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六集) 1979/9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06

  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室羅筏城。祇桓精舍。】

  上一次我們將六種成就裡面第一種「信成就」介紹出來,今天接著從「我聞」看起,這是六種成就裡面第二種,「聞成就」。『我』是當年結集經藏的人,也就是阿難尊者的自稱。『聞』是指親聞,而不是傳聞。在佛法裡面,我們曉得佛法是講無我的,為什麼經典一開端就有「如是我聞」?這一點必須要做一個介紹和說明。

  在佛法裡面講「我」,有四種稱法,第一種「凡夫妄執之我」,凡夫的執著,我們一般人把自己的身稱作我,這是凡夫遍計所執。第二種「外道妄計神我」,外道在它的宗旨裡面也有「我」,但是他那個我比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的我是要大一些,在二十五諦裡面他講「神我」,所謂神我也就好像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靈魂。外道也有相當的學問,也有相當的功夫,他曉得這個身是假的,在六道裡面輪迴捨身受身,他知道身不是我,他執著能投胎的神識,他把那個認為是我,這是他自己所見到的。第三種「菩薩隨世假我」,是諸佛菩薩為了教化一切眾生所示現的色身,隨順眾生也稱「我」,不說「我」不好講話,所以這是隨順眾生的稱呼,並不是自己真正有我執,這是我們要明白的。第四種「如來法身真我」,那是說的法身,法身裡面有真我,所以講有常樂我淨,有真我。「如是我聞」,阿難這個我,在四種意義裡面是屬於第三種,是隨順眾生的稱呼。

  既然佛門裡面有講真我,什麼叫真我,什麼是假我?怎樣區別法,也必須要說明。佛經裡面「我」這個字的定義是要通達八種自在的意思,所以「我」,我們一般解釋是主宰的意思,是自在的意思。從主宰與自在的意思,只有法身才有這個意思,才能夠符合這個定義,法身之外實實在在沒有這個定義。諸佛菩薩有大智慧、有大神力,所以能夠隨順一切眾生起種種變化的作用,所以這是隨順說「我」。八種自在也略說一說,這是佛學常識,將來凡是看到經裡面講「我」,都具足這八種意思。

  八種自在,第一、「能示現一身為多身」,這叫自在。我們現在是一身不能變成兩個身,這就不自在。佛菩薩有這個能力可以變很多身,這個事情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?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,像《梵網經》裡面講的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能現千百億身。我們也沒有看出來釋迦牟尼佛在當時變了很多身,到很多世界去說法利生,還沒有看到過。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在哪一個世界上都有他,哪一個地區裡頭也都有他,現的樣子可不一樣,不是一模一樣的,為什麼?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諸位要懂這個道理,是隨心應量,所以他不是用一個面孔來給我們看,釋迦牟尼佛在我們講堂裡我們也不認識。

  可是這個事情不是假的,《高僧傳》裡面有記載,是哪一位法師我忘掉,你們諸位去看,但是你今天叫我指出哪一卷我都不曉得,我大概總是在二十多年前看的,有這麼一個印象。有一位印度的法師到我們中國來弘法,他臨回去之前,他認識的人很多,這一家也辭行,那一家也辭行,依依不捨,法師要回國去了。從前那個時候從中國到印度可不容易,不像現在飛機兩個鐘點就到了,不希奇,這個路程差不多要走七、八個月才能走得到。所以在臨行的頭一天就有五百家(大家都沒有約定)請法師,「你明天走,今天我給你餞行,我家裡辦的有好菜請法師,供養法師」。一共有好幾百人家都給他餞行,這一位法師都到了,家家都去,也沒有人曉得。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行,這些人都送行,「法師真慈悲,昨天中午在我家裡應供」,那個人說「不對,在我家應供」,他說也不對,在他家應供,結果大家一問的時候,他同一個時候在五百個地方應供,他都在,才曉得這位法師有分身術,他家家都到了,第二天送行的時候人家才曉得。

