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 (第十二集)  1991  台灣電台  檔名:01-009-0012

  前面講過五逆罪,五逆前面四種不容易犯,唯獨後面的一種我們要留意,無論在家、出家都要留意到。

  再說「十惡」,這是十種惡業,也是非常重的罪,是地獄三途的業因。十惡可以歸納成三類,「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」。身所造的殺生,殺害一切眾生的身命,即使小至蚊蟲螞蟻也是殺生,這是佛在戒律裡面所不許的,因為一切有情眾生沒有一個不愛惜自己的生命,危害生命沒有一個不是懷恨在心。所以你不要看蚊蟲螞蟻那麼小,牠也有瞋恚,牠也會記仇,你殺害牠,將來牠得人身,你得畜生身,他也來報復,所以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這是非常的可怕。佛給我們講世間的戰爭,叫刀兵劫,刀兵劫從哪裡來的?就是從殺生來的,如果這世間人統統不殺生,就可以說避免這一切戰爭的災難,所以這是殺業的果報。

  第二是偷盜,偷盜的範圍包括的非常之廣泛,《戒經》裡面給它下的定義叫「不與取」。一切財物是有主的,主人沒有同意,我們把它取來,這都叫做盜竊。或者是主人之物,沒有得到他的同意,我們把它改變、變更,那也算是盜竊。所以它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泛,我們要明瞭、要遵守。佛在經上說「不盜得大富,不殺得長壽」,我們要想自己健康長壽,就不殺生;自己想得大富,我們不偷盜。第三是不淫,這個地方的「淫」是專指男女的淫欲,這個要斷。斷淫才能得到大貴、尊貴,我們要想得富貴、得長壽,富貴、長壽之因就在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你才真正能夠得到,這是身三種惡業。

  口有四種,口是言語,第一個是妄語,妄語是說話不誠實,不說實話,欺騙人。兩舌是挑撥是非,在甲面前說乙,乙面前說甲,使他兩個人不和,這叫兩舌。第三種叫惡口,惡口是說話非常粗魯,很難聽。第四是綺語,綺語跟惡口恰恰相反,是柔言細語,說得非常好聽,所謂是甜言蜜語,目的是叫別人上當,還是欺騙人。所以這四種惡業,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,目的都是為了自私自利,都是為了傷害別人,所以這是口的四種惡業。離開這四種惡業,我們才能得到誠信,這個世間人相信我們的言語,尊重我們的言語。

  意三種惡業就是「貪、瞋、痴」,貪欲(慳貪)、瞋恚、愚痴。貪裡面包括的範圍也是非常之廣,貪名是貪,貪利是貪,貪色也是貪,所以對於五欲六塵一切染著都是貪心,甚至於對於出世間的佛法,他也起貪心,譬如許許多多的法門他放不下,樣樣都想學,這也是貪心。殊不知用貪心去求學,諸位想想,怎麼能夠得到?你要問為什麼得不到?因為佛法所修學的是戒定慧三無漏學,貪心是煩惱,不但定得不到,連戒都不能成就。戒是什麼?戒是清涼的意思,心裡面有貪瞋痴,怎麼能夠得到心地清涼?心都得不到清涼,怎麼能得到禪定?由此可知,以貪心來學佛法,把佛法都變成世間有漏法,絕對不是佛法。

  如果要想真正學佛,必須把貪瞋痴捨掉,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才能成就佛法,即使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也不例外。貪瞋痴這種心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,為什麼?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大乘不相應。我們看看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「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」,你看看這些字,哪一個字與貪瞋痴相應?所以以貪瞋痴決定得不到佛法,以貪瞋痴決定得不到淨土,以貪瞋痴的心念這句佛號決定不相應。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斷五逆十惡,遠遠的離開,永恆的捨棄,使自己的身心恢復到清涼自在,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受用。

  【《十六觀經》下品往生章云:『五逆十惡,如此愚人,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,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……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』雖居下下品,皆與補處菩薩俱,即是圓證三不退,一生成佛。】

  《十六觀經》下品往生章裡面說,『五逆十惡,如此愚人,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,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』,這是經文上說的。雖然是『下下品』,『皆與補處菩薩俱,即是圓證三不退,一生成佛』。我們看這一段經文,看到大師這樣的開示,才曉得這部經、這個法門真正是究竟圓滿的不可思議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一個五逆十惡的人是注定要墮地獄,換句話說,他就是地獄眾生,地獄眾生怎麼能夠接受這樣的大法?我們熟讀《無量壽經》才明白這個事實的真相,原來他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深植善根,而在這一生當中遇緣不善,所以才造作五逆十惡,但是他的善根並沒有損壞,同時又蒙諸佛護念,佛的確是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沒有不護念的。臨命終的時候,他遇到善緣,這個緣成熟了,一遇到緣,觸動他無量劫的善根,同時又得諸佛平等清淨慈力的加持,他忽然覺悟了,立刻就信受奉行,發願求生,這樣狀況之下才能夠得生淨土,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,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。雖然在古今這個事情真有,我們真正見到,曉得他不偶然,他不是沒有原因的,他確實是過去生中善根發現。

