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業三福 2000/9/9 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 檔名:03-011-0001
尊敬的弘法大會籌委會主席丹斯里李金友賢伉儷,極樂寺代住持日恆法師,諸位諸大宗教的代表,諸山長老,各位拿督、拿汀,各位淨宗學會的同修,各位州、市議員,諸位大德居士,諸位文教界的代表,報界的代表,以及諸位護法,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們,大家好!
今天在檳城極樂寺這一個古老而常新的道場,我們大家聚會一處,在這裡學習佛法,因緣是無比的殊勝。這個道場有一百一十一年的歷史,在日恆法師領導之下,短短幾年當中,給人面目一新,這是三寶威神加持,地方首長的擁護,這個地區眾生有福,我們看到這樣殊勝明顯的感應。這一次淨空法師到此地來,為諸位選講的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中的「淨業三福」這一段經文。昨天晚宴的時候,我也簡單的向諸位報告我與這個道場的因緣。雖然我們第一次到這裡來聚會,可是緣分很深很深。
過去圓瑛老法師專攻《楞嚴》,我的師父白聖法師是圓老的學生,一生也是專攻《楞嚴》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《楞嚴經》也是我主修的功課,過去也曾經講過很多遍,記得好像是前後講過七遍。一直到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之後,我受他的囑咐,專修專弘夏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。這在佛法裡面,就是古人所說的「師承」,在現代社會裡面已經很難看到了。可是,近代這些弘法的老法師,我們常常遇到,也很感慨的嘆息著,能夠在海內外講經說法的法師,幾乎全部都是受古老的教育,新興的佛學院裡面出來的人非常稀少;包括此地竺摩老法師,已經往生的新加坡演培法師,我們都是接受古老的承傳。這個承傳雖然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,效果還是很殊勝,值得我們在教學當中深深的來思考,不應該把它捨棄。中國古老的東西,裡面有許許多多好東西,正如同佛陀的教學一樣。
這一段經文,經典裡面記載,韋提希夫人當時遭遇到家庭、國家的災變,對於人生感覺到非常的灰心,向釋迦牟尼佛要求,「這個世間有沒有更好的生活環境?」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有移民的傾向。世尊接受韋提希夫人的啟請,將十方諸佛剎土,用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,讓她都能夠親自看到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想到,我們今天能夠把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狀況,用科學的技術、衛星傳播,用電視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,這些機器設備很繁雜,而世尊不需要這麼麻煩,用他的神力就能變現給韋提希夫人看,而且她所看到的是立體的,不是平面的,如同對面。我們從這裡體會到,西方極樂世界的科技比我們高明太多了。所以往年我在美國講經,我都勸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,應當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留學,好好的跟阿彌陀佛學習。
韋提希夫人看了許多諸佛的世界,他們那個地方生活環境、修學環境比我們這個世間殊勝太多,她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世尊沒有先介紹給她,讓她自己選擇。她的選擇,當然釋迦牟尼佛非常歡喜,確實她有眼光、有智慧,在諸佛世界裡面選擇最殊勝、最圓滿、最穩當,這麼好的一個生活環境。於是韋提希夫人向世尊要求,「怎麼樣去?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好,如何能往生?」用現在的話講,我們用什麼方法、什麼條件,才能夠移民到極樂世界去?世尊在沒有教給她方法之前,先為她說這一段經文。這一段經文一開頭:
【爾時世尊告韋提希:汝今知否,阿彌陀佛去此不遠,汝當繫念,諦觀彼國淨業成者,我今為汝廣說眾譬,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,欲修淨業者,得生西方極樂國土。】
世尊這幾句話明白的告訴我們,極樂世界去此不遠,確實不遠。古大德常說,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這個話的含義過去人的確很難理解,現代人由於科學發達,我們接受一些科學的教育,用近代科學來印證,就容易懂得太多了。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世界是不同維次的空間,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電視螢幕是一個,頻道不相同,我們轉換一個頻道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還是這個畫面,所以說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轉一個頻道。我們今天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轉換空間,如果懂得轉換空間的頻道,十方諸佛剎土都在眼前。佛在經典裡面常講「十法界依正莊嚴」,實際上是不同維次空間。佛這句話講的意思很深很深。
