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 (第一四五集)  1984/1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3-0145

  請看《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》,第三○九頁:

  鈔【二者,曲為鈍根凡夫,須示苦樂,令生忻厭,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。】

  先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而說,這一段是對凡夫而說。當然這個法門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看到,它主要的對象就是六道凡夫,菩薩、聲聞是附帶而度。由此可知,『曲為鈍根凡夫』,確實以此為主。凡夫眼光沒有上智人那麼遠大,智慧也沒那麼高,你給他說宇宙人生的實相,他很難理解,所看到的是現實。就現實而論,這是凡夫最歡喜也最願意接受的,那麼就必須展現,『示』就是我們今天講展現,『苦樂』兩種不同的境界,凡夫見到這個他就自然知道如何來取捨。

  這個世界實在是很苦,有個計程車司機跟我說:現在這個世界,好像人都不能活下去了。他有這種感觸,他說世界不像世界了。我就勸他:你既然曉得這個世界不是人過的日子,那就趕緊念佛求生淨土,還有好的世界,我們可以能去得成的。有這個感觸,這就是開始覺悟了。『忻厭』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,「忻」是歡喜,對西方極樂世界歡喜,對於這個世界生厭倦、厭離之心。因此,經上才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否則的話,單講理論、道理就好了,何必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莊嚴?這個用意都是為下根凡夫而說。但是他所說的是事實,並不是妄語,不是來欺騙我們,句句都是真實話。

  『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』,這是佛度化眾生的手段。但是先用樂欲來引導你,他不是欺騙你,不是到那時候說話不算數,不是的,佛所說的話絕對是真實語。《金剛經》上講得沒錯,「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異語者,不誑語者」,這決定是如此。雖然是講欲鉤牽,他不是欺騙的,它是真實的事情。正如同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依正莊嚴,俗話說「不讀華嚴,不知佛家之富貴」。佛菩薩真的喜歡那樣的富貴嗎?不是的。那是自自然然的,他那個福報是自然,不是我們求來的。他在那個環境裡面也並不知道那個環境是樂,他也沒有樂受。如果有樂受,樂受是煩惱,他哪有煩惱?這些佛菩薩到地獄去參觀,看到刀山油鼎,他要是到那裡去,他也不覺得苦,他是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離開了,都沒有了。為什麼會有那個境界?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,那是性德自然的顯現,不是外面來的,也不是你自己期望我要怎樣怎樣,不是的,一切都是自然的,是真如本性的流露。所以本性裡面原本具足萬德萬能,這是性德。

  我們六道凡夫,如果再說深一點,包括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這都沒見性的;沒有見性,你的性德雖然有,但是被無明煩惱障礙住,不能現前,所以這個受用就變成修德。我們現在要修,你不修善,你就不會有福報,這就是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。善惡果報是修來的,不是性德,性德不要修的。見了性的菩薩,圓教是初住以上,別教是初地以上,他們的受用就跟《華嚴》、《彌陀經》上講的一樣,自自然然的受用,不需要經營,不需要求取,性德自然流露。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,曉得這樁事情才知道學佛為什麼一定要見性。不見性就不可以嗎?不見性也可以,不見性你的生活還是要你去動腦筋,你得想方法去營求,見了性一切都不需要了,這就說明見性的重要。

  通常修學,見性難!八萬四千法門要想修到見性,不是容易事情。憑我們自己的能力,這一生決定做不到。唯獨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是靠佛力加持,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我們,十方一切如來威德加持,幫助我們帶業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沒見性,生活環境就跟見性的人差不多。這個是難信之法,在教下是講不通的,蕅益大師《要解》裡面說「教網所不能攝」,教裡頭沒這麼講的,十方佛剎也沒有這個事情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。這是很特殊的一個環境、一個境界,所以十方諸佛都讚揚。

  理上沒有,不容易相信,但是這事實上,你想想看,這麼多年來往生的人有多少?這麼多人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,如果我們不相信,那實在是很愚痴。教並不是理論講不通,是真正把理論貫通了,他相信,誰通了?蓮池大師通了。蓮池大師要不通,他怎麼會相信?我們看這部註解,引經據典,這是看到蓮池大師通了。蕅益大師也通了,蕅益大師早年是學天台的,最後歸依到淨土,專修專弘成為淨土宗的祖師。蓮池大師教也通、禪也通,他參過禪的,最後也是歸到淨土。但是教理真正通達的人實在是不多,沒有透徹通達,對於這個法門都表懷疑。縱然不懷疑,他也不肯修學這個法門。說老實話,他之所以不肯修學這個法門,也就是對這個法門沒有徹底真正認識清楚。

