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要解  (第二十集)  1984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1-004-0020

  諸位同學:

  解【今現在說法者。簡上依正二有。非過去已滅。未來未成。正應發願往生。親覲聽法。速成正覺也。】

  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,我們在經典裡面讀過很多,有許多佛已經滅度了,我們想親近,但機緣過去了。那佛又告訴我們,將來還有許多佛出現於世間,但是那個時間還沒到,換句話說,我們的緣分都不能夠具足。唯有現在佛,這個因緣是具足的,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願去親近,如果不發願親近他,現前的機會又當面錯過了。親近佛最殊勝的就是聞法,這是佛在一切大經大論常常開導我們,一切福報當中,可以說聞法的福報最大。聞法能開悟,聞法能究竟了生死、出三界、證菩提。大師在此地也不例外,所以特別勸我們,我們知道這一樁事情了,更應該發願往生,發願往生幹什麼?親近阿彌陀佛,聽阿彌陀佛說法,唯有聽阿彌陀佛說法才能夠速成正覺。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告訴我們,「常隨佛學,請佛住世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

  現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,不是過去,也不是未來,又不是去不成,如果是去不成那又另當別論。說到這個地方,昨天我們在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也提到,佛在我們世間所講的這些經典,理論方法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做得到的,如果要是做不到,佛決定不說,為什麼?說了等於零,說了我們做不到,那不是拿我們來開玩笑?所說的統統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經上告訴我們,像善財童子一生成佛,像淨土宗裡面所講的,一生圓證三不退,得理一心不亂,都是我們可以做到的。為什麼我們做不到,這個裡面一定有原因,原因在什麼地方?我給諸位說,聽經聽少了,而且不會聽,問題出在這裡。

  從前你看寺院叢林,一天要聽八個鐘點經,而且人家會聽。什麼叫會聽?儘管聽下去,懂也好,不懂也好,就是這麼聽下去,不要起分別,不要起執著。你要曉得聽經的目的在哪裡,剛才不是跟你講了,開智慧,會聽的人開智慧了,不會聽的人增長煩惱,他聽了之後,在裡面起分別,在裡面起執著,在裡面打妄想。譬如說經聽多了,這部經跟那個經講得不一樣,到底哪個對?這部經聽幾個法師講,這個法師這個講法,那個法師那個講法,到底哪個可靠?你這個就是分別、妄想統統起來了,這叫不會聽。會聽的人,他只是聽下去,就跟我從前跟諸位講,讀經是一個意思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,聽經也是如此。

  你在聽經的時候,心裡頭沒有妄想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聽經就是善事,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事,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,如果比這個更善的,那佛祖應當勸我們。你看蕅益大師勸我們發願往生,親近阿彌陀佛聽他說法,可見得見佛聞法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事,眾善奉行,這就戒成就了。聽經的時候一心專注,一心沒有一個雜念,這就是修定,就是修一心不亂。如果在聽經裡面起分別、起執著,那就是二心、三心,就不是一心。這一聽了之後,恍然大悟,那就是開智慧了。

  開智慧不是聽了之後再去思惟、再去研究開的智慧,那不是,如果通過思惟、通過研究,那是世智辯聰,不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智慧,佛法裡講的智慧是定當中生的。所以,由此可知,叢林八個鐘點聽經就是修行,修的什麼?修的戒定慧一次完成。知道這個原理了,禪堂裡參究,念佛堂念佛,無不是三學一次完成,都是一樣的。然後再把這種功夫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也是三學等運,這樣的修學,他一生當中怎麼會不成就?當然可以成就的。

  我們現在的毛病就是妄念太多了,心在道上的時間太少了,一天一個半鐘點都還嫌太多,諸位想一想,那怎麼行?現在得力於科技帶給我們不少的方便,如果沒有空到講堂來聽經,一定要把錄音帶借回去,保持著天天都不間斷。長期聽下去,你的心自然就清淨了,不要去想「我這個心什麼時候清淨」,不必去想,到時候自然就清淨了,自自然然正覺就現前了,這是有功夫的,你要有相當深的功夫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地方相似的,阿彌陀佛在西方也是以音聲說法,到他那裡去聽經跟我們此地又不一樣了,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講的經講得少也講得淺。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分量就講得多了,也講得有相當的深度,那個地方眾生的根性比我們要殊勝太多了,所以我們在此地培養戒定慧三學就是到那個地方去求學的。所以經要會聽,要不斷的去聽,長時間的以佛法來薰修才會有成就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:

  解【復次。二有現在。勸信序也。】

  這一段是總結,是序分裡面的總結。『二有現在』,「二有」,就是有世界,是真有,不是假有;「有佛號阿彌陀」,也是真有,不是假有,這是「二有」。「今現在說法」,這是一個「現在」。這是《阿彌陀經》本經裡面的三綱,勸我們要相信真有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今現在說法,這個地方我們不去,還要到什麼地方去?