可是用什麼方法?『汝當繫念』。《彌陀經》上教我們「一心繫念」,這是玄奘大師的譯本。玄奘大師是「一心繫念」,羅什大師譯本是「一心不亂」;羅什是意譯,玄奘大師是直譯。這是教導我們往生的祕訣,這個祕訣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大乘經上常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繫念、觀想,我們知道是突破時空的祕訣。我們何以不能突破?我們的妄念太多,分別執著太多,所以不能突破。
由此,我們也能夠體會到,不同空間,從理論上來講,是無限度的維次。怎麼造成的?從哪裡來的?佛說法界原來是一真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,淨土經講的極樂世界,都是屬於一真法界;法界原本是一真,為什麼會變成這麼複雜的維次空間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這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;一切眾生妄想執著無量無邊,把空間扭曲了,把空間變形了,所以變成了十法界。十法界是大分,每一個法界細分非常非常複雜,我們知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,我們也就懂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,恢復到一真。
佛在《華嚴》、在大乘經、在《彌陀經》、在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今天讀的《觀經》,都說到「繫念、諦觀」,淨業才能成就。心淨則佛土淨,心淨就能夠突破時空的障礙。這個方法已經為我們提出來,細說在後面的經文。佛非常慈悲,不但韋提希夫人請法她得到利益,由於她這個請法,也能夠特別是講末世一切凡夫,這指我們現在這些人,我們要想修淨業,也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依照這個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都能夠成就。於是佛下面就說出三樁事情,這是三個前提:
【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。】
我們知道,成佛,一切經論上都說,佛是「二足尊」,足是滿足的意思,就是圓滿的意思,佛的智慧圓滿,佛的福報圓滿。西方是佛國,一真法界是諸佛國土,我們要是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是沒有辦法進入他們的淨土,不能夠到達他們的生活修學環境。所以,首先教我們修福。佛家講「福慧雙修」,福在前面,慧還在後,先修福再修慧,這個很有道理。諺語常講「福至心靈」,一個人修福,福報現前,這個人突然聰明了,有智慧了。由此可知,福報跟智慧有密切的關聯。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先修福,「修三福」。第一福:
【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】
這是頭一條,頭一條也就是根本,福德的根基。釋迦牟尼佛這樣教我們,在古時候中國,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我們。我過去遇到一些念孔子書的人,實在講,現前也不太多了,我問他:「孔孟畢生的教學,他教人什麼?能不能用一句話把它介紹清楚?」我出這個題目,沒有人能答覆我。其實這個答案在《四書‧大學》裡面,你們翻開《大學》第一篇:「大學之道: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靜,靜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慮,慮而后能得。」孔孟教學畢生不離這一小段,總綱領、總原則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清楚?能,就是這一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四十九年所說的不離開這個綱領,這是佛法的根本教義,跟儒家通的。
儒家講「明德」,什麼是明德?明德就是「孝敬」,孝敬是本性裡面的德能。「孝」這個字,意思深廣無盡,中國這個字的寫法,在六書裡屬於「會意」。中國創造文字有六個原則,叫「六法」,也叫「六書」,這是六法裡面的一種,叫「會意」,你看到這個樣子,去體會它的意思。這個字上面是個「老」,下面是個「子」,這個意思很明顯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;如果分開了,現在講「代溝」,代溝,「孝」就沒有了,這個字就沒有了。外國人有代溝,中國文化裡頭沒有代溝,上一輩還有上一輩,下一輩還有下一輩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是一個生命體,這是這個字裡頭的含義。
在佛家講「真如」、講「本性」、講「真心」、講「理體」,「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」,跟這個符號所表的沒有兩樣;這個符號裡面看到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」。佛經裡面常講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「孝」這一個符號就是法身的代表,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一個代表,中國用這一個字。你要是不了解孝的道理,你怎麼會明瞭?孝的德行你怎麼會生得起來?這個符號裡面無所不包。