  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這些話,雖然說是欲鉤牽,但是都是真實,都是事實,「後令入佛智」,這是目的,就是入佛知見,《法華經》的宗旨,也就是淨土所說的無上菩提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?去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去幹這個的。

  鈔【喻如正厄饑寒之國。】

  這是比喻一個地區正在這個時候遭遇到天災,老百姓沒有收成,這個地方鬧饑荒,饑跟寒一定是連帶的,沒得吃,沒得穿,這個生活苦了。

  鈔【忽聞飽暖之鄉。】

  忽然聽說另外一個地方,那個地方生活環境非常好,他總想盡方法要離開饑寒的地方到飽暖之鄉。如果拿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兩個一比較,那是飽暖之鄉,我們這是饑寒之國。

  鈔【方沈幽暗之崖,乍睹光明之境。】

  『沈』是沈淪,『幽暗』是黑暗。黑暗的山崖,一下見到光明,他怎麼不往上爬?

  鈔【豈不身心踊躍,舍故即新。】

  這是人之常情。佛特別把西方依正莊嚴說得這麼詳細,說得這麼清楚,意思就是要我們覺悟。想想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生活多苦,這個世界沒有美好的地方。台灣在過去,我們生活還沒有真正嘗到這個苦;現在雖然錢多了,苦就來了,可見得這個錢不是好東西。如果台灣沒有這麼多錢,大家還好好的過日子,錢太多就作怪了。現在這個社會脫序,我們仔細追究原因,錢太多了,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動亂不安,我們感覺到苦!你就曉得這個世界不是好世界。

  鈔【但得往生,終成解脫,方便接引,當如是耳。】

  這幾句話歸結到正題了,只要你能往生,那就決定解脫。『解脫』是三德之一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你一個得到,其餘兩個一定得到,換句話說,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三德祕藏必定證得。彌陀與十方如來接引一切眾生,這是特別指六道凡夫,這個方式應當是這樣的,他這個講法沒錯,非常適合。

  註解到此地是把階道這一段大意都給我們敘說出來了,後面這一段稱理,這就是講的消歸自性。前面是消文,解釋文字裡面的含義,這一段是講消歸自性,是講真實的受用。這是《彌陀疏鈔》的體例,與一般註解不相同的地方。

  疏【稱理,則自性平直,是階道義。自性高邃,是樓閣義。自性具足功德法財,是七寶義。】

  實在說,我們要是追問一句,性德裡面為什麼有這些依正莊嚴?依正莊嚴這是事實,這事實總有個道理,這一段就把這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。這三句都講自性,這就是稱性,稱性而說,還歸自性。

  鈔【平直者,自性解脫自在,離諸垢汙,曠闊坦夷,無有偏陂,是名階道。】

  這幾句話裡面的意思相當之深,整個佛法關鍵之所在就是「平等正直」,平等心、直心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說菩提心,就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直心就是真心,真心就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一心。宗門常說:「識得一,萬事畢。」真正覺悟到「一」,什麼事都沒有了,天下太平。這個一就是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,只要你得到一心,平等心、清淨心、正直心都現前了。為什麼?是一樁事情,就是一心不亂,自己的真如本性就顯露了。解脫就是自性的性德,所以『解脫自在』。

  『離諸垢汙』,這兩個字代表煩惱無明,「垢」是無明煩惱,「汙」是塵沙、見思煩惱。本性裡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,是從妄心裡面來的,真心裡沒有這個東西。真心,在聖(在佛)不增,縱然落在三途也不減,不增不減,不生不滅,這是一心,這是佛法最高的原則。如果我們能把握這個原則,一生成就決定不是難事;違背這個原則,這一生修行很不容易成就。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,可以說沒有例外的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修行無非就是修清淨心而已。清淨心在哪裡修?在一切境界裡面修。我們凡夫不會,凡夫要逃避一切境界,自己覺得是不太願意的環境,趕緊就要躲避,那怎麼能修得成功?永遠在那裡用分別執著妄想,這個修不成。真正修行人,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他在環境裡修什麼?把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去掉,使自己這個心恢復到清淨。在順境裡面不染污,逆境裡頭也不染污,順境裡面沒有貪愛、歡喜的心,逆境裡頭也沒有憂慮的心。無論在什麼境界裡,他心是平等的,他心是正直的,這叫會用功,這叫會修行。這也就是佛在大乘教裡常常教給我們,隨緣而不攀緣。我們用分別執著對這個境界,就是攀緣;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就是隨緣。隨緣裡面才能見性,攀緣是決定不能見性的。