  解【世界名極樂。勸願序也。】

  我們這個世界苦,生老病死,三苦八苦,沒有人能夠避免。諸佛菩薩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,他沒有煩惱,換句話說,他沒有心苦,他有身苦,他有老苦,他有病苦,他有飢渴寒冷之苦,他有這些。我們在歷代看到這些諸佛菩薩的示現,他心得自在,沒有煩惱,沒有憂悲苦惱,沒有貪瞋痴,可是有身。有身,你看釋迦牟尼佛還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,托缽沒人供養。孔老夫子在陳絕糧,聖人都還有飢餓之苦,沒飯吃。到了冬天,缺少棉衣在受凍,一樣要生病,一樣要受老苦,這是免不了的。連佛菩薩應現世間都免不了,何況我們凡夫?

  聽說極樂世界裡面沒有苦,不但沒有心苦,身苦都沒有,那一邊人各個是無量壽,蓮花化身,沒有身苦,生老病死他都沒有。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蘊熾盛他也沒有,這真是到哪裡去找這麼好的世界?現在佛告訴我們確實有這個世界,我們要不要發願去?如果不發願去那就太愚痴了,這是我在此地特別勸勉諸位同修的。

  我今年年初在香港講經,看到《西方公據》,我叫曹居士盡量給我找,結果找到有四、五種不同的版本,原來我以為《西方公據》只有一種,結果看到有好多種版本。幾種版本仔細的看一看,我選了一種帶回來,一帶回來馬上就翻印,如獲至寶。學佛的人有這一本就夠了,所以一回來馬上就翻印,我從頭到尾看過好幾遍,一定要認真的修學。我們看古來大德,可以說根性最利、最聰明的、最有智慧的,是一門深入,他一點都不囉嗦,一句佛號念到底,高增品位,他不打閒岔。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是決定選擇這個法門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解【佛號阿彌陀。勸持名妙行序也。】

  序信、序願、序行,信願行是本經的三大綱領,本經修學的宗旨就是在持名,執持名號。這是就本經裡面信願行三資糧說明序分的大意。持名可以說下手容易,成功高,實在不可思議。因為下手太容易,所以一些人他不相信,他認為成佛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這部《彌陀經要解》,過去李老師曾經說過,如果沒有讀過半部大藏經,他決定看不懂,換句話說,他看了不會相信的,為什麼說看了半部大藏經他就相信了?你這個經論看多了,會發現千經萬論都是叫你念佛。

  我自己對淨土法門開始相信是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有那麼一點信心了,不反對了,但並不堅決,堅定信心是讀了《華嚴經》以後,完全相信,沒有話說。因為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是以念佛法門為主修,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念佛法門,到末後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這才死心塌地的念佛,決定沒有懷疑。如果要不是大經大論作助緣,我們的信心無法建立,可見得持名念佛真正是難信之法,這個法子太妙了。底下說:

  解【復次。彌陀序佛。說法序法。現在海會序僧。佛法僧同一實相。序體。從此起信願行。序宗。信願行成。必得往生。見佛聞法。序用。唯一佛界為所緣。不雜餘事。序教相。言略意周矣。初序分竟。】

  這幾句的意思把整個的玄義都包括盡了,實在是不容易。這段要緊的,我們必須要明白的,就是『佛法僧同一實相』,這句也不好懂。前面在玄義裡面曾經討論過,實相是我們自己的本性,本性的本體是無相,它的作用能現一切相,所謂「實相無相,實相無不相」,有體有用。不但「佛法僧同一實相」,乃至十法界依正莊嚴,有哪一法不是同一實相?大乘法就是叫我們證入實相,這是修學總目標,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,『從此起信願行』,這個宗旨了不得。「此」是指一體三寶。換句話說,信願行從什麼地方生的?從你自性清淨心裡面生的,不是從意識上生的。實相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真心理體。是從真心裡面生的信願行,不是從妄心裡頭生的信願行。妄心裡面的信願行靠不住,會退轉的,會變卦的。真心裡面生的信願行決定不退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你看信願行從什麼心裡頭起的,我們要搞清楚。

