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九集) 1979/9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09

  在這一段讚歎詞當中,我們就曉得,世尊座下那些聲聞弟子們,人人都是菩薩示現,而不是真正的聲聞人,就是不是真正的小乘人。前面我們曾經說過,度眾生是有次第、有親疏的,由近而遠、由親而疏,諸佛示現的樣子就是不壞世間法,唯有這樣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,才能夠圓度一切眾生。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人,無論在哪一方面,他都會給世間人建立一個好的榜樣。不單說要如理、要如法,還要能夠順乎人情,真正是不容易;換句話說,如理如法而不順人情的事,佛都不做。佛所做的事情,三方面都要顧及到,這是我們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常常見到的,《楞嚴》這段經文尤其是明顯。這兩句這是盡未來際:

  【拔濟未來。越諸塵累。】

  可見得聖賢人之心,不僅是為當時人著想,他要為千年萬世之人著想,想得實在是太周到。『拔濟』,「拔」是拔除生死之苦,這在佛法裡面,我們從綱領上說,就是用三學三慧來拔除一切眾生之苦。「濟」是幫助、救濟,菩薩以無障礙的大慧化導一切眾生,這是濟。通常在佛法裡面,用慈悲兩個字來說,拔是屬於悲,濟是屬於慈,慈悲一切就是此地的「拔濟未來」。未來,特別是著重在後世的眾生,前面是講現前,這是講後世眾生。可見佛菩薩的慈悲不僅僅是達到現前一切眾生,還要使無量劫之後的那些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,由此可以能夠看得出,佛菩薩悲願弘深、廣大無涯。

  『越』是指超越,『塵累』,塵是比喻的意思,凡是染污我們根性,那一切法我們都叫它做塵。在佛法裡面常用歸納的方法,把一切染污根性之法分為六大類,我們叫六塵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。這些東西與六根是對立的,以六根為緣而染污了清淨的本性,所以這六大類就叫做六塵。什麼叫做「累」?心裡有牽掛就叫累,心有牽掛就放不下。這就是佛法裡通常講的「八萬四千塵勞」,這就是煩與累,累贅有情眾生在六道裡面、在生死苦海裡面得不到自在。這些大菩薩們發了大心,一心一意要幫助一切眾生超越塵累;換句話說,我們俗話講斷煩惱、了生死超三界,這是諸佛的本願。菩薩學佛,菩薩是佛弟子,所以這些菩薩們幫助佛來弘揚大法。他們並不是口頭上的幫助,也不是說心裡發個願幫助,你看看在這個法會裡面,他們是以實際上的行為來助佛弘化。這些人多數都是大菩薩,我們是看這個境界,上次跟諸位說,那都是法雲地的菩薩,絕不是普通菩薩。如果我們從五忍上來講的話,那是無生忍以上的菩薩,我們在圓教裡面看,圓教七地證無生忍,都是七地以上。何況裡面還有不少是古佛再來,已經成了佛,倒駕慈航,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,這是這些聖賢人的悲願。

  下面經文,這是舉出幾位上首來代表。佛講一切經,每一會他的這些常隨弟子沒有一個缺席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沒有一個缺席。可是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看到,所列上首的名字不盡相同,此地所列的有六位大阿羅漢,我們在《彌陀經》裡面看到的有十六位尊者,而《金剛經》裡面我們只看到須菩提尊者。既然是每會這些大眾都參加,為什麼有的經上寫這個人的名字,有的經上寫那個人的名字?要曉得列出這個名字,它的本意是代表這個法門,與這個法門相應。正如同開會一樣,叫我們一看到這幾個人,就曉得這個法會裡頭佛說的是什麼事情,討論的是什麼內容。不要看經文,一看到這些人就行,心裡大概就有數,是這麼個意思。譬如我們現在政府裡面教育部長召集一個會議,是各省市教育廳長、大學教授這些人,我們一看到這些出席的人,就想到這個會議一定是討論教育,它絕不談外交,也不會談經濟,為什麼?這些人都是辦這個事情的。從一切經前面所列的這些上首、這些人,你就曉得這部經是講什麼,它的用意在此地。並不是說這個經上有這個人出席,那些人沒出席,大概沒有來吧!那就錯了,人人都參加,一個也不缺。我們看看此地這六位上首:

  【其名曰。大智舍利弗。摩訶目犍連。摩訶拘絺羅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須菩提。優波尼沙陀等。而為上首。】

  這幾位尊者可以說都是佛的大弟子,他們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下,每個人代表一個專長,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。這些人我不要一個一個介紹,一個一個介紹那是講故事,這是許多註疏裡面、《釋迦牟尼佛弟子傳》,諸位都可以能看得到,所以不要再介紹。我們看到上首裡面有『舍利弗』,你就要曉得這部經一定是代表智慧第一,因為他在學生裡面是智慧第一,同學當中智慧最高的。『摩訶目犍連』,「摩訶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是大的意思。大目犍連尊者是代表神通第一,本經就是神通第一,是由他來代表。

  『摩訶拘絺羅』,摩訶拘絺羅尊者在這裡我們要做個簡單的介紹。這個人是舍利弗的舅舅,這個人非常的聰明,智慧很高,喜歡與人辯論。當他的姊姊懷了孕,就是懷他這個外甥舍利弗,姊姊的辯才忽然特別的敏利,我們一般講辯才無礙。過去他跟他姊姊辯論的時候,還常常能佔點上風,他姊姊一懷孕之後,每次辯論都輸給他姊姊。他心裡一想,「這一定不是我姊姊有什麼能力,她肚子裡懷的小孩一定是絕頂聰明,這個外甥生出來之後,我這做舅舅的要是辯不過他,這多難為情!」於是就到外面發憤去求學,大概在印度當時所有這些學派他都用過功夫,都去修學,求學的時候那是真正用功。今天上午我講經的時候跟諸位說過,我舉出我們中國古人,有人讀書精勤,十幾年不睡覺的,這在我們中國看到的,疲倦了書桌上打個盹,眼睛閉了休息一下,一醒過來,提起精神又接著幹,有十幾年不睡覺的,所以人家學問成就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摩訶拘絺羅也差不多到這種程度,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,所以指甲長得好長,以後人家叫他長爪梵志。他不是不剪,他沒有時間剪,連剪指甲的時間他都沒有,這樣的用功讀書,把印度所有的學問都學盡。回到家鄉,這一打聽外甥,他曉得有個很聰明的外甥,外甥已經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了。他知道這個事情,非常的不服氣。他說,「我這個外甥是聰明絕頂的人,釋迦牟尼佛有什麼了不起?他有什麼資格做我外甥的老師?」去找釋迦牟尼佛辯論。釋迦牟尼佛看到他來,曉得他的用意,先叫摩訶拘絺羅迴避一下,不要跟他見面,先跟釋迦牟尼佛來辯論。釋迦牟尼佛就問他,「聽說你很有學問,你所學的學問是以什麼為宗旨?」他理直氣壯,「我以一切法不受為宗旨」,一切法不受。佛就問:「一切法不受,你提出的這一點,你自己受不受?」他聽到這個話心裡一想,「麻煩大了,如果我要說不受,那我就沒有宗旨;如果我要說受,我明明說我一切法不受,怎麼還受一法?」想想不對勁,掉頭就去,知道輸了,走了沒多遠想一想,不行,大丈夫敢說敢當。他跟釋迦牟尼佛打賭的,兩個人辯論,釋迦牟尼佛要是贏,他就把頭輸給他、砍頭輸給他;他要是贏了,釋迦牟尼佛就把摩訶拘絺羅還給他。結果一想,「輸了,輸定了,那個人確實是個聰明人。好,我說話算話,我就把頭砍給你!」釋迦牟尼佛說:「佛門裡面沒有砍頭的道理,我也不要你的頭,你就跟我做弟子吧!」收他做徒弟、收他做學生。拘絺羅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大膝,摩訶是大,拘絺羅是膝蓋。他大概膝蓋比別人大,印度人有很多取名字是就身上形狀起的也不少,所以叫大膝尊者。他有這麼一段故事。這個人在佛的弟子當中是辯才無礙,答問第一,無論什麼人問他問題,對答如流,那就是他的學識太豐富,沒有跟佛以前,世間所有的學術學問他都能通達,以後跟了佛,世出世間法都是答辯無礙。有他在這個地方,我們就曉得,這部經是答問第一,問得也高明,答得也高明,是第一流的問答。從前有人說如果要想學辯論,《楞嚴經》可以說是一部辯論的範本,會問也會答,這是由這一位尊者來代表。