  所以,以一身現多身是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的。什麼功夫能做到?諸位曉得六通裡面有神足通,只要你得到神足通你就做到。我們在小乘果位上看,小乘初果有三種神通,須陀洹不要小看他沒什麼了不起,須陀洹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,你心裡動個什麼念頭、想個什麼他都曉得,這在佛法裡是小乘初果,好像我們小學一年級的學生,就有這個本事。本事從哪來的?斷見惑來的,只要你把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這五種見斷掉,你就有這三種能力。二果,再升一級就增加一種神通,二果羅漢也叫羅漢,初果羅漢、二果羅漢是我們平常習慣上稱法,就有宿命通,宿命通就是知道過去未來。到三果羅漢就有神足通,講飛行變化,一身變多身,三果就做到了。

  當年印度的高僧在中國弘法,從事於翻譯經典的幾乎都是三果以上,這是中國人有福報。最近我聽到外國人想翻譯經典,學一點中文、學一點梵文、學一點西藏文,他就去翻經去了,諸位想想能不能?自己對於佛法一點都不通,怎麼個翻法?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照著經文來講解,三世佛都喊冤枉,何況一個對佛法根本就不通的,說文字上能夠通達一點他就能翻得過去,沒有這個道理。諸位想想,我們中國這個「我」,英文也翻成「我」,這個「我」有八種意思,有一身為多身的意思,英文的「我」有這個意思嗎?沒有。把它翻成英文的時候,佛不就流眼淚痛哭流涕?不行,外國人沒有福報。我們大家要好好的修行,認真的去幹,我們祖先有積德,諸佛菩薩都應化在我們中國。我們承先人的遺澤,應當要好好的發揚光大,要依教修行。

  第二、「示現一個身能遍滿大千世界」,身體可以變大,大到什麼程度?大到跟整個宇宙一樣大,有這種能力。第三、「大身輕舉遠到」,很遠的地方,自己一動念頭,身就已經到達,不要坐飛機,也用不著火箭。凡夫坐上太空船到月亮還要三、四天才到,諸佛菩薩十方諸佛國土一動念就到了,比那個速度大得多,這就是輕舉遠到,這個才自在。這個事情可信嗎?可信,不但佛法裡面有,連筆記小說裡面都有,這實在是沒有別的,就是屬於神足通。現在科學家懂得一點常識,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。能量的速度非常大,比光的速度還要大,如果我們有能力把我們這個身體(身體是物質)化為能量,像一道光一樣,一下就到了,就可以遨遊太虛空。一到目的地,我們這個光立刻又變成我們這個身體,這多自在!原子彈來了也不怕,原子彈來,我化一道光,原子彈也不能把光打壞,這多自在!筆記小說裡就有。你要是證得神足通,確實有這個能力。

  第四種自在,「能現無量的種類常住在一處」。種種的化身,像諸佛菩薩一樣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有六道,六道裡面都化身,無量無邊的化身常住在娑婆世界,他有這個能力。第五種自在是「六根互用」,這要見了性的人才行,沒有見性還做不到,阿羅漢還沒有這個能力。見了性的人每一個根都有六種作用,眼可以看,眼也可以聽,耳可以聽,耳也可以看。你把他眼睛捂起來,耳朵可以看,他全身都可以看、都可以聽,六根互用,《楞嚴經》後面講這個道理,會討論到六根互用的道理。第六種自在,「得一切法如無法想」,這就是心裡面不落印象,在佛法裡說不落種子。不落種子,跟諸位說,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不落種子就沒有果報,就沒有生死輪迴,這是大自在。

  第七種自在,「說一偈的意思經無量劫」。我們初學講經的人最傷腦筋的就是經本打開沒有話講,要是請得大自在的菩薩來講經,一句經文講無量劫都講不完,含義就這樣的豐富。也許說:一句偈子要講無量劫,不要說無量劫,一句偈子要講三天,我就不來聽了。為什麼?太囉嗦,我受不了。但是我們要曉得,唯有厚積才能夠薄發,一切通達才能夠提綱挈領。所以經論可長可短、可深可淺,這才能夠適合一切眾生的根機。