  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了,成就了,成就是具足了,『必得往生』,這個詞句多麼的肯定,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。『必得往生,見佛聞法』,往生沒有不見佛的,見佛沒有不聽法的,所以這個地方最要緊的一條,就是信願行要從真心裡面建立,決定不是從妄心裡面生的,是從真心裡面生起來的,這是本經的宗旨。

  『唯一佛界為所緣』,二六時中我們這個心裡頭攀緣什麼?只攀緣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境界都不攀緣。『不雜餘事』,這是淨土教的樣子,『相』就是個樣子。這種教學是什麼樣子?二六時中不緣餘事,念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『言略意周矣,初序分竟』。向下的經文是本經的正宗分:

  經【舍利弗。彼土何故名為極樂。】

  這一段是正宗分的開始,一開始世尊就叫著『舍利弗』尊者,先用徵問的語氣來問他。『彼土』是講的西方世界,什麼緣故叫做『極樂』?叫極樂世界?當然「舍利弗」尊者沒有法子答覆。可是這一問把舍利弗提醒了,舍利弗是代表我們這些聽眾,我們被佛這一問,也把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。

  正宗分裡面一共分為三個大段落,這三個大段落就是依信願行所分的。「信願持名」是本經最重要的修學方法,你能信、你肯發願,這是你有善根、你有福德,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,換句話說,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不斷,那你才是真正有福報。古德說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」,信願要是具足,決定往生;「品位高下,全在持名的深淺」,所以天天努力去念佛為的什麼?為的在西方世界增高品位,專修淨業。

  佛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,舍利弗不能解答,佛自己來說明,說明這個世界沒有苦只有受樂,這在十方一切剎土裡面找不到的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其國眾生。無有眾苦。但受諸樂。故名極樂。】

  佛不是講那一邊的羅漢菩薩們『無有眾苦』,他說『眾生』,「眾生」當然是指人天,也包括了諸菩薩們,我們在經典裡面常說的九界眾生。「眾生」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就叫做眾生。所以眾生的意義是非常的廣泛,不但九法界有情是眾生,無情的像植物、礦物還是眾生,眾緣和合而現的相,所以都叫做眾生。在眾生當中,佛所教化的叫有情眾生,那就是講的動物,是有情識的眾生。無情的眾生是依報,我們今天講的植物、礦物,是無情的眾生。九法界,上從菩薩,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到六道,都叫做眾生。

  西方世界,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它沒有三惡道。沒有三惡道,再跟諸位說明,它當然也沒有阿修羅道。所以六道裡面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兩道,人天兩道,它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聲聞、緣覺怎麼會到那裡去?聲聞、緣覺回小向大,發願往生的。這是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不相同的地方,沒有惡道的眾生。人天到西方世界都「無有眾苦」,『但受諸樂』,真不可思議。請看下面蕅益大師的註解:

  解【眾生是能受用人。等覺以還皆可名。】

  這是剛才跟諸位說了,九法界的眾生。

  解【今且約人民言。以下下例上上也。】

 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人道的眾生,最低級的了,他都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何況比人更高的?諸天、諸菩薩們,那更不必說了。旁邊這個註解說「淨宗不可思議在此」,這句話很有意義,因為經裡面所講的境界是凡聖同居土,凡聖同居土已經是離苦得樂了,何況上三土?大師又跟我們說:

  解【娑婆苦樂雜。其實苦是苦苦。偪身心故。】

  我們一段一段的來說明。『娑婆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「堪忍」的意思。這個環境太惡劣、太苦了,他真能夠忍受得了。這是指這個世界的眾生,他能忍受得了,他還不想出離。不但是苦,而且是真正的愚痴。聰明人知道苦了,才想方法離開,這是聰明人。甘心情願在這裡受苦,又不肯離開,這是愚人。『苦苦』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八苦。生老病死,這四種苦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。剛才說過了,就是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,這個生老病死他也不能避免。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,這四種苦也是人不能避免的。這個八苦是「苦苦」,逼迫身心,我們應當要覺悟。

