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八十一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081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一三一頁:

  ◎【二、唯識】

  這是第二段,我們討論教體。

  玄義【唯識者,此文此義,皆識所變,而有本影四句。】

  什麼叫做『唯識』,這是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。在佛教大乘八個宗派裡面,有一個宗派就叫唯識宗,也叫做法相宗。在整個佛法裡面,唯識是佔很重要的地位。大家都知道,佛法講戒律,所以戒律無論是學小乘或者是大乘,無論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沒有說是不要持戒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顯宗、密宗都要嚴格的持戒。戒律是佛教的共同科目,而且是必修的科目。共同必修除了戒律之外,再就是唯識、淨土,這三種是學佛人的共同科目。「唯識」是講理論,講佛法的理論,宇宙人生怎麼來的?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凡夫?變成凡夫之後,要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才能修成佛?這些理論都在「唯識」裡面。淨土念佛求生西方,是佛教共同的歸宿。換句話說,無論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或顯或密無不是以西方淨土為最後的歸宿。所以這三種是佛教裡面共同必修的科目。

  因此,無論講什麼經論,講到教體都要說到唯識。「唯識」當然它是一門很深的學問,現代人稱之為唯識哲學。換句話說,學佛如果不懂唯識,就沒有辦法曉得佛教的道理,就不能夠深入探討它的理論,對於修學都成了嚴重的障礙。唯獨念佛法門,如果你覺得唯識非常繁瑣,很難學,你不學它也可以,老實念佛就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學,那不遲,先取得西方,然後再廣學多聞,這個在佛法裡頭只有這一條路。所以說是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。你不去,那就沒有法子,萬修萬人去是要你一定肯去才才行,不肯去,那就不行了。

  基本唯識的常識,我們多少要懂得一點,最基本的就是《百法明門》,這是唯識入門,也可以說是唯識宗入門的概論,我們有這個常識就夠了,就可以了。「唯」是唯獨,「識」就是我們通常講分別、了別,特別是著重在了別,「了」是明瞭,「別」就是分別,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的在那裡分別,這叫「識」。

  在佛法裡面說,這個世界只有「識」,除了「識」之外什麼都沒有,這個意思就很深了,就不是我們平常人能理解的。我們平常講宇宙之間森羅萬象,怎麼說什麼都沒有?佛法常說「萬法皆空」、「萬法無常」,萬法無常的意思,我們能體會到一點,為什麼?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看到宇宙有成住壞空,好像是無常,無常的意思能體會到一點。但是「萬法皆空」就不容易體會到。如果通達唯識,他就很清楚的明白這個道理。因為一切萬法都是從「了別」所變現的,換句話說,「識」是能變,「萬法」是所變。這些萬法從哪裡來的?都是「識」變現出來的。

  「識」究竟是什麼東西?「識」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,它的體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起作用就叫做「識」。無論是覺是迷,通常我們一般說,真性的作用,在覺悟的時候,叫它做四智;在迷的時候,就叫它做八識。其實四智跟八識是一不是二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,只有迷悟不同而已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「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」,本體不轉,只是換換名字而已。你要是開悟,悟入了,那就叫四智,你迷惑就叫八識,只換換名字而已,體相作用完全是一樣的,並沒有絲毫的改變。譬如有一個人跟我們在一起,他大徹大悟了,我們稱他用「四智」,我們沒悟的人用「八識」。

  唯識裡面是專就「八識」來說,換句話說,專就迷位來說,它的目的就叫你破迷開悟。《百法明門》一開端,這宗旨就列出來。《百法明門》宗旨是什麼?是說「一切法無我」。如果真正徹底覺悟一切法無我,他就入了大乘。所以《百法明門》是唯識宗入門,唯識是大乘法。大乘入門就是見道位,見道以後這才有資格修道。見道位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菩薩,這見道位。從二住到等覺都叫做修道位,有四十個位次。妙覺,那是果地,叫證道位,那證道了。可見得大乘法裡面,見道標準相當高,它跟小乘不一樣。小乘須陀洹是見道位,二果、三果是修道位;四果羅漢是證道位。初果的條件是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這才是見道位,小乘須陀洹果。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這些名相術語解釋起來相當繁瑣。民國初年季聖一居士所編的《四十二章經新疏》,適合初學佛法的人來研究,對於佛教這些基本名詞術語解釋得特別詳細。