  我們繼續再看蕅益大師的開示,他老人家說:

  【然據教道,若是凡夫,則非初果等;若是二乘,則非菩薩等;若是異生,則非同生性等;躐等則大妄。】

  我們先來說這一段。他說如果根據佛在經典上所說的,『教』就是經典,『道』就是說,經典上所說的,假如是凡夫,那就絕對不是聖人,初果以上才算是聖人。他是凡夫,沒有證得初果,換句話說,他的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。如果是二乘,是羅漢、辟支佛,他決定不是菩薩。假如是異生性,異生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,這個叫異生;同生是用真如本性,就是用四智菩提,這是講用心不一樣。佛是用真心,凡夫是用的妄心,妄心就是八識,真心就是四智菩提,所以用真心的跟佛是同生性,用妄心的跟佛是異生性。異生性是指沒有見性的菩薩,同生性是指明心見性、法身大士,在《華嚴經》上稱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同生性,從初信位到十信位,這個十信位的菩薩是異生性,所以異生性絕對不是同生性。這個裡面是有等級的,決定不能躐等,如果講是躐等,說是一個凡夫一下就可以變成等覺菩薩,這是大妄語。

  【念不退,非復異生;行不退,非謹見道;位不退,非是凡夫;進步則捨故稱。】

  再看『念不退』,絕對不是『異生』,為什麼?一定要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才是同生性,所以「念不退」是「同生性」,他絕對不是「異生性」。『行不退,非僅見道』,行是菩薩,修六度萬行普度眾生,「行不退」絕對不是聲聞,不是「見道」,「見道」就是小乘的須陀洹,這包括了聲聞、緣覺,絕對不是的。『位不退,非是凡夫』,小乘初果以上,他絕對不是凡夫。『進步則捨故稱』,他修行功夫往上提升了,下面那個稱呼自然就沒有了,譬如我們學佛,我們把八十八品煩惱斷盡,那就不會再叫你是人,或者是天,不叫這個名字,稱你什麼?稱你作須陀洹,稱你作初果,如果是圓教,就稱你是初信位的菩薩,名字就換了。好像我們念書,念小學的時候稱為小學生,小學畢業念中學了,那個小學生的名字就不要了,就捨掉了,就改稱為中學生,所以「進步則捨故稱」。

  那麼要用一般經論的標準來看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:

  【極樂同居土,一切俱非,一切俱是(不可思議)。】

  所以西方世界確實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世界,它跟十方諸佛世界都不一樣,因為往生的人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等同無量光壽。佛是無量光,他也無量光;佛無量壽,他也無量壽,而且一生決定成佛。所以這已經不是人民,不是他方世界的人民,也不是二乘,也不是菩薩,因為他與佛同體,所以不能稱他是眾生,但是他又有習氣,煩惱他還沒斷,所以他也不能稱之為佛,所以說『一切俱非』。又可以說他們統統都是上善,也可以說他們統統都是二乘,都是不退,都是補處菩薩,那麼「依正俱是」,所以『一切俱是』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真相,西方極樂世界的特色,他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,不但沒有見過,聽也沒有聽說過的,所以這個世界非常之殊勝奇特。

  【十方佛土,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,無此法門,非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。】

  『十方佛土,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,無此法門』,這是西方世界與十方諸佛剎土做一個比較。前面兩句好懂。『無此法門』,這「法門」是什麼?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,這個法門是「憶佛念佛,決定成佛」,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。所以大師說,這要不是『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』,這個話說得好,真正是深契佛心,把阿彌陀佛度眾生的心願說出來了,這是「心性之極致」,達到極處了,就是證到究竟圓滿了,佛如是,念佛的人也是如是。念佛的人怎麼能做到心性之極致?老實念佛就是。「持名之奇勳」,「勳」是功勳,奇特的功勳,這是說法門不可思議。「心性極致」是心要,「持名之奇勳」是境界要,「彌陀之大願」是法門要,「要」是重要,無比的重要,三要統統具足。所以這一段開示結歸到心、法、願三要,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因行的三要素。下面我們再介紹:

  【一生成佛。】

  【一生補處,即是圓證三不退之別名,意謂只一生補佛位,如彌勒、觀音等。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,人人必實證補處故,其中多有此等上善,不可數知。】

  『一生補處』,「一生」是講的時間,不必等到來生,一生當中就辦到。「補處」是等覺菩薩的別號,也就是圓證三不退的別名。這個意思是說就在一生當中後補佛位,像彌勒佛、像觀音菩薩。極樂世界的人民沒有一個不是一生成佛的,人人必定真實證得補處菩薩的地位。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,像這樣身分的人非常多,沒有辦法計算,我們稱為諸上善人。

  一個世界只有一尊補處菩薩,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後補釋迦牟尼佛佛位的就是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內院。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補處菩薩會這麼多?這麼多的人要來補阿彌陀佛的佛位,那會不會打架?這是個大問題,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現象。諸位要知道,此地所講十方補處大士,就是十方的,他們現在統統在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學習,他們將來到哪裡成佛?到十方世界去成佛,就如同我們這個世界的彌勒菩薩,諸位要是讀《無量壽經》就知道了。彌勒菩薩在哪裡?雖然他住在兜率天內院裡頭沒錯,他每天都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的,由此可知,彌勒菩薩也可以算是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當中的一位。

  【經云:『彌陀涅槃,觀音即補佛位,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,國名眾寶普集莊嚴。其佛滅後,大勢至即補佛位,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。』】

  經上說『彌陀涅槃,觀音即補佛位,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,國名眾寶普集莊嚴。其佛滅後,大勢至即補佛位,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』。這個時劫都是非常的遙遠,決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得到的,這是世尊為我們說明一個事實,這個事實彷彿像我們這個世界。極樂世界不是一個普通生活居住的處所,它是一所佛教大學,是修學成佛的一個場所、一個處所,因此它的莊嚴不是其他世界所能夠相比的,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同讚歎的,沒有一尊佛不推崇,沒有一尊佛不為阿彌陀佛宣傳,代阿彌陀佛接引廣大的眾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。

  彌陀化緣盡了,入般涅槃,這個地方入般涅槃,諸位要曉得是彌陀的應身入般涅槃,不是真身,真身是報身。佛在大經上說,佛的真身是有生無滅,法身是不生不滅,報身是有生無滅,應身是有生有滅,這也是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,這個事實不可思議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是應身,應身有生有滅,他老人家在這個世間住世八十年,實際上是七十九年,我們中國人算虛歲,虛歲八十年,要是講實足的年齡,他老人家是七十九歲圓寂的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講他的應身,應身是無量壽,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究竟是多少數字,你去念《無量壽經》,我不知道。佛說了,不但我們凡夫不知道,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統統都證到辟支佛果,神通、智慧都像目犍連,共同來計算,算無量劫也算不出來,你才曉得彌陀應身住世的長久真正不可思議,但是應身將來是會滅度的,滅度之後,觀音菩薩立刻就成佛,還是這個世界。

  但是觀音菩薩成佛,這個世界名字也改了,改朝換代,但是地方沒有改,就是名稱改了,改成「眾寶普集莊嚴世界」,還是這個地方。觀音菩薩成佛以後的壽量也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,他的應身也還會滅度,滅度之後,再接著是大勢至菩薩成佛,大勢至菩薩成佛,國土的莊嚴亦如阿彌陀佛、觀音菩薩。所以這個世界永遠有佛住世,不像其他諸佛剎土,眾生的業習非常之重,感應佛出現的時間都很短促,不長,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莊嚴之處。佛為我們說出的目的是讓我們認識,讓我們理解,生出無限嚮往之心。

  【復次,釋迦一代時教,唯華嚴明一生圓滿,而一生圓滿之因,則末後普賢行願中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。思之!思之!】

  這一段開示說,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,一切經裡面講到最圓滿的就是當生成佛,當生成佛在一切經中只見到一部經,那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說明一生成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末後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,表演一生修行成佛的樣子。所以從前方東美先生讀到《華嚴經》,他告訴我,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部哲學概論,他這個話不止講過一次,我聽說他在台大,在輔大博士班上課的時候,也常常這樣的讚歎。但是《華嚴經》一生圓滿之因,實實在在是末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才圓滿。我也是讀《華嚴》、講《華嚴》,我講《華嚴》講了十七年,深深體會到這一個事實,於是乎把《華嚴》放下,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專講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古德,這是唐朝時候日本的高僧曾經說過,他說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只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導引,我對於他這個見解完全同意,因為我對於淨宗法門能夠深信,能夠發願求生,實在是得利於過去多年講《楞嚴》、講《華嚴經》的好處,如果不是在這兩部經上用了幾十年的功夫,我沒有辦法接受淨土法門。所以對於這部經能夠理解、能夠認識,實在是《楞嚴》與《華嚴》的引導,所以古德說這個話,我可以說是完全同意,因為我自己身歷其境。