  解【樂是壞苦。不久住故。】

  我們這個人世間也有樂的時候,樂怎麼呢?樂是無常的,是短暫的,很快就過去了,一過去就變壞了,所以這個世間沒有樂,要明白『樂是壞苦』。所以在三界之中,你看色界天人,色界天他欲斷了,財色名食睡,五欲他斷了,他沒有苦苦。五欲斷了以後怎麼樣?生老病死,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,他沒有這些。但是他有色身,既有色身,色身會變壞的。色界天人有壞苦、有行苦,欲界是三類苦都要受。所以要記住一切的樂都不長久,換句話說,這種樂就不是真正的樂。唯有西方世界永離諸苦,他那個樂是很長的,那是真樂。

  解【非苦非樂是行苦。】

  這個境界算是好境界。我們這個心地很清淨,苦樂兩邊都捨掉的時候,這種受我們叫捨受。捨受的境界跟禪定差不多,為什麼不叫定?其實這種受在三界之內我們叫它做禪定,四禪八定。諸位要明白四禪八定都是捨受,不是真正的定。真正的定得到之後,不會退的。四禪八定會退的,縱然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這是三界之內定功最殊勝的,他的時間能夠支持到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之後,他定失掉了,失掉了他又墮下來了,由此可知,他這個定不是真正的定。真正的定要證得阿羅漢九次第定,第九定才叫真正的定,不退轉了,我們叫證阿羅漢果,超越三界之外了。這個八定沒有超過三界,第九定超過了,那才叫真正的禪定。由此可知,四禪八定都是捨受,不叫做正受。阿羅漢以上,九次第定以上,那個定叫正受,四禪八定是捨受,這是我們要明白。捨受是『行苦』,它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,

  解【性遷流故。】

  『性』是講它的性質,它是逐漸逐漸的在『遷流』、在變化,它不是永恆的。

  解【彼土永離三苦。不同此土對苦之樂。乃名極樂。】

  這幾句話很重要,西方世界決定沒有這三種苦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沒有,這三種苦要沒有那是什麼世界?我們有沒有曾經想到,要是沒有這個苦苦,我們想想,第一個,沒有生老病死的苦,你看我們這邊人怕老,西方世界的人不老,永遠年輕,不可思議,他的壽命是無量壽,無量壽還那麼年輕,這個不可思議,他不老,他不害病。

  為什麼不會害病?我們曉得疾病有三種來源,第一種是生理的。生理,絕大多數是飲食,所以古人說「病從口入」,吃東西吃壞了,所以飲食是很大的學問。諸位要是看看《禮記》,你看《禮記.月令》那一篇裡面就非常重視飲食起居。十二個月裡面,哪一個月吃些什麼東西,都有講究的,它能夠養生,不能隨便吃,而且哪一種東西怎麼個做法也要非常考究,也不是隨便的,那是相當的繁瑣。煮一個什麼菜,從前要燒柴火,要燒什麼樣的柴火,錯了味道都不一樣,不是像現在不管煮什麼東西都用瓦斯,一種火,所以那個味道都不一樣。從前的烹調是非常高明的學問。你讀「月令」就會曉得病從口入,是從飢寒而來,這生理上的病,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。

  第二種是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。像你們看《三昧水懺》,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就是冤家債主找來了。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冤家對頭。所以你要好好的記住,你無始劫以來不知道跟多少人結了冤仇,你往生西方之後,他們沒有辦法到西方去找你,沒法子報復你。你要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六道輪迴早晚會遇到,遇到就是麻煩事情,所謂是「不是冤家不聚頭」,總會遇到,總是麻煩。也許你要問了,萬一我那冤家對頭念佛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怎麼辦?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各個都冤親平等了,到了那個時候,冤家也不會起一念報復之心,沒有。因為他如果還有強烈的報復念頭,他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地方的條件是要清淨心,一心不亂才能往生的,所以西方世界沒有冤業之病。