  『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』,這就是通常我們簡稱叫富樓那尊者。這位尊者他的名字,是父親的名字跟母親的名字合起來,做為他自己的名字。「富樓那」是他父親的名字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滿的「滿」。「彌多羅尼」是他母親的名字,翻成中文是慈的意思。用中文翻譯也常常稱為滿慈子,合起來這個意思很好,慈悲圓滿,有這個意思在,他在釋迦牟尼佛會中所代表的專長是說法第一。

  末後這兩位尊者,一位是『須菩提』,諸位很熟悉,因為我們《金剛經》念得太多,《金剛經》的當機就是須菩提尊者。這位尊者在弟子當中所代表的是解空第一,對於般若真空的道理他首先明瞭,所以在《般若經》裡面他是上首。『優波尼沙陀』也是解空第一。這裡面代表解空是用兩個人,兩個人是代表兩種方法。須菩提尊者所代表的是當體即空,所以說體空觀,這是代表一類利根的,一聞千悟,是代表這種圓頓根性。「優波尼沙陀」是代表分析空,中人是從法相用分析的方法也覺悟到萬法皆空,就是從因緣生法上開悟的,曉得一切法無非是緣聚則有、緣散即無。有與無,實在講是緣聚緣散不同而已,一切法的形形色色,不過是那些緣聚集的方式不一樣而已,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,除這個之外沒有什麼不相同的。從這個地方悟入萬法皆空,那是優波尼沙陀所代表。「優波尼沙陀」這句話也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塵性空。佛法裡面講的塵,類似我們現在所講的原子、電子,把物質分析得最小,小到不能再分。原子、電子還不到佛法裡面講的極微之微,還不到這個程度。可見得在三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那些弟子對於這些物質的分析,絕不亞於今天的科學家。我們想想,他們是如何的聰明!我們今天這些科學家發現到物理現象,是借重許多科學儀器才發現的,那個時候他們這些人用不著任何儀器,憑藉的是什麼?五眼圓明。他們有天眼、有慧眼、有法眼,這是在菩薩位次上;此地所講的深位菩薩,無生忍以上的菩薩,當然也具有佛眼,五眼圓明,對於世出世間法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他代表的是從分析裡面覺悟到萬法皆空。

  從這六位上首他們的專長,也就能看出這部經的特性,這部經是智慧第一、神通第一、答覆問題第一、說法第一、解空第一,無論是從體空、無論是從分析空都是第一。用這六位上首,就把這部經的特色顯出來。《楞嚴經》如是,一切經都不例外,將來諸位一展開經本,看看前面是哪幾位代表,你就曉得這部經的特色,這部經的內容。所以古人才說,序、正、流通這三分是相等的,有個比喻說「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」,法味是同樣的濃厚,並沒有差別,會看的人從序分裡面就看到正宗的內容。我們根性很鈍的人看了這些上首,只念念名字,對他生起恭敬、禮拜之心,不知道他代表什麼意思,還以為楞嚴會上只有這些人,實在是大錯特錯,那入到正宗分我們還是不懂。因為序分這幾個人,就是把正宗裡面的綱領暗示出來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這是上首表法。我們再看下面,還有其餘的那些大眾,能夠看得出法會的莊嚴。

