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一七六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176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三七一頁:

  鈔【本願者,大本法藏願云:我作佛時,剎中無餓鬼畜生,以至蜎蝡。又願云:我剎中人,皆不聞不善之名,何況有實,不得是願,終不作佛。】

  這一段是解釋《疏》裡面「不符法藏本願」這一句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裡面,阿彌陀佛跟我們說過,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三惡道,第一願裡面,他就發的這個願,決定沒有三惡道。不但沒有三惡道,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,何況有實!法藏菩薩已經成佛,就是現在西方世界阿彌陀佛,既然沒有三惡道,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,為什麼還看到眾鳥?疑問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。

  鈔【云何佛道已成,頓違宿願。】

  好像跟過去發的願相違背了。

  鈔【故明彼國原無惡道,非唯目所未睹,亦復耳所不聞。良繇耳之所聞,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,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,曾無三惡名字歷耳根故。】

  西方極樂世界你所見到的、你所聽到的,都是止於至善,接觸到都是最善的境界。這些鳥從哪裡來?下面告訴我們:

  鈔【變化所作者。】

  這是詳細解釋《疏》裡面「以彼佛欲令法遍人耳,神力變化,非真畜生故」這一句。

  鈔【復自難言。】

  『難』就是提出疑問。

  鈔【既無畜生,今白鶴孔雀等,何所從來,而在彼國。】

  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境界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,在無量壽這一會又是與會兩萬多人統統見到的境界,由此可以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話不假,確實是真實的。這些眾鳥從哪裡來的,一定要把原因說出來。

  鈔【乃出其繇,是佛化作,非真實有。】

  是阿彌陀佛用這些工具,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,用它來代替他說法,像我們現在用錄音帶、錄影帶也可以代替說法,不過沒有阿彌陀佛變化的那麼巧妙、那麼自在。我們現在雖然也能變化這些科學工具,但是還不能完全自在,還要受很多的限制。

  鈔【如觀經云,如意珠王,涌出金色微妙光明,化為百寶色鳥,是也。】

  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說得比較詳細,阿彌陀佛怎麼變化來的?他有一個變化的總機器,這個機器就是『如意珠王』。如意珠王能如人意,你想什麼,它就變現什麼出來。像西方神話寓言裡面那個神燈一樣,你問它要什麼它就變什麼,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東西,有如意珠王。

  鈔【法音宣流者。】

  這是阿彌陀佛變化這些禽鳥目的之所在,為什麼變現這些?他的用意就是用牠來宣揚佛法,也就是講經說法,大眾喜歡聽什麼經,牠就給他說什麼樣的經。既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牠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,無二無別。

  鈔【宣則宣布,自上遍下,猶如王言。】

  『宣』是宣布的意思,向大眾宣布。

  鈔【流則流通。】

  宣流,『流』是流通。

  鈔【自近及遠,猶如逝水。】

  像水往外流一樣,法音遍布全國,這個全國就是極樂世界。不但遍布全國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,阿難這些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聽到阿彌陀佛說法,同時也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情無情統統都在說法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音遍布虛空法界,實在講是我們自己有障礙,見不到!如果自己的障礙去除,西方極樂世界實在不遠,就在眼前。這些話,我們熟讀《無量壽經》的確這種體會跟從前不一樣,就像阿難、彌勒菩薩所說的,「如對目前,相去一尋」,一尋就是八尺,這就是面對面了。

  鈔【佛欲法音普周無間。】

  『間』是間斷,說明佛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。

  鈔【故不獨以人說法。】

  『以人說法』,他是示現化身,這個我們也在《觀經》看到過,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行樹處處皆是,每一棵樹下都有西方三聖,西方三聖太多了。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大、人口那麼多,我們幾時才能見阿彌陀佛一面?沒想到阿彌陀佛的化身處處都是,每一棵寶樹下面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都在那裡說法,這就是化身遍滿其國,三聖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這個地方說明『故不獨以人說法』,他變化的化身,那就是人。