  第八種自在,「身遍一切處猶如虛空」,並不感覺到有累贅,也不會感到煩惱,有身就跟無身一樣的自在,這一種是比擬四空天人的自在。中國古時候聖哲也懂得,懂得這個道理,但是也無可奈何,他也能夠有這麼一點小覺悟,「我有大患」,什麼大患?「我有身」。我要沒有身,一切憂患就沒有了。佛菩薩有身就跟無身一樣,所以說是有四空天人的自在。有這八種自在才叫「我」,想想這八種我們一種都沒有。凡夫,無我,執著這個身是我,沒有樂以為有樂,常樂我淨在凡夫叫四顛倒,諸佛菩薩真正有常樂我淨。這是佛經裡面對「我」說的八種定義。

  在此地,阿難尊者是聖人,跡相上示現的是初果須陀洹,實際上他也是大菩薩應化,幫助釋迦牟尼佛來教化眾生。他懂得無我,隨順眾生說「我」,正如同《法華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於眾生」。這是「我」這個字的意思。《大智度論》裡面,這一個字講三天都講不完。

  「聞」是親聞,不是輾轉的傳聞。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,再深的佛法我們要是能夠常常聽,一定能夠開悟。聽要多聽,要常聽,根性利的聽幾次他就開悟,根性鈍的多聽一定會開悟,要長時期的薰習,有無量的功德。聞的意思我們就少說一點,如果要多說,今天這一個半鐘點只能講四、五個字,進度太慢,就不再多說,要說起來這個是很不容易。

  不但這個「聞」有很深的理論在,怎麼樣你把這個聲音聽進去,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。我們這個身體好像一部機器,外面這個聲音怎麼接受,哪個傳給哪個、哪個傳給哪個,複雜得不得了!諸位要是不怕麻煩,你就去研究唯識,《成唯識論》裡面專門講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六根的作用很複雜。我們人的身心不要看這一點點大,它複雜的程度跟整個大宇宙是相等的。你看太虛空、大宇宙怎麼樣的複雜,我們的身心複雜程度都相等,完全相等。所以我們的身心是個小宇宙,這個小宇宙跟大宇宙是相應的,絕不簡單。你能夠了解自己就能了解宇宙,你了解整個宇宙也就能了解自己,這是屬於菩薩的智慧,道種智。

  但是有一點必須說明的,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,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阿難才出生,阿難三十歲的時候才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。這樣說起來,佛示現成道就開始講經,阿難三十歲,那就是佛已經說法三十年。佛說法一共是四十九年,已經說了三十年,阿難尊者才當侍者;換句話說,四十九年當中有三十年阿難沒聽到,怎能說是我聞?怎能說是親聞?這在經典裡頭有記載、有說明。阿難出家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是有條件的,其中有一條條件,就是要求釋迦牟尼佛把過去三十年所講的經要重複給他講一遍,要不然他不肯出家,有這麼一條。所以經論裡面有講,他不是輾轉傳述,而是釋迦牟尼佛重說的,這是從跡相上看。

  實際上說,阿難已經證得甚深三昧,不說也能通達。像六祖惠能大師,不必聽佛菩薩說法都能通達,為什麼?見了性以後,性都相通沒有障礙,所以宗門最重視明心見性。我們要去求學,這個事情太苦了,我們到什麼時候才能把世出世間的學問都學會?可以講這個事情太難太難!這一門學問學會了,你要不天天去溫習它,「好,我就學那個學問」,那個學問學會了,前面所學的忘掉了,所以你要想世出世間學問都通達,實實在在辦不到。可是不通達又不行,不能解決問題,所以教下都求感應。我老師過去教我求至誠感通,不能從學裡頭去通,學裡頭通不了,學一輩子也沒有辦法通達。至誠就是三昧,就是大定,要從至誠當中求感應、求通達,這是我們凡夫唯一可求的一個方法。

