』是萬法之先導。無論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目標只有一個,全都是求智慧,只是方法門徑不相同而已。開智慧,你的修學目標就達到,換句話說,你的方法一定很正確,達到目標了。智慧要是不開,不是法門本身有錯,是你用功不得法,或者是不契機,你就不能開悟了。因此,修學選擇法門就變成最重要的一個課題。佛陀在世,你只要遇到世尊,這個好辦了,世尊會觀機,他能夠看到你的過去,過去還有過去世,過去無量劫來你生生世世修的是什麼?看你的根性熟了,他介紹你一個法門,那就非常契機。很容易,快,幾天;慢,幾個月就成功,所謂應機施教,契機!好像生病一樣,病因他看得很準,下藥的時候藥到病除,這病就好了,快。佛陀不在世,還有佛的一些弟子,那些弟子也相當高明,但是觀機擇法比佛差一等,還有效果,可能慢一點。遇到佛,幾天、幾個月就成就;遇到佛的弟子,可能要幾年或二、三十年才能成就,這在過去。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現在末法又過了一千年,現在這些佛弟子比起像法、正法差遠了。諸位確實要明白這個事實,一代不如一代,這是真的。我們看看蓮池、蕅益大師,距離我們五百年。我們今天跟他,差遠了!蕅益大師寫《要解》九天,我們今天花九十天的時間還不了解它的意思,怎麼能比?近一點,我們展開印光老法師的《文鈔》,跟他比一比也是相差一大截。

  我們的福太薄,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。我們修學要想成就,實在是非常的艱難。我常常在講席裡勸勉大眾,找哪個老師?找蓮池大師,以他為老師就是以《疏鈔》為老師;找蕅益大師做老師,就是依《要解》來修學。專攻《阿彌陀經》,這兩種註解夠了。蕅益大師是蓮池的私淑弟子。我們今天也作蓮池、蕅益的私淑弟子,我們跟他學。諸位要曉得,世出世間法,除了天才之外,中下根性的人要想成就,一定要一門深入,一定要跟一個老師,有師承會有成就。學得太多、學得太雜,不能成就。

  鈔【故首舉東方,即舍利文殊首眾意也。】

  像我們經的一開端,列上首大眾,聲聞眾裡列舍利弗智慧第一,菩薩眾裡列文殊師利智慧第一,標榜著我們所求的是智慧,我們所修的也是智慧。

  疏【舉六方者,釋迦處中故。】

  鈔【既言上下四方,中央何獨不舉?蓋釋迦處娑婆世界,以本所居為中,前之後之,左之右之,仰之俯之,成六方也。】

  『中』,沒有定位,是以自己為中。我們住在台北是中,台北的北面是基隆,南面是新竹。如果我們跑到台中,台中是中,我們叫新竹是南,台中叫新竹是北。所以四方四維上下,要看在什麼地方講。佛說法是在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為中,不是指這個地球。佛當年在印度講經,也沒有說印度是中,也沒有說地球是中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,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。下面為我們介紹五尊佛的德號:

  疏【阿閦鞞者,此云不動。法身不動故,一云,不為二邊之所動故。】

  阿閦鞞佛。『阿』翻作無,也就是不,『閦鞞』翻作動,就是無動、不動的意思。

  鈔【法身者,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。】

  『法身』,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說的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就是法身佛,名號是梵語音譯的,意思是「遍一切處」,這就是現代哲學所講的本體,宇宙萬有的本體,佛法叫它法身,哲學名詞叫本體。宇宙之中所有一切法都是從它生出來的,它能生萬法,它本身沒有生滅,本身是『不生不滅』。遍一切處,哪有來去?像虛空一樣,虛空遍一切處,什麼時候看到虛空有來去?虛空沒有來去。諸位要知道,說「法身」也好,說「本體」也好,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。真心不生不滅,真心沒有來去。虛空法界,一切萬物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,真心是能變,萬法是所變,無量無邊諸佛世界,包括西方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,都是自性變的。自性怎麼會變?你們晚上睡覺有沒有作夢?那個夢不是你自己變的嗎?心會變成夢境,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場大夢,是我們真性變出來的夢境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這個境界「非有非無」,不能說它沒有,夢境真有,你也不能說它真有,為什麼?醒了就沒有。佛給我們講,迷了就有,迷的時候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有三千大千世界,有六道輪迴;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覺了之後沒有了,就像作夢,醒來就沒有了。大千世界從哪裡來的?自性迷了,就現這個境界;自性要是覺悟,這境界就沒有了。所以這個境界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。非有非無,這是給你講的真相,就像作夢一樣,夢中那個境界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。你說沒有,確實有境界現前,醒過來還記得很清楚;你說有,醒過來之後再也找不到。我們實際上這個環境確確實實是一個夢境,所以佛教我們要作如是觀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你能這樣看法,你就很自在。為什麼?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。所有一切煩惱從哪裡生的?從得失裡頭生的。你曉得那是夢一場空,有也很好,沒有也很好,多快樂、多幸福。所以,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都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這些執著分別妄想煩惱實在講毫無意義,都不是真實的。就像你作夢,夢裡生煩惱,夢裡有執著,這完全是錯誤的,沒有一法是真實的。這是講能變的心性,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。

