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十五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015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十六頁:

  疏【又以四法界會之,則清濁向背,是事法界。靈明湛寂,是理法界。靈明湛寂而不變隨緣,清濁向背而隨緣不變,是理事無礙法界。不可思議,是事事無礙法界。以此經分攝於圓,亦得少分事事無礙故。末言自性,亦是結屬四法界歸一心也。】

  這一段經義有相當的深度,如果從這個地方真正能夠體會到幾分,我們對於佛法的修學就不會再迷失方向。學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,為什麼不成就?就是迷失了方向。這幾次所講的,也就是蓮祖序文開宗明義這一段,真的是我們修學大乘佛法,或者我們說一生成就的佛法,一個最正確唯一的一個指標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這一段序文只有六句,卻包含這麼多意思。前面我們看過了,就本經的教義上來說,配三大、三德,現在再從四法界上來講。四法界是《華嚴經》重要的教義,所以四法界的定義一定要清楚。

  演【又以四法界下,配四法界。】

  序文裡面的六句,如果依《華嚴》教義,它通不通?也通的,真正是無礙。先說明什麼叫做法界:

  演【法者,軌則也。】

  『軌』是軌道,拿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宇宙人生發展的程序,它是有規則的,它一點都不亂,唯識論裡面講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可見得它是有條不紊,好像個軌道一樣;『則』是原理原則。這就是『法』,把宇宙人生一切全都包括在其中了,「大而世界,小而微塵」,大,我們講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,小是一微塵,都叫做「法」,這個字是世出世間一切的總代名詞。

  演【界有性分二義。】

  『界』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『性』,一個是『分』。這個意思實在是妙極了!「界」是界限,所以它有分別的意思,譬如佛經常講的十八界。這一一法裡頭,當中有一個界限,但是這個界限它是「性分」,一切法各有各的性質,各有各的區分,這就是界的意思。

  這兩個字合起來,兩種意思合起來,佛法裡稱之為「法界」。迷的時候就有十法界,這個「十」不是定數,不是七、八、九、十,這個「十」是代表無量無邊。換句話說,迷了的時候是無量無邊的法界,悟了的時候是一法界,叫一真法界。

  學佛它的目標就是一真法界,諸位千萬要記住。也許你說,「我學佛要明心見性」,明心見性就是一真法界,「我學佛要上品上生,要理一心不亂」,上品上生、理一心不亂也是一真法界,名字不一樣,是一樁事情。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,我所求的是求一真。如何才能夠證得一真?那就得一心。諸位要曉得,外面的境界是境隨心轉,不是心隨境轉。心隨境轉,可憐!那是凡夫,苦不堪言。佛法跟你講真實的事,是境隨心轉。心一了,法界就一,就是一真;心要是二了,法界就千差萬別。這句話在佛門裡面是老生常談!諸位要記住,愈是老生常談的,那就是真理,那就是最妙之法,可是一般人聽得耳熟,認為不足以為奇,疏忽了;而把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認為是不得了!殊不知我們就錯在這個地方。

  所以學佛,如果諸位真正想要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你要把握住這個原則,就是「一心」。無論修學什麼法門,這個心絕不動搖,決定不二。譬如我修淨土,偶爾有禪宗大德到這裡講演禪,「這個不錯,我也應該跟他學一學」。如果這個禪宗大德是真正的高人,你跟他學禪,他一定問你:你以前學什麼?「我學淨,現在想學禪」,他會打你三十棒,然後把你趕出去,為什麼?見異思遷,你心不專一,你不能入門的。你今天聽了禪,你動了心,再過兩天,密宗大德來跟你說一套,密也不錯,你又動了心,換句話說,你永遠不能成就。真正成就的人,守定一門,別的可不可以聽?可以聽,聽了之後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」這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而後你才曉得,淨也好、禪也好、密也好,原來統統是一樣的。你這一動心就完了,這是善根福德鮮少之相,就是少善根少福德!這個心禁不起境界,一經境界心就動搖了。

