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二十集) 1979/9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20

  【佛言。咄。阿難。此非汝心。阿難矍然。避座合掌。起立白佛。此非我心。當名何等。佛告阿難。此是前塵虛妄相想。惑汝真性。由汝無始至於今生。認賊為子。失汝元常。故受輪轉。】

  經文講到此地,可以說每句話都非常的重要。因為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,習慣於運用攀緣心。阿難尊者雖然證得初果,還是不例外,不但初果的聖者是這樣的情形,縱然是證到四果羅漢,或是權教菩薩,都沒有例外的。如果我們繼續以能夠「推窮尋逐」做為自己的真心,我們永遠沒有法子見性,在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當中,除了淨土以外,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得到解脫。這樣說,修淨土可以?給諸位說,修淨土可以,這就是淨土法門稱為不思議的法門,所謂是難信之法。為什麼可以?淨土經裡面有三輩九品,用攀緣心來念佛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也很不錯,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。但是西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,那要看你在同居、方便土裡面幾時開悟,悟的什麼?悟這是妄心。能夠將妄心捨棄,這才能夠從方便土升到實報莊嚴土,實報莊嚴土是理一心不亂。由此可知,實報土與十方諸佛國土沒有兩樣。極樂世界最殊勝、最不可思議的,是帶業往生的同居土,這是真正難信之法,在佛法裡唯有這個法門可以得度。因此我們自己一定要認真的反省,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,自己在平常是如何的用心?假如我們在平常像阿難一樣,以能夠推窮尋逐的攀緣心以為是真心,我們要是跟阿難一樣,換句話說,只有淨土可以有一點成就,除了淨土修任何一門都不會有結果,這是我們應當要牢牢記住的。

  佛在《楞嚴經》這一段裡面呵斥阿難,我們要明瞭,佛為什麼呵斥他?阿難在楞嚴會上迴小向大,一心要圓成無上菩提,求佛指示最初方便。最初方便這就是第一個基礎的修因,第一個基礎修因是講什麼?就是講因地心。心有真有妄,如果依然用妄心來修,與真性、菩提涅槃永遠不會相應,所以才呵斥他。指示出如如不動的真心、不生不滅的真心,這就是六根當中的根性,向下會詳細討論到,有「十番顯見」,舉見性來說明是我們的真心。由此可見,世尊對於真正發心的修行人實在是大慈大悲,不嫌麻煩,再三、再四說明這個道理,以及修學的方法。前面曾經說過,攀緣心是生死根本,要誤以為真心,實在是一種很大的迷惑。阿難尊者在釋迦一代時教裡面,所表現的是迷情深厚,因此不能夠回光返照認取真心,這才引起世尊在此地大聲一喝,正如同禪宗裡面棒喝的味道是相同的。

  這樣的一個手法,這也是教學的方法之一,一定要等待機緣成熟,這種棒喝才有效果,這個一棒才把他打醒過來。機緣沒成熟,那一棒打下去打不醒的,甚至把他打死那就壞了。所以這種教學方法是一定要契機,這機裡頭有時節因緣。我們看看前面,阿難尊者與世尊這一問一答已經說了不少的道理,所以這是時節因緣成熟,這個時候猛喝一聲,確實能夠收到相當的效果。阿難經這一喝,這是非常震驚,於是離開座位,請教佛陀,「這要不是我的心,那是什麼?它有沒有個名稱?」在上一次我們曾經談到,阿難在此地聽到佛這句話吃了一驚,是非常的震驚。我們讀經讀到此地,或者是講到這個地方,我們有沒有這個態度?假如有這個態度,我們就有入處。沒有這個態度,看了好像無所謂的看過去,「釋迦牟尼佛呵斥阿難,又不是呵斥我」,好像與自己痛癢無關,我們讀了是不驚不怖。上一次我說不驚不怖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過來人不驚不怖,一種所謂是麻木不仁之人他不驚不怖。我們不驚不怖是屬於哪一種人?自己要曉得。