《華嚴經》上講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有情,我們今天講動物;無情,現在人講的植物、礦物、自然現象,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東西。所以「孝」這個字,它代表的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本來就是這樣的,佛家講「法爾如是」。「孝」這一個字的理論深廣無際,落實是落實在父子。我們仔細觀察,嬰兒初生下來,父母對他的關心、疼愛,那是自性的表現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。再觀察嬰兒兩、三歲的時候,到三歲,懂事了,沒有不愛父母的,天性如是。所以「孝」這一字是天性,出自於天性的。
可是,人如果沒有得到好的教育,天性很容易迷失。後天的教育非常重要,後天必須要接受聖賢人的教育。什麼叫「聖」?「聖」這一個字,它的定義是對於宇宙人生、萬事萬物通達明瞭而沒有錯誤,這種人我們就稱他「聖人」;換句話說,聖人要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說,就是個明白人。我們凡夫對於宇宙人生事理因果完全不通,通達了,這個人就叫聖人,不通達就叫凡夫。中國人叫「聖人」,印度人稱「佛陀」,佛陀就是聖人,西方人稱「上帝」、稱「神」,其實一樁事情。我們仔細讀誦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典籍,我們就明瞭,他們寫經典的那些聖人,他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都懂得、都通達,沒有兩樣。
使我們想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;觀音菩薩沒有一定的相狀,隨眾生的心,變現不同的相狀。《楞嚴經》所講的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《普門品》講的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應當跟眾生說什麼法,他就說什麼法。所以佛沒有一定的形相,無有定法可說;這是真實智慧,決定沒有定法可說。就好像一個好的醫生、一個大夫,大夫有沒有好的處方?沒有。他給你診斷,診斷完了之後,給你處方;絕對不是先預備一大堆好處方來給你看病,那你一定吃得不對。「你沒有照我的藥方害病,我的藥方不錯,你病害錯了」,哪有這種大夫!
諸佛菩薩、世間宗教裡頭的聖人都了不起,所以我們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所有宗教的眾神都是佛菩薩化身,全是佛菩薩。我這麼一說的時候,許多天主教的神父、基督教的牧師聽了眼睛都睜得很大。我說:「從你的眼光來看,諸佛菩薩都是上帝的化身。」他一聽,咱們擺平了,就沒事了。是一不是二,不要再吵架了,不要再爭執了,確確實實是一個。就如同我們一個人身體一樣,不同的宗教是我們這個身體不同的器官,不同的族群是我們身上不同的部位,一個身體;哪個地方有一個細胞出了毛病,我們整個身體都不自在,一個道理。「虛空法界是一個法身」,這樣你才能把這個經義念通了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然後孝道的意思你就通達明瞭,你也懂得如何落實。
儒家學說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佛法基礎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,往後無非是孝道的發揚光大而已。佛在戒經裡面明顯的告訴我們,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」,盡孝的範圍就擴大了,孝順一切眾生,這是性德圓滿的顯露。我們今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違背了佛陀的教誨,違背了聖賢的教誨,我們細細將儒、佛學說合起來看,更容易明瞭,更容易體會。所以孝道的落實,就是「親民」;親民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「仁慈博愛」,對象是一切眾生。
末後告訴我們,明德跟親民都要達到最圓滿、最究竟,達到「至善」;人的一生在世間,這是一樁大事情。「至善」是什麼?至善就是作聖、作佛。所以古人讀書跟現在人讀書不一樣,古人讀書「志在聖賢」。學佛的人,我為什麼來學佛?我學佛志在作佛。作佛,才是至善;作聖人,這才是至善。「止於至善」就是立志作佛、立志作聖人,我們的心就定了,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了,不會被外面環境動搖了。你的心定了,「定而後能安」;安,你得自在,你得快樂。「安而後能慮」,慮是智慧,智慧開了。最後,「慮而後能得」;得,你所希求的至善得到了。我們一般人講,你學佛,證得了佛的果位,你學儒,你得到了聖人的境界,儒佛講的沒有兩樣。這是講一個「孝」字。
「孝」字落實在我們生活裡頭是「養」,所以第一句是「孝養父母」。不但父母日常生活我們要照顧,天經地義;但是現在外國人不養父母了,中國還有這個觀念,可是現在這個觀念已經逐漸淡薄,這是我們民族意識的危機,我們有沒有警惕到?養父母的身,算是盡孝嗎?不算,古人舉的例子太多了,動物都有養父母的;要懂得養父母的心,養父母的志。
如果我們常常叫父母因自己的行為而生煩惱,這就不孝。少年時候,在學校念書功課不好,父母操心、憂慮,不孝;身體不好,不孝;總而言之,你叫父母操心。不尊敬老師,不和睦同學,都叫父母操心,這個不是養父母了。長大,學業完成,結婚了。結婚之後,兄弟因妯娌不和,父母也操心。你自己再生小孩,兒孫不和,父母又操心,父母操一輩子心。盡孝不容易!踏進社會,我們舉一個例子說,你在公司服務,你不能夠忠於老闆,不能夠跟同事互相合作,不能夠善待你的部下,全是不孝。你才曉得孝的範圍之廣大,把我們全部的生活都包括進去了。這是講我們怎樣養父母的心,叫父母心安快樂,這才是個孝子。