  「離諸垢汙」,諸位要曉得,你喜歡這個環境就是垢汙,為什麼?你心裡被那歡喜給染污了。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,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,第一個就是喜歡,欲就是五欲,財色名食睡。只要心裡動了七情,你這個心就被染污。如果你不被七情五欲染污,給諸位說,法界是平等的,就跟佛菩薩一樣。佛菩薩的法界,天堂跟地獄是平等的,善惡是平等的,是非是平等的,真妄是平等的,沒有一樣不平等,他那是真正入不二法門,那才能見道,這是大乘的見道。

  大乘見道位,就是見到萬法一如、萬法平等,這是他見道了。你在一切法裡面還是不平等,你沒有見道!大乘見道位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講,大乘起信是見道位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那個境界也是見道位,為什麼?離四相,離四相就平等了。如果你真的是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沒有了,你心平等了,心清淨了;你有這四相,沒有見道。有這四相,即非菩薩,不是見道位的菩薩,那個菩薩沒見道,也就是沒有見性(見道就是見性)。在淨土宗,理一心不亂就是見道位;事一心不亂還不行,沒有見道。

  要想真正到達這個地步,要修行。修行最重要是在人事環境,俗話說「處事難,處人更難!」要在處人的人事環境裡面,把我們的心境磨平。人事環境裡面得清淨心,物質環境就不必說了,自然就清淨。所以修行到哪裡修?菩薩修行在紅塵裡面修。小乘人他說「人事環境太複雜,算了,我跑到深山,我遠離社會」,所以他永遠不能見道。他可以得定、可以得清淨,但是他那個清淨是染淨之淨,是比較的、是相對的淨,不是真正的淨,他到城市住幾天,他又亂了,又染污了,換句話說,是禁不起考驗的清淨,這個不行!一定要真正天天在考驗,天天在磨練,在這裡面成就自己的清淨,那是真的清淨。這個清淨是染淨二邊都離開的清淨,那是無量功德。所以他這句話的意義很深。

  『曠闊坦夷,無有偏陂』,「陂」就是山坡地,有坡度的。『是名階道』,道是道路,階是台階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階道是自性功德所顯現的。

  鈔【高邃者。】

  『高邃』,樓閣表顯這方面的性德。

  鈔【自性迥超塵境,觀照不遺,囊括虛空,廣博無盡,是名樓閣。】

  這都是講性德。『迥』是遠的意思,『迥超』是遠超過,超過太多,『塵』是六塵,五欲六塵,『境』是境界,包括物質的境界、人事的境界,統統超越了。他怎麼超越法?人家用觀照,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就是迥超塵境的意思。『囊括虛空,廣博無盡』,這是比喻真性,佛在《楞嚴》上告訴我們,心性是無量的,「心包太虛(就是虛空),量周沙界」,就是此地囊括虛空的意思。『樓閣』裡面是空的,空才能容!容人。如果樓閣是實的,不空的,那樓閣沒用處!房子所以能夠得其用,就是裡面是空的。我們真如本性也是如此,包虛空包法界。「廣博無盡」這是包法界,前面是包虛空。樓閣顯這個意思。

 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你才曉得一一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我們看到道路就想到我們的心要平直,路平的,我們這個心要像路一樣平。看到樓房,我們的心要像樓那樣空,空才能包容!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哪一個境界不是佛法?這樣就消歸到自性,自性就起無量功德。心裡頭不能有一物,要乾乾淨淨。

  鈔【功德法財者,自性常而不遷,淨而不染,我而隨緣不礙,樂而富有不虧,是名金銀。】

  這是解釋法財。『常』,永遠就是這個樣子,永遠不改;就像黃金,顏色不改。『不遷』,遷是變。『淨而不染』,這就是體清淨、體無垢,六祖大師所謂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本性本來如是!