  鈔【使彼鳥音皆說妙法。】

  這是有情說法。底下一段經文還要給我們說無情說法,情與無情沒有一樣不說法的。蕅益大師說,這是西方世界不退轉真正的原因之一。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全是佛法,你怎麼退?沒法子退。我們這個世間,聞佛法的時間太短,聽不到佛法的時間太長,所以容易退轉。如果我們天天聽經、天天聞法,決定不會退轉。彌陀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,曉得十方世界眾生修行為什麼會退轉,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,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,他就把十方世界眾生退轉的這個緣斷掉了。法音無時無處不聞,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見,你天天跟佛在一起,時時刻刻跟佛在一起,你不離佛、不離菩薩,這就決定不退轉了。

  鈔【無處無時而不聞聽,此則大神通力之所變化,豈同愚暗為因,而感報畜生之真鳥耶。】

  決定跟六道裡面畜生道的鳥不一樣,畜生道的禽鳥是愚痴的果報,愚痴墮畜生。

  鈔【然此變化,自有二義。】

  『自』是自然,自然具足兩個意思,此地這個「自」就像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那八種自然一樣。所謂自然就是真性流露,真如本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,可見得阿彌陀佛雖是變化所作,並沒有一個想變化的心。如果說我想變什麼,這已經落到意識裡頭,這就不自然了。決定不落在心意識裡頭,性德流露。確實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如果說佛有應,不如說自性的感應,所以來得這麼自然。第一:

  鈔【一者如佛遣化人,說種種法。】

  『遣』就是派遣,派一個代表去。這個代表並不是佛真正派別人去,是他自己變化一個化佛去了。變化的這個佛與真佛無二無別,完全一樣的,不要看到這是化身佛,我們對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不滿意了,不是的,化、報跟法身完全是一體的。第二個意思:

  鈔【二者性具諸法,依性起修,果上自能色心互融,依正不二,皆悉說法。】

  這一段完全是稱性而說。

  演【性具諸法五句,天台圓教義也。以別教所詮清淨真如,空無一法,十界色心,從染淨之緣所變起,因中必須蕩盡諸相,乃歸真性,果上何能即色即心、即依即正。】

  先談別教。別教就是大乘,圓教是一乘,在大乘之上。這是就別教菩薩他們的修證,還是有修有證。他所講的「真如」,真如裡頭是一法不立的,就是六祖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是「空無一法」;空無一法,也就是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所講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這個說法全是別教的教義,不是圓教的。六祖跟永嘉都是圓頓的大德,六祖又說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就是圓教教義。如果執著「空無一法」,這是決定圓不過來的。「十法界色心」,色是現在人所講的物質,心是精神,十法界精神和物質,就全都包括了,不外乎這兩大類。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?「從染淨之緣所變起」,四聖法界是淨緣起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是淨緣起,六道是染緣起,這個理非常正確。所謂「心淨則土淨」,我心淨了,心淨就淨緣起,心不清淨那就是染緣起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所以他修行,「因中必須蕩盡諸相」。蕩盡諸相,不是把外面這個相捨掉!外面相統統捨掉,心裡面的相還沒有捨掉,沒用處,所以要離。離什麼相?離心裡面的印象,把心裡面的印象捨得乾乾淨淨,外面有相無相根本就無所謂,不相干!無礙清淨心,不妨礙!裡面不清淨,這是重大的妨礙,妨礙什麼?妨礙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自性。六祖大師是中國佛門相當傑出的一個人物,六祖確實「蕩盡諸相,乃歸真性」,他是真的歸到真性。當時多少人想找他麻煩,他要逃難,還跑到獵人隊隱姓埋名,伺候這些打獵的人十五年。我們好好的去想一想,他離一切相,不是離外頭境界相,外面境界相一樣也沒離,他離的是心緣相,他這個離了。確實做到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給我們講的三句話,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」,他把這個諸相蕩盡,他去除的是這個相。這個相要是去掉,外面的相,決定不影響他的清淨心。外面的相有沒有捨掉?確實捨掉了,相雖然在,他捨是什麼?外頭相跟我沒有干涉,決定不影響了。我們再要說得粗一點,就是決定沒有得失,得失沒有了。一切相固然是存在,森羅萬象全在面前,得失這個念頭沒有了,於一切相中無得無失、無取無捨。不但世間法如此,出世間法也是如此,在佛法裡面也沒有得失,也沒有取捨,這個心清淨了,自性顯露。

