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十九集)  1979/9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19

  【阿難。汝今欲知奢摩他路。願出生死。今復問汝。即時如來舉金色臂。屈五輪指。語阿難言。汝今見不。阿難言見。】

  記得在上個星期,經文雖然講到這個地方,前面一段的意思沒有能夠細細的交代出,我們曾經說過在今天這個時候把它補出來。諸位必須記住,在佛法的修學上,也就是我們自己實際的功德利益上來說,一定要有個成就,也就是說我們要有個結果。要得到最好的結果,一定要知道諸佛菩薩他們是以什麼樣的因地來修行。如果我們的因心與諸佛菩薩相同,我們將來一定是成佛無疑,一定有這個成就。由此可知,楞嚴會上佛所給我們講的最初方便,也就是我們下手之處,首先叫我們要明瞭什麼是真心、什麼是妄心,也就是前面所講的二種根本。我們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裡面生死流轉,苦不堪言,究竟為的是什麼?什麼因緣造成的?這在本經裡面說得詳細,我們讀了之後就應當覺悟。諸佛菩薩所以了生死出三界,不單是了生死出三界,而是合十法界為一真法界,他又是什麼樣的原因?這就是菩提涅槃的根本,由於眾生不知道真本,妄本要是覺悟也是真本,我們不覺,對於真與妄皆是一無所知,所以無始劫來我們受這麼多苦、受這麼多的難。

  多少好心的修行人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我們自己學佛絕不是這一生。如果說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,說老實話那善根福德因緣太薄了,不可能的。佛在經裡面常常給我們說,就拿《金剛經》諸位常常念,就應該要曉得,《金剛經》裡面佛告訴我們,我們打開《金剛經》讀誦,能夠不驚不怖,這種人就不是三、四、五佛所種善根,佛說這句話可以說是給我們大家授記。我們打開《金剛經》讀得很歡喜,沒有驚怖之心,那就是佛所講的,我們在前生絕不是在三佛、五佛所種的善根,而是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。由此可知,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是有很深厚的善根,既有善根,為什麼沒有成就?說實在話,是把佛陀所講的這樣重要的原理給疏忽了。《楞嚴》在我們中國非常的流行,不但學佛的人都喜歡讀《楞嚴經》,不學佛的過去念書人,哪個不喜歡《楞嚴經》?讀《楞嚴》的多,而成佛作祖的少,又是什麼原因?就是把這段經文輕易的看過。

  佛在二種根本說完之後,下面就是責備的話,這個地方的責備實在就是喚醒我們的迷惑,提醒我們注意。所以緊接著說:「由諸眾生遺此本明,雖終日行,而不自覺,枉入諸趣。」這個話如果說佛責備一般的眾生,給諸位說,那就太過分。一般眾生沒有接受過佛法,怎麼好責備?佛不會責備。這個話責備誰的?就是責備常常跟著佛聽經修行的這些弟子,是責備這些人。天天聽佛說,天天看佛行,為什麼還是不自覺?諸位要能體會到這一層意思,不要認為這話是責備一般眾生的,不是責備我們的。我們覺了嗎?我們還是不覺。覺了的人怎麼樣?覺了的人捨識用根,二種根本已經斷了,我們在解門、行門裡頭決定再不用生死根本,生死根本是識,八識五十一心所再不用。從覺悟這個時候起,我們就要用菩提涅槃的根本。菩提涅槃根本又是什麼?轉識成智,我們用四智菩提。四智菩提是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、成所作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給諸位說,依四智這是從作用上來說,本是一個,就是捨識用根。