  我們看看今天佛所說的,就是答覆阿難,『佛告阿難,此是前塵虛妄相想』。我們先一句一句來說,什麼叫做「前塵」?塵是指六塵,就是六根所接觸六類的境界,眼所見的我們叫做色塵,耳所聞的我們稱之為聲塵,六塵就是身外一切諸法。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,在唯識裡面所講是屬於依他起性,雖然是假的,因緣和合而有,當體即空。我們這個心的形相比這個還要假,為什麼?是前塵虛妄的相想。相本來就是虛妄的,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六識,識變現六塵的妄相,由於變現這個妄相,又引起意識的分別執著,末那也叫做意,第六識的分別、第七識的執著、第八識的含藏這就叫做想,所謂是念想緣慮。佛把凡夫妄心的體相作用一語道破,這個能夠思惟推想的妄心,就是前塵虛妄相想的心,並沒有自性,它體是什麼?體是根塵識和合之物。諸位要曉得,根塵是虛妄的、依他起的,識是遍計所執,比依他起還要虛妄,哪裡是真實?

  正如同佛在《圓覺經》裡面所講「六塵緣影」,這四個字也說得非常好,把妄心的形相都給形容出來。如果我們誤認緣慮是自心,那就好比一個人把明鏡的光影當作鏡體,這是絕大的錯誤,佛法裡面所謂迷失自心就是誤認緣影,像阿難尊者在此地所表現的一樣。緣影之心,在真心裡面好比是滄海一滴,所以佛在楞嚴會上告訴阿難,「汝身汝心,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」,這句話講得何其明瞭。假如我們能夠在言下悟入,那真是一了百了;要是不悟,還是誤認緣影為自心,那與認物為己、認物為心沒有兩樣。所以說真心隱而不現,不是真心真的沒有了,妄隨真起的,沒有真哪來妄?好像我們一個人在光明之下有個影子,沒有人哪來的影子?我們要把影子就當作人,這是錯誤。佛在此地說『惑汝真性』,由於汝無始以來一直到今生,全都是錯認了,錯認了當然就錯用。也可以說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(他講的是阿難,實際上就是說我們),我們錯用了心,我們都是用妄心,從來沒有用過真心。這個地方是比喻『認賊為子』,把妄想心當作是真實心,我們的法身慧命、功德都不能夠顯現,就是這個錯認障礙了。

  人人都有真心,不但是講人,一切有情眾生個個具足;不但有情眾生,連無情眾生也有法性,所謂「性一切心」,這是講真實。我們沒有學佛的時候不曉得,學佛之後,在這些年來我們常常聽教、常常讀經,曉得有這樁事情,雖然是曉得,不敢承認。知道了不敢承認,諸位想想,這是什麼味道?明曉得這是的,我現在認為那個心是錯的;曉得了,為什麼不敢承認?我們必須找到這個原因。要是承認,我們就入聖位;不承認,雖然曉得聖位擺在那裡,不敢取。也許諸位說,「我現在明白、我承認了,我明瞭、我接受、我承認了」,你是用什麼承認的?用妄心承認的。還是妄心用事,難就難在此地。常住真心裡面是平等性,不是有差別性,我們在《大智度論》、《華嚴經》裡面,甚至在《彌陀疏鈔》裡面都讀得很多,這幾部大經合起來看,不能說沒有悟處。認取真心,真心的形相與錯認妄心必定是不同的,真心是平等、是清淨、是自在的;妄心是差別、是煩惱、是生死輪迴之根本。