  鈔【妙覺地無所增。】

  妙覺是成佛。成了佛,心性是不是光彩一點?沒有,還是老樣子,絕對沒有增加一點點。

  鈔【無明地無所減。】

  『無明地』是墮落在阿鼻地獄,你心性裡有沒有缺少一點點?沒有。就好像我們作夢,我們做一個好夢,夢到佛講經,參加佛的法會,佛給我們摩頂授記,這很好,我們心性有沒有增加一點?沒有。這又做了一個惡夢,夢到地獄裡下油鼎、刀山,地獄去受一些苦罪,醒來的時候,我們的心性有沒有減少一點點?沒有,不增不減,確實是這樣。成佛也不增加一點,下地獄也沒有減少一點,那叫真性,這個才是真的。如果有增減、有來去、有生滅,那都不是真的。心性也叫做「真如」,「真」就不是假的,「如」是永遠不變,永遠就是這個樣子,這叫真如,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。

  鈔【湛然常住,如如不動故。】

  『湛』是比喻,像水很乾淨,一塵不染;很靜,沒有風浪。水是平的,是清淨的,從水上面看到水底,清清楚楚叫「湛然」,這是比喻心本來就是這麼清淨。我們迷了,或者我們講心水動了,動了就不是真的。真心從來沒有動過,從來沒有染過,現在也不染,縱然墮三途、下地獄還是不染。那些東西究竟是一回什麼事?佛跟我們講,那是妄心的事,不是真心的事,迷了才有那些事,覺了根本沒這些事。這個話我們也非常難懂。佛在《楞嚴》上舉個比喻,很有趣味,從比喻當中讓我們體會妄境,為什麼是虛妄?佛舉一個例子,譬如我們眼睛害病,我們看到燈上有一個輪相,那個輪相就是妄境,迷了就有這個幻相出來;悟了就沒有,燈上決定沒有輪相。六道輪迴、三千大千世界,迷人看得見,悟的人就沒有了。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,諸佛菩薩對於八地以上的菩薩是特別照顧,為什麼?八地以上他們最後要斷的就是生相無明,生相無明一斷就超越,大千世界沒有了,他就走了,他也不度眾生了。諸佛如來對這些大菩薩,天天跟他們在一起,常常勸導他、引導他,希望什麼?有能力破這品無明,不破,這叫大慈大悲,留惑潤生。最後這品生相無明不破,就是還留在這個迷夢之中去度這些夢中的眾生。因為這一品無明破了,就好像做夢醒過來,那個夢境完全沒有了。做夢有的時候知道自己做夢,做夢不要醒過來,在夢裡面去度夢中眾生,就這麼回事情,這個叫大慈大悲。他一醒過來就沒有了,那就與夢中這些幻境完全脫離了。他有沒有能力出來?有能力,有能力而不脫離,來在十法界裡度眾生,這叫大慈大悲,這叫留惑潤生,留一品生相無明,所有一切煩惱都斷盡,就是那一品不斷,那一品是生相,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。現在科學家、哲學家都在追究,宇宙從哪裡來的?這些萬物從哪來的?佛老早就講清楚,生相無明變現出來的。有這個東西就變出來,沒有這個東西,這個世間的萬象就沒有了,覺後空空無大千。

  鈔【二邊者,有無也,有不能使之著相,無不能使之落空。不斷不常,二不動故。】

  二邊,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相對。『有無』是一對,依此類推,動靜是一對,大小是一對,長短是一對。總而言之,你能想像、能說得出來都叫相對的;離開相對,那就言語道斷,就說不出來,能說得出來的。不動,就是超越相對、超越二邊。「有不能使之著相,無不能使之落空」,這就是超越二邊,非空非有。『斷常』也是相對。

  演【有無斷常,皆是妄心計度。】

  計是計較,就是分別;度是度量,就是執著。「計度」就是分別、執著。

  演【若離妄心,自無一切法差別之相也。】

  可見得全都是妄心在作祟,妄心產生許許多多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。見解思想錯誤,我們的言語造作也就跟著錯了,後面果報就苦不堪言。惑業苦,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永遠不息,這是輪迴的相,這是輪迴的因,輪迴是這麼來的。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然後你才體會到輪迴可怕,輪迴的相是愈來愈往下面去,不會往上面去,像漩渦一樣,愈沈愈往下走,一世不如一世。為什麼?你所累積的業,一定是惡業多、善業少,生生世世造作惡業多,你底下一代一生的果報一定不如現在,到來生再作惡業,再底下一生又不如,所以一世比一世苦,一世比一世沈淪,這個不得了!很難向上提升一層。實際上的狀況是每況愈下,我們自己本身一世不如一世,這是真相,這才可怕。幾個人能像佛法所說的,真正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一生真正去做了,來生這個果報比這一生提升,那真叫少數又少數;大多數,不要說世間人,學佛的人都不行,都不能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,何況那些不學佛的人,迷人。