  真正要到完全通達必須要修定,我這裡說修定,諸位不要發生誤會,要修定才通達,好了,你從今天晚上回去就盤腿面壁去了,那叫盲修瞎練。你們把六祖能大師講的修禪定的理論與方法多多去念幾遍,所謂「定」是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動心,不起心動念才叫做定;如果在一切境界裡頭還起心動念,那不叫做定,所以定是活的,定不是死的。《金剛經》裡面釋迦牟尼佛「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」,那都是大定,被須菩提尊者看出苗頭來,讚歎為「希有希有」。希有在哪裡?原來這叫做大定,事事無礙的大定,這是甚深的禪定,自自然然通達。六祖大師實實在在就是得到這種甚深的三昧,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、一切道理他沒有不懂。他不認識字,你要對哪部經、哪部論不懂,你念給他聽,他就講給你聽,講得非常高明,一點不錯。所以修定要緊。

  我學佛這麼多年,我也走了不少地方,我觀察所得,我覺得今天大家要修定,最好的辦法是背經,背經書就是修定。我不教大家盤腿面壁盲修瞎練修那個定,那個定修得不好修出麻煩,身體修殘廢,走火入魔,一個就變成精神病,要送到瘋人院,那又何苦來!再又說坐的時候不懂得坐的方法,血脈不流通,兩條腿殘廢,像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,這都是不懂方法,一知半解。背經沒有這個毛病,不會走火入魔。你的心量要大,我發心背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能不能背?能背,實際上並不多,只有六萬多字,不算很長,你下決心去背這部書。

  你要曉得,背書是修戒定慧。背書時,心裡不起壞念頭,豈不就是諸惡莫作?經書是善中之善,你天天在念它,豈不就是眾善奉行?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就是修戒律,所以背經書是修戒律,諸位要記住,戒律就是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背書要專心,你要不專心就背不好,所以一定要專心,專心就是修定,背書是修禪定,定就是專心,就是一心。當你背誦的時候,經文是字字分明、清清楚楚,這就是修慧。背書是戒定慧統統都修了。你盤腿面壁,戒修了一半,定可以說修了,沒有慧,換句話說,你的功德才二分之一;你要是背經書,功德是百分之百,是完全的。所以我不勸人打坐,我勸人背書。背書可以收百分之百的功德,打坐只能收百分之五十的功德,那還要你坐得好,還要你懂理論、懂方法,不出毛病;否則的話,你收的是反效果,那個麻煩大,所以要發心背書。

  經論很多,你喜歡哪一部經論,你就選擇去背。假如你把這一部書要背上三千遍,你就會明心見性,你就會一切都通達。我們在《六祖壇經.機緣品》裡面看到,法達禪師背《法華經》背了三千遍,遇到六祖,幾句話交談之下他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人家肚子裡有三千部《法華經》,所以遇到祖師一見面就能開悟,他要沒有三千遍《法華經》,祖師怎麼點他也點不醒。我們如果有三千部《楞嚴經》,我們能不能遇到六祖?遇得到,決定可以遇到;如果沒有三千部,來了沒有用,不能叫你開悟他來幹什麼?這是甚深的禪定,能夠通達一切法。

  從本跡上去看,阿難尊者是大權示現,佛與他那些弟子們就跟唱戲一樣,唱給我們看的,個個都是大菩薩、古佛再來,不是真正的須陀洹,也不是真正的阿羅漢。經裡面佛告訴我們,舍利弗、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,早就成佛了。不但是聲聞弟子裡面,當時的護法,就像我們這部經講的舍衛國的國王,也是菩薩示現的。經裡面給我們講四地的菩薩,登地的第四地的菩薩,以國王的身分、以宰官的身分、以居士的身分,都來幫助佛弘法利生,都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哪有那麼大的智慧!這就是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不是凡夫。凡夫看到你一個人出頭,大家想盡方法來拆台、來扯腿、來障礙你;佛菩薩不是這樣的,你一個人發心弘法,我們大家都幫你忙,盡心盡力來幫你。佛菩薩曉得功德是相等的,功德是圓滿的,彼此都是為了利益眾生、續佛慧命,所以這裡面沒有差別相,是平等的,是一如的。要是懂得這點意思,才曉得阿難尊者原來也是方便示現,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。這個地方稱「我聞」,這是親聞之意,這叫聞成就。