  我們今天講到修行的功夫,從什麼地方看?就看你這個念頭,你在一切法裡頭還有沒有得失?還有沒有取捨?只要有得失取捨,你決定是凡夫,你的功夫不得力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不得力!念比不念好一點就是,實在講功夫不得力。如果你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取捨、得失,給諸位說,你念佛、拜佛、誦經、觀想是樣樣得力。這個得力也就是六祖所講的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常生智慧就是功夫得力之相;不得力的人,心裡常生煩惱。有的時候沒有煩惱,心很平靜,雖然很平靜,沒有一個妄念,但是什麼都不知道。什麼都不知道,這是墮在無明;樣樣都知道,那是邪見,凡夫不是邪見就是落在無明裡頭。菩薩不如是,既沒有邪見,也不墮無明,所以他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這個清楚明白就是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十如是,如是性、如是相、如是體、如是因緣果報,一直到最後如是本末究竟,換句話說,他對於一切萬相徹底明白通達,這叫常生智慧。

  別教的人圓不過來,有隔礙。說實在話,一切學佛人當中,圓頓根性的人少!圓頓根性的人比其他根性的人容易成就,學得很自在、很快樂。可是圓頓根性也是培養出來的,不是天生的。人人都具足「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」這五種根性,如何開發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,這要靠薰習。常常讀誦大乘經典,接受大乘尤其是圓教的經典來薰習,時間久了,不知不覺自己就變成圓頓根性。圓頓根性的人,什麼事情都是大而化之,不會斤斤計較,不重小節,不講求小的規矩、禮節。別教以前的,對細節非常重視。譬如我們課誦,維那、悅眾敲木魚,犍椎敲錯一下,別教以前的那就嚴重,就不得了!圓教的人馬馬虎虎,敲對了也好,敲錯了也好,他沒有計較,他沒有這個分別執著。

  對於細節最重視、最計較、最執著的,是小乘人。大乘律宗非常重視戒律、非常執著,好不好?好,能夠叫一切人循規蹈矩,確實能夠建立制度。圓教的人他自然就不犯錯,所以規矩對他來講沒用。孔老夫子七十歲到這個境界,他老人家說「七十而不踰矩」,七十歲他就隨心所欲,不犯過失,他得到自在。孔老夫子也許是謙虛客氣了,他說他的功夫從三十而立,逐漸修學到七十歲功夫圓滿了,佛門裡面講圓頓根性,他到這種程度了。

  儒家《四書》的確是大乘法,佛門到後來不用小乘,而用儒家來代替小乘,實在是非常有道理。因為小乘太執著、太固執,不容易提升到大乘;儒家擇善固執,他也固執,但是他不像小乘那麼死在執著之下,所以執著裡面他思想也相當開放,比較容易進入大乘佛法。小乘法傳到中國,相當的完整,但是唐以後小乘在中國就衰滅了,這個原因我們要知道。我們現在《大藏經》裡面小乘的經藏,跟泰國所傳的巴利文《大藏經》,比較一下,南傳的小乘經典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;二、三千部的經典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,由此可知,小乘經傳到中國來是相當完整了。巴利文有的,我們中文《四阿含》裡頭都有。下面就給我們講圓教:

  演【今圓教理具諸法,從理具中而有事造。雖云理具事造,實無能具所具,能造所造,以即心即法,即法即心,能造因緣及所造法,皆悉當處唯是一心,皆悉當處唯是一色。唯心唯色,對待斯忘,妙觀觀之,無非三諦。】

  這個純粹是圓教的思想、看法,也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,這稱性!一切法無論是心法色法,無不是性具,雖然是事造,事造就是性具。事造就是因緣所生法。因緣所生法,佛在大乘裡面常說,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是不了義的,是佛的方便說,隨順眾生說。因為這種說法大家能接受,大家會想想很有道理,一切法都有因、都有緣才有果。像桃子,桃核是因,種到地下,土壤、水分、肥料、陽光,有這些緣它會生長,將來會結桃,就有果。這個我們能接受,可是這是不了義的。

  如果佛說真實法,我們就完全不懂了。真實法怎麼說?佛說這個桃樹不生不滅。我們就莫名其妙,明明看它有生有滅,佛跟你講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是真相,有生有滅是假相。《楞嚴》發揮這個道理,告訴我們一切萬相確實沒有生滅,而是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實在講,生與滅都了不可得,哪有生滅?沒有生滅!為什麼?如果真的有生滅,這個法是真的,就不是假的,就不可以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正因為它沒有生滅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一切法皆是,不管是心法、是色法,沒有生滅。這種講法,我們真是難懂,太玄了,實在講,它是真實的。講真的,咱們不懂;講假的,我們會點頭,凡夫認假不認真!

  因此,不但六道輪迴是假相,十法界也是個假相,真相裡面不但沒有六道,十法界也沒有,所以不得已說一真法界。如果你心裡還有一個一真法界,你又錯了,一真法界也沒有,一真是跟十法界相對建立起來的。一切法都是相對而建立,沒有這一邊,那一邊就沒有了,沒有十法界,哪來的一真法界?這是諸位要記住,慢慢去體會。體會不到,不能想,愈想愈糟糕,因為你想就落到意識裡面,意識裡面是虛妄分別,你用虛妄分別心怎能分別出一真法界?分不出來的。所以這個事情不能想。用什麼方法體會?清淨心,你的心愈清淨,這個境界愈清晰,隨著你心清淨的程度,你體會到一真的淺深不一樣。這個東西,佛菩薩再慈悲不能給我們,一定要自己修,所謂「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」,沒有說人可以把這個東西送給你的。如果能送給我們,佛菩薩都大慈大悲,何必要我們苦修?馬上送給我就好!這個東西不行。勉強說,福報可以送給你,這個是智慧,沒有辦法給你的。再給你講真的,你要是沒有福報,送給你,你消化不了,擔當不起。沒有福報的人,你多送他一點錢財,他馬上災難就來,他沒有那個還得不到禍!那個東西一來,禍害馬上跟著就來。由此可知,自己不修福,你要是看到福來了,那不是福。

  理具事造是一不是二,理具是從體上講,事造是從相上、作用上講,體相用是一不是二。佛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都給我們發揮這個道理,《華嚴經》「大方廣」三個字就是代表體相用,「大」是講宇宙人生的本體,「方」是講現相,「廣」是講作用;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「大佛頂」也是代表體相用。要知道,講體相用是從三個角度上來觀察,其實是一樁事情,有體必定有相,有相一定有作用,有作用一定有相,沒有相,作用從哪來?一定有相。虛空也要有一個虛空的相,沒有這個相,它也起不了作用。所以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,不能分割的,這就圓了。別教以前的,他把這三個分作三樁事情,所以他永遠圓不過來,他是理事有礙、是事事有礙,不像圓教他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他確實沒有障礙,融通自在。