  佛門裡面也講求戴這些裝飾品,你看佛菩薩都戴瓔珞、戴珠寶,大乘跟小乘不一樣,小乘這些東西他都不要。大乘佛菩薩戴很多珠寶項鍊,他那叫瓔珞,比項鍊大,比項鍊還要美觀。戴金銀珠寶這些東西,就是叫你常常看到這個,這個不是美觀、不是漂亮,是叫你看到這個東西,想到不變,想到清淨。這也是表法的,世俗人戴珠寶是炫耀他的身分與財富,學佛的人戴這個東西,意義不相同,常常提醒自己心要清淨、要不染、要不變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取這個意思。小乘人不許可這樣的,大乘佛法跟小乘完全不一樣。《法華經》上,佛說末法時期一定要提倡大乘法。大乘是開放的,不像小乘。小乘法,今天很多人不願意接受,受不了。大乘法與我的生活沒有妨礙,反而使我們現前這個生活更美滿,使我們這個生活更充實,他當然喜歡接受!

  小乘沒有歌舞,大乘有歌舞。歌舞代表什麼意義?代表的是夢幻泡影。你天天看電視,你每天可以看,看的時候你就曉得夢幻泡影,一反過來,整個人生是夢幻泡影罷了,何必去執著!所以看電視是在修行,修一心三觀,即空即假即中。世間人他怎麼懂?你才曉得一乘法裡頭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他的生活的確是真善美慧。決不是說這種享受、這種生活會妨道,沒有,它還能成就道業。問題就是你那個觀念怎麼轉法,如果你在這裡面貪圖享受,有喜怒哀樂愛惡欲,那你就墮落,你就被境界所轉。你要是不被境界所轉,《楞嚴》上說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,同如來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,與如來同生性。

  佛法,外國人很樂意學!比基督教還好!比天主教還好!他很容易接受,很歡喜接受,他愈想是這個道理。處處你要提得起觀照,一失掉觀照必定就墮落。由觀照而照住,再進一步照見,照見那是入了這個境界。但是一定從觀照起,觀照就是境界裡時時刻刻能提得起警覺心。提得起警覺心,也就是提得起表法的意義,那就是警覺!曉得樣樣法都從自性裡變現的,一切法還歸自性。這個歸自性就是你了解這個意義,像我們看到蠟燭,就想到應當燃燒自己照耀別人,這就回歸到自性。

  境界相,《華嚴》講得很好,性起!這是唯識所講的本質相,本質相是性起的。你迷了之後才變成緣起,迷了之後就叫做緣起。實在講,緣起跟性起是一不是二,換個名字。覺悟了,就不叫緣起,叫性起,換句話說,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,六祖所說的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自性變現的,能生!變現出來的這些境界,如夢幻泡影,你在這一切境界裡頭決定不要迷,決定不要執著。不是說這個境界沒有,有!夢幻泡影,有!有,你曉得它不是實在的,你不會去執著它。

  佛舉這個比喻,他真正的用意就是叫我們對於一切法不要去執著、不要去妄想。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你面對一切法就跟諸佛菩薩受用一切沒有兩樣,這個受用只有樂沒有苦,是清淨的受用,裡頭決定不造業。業是從哪裡造的?分別執著妄想在造業!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哪來的業?不但業沒有,造作也沒有。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。這是非常明顯看出來,這真正的佛法。所以小乘確實是接引初機的,迷惑太重,他不了解這個道理。

  『我而隨緣不礙』,就是「轉作無我」,無我在哪裡?我就是無我。我跟無我要是二法,套六祖一句話,二法不是佛法。我跟無我是一!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。我們修這個法門,就是要修一心不亂,二怎麼能到一心?所以你要知道,一切法都是不二法。你能抓住這個原則,你的修學縱然遇不到真善知識,也不至於走錯路。凡是走錯路的,都是分別執著,從一真裡面把它分做二,二分做四,四分做八,愈分愈複雜,搞這個。