  『一時』,這是講時間,說法的時候。我在最初學佛的時候,我對佛經沒有批評也沒有懷疑,佛講的每一句話我都相信,唯獨對這個「一時」我有點不服氣。釋迦牟尼佛是一切智,為什麼不寫哪一年、哪一月、哪一日?為什麼不說明?有些註解上說,因為印度當時國家很多,所用的曆法不相同,佛講經又不一定在一個所在,因此曆法就不好記。這不能叫我信服。不同也沒有關係,後人可以考據,現在你看中國人同時用兩種曆法,有農曆、有陽曆。農曆是夏曆,就是夏商周夏朝的曆,我們現在農曆是用夏朝的曆,夏商周三代的曆法就不一樣,夏曆什麼時間、陽曆什麼時間還是能查得到的。印度當時的曆法再複雜、國家再多,也可以把它記載下來,我們也可以查出來,佛在舍衛國,舍衛國當時用什麼曆法,哪個年代也可以能推得出來,為什麼這麼含糊籠統,「一時」就了事?這是凡夫免不了要起的疑問。

  到後來,佛法稍微深入,懂得一點了,才曉得這個「一時」用得太妙太好了。如果要記載某年某月某日,給諸位說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「一時」是真的。佛依二諦說法,有依真諦,有依俗諦。「一時」是依真諦,不是依俗諦。諸位要曉得,時間是假的不是真實的,時間是我們錯覺當中所產生的,在百法裡面它屬於不相應行法,這個概念只是一個概念,是個假的概念,不是真的,從什麼地方產生的?從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這三種法裡面產生出這個幻覺,所以它不是真實,完全是遍計所執性。我們要是能夠把時間觀念突破,給諸位說,我們就沒有生死,我們也就長生不老。你為什麼會老?因為你有時間觀念你就會老,「又過了一年,我又老了一年」。本來你不老,就是因為你自己念念就把你念老了,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假如你的念頭,比如說你今年二十歲學佛,你永遠就記住「我二十歲」,那你年年都二十歲,這個給諸位說,千真萬確的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到現在還覺得我是二十六歲,永遠就止在這個概念上。

  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,「一時」是真的。因為「一時」是真的,佛所有的法會我們都能夠親自參加,只要機緣遇到就行了。像智者大師,他老人家是隋朝時候人,隋朝末年,唐朝初年,他是生在隋朝,死在唐朝,這是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。他也是誦《法華經》,誦到「藥王菩薩本事品」他入定了,在定中他老人家到印度靈鷲山去了,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《法華經》,他坐在那裡還聽了好半天才回來。一出定之後,靈山一會儼然未散,他親自參加了。釋迦牟尼佛滅度跟智者大師生在我們中國,相去一千多年,一千多年以後還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,這是「一時」。如果定了某年某月某日,算了,已經過去了,我沒有分。你要是看到「一時」,我還有分,釋迦牟尼佛講《楞嚴經》那個法會我們也有分,只要你有這個功夫你就有能力去參加,你讀《楞嚴經》,你與楞嚴會就有緣,有緣、有能力當然可以參加,這是真的。最近我們印的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你們大家都看到過。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天去了,聽彌勒菩薩講唯識,彌勒菩薩還對他有很多話交代,還囑咐他很多話,《年譜》裡頭都有說明,這位老和尚不會說假話,不會騙我們,一時。

  「一時」是真的,一是真,二就是妄。我們凡夫現在最困難的就是時空我們不能突破,所以我們不能自在,什麼時候把時空突破我們就得大自在。愛因斯坦發明的,空間是四度的,不是三度的,我們覺得很希奇,實際上他知道的很有限。給諸位說,空間是無限度,不止四度,這在甚深禪定裡面都能夠見到,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一時」,我就給諸位解釋到此地,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。