  【復有無量辟支無學。並其初心。同來佛所。屬諸比丘休夏自恣。】

  這一段講法會有二乘眾,就是有辟支佛、有阿羅漢,那是真正小乘阿羅漢。前面我們讀的是大阿羅漢,大阿羅漢唯有法雲地的菩薩才稱大阿羅漢。阿羅漢的意思就叫無學,就是畢業,學問都學圓滿了。小乘學圓滿是小乘的阿羅漢,小乘法裡面畢業;大乘法要是學圓滿,畢業了,就叫做大阿羅漢、大乘阿羅漢。大乘學問到什麼時候才學完?到第十地的菩薩法雲地。再上去就是等覺,等覺也叫做後補佛,實在講他是成了佛,但是不在佛的地位上、沒有在佛位上,我們叫他做後補佛。如果照這個意思來看,前面皆是大阿羅漢,那不都是法雲地的菩薩嗎?這個地方講的阿羅漢是小乘。人數有多少?『無量』。這個「無量」是貫下去的,無量辟支佛、無量無學、無量初心,這兩個字是貫到底下去。

  『辟支』是印度話,翻譯中國叫緣的意思,佛是覺,辟支佛這三個字翻成中國就叫緣覺,這是世間可以說一等的聰明人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明,辟支佛有兩種,一種是出現在佛在世的時候,他們也是佛弟子,稟承佛所教的因緣法修學證道,就叫做緣覺。緣覺通常是觀十二因緣,流轉還滅而悟入無生的道理,他的能力可以斷見思習氣,比阿羅漢要高。阿羅漢能斷見思煩惱,習氣還不能斷,他們連見思的習氣都可以斷除,這是第一類。第二類是出現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,他看到自然的現象,生物的變異,他覺悟、他開悟了,這一類的就叫做獨覺,他沒有老師,自己開悟。為什麼他會自己開悟?佛在經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佛說我們修行人證得須陀洹以後,這是小乘初果,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一定證果,證小乘果位,不會等到第八生。假如天上人間七番生死,最後這個第七番的時候遇到佛住世,一定證阿羅漢、證辟支佛;如果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佛出世,他就是以獨覺這個身分開悟證果。絕對不要等到第八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,獨覺就是這樣來的。我們要追溯他以前,他是跟佛菩薩修行過的,而且證到初果以上,這是七番生死時間到了沒有遇到佛,所以就稱為獨覺。這個地方講「無量辟支」,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,當然都是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。

  『無學』,無學就是指小乘阿羅漢,所謂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他在小乘法畢業,再沒有學的,這是小乘羅漢。『並其初心』,有了這句我們心就很安,為什麼?楞嚴法會上還有「初心」,並不只大阿羅漢、辟支佛、小乘阿羅漢他們,如果都是他們,那我們沒有分。我們在這裡看還有初心,初心是什麼?初發心的學人。由此可知,這個法會裡面有聖人、有凡夫,初學還是凡夫。

  後面這句很重要,『屬諸比丘休夏自恣』,這是說明法會的時節因緣。「屬」在此地作當講、作遇到講,就是正當這些比丘們夏安居圓滿,在舉行自恣法會這個時候,他們遇到。什麼叫做結夏安居,什麼叫做自恣法會,這在佛門裡面是非常重要。很可惜這個非常良好的制度,我們佛門現在把它捨棄,實在是太可惜。我們要想佛法興旺起來,結夏自恣一定要恢復,如果不恢復,佛法是沒有法子中興的。首先我們要懂得夏安居的意義,夏安居的緣起是隨俗,因為印度夏天這三個月是雨季,出門去托缽很不方便,一切的外道在這三個月都不出門,都靜修。如果說是佛的弟子這三個月還到處去托缽,世間人看到要譏嫌、要譏笑的,好像別的修道人都那麼規矩,只有他特別,所以釋迦牟尼佛隨俗也舉行安居。