 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淨化你的頭腦做起。你的頭腦太複雜,妄想分別執著太多,佛法的修行從這裡做起,首先教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。禪宗直截了當,一下手就做這工作,經也不准聽,也不准看,所謂「不立文字」,為什麼?看經分別!看了起執著,打妄想!經都不准看,充其量禪堂堂主給你講一點開示而已。講開示還不能問,一問,馬上就拖下去打香板,他也不答覆你,什麼原因?就是叫你要腦袋空空,聽懂就懂,不懂就算了,不要追究,不要去想它什麼意思,不要去想,不要去分別,不要去執著。你一發問,你就有分別執著,所以狠狠的打,把你分別執著打掉,就是這個意思,叫你腦袋恢復到空空的,恢復到六祖的標準,本來無一物。所以,把你頭腦裡亂七八糟東西用香板把它打掉。

  煮雲法師在世的時候,他晚年常常打佛七,參加佛七的都要找他來打香板。他說:我打,打了他還得供養我。實在說,老和尚打了,你就消災免難了嗎?沒這個道理!把你打死,你的災難都消不了。所以,你一定要懂得它的意義。禪堂裡面打香板,那些和尚是不是碰到人就打?不是的!你不是那個材料,人家不打你,為什麼?愈打你愈煩惱,那沒有效果了。他那個是應該打的、值得打的,為什麼?一打他念頭就沒有了,他就真放下了,那種人要打!會打的,會叫他開悟!你的分別執著重,打死都不會開悟,那有什麼用處?禪家那個原則,就是根據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就是叫你做這功夫,恢復到心地真正的清淨。

  所以教下跟宗門不一樣,宗門不用文字,教下用文字、用經典。用經典的方法就是教你讀誦,讀誦裡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也不准打妄想。初出家五年就是做這工作,不准聽經,不准看經,常住服務做事情。做苦工、服勞役是培福,是修福!什麼都不准你接觸,不准你聽經,念佛堂也不准你念佛,禪堂也不准你去參禪,修根本智。就叫你念一部經,這一部經規定一天要念幾個鐘點,念上五年,他心清淨了,他沒有別的想頭了。這些都是修清淨心,這是佛法的入門。

  我們今天這一代,無論在家出家趕不上上一代,原因在哪裡?我們沒有做這個基礎,就是沒有從根本修。一學佛就聽經,就研究經典,聽經研究經典,說老實話,不是斷分別執著妄想,而是增長分別執著妄想,這就顛倒了。所以你怎麼能成就?不能成就!不如那個老老實實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什麼都不要,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,他能站著往生,能坐著往生,能預知時至。我們天天研究這個經那個經,許許多多經論,搞了幾十年,死的時候還手忙腳亂,最後還得見閻王。你見了閻王,我讀過多少多少大品經,什麼也沒用處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沒有法子!為什麼?你所學的全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所以世間法,迷!你愈迷愈深!清涼大師講的,你念經聽教增長邪見,你不念經不研教增長無明,總而言之,沒好日子過。這些基本的道理要曉得,我們才知道自己應當怎麼做法。所以這個轉法,曉得我跟無我是一不是二,確實能做到隨緣不變,這就行了。

  『樂而富有不虧』,這是講常樂我淨四淨德。富有不虧,富不是叫自己富,是叫別人富而不虧,不虧就是沒有欠缺。如果我們自己享樂,別人有損失,你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,這個錯了。我的快樂應該是建立在眾生富有的那一方面,那就真樂!你們想想這個味道,這是什麼?見到眾生快樂,他快樂,見到眾生在苦,他就不快樂,這個跟佛菩薩沒有兩樣。佛菩薩的樂跟我們的樂不一樣。特別是佛菩薩見到許許多多人覺悟,見到許許多多人念佛,這個諸佛菩薩最樂,為什麼?眼看這麼多人都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富有不虧的意思。這裡面含義就非常的深廣,我說出這一點,諸位就這一點慢慢去體會,你就曉得我們應該如何來修學。七寶是代表富貴、富有。『是名金銀』,這是七寶的前面兩種,它表這個意思。

  鈔【自性內外明徹,無障無礙,是名琉璃。】

  『琉璃』是透明的,它表內外一如、表裡如一。中國宋朝宰相司馬光,《資治通鑑》他作的,他有一句名言告訴世間人,他一生「事無不可告人言」,你看他的心地光明正大。他一生所做的事情,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的,這就是表裡一如,就是此地講的『內外明徹,無障無礙』,心口一如。