  下面是主成就,就是說法的主人,是『佛』。凡是經裡面單單說一個「佛」,沒有冠上佛的名號,通常都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,這叫主成就,說法的主人。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,在此地簡單給諸位介紹一下,否則的話我們對於這個名號得不到利益,我們學佛不會學。「釋迦牟尼佛」,這五個字都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。「釋迦」兩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八德裡面的仁愛,通常古人翻「能仁」,能是有這個能力,仁就是仁慈,我們講得方便一點,諸位容易懂的,就是八德裡面的仁愛。「牟尼」兩個字我們也說方便話,就是清淨的意思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經裡面是翻「寂默」,不好懂,我們把它說做清淨心,大家好懂。仁愛再有清淨心,這個仁愛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念釋迦牟尼佛,就要存仁愛之心,就要學清淨的心,所以名是表德的。我們念佛菩薩的名號,要曉得它含什麼意思,取這個意思來改造自己。我有沒有仁愛的心,我有沒有清淨的心?有,我就是釋迦牟尼佛,沒有就不是,名與義要能夠相應,這就叫修行。所以執持名號,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天天念,念了不曉得觀照,念了有什麼用?一天念十萬聲,沒用處。如果你要懂得觀照,一天念一聲都有無量功德,諸位要曉得念佛是這麼念法才管用。《般若經》裡一再提醒我們,依文字起觀照。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是名字,你要依這個名字起觀照才行。

  「南無」也是印度話,是皈依的意思。什麼叫皈依?皈依是指心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,我們的心隨著外境跑,皈就是回來,眼見色,對於色不起貪瞋痴,回來了,這叫皈。依是什麼?依靠我們的智慧光明,這叫真正的依,依靠自性裡面的智慧光明。拿《楞嚴經》來講就是捨識用根,皈就是捨識,依就是用根,這叫皈依。根性裡面的德能,能仁就是慈悲,寂默就是禪定、就是智慧,定跟慧是一體的,定就是慧、慧就是定,從定慧當中起的作用就是慈悲,就是能仁,這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。這一句名號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是這樣講的,我們念這一句名號要懂得這個意思。要真正能夠皈依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的定慧起的慈悲作用,救護一切眾生,我們本身就是釋迦牟尼佛。實實在在我們是釋迦牟尼佛,我們迷了,用這句名號把自己釋迦牟尼佛喚醒,喚起來,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,這是他的本懷。要曉得用這一個名號喚醒自己本性裡面的釋迦牟尼佛,念一切佛、念一切菩薩都是這個念法,你才有無量功德。

  我在講席裡跟諸位說過,佛說的一切經不是說他的經,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的「大藏經」,你要能這樣的會歸才有作用,你才會開悟,你對於經論才有親切之感,曉得不是外面的,原來是自己的。你要是把它劃一個界線,那是某佛的、某菩薩的,與我不相干,那糟了,你念一輩子也不會懂,聽一輩子講也聽不懂。學佛貴在直下承當,不拐彎抹角。直下承當就是完全是自己的,諸佛菩薩是我自性裡面現出來的諸佛菩薩,一切經論也是我自性當中現出來的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樣才能成就,如果不這樣學,給諸位說,那都是佛門裡面的外道,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外之佛、心外之佛,你就是佛門的外道,心外求法,無有是處。「佛」的意思也不多講,就講到此地。

  『在』,經上不用「住」,而用「在」,這個字很有味道。從前做皇帝,皇帝到哪個地方去巡守,叫「行在」,「行在」就是對皇帝的稱呼,為什麼?從前做皇帝,這一個國就是他的家。譬如你家裡房子很大,你在你家裡面,你說「我住在某個地方」,不對,你沒離開家,你還說什麼住?你只能說我在客廳、我在房間,在。皇帝,這一國都是他的家,不能說「我今天住北京,明天住南京」,不能說住,只能說在。為什麼?都是他的家。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佛的教化區,佛只有說今天在娑婆世界,明天在忉利天宮,不能說住,「在」就是沒有出自己的家。我們到什麼時候也稱一個「在」?不要再說「我住在某個地方」,一住就小了,這圈圈就小,「在」沒有圈圈、沒有界線。這是講佛這個時候他老人家是在舍衛國。