  佛雖然隨俗,可是意義卻不相同,意義是屬於一種進修教育。佛的弟子很多,沒有成就的要跟著老師,不能離開,就是還沒有畢業的;已經畢業的、已經成就的,要出去教化眾生,去弘法利生,一年到頭都在外面教化眾生,對於自己的進修當然還是有點妨礙,雖然講是教學相長,依舊不能專心的去修學。佛定的夏安居這個辦法就好極了,那就是說,已經畢業的那些學生,一年當中九個月的時間你們在外面教化眾生,這三個月統統回到老師身邊來做進修的教育,年年如此,這種設施在教育上來講,實在是非常的圓滿。如果沒有進修,那個老師的程度,說實在話,往往就止在一個境界裡面。佛的弟子可以說都是師資,每年在這三個月,把所有的這些師資統統召回來,在一起研究討論。這樣當老師的人,才不至於止在他所教的那個階段,他自己的品德、自己的學問也是年年在增長。現在我們台灣也有不少佛學院,當然佛學院效果還沒有達到佛門裡面所要求的。如果能真正照佛門要求這個標準,學生畢業,出去講經說法、弘法利生,夏安居這三個月統統回到佛學院裡面來。這三個月從事於進修教育,再接受老師的教導,同學們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,這是夏安居的本意。它是屬於召集的教育、屬於進修教育,用意實在是太好了。

  自恣法會就是這個教育這三個月的結業典禮。它這個結業裡面還附帶著有考試,而且用的方法很特別,評述。諸位要記住,同學們當中有過失是不可以說的,無論是當面、無論是背後決定不許可,這個諸位要記住。為什麼?同學都是老師,老師要教導學生,你要是看到他的過失,在外面批評,在外面說某人有這個過失、那個過失,於那個人沒有影響,影響他的學生。他的學生一聽:我這個老師有這裡毛病、那裡毛病,算了我不跟他學了。你要曉得,你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,這是造阿鼻地獄的罪業,是不可以說的,只能夠有讚歎。讚歎為什麼?是幫助他度眾生。諸位要了解這點,這個不是對某一個人,這是愛護佛法、是愛護眾生。可以當面來說的,只有在自恣法會上,這個法會是三天。自恣法會上這三天,某人有過失叫他自己發露懺悔,自己有什麼毛病要當眾懺悔。如果你自己不懺悔,別人知道,別人可以當著大眾把你指出來。但是要曉得,一年當中只有這三天,除這三天之外是不可以舉人過的。自恣法會,給諸位說,是關著門開的,不讓外面人看。為什麼?這裡頭有檢討過失的,外面人看到很難為情,影響我們教化。這個法會是關著門開的法會,是自己家的人檢討功過的,是不當外人。釋迦牟尼佛老師做主席,同學當中在老師面前可以互相的檢舉過失,叫他發露懺悔,平常給諸位說決定不許可,這是自恣法會。

  真正教學是確實如此。譬如我過去給諸位說,我們當時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,他那個時候開了個小班,只教了兩年,學生有二十幾個人。我們那個時候教學是關門教學,外面都派人看著,絕不讓人進來看。為什麼?有打有罵,要是叫外面人看到多難為情!尤其我們學的人又不是小孩,都是三十以上的人,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六十歲,這麼大的年歲在這裡學的時候,還有打有罵,太難為情,不能讓人看的。只有參加這個班才可以,不參加這個班,門邊上遠遠的都派上人看守著,不能讓你過來,不讓你看也不讓你聽,是這樣的教學法。有責備,彼此同學們也有互相挑剔的,你上台講經,老師要同學們挑毛病,「你們想、你們看,他什麼毛病?」一條一條指出來。但是只有在這裡面可以,出去外面決定不許可,出去外面挑剔那是毀謗、那是造罪業;在這裡面不是毀謗,是功德、是真正的愛護、是成人之美。自恣法會最後三天,它的性質就是這樣,考校一個學期九十天的功過,舉行結業典禮。自恣法會之後,凡是參加自恣的那才叫清淨比丘,為什麼?他的那些罪業統統在自恣法會裡面懺悔掉。這一天要是供養僧,功德最大,我們講供養清淨僧功德大!這天的僧那是真清淨,為什麼?人人都是懺悔,都舉行過懺罪,盂蘭盆會就在這一天。