  我們要用六根當中的根性,不要再用六識,這才是真正明瞭覺悟二種根本,從此以後再不入諸趣。不但是了生死出三界,實在是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,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。正是古德所謂「隨流認得性,無喜復無憂」,隨流是恆順眾生。怎樣隨喜?怎樣叫恆順?我們一切眾生在凡夫地上,那怎麼不隨喜、怎麼不恆順?都恆順。我們也是順著一切眾生,但是決定不是普賢菩薩所講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何以不是?我們是恆順、隨喜,不認識性,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「雖終日行而不自覺」,我們不覺。人家隨喜恆順是覺,隨流是隨順十法界有情眾生,隨流怎麼?認得性,就是處處見性、時時見性。見性,諸位曉得,見性成佛;換句話說,念念成佛。無喜亦無憂,喜與憂都是煩惱,七情五欲總是煩惱,都能夠斷得乾乾淨淨。所以才能夠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普度一切眾生,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這個地方講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是順著眾生說的;而在佛菩薩本身,本身人家是一念不生,清淨無為。連功德都說不上,還能說個什麼無量?講無量功德是隨順我們說的。我們說佛,不講其他的諸佛,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來說,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最大的貢獻,就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。他要是不講經、不說法,那他是個自了漢,他是以講經說法度一切眾生,這是於一切眾生有恩德。佛說法了沒有?佛沒有說法,佛無說而說、說而無說,佛沒有說法。我們凡夫看到他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幾乎沒有一天休息。凡夫看到是這個相,諸佛菩薩是如如不動的相。

  在這段經文裡頭,真正是難得、稀有,佛能夠以這麼簡單幾句話,把這樣重要的修學的樞紐給我們點出來,我們必須要珍重、要記取、要依教奉行。這個道理果然明白了,我們才真正懂得佛在了義經裡面所講,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。所以佛證涅槃,眾生的生死同是六根,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根性,一個是用六根裡面的六識,都是用的根。性與識是一不是二,性迷了就叫識,識悟了就叫做性,用的是一個東西,就是迷悟不同而已。迷悟之相,迷的相是動相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,心要動了,動是迷的相,是識,識是動的,性是不動。識是分別,隨著境界相起分別、動念頭,性是照,照了而不動。這種修行方法,我們如果明白了,我們照著這個方法來修,雖然是初發心,這種方法是佛與大菩薩的修行方法,我們能不能用?能用。我們能用、我們會用,在根性裡面講就是圓頓菩薩的根性。我們對於圓頓根性非常的羨慕,單單羨慕又有什麼用?自己要肯做。這點意思我們不必再多講,諸位讀《楞嚴》,講堂裡面聽講之後如果自己有時間,希望大家認真去研究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現在流通很普遍,很容易得到。

  請看底下今天這一段經文,這段經文正式的呵斥阿難尊者一向錯用了心。佛在前面所用的方法是旁敲側擊,叫阿難悟識不是心,阿難不悟,始終沒有悟過來。到這個時候,佛不得已要把這個事情點破,這是經文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一開端問阿難,『阿難,汝今欲知奢摩他路,願出生死,今復問汝』,這個意思是說,你在前面問我奢摩他路,你的意思是想了生死出三界,證取無上菩提,這樣的發願是非常的正確,是很難得殊勝的大願,所以佛在前面才把這二種根本清清楚楚為他指出;換句話說,這二種根本就是入菩提涅槃之大道。「奢摩他」是梵語,中國的翻法有好多種的翻譯,有好幾種講法,諸位可以參考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。雖然有許多種講法,但是我們把它歸納起來,它有一個不變的意思,就是止的意思。這是奢摩他不管怎麼樣講,體真止也好、隨緣止也好,不管什麼,止的意思是不變的。止是什麼?就是不動。禪家裡面講止觀,奢摩他是著重在止,縱然是用觀,觀的目的在止。由此可知,奢摩他是靜止到極處,正像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講的「如如不動」,如如不動就是奢摩他,這是菩提涅槃的根本。

