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二六0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260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五二0頁:

  疏【須彌相者,佛相無盡,如須彌故。】

  東方第二尊佛,佛號『須彌相』,下面三尊佛號都有「須彌」,表法用意非常的明顯。『佛相無盡』,不止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經典裡面叫做劣應身,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所示現的,這都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因為佛沒有相,所以才能現無盡的相,眾生執著自己這個相,認定自己就是這個相,所以就不能變現第二個相,差別在此地。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報身佛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像《華嚴經》上讚歎的毘盧遮那佛,淨土經裡面稱讚阿彌陀佛,都是無量相好。「須彌」在此地是比喻,下面有個註解:

  鈔【須彌,此云妙高,眾寶所成曰妙,迥出群山曰高。佛之相好,百福所成,無不具足,是之謂妙;人天二乘,及諸菩薩,相好皆莫能及,是之謂高。】

  『相』從什麼地方來的?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,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,這一切眾生的相是業力變現的。相的好醜就是善惡業的現前,福報大的人一看那個相就好,福相。可見得一般看相算命的說「相隨心轉」,這個話是真的,心善,相貌就慈祥;心惡,那個相貌叫人看到就覺得有點恐怖。可見「誠於中」一定是「形於外」,這是沒有方法掩飾的。世間人用他的聰明掩飾得再好,可以欺騙一些愚人,對真正有學養的人、有學問的人沒有辦法掩飾,一見面就明瞭。佛的相,佛雖然成佛了,如果不修福,我們想想看,佛那個相好不好?當然是好。為什麼?佛已經證得圓滿的心性,自性是圓滿的,相貌哪有不圓滿的道理?可是佛成佛之後,一定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來修福、來修相好,這又何必?諸位要知道統統都是做給眾生看的,勸勉眾生修福重要,這是實在的話。如果沒有到見性,這個相貌是善惡業力變現的;見性之後,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不一樣了。由此可知,修福非常重要,一定要懂得惜福、修福。

  大乘菩薩無量無邊的修行方法,歸納起來是六大綱領,大乘經上稱為六度。佛教給我們修學大乘,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離開這六個原則,依照這個修學就是修福,此地所講的『百福所成』,依照這個方法修,真正有福。「布施」,布施是放下。六度的修行方法跟一般修行方法完全不同,它實實在在講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怎麼存心,怎樣處事,是這麼一個原則。放下的是什麼?說實在的,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,這個放下就是不要把它掛在心上。心要清淨、要平等、要真誠、要恭敬、要慈悲,這些都是性德,是你本性裡面本來有的,心到清淨的時候,這些德用它自然現前,所以這不是學來的。像恭敬、慈悲不是學來的,這是性德自然流露出來的。假如我們心裡有東西,這個心就壞了,心不可以有東西,六祖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真心本來無一物,你裡面給它加上一物,我們凡夫不止一物,心裡面胡思亂想,煩惱重重,憂慮牽掛,這心壞了,心壞了,身的毛病就多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所以菩薩修學裡面第一個就是要放下,要布施、要放下,放得愈乾淨愈好。一般人不敢放下,什麼原因?念念執著在生活,我統統放下了,生活怎麼辦?把這個看得很重,殊不知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。把生死輪迴根本看得這麼重,他怎麼能超越輪迴?這是世間人修行不能夠徹底,不敢做。我們學佛,我總是首先勸大家把《了凡四訓》念三百遍,原因在哪裡?果然念上三百遍,一定明白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他自然就敢放下,也肯放下,知道放下是對的。命裡有的,你怎樣捨都捨不掉,它會來;命裡沒有的,你怎麼求也求不到。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古人講「君子樂得做君子,小人冤枉做小人」,小人去偷、搶、騙,你能得來的,還是你命裡有的,你說冤枉不冤枉?造一身罪業。命裡沒有的,騙也騙不來,我去騙人就騙不到。騙得來的是命裡有的,你說這東西冤枉不冤枉?做小偷偷來的、搶來的,都是命裡有的,命裡沒有的,你去搶搶看,一樣搶不到,馬上被警察抓去,命裡沒有。命裡面有的,你去布施、去捨,你這邊捨掉,那邊就來了。