  唯識的經論一共是六部經、十一部論,唯識宗就是依據這「六經十一論」做為主修的課程。六經裡最重要的是《解深密經》、《楞伽經》,《華嚴經》也是六經之一,也是唯識宗必讀的經典。《華嚴》裡面告訴我們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這是唯識論最重要的依據。法界,那就不僅指我們的世間,盡虛空遍法界,佛經裡常講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,全是我們自心所現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除了心識之外,確確實實沒有一法。

  這經上講『唯識者,此文此義,皆識所變』。「文」是這一卷的經文,不但經文是識所變的,裡面所講的一切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沒有一樣不是識所變的。這個道理實在是不太好懂,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拿「夢幻」來作比喻,我們大家都會作夢,夢境時間短暫,醒來的時候就覺悟了,我剛才做了一個夢,再仔細想想夢裡面境界清清楚楚,你記得很清楚。夢怎麼來的?夢就是你自己心識變現出來的。如果這個夢剛剛醒的時候,這個時候你對唯識的道理、唯識的常識有一點,你就會去想一想。平常要問,你那個心像什麼樣子?你的識像什麼樣子?你說不出來!這經上講的「無相無不相」,無相,心識都是沒有相的。可是當你作夢的時候,你就明瞭了。這個時候無不相,現相了。要問你:你那個心是什麼樣子?整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,心整個變成夢境了。全夢就是你的心,全心就是夢境,在夢境那個時候,你這個心就是在夢境裡頭,心與夢是一不是二。

  你在夢中忽然覺悟了,覺悟了,你在整個夢境就平等了。夢中當然有自己,也有別人,有山河大地,你曉得統統都是我變現的,所有境界都是我,都是自己,這是平等性生起來了,自他不二,萬法一如,跟諸位說,這叫做法身。所以有同學問:到底什麼是法身?這就是法身。我們現在有沒有?現在有,你不承認。我們眼前山河大地這個太虛空都是我們自己心識變現的,但是我們不承認,就是不承認自己的法身。不是沒有,擺在面前。

  諸佛如來承認,承認就是什麼?就像在做夢一樣,整個宇宙、整個地球,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識變現之物,除了心識之外什麼都沒有。你真正能承認,真正能肯定,你就是證得清淨法身。證得清淨法身的人決定沒有煩惱,為什麼?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決定沒有這個。迷了才有,才有我人、才有界限、才有分別,悟了的沒有;悟了,情與無情跟自己一體,一體無二體。真正覺悟了,無有一法不是自己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是真正覺悟的人。還有我、還有人、還有是非,還有貪瞋痴慢,這是迷沒有悟,悟了決定沒有。所以悟的心是清淨的,是平等的。

  我們自己可以反省反省,自己到底是悟了還是沒有悟?悟了的心一念不生,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,這是悟;還有分別,還有執著,還有妄想,自己要知道,我決定是迷沒有悟,這是自己一定要認識自己。知道自己在迷,有救!自己迷了不知道迷,還自己以為開悟了,這沒救了。就好像一個人身體有病,他知道自己有病他有救,為什麼?他去求醫。自己一身病,認為很健康,「我沒有病」,他根本不找醫生,那就等死了,沒救了。

  知道自己迷惑顛倒,跟諸位說,那叫「始覺」,他覺悟了,他覺悟什麼?知道自己迷惑顛倒,這就是覺悟,佛經裡面講始覺,開始覺悟了。世間一切眾生不知道,你把佛法介紹他,他不接受,為什麼?他認為他沒有毛病,他認為他不迷。所以法身就在面前,報身也在面前,我們就不能證得。破迷開悟之後就證得了,破迷開悟是要功夫的,什麼功夫?要斷煩惱,要破所知障,要斷無明,這是功夫。換句話說,要修戒定慧,不修戒定慧決定不能證得。

  聽經聽多了,能夠懂得這些道理,這叫什麼?解悟,解悟不管用。譬如我所說的這些境界,我都能說得出來,我是解悟,我說得出來,我做不到!譬如我能把清淨法身講得清清楚楚,圓滿報身也講得清清楚楚,可是我不能證得。我在這個世間看到一切人與事還是有分別、還是有執著、還是有不平,這就是不能證得。可見得證得是要真正的功夫。但是解悟有什麼好處?相信了,不懷疑了。所以解悟它能幫助我們一樁事情,斷疑生信。有了信心之後,那就努力在戒定慧上下功夫。