  生死是極動之事,再沒有比生死動得更快,這個道理諸位乍聽起來又不太懂了,實在講佛法對這個事情說得太多,說出來了又好像懂。生是神識來投胎,死了以後神識離開身體,而神識給諸位說,這是動得最快,速度最快,比光的速度、比電的速度還要大。我們孔老夫子也懂得這個道理,他老人家說了,沒有詳細的說,你看在《易經.繫辭傳》裡面,孔老夫子講「遊魂為變,精氣為物」,佛法裡面講的神識就是孔老夫子講的遊魂。魂,給諸位說,不靈,靈魂那是恭維的話、好聽的話,魂怎麼會靈?魂要是靈,還會到這個世間來投胎、還會受苦?不會,它應當有好的選擇,所以它不靈。說遊魂很對,速度很大。我們講西方極樂世界,距離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凡夫眼光裡面看這個距離很遠,當中是有十萬億個佛國土,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,一個大千世界的範圍多大,我們不曉得。假定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個銀河系,諸位就可以想像到,從我們這個地球,當中要通過十萬億個銀河系的那一邊,才是西方極樂世界。那個銀河系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證實,從銀河系的這端到那端,用光的速度去走要多少年?二十萬年。我們這個銀河系在太虛空還不是最大的,還有比我們這大上幾百倍、幾千倍、幾萬倍。以光的速度來說,從我們地球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億萬年,什麼時候才能夠到達?可是我們神識不可思議,一彈指頃就到,你看這速度大不大!

  所以說動得最大的是神識,這就是生死根本。它跟菩提涅槃根本恰恰是相反,菩提涅槃是如如不動,是靜之極;而生死根本是動之極,這是這二種根本不相同之處。我們修行修個什麼?就是要修止、要修觀,觀是慧,止是定,定慧雙修。而戒學是幫助定慧的,沒有戒學,定慧很難成就,所以戒學是手段,定慧是目的,這一定要清楚。如果我們學戒而不知道戒學的目的,等於你走路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,這種苦行就毫無意義,所以要懂得目標。這個我們在講堂也跟同修們常常說起,戒學有等級,有人天的戒學、有小乘的戒學、有菩薩的戒學,這是從大的類別上來分。如果再細分,無量無邊,菩薩有五十二個階級,就是有五十二種不同的等級,同樣是一個不殺生就有五十二種境界,不相同,所以要是細分,這種境界是無量無邊。可是目的是相同,目的都是要達到定慧,幫助定慧,成就定慧。這是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我曾經將「淨行品」跟「梵行品」舉例說過,「淨行」與「梵行」是圓頓菩薩所修的戒律,那都是綱領。要修《華嚴經》,從哪裡下手?行門上從「淨行品」下手。

  我們《楞嚴經》從哪裡下手?從「四種清淨明誨」,從建立道場下手,這是在行門裡面講的最初方便。而修學理論的依據,是觀世音菩薩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這是行門裡頭最重要的原理。因地心是什麼?因地心就是奢摩他。叫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、了了分明,眼看得清楚,耳也聽得清楚,比什麼人都靈。看清楚、聽清楚,心裡面不起分別,沒有執著,如如不動。看清楚、聽清楚是修慧,如如不動是修定,修不成了,修不成再修戒。戒是什麼?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講求這些。如果定慧有功夫,給諸位說,高級的戒律是定共戒、道共戒。什麼叫共?定就是戒,道就是戒,自然有戒。道是指菩薩道,乃至小乘四果也可以說是包括的有道共戒,就是說證入果位的人都有道共戒,正在修行的人他有定共戒,這都是我們要明瞭的。

  佛在這一節經文裡面勘驗阿難尊者,總是希望他自己能夠悟入,還是用誘導的方法。『今復問汝』,再來問你。『即時,如來舉金色臂,屈五輪指,語阿難言』,佛在問他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動作。禪宗宗門裡面的棒喝,多半都是從《楞嚴》裡頭學來的。可見得佛說法並不是坐在那個地方很端正的、規規矩矩在那邊講,他有的時候有說也有笑,也有舉手、也有動作,有表演。這裡就表演,舉手握拳叫阿難見,意思是什麼?意思叫阿難見性。佛舉了個手,「屈五輪指」,握一個拳頭問阿難,你見到沒有?佛在前面二種根本剛剛講過,如果你果然是二種根本悟了,你用真本去見、用菩提涅槃去見,見的是什麼?見的是性。見性所見的不是色相,見性所見的是色性;聞性所聞的是聲性,不是塵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佛的意思是在此地。『汝今見不』,你現在見到沒有?『阿難言見』,阿難說見到了,見到是什麼?他究竟見的是性,還是見的色?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【佛言。汝何所見。】

  佛再追問一句,你見到什麼?