  這是我常常勸人念《了凡四訓》的一個道理,真正明瞭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,都知道這個真相,一定是安分守己,這個社會就祥和,天下就太平。一定努力斷惡修善,你的福報是天天在增加,誰願意去作惡?作惡只有損害自己的福報,不能添一點,修善積德決定增長福報。佛經裡面散在許多經典中,說明這個道理與事實,沒有《了凡四訓》那麼集中,一個小冊子,這些理論事實都在那個地方,很容易看到。但是凡夫總是粗心大意,看個一、二遍印象很冷淡,不能產生效果,連續念上二、三百遍就不一樣,感受力量不相同了,他真正理解,自自然然對他就起很大的作用。

  菩薩行裡面講「布施」,這都是修福,非常重要。修財布施得財富,修法布施得智慧,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修這三種因一定得三種殊勝的果報。「持戒」就是守法、守規矩。「忍辱」就是耐心,不論對人對事都要有耐心,有恆心、有長遠心。「精進」是求進步,不斷求改進,日新又新。「禪定」,心裡有主宰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擾亂、動搖,這叫定,而不是禪堂坐禪修定,六度是用在日常生活中。「般若」,用理智不用感情。這六個原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是真正修福。成佛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福,正是給一切眾生做一個榜樣,所以成佛叫「二足尊」,福德圓滿、智慧圓滿。「足」是滿足、圓滿的意思,慧跟福兩種都圓滿,稱為二足尊。『百福所成,無不具足』,這是『妙』,由此可知,六度是妙因,無盡的相好是妙果,這個相不但是妙相,充滿智慧,充滿福報,有福有慧,相好莊嚴,這是果報,妙果。人天二乘以及菩薩們所修的,都沒有佛修得那麼圓滿、究竟徹底。所以菩薩的相好比不上佛,菩薩的智慧、福報也比佛差一等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疏【大須彌者,佛德高廣,如大須彌故。】

  『須彌』就是妙高之意。『佛德高廣,如大須彌故』,這是從比喻上說。

  疏【一云佛名大於須彌,如維摩中說。】

  就是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的。

  鈔【須彌高廣,超於七金。】

  『七金山』是娑婆世界周邊的大山,須彌山比這個還要高。高的意思,比喻佛的福德。

  鈔【佛德高廣,無以為比,如大須彌也。】

  這從比喻上說。

  鈔【佛名者,維摩經云:名稱高遠,踰於須彌。】

  『踰』是大過、超過的意思,這是說佛名氣之大,我們今天講知名度,佛的知名度最高。每一尊的佛名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都知道。我們世間這個人名氣再大,頂多不過是這個地球上人都知道,另外一個星球就不知道,不如佛與大菩薩名稱周遍法界。這是比喻高過須彌。

  疏【須彌光者,佛光廣照,猶如須彌,映蔽眾生故。】

  佛的光明普照一切。『須彌』的體質是四寶所成,寶有光。佛身有光明,全身放光明,有身光、有放光,光明遍照一切眾生。佛的心平等,佛的心慈悲,沒有分別,行善的眾生,佛照,做惡的眾生,佛也照,天堂眾生佛照,地獄眾生佛也照,佛的光就像太陽一樣,遍照大地。有些眾生得到佛光加持,福慧增長,有些眾生得不到佛光加持,原因在哪裡?自己有障礙,陽光普照,他自己用傘遮住,不讓太陽照,這個沒有法子。這就比喻眾生這邊有障礙,佛那邊永遠沒有障礙。眾生什麼障礙?業障,那就沒有法子。業障重的,不相信佛法,排斥佛法,佛光沒有法子照他,他自作障礙;業障輕的,信佛,但是不肯依教奉行,佛教我這麼做,偏不肯做,這個佛也加不上。我們心地愈清淨,換句話說,業障愈薄,你感受佛光的加持就愈明顯,確實對福慧都有很大的加持力。這是把佛的光明比喻須彌的光明,實在佛光超越須彌光明太多了。