  鈔【自性本體潔白,離過絕非,是名硨磲。】

  『硨磲』體性是白,乾淨,白淨,「白」在佛法裡通常代表善。中國人講善惡,印度人講白法黑法,用黑白代表善惡。硨磲表清淨的善德。斷惡修善,三輪體空,這就淨了。我雖然修善,但是三輪不空,不空就是著相修善,所以修善不清淨。修善要離相,不著相的修善,這個是清淨,表這個意思。

  鈔【自性光明熾然,是名赤珠。】

  『赤珠』有光明,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寶石一樣。當然我們這個世間這些七寶自己都不能放光;不像西方世界,西方世界七寶自己放光。我們這個世間七寶是借外面的光反射,它反射的力量很強,極微弱的光,它一反射,比外面的光亮還要強,所以稱之為寶。這個比喻我們『自性光明』。

  你懂得這些,你就曉得沒有一法不是表法的,沒有一法不能消歸自性!不但我們讀經要消歸自性,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都可以消歸自性,你想想你跟那些大菩薩有什麼差別?大菩薩跟我們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,他六根接觸六塵是覺而不迷,覺就是歸自性!這一切法從自性出還歸自性,他的功夫在此地。我們凡夫跟他不一樣,就是凡夫迷了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心就隨著境界轉,不能回頭!觀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圓通章裡面講的,「反聞聞自性」,反聞聞自性,跟此地消歸自性是一個意思,他見到一切法立刻就想到自性的功德。

  自性裡面功德能跟外面物相同時流露,這個作用太大,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!我們今天不會,對這個境界迷,迷了之後起貪瞋痴慢,心裡反應這些東西。佛菩薩的反應,清淨、光明、智慧、慈悲,他反應這些東西。正如六祖見五祖的時候說,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生智慧!你們把這一段搞清楚了,豈不是常生智慧嗎?凡夫不會,常生煩惱!戴著金銀珠寶也常生煩惱,為什麼?怕人家偷去,怕哪一天壞掉,一天到晚提心吊膽要照顧它,很可憐!性德不能透出來,透出來的是貪瞋痴慢。這是學佛法真正受用處就在此地。

  鈔【自性堅實不易,是名瑪瑙。】

  『瑪瑙』是寶石,質料比較堅固,表『自性堅實』,「實」是真實堅固;『不易』,不改變。比喻性德這方面。

  鈔【眾美畢具,資成法身,是名嚴飾也。】

  『法身』,「法」就是諸法,「身」就是本身。我的本身是什麼?本身是一切諸法,一切諸法是我的本身。你想想看,你這個身有沒有生滅?所以法身不生不滅,永遠常住。這個意思很難懂,你如果真正懂了,入這個境界,你就是初住菩薩,你在念佛法門就得理一心不亂,從今以後,不再以為這個身是我自己,整個宇宙就是我。

 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作夢做比喻,這個好懂,能夠體會到一些。你作夢,夢醒的時候想一想,你夢中所有境界是不是你自己一個心變現出來的?不但夢中那個我是我,夢中一切人也是我,夢中一切萬物也是我,夢中那個虛空還是我,全是我心變現的!全心變成夢境,全夢即心,心是自己,境也是自己!這才恍然大悟,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!你夢中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還是我,都是我變現的。你從這一點意思去體會。

  今天盡虛空遍法界,虛空萬法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,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,心跟識都是自己。諸佛證得清淨法身,怎麼證得?就是這個證得的。他徹底明瞭了,明瞭之後在一切萬法裡頭再不會分是非人我,所以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沒有了,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也沒有了,佛說那是真正的菩薩。那是什麼?證得法身的菩薩,肯定整個虛空宇宙是我自己一個人。一切萬法是我自性的影像,我現這個身也是影像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也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的菩薩。還有差別,還有分別執著,你決定沒有達到這個境界;達到這個境界,心境一如,萬法平等。

  你看印宗問六祖,六祖回答他的,印宗請教「五祖平常跟你們說法,有沒有講禪定解脫?」這是禪宗裡頭最重要的課題。六祖回答:禪定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這就是人家境界比他高!一個是已經證得清淨法身,一個是還沒有證得。沒有證得,他才有分別執著,他才落在二三裡頭,人家不落二三!用這句話點醒他!這個就是入不二法門。入不二法門就是禪宗裡頭明心見性,就是教下的大開圓解。