  修戒定慧的方法、手段可以說是無量無邊,太多了。有繁雜的,有簡單的,繁雜的想一想,我沒法子修,那個儀規太繁瑣了。我就取簡單的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,跟諸位說,戒定慧就具足了。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我這心裡頭不打妄想,不想壞事,就諸惡莫作了。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,善中之善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更善了,我持阿彌陀佛就是眾善奉行。所以念阿彌陀佛的人戒律就具足了。小乘戒就是諸惡莫作,菩薩戒就是眾善奉行。所以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大小乘戒律統統具足。我專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修定;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就是修慧。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三學等運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

  其他方法在戒上修、在定上修,很麻煩,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具足了。念念阿彌陀佛,念念具足戒定慧,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更殊勝?可惜人不信,不信,就理沒有貫通。所以解悟有好處,真正透徹理解了,他相信,深信不疑。所以我在無量法門裡面,八萬四千法門裡面,我就選定這個阿彌陀佛,我相信我決定沒有懷疑。我知道這一句佛號,不但是三學具足,三資糧具足,就是信願行具足;六度萬行,無量法門沒有一樣不具足。你要是真正通達唯識的道理,你就相信了。

  講到變,識就是會變,我們拿電視螢幕來做個比喻,螢幕能現相,現相是心,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能現相,它不變,所以叫一真法界。為什麼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?這就是識。「識」就是了別,分別不好,跟諸位說,明瞭也不好,為什麼?明瞭就是無明的根本。《楞嚴經》上,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:無明是怎麼起來的?幾時起來的?什麼原因起來的?佛告訴他八個字,就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,無明的根本就這麼起來的。

  真如本性有覺有明,本覺本明,你在覺明裡面再加上一個明,這叫無明。本覺本明,我們每個人都有,所以佛說: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你確實是佛,佛講得沒錯。我們眼能見是本覺本明,耳能聽是本覺本明,六根的作用就是本覺本明,就是佛知佛見。你怎麼會變成無明?你本明上再加個明,那是無明。因為你本明上沒有的,你硬要把它加一個上去,這叫無明。這就把你這本性變成識了。

  我們眼見色、耳聞聲,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我們沒有起分別心,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時候是佛知佛見。眼是佛眼,耳是佛耳,一起念,這是蠟燭、這是電燈,這就叫無明,起了無明。你本明裡頭沒有這些分別、沒有這些執著。你把它加上一些執著,加上一些名堂,這就叫無明。我這叫念佛,我這在聽經,這都是無明。本覺本明裡頭沒有佛,也沒有眾生。這是佛,那是菩薩,這是阿羅漢,那是須陀洹,你糟糕不糟糕!

  佛說一切法是為你迷了才跟你說,你要是悟了,佛對你一句話都沒得說,為什麼?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,一動念就是無明,一開口那就錯了。說法是對迷的人說的,悟的人還有什麼話好說!我們一天到晚都在這搞無明,增長無明。諸位要覺悟!都在那裡搞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都在搞這些。清涼大師講得好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;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,我們看看現代這個時代的學佛人,豈不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,一種天天在研究經教的,增長邪見;一種我什麼都不要了,我就是參禪或者是念佛,增長無明。雖然天天念佛、天天在打坐,問他什麼都不知道,增長無明;一種就天天在分別,天天在打妄想,增長邪見。這都不是學佛。

  學佛要怎麼學法?要解行合一。解行果然變成一樁事情,這就叫證。《華嚴》裡面講「入法界」,怎麼入?解行變成一個就入了。解行分作兩個沒入,解是解,行是行,沒入,解也不得入,行也不得入。如果合前面講,信解行三個合成一個,就叫入了;信解行是三個個體,三個獨立的,沒入,信也不入,解也不入,行也不入;一定要把信解行三個合成一個,那就叫入法界了。入沒有別的,入就是證,沒有別體,就是三個合一。

  怎麼合法?譬如佛講這麼一些大道理,我們明瞭了,明瞭怎麼樣?明瞭統統放下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是交光法師在《楞嚴經正脈》裡面提倡的「捨識用根」,我眼見一切色,用什麼見?用見性見。見性怎麼見法?見性就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。像我們現在張開眼睛見,第一個見是見性見,你就保持你第一個見,不要落在第二個。落在第二個,第二個就識,第二個分別了,就落到分別裡頭去。諸位要曉得,不落在分別裡面,一切色相平等的,沒有好醜,一定是平等的。一有好醜,這個好看、那個不好看,糟糕了,落到識裡頭去了,識才有分別、才有好醜,性裡頭沒有。