  西方世界也沒有宿業的病,就是這個罪業,過去世,或者是這一生當中,造了很重的罪業,而帶來的病,所以這個在西方世界也沒有。心地清淨,又天天念佛,那個清淨心念佛,經上說「念一聲阿彌陀佛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這個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以後再念佛,句句佛號都能滅重罪,所以病的根源沒有了,西方極樂世界人不生病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死,剛才說了,它是無量壽,那無量壽是有量的無量,換句話說,還是要死的。阿彌陀佛到時候還是要入涅槃,觀音菩薩示現成佛,觀音菩薩滅度之後,大勢至菩薩示現成佛,這樣說起來西方極樂世界也有生死,不錯。其實那沒有生死,他在這個地方退居了,他到別的地方又去成佛去了。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,他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又示現為菩薩身分,沒有生死。所以怕的是不能到達西方世界,真到西方世界之後,經上常講「成佛三大阿僧祇劫」,就算你在西方世界是一個無量,一個無量壽,一個無量壽多少阿僧祇劫?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,那豈不是早就成佛了?成了佛就是真正的無量壽,沒成佛是有量的無量,成了佛是無量的無量,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真正不死,沒有死。

  西方世界沒有怨憎會、沒有愛別離、沒有求不得,也沒有五陰熾盛,苦苦沒有。西方世界不壞不滅,沒有壞苦。西方世界的人個個是青春長壽,沒有行苦。三苦八苦在西方極樂世界永遠別離了,連這個名稱都聽不到了,這叫極樂,這是他方世界所找不到的。小註裡頭講「眾苦極樂映釋」,「令知勝劣,而生忻厭也」。

  過去慈雲懺主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,在修行上有十種難易之分。第一個就是善知識,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求學,那求道的更不必講了,第一要緊的條件就是親近善知識,就是要一個好老師,你學佛、學道真正能遇到一位好老師,你就決定成就了。真正好老師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。這樁事情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裡去找?愈是好老師愈是謙虛,你去問他,他說我什麼都不曉得,我無知,我也無能。愈是那些邪師愈標榜我有學問、有道德,我什麼都能,搞這一套的。今天哪個是真正善知識,哪個是冒充善知識,哪個是邪知識,你有能力辨別嗎?沒有能力辨別就非常危險,這是在今日之下的難處。

  在過去還有一個標準,那就是真正閉關的,住茅蓬的,那都是真正善知識。你去親近他,去給他護關,去承事供養他,向他請教,他能夠傳授給你。因為如果自己不是真正大徹大悟,他要到處參學,他沒有資格閉關,沒有資格住山。閉關住山是自己參學已經圓滿了,好像做學問一樣,他已經圓滿了,已經畢業了,已經沒有東西再學了,這個時候才有資格閉關,才有資格住山。

  現在不行了,現在頭髮一剃馬上就閉關去了。從前閉關叫養道,現在閉了關叫學道。學要到外面去學,跟老師學,跟同學學。閉到關裡頭去,那不就是叫閉門造車?你們想想對不對,那怎麼能有成就?所以今天連善知識的標準都沒有了,我們到哪裡去找去?我常常勉勵同修,今天找善知識只有找古人是比較可靠。譬如我們學《華嚴經》,我們找清涼大師,清涼大師人不在了,他的註解在,讀他的註解就等於親近他的人,我以清涼作老師。我們今天念《阿彌陀經》,找哪個人來給我們講《阿彌陀經》?我們找蕅益大師,以蕅益大師作我們的老師。我們讀《彌陀經疏鈔》,我們以蓮池大師作我們的老師。我們為古人的私淑弟子,這是不得已,無可奈何之下只好求古人。

  今人我們不認識,我們不知道他是真的、是假的,遇到真的沒問題,萬一遇到假的,我這一生不就空過了,太可惜了,所以只好找古人。我們大家聚集在一堂,都是蓮池、蕅益大師的弟子。西方世界就不一樣了,阿彌陀佛現在住世,你們想想老師,還有什麼樣的老師能比得上佛?諸佛當中還有哪一尊佛能比得上阿彌陀佛?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。我們念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學佛第一個要親近明師,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老師決定錯不了,這是此方與他方不能比的地方。

  第二就是聞法。跟一個好老師最重要的是聞法,能夠聞到正法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說法,再跟諸位說,阿彌陀佛說法是永無中斷,沒有中斷的,阿彌陀佛太辛苦了。他非常巧妙,你看他能夠變化一些水鳥樹林統統都說法,六塵說法,六塵說法都是阿彌陀佛說法,這個真正不可思議,所以在西方世界聞法沒有中斷。我們這個地方,這個世界,剛才講了,從前古人叢林寺院裡面一天講經八個小時,二十四個小時才是三分之一的時間說法,三分之二沒法聽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中斷,晝夜二十四小時,二十四小時說法,音聲永不中斷,這是沒法子比的。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不中斷,聞法不中斷。