  鈔【光有二義,一者須彌寶成,寶能發光,如佛淨極光通故。】

  『淨極光通』是《楞嚴經》上的一句話,我們的心清淨到高程度的時候,心光跟佛光就通達,就沒有障礙。

  鈔【二者須彌體大,光明亦大,如佛光明無量故。】

  須彌山非常大,光明亦大。其實須彌的光明是有量的,佛的光明確實是無量。

  到這個地方跟諸位介紹四尊佛的佛名的意思,這是一般的表法。在淨宗裡面有特別表法的意思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這些佛號在《彌陀經》上列出來,必然與這個法門有密切的關係,我們不能看普通表法就止於此,要進一步去觀察它。仔細去觀察,它的含義非常深,東方表智慧,所以它實實在在是教導我們法門修學的根本。不但淨宗如是,所有一切大乘佛法都不例外。怎樣才能修學?要從不動覺,你就有資格入大乘。所以第一位是阿閦鞞佛所代表的,我們一般常說「八風吹不動」。八風吹不動,有些人以為這個功夫很了不起,其實這是起碼的功夫,最低限度的功夫。在世間法裡面,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絕不被它所動搖,這個心是定的,不動,你才能修道,你才會有成就。新加坡淨宗學會會長李居士到大陸去參訪,在我們這裡提出報告。五臺山的道場生活非常艱苦,我們看起來吃不像吃、穿不像穿,可是送錢、送衣服給他們,他們不接受,換句話說,絕對不為這些所動搖。他們提出來,送錄音帶、送佛書,他們歡迎。衣食,他們說他們已經非常滿足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八風吹不動。一味追求物質享受,會被外面境界動搖的人,這個不能修道!不但不為世法所動,佛法也不為所動。佛門裡派別很多,我們既然立下志願專修淨土,遇到學禪、學密、學教、持律的人,我們心動不動搖?還是不動搖。對他們的修行讚歎,我還是老實念佛,絕不為所動,這叫不動覺,這樣的條件才有資格修學大乘,一門深入。學淨的就專念阿彌陀佛,學禪的專門去參究,學密的專心持咒,絕對不會被其他法門所迷惑、所動搖,這是阿閦鞞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道理。所以這個名號擺在此地不是淺顯的意思,裡面有很深的道理。淨土是大乘法,所有一切大乘法都要這樣的態度才能修行,否則的話,大乘佛法連邊都沾不上,這是大乘入門基本的條件。

  下面這三尊佛,所代表的是大乘佛法之所求。我們修學大乘修什麼?須彌相佛是報身,大須彌佛代表法身,須彌光佛代表應化身,這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三身,這是我們所求的。報身是智慧積聚之身,到智慧圓滿,這個相現前,報身有生無滅;法身是本體,就是真如本性,不生不滅;應化身是利益一切眾生的,隨類化身,無量無邊,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」。這一體三身是我們的希求,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證到圓滿的佛果,圓滿的佛果就是三身。由此可知,這個意思也是代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是這個目標。入大乘都是不動覺的條件,條件都一樣。換句話說,我們修行的方法手段不一樣,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,有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都是以三身為我們修學的目標,都是以不動覺做為入門的條件,他表這個意思。

  疏【妙音者,法音圓妙,說法稱機故。】

  末後這一尊佛,特別是說的淨宗法門,這就不是其他法門,其他法門修行方法跟淨宗不一樣。淨宗這個法門用什麼方法修?『妙音』,妙就是不可思議。這尊佛代表淨宗修學法門的根本。妙音就是佛號,南無阿彌陀佛。一心稱念、讀誦,為人演說淨土五經一論,這個音聲都叫妙音。由這個方法能夠成就,就是能幫助你證得一體三身,這是東方五尊佛含著有這樣深的義趣,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曉得的。這個意思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沒有說出來,我在這個地方做一個補充。「法音圓妙,說法稱機故」,這是普通的說法。

  鈔【圓妙者,如維摩經云: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。又云:於眾言音,微妙第一。】

  《維摩經》上說的這句話,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「圓音」,圓是圓滿,妙是微妙。佛說法,一切眾生種類不同、言語不同,但是每個眾生聽佛說法都聽到是用自己的語言在說。像今天聯合國開會一定要用翻譯,不用翻譯就聽不懂,如果佛在那裡說法,不需要用翻譯,每個國家的人去聽,他們去聽佛都說他自己的語言,都聽得很順耳,這叫圓音,這個非常奇妙,很不可思議。有沒有可能?跟諸位說,有可能,現在電腦逐漸達到這個境界,將來翻譯不用人翻譯,用電腦翻譯。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,電腦可以做到。由此可知,這是真實的,這個不是比喻。佛的頭腦比電腦厲害得多,電腦跟他不能比!電腦可以翻我們人類的語言,畜生的語言、鬼神的語言,它沒辦法。佛說法,一切鬼神聽得懂,所有畜生也聽得懂,那個音才真叫圓滿音。『於眾言音,微妙第一』。這都是前面所說的百福相好,是一切人所不能比的,他的福報太大了。福從哪裡來的?福是自己修來的。