但是還沒有能真正叫盡孝,為什麼?父母之志,你有沒有想到?這是父母對你的期望。世間人常講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,你成不了龍、成不了鳳,不孝。「龍」是什麼?龍是佛,龍是聖人。換句話說,你沒有能夠修養自己達到聖賢的地位,沒有能夠做到兼善天下的善行。父母對你,「你物質生活照顧了,也能叫我很快樂」,可是父母對你的願望,你沒有能做到。所以等覺菩薩孝還沒圓滿,為什麼?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。「孝養父母」這一句話,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,是誰?如來果地,等覺菩薩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。你想想看,佛法,不但釋迦牟尼佛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就這一句。
人家要問:什麼是佛法?佛法是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它不是宗教,它是教育。我們仔細從經典裡面觀察,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所為的,實實在在講,是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。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?我們要用今天定位,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。當年他在世,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值得人尊敬;不但我們人尊敬,神也尊敬,十法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恭敬。他一生完全是付出的,他沒有向任何人提出要求,徹底的付出。他不消極,每天教學,跟大家上課八個小時,四十九年不休息。我們沒有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去度過假,釋迦牟尼佛沒度假的,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休假都沒有,真精進!都是給後人做榜樣的,那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人。
這是「孝養父母」,我用這一點時間粗說這一句的大意,希望同修細心去體會。我們要恢復性德,要想超越輪迴,超越十法界,這四個字重要!如果這個根基疏忽了,在佛法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不能成就。像我們蓋房子一樣,不管蓋什麼式樣,不管蓋的是高、蓋的是矮,這是地基、這是基礎,你沒有基礎,你決定不能成就。孝道要誰來教你?要老師。所以佛法是師道,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第二句「奉事師長」。中國舊社會裡面,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相等的、平等的。我們在《禮記》裡面看到的,古人的風俗習慣跟現在不一樣,古人對於成年人,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戴帽子。行冠禮,你是成年人了,不可以把你當小孩看待。女子十五歲行笄禮,梳頭,成年了。成年,人家尊重你,不稱你的名,你的平輩兄弟朋友送你一個字,我們講「別號」,稱字不稱名了。一生能夠稱你名的人只有兩個人:一個是父母,一個是老師,你才曉得老師跟父母是平等的。如果你成年了,人家還稱你的名,你就有罪了,不把你當人看待了,那個很嚴重。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,皇帝對於大臣都稱字,不稱名,恭敬,敬大臣。如果皇帝稱你名,你犯法了,你有罪了,你應該判刑,那就不稱你的字,稱你的名。
所以我們從古禮裡面來看,學生對於師長跟對於父母完全平等。老師的恩德是把聖賢的教誨傳給我們,我們才懂得做人,這個教學是「明明德」的因由。我們為什麼能明德?為什麼懂得孝養父母?老師教的。所以對於老師要奉事,奉事裡頭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。老師教導我們,我們要有信心,要能理解,要把它切實做到,這樣才不辜負老師,這是老師的好學生。如果對於老師所教的不相信,決定不能跟他學,這個老師再高明、再好,有道德、有學問,你對他沒有信心,你在他的會下決定不能成就。所以我們選擇老師沒有別的,選擇你最尊敬的這個人就成了。
在佛門裡面,我們看看古大德的參學,這個例子很多,親近一位大德,一談完之後,他告訴你: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,你的因緣在什麼地方,你到那裡去求學,一定會成就。他有能力指點,他不能教,什麼原因?文字上沒有詳細記載,但是我們能想像得到,他來參訪,當然一定談話很多,古人不會記錄那麼詳細,一定問問:你多大年歲了?你姓什麼?你家在哪裡?過去學些什麼?你喜歡些什麼東西?你對於哪些人最佩服、最尊敬?他要說他最佩服哪個、最尊敬哪個,「那是你的老師,你到他那裡去學,你就會成就,你在我這裡不會成就」,把你介紹到別人那裡去了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要親近的老師是自己心目當中最敬仰的老師、最尊敬的老師,他講的話我們會聽、我們會照做。如果對這個老師不相信、不尊敬,他跟我們講的我們不會去做。不會去做,哪能成就?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也會指點別人,不會把人家的路指錯。