  下面給我們說出真實狀況,「雖云理具事造」,雖云是「說是這麼說」,不這樣說,你不會懂、不會體會!言說是個技巧,這個技巧就像觸動,觸動你馬上心開意解,目的是在此地。這一觸動是希望你自己恍然大悟,是這個意思,絕對不是叫你接受,你要是接受過去了,錯了,那佛就喊冤枉了。所以佛講一切法不是叫你接受的,完全是觸動,像電腦一樣觸摸、觸動,讓你自己裡面的功能藉這個觸動反應一下發揮出來,目的在此地,你才能成得了佛,才能開得了悟!佛給我們講的時候,我統統接受過來,我來依教奉行,這是好學生了,這是佛教裡的小學生,不是大學生,這個不是佛的願望。但是這個好不好?也好,為什麼?你在世間做個好人,不要做壞人!這個好處太小,等於給你一塊黃金,你拿去買幾粒花生米吃,這太不值得!沒有能夠盡其用。所以要知道佛講經說法真正的作用,就是用這個緣來觸動你,希望你自性能夠開發,而不是接受他的,是藉他作一個增上緣,使我們自己的心性完全顯露出來,用意在此地。不是圓教根性的人,怎麼觸也沒有反應,縱有反應也非常呆板,也很有限;圓頓根性的人,那一觸,俗話講「一聞千悟,觸類旁通」,孔子講「聞一知十」。佛說法的用意在此地,絕對不是叫我們把佛法完全接受過來。

  佛為了說法方便,給你講理具、講事造,講體、講相、講用、實在是一個。「實無能具所具、能造所造」,前面說的,底下就否定,就掃乾淨。就像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一面說一面趕快把它掃乾淨,痕跡都不留!為什麼?「以即心即法、即法即心」,心是心性,就是本性,法裡面包括心法、色法。上面那個心是真心、本性,下面這個法包括色心二法。由此可知,無論是精神是物質,哪一樣不是真如本性!誰的真如本性?自家的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一個,不是二個。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我們跟那些佛是不是也共同一法身?十方三世佛包括我們。三世,三世有未來佛,我們都是未來佛,包括我們,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包!所以法身是一個,真如本性是一個。《楞嚴經》把真如本性比喻一個大海,把所有一切眾生比喻海裡起的水泡,我們自己是水泡。水泡從大海生的,水泡起的時候沒有離開大海,水泡破了也沒有離開大海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這個相,相生相滅統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不生不滅。真如本性是真我,真我不生不滅;這個相是假我,假我雖有生滅,實在講覓生滅了不可得。換句話說,生滅即是無生滅,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你要找一個「能具所具,能造所造」,你找不到!

  宗門、教下入到這個境界,就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!道是什麼?真如本性。源是根源、源頭,宇宙萬有的根源,也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六根所接觸六個境界,哪一個不是真如本性?沒有一法不是道!沒有一法不是自性!這就是古德所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要金,哪一樣不是金?因為所有器全是金做的,你所接觸到統統都是的!他拿「金」比喻作本性,拿「器」比喻作森羅萬象、一切萬法,一切萬法是相,它的體就是自性。所以這裡頭能具所具、能造所造皆不可得,以即心即法、即法即心。

  「能造因緣及所造法」,因緣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。龍樹菩薩在《中觀論》說,「因緣所說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是了義的說法。向上一著,因緣不能成立;第二義以下,全是因緣所生法。向上一著,那就是「唯是一心」,一心就是一真,心是真的,就是《華嚴》講的一真法界。淨土,我們現在明白,是一真當中的一真,第一真實,純真無妄,所以這個世界是不思議的境界。不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,西方世界一塵、一花、一木樣樣都是不可思議。所以說「皆悉當處唯是一心,皆悉當處唯是一色,唯心唯色,對待斯忘」,忘是什麼?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,你說色也可以,你說心也可以。這個心是真如本性,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這個心,所謂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唯識所變的就是色。唯識學家不承認有物質,他說唯識,為什麼?所有一切物統統是識,識變的。識是能變,物是所變,換句話說,識好像是原料,物好像是加工的產品,那產品是假的,原料是真的,所以他講唯識。殊不知唯識還不是第一義,第一義是真如本性。所以大乘華嚴宗判教,「唯識」判在大乘始教。