  疏【如是等者,多難悉舉,且舉五佛,以等攝之,恆河亦云殑伽河,沙者喻多也。】

  東方不止這五尊佛,像這五尊佛一樣,諸佛不知道有多少。「多難悉舉」,太多太多了,數不盡。佛經裡面每每說到數量之多,都用「恆河沙」來形容,比喻數量太多,無法計算。這是說東方諸佛也是無量無邊。下面《鈔》是介紹恆河的。恆河沙確實很細,像麵粉一樣細。

  疏【以上佛名,靈芝云:相傳不釋,亦有釋者,或取因或取果,或性或相,或悲智行願等,亦無礙故。】

  『釋』是解釋,古時候人講經講到佛名都不解釋,就是恭敬真誠的心去念,不講解。也有註解,像蓮池大師在《疏鈔》裡面有註解,把這個意思說出來。對於佛的名號解釋有很多種的說法,這裡面舉出幾種例子,有的從因上講,有的從果上講,有的從性上講,有的從相上講,或者從他的悲願、智慧、修行種種方面,說法都不一樣,但是都沒有說錯。我跟大家解釋的是從表法上來說,六方佛表法的大意,我過去在《彌陀要解》講演裡面詳細說過,這一段參考資料印在經本的後面(七00頁)。我對於六方佛的講法,跟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都不一樣,完全從淨宗修學表法上來說。

  鈔【不釋者,以佛具萬德,不可以一德稱故。】

  不釋者,不解釋的。佛是萬德萬能,名號也是萬德萬能,意思都是無有窮盡,怎麼說法?這是不解釋的原因。

  鈔【亦有釋者,以佛德融通無盡,亦可以一攝萬,偏舉一德,即備眾德故。】

  大乘教常說「萬法歸一」,萬法既然歸一,「一」可以說,萬法就難說了,說一,一就是萬法。這就是說明有可以解釋的。

  鈔【故舉因則該果海,舉果則徹因源。】

  從因上講,因一定含著有果,從果上講,果一定含著有因,「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」。讓我們從一個意思推廣到無盡的義理,這就善解。

  鈔【無有智而不悲,悲而不智。】

  悲智是一體的,人有悲心就會生智慧。悲心是悲憫一切眾生,想幫助一切眾生,人只要沒有自私自利,智慧就現前,什麼道理?因為那個自私自利的觀念是業障,是障礙,把你的智慧障礙住;我沒有自私自利,一切能利益眾生,自己這個障礙沒有了,智慧就透出來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自己心性裡面智慧光明往外面透,又得諸佛善神的光明的加持,所以悲愈重,智慧就愈大,道理在此地。愈是自私,智慧就愈沒有,自己也透不出來,佛光也加不上。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有悲的人一定有智,有智的人一定有悲。

  鈔【無有行非願起,願不行成。】

  人有願,一定有行動;真正有修行,必然有信願。統統是連起來的,無論說哪一方面,意思能通達得很深很廣。下面舉幾個例子:

  鈔【如堯仁舜孝,禹儉湯寬,亦互具故。】

  這是中國古聖先賢,堯王仁慈,舜王孝順,大禹節儉,湯王寬厚。這四位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大聖人,堯王仁慈,他也孝、也儉、也寬,他都具足。他是某一種德行特別顯著,所以後人備加推崇,就是這個道理,並不是其他的德行沒有,統統都有。

  疏【稱理,則自性智慧不可盡,是東方恆沙佛義。】

  前面是從事相上說,也是從德用上來講,後面這一段是稱性而說。若稱性而說,『自性智慧不可盡』,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。佛在成佛的時候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說明如來無盡的智慧是我們每個人統統具足的,《華嚴經》跟《圓覺經》上都說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我們將來修行成佛,成佛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得到。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為什麼?你所得到統統是自性裡本有的,並不是在自性外還能多得到一點,沒有,全是本有的,這是事實的真相。今天我們遇到的難題,就是本有的我們自己享受不到。本有無盡的智慧,我們現在變成什麼都不知道,愚迷,把本有的智慧失掉。這個失掉,佛在經上也常說,不是真的失掉,真的失掉,還能恢復嗎?佛告訴我們,這個失掉叫迷失,不是真的失掉。迷失,雖然有,不起作用,是這麼一回事情,並不是真正失掉。什麼時候覺悟了,這個作用立刻就現前,立刻就得到受用。所以凡夫跟佛是迷悟之間,迷了自性叫凡夫,悟了自性叫佛、叫菩薩,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。自性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染不淨,永遠是常住的;佛要我們恢復自性,佛教最終極的目標也就是這個。