佛法是師道,佛法不是神道、不是宗教。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講演,這個講演很著名,當時也震撼了全國的佛教界,他的題目是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,他講這個講題。那個時候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,他的講演由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筆錄,出了一個小冊子。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的,他分析得很清楚。他在這個講演裡頭做了兩個結論,他說宗教是迷信的根源,哲學是鬥爭的根源,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,佛教是智慧的教育、智慧的教學,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,又何況它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孝道、師道我們明白了,怎樣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表現?那就是後面這兩句話,後面兩句是落實,「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;這兩句要是做不到,你對父母不孝,你對老師不敬。這裡面特別講存心。聖賢人、佛菩薩他們存心是仁慈的,儒家講仁,佛家講慈悲,「仁慈博愛」是世出世間所有聖賢、所有宗教創始人共同的一個善心,真誠的善心;在佛法裡面講真心,真心是仁慈博愛,大乘佛法裡面講菩提心,菩提心也是仁慈博愛。菩提心講得最具體、講得最明白就是四弘誓願。第一句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慈心。眾生,沒有分國土,沒有分種族,沒有分宗教。對待一切眾生,要平等心、清淨心、真誠心去幫助一切眾生,眾生有苦有難,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們。「度」這個字,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幫助、就是協助,幫他解除苦難。苦難的根源是什麼?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惑不了解,這是一切苦難的根源。所以,幫助他雖然是方方面面,最重要的是幫助他開悟,也就是幫助他破迷為悟,這是真實的幫助,究竟圓滿的幫助。他沒有衣服穿,你送他衣服,沒有東西吃,送他食物,這幫助是一時,解決不了問題,一定要他自己覺悟,要他自己智慧現前、能力現前。
智慧、能力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: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」德是德能、能力,相是相好;一切眾生的智慧、能力、相好,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我們今天智慧、能力、德相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這是我們迷失了自性,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。怎麼迷的?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佛說這三種東西害了我們。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,佛學的名詞叫「見思煩惱」,就是執著,「塵沙煩惱」就是分別,「無明煩惱」就是妄想。用佛學名詞來講不好懂,我們換換名詞,大家就很容易體會到了。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智慧就現前了,相貌會改,相隨心轉。不但相貌會轉,風水也會轉。什麼叫「風水」?我們居住的環境,居住的環境也會轉變。所以看相、算命,他們也懂得這一套,所謂是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。所以佛在沒有教我們學習之前,先跟我們講三福,我們有福了,福人就居福地。
所以培養慈悲心就是培養真心,我們對於一切眾生,要以真誠、平等的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。清淨平等是真心、是正常的心。真心、正常心永遠不會生病,我們這個世間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病苦?你的心不正常、不清淨、不平等,就容易變成病毒。不清淨、不平等果然變成了嚴重的病毒,這病毒是什麼?貪瞋痴,叫三毒。內有三毒,外面就有感染,內外交感,人怎麼會不生病?病是這麼來的。怎麼樣把三毒拔掉?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三毒煩惱就拔掉了。從清淨平等裡面生慈悲心,慈悲是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,這是你的真心,這就是你的本性,就是儒家講的「明德」。再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行為,就是十善業道。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教導我們,一切菩薩,他們有一個方法能斷一切苦惱,一切苦惱是講十法界。這個方法是什麼?佛跟我們說出,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你的心善,晝夜常念善法;「思惟善法」,你的思想善;「觀察善法」,你的行為善;「令諸善法念念增長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。世尊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!