  《華嚴經》裡面,善財童子高明,不動心,他去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他沒有動搖,還是老實念佛。怎麼曉得善財童子老實念佛?善財童子第一個老師德雲比丘,教他念佛法門。第一個老師,就是他一生修學當中決定選擇的法門,他是修念佛法門的。以後無論到哪裡參訪,決定不會把念佛法門丟了。像我剛才講的,聽了禪,不念佛了,想去參禪;再看到密,禪也不參了,去持咒,那就完了,他還能成無上道嗎?善財童子念什麼佛?念阿彌陀佛,他就是修淨土法門的,到末後他參訪普賢菩薩,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他圓滿菩提了。這是《華嚴經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,如果讀《華嚴經》連這個都沒有看到,這《華嚴經》叫白看了!

  什麼人夠資格參學?決定不動心。什麼可以聽、什麼可以看,決不動心,決不動搖根本,這才能成就。今天我遇到這個法師不錯,我跟他學了一點,明天一聽說那個法師比這個法師高明多了,我趕快去親近他。你這個心就跟牆頭草一樣,外頭小小的風一吹,都動了。再過一天,釋迦牟尼佛化身來了,那阿彌陀佛化身又來了,你這個心,心花撩亂,不曉得如何是好!給諸位說,那個高人、那個佛菩薩全是妖魔鬼怪,我說的話真的。什麼叫妖魔鬼怪?動搖你根本的那個人,就是妖魔鬼怪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境界裡無佛亦無魔,魔與佛都在你自己心中」。你自己心裡有把握,做得了主宰,什麼境界都不取相、不動心,外面境界統統是佛菩薩。如果一看到外頭境界,心就動了,外面那個境界準是魔,不是佛。

  所以你念佛,你是求一心,阿彌陀佛決定不會來,為什麼?因為你的心是動搖的,阿彌陀佛要是來了,你一歡喜,那個一心不亂早就丟掉了,他不是害死你一樣?所以佛不來,佛不來是大慈大悲,成就你一心不亂。你幾時念到功夫如如不動,佛來了跟看平常人一樣,一點歡喜心沒有,佛就現前來考考你,看你成功沒有。魔現在面前沒有恐懼心,佛現在面前沒有歡喜心,你才能成就一心不亂。到那個時候你才恍然大悟,原來境界當中無佛亦無魔,這個境界是一真,不是虛妄的。這都是大乘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。可是凡夫這個病犯得不輕,障礙我們的成就,不但是行門障礙住,解門也被障礙了。

  一法界是真實的,十法界是虛妄的。真心,真心是一心,所見外面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。迷了真心,真心變成心意識,外面才有所謂十法界。所以十法界是妄心所見,一真法界是真心所見的。其實外頭法界哪有一與十?就是你自己心裡頭的變現。佛法講「唯心所現」,所現的是一真,「唯識所變」,識是妄心,妄心一起來就變化了。希望大家要深深的去體會這個意思。

  演【事法界界字是分義。】

  『事法界』,這個界字是「分」的意思,就是分別。

  演【以眾生色心等法,一一差別各有分劑故。】

  『眾生』,有有情眾生、無情的眾生。有情的眾生我們叫他做佛性,無情的眾生我們叫它做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一性無二性。可是事法界,「事」完全從跡相上說的,所以它有分別,它有差別。譬如色法有地水火風四大,心法有受想行識等,如果以《百法》來講,有八識五十一心所、二十四個不相應,都是屬於心法。所以它是個個都差別,『一一差別各有分劑』,分劑,拿現在的話說,就是有極限,它有一個極限。這是事法界的意思,事法界是從事相上來說的。

  再講理法界,有事必有理。理法界這個界字跟事法界這個界字意思不一樣。

  演【理法界界字是性義。】

  「事」,它是相、作用,此地主要是講現象,「理」是講本性。理是一個,有情叫做佛性,無情叫法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所以這個界字是「性義」;換句話說,一切法是從一個理所生的。