  今年大概有好幾個單位在七月十五舉行齋僧,千僧齋,在北城峨嵋街的餐廳那個地方,我也去參加,他們打電話找我一定要我去,我去參加了。到那裡去應供的大概也有二、三百人的樣子。表面上很像,諸位要曉得,要三個月安居,如法自恣之後才叫做盂蘭盆會,才有效。我今年也沒有結夏,也沒有自恣,跑到那裡去吃了一頓,不能說他們供養沒有功德,總算是結了法緣,但是功德跟平常請客一樣,沒有兩樣。這種供僧不在乎人多少,他這裡有五個人在一塊結夏安居,舉行自恣,你來請這五個人、供養這五個人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真正的清淨比丘。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今天說到這樁事情,附帶跟諸位講一講。「休夏」就是解夏的時候,就是畢業,自恣是期滿的時候,剛才講這自恣法會。這個時節因緣可以說是太殊勝。

  【十方菩薩諮決心疑。欽奉慈嚴將求密義。即時如來敷坐宴安。為諸會中宣示深奧。】

  下面這是講菩薩眾,此地所說的是在自恣之前,這些人就參加、就到了,這是一些大菩薩眾。為什麼?平時我們心裡要是有疑問去請教佛,不見得佛有時間來給我們講解,縱然佛給我們講解,我們一個人聽,功德不大。諸位要曉得,夏安居自恣法會裡面,那就是佛所有在外面弘法的學生統統都回來,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問題,佛給我們一解答的時候,全體都聽到,這個功德利益多大!那些十方菩薩們心裡面有疑問,什麼時候去找佛來解答?多半選在這個時候,每年一年一度的大團圓。佛門裡面的大團圓,而且時間又這麼長,這個設施實在是太好,我們應當要恢復。我過去在圓山臨濟寺建議過白聖法師,在佛光山我建議過星雲法師,我建議他們就是每年我們一定要舉辦進修教育,把佛學院畢業出去的學生,在外面弘法的,每一年要召集回來進修三個月。很可惜這兩位大法師都是自己太忙,沒有時間顧及這些事情。實在講這個事在佛門不是小事,是大事,我們把它疏忽掉。這是希望真正有心之士、真正發菩提心的人,真正想挽救佛法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的大心菩薩,要留意這樁事情。這個事情要是辦成功,給諸位說,無量無邊的功德,佛法裡頭第一功德。

  他們這些人選擇這個時候來請教。『欽奉慈嚴』,「欽奉」,欽是欽敬,恭恭敬敬的承事,敬順無違的意思。「慈嚴」是指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善巧,所謂是恩威並濟,有時候以慈悲的方法來攝受,有時候還要用威厲的方法來折服,兩種方法要適時、適當的去運用,才能把學生教好。如果說一昧只用慈愛,時間久了就變成溺愛,那個學生教不出來;如果一昧用威嚴,天天板著面孔,學生看了就害怕,一看到老師來就躲起來,也不能教化眾生。所以為父母、為師長,對於兒女、子弟要懂得恩威並濟,要叫子弟既敬愛又害怕,又要怕他,這樣才能夠教得好,你說什麼他才能聽,你教給他,他才認真的學。慈,眾生對他生恭敬之心;嚴,眾生對他生畏心。老師有慈嚴,學生才有敬畏,這個樣子才是師資道合,才能達到教學的目標。

  『將求密義』,「將求」是想求還沒有說出來。「密義」是什麼?如果拿我們這部經來講,就是前面所講的密因了義,我們經題裡面給諸位介紹,「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」,這是圓頓大法裡面的總綱領。因為修行,因地心與果地覺必須相應,因果才不差,我們才能成就。法門要求了義的法門,我們成就才快,才不走迂迴的路子,這是一切學人可以說念念所希求。在此地那些大菩薩,人人都有這個意思,都想求佛來開示,但是這個話還沒說出來。這段給諸位說,這是啟請,是菩薩請法。怎麼請的?意請,沒有說出口來,心裡有這個意思。大眾心裡面一動念頭,佛就曉得,所以下面說,『即時如來敷坐宴安,為諸會中宣示深奧』,那些菩薩們是意請,釋迦牟尼佛是意答覆他,彼此都沒有說話,請法的人沒有說話,說法的人也沒有說話。我們再看底下一節經文妙極了:

  【法筵清眾。得未曾有。】

  人人都得道、都開悟了。我們看看這個現象,比禪宗還要神祕,大家坐在那裡沒有說話,老師在講台上也沒有說話,功德就圓滿,都成就了。你們看看這個味道,這在禪宗裡面就是以心印心。

  我們再把這個文簡單的消消。「即時」這是指如來應機的時節,作法度生,佛沒有言詞,但是有動作,動作就是答覆。「敷座」,佛門裡面有所謂坐具,拿現在講,就是墊子。諸位要曉得,在古時候我們中國跟印度,都沒有現代這種桌椅,不是把桌椅排起來我們坐座位,不是的。古時候有几,而坐都是席地而坐,所以地上要鋪坐墊,房子裡面也是如此。諸位也許看到過日本人的房子,榻榻米的房子,要曉得那個榻榻米的房子是我們中國的房子,日本人沒有房子。日本人從漢朝時候,就跟我們中國來往,隋唐那是極盛的時候,派了許許多多的留學生到中國來留學。所以日本人穿的衣服是我們中國衣服,住的房子是我們中國房子,把我們中國東西全部都學過去,他有個好處,學去這麼多年來沒有改變。所以我們讀古書,有的時候看許多東西看不懂,一跑到日本去都懂了,為什麼?古書裡面所講這個記載,到日本去就是那個環境。所以我們要想了解我們的祖先,古代的祖先,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生活方式,到日本可以能看得到。而我們自己反而忘掉,真是一絲毫都不曉得保存。「敷坐」,就是把坐墊鋪好。「宴安」,宴是恬然寂靜的樣子,安是在大眾當中安坐。這就是說明,佛與大眾自恣的時候,自己把自己的座位鋪好,安然的坐下。

  末後這兩句,「為諸會中,宣示深奧」,會中就是指自恣法會;宣示,宣是宣揚,示是指示;深奧,正與前面菩薩意請相應。菩薩要求密因了義,深奧就是密因了義,所謂是超過權小三乘的妙理,這是幽深隱奧的法門。這種方式,也是教學法裡面的一種,是屬於暗示的方法,也是要學生到這個程度,時節因緣成熟了,可以運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直截了當,一下就能夠教學生徹底的悟明,千言萬語講不清的,這麼一暗示都明白了,恍然大悟。古人有所謂「萬言萬當不如一默」,這個意思是說,你說一萬句,句句都妥當,不如一句話不說,比萬言萬當還要高明。有所謂「百戰百勝不如一忍」,百戰百勝了不起,不如不戰,這些話都彷彿是禪機。像這種示現,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在楞嚴會上,一切大乘法會裡我們常常看到。譬如經裡面所記載的,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升座,文殊菩薩當維那,維那就好比司儀一樣,好比班上的班長一樣。佛一升座還沒有說話,維那就把大磬一敲,就說「諦觀法王法,法王法如是」,釋迦牟尼佛就下座了,佛沒有說法。他告訴大眾,你們諦審觀察法王之法,法王的法就是這樣的。就是什麼樣?誰懂得?佛就下座了。給諸位說,真正明白的人,文殊菩薩已經多事了!我們能不能懂得這個意思?這個給諸位說,在說法裡是最高級的,無量無邊的意思,就在這一表演當中全都露出來,明眼人看起來毫無祕密,全盤托出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他所證得的是什麼,全露出來,都擺出來給你看,就看你能不能看得懂,在此地也是如此。《金剛經》一開端,釋迦牟尼佛「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」,到回來也是把腳洗一洗,敷座而坐,也是全體現前,跟此地沒有兩樣,那是佛的境界,是一真法界畢露無遺。誰懂得?大智慧的人才懂得。文殊菩薩他懂得,須菩提尊者他懂得;如果六祖要在座的話,他懂得,我們敢說他一定懂得。我們懂不懂?我們為什麼不懂?給諸位說,我們心裡有事,所以就不懂。那些人為什麼會懂得?他心裡本來無一物,所以他懂。我們這個心裡物太多,何止萬千?所以我們不能懂。我們那個千千萬萬之物把我們的悟門堵得死死的,沒辦法打開。什麼時候到我們自己也無一物,我們就懂了,我們絕不輸給文殊菩薩,也不會輸給須菩提,我們可以跟六祖一樣。就在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本來無一物,心裡面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、一念不生,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妙理、一切妙法統統看出來。