我們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環境?佛在經上明白告訴我們,那個地方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我們要不善,怎麼能去?阿彌陀佛慈悲來接引我們,到了極樂世界,那些人拒絕我們,不讓我們進去,那也是枉然。為什麼?這裡都是善人,你來一個不善的,你不是把這個環境染污了?決定不容許有不善的人進去。所以世尊在此地把條件給我們開出來了,我們一定要修十善業道。落實十善就是落實孝養父母,落實十善就是落實奉事師長,學佛的同修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。十善,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記得,這是佛法修學的基本法,不從這個地方做真功夫,你就不是學佛,你不是佛的學生,你也不是父母的孝子。十善:身三、口四、意三。身三,第一條「不殺生」,不但不殺生,如果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,我就錯了。
中國人講到孝道,首先我們就想到大舜,舜王真的把十善業道落實了;那個時候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,他的所作所為跟十善圓滿相應。由此可知,十善不是學來的,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舜,一生只見自己過,不見別人過,跟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完全相應。六祖講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人如果能夠只見自己過,不見別人過,你的道業有成就;道業不能成就的人恰恰相反,只見別人過,不見自己過,這個人無論他怎樣勇猛精進,都不能成就,根本上犯了錯誤。我們千萬不要以為都是別人的不對,我沒有什麼不對,這正是自己的大過失。看到別人的好處、善處,我們要向他學習;看到別人的不善處,回過頭來反省我有沒有,我要有,趕緊改正過來。於是,「世間的善人、不善人,都是我的老師,都是我的善知識。不善人造的不善事,他是來教我的,讓我反省的,未必他做的真不善」,我們常常用這種心態來學習,這一生成聖成賢、成佛成菩薩不是難事,難在我們自己不知道怎麼樣修學,我們學錯了。所以決定不可以惱害眾生,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性德,對於真正不善的人,要用真誠至善去感化他。
上一次我在香港,亞視來訪問我的時候,何守信先生提了一個問題,他說他從前讀書,讀過孟子主張性善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荀子主張性惡,「人之初,性本惡」。他說:「我搞了幾十年都搞不清楚,到底人性是善、是惡?」我跟他說:「那是學生的見解,見解不圓滿,老師的見解就圓滿了。」老師是誰?老師是孔老夫子。孔老夫子說人之初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「性相近」跟佛講的自性是一樣的,佛性;從性上看,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」,那叫至善。孟子、荀子是賢人,不是聖人,所以他們講的善惡是習性,不是本性;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,不是看習性;習性有善惡,本性沒有善惡,我們要懂這個道理。我們要學佛菩薩、要學世出世間大聖大賢,看一切眾生的本性,不要去看習性,習性不是真的,本性才是真的。習性染上不好的習氣了,可以改的,我們要有耐心、要有智慧、要有善巧方便,幫助他回頭、幫助他改正。我們有義務、有責任,為什麼?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個法身、同一個本體。這樣學佛,這樣做學問、做功夫,你才會有成就,你才能夠轉迷為悟,轉惡為善,轉凡成聖。不管你現在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,你是什麼樣的身分、什麼樣的地位,你的前途一片光明,佛家講的金色光明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不再迷惑,你通達明白了,你怎麼會傷害眾生?不但是眾生侮辱我、欺負我,陷害我,殺害我我也不會怪他,我也沒有看到他有什麼不好。