  【阿難言。我見如來舉臂屈指。為光明拳。耀我心目。】

  好了,凡夫見,他用的是什麼本?還是用的生死根本。無始劫以來斷不了的習氣,我們聽了不要笑,為什麼?我們跟阿難一樣,並不高明。假如我們在這個地方會了,你在這裡會了,你今天晚上在我們講堂成佛了。佛跟凡夫不一樣地方就在此地,你會用六根根性就叫佛,你不會用的就叫凡夫,凡夫跟佛有什麼不一樣?就這一點不一樣。我們同修當中有幾個人能轉得過來?有一個人轉過來,我們這個講堂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為什麼?有一個人在我們這裡成佛。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勉勵自己,佛每一句問的話都含有很深的意思,在在處處都是叫學人回光返照。可是阿難代表一個學生,裝的樣子處處迷惑,阿難是裝糊塗不是真糊塗,之所以裝糊塗,對我們業障重、煩惱深的人是無量的慈悲。如果阿難尊者在此地一下就悟了,悟了後頭經就沒有,不要講了。我們讀到這個地方不悟,不悟還是不悟,不悟怎麼樣?不悟多聽一點,阿賴耶裡面的善根種子多種一些,做為將來開悟的因緣,這個功德利益在此地。所以不悟沒有關係,不悟要常常聽、常常讀誦大乘,拿我們一般來講就是印象深,印象愈深愈容易開悟。對於這些道理印象要是淺、要是薄,這種力量敵不過煩惱習氣,這就是不能開悟的因緣。

  這幾句所講的,如果阿難果然在佛的這句話、這一問之下能夠回光返照,怎樣找?像前面七處徵心那個方法去找。找見處了不可得,就見到什麼現象?見到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這是見性,這就叫奢摩他路現前,見,見得清清楚楚,心裡如如不動。後來禪宗的祖師也運用這個方法,也是舉手成拳問:見了沒有?底下人剛剛張口,馬上把你嘴堵起來,不准你說話。為什麼?你一說那又跟阿難一樣。這個方法就是逼著你開悟,告訴你見不許動心、不能開口,所謂「開口便錯,動念皆乖」,這是禪宗的方法,開口三十棒,閉口還是三十棒。我們今天看沒道理,「錯了打三十棒,不錯也三十棒?」不錯也錯了。這是我們讀禪宗語錄,常常看到那些善知識不講理,不可理喻的,諸位要知道,那叫真善知識。奢摩他是體真止,當體即空,這就是見性。空觀的別名就叫做如來藏,也就是本經裡面常講的「清淨本心」,或者講常住真心。由阿難這麼一答覆,我們才曉得阿難依舊用的是攀緣心,也就是還是用的分別心、執著心,以他的思惟想像來觀察一切萬物,來答覆釋迦牟尼佛的發問。這就是《楞嚴》後面佛給我們解釋什麼叫無明,無明從哪來的?這是講到根本的根本,「知見立知」。知見是本來有的,眼見色相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,耳聞音聲聽得清清楚楚這是知見,在見聞之中自己要是動了心、動了念,這就叫立知,這錯了,這就叫無明,這是生死根本之根本。

  諸位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、沒有說一句話,你才懂得這是什麼回事情。佛確確實實沒有說一個字、沒有說一句話,如果要說一個字、說出一句話,佛是凡夫不是佛,他也是迷惑顛倒。我們要能夠入佛的境界,佛是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我們應當要什麼態度?我們要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。這就是大經前面講的「一時」,《彌陀疏鈔》剛剛給諸位說的,一時,一就是不二,證得一心的時候一切萬法都歸到一,萬法歸一就是這個時候。經裡頭一開端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,一時就是這個時候,萬法歸一的這個時候。這個時候是什麼時候?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。到這個時候就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聽而無聽、無聽而聽,所以才叫師資道合。師資道合,合就是一,也沒有老師、也沒有學生,也沒有佛、也沒有眾生。為什麼?一,不二。諸位會不會?會了大受用,會了你得大自在。你如果是真正能會到,我可以說現在地球上四十多億人你是最快樂的人。