  所以性像一面鏡子一樣,鏡子什麼都照,它不分別、不執著,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我們眼像鏡子一樣。耳聽外面聲音,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不要再這個好聽,那個不好聽,好聽的多聽一下,不好聽的趕快遠離,這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,這就把性轉變成識了。換句話說,你從佛掉到凡夫位子上。所以經上講的「本來成佛」,沒錯!當我們用第一念的時候都是佛,哪個不是佛?可惜我們第一念不能保持,諸佛與大菩薩他有能力保持第一念,始終在第一念,所以叫一真。

  我們這個經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道理,就叫我們保持第一念,一心不亂,一心就是第一,沒有二心。你一有分別就是二心,沒有分別的時候決定是一心;一心這就是佛,二心就是凡夫。就是怎麼樣從佛變成凡夫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明白以後,你要懂得你怎麼修行法。所以修行就是在日用平常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用一心。你能用一心,於信、於解都變成一個了,解,那個解的目的無非是要你覺悟一心,行是叫你用一心。我現在真正處事待人接物都用一心,解行就合成一了。

  別人對我分別執著,他是凡夫,他用三心二意。三心二意就是識,所以講三心就是心、意、識,末那叫意,第六意識叫識,前六識都叫識,就是八識,三心就是八識;二意就是末那跟第六,末那是意根,第六是意識。九法界的有情眾生,他們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用三心二意。佛與大菩薩他們用真心,用六根根性,這交光大師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他不用三心二意。這是佛菩薩與凡夫與九法界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,並不是其他的有什麼不一樣,就是用心不一樣。除了用心不一樣之外,沒有一樣不一樣,都是一樣的,就是用心不一樣。這個道理有相當的深度,在講席上也常常講,每聽一遍你總有一層比較深的體會,這樣就好,雖然做不到,常常聽有好處,幫助我們轉識成智,所謂轉識成智就是捨三心二意,用一心不亂,用一心。

  既然講到所變,變有兩種:「一者因緣變,有實體用」,因緣變是有體有用的,就是有實在的體用。前五識、第八識是因緣變。「二者分別變,但可為境,是六七二識」。前五識跟阿賴耶識分別執著的能力非常薄弱,而分別執著妄想功能最強的就是第六識、第七識。在轉識成智的時候,先從第六、第七轉,六七轉了,五八就跟著轉。六七是因上轉,五八是果上轉。由此我們要明瞭,修行應該注意什麼?注意第六識跟第七識。換句話說,第六識是分別,第七識是執著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,多分別、多執著,就增長邪見;少分別、少執著,就增長智慧。

  「聲是因緣變,名句文及所詮義是分別變」。聰明人造這些符號,這個符號叫什麼,代表什麼意思,教大家共同有這個分別執著,這就變成文字。所以文字的來源是從分別執著而來的;不像音聲,音聲是因緣而變的。這是講教體,在理上講,它有這些道理在。

  『而有本影四句』,本是本質,影是影像,也可以說根本與枝末。好像我們人站在燈光底下,我們人是本,那個影子這是附帶的,就從這個比喻上來說。「本」是真的,實實在在有的;「影」就是個影像,用我們現在話說,你心裡有個印象,這個印象不是真實的。譬如我們見到一個人,那個人,像是個本體,他離開了,我們常常想他,想的那個像,那個像是個影像,那不是真的。再做一個比喻,好像我們鏡子照外面,外面的物像是「本」,鏡子裡面照的那是影像,那個不是本。而我們識,識就好像鏡子的本體,就好像鏡子體一樣。

  疏【四句者。】

  這就解釋「本影四句」。

  疏【一、唯本無影。】

  只有『本』,沒有『影』。實在講它是個錯誤,他是把影當成本,不是沒有影,把影也當成本了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

  疏【即小乘教。】

  唯本無影,小乘教。

  疏【不知教法皆唯識現,謂如來實有說法故。】

  現在有許許多多人都把這個當作真實的,尤其現在學術界都要來考證,來找原始佛教。為什麼?都是認為佛有法可說。真的,這是不解如來真實義。雖然他是今天學術界裡頭權威,甚至於世界級的學術權威也不行,也不解如來真實義,還是清涼大師講「增長邪見」而已。我們跟他講,他說我們不通,說我們這些原始經典都沒有念過,看的也沒有他多,念的也沒有他多,不懂,我們這些人不在他眼裡。一天到晚分別執著,這都是唯識裡面講的「唯本無影」,把影也當作本,本影不分。不知道如來還不要緊,更重要的是什麼?不知道自己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