  『法筵清眾』,就是指自恣法會上這些大眾。筵本來是筵席,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這個法會也叫法筵,為什麼?每一個人參加在這裡面都開悟了,法喜充滿,這就是精神上的糧食,所以講席也稱作法筵。「清眾」,就是在講席裡面大眾得到清淨心。就好比一切筵席裡面各個人吃得酒醉飯飽,吃飽了,在佛的講堂裡面一個個心都得到清淨,精神上得到飽滿,這是清眾,指那些人一個個的心境湛然。『得未曾有』,這句是形容這些人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上,他們所得到的,真是聞所未聞稀有之法,他們看到、他們聽到、他們悟到。這段是指自恣法會以前,集會在祇桓精舍的這些大眾。下面一段是他方的那些菩薩們,感應道交而來聚會的,我們也把這一段讀下去:

  【迦陵仙音遍十方界。恆沙菩薩來聚道場。文殊師利而為上首。】

  迦陵頻伽是鳥的名字,翻成中國意思是妙音,這鳥叫的聲音非常好聽。經裡面記載說牠出產在雪山,就是喜馬拉雅山有這種鳥,這種鳥還沒有出殼,那鳥的蛋還沒有出殼的時候,叫的聲音就非常美妙,鳥當中叫的聲音最好。佛經裡面,常常拿迦陵頻伽叫的聲音比喻佛菩薩說法,諸佛菩薩說法音聲之美妙,就如同迦陵頻伽一樣。比喻為『迦陵仙音』,這是比方佛說法之美叫一切大眾聽不厭。佛的音聲『遍十方界』,佛並沒有說法,他的聲音就遍十方界,這是意業。那些十方世界的菩薩們有多少?恆河沙數,這些菩薩們『來聚道場』,聽到佛說法,尤其聽到佛要說《楞嚴經》,每個人都很歡喜,都雲集到祇桓精舍來。諸位要曉得,祇桓精舍現在大眾太多了,恆沙的菩薩都在這個道場,肉眼凡夫看不到。給諸位說,菩薩眾、聲聞眾、緣覺眾,乃至這些十方菩薩眾,我們肉眼凡夫都看不到,而實在他們都來聚集在這個道場。菩薩裡面是以文殊菩薩作上首,他來領眾,這就說到後面文殊菩薩給我們揀選圓通,他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是個很重要的人物,他是自恣法會之後,聞音來集的這些菩薩眾們。

  我們讀到這段經文,我們應該要覺悟,佛陀當年在世是怎樣攝化眾生?攝化眾生的儀式、攝化眾生的善巧,我們處處要學。佛在世的時候,四眾弟子是一家人,所以能有這麼大的力量,將教化能夠遍及到世界、延綿到三千年的今天,就是因為四眾是一家人。而維繫這一家,團結成這個力量,給諸位說,實在就是自恣法會。平常天天講經教學是照顧在學的這些學生,已經畢業的學生,就是每年一度的進修教育。這是把一切的弟子整個都團結起來成為一體,所以才能夠產生這樣大的力量,建立不可思議的功德事業,這都是我們要覺悟,我們應當要效法的。所以學佛萬萬不能說,只學經典裡頭一點道理,它那個道理怎麼用,怎麼樣運用在我們生活當中,這尤其是我們要認真去研討的。所以學佛要學個活活潑潑的佛,要學佛的法門在日常生活當中確實能做到,做得很圓滿,真正帶給自己身心清淨、幸福利益,利益自己、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,這才是佛法不離世間法的真實面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一段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