  我過去在求學的時候也聽人家講過不少次的經,包括台中李老師在內我聽了他十年,給諸位說,也沒有像我這樣講得露骨。他們講經很含蓄,要叫我去猜、去摸;我跟諸位講的和盤托出了,再不開悟那沒法子。我這些話諸位要是聽懂,你看古人的註解就有味道,再也不會迷在註疏裡頭。我說迷在註疏裡頭這是很多人,尤其是初學的,看經文好像這個意思很淺顯,能看得懂;一看註解就迷惑了,愈看愈看不懂。那個註解是解釋經的,怎麼會看不懂?古人的註子裡頭有很多含蓄的話,你要入這個境界,你才看到人家講得不錯,這個話講出來,很清楚的擺在字面上;可是你不入這個境界,你怎麼看,這個話也沒講出來,擺在面前,還說人家沒講清楚。誰冤枉?自己冤枉,人家不冤枉。佛法這六種成就,「如是我聞,一時」,妙極了!一《大藏經》,十方諸佛所說的,一句話六個字已經說得圓圓滿滿的,一點欠缺都沒有,幾個人能懂得如是我聞一時的味道?所以佛在涅槃的時候,教給阿難以後結集經典前面要安這幾個字,用意深,真有道理。阿難這個一答覆,可以說當面錯過,阿難還是跟一般凡夫一樣,只認得拳頭,沒有見性。佛這個問是叫他見性的,他看到拳頭,辜負老師一番苦心。雖然沒有見性,但是就這個引子還有辦法來誘導他進入這個境界,下面佛接著又問他:

  【佛言。汝將誰見。】

  這個問話是逼他,前面沒有回光返照,如果從這個地方回光返照不遲。在這句問話裡面有三個意思,這個見,能見的是見分,所見的是相分。諸位要記住,能與所是對立的,對立的見分是妄本不是真本;拿現在的話說,是相對的,相對就不是真本。『誰見』?誰見這個話所問的是什麼?是問的真本。諸位要曉得,真正能見是見性能見,妄識不能見,妄識依靠見性才起作用,諸位要明瞭這個道理,這很微細。這句話在此地,從前面我們一直看起來,世尊逼著問阿難尊者這是第三次。我們六根起作用的能力,它的本源是性,本經裡面所講的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。因此見性之後六根就互用,眼能見,眼也可以聽,眼也可以嘗味道;耳能聞,耳也可以見,六根就互用。為什麼?它的本源是一不是二,而且它的作用是廣大無邊,盡虛空遍法界。不像現在我們隔了牆,牆外面我們見不到,本能是沒有障礙的,我們現在所以有障礙就是本能迷失了。

  今天學佛目的是恢復我們本能,除去我們的障礙,誰障礙了自己?給諸位說,自己障礙了自己,俗話所謂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。佛的能力廣大,他要是大慈大悲,他應該都幫助我們覺悟、幫助我們恢復本能,不行,各人的事情是各人的。佛只能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,把他自己修證解脫的經驗提供給我們,我們明瞭這個道理,接受他這些經驗,我們自己也能這樣做法,當然就成就。所以在修學,佛對我們來講是屬於增上緣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都是自己本身具足的,佛對我們只是增上緣而已,因此成敗自己要負絕對的責任。所以你看看,佛問阿難句句話真是意在言外,能會得意思的,你看他每一句話都扣人心弦,都是啟發的話,都是叫人回光返照的話。可是在此地阿難又錯過:

  【阿難言。我與大眾。同將眼見。】

  這錯過了。到這個時候,佛看著阿難始終不能夠直下承當,前面說得那麼詳細,他還不敢認見性為真心。二種根本講得那麼清楚,他還是要用生死根本,心裡想成就無上菩提,可是用的還是生死根本。我們看看下面,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來教他入門:

  【佛告阿難。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。耀汝心目。汝目可見。以何為心。當我拳耀。】