  佛說一切法,是教我們認識自己,是教我們自己真性顯露,是要我們認識自己的如來,不是認識他,這是佛的真實義。我們今天把方向目標搞錯了,一味去追求釋迦牟尼佛這個如來,只考據他這些經典,而不曉得回過頭來去找自己心性裡面的如來,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一切經典,這是把方向搞錯了。所以佛在大經大論上明白的開示說: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。世間第一流的聰明智慧沒有辦法理解佛法,道理就在此地,方向搞錯了。豈不聞經上常說: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他是要你在心裡面去找法。從法裡面要會歸到自心,從心裡面去覓法,這是佛教給我們的。所以說,無上正覺。

  世間人沒有方法體會,為什麼沒法子體會?簡單說一句,他心不清淨,他心裡頭要搞名聞利養,他心裡頭有是非人我,所以他沒有辦法體會到這一層,他不會回頭。要能把名聞利養、是非人我統統丟掉,恢復到自性清淨心,你就體會到了,你一展開經典立刻就明瞭佛說的是什麼意思,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受持,要怎樣來接受。小乘聖者,小乘人著相,雖然破我執,沒有破法執,比我們凡夫畢竟還是要高一層,他能成就九次第定,他不能開智慧,換句話說,不能見性。為什麼不能見性?病根就是把影當成本,這就是法執,認為如來實有法說。小乘人他不能體會虛空法界是唯識所變,不知道三界唯心,所以他執著心外有境。像一些愚痴的人,把影像當作真實,以為那是真實的,不曉得那是個影像。

  疏【二、亦本亦影,即始教。】

  也是『本』也是『影』,這比前面就聰明得多。本與影他分清楚了,這是『始教』義,這是大乘開始。

  疏【以佛自宣說,若文若義,皆從妙觀察智淨識所現,名本質教。】

  的確這是相當高的智慧,他曉得佛講這些經是從什麼地方講出來的,他知道。也是從佛分別執著裡面顯露的,我說分別執著大家好懂一點。但是分別執著是凡夫的境界,佛有沒有?佛也有。佛有,為什麼叫『妙觀察智』?叫『淨識』?因為佛覺而不迷,覺而不迷的分別執著就叫做妙觀察智,就叫做淨識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妙觀察智迷了,迷了就叫分別,我們的淨識迷了,迷了就叫作阿賴耶,也是換個名字,並沒有換事相。我們就是迷而不覺,佛就是覺而不迷。

  我再說得簡單一點,佛一天到晚就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覺而不迷。什麼叫做覺?一心不亂就叫覺。我們三心二意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這就叫迷。想佛想菩薩都叫迷,常常想經典裡面那些境界,跟諸位說還是叫迷。迷得那麼多不如迷一樁,念阿彌陀佛就好了,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很深!我如果是迷一切經裡面那麼多道理,我為什麼不選一個阿彌陀佛,我就迷這四個字多好。你迷得多了,不容易開悟!迷一個容易開悟!因為一個容易擺脫掉,覺悟了;太多了,擺脫不掉。這個理很深,諸位要細細去體會。到你會用心了,你研究經、讀經你也會了。

  我為什麼要研究一些經?有兩個目的,一個為自己,幫助我們建立信心,破疑生信,我要去讀一切經;另外一個是接引眾生。兩個目的要想達成,統統是要把解行調合成一個。換句話說,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但用一心,一個真誠之心,我就用這個心。別人對我用虛妄,他的事情,他不想成就,我想成就,我待人真誠。我在境界裡面修什麼?修不亂。不管什麼境界現前,我都要沈得住氣,我不亂。你不亂,你就有定就有慧,一亂了,定慧都沒有了,修就是修這個。當我要亂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亂心收回來了,又收成一個。所以念佛在所有法門裡面,你看《華嚴》會上文殊、普賢替善財童子選的這個,那就是最殊勝的法門、最方便的法門,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靠得住的法門,你要曉得修。真正會修的就是入的華嚴境界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真正得大自在。

  佛的一切經,是從覺悟的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。覺悟之後,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,自己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叫妙觀察智,這就叫淨識。不是佛真正有分別執著,佛沒有。所以佛說四十九年法,在《金剛經》上說,誰要說佛說法叫謗佛,他不承認,他說他一句法也沒說。道理他確實沒有說一句法,所說的隨你們說的,你們說這個,我也說這個,不是我說的,我根本沒有說過一句法。你們說這個是書,好,我也說是書,這個書是分別執著,是你們分別執著,我沒有!你說這個是書,我就跟你說書,你執著這個是書,好,我也跟你執著。我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覺,這就是淨。我們凡夫認為這是書,真的執著這是書,真的分別這是書,他確實有這個執著,這個執著是染污,這個執著是迷。跟諸位說,佛跟凡夫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,就這麼簡單。這一層果然透得了,三藏十二部全部都透得了。這是從佛這一方面說的,佛講的是本質教,是覺而不迷,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,這是佛。