大家《金剛經》念得很多,你看《金剛經》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忍辱仙人有沒有看到歌利王的不善行?沒有看見。這個故事詳詳細細記載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,《金剛經》說得簡單,詳細的故事在《大涅槃經》。「歌利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我們中國人講「無道昏君」、「暴君」,是這個意思。但在忍辱仙人的眼睛當中,他沒有什麼不善。何以忍辱仙人不像我們一般見識?忍辱仙人看一切眾生的本性,本性是至善的;他做出這個不善的,「一時糊塗,這個可以原諒的,用不著放在心上的」。你看看人家用什麼心處事待人接物,用什麼眼光來看事,所以他能作菩薩,他能作佛。我們用錯了心,也用錯了眼,因此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搞成六道輪迴,搞成了三惡道,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,決不是別人的事情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哪裡會怨天尤人?凡是怨天尤人,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、不了解,這裡頭產生了誤會,這就是迷惑顛倒。所以我們在事相上修,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,這是佛弟子、這是孝子所應當學習的,應行之道。
不偷盜。第一個是不殺生,第二個是「不偷盜」。不偷盜,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決定不可以起心動念佔別人的便宜,如果有這麼一個念頭,這叫「盜心」,你還沒有犯盜戒,你的盜心起來了,這就錯了。佛弟子念念要存布施的心、要存供養的心,怎麼可以存佔人便宜的心?這個心不可以有。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,念念要念著施捨。捨,得大福。我們看到世間人,有很多有福報的人,福報從哪兒來的?如果是天生下來就有福報,我應該也有福報,不可以說不公平,不能有差別。這個差別是過去生中人家修福,這一生人家得福報,業因果報,自自然然的感應。我前生沒有修福,這一生就沒有福報。人家現成發財的生意交給我,我做幾天就賠本了,為什麼?命裡頭沒有福、沒有財,這個事情哪裡能勉強?
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現在人想求福、求財,佛會教你發財,真的發財了,一點都不假。怎麼樣會發財?財布施。我用財力幫助別人,自己得財富。愈施愈多,不要以為施掉之後,「我統統沒有了,我明天生活怎麼辦?」你要想到這個,你就不敢布施了,你就不相信佛的話了,對佛講的不能相信、不敢相信,你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錯了。真正相信佛,佛教我們做的我們真做,做了之後果報果然現前。所以捨,「捨」下面是「得」,捨你就得到了,捨財得財,捨法得法。所以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這三樣東西人家都要,想要財富、想要聰明智慧、想要健康長壽,他又不肯修,不修因,哪來的果報?如果真的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事實真相,接受佛陀教誨,依教奉行,偷盜的念頭沒有了,從根拔掉了。
我們懂得。我年輕的時候受了許許多多的辛苦,前生沒有修財布施,生活非常艱難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人也非常聰明,前生也沒有修財布施,一生教書,拿一點鐘點費過日子,生活過得很辛苦。我們學佛之後,恍然大悟!學佛之後,雖然每個月收入很微薄,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,統統去布施,去做好事,這幾十年當中愈修愈自在,感應不可思議。佛在經上講的這些理跟事,在我身上都應驗、都兌現了。所以我愈來愈相信,信得愈真,行得也愈切。
大家曉得我的法緣很好,過去在新加坡演培法師有一天特別請我吃飯,我問他老人家:「你今天為什麼請我吃飯?」「今天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,你要教教我。」「我不敢當。」他是我的前輩,我說:「什麼事情?」他說:「你的法緣很好,你能不能教教我?」我說:「這個事情很簡單,布施。布施,法緣就好了。」財布施、法布施,我到任何地方講經,人沒有到,結緣的這些經書、錄像帶、VCD統統都到了,無條件的跟大家結緣,要多少,你拿多少,法緣就是這麼來的。如果我要跟別的法師一樣,我接受供養我就蓋個大廟,我的法緣就沒有了。很多法師跟我同時出家、同時出來的,他們都有很多道場,我一個道場都沒有,這是什麼?這是法布施帶來的智慧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,我向他學習,跟他看齊,一生住別人的道場,尊重別人。