  為什麼講這個法門?佛法,是要把頭腦搞得乾乾淨淨,不容許分別執著,不容許有妄想,恢復到天真!菩薩行裡頭有一種行法叫「嬰兒行」,嬰兒沒有分別心。你給他糖也吃,給他大便也吃,他沒有分別心,他吃得津津有味,他沒有拒絕,這是嬰兒行,就是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了。為什麼會變成凡夫?就是因為你有分別執著。現在要從凡夫再回到聖人,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就成了,沒有別的法子。千經萬論、無量法門,都是這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而已。

  淨土法門所以特別,就是怕別的方法你一生都做不到,教給你帶業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從頭再修起,這個法門殊勝在此地。但是這個法門要想成就,你也不能用亂心去念佛,亂心念佛不相應,你要用清淨心念佛,這個清淨心就是講的一向專念!你不能念的太多,你念的太多,不專!不專就不相應。所以你要專念,把其他的統統放下,世緣放下,一切佛法也放下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念一輩子,這就行了,這條路才能走得通,誰肯走誰成就。真正肯走也不是個容易事情,什麼人肯走?傻人!俗話說:傻人有傻福。阿彌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,真肯放下!一般人自以為聰明的,他不肯放下,他什麼都要學,最後吃虧的是他自己。所以一定要覺悟,一定要專修,要真正肯回頭。

  『眾美畢具』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在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活沒有障礙,所以大乘菩薩過的生活是真善美慧。世間人這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,為什麼?心地清淨才知道真善美慧,才能享受真善美慧;心地不清淨,那有名無實,決定得不到受用。『資成法身』,法身的意義明瞭了,法身就是依正莊嚴。這叫做『嚴飾』,「嚴」是莊嚴,「飾」是裝飾。西方世界無量珍寶妙飾,稱性的功德。

  鈔【且善財遍歷重城,博參群彥,最後於彌勒樓閣,彈指而登。】

  後面這是總結,總結裡頭就勸我們。大師這個註解引《華嚴經》引得最多,他的目的告訴我們,淨土經典的教義跟《華嚴》是相等的,所以用《華嚴》來解釋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百城煙水,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最後參訪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是第五十二位,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。彌勒的樓閣壯麗無比,等於我們現在所講的科學館、博物館一樣,進入他的樓閣,那真是十方諸佛世界一切剎土都在裡面顯現出來,你不管想看哪一尊佛、哪一個世界,馬上就現給你看,就像博物館、展覽館一樣,美不勝收。『彈指而登』,這是登果覺,彌勒是等覺菩薩,快要圓滿,到這個地位了。善財童子很辛苦,一生成就。

  鈔【今但持名,不涉迴塗,便居妙境。】

  我們現在用持名念佛的方法,比善財幸福多了。善財修學多難多苦,我們就是用這一句佛號,不必惹那麼多麻煩,不必吃那麼多辛苦,也到這個境界。『便居妙境』,妙境就是妙覺位。其他的菩薩法門不用相比,跟華嚴相比、跟善財相比,我們這個比他快得多!一句佛號成就的果德跟他是相等的,這個法門不思議!

  鈔【其如終日寶階行,自稱迷路漢。】

  下面是感嘆的話。多少念佛人,你天天念佛就等於在寶階行一樣,可是雖然在寶階行,不知道自己在寶階行;真的自己在修無上道,不曉得這是無上道。自己每天念那個經是念的一切諸佛所弘揚的第一經,不知道!不知道這是第一經。還以為有很多經典都在這個經之上,而我們這個法門不如人,這都是迷惑顛倒,這是無知。

  鈔【可謂倚門彈指,不知身在玉樓中者也,惜哉。】

  可惜!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,往生的人那麼少?雖然他念佛,他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狀況,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修什麼行,不曉得,所以念了一生不能往生。原因在什麼地方?意志猶豫,心不專一,雜心稱名,亂心念佛,這樣就不能成就,這是非常的可惜。蓮池大師給《彌陀經》作這樣詳細的註解,目的就在此地,就是希望我們真正了解,認識西方,認識自己,你這一生就決定成就。這是他老人家苦心的目的,我們要能夠體會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