  演【以眾生色心等法,雖有差別同一體性故。】

  我們在《百法》裡面去看,心法與心所法各有四分,這是護法菩薩建立的,也就是玄奘法師的祖師。玄奘法師的老師是戒賢,戒賢論師的師父就是護法菩薩,他跟我們講唯識,心、心所各有四分,說得非常圓滿。「性」是自證分。「證自證分」是自證分的自覺。我們通常講「佛」字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證自證分是自覺,見分是覺他,他就是相分。所以見分緣相分,也緣自證分。證自證分只緣自證分,它不緣見分,也不緣相分。這就說明,自證分是本體,見分是從它這裡生的,相分也是從它生的,所以見相同源。

  相就是一切跡相、一切事、一切現象,就是前面講的事法界,事法界是事相,是從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。事相雖然千差萬別,同一個本體,這個地方講『同一性體故』,所以這個界是「體性」的意思。前面一個界,是種種差別的意思。差別,法有極限、有分劑;體性是無極限的,是真正的無量無邊。

  「事法界」,事講現象,「理法界」,理講本體;事講的是法相,理講的是法性。再看底下兩種法界,「理事無礙」、「事事無礙」,是講作用,沒有障礙!

  演【事理無礙法界者,理由事顯,事得理成,理事互融,性分交徹故。】

  「理」沒有跡相,沒有痕跡,你怎麼會曉得?從事上就知道。有事必有理,沒有理不能成事。事總有個道理,總有個理,所以理是由事來顯示的。換句話說,怎麼曉得有真如本性?真如本性是從相上顯示出來的,從法相上顯示出有法性。由此可知,性相是互顯的。正因為有法性,所以才有法相。這個事情,我們用比喻去思惟體會。譬如我們作夢,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理,夢中的境界是事。夢中境界從哪來的?當然是由理變出來的,是你能作夢的那個心。從夢中境界上來觀察,你的心在哪裡?夢就是心。你的心像什麼樣子,你作夢那時候的樣子就是你心的樣子。所以能作夢的心是真的,是永遠不變的,不生不滅,這是理。事怎麼樣?事是生滅法。你每天晚上作夢,從來沒有做過一樣的夢。能作夢的心是完全一樣的,所作的夢從來沒有一樣,這就說明事確確實實是一一差別各有分劑,理上沒有。『理由事顯,事得理成』,所以『理事互融』,好像夢中的境界就是心,心就是夢境,沒有兩樣。

  界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性,一個是分,『性分交徹』,原來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,所以理事無礙,理事無礙就是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。覺悟的人見相就是見性,因為性相不二。如果在相上見到性,諸位想想,哪有不平等的道理?都平等了。可是你怎樣才能夠見到?一定要一心不亂。所以修行人講功夫,什麼叫功夫?你什麼都懂,拿到《大藏經》統統都會講,講得天花亂墜,算不算功夫?不算功夫。功夫是什麼?一切境界裡頭如如不動,這是功夫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能夠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又能夠了了分明,這是功夫。

  所以六根在六塵境界裡是定慧雙修,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「定慧等持」。必得有功夫的人才有資格參學,為什麼?他不動搖了。縱然是異端,一到他的面前,就像禪宗大德所用的比喻「紅爐點雪立即消融」,他有這個本事。他那個功夫成熟了,就好像爐子燒得紅紅的,有這麼高的溫度,雪花飄在這上面連痕跡都找不到,有這個本事。到這個時候,不但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無論接觸什麼境界,順境也好逆境也好,他一接觸都變成了定慧,他不生煩惱,他不動心。不動心成就他的定,了了分明成就他的慧,對他來說,沒有障礙。無論什麼法門,世出世間法,他都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他就是修這個。念佛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句佛號是無量覺。覺心是如如不動的,覺相是清淨無染的。起心動念,著相著迷了,那都不是真心,那是迷心、是妄心。真心裡面,六祖說得好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那是真心。心裡面才有一樣東西,都是妄心。