  第三,我們這個世間,你想學佛,總有一些人來跟你障礙。今天有這個事情,大家聚一聚,少聽一次沒關係,被人拖去了,這是「惡友牽纏」的苦,有那些找麻煩的人,西方世界沒有。西方世界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換句話說,決定沒有一個人來障礙你修學,而且都是幫助你,成就你修學的。

  第四,我們這個世間有些真正認真修行的人,魔來了,你不認真沒事,你認真修行就出了很多怪現象來了。你不認真,魔瞧不起,你裝模作樣不會成就的。你一認真的時候,你真幹了,魔馬上就來障礙你,這是一定要注意到的。你們讀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後面講五十種陰魔,那是五十大類,每一類裡頭真是有無量無邊,每個修行人一定會遭遇到,你要是不遭遇魔事那不可能的事情,沒這個道理。只有你不用功,魔根本瞧不起你,他不來找你麻煩,為什麼?看你不成就,裝模作樣。遇到魔事,你要有能力對付他。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護念,沒魔事。

  這個地方修道還有一個麻煩,「壽命短促」,道業還沒有成就,壽命到了,再一投胎、一轉世,起碼又耽誤二十年,一暴十寒。隔陰之迷,難成就,所以才給你講要三大阿僧祇劫,為什麼?進得少,退得多,這一生一死是大退,大大的退。在這個世間如果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要想不墮三惡道,那太難了。三善道的機會少,三惡道的機會太多了,沒有辦法避免不墮三惡道。墮三惡道那是大大的退轉,那個退的幅度太大了。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而且西方世界經典說得清清楚楚,即使是下品下生也是圓證三不退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,難信之法。

  底下又說我們這個地方有「塵緣障道」之苦,這是講我們修行的環境。如果我們沒有好的道場,沒有一個能夠維持生活的道糧,怎麼能修道?俗話常說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」,四事供養不能缺乏,一缺乏,身心不安,怎麼能修道?這個條件不容易得到。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,它衣食自然,換句話說,物質上的生活無需要顧慮。我們看我們這個世間每一個人,天天那麼忙碌,為什麼?還不是為了衣食。假如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想衣服,衣服就來了,想吃東西就來了,誰會去工作?沒有一個人去工作,大家都悠閒自在了,也不要上班、下班那麼苦了。西方極樂世界就如是,物質生活樣樣都是自然的,不需要去經營。

  第八,我們這邊「壽命短促」,西方是無量壽。第九,這一邊修行有退失之苦,那一邊永遠不退轉。末後一條,我們這個地方「佛道難成」。經論一般講三大阿僧祇劫,《華嚴經》跟我們講無量劫,那個時間就更長了。西方世界一生就成就了,不要等第二生,當生成佛。換句話說,我們如果真正發心修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一生成佛,我們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,一生成佛,所以這個法門才叫做當生成就的法門。捨去這個法門不修學,要去搞其他的法門,都是善根不足的現象,福德缺少的現象。善根、福德深厚決定是取這個法門,一門深入,這才真正有不可思議的成就,有決定性的成就。

  所以在一切經裡面,其他什麼經不聽可以,《阿彌陀經》不能不聽。我們現在別種經也不講了,只講《四十華嚴》。《四十華嚴》幫助你理解《阿彌陀經》,可以說《四十華嚴》是詳細的《阿彌陀經》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就是略本的《華嚴經》。所以講《華嚴》是幫助我們理解《阿彌陀經》的,幫助我們修淨土的,所以這二部經是一不是二。這一段到此地只是略說,把這個綱領說出來。

  向下,大師再給我們細細的來辨別,四土苦樂不同,說明西方極樂的殊勝在凡聖同居土,勸勉我們從真心裡面建立信願持名,一生成就。與會的大眾果然能有三、五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了,我們這一會就了不起了,就有了不起的成就。要有十個、八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,我們這一會在阿彌陀佛那個世界裡頭也可以打上八十分了,相當可觀的成就,這是我們大家要共同勉勵的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