  『室羅筏城,祇桓精舍』,「室羅筏城」是舍衛國城的名字,這是印度話,在《彌陀經》裡面、《金剛經》裡面都翻作「舍衛國」,是一個地方。「室羅筏」跟「舍衛」音差不多,古人翻譯的時候是音譯的,這是處所的成就。室羅筏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豐德,這是當時憍薩羅國的首都,舍衛大城。稱「舍衛國」是稱它首都的名字,不是國名,這一點諸位要記住,它的國名叫憍薩羅。好像我們現在也有習慣,稱美國有的時候不稱美國,稱華盛頓,稱華盛頓大家也就曉得是稱美國,稱東京就曉得稱日本,稱漢城就曉得稱韓國。經裡這種稱呼很多,稱舍衛國,實際上「舍衛」只是憍薩羅國裡一個城市的名字而已,是它的國都。「室羅筏」就是「舍衛」,翻譯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,中國的意思是豐德。豐是指物產豐富,這個地方的物產豐富;德是講人民的知識水準很高,有學問、有道德的人很多,所以佛在這個地方教化,這個地方叫豐德。

  過去印度人,印度可以說跟著佛法與中國自古以來的交通就相當密切。印度在古時候稱我們中國叫「支那」,日本稱我們作支那,我們都不懂得支那是什麼意思。支那原來是梵語,意思跟室羅筏差不多,是指我們地方的物產豐富,人民智慧很高,是一種稱讚的稱呼。到後來我們不懂得,以為人家這樣稱我們是瞧不起我們,稱我們作支那國。正如同現在我們佛門裡面,人家外面稱我們和尚,都感覺得很丟人,和尚這個名詞好像是不好聽的。哪裡曉得和尚是印度話,它的意思是親教師,而一般人不懂得這個意思。親教師,親自教我的老師,我才稱他作「和尚」,好像在學校念書,他上過我的課的我才稱他和尚,沒有上過我的課的還當不起這兩個字。在佛門裡面「和尚」是最尊貴的稱呼,不是隨便稱,不是哪一個出家人都能夠當得起這個稱呼,不可以。在一個寺廟裡面只有住持稱和尚,住持以下的不能稱和尚。和尚在一個寺廟是個校長一樣,那一個學校裡校長只有一個,哪有人人都可以稱校長,那這個學校不就大亂!和尚就等於校長一樣。

  「祇桓精舍」,這裡頭有很長一段故事,我們也把它省掉不要講了。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,他們兩個人有一段因緣,原來佛在王舍城講經,須達多長者到那邊去作客,見到釋迦牟尼佛,對佛非常的佩服、崇敬,就想請佛到自己國家裡面來常住、來講經。但是佛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你要請他,要請那麼多人去,不是請一個,一個人招待容易,那一請就得請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他是大富長者,所以回國之後就想找一個地方能夠容納這麼多人。找來找去看到太子的花園很適合,祇陀太子的別墅在城外,風景也非常美,地方也很大。看中這個地方,就跟太子商量,「我要請釋迦牟尼佛到這邊來講經弘法,他的弟子那麼多,你這個地方招待他們很適合」,就想跟太子買這個地方。太子當然不願意,幾番的討價還價,太子看他的心很誠,故意跟他開個玩笑,聽說你家的財富很多,你家藏的黃金不少,你要是能把你家的黃金舖我這個地,舖多少賣多少給你。須達多長者真的就把家裡黃金搬出來舖地,祇陀太子一看,看呆了,心裡一想,釋迦牟尼佛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,要不然須達多不會幹這個傻事情。於是就跟須達多講,「算了算了,請他可以,功德我們兩個人做」。須達多說,「不行,我一個人做,我功德不給你」。祇陀太子想了一想,「那不行,你黃金舖地可以,這個樹木花草是我培養的,我統統把它砍掉,我這個不賣你總可以吧!我賣給你的是地」。那要把樹木花草都砍光,這個地剩下荒地,那有什麼意思!這樣一來須達多沒有辦法,「好,功德平分好了」。就是兩個人做功德主,這是「黃金布地」的掌故。《大般若經》也在舍衛國講的,那上面寫得很詳細,很有趣味的一段故事,我們在這裡也不必說了。處所的成就。

  【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】

  這一句是眾成就。這個地方的『眾』是常隨眾,在佛經裡面通常都是列常隨眾,因為他們是固定的,每一會都參加。除他們之外當然還有許多人也參加,後面一項一項也都給我們列出來。這就是六種成就具足了。此地特別要注意到的,比丘冠上一個大,『大比丘』不是普通的比丘,與後來歎德裡面有互相照應之處。「比丘」這兩個字是印度話,是出家人受過二百五十條比丘戒的人專稱。