  我們念佛人句句佛號都要喚醒我們的覺心,無量覺!南無阿彌陀佛,皈依無量覺。所以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第一,聲聲喚醒你,覺而不迷。既然覺了必定正,正而不邪,必定淨,淨而不染。你不成佛誰成佛?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又穩當,當生成就。你在一切法門裡,到哪裡去挑去?到哪裡去找去?從作用上來看,這一面是看到「理事無礙」。更不可思議的,是底下講的事事無礙:

  演【事事無礙法界者,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,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,重重無盡故。】

  這一段是講什麼叫做事事無礙的法界。『一切分齊事法』,這一句總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。既然總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諸位要記住,佛法裡面大小權實各宗各派無量法門當然也包括在其中,沒有在外的。無有一法不稱性,無有一法不圓融。所以才說: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你還要看這個法門高,那個法門下,你的心沒有一,不是一心。高也好,下也好,換句話說,高的你入不進去,下的你也沒分,統統沒有分,佛法難就難在此地。古德所謂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,通什麼?就通這個道理。怎麼能通?心一就通了,心平等就通了,心清淨就通了。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了,為什麼都通?因為稱性圓融,無有一法不是稱性圓融。

  『一多相即』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所以無量劫可以濃縮為一剎那,一剎那可以展開為無量劫。無量無邊恆沙國土可以把它放在一微塵裡面,一微塵裡面又能現無量無邊恆沙佛剎,這就是『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』。這個事是真的。如果長的,我們講這一段,沒幾頁講了十多次,再要細講可以講上三年、三十年,這麼短的兩行文都講不完,豈不是「一多相即,大小互融」?我過去曾經講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,講六年才講了半部,我在台中跟我們同學講《金剛經》,六個小時把全經講完。同樣是一部經,六個鐘點可以講完,六年也可以講一半,如果不是一切法『稱性融通』,這是做不到的。所以經典可以長講、可以短講,可以淺講、可以深講,無不自在!這就是事事無礙法界,希望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演【不可思議,配事事無礙者。】

  為什麼用這一句,說它是事事無礙的法界?

  演【以前三法界,同教一乘,猶可思議。】

  這個『同教』對後面「別教」說的,這個別教不是藏通別圓的別,這個別是特別。「同」是一般,在一切大乘法裡面都有這個意思。『以前三法界』,就是事法界、理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,『同教一乘』,『猶可思議』,還不太難懂,還可思可議,比起事事無礙那是容易懂得多。事事無礙實在難懂,尤其是初學的人,對這個境界簡直無法相信。

  演【後一唯華嚴別教一乘,不可思議也。】

  就是事事無礙法界。其實這個四法界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迷了,事事法界就悟了,就叫一真法界。事是相,理是體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是用,體相用是一而三,三而一,我們哪個人不如是!也許你要問,既然四法界都在我們眼前,這事事無礙的法界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說?可以。外面的境界很大,我們的眼球很小,可是我們的眼球看外面的境界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,這就是「芥子納須彌」,眼球好比芥子,外面境界就是須彌,裝在裡面。外面境界沒縮小,我們裡面的眼球沒放大,而眼球好像照相機一樣把境界相照進去,在眼識裡面造成一個相分,眼識的相分跟外面這個相分一樣大,在你感覺當中完全是一樣的。第六意識的分別,第七意識的執著,緣什麼?沒有緣外面的境界相,完全是緣眼識的相分,它從眼識相分轉播過去,變成第六意識相分,變成第七末那的相分,六、七識的感受跟外面還是一樣大。這是明白的擺在我們現前,一天到晚都在用,事事無礙,可惜我們不曉得!理事無礙、理無礙、事無礙,那更不必說了。