  這是交光大師判這個經是徵心只有兩處,這個地方是一處,『以何為心』。雖然說了一個心、說了一個眼,『汝目可見』,「目」就是眼目,重點是在心,眼見是陪襯的話。說出這個話,諸位一定要想到,前面七番破處,也就是古人所講的七處徵心裡面所講的意思。佛在第一番所講的,就是心在內,第一番所講的,佛是舉講堂做為我們一個人的身體,阿難比喻作心,門窗比喻作眼目,能見的是心不是眼。要記住前面所講的話,看這幾句才會有味道。「汝目可見」是權說,隨順眾生錯誤見解講的。「以何為心」這是真說,這個意思是說,既然是你的眼睛可以見,你以什麼為心、能見之心,見我這舉手成拳?這是問他的心。底下阿難再答覆:

  【阿難言。如來現今徵心所在。而我以心推窮尋逐。即能推者。我將為心。】

  這種見解,可以說是我們凡夫最平常的見解,哪一個人不是這樣的?我們看看阿難答覆的還會有錯嗎?為什麼不錯?我也是如此。佛要問我以什麼叫心?「我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、能夠推想,這就是我的心」,這話沒錯!你要是問遍天下人,都點頭,都說沒錯,唯有釋迦牟尼佛說「錯了」。現在我們一切法取決於大眾投票,多數贊成就通過,給諸位說,釋迦牟尼佛一票都得不到,錯到底!給諸位說,這是民主的毛病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就是把能夠分別、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的,就把這個當作心,前面一再說明,這是攀緣心,這是無始生死輪迴的根本,真正要想了生死超越輪迴,要在這根本上把它斬斷,試問問我們能不能把它否認掉?如其不能,有一個辦法,放下萬緣,背誦《楞嚴經》。假如能夠把《楞嚴經》背誦三千遍,可能你就會覺悟,把這個放下,放下就成就了。為什麼要人家背三千遍?一遍喚不醒,還是迷惑,二遍、三遍、四遍,有個三千遍把你從夢中喚醒,不錯了,你也就很難得。一遍就喚醒,給諸位說,你是諸佛菩薩再來的,你不是普通人。三千遍喚醒的,在我們中國古人裡面有,不是沒有。

  為什麼叫你天天念經、天天背經?這念經背經就是喚醒自己。不這麼樣喚的時候,迷,好像一個人疲倦極了,到時候人家叫他,他哼一聲轉過去又睡著,再叫他,他再哼一聲又睡著,一聲、二聲叫不醒,總得叫個二十聲、三十聲,逼著這才慢慢起來,才醒悟過來。我們現在就是大睡大迷之中,百遍、千遍都喚不醒,這就是說業障、煩惱習氣深重,我們不讀經怎麼行?再跟諸位說,念佛好,念佛什麼時候得力?醒過來以後再念佛,那句句得力,那就不一樣。我們現在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,一天念幾萬聲還是迷惑顛倒,為什麼?他沒有醒,他迷惑沒有覺悟。悟了以後,給諸位說,聲聲佛號就像經裡面所講的,「一句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悟過以後的人,並不是像我們現在迷惑顛倒的,佛經不欺騙人!我們再看看他的話跟誰說的,所以展開經本你要看看他當機者是什麼境界,什麼樣的程度。底下這句話,這是佛不得已才責備他:

  【佛言。咄。阿難此非汝心。】

  前面是用種種方法來逼他、來誘導他,都不覺悟,無可奈何在此地直截了當的呵斥,這個不是你的心。不是阿難的心,也就是不是我們的心,我們天天都以為能思惟、能想像的就是我的心,現在佛告訴你:這不是的。不是的,怎麼辦?我們要是聽到這個話,做何感想?我們聽了這個話,大概大多數人沒有感想,為什麼?麻木不仁,沒有感想。阿難比我們還是強一點,阿難聽了心驚,聽了害怕,我們在這裡聽了不驚不怖。不驚不怖,一個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不驚不怖,另外一個就是麻木不仁的人;如果正常的人一定是驚、一定是怖。我們今天念這句,這句下一次再給諸位詳細解釋。這可以說在楞嚴會上是節骨眼,這是到了很重要的所在,諸位要知道,後面所講種種行門都是以此為根本。能夠把這個根本找出來,明白了、會用,再去讀《華嚴經》有大受用。為什麼?《華嚴》那個境界我們縱然入不進去,我們可以能夠體會到一些,能夠領略到裡面的義趣,就大大不相同。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