  疏【聞者。】

  我們這一聽,我們的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統統起作用,前五識也起作用,眼識在看,耳識在聽,第六意識在分別,第七識在執著,第八識落印象,統統都起作用了。

  疏【聞者識上所變文義,名影像教。】

  從佛那個本質教,使我們得到影像,我們這個鏡子照進來了,這就是佛對我們的加持,佛對我們的幫助。

  疏【諸佛眾生互為增上故。】

  佛對我們加持,佛教我們覺悟,我們聽了之後,我們覺悟了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。眾生對佛幫助在哪裡?諸位要曉得,沒有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,佛起不了這些,本質教他也起不出來。因為看到眾生迷,所以從這個迷使佛覺悟,佛先覺。沒有這個迷惑顛倒的眾生,佛到哪裡去覺悟?佛也成不了佛。師資道合,學生資助老師,老師教導學生。沒有這些眾生,佛一句話也沒得說;正因為這一批顛顛倒倒的眾生,所以佛才有經說,才講了這麼多。

  唯識裡面講心王、心所,心王實在講還是清淨的,不清淨是心所。譬如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雖然分別了,我們眼睛看這些色相一樣一樣分別了,雖分別還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這才染污。起什麼心?動什麼念?合自己意思,起了貪心;不合自己意思,起了瞋恚心。貪瞋痴慢都是心所法,心王裡頭沒有,附屬於心所的。有個比喻,好像機關裡面首長,首長人很好,非常公正,非常愛民,底下那些部下貪贓枉法,那有什麼法子,部下在做壞事,首長還不知道。五十一個心所就是心王的部下,他們在幹壞事。單單心王而不用心所的話,心王清淨,可以說八個識都是淨識,八個識都是無漏法;可惜被這些幹部們搞壞了,五十一個心所搞壞了。

  五十一個心所裡面,有十一個心所是善的,有二十六個心所是惡的(根本煩惱六個,隨煩惱二十個),不定四個,遍行五個,別境五個,總共是五十一個心所。這五十一個就是心王的幹部,所有一切染污,把無漏變成有漏,把淨識變作染污識,統統是心所幹的事情。為什麼我們常常講第六識、第七識?因為與第六識相應的心所最多,五十一個心所全部都有,與第七識相應的有三十四個心所。與前五識、第八識相應的很少,第八識只有五個心所(五遍行),其他的都不相應。因此染污最嚴重、力量最強大的就是第六跟第七,妙觀察智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。諸位要曉得,你只要一不執著,你的心就平等,平等心是佛心。

  剛才跟諸位特別強調,處事待人接物,學佛就是學用心。佛的心就是平等心,能以平等心待人接物,這個人是佛,他用佛心。菩薩用六度心,菩薩念念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他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。辟支佛用緣覺心,用十二因緣心;聲聞就是阿羅漢,用四諦心。天人用十善心,人用五戒心,鬼用貪心,畜生是愚痴心,地獄是瞋恚心。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,十法界的人為什麼變成十法界?他處事待人接物用心不相同。所以用平等心是最上的。一切法裡頭不執著,心就平等,一切法裡頭不分別,就是妙觀察。這兩個識要是一轉,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,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,那自自然然就轉了,不必用功夫的;用功夫就在六七。所以,我們為什麼要那麼樣堅強的去分別執著?這是我們的大過失。佛法修行綱領:覺不迷、正不邪、淨不染,總是把這個忘掉了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統統出來了,大家要知道,要覺悟。這些妖魔鬼怪也都滲透到佛法裡面來了,來欺騙眾生,國內國外都非常普遍。我在國外見到許許多多,都自稱什麼佛再來的,什麼菩薩再來的,信徒多得不得了,正法沒有人來聽,魔法裡面成千上萬的信徒,這是眾生不幸,世界大亂的預兆。還有一點,不要幫助妖魔鬼怪,幫助妖魔鬼怪,你們自己要負因果責任。妖魔鬼怪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勢力?幫助他的人多!他是罪魁禍首,你幫助他是從犯。一定要覺悟,要老老實實的念佛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