  「對待斯忘」,對待就是能所,這個念頭沒有了;這個念頭沒有了,才真正叫一心,得一心了,這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。我們只要一起念就是相對的,起個念,一念的對面是無念,馬上就對立。所以一念不生,連「一念不生」的念頭都不能有,這才真正是一心。如果你覺得「我現在沒有念頭了」,你沒有到真正的無念,你還是有念,有一個「我無念」,還有這一念在。「無念」跟「有念」是相對的,你還是在相對論裡頭沒有跳出去,沒有超越相對。超越相對才是一真,這個東西很難!用什麼方法可以達到這個境界?我告訴諸位,佛的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可以達到這個境界,所以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但是這麼多法門裡面,最殊勝、最容易、最穩當、最可靠的就是老實念佛。老實念佛,什麼都不要想,什麼都不要分別,這才老實;一方面念佛,一方面還在觀想,這就不老實,為什麼?你還有能念所念。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能所念掉,就得理一心不亂。你能把見思煩惱念掉,這是事一心不亂。把能所念掉是理一心不亂,這是對待斯忘,對待就是相對的,把這個對待的捨掉、忘掉了,這個時候真心才顯露;只要有對待,你的真心就不能顯露。

  天台六即佛裡面講,真心顯露是分證佛。真心不能顯露,還在對待裡面、還在相對的裡面,不過這個相對的是已經相當淡薄,那還是在相似位,不是分證位。所以事一心不亂是相似佛,有一點像佛的樣子,不是真的;分證位是真佛,圓教初住是真佛,為什麼?他那個心跟圓滿佛的心無二無別,他用真心不用妄心,這是很大的差別。過去統統用妄心,就是用相對的心,用這個心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;從這個時候起,他這個相對的心打掉了,用絕對唯一真心,這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所以說「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」,破一品無明也就是見一分真性,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所以圓教初住就是佛。

  圓初住的菩薩,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看到很多,就有能力隨類化身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而度脫之,他就有能力,這個很不可思議。《楞嚴經》裡面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初住菩薩,你看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,那是圓教初住的觀音菩薩。佛在很多經裡面講觀音菩薩,那個地位是不同的。《楞嚴經》上講初住,也就是觀音菩薩剛剛證得圓初住果位,他講他怎麼修行,怎樣證果。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參訪的觀音菩薩是第七迴向的菩薩,比《楞嚴經》的地位高得多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看到的觀音菩薩,那是等覺菩薩,是阿彌陀佛的助手。三位都是觀音菩薩,功夫差別很大,不能看作一樣的。圓初住就可以隨類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,這是分證位。

  我們自己是什麼功夫?如果我們能伏住煩惱,沒斷,確實有能力伏住,煩惱雖有,不起作用,初步功夫得力了,這就是天台家講「觀行即佛」。如果我們的功夫,連煩惱都伏不住、壓不住,貪瞋痴慢還是常常起現行,我們是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位中,有名無實。名字位中,不能往生。就是念佛號一天念十萬聲,念得很勤、很用功,煩惱伏不住,貪瞋痴這個心還是有,這不能往生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往生最起碼的是觀行位的功夫,觀行位是什麼?你這個佛號功夫可以伏煩惱,可以讓煩惱不起現行,生凡聖同居土;如果你是相似即佛,生方便有餘土;你是分證位佛,那你就生實報莊嚴土。