  悟了叫一真,悟了是佛菩薩,迷了是凡夫。迷了就處處都是障礙,無論在哪一法裡面,你都是起分別執著妄想;覺悟了,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,禪宗所謂「紅爐點雪,立即消融」,一接觸就把它變化成智慧,變化成大定。我們凡夫可憐,凡夫一接觸就變成了分別執著妄想,你看麻煩不麻煩!菩薩一接觸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變成智慧、變成禪定。凡夫一接觸外面境界,它就變成分別執著妄想,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的。

  我們講皈依,皈是回頭,從什麼地方回頭?從分別執著妄想裡回頭;依什麼?依定慧,定慧是覺,這叫真修行,真會用功!要是不會這個方法,跟諸位說,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修學,總歸是盲修瞎練。為什麼說你盲修瞎練?拿《金剛經》的話來說,你不能夠「降伏其心」,那個修學法就叫盲修瞎練。降伏其心,就是降伏你的分別、執著、妄想。你用那個功夫,參禪也好,參話頭也好,觀心也好,持咒也好,念佛也好,不管用什麼方法,你不能攝心,不能降伏你的分別執著妄想,統統叫盲修瞎練。你的功夫不得力,久修無成,病就在這個地方。

  功夫,不管你是用什麼方式、用什麼行門,總而言之,就是求不動心,決不為外境所轉。《楞嚴》說得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你不被境界轉,就轉境界了。境界轉成什麼?轉成定慧。任何境界到你面前都變成定慧,這就是如來,就是佛菩薩。一切境界到你面前,馬上就變成煩惱,變成知見,這個事情就麻煩大了。變成知見就是無明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正是清涼所講的「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」,這還能有成就嗎?佛法是要破邪見、破無明的,怎麼可以增長邪見、增長無明?破了無明,定成就;破了邪見,慧成就。

  演【分攝於圓者,或曰:事事無礙,唯屬華嚴,今經何得有此。】

  諸位要是把我剛才的意思聽明白,你聽聽發問題的這個人,他的程度如何?這就是聽經的人一聽到前面這個話,他沒能轉境界,他被境界轉了。這就是舉例子給你看,他被境界轉了。事事無礙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《彌陀經》怎麼可以說事事無礙?一聽就起了分別、執著,不能夠立即消融。

  演【故曰:一代時教。】

  『一代時教』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,講經三百餘會,說法四十九年,我們稱為一代時教。

  演【唯華嚴為圓。】

  《華嚴》是根本法輪,《華嚴經》講得最圓滿,其餘的經都是在某一部分上發揮。《華嚴》講全體,其他一切經都講局部。

  演【圓為能攝一切,故諸經無不攝歸華嚴。】

  《華嚴經》是全體,其他經是一部分。我們用比喻來說,《華嚴經》好比是台灣省,其他一切經是台灣省裡頭的縣市。我們想想,哪個縣市不在這一省裡頭?沒有一個縣市是脫離這個省區以外獨立的。由此可知,部分跟全體關係非常密切,不能分割的。《華嚴》既然是圓,哪一部經不圓?所以古德才說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《華嚴》所講的是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,不但佛所說的一切經不離華嚴境界,我們再問一問:基督教、天主教的經典,甚至邪魔外道的說法,有沒有離開《華嚴》的範圍?也沒有!「法外無心,心外無法」。所以,真正開悟的人,真正得一心不亂的人,邪魔外道的法到他那裡來,都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《華嚴經》,這個太妙了,真正是妙不可言!這才叫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真的無障礙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說法,外道來聽、來問的人多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反對那些外道,叫他捨棄外道來皈依佛法?沒有。只要輕輕跟他點一點,他覺悟了,那個道就叫正道;迷了,天天念阿彌陀佛都叫做外道,天天講《華嚴經》都叫做邪說。邪正是從心上分的,不在法、不在外面。