道場是學校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現在佛教道場稱「寺」,寺是什麼意思?現在懂得「寺」這個意思的人已經不多了,寺是學校,是政府辦事的機構,外國人叫 office ,我們現在叫「辦公室」。你們如果到中國去觀光旅遊,你看看北京的皇宮,裡面寺的名稱還有。古時候直接屬於皇帝管的辦事的機關稱「寺」。寺是什麼意思?寺是永遠存在的機構,寺是「繼嗣」的意思,就是繼續不斷,這個機構永遠不能夠撤消的、不能更改的,稱作「寺」,是皇家的機關。宰相下面的機構稱「部」、稱「院」,那個可以撤消、可以更改的,寺不能更改。中國古時候的帝王對於佛陀教育直接用「寺」的名稱,非常的尊重。寺裡面的方丈住持是校長。寺是辦什麼事情?佛事;是佛陀教育機構,從前是這種性質的,所以在裡面翻經、講經、教學,這是佛寺,與宗教完全不相干。宗教稱「廟」,寺跟廟不一樣,廟是宗教。我們一定要了解名詞的意義,名不正則言不順。
現在大家對「寺」的意思完全不知道,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一個新的名詞,叫「學會」;「學會」,大家看到這個名詞很新,不至於發生誤會,所以淨土宗的寺院,他老人家改作「淨宗學會」,好!使人耳目一新,不至於迷惑了。所有佛家的道場、教學機構,統統改成學會,天台宗的「天台學會」,楞嚴宗的「楞嚴學會」,「法華學會」、「華嚴學會」,這樣人家一看就曉得這是教學的機構,不至於想到迷信。所以,我們如何幫助社會轉迷為悟,不能不用一些新的名詞。所以夏老居士提倡,我很贊同,但是我沒有奉行。一直到我到北京訪問,見到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,黃老居士勸我:「法師,你在全世界弘揚《無量壽經》,你應當提倡淨宗學會。」我說:「好,這個附帶的。」於是每一個地方講《無量壽經》,都在那個地方成立淨宗學會。其實淨宗學會就是從前古老的「蓮社」,跟蓮社的性質完全相同。每一個淨宗學會都是獨立教學的機構,我們當中彼此互相幫助,但是行政、人事、財務各個都是獨立的,沒有統轄、沒有組織。這樣我們才心安理得,真正是一種道義的結合,做到互助合作,來推動佛法的教學。
十善第三條「不邪淫」,這一條關係非常非常重大,因為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,根本的原因是家庭倫理教育喪失掉了。古時候對於家庭教學,比什麼都重要,因為家庭是社會基本的組織,家庭出了問題,社會就會動亂,世界就不會和平。家庭的核心是夫婦,夫妻好合,家庭和睦,社會安定,天下太平,關係太大太大了。所以這一條戒律非常重要,務必要遵守。不遵守這一條,這個罪過結罪不是兩個人的事情,不是你一家的事情;因為你對於社會安全有責任,對世界和平有責任,夫妻不和,社會動亂,天下不太平,你有分。誰造成的?你造成的。這個道理發現的人不多。
夫妻結成夫妻的時候,雙方都看對方的好處,都包容對方的缺點,所以兩個人結婚;結婚之後,專看對方的缺點,不再包容對方的好處,麻煩就來了。所以佛不能不講、不能不學,希望夫妻永遠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包容,看對方的長處,不要看對方的缺點,才能夠百年好合,維繫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我常常看到哪個地方報導,「這個地區離婚率這麼高」,我說:「糟糕了,這出了問題,出了大問題!」問題非常嚴重。離婚率如果超過百分之五十,現在很多國家地區超過百分之五十,不得了!他生下的兒女都變成單親,單親失去了父母之愛,他有怨恨、他有不平,他長大之後就是社會動亂的因素。所以夫妻離婚,造的罪業比什麼都重。過去有人問我,我直接了當:「離婚的罪惡就是墮地獄。」所以這不是兩個人的事,它影響太大了。
這是十善的前面三條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意義深廣無限。我們今天講只講到世界、世界和平,其實再要擴大,擴大到虛空法界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再說太大了,人很難理解,我們只講到今天居住的地球。整個地球的安危在夫婦好合,這是佛家教學、儒家教學、所有宗教家教學衷心的期望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