  鈔【東方義見前解。】

  東方是表智慧的意思。

  鈔【有形之物可盡,智慧不可盡。】

  「有形之物可盡」,凡是有形相的,像虛空法界,再大、再多都有盡。「智慧不可盡」,智慧是無形的,無形無相,自性本具。六祖說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一切萬法為我所受用,萬法從哪來?自性所生的,怎麼會有欠缺?不會欠缺!可是沒有見性,迷失自性的人,本有的德能得不到受用,就變成欠缺。可是要恢復自性,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是真難!佛給我們講,我們的煩惱有三重,三重煩惱都斷掉,那個性德才現前。見思煩惱斷了,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迴,不會再墮落,不會再輪轉;塵沙煩惱破除,智慧才現前;破一品無明,真如本性才見到,那個時候性德裡面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福德就現前,就可以享受了。我們什麼時候能斷煩惱?什麼時候能破無明?太難了!那真的叫沒指望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我們就不能不依靠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幫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忙,不需要斷煩惱也能享受性德,這是不可思議,叫難信之法。所有一切經論都沒有這個說法,十方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現象,唯獨西方世界特別。西方世界特別在哪裡?我們到那裡去,是帶業往生,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就能去,只要信願持名,要真信切願,心裡其他的拉雜牽掛統統捨掉,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你決定往生。生到西方世界,這三經上講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性德變現出來的,那個富貴跟《華嚴經》毘盧遮那佛可以說是無二無別,就享受如來果地上的富貴。說實在話,這不是自己能力,如果自己能力達到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是法身變現出來的,你才有這個享受。何況西方世界的享受決定不是圓初住的境界,比圓初住的能力、智慧大得太多了。這是經上一再告訴我們,往生西方世界皆是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,比圓初住高得太多。所以,是那樣的享受。為什麼會有這個享受?不是我們自己性德流露,是阿彌陀佛性德變現的境界供給我們享受,一直培養我們、帶領我們,到我們自性流露跟他一樣為止,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,這才會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,決定在這一生要爭取。諸位一定要曉得,世間一切都是假的,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迷惑在這裡面造作一切罪業,不值得!那是你自己在製造輪迴,自己在受這些業報。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沒有把這樁事情搞清楚,生生世世搞輪迴!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大幸,太幸運,我們遇到這個無上的因緣,遇到佛法,遇到淨宗,遇到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遇到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只要抓緊這個機緣,這一生是決定得度,這叫真正聰明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。我們一生時間很短暫,捨棄一切,過一點清苦的生活,轉眼之間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值得。大陸那些修行人,吃苦耐勞,專心正念,那是我們的模範,是我們的典型,我們在此地冷靜的觀察,那些人將來個個成就,就像從前廬山遠公的念佛堂一樣,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往生。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「遇緣不同」,我們今天遇到的緣殊勝,無比的殊勝!現在問題就在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?善根就是信解,聽了以後真的相信,真的明白了,真聽懂了,這是善根。福德是什麼?下定決心求生淨土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「一向專念」,那是大福德,這個決定成就。

  鈔【外求智慧可盡,自性智慧不可盡。】

  這兩句非常重要,明白這個道理,喜歡深入經藏的人,這個妄想可以放下了,為什麼?深入經藏是『外求智慧』,遇到真的高明的善知識、好老師,外求可以得一點智慧,如果遇不到真正善知識,這個外求往往變成邪知邪見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!所以與其外求,不如向內求。度眾生,眾生無量無邊,眾生的根性更是無量無邊,要度盡一切眾生,一定要通達無量法門。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的程序、次第有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為什麼?沒有無量法門不能度無量眾生。如果不發心度無量眾生,這不是大乘菩薩,換句話說,你也不能往生淨土。淨土是大乘法門,一定要發這個心,「四弘誓願」第一個是叫你發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發心!心發了,跟菩薩心一樣了,沒本事,不但度不了眾生,往往被眾生度跑了,這就是自己沒本事。所以一定要發心去修行。修行從哪裡修?先要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煩惱要是不斷,你就學法門,那就錯了。佛門有個比喻,像我們這個茶杯,這個茶杯從前是裝毒藥的,這毒藥雖然倒掉,沒倒乾淨,還有一點在裡頭,我們拿這個杯子去裝醍醐,醍醐是最營養最好的飲食,裝在這裡面,醍醐也變成毒藥了。這是把醍醐比作佛法,那個毒是貪瞋痴三毒,三毒沒有完全斷掉,接受所有的佛法,那個佛法也變成毒藥了。這就說明為什麼要先斷煩惱,先把貪瞋痴洗刷得乾乾淨淨,然後再接受佛法。煩惱斷盡,再入底下一個程序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現代人犯的毛病,就是裝毒藥這個杯子去接醍醐,所以修學再勤苦、再精進都不能成就。我們一定要把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到,這才知道斷煩惱的重要性。