  明白這個事實狀況,才知道求生淨土重要。因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除這個法門之外,可以說任何一個法門,雖然在理上沒有差別,事實上我們修學可以說都不能成就,原因在哪裡?要斷煩惱。要斷見思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迴,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你生到色界天、生到無色界天都沒有用,只是壽命長一點,壽命到了還要墮落,還要輪迴。換句話說,出三界是最低的一個底限,你不能超越,麻煩就大了。但是要想超越,談何容易!不要講超越這個輪迴,超越欲界就不容易,欲界六層天,超越欲界這到初禪,四禪有十八層天,到第一層初禪,你看看有沒有本事超越?欲界天人有五欲,就是財色名食睡,有這個欲望,有這個念頭,你有沒有能力把財色名食睡五欲斷掉?沒有這個念頭了,不要說沒有這個事,意念都沒有了,那行,你可以到初禪天,你可以超越欲界。假如還有這個念頭,還會起心動念,你還是欲界,沒有能夠超越欲界。你就曉得這個事情多難。一定要知道真難,才會死心塌地念佛,才知道這個法門容易,易行道!唯有這個法門靠得住,唯有這個法門才能得救,除這個法門之外,沒救!這才恍然大悟,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?就是其他法門太難了。你看看佛講任何一部經,講任何一個法門,有沒有十方佛來讚歎?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十方諸佛讚歎的,只看到兩部經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。這是佛真正的慈悲,真實的願望,希望我們這些苦難的眾生快快成佛。下面大師設一個問答:

  鈔【問:東屬春生,於卦為震。震者,動也。云何佛號不動?】

  東,在四時配春,在八卦配震。震是動相。

  鈔【答:以是即動即靜,應萬變而常寂,故云不動。華嚴以東方為不動智,正此意也。】

  意思非常的深,非常的圓滿,說明佛法裡面所講的動靜一如。我們凡夫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不明真相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跟我們講經說法,到底是動還是不動?是動。而且佛到處去講經說法,我們看佛《本行經》,看《釋迦方志》,知道釋迦牟尼佛旅遊整個印度。從北面,就是現在的尼泊爾,他出生的地方,一直到錫蘭,現在的斯里蘭卡,印度的最南端,恆河流域走遍了。他到處在旅行,到處在講經說法,他動!身是動的,口是動的,心不動。心裡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從來沒有分別執著,動中有不動,不動中有動,所以他還是不動。所以佛法用這個標誌,用「法輪」表法,法輪是圓。圓周是在動,表示普度眾生,像大乘經上常講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;那個心永遠不動,圓心是不動的,圓周是在動的。圓周是有,圓心是無,所以圓代表空有不二,動靜一如。

  這一段就是說這個意思,『即動即靜』,動靜是同時的。我們學佛要把握這個原則,在日常生活當中,心要清淨,心要空,心裡不可以有一點點東西,六祖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我們這個心不空,心就壞了,心本來是空的,你那個心裡塞得滿滿的,牽腸掛肚太多太雜了,心壞掉了。心壞掉,身怎麼能好?所以身的病痛就很多,追根究柢就是你心裡有了東西。修行人、得道的人,得什麼道?實在講什麼也沒得到,那才叫得道。得道的人什麼都沒得到,佛在經上也說得很明白,佛形容一個人成佛了,成佛得到什麼?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無所得,他就圓滿菩提;有所得,菩提就不圓滿。我們幾時到無所得,你也就圓滿了。心要空,決定不能有牽掛;身要動,身是個機器,不動就生鏽,不動就壞了。身要動,心要靜,這就是健康長壽之道。現在人最喜歡聽的,現在人講這是現實,其實現代人幾個人懂得現實?什麼是真正現實?這經上講的,「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不增不減」,這是現實,大家把這個疏忽了。佛苦口婆心提醒我們,我們還是把它忽略,只去打妄想要求身體健康長壽,能辦得到嗎?辦不到,他用錯了心。這心用對了,問題就解決;錯用了心,打妄想是沒用的。『應萬變而常寂』,諸佛菩薩就給我們做一個非常好的榜樣,實在講也唯有常寂他才能應萬變。我們今天沒這個能力,為什麼?我們的心常動,不是常寂,常動就是妄想、妄念,念頭的生滅是妄心在做主、妄心在作祟。所以,我們應付不了現前這個變化無窮的社會。社會變了,人心變了,現在做人真苦。唯一的方法就是求生淨土,能不能做得到?決定可以做得到。大師底下舉《華嚴經》,『以東方為不動智』,跟《彌陀經》阿閦鞞佛表法意思相同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