  在這裡附帶給諸位說,和尚這兩個字在家人可以稱。你要認為出家人就是和尚,這是你不懂得這個字的意思。和尚是老師,你要在學校教書,你的學生就叫你做和尚,印度話就叫和尚,和尚是老師,是通稱,所以「和尚」是在家、出家都可以稱,不是出家人的專稱。「法師」也是在家、出家人通稱,以世出世間法教化一切眾生的人都稱法師。直接教我的,我是他的學生,我稱他作「和尚」;他在外面教化眾生,但是沒有直接教我的,我稱他「法師」。就好像在學校裡面讀書一樣,我這個學校很大,裡面老師有一千多人,上我的課的是我的親教師,不上我的課的,他是學校的老師,我們中國習慣的稱呼就是「老師」兩個字,沒有分別。印度人有分別,沒有上過我的課的稱「法師」,上我的課的稱「和尚」,它有個親疏之別。所以要曉得,和尚、法師是出家在家都可以稱。居士可以稱和尚、可以稱法師,不能稱比丘。比丘是出家人專稱,比丘、比丘尼是專稱,不通在家的,在家人不能稱。所以和尚、法師是通稱,不是專稱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這個常識。現在一般人都誤會了,認為只有出家人才稱和尚、稱法師。實在講真正懂得這個意思,那稱和尚、稱法師是罵人。為什麼?他雖然出家,並沒有教化眾生,你稱他作和尚不就是罵他?稱他作法師也是罵他,沒有教化眾生。就好像雖然是個學師範的,師範畢業了,從來沒有教過一天書,你見到他,「某校長、某老師」,你不叫挖苦他嗎?所以我們要懂這個意思,那就是名與實不相符,名實相符是敬稱,名實不相符是不恭敬。

  比丘有三個意思,第一個是「怖魔」的意思。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出家人受比丘戒的時候,諸天魔王恐怖、害怕。魔王就希望他的魔子魔孫一天比一天多,他有個家族觀念,你一出家,離開,走了,他心一慌,「我的魔子魔孫又少了幾個」,心裡就很不高興。那個出家人真正的出家,你真有能力了生死、出三界,他才恐怖。你出了家,還跟在家人沒有兩樣,那個魔王看了笑一笑,「沒有關係」,為什麼?「他是裝模作樣,不是真出家的」。真出家他恐怖,不真出家他恐怖什麼?第二是「破惡」,出家人是斷惡修善。第三是「乞士」,乞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。所以出家人不蓄資財,三衣一缽,托缽的,沒有資財,這是真正的出家人,真正有成就。今天的環境實在是變了,不一樣,出家人有資財,銀行裡有存款,也有房地產,所以魔王看到哈哈大笑。為什麼?他一點也不著急,決定出不去,他不會恐怖的。所以我們真正做一個出家人要記住,你要不如法修行,不能成功,是佛門的罪人。自己有了道場,要記住,組織財團法人,交給公家,自己決定不可以有。小乘經裡講「積財喪道」,決定是障礙。捨掉,你所得到的是大千世界,你所得到的是實報土、寂光淨土。你要捨不掉,你所得到的就那麼一點點大的小房子,那是你的,為什麼?你有住,你不是在。我們出家人說,我在華藏視聽圖書館,我不住華藏視聽圖書館,我一住就完了,我還能了生死、出三界?不能。我在這個地方,那無所謂,我不能住這個地方。你們大家好好的記著,如果要成就、要了生死、要做三界的主人,就要學佛「在」,不能住,凡夫才住,我們是在,而不是住。

  今天到這裡把六種成就介紹出來。這六種成就,給諸位說,這是佛學常識,諸位聽了,懂得之後,將來看一切經,經前面都有這個字樣,都是這個講法,沒有什麼例外。頂多是處所不相同,查查佛學字典、查查註疏,你就懂得。下面這十二句「歎德」非常重要,也可以說整部《楞嚴經》的精華就在這十二句裡,讚歎這些大比丘們的德能,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學習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