  凡是能覺悟人心的這個方法,都叫做佛法;凡是能迷惑人心的那個法,都叫做邪法。這叫方便說,這不是真實說,真實說裡頭沒有邪正。真實說,一切法到你面前都變成定慧,哪有邪正!無始劫以來,你迷得太久太深了,一棒打不醒你,這才跟你說方便法;如果一棒給你打醒了,就不說方便法,而說真實法。我們這些人別說是一棒,十棒一百棒也打不醒,只好說方便法。可是我們要記住,方便法之外還有個真實法,真實法裡頭是事事無礙法界。一切經雖不是純圓,它也有一分圓義,這一分圓義要是碰到圓人,那一分就變成純圓;碰到迷人,別說這一分,純圓的《華嚴經》也變成不圓,就是這麼一樁事實。大師在此地結論:

  演【今此經有少分事事無礙,故得分攝於圓也。】

  這是為什麼要說本經也含有圓義,從這一段合四法界給我們顯示出來了。到這個地方,諸位把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仔細來看看,意思就很明顯了。『清濁向背』,統統講的事,事上才有清濁向背,理上沒有,這些都是說的『事法界』。『靈明湛寂』,靈明是慧,湛寂是定,定慧是『理法界』。『靈明湛寂而不變隨緣』,靈明湛寂是真如本性,本性是不變的,不變它能隨緣,這是說性體不變隨緣。在現相上說,『清濁向背而隨緣不變』,這些事相雖然隨緣,它的體性不變。這兩句話我們常常聽說,「不變隨緣」是從性上說的,「隨緣不變」是從相上說的。這兩句話並不是重複,這是『理事無礙法界』。『不可思議,是事事無礙法界』,這個意思非常的明顯。最後結歸本經『分攝於圓,亦得少分事事無礙故』。最後結歸到『自性』,自性此地跟我們講得太明白了,就是一心,『結屬四法界歸一心也』。

  演【然通序大意先明性者,一切法門全歸自性。】

  這一段總結,結得太好了。實在講,《疏鈔》這一段序文是修學大乘佛法的總綱領。不管修學哪一宗哪一派,你要是明瞭這個總綱、把握這個總綱,都會有成就。你要是迷失這個總綱領,麻煩就多了,決定迷失方向。這一段文太重要了。這是在序文裡面第一段講『明性』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『一切法門全歸自性』,狹義的說,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門,全都是從真如自性流露出來的,所以還歸自性。把範圍再擴大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是全歸自性。再擴大講,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?

  演【千經所演無有餘因。】

  『千經』是指一切經,千經萬論。這個「千」不是一個定數,是比喻,就是一切經論。『演』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演說,一個是表演。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是表演。『無有餘因』,沒有別的因緣,什麼因緣?無非是顯示自性而已,無非是教我們覺悟真性,這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不是學術,道理在此地。歐陽竟無大師說得好,「佛法不是宗教」,宗教是迷信的,宗教是要仰賴於他幫助我的,是要靠人的,佛法靠自己不靠人;「佛法不是哲學」,為什麼?哲學不離能所,換句話說,有能有所那就是心外求法。佛法雖有分析,它不是分析別的法,它是自己分析自己,所以稱之為「內學」,這個意思在此地。這是我們對佛法要認識清楚的,它不是宗教,不能迷信,它不是學術,不是學術就不能用心意識。世間學術是從心意識生的,佛的一切言說、一切文字是從真如本性裡面生的,這是絕大不同的所在。這就是說佛的一切經論,他說的是什麼,他為的是什麼,我們搞清楚之後,再看本經:

  演【今此念佛往生,必先明自性彌陀為本,然後一心稱名求願往生,必於寶剎速證無生,直入聖階度生亦廣。所謂先悟毘盧法界,後修普賢行門也。】

  這話說得很清楚,實實在在是難得。所以念佛法門不容易!雖然是萬修萬人去,你要是不明白這個原理原則,你這一句佛號念得就不相應,念的不得力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一般講打佛七,佛七法會,那真是李老師所講的熱鬧法會而已,怎麼能講打佛七?因為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號不曉得怎麼念法,你這佛七怎麼打法?嚴格來講,要認真打佛七,必須把《阿彌陀經疏鈔》、《阿彌陀經要解》詳細討論之後,再打個佛七,那就很像回事情了。好像念書,打佛七要去考試,書都沒念考什麼?沒法子考!書讀好了再考試。教義不明,佛號不相應,盲修瞎練,打什麼佛七!這個話說出去,人家都說我們太狂太傲了,瞧不起人,今天對著《彌陀經疏鈔演義》,你們想想是不是真的?

  我們這一部經要講三年,三年把淨土道理會通了,真是便宜事,太便宜了!無量劫、百千萬劫都沒搞清楚、都沒遇到的,現在我們遇到了,花三年功夫就把它搞清楚,實在是大幸!搞清楚之後,這一句佛號才曉得怎麼念法,才曉得如何聲聲都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。具足定學,你這個佛號能斷見思煩惱;具足慧學,你的佛號能破根本無明;具足三資糧,決定上品上生,一生成就。講到念佛往生,一定要先明白『自性彌陀』,這是念佛法門理論的根本。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得要把這部《彌陀經疏鈔》詳細深入的研究才行。

  『然後一心稱名求願往生』,這裡講開始修行了。先明白了,跟諸位說,三資糧裡面的信願建立了,你有真信切願,然後修行。修行,諸位看清楚這幾個字,「一心稱名」。你修的什麼行?就是修的一心。用一心稱名,用稱名達到一心,是這麼個意思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我們想想,我們在境界裡面為外境所動搖,我們一心失掉了。所以這個一心要始終保持,見色聞聲,任何的異端,絕不壞我一心稱名;它要是不能破壞你一心稱名,那就是幫助你一心稱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它不能破壞,就成就你;不能成就你,就破壞你。異端邪說一到你面前,你一接觸,你還是一心,還是阿彌陀佛,絕不為它所動,這就看出你的功夫,你這個功夫已經到八風吹不動,這是好境界。一看一聽就起分別執著、就動搖,雖然你天天念佛,功夫不得力,為什麼?小小境界風一吹,你的一心失掉了。

  所以在境界當中歷事鍊心,鍊什麼心?就是鍊一心稱名。修的是「一心」,方法是「稱名」,就用這個方法,決定不改。像《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所講的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,心開就是開悟,大徹大悟。不需要借任何方式來幫助,不必參究,也不必持咒,什麼都不需要加,就是這一句名號念到底。一心稱念,念到一心,你的功夫成就了。還有一句話非常要緊的,念念要求生西方,『求願往生』,為什麼?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在無上道。你看看《華嚴經》,正等正覺,修任何法門可以得到,但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一定在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就是說明求願往生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千萬不能疏忽!諸位把這個經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合起來看,你才真正明瞭、真正覺悟,發現佛門裡面的祕訣,也可以說這是佛門的祕密。

  『必於寶剎』,寶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『速證無生』,「無生」是無生法忍。速證無生,這是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莊嚴土。『直入聖階』,「聖階」是十地菩薩,一到西方極樂世界,是圓教的地上菩薩。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稱三賢,聖階是十地。『度生亦廣』,自己成就高,度化眾生也非常的廣大。『所謂先悟毘盧法界』,「毘盧」就是毘盧遮那佛,毘盧遮那佛的法界,就是前面講的四種無礙法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「一真法界」、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『後修普賢行門』,普賢行門裡面最主要的就是念佛。

  演【設使不明性體,罔意造脩,縱得往生,祇成末品。先明自性意在斯乎。】

  對於修學所依據的理論要是不明瞭,『罔意造脩』就是盲修瞎練,對於道理是一無所知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