  我常勸大眾,「四弘誓願」我們把它分成兩個階段來修:這一生我們只修「度眾生」的大願,真正念佛「斷煩惱」,我們這一生當中就做這兩個工作,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,我們再完成後面兩樁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到哪裡去學?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。成佛道,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然的事情,這個樣子一生當中我們統統圓滿了。如果在現在這個階段去深入經藏,廣學多聞,煩惱不斷,念佛心不能專,換句話說,將來不能往生,還要搞六道輪迴,那就又錯了。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錯了多少次,這一生還跟過去一樣,還犯錯誤,那就大錯了。過去錯得太多,希望這一生不要錯了,老實念佛,這個要緊!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決定不求現前的名聞利養,不求現前的五欲享受,為什麼?名聞利養、五欲享受都叫我們對這個苦難的世界生起留戀的心,也就是說,往生的意念不真不切。佛涅槃之前告訴我們,「以苦為師」,很有道理,「以戒為師」,這個戒就是守法,佛教給我們這些方法要遵守,決定不能違背。「以苦為師」,生活環境清苦一點,好,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我們臨終的時候、往生的時候不會有障礙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懂得怎麼做法。所以把全副精神用在經教上,如果不能成就,那是很大的損失,經教裡面的成就非常不容易,那個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。從前台中李老師教學也常講,講經說法的這些善知識,不是一生一世的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做弘法利生的工作,他有這個宿根,能學,容易成就。過去生中沒有宿根,那就太難了;縱然遇到一流的高手,他也不容易成就。這些都是我們要明白的。所以真的要想通宗通教,廣學多聞,普度眾生,最聰明的方法,要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見到阿彌陀佛學成一身的智慧德能,再回到十方世界去普度有緣的眾生,這是最適當的一條道路,是最聰明的選擇。

  這是說外求智慧跟內求自性智慧不一樣!我們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就是「自性智慧不可盡」。你現在這麼做,諸佛如來就讚歎你,你自性智慧不可盡,你跟文殊、普賢一樣。如果不是真實智慧,就不會選擇淨土,就不會認真修行。所以法門擺在面前,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沒有真實智慧,業障深重,信心生不起來,願心生不起來,這一句佛號好難念,念不下去,這是業障。

  鈔【曰恆沙者,亦少分喻耳。】

  經上講恆河沙數,其實恆河沙數這個數量不大,可以算得清楚、算得盡的。恆河沙的比喻,世間人看起來這已經很多了,這是不得已取這個比喻,實際上恆河沙的恆河沙也沒有辦法比喻,你才知道自性的功德、自性的智慧真正不可窮盡,真實的無量無邊。

  鈔【所以道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。】

  『所以道』,所以說。『盡思共度量』,九法界所有一切眾生,我們盡量的去想,共同來度量,對於佛的智慧也沒有辦法明瞭,也沒有法子知道,這是極其形容自性智慧德能真實無量無邊。但是諸位要記住,這種無盡的智慧德能是我們自己本來有的,不是只有佛有、菩薩有,我們每個人都有;只要把障礙去掉,智慧德能就顯露出來。諸佛如來他們是障礙統統去乾淨了,完全顯露了;我們的智慧德能被煩惱妄想執著障礙住,雖有而不能現前,得不到受用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沒有別的,就是教給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知道事實真相,除去障礙是自己的事情,別人幫不上忙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開頭還是要自己下功夫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幫上忙;不到西方世界,阿彌陀佛幫不上忙。我們念佛功夫成就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往生,這是在這一生當中阿彌陀佛幫忙的;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幫完全的忙,他完全負責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