  普賢菩薩不但自己念佛求生淨土,與普賢同樣地位、同樣重要的一位文殊師利菩薩也不例外,都是念佛求生淨土,不但自己如是,而且還普遍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修淨土法門,所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這個事實我們實在是應該多想想,然後才能夠真正把握現實,把握這一生有限的時光,勤修這一個希有難逢的法門,因為只有這個法門才是真正一生圓滿成就,簡單容易、快速穩當。

  【蕅公嘆曰:嗟乎!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。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(諸佛所說第一經,菩薩所修第一法門),而天下古今,信尠疑多,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(應當發願也)。】

  蕅益大師非常感嘆的說,他說『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。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,而天下古今,信尠疑多,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』。這一段話是慈悲到極處,婆心懇切為我們說出,凡夫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等覺菩薩平起平坐,等於是補處菩薩,這實在是「奇倡極談」,「倡」是提倡,這種提倡太特殊了,沒有過的這種現象。要說法,這說到盡頭了,沒得再說了,這是不可思議,無法測度的。「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」,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要,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也是《華嚴經》的全體。清初彭際清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小本《華嚴》,文字有簡繁不同,義理絕對沒有二致,換句話說,它的內容不增不減,只是文字多少不同而已。這是說明這部經確實是如來度生的圓滿法輪,所謂是『諸佛所說第一經,菩薩所修第一法門』,這是我自己四十年來修學的心得,我對於一切經的體認,得到的這樣一個結論。

  祖師說,「天下古今」對於這個法門信的人少,懷疑的人多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為什麼?這部經的文字太少,所說的義理、境界太深,以這麼少的文字,這樣深的義理,難怪信的人少,懷疑的人多。我自己是個過來人,如果不是過去那麼多年,幾乎是三十年的時間,在這個大乘經典裡面薰習、探討,這才認識這一部經典的真實面目。所以我知道這一部經論法門,深信不疑之難,對於名號功德我有一些體會,實在難以說明,說明都難,要人真正聽得明白、聽得相信,當然就更難。

  蕅益大師說他,「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」,這是說明這一部《要解》是他老人家剖心瀝血之作,這個意思完全是勸勉我們『應當發願』。所以這一部經、這一個註解,就是《要解》,字字句句都是彌陀心要,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生心要。如果說凡夫一生成佛,說真實話,唯獨此經,這才真正是殊勝、奇異、超絕之談。

  【行願品云:『是人欲臨命終時,一切諸根,悉皆敗壞,以致親屬威勢,象馬珍寶等,悉皆散滅。唯有願王,不相捨離,一切時中,引導其前,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』觀此則發願求生,自屬當務之急。】

  這是我們讀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這一段經文應該有的警覺。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,那就是萬法無常。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,沒有一樣是你能夠帶得走的,這一點我們要覺悟。我們現在雖然壽命還沒有終了,如果我們每天在報紙裡面看看,你看看報紙裡面所刊登的訃聞,那就是閻羅王給我們的通知,每天在報紙上都發出通知,漸漸就要輪到我們自己了,那個通知書一天一天往外發,不久就要送到面前來了。你要知道『一切諸根,悉皆敗壞』,這個身體不能常保。你的家親眷屬,你的威勢,你的權力,象馬(這是交通工具,就是現在的車乘),珍寶,『悉皆散滅』,所謂是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這是多麼的可怕。換句話說,一口氣不來,底下是什麼?是三途六道,就輪迴去了,自己決定做不了主,業力牽引你去投胎、去受報。

  學佛的人如果信願堅固,那就像《行願品》裡面所說的『唯有願王,不相捨離』,你有求生淨土的大願,平常認真修學十大願王。十大願涵蓋了三福、三學、六度,無量無邊的法門,而且這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歸攝在一句佛號。所以我們用真誠的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,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,就圓滿包括了普賢的十願,佛陀教誡我們的三福、三學、六和、六度,統統包括在其中,這個願王「不相捨離」,『一切時中』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把這樁事實認識清楚了、搞明白了,才真正知道人生在世唯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,最重要的一樁大事,真正是當務之急。能夠認真努力修學,你才知道人生意義與價值都在其中,如果不能夠認真的修學得生淨土,所謂意義與價值都落空了,這是我們要明瞭的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