 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就知道應當要認真去努力。努力實在講沒有別的法子,古人教給我們的,那真是叫經驗之談,不僅是他一生的經驗,也不僅是佛教承傳這兩千年來的經驗,而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教化眾生累積下來無量劫的經驗,這個經驗是什麼?一門深入。一切眾生所以不能成就,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:好高騖遠。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裡常講的,喜歡作大通家,好像我樣樣都通,我樣樣都知道,這樣搞法,他一生頂多還是在名字位中。在世間得到名聞利養,得到佛學博士的頭銜,你煩惱伏不住,決定不能往生,換句話說,還再搞六道輪迴。真正要想脫離六道輪迴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,一門深入,這是諸位同學千萬要記住。我們畢生當中,就念一部經,就念一聲阿彌陀佛,要念到你的功夫得力,確實貪心沒有了。

  我今天對《梁皇懺》還放不下,那邊打水陸我又想去一下,那邊傳戒我想去受個菩薩戒,不受菩薩戒不是菩薩;那邊講大方等經我也想聽,不聽好像我孤陋寡聞,這是什麼?全是貪心,你沒有能力把貪心伏住。伏住貪心,不但世間法不要,佛法也不要了。佛法大海,我只取一滴夠了,我就滿足,知足常樂,心定了,這個樣子叫功夫初步得力,貪瞋痴慢都沒有了,才能保證往生。沒有這一點功夫,不要說是我念一天念多少聲佛號,一天念多少遍《無量壽經》,也不管用,古大德常說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為什麼枉然?就是你伏不住煩惱,伏住煩惱才算數。

  佛常教給我們修福修慧,求福求慧。福是不是世間名聞利養?不是的。你要是把世間名聞利養看作福,求這個,你把佛的意思看錯了。福是什麼?福是定,就是清淨心,心清淨才是真福,清淨心多快樂!世間有錢的人、有地位的人,雖富不樂,他苦,不算有福,快樂是福,離苦得樂這是福。所以我看現在作官的人很可憐,在議會裡被人家指著鼻子罵,太苦了。我有一個同學傅樂成先生,是台大很有名的教授,成功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,做了一學期就不幹了,回來告訴我:我教書很清閒,做院長,人情請託、交際應酬就麻煩來了,這不是人幹的事情。這樣的人,你要請他去做官,他決定不會去的。

  所以清淨是福,快樂是福,不見得要富有!富而苦不如貧而樂,要懂這個道理。要想得到真正的快樂,要想人生有價值、有意義,沒有清淨心這些統統得不到。唯有清淨心,才能覺察得出人生的價值。佛說「人身可貴,人身難得」,心地清淨才能體會佛這句話的意義;不是清淨心,你讀這個句子你不懂。一定要心地清淨,能所雙忘,這個功夫達到上乘了。

  「妙觀觀之,無非三諦」,三諦是天台家所講的真諦、俗諦、空諦,真假空,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。三諦三觀是一,沒有先後次第,所以叫一心三觀,一心三諦。

  演【故依性起修時,一修一切修,一證一切證。】

  性是什麼?我們講得最粗顯,就是清淨心。你以清淨心修,因為清淨心沒有界限,清淨心沒有分別,所以一就是一切。一有分別、一有執著,一就是一,一決定不是二。清淨心沒有界限、沒有分別,我說一就是二、一就是三、一就是十、十就是千、一就是萬,對不對?對,沒有分別!沒有分別,不管你怎麼說,後面所得的結果都是零。沒有分別、執著,這才叫清淨。一不是二,二不是一,這個心就不清淨。佛菩薩一再告訴我們「心淨則土淨」,你還落在分別執著裡面,你不會生淨土!煩惱雖然沒斷,你的功夫伏不住,煩惱還起作用,凡聖同居土都去不了。煩惱雖有,不起作用,生凡聖同居土。這樣才明瞭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,往生的人這麼少,我們把原因找到了。曉得這個原因,把這個原因消除,我也可以往生!你要不把這個原因消除,你念一生不能往生。這是今天我跟諸位講最要緊的一句話。一修一切修,你就曉得什麼叫一,什麼叫一切;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。一證一切證。

  演【故因窮果證時,依正色心,法法相即,一說一切說也。】

  我今天所講的這一段,你能夠懂、能夠體會,你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妙處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