  佛在此地責備我們,『失汝元常,故受輪轉』。此地講的「失」是說過失,過失就在我們有本源常住真心而不敢承認它,不敢承認,雖有等於沒有,這就是失的意思。「輪轉」是果報,也就是不敢承認常住真心是自己,而誤認妄心為自己的結果,這就是六道輪迴。佛在此地一句話,將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過失都說出來。真正的修行人、真正的覺悟者,決定不會依前塵而有生滅,所以叫做真性。真性現前,不但輪迴沒有了,輪迴這個現象沒有,輪迴的體根本就是虛妄的,哪裡有輪迴?哪裡有生死?這道理在楞嚴會上多少次反覆的給我們說明,其目的就是要我們覺悟。是對誰說的?是對我們凡夫說的。正如同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,《華嚴經》最主要的對象是大心凡夫。諸佛菩薩已經入了境界,何必多說?《楞嚴經》也不例外。再說得淺顯一點,淺顯實在是不淺,但是我們聽多了,像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佛法是不二法」,不二就是一,一就是平等。諸位要曉得,二就不平等,真正的平等是一。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上說得很好,「無明實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這兩句話第一句是從性上講的,第二句從相上講的,性相不二,這才是真正認識常住真心,真心現前的話。我們入不了,就要把古人這些話常常掛在口頭,常常放在心裡面,提起自己的微密觀照,這樣才能夠轉變我們自己的境界。唯識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,《楞嚴經》這裡講的轉妄心為真心,就是轉生滅心、攀緣心為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,這才叫真正會用功。佛既然這樣說,可以說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下面這段文,阿難雖然聽了,也懂得,佛還有假話嗎?句句是真實語,雖然是真實語,還是不敢接受、不敢認。請看經文:

  【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我佛寵弟。心愛佛故。令我出家。我心何獨供養如來。乃至遍歷恆沙國土。承事諸佛及善知識。發大勇猛。行諸一切難行法事。皆用此心。縱令謗法。永退善根。亦因此心。若此發明不是心者。我乃無心。同諸土木。離此覺知。更無所有。云何如來說此非心。我實驚怖。兼此大眾。無不疑惑。唯垂大悲。開示未悟。】

  我們讀這段經文就曉得,阿難身為世尊的侍者,又是博學多聞第一,像這些話,像這類的開示,阿難一生當中不曉得聽了多少遍,他還不敢承認,難怪我們經念了幾千遍也不開悟。實在說不開悟就要繼續努力,古人懂得精進,曉得發憤,不悟不休,不甘心,終有一天他能開悟。而我們現在抱什麼心理?苟且的心理,不悟沒有關係,我業障深重不悟是應該的,根本就沒有求悟的心,因此對於開悟的理論與方法都不重視。讀經修行為了什麼?無聊,人在無聊的時候念念佛號。有沒有真正的目的?沒有。美其名我要求往生,實在嘴裡說求往生,心裡根本就沒有求往生的念頭。如果說,念佛明天你就往生,「明天往生,這佛不能念,念了明天就要往生,明天死了不行,我不學這個法門」,可見得他不是真心,假如有個大德很高明,他這裡打佛七,到這裡參加佛七的,七天剋期取證個個往生,我想他這佛七沒有一個人報名參加。這怎麼會有成就?

  阿難這幾句話,叫著『世尊』給他說,『我』是阿難自稱,我是釋迦牟尼佛最寵愛的小弟,因為『心愛佛故』,這才發心出了家。這就是說他出家就是用的攀緣心,就是用這能夠思惟、推想的心,出家是好事情,無量的功德,什麼心出家的?妄心出家的。底下這幾句話都是敘述這個心的作用,好像你說這是妄心不是真心,可是很有用處,不是沒有作用,我發心出家就是這個心起作用的。下面說『我心何獨供養如來』,供養如來也是這個心;『乃至遍歷恆沙國土,承事諸佛及善知識』,還是用這個心;『發大勇猛,行諸一切難行法事』,也是用這個心。這幾句都是說的善事,都是好事,好事用的這個心。下面說縱然做一些惡事,還是這個心,『縱令謗法,永退善根,亦因此心』。這個心能做善事,又能做惡事,好像是很有作用的,佛要說這不是心,怎麼能夠叫人相信?你說六根根性是真心,我看六根根性好像沒什麼作用,不起作用;你說這個是妄心,這個妄心作用可大了!諸位要曉得,這就是我們顛倒所不能接受承認的原因。要曉得作惡、作善這些念頭,這叫妄想,在唯識裡面叫做發業無明,也就是十二因緣裡面所講的無明,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,就是這個無明。可是有幾個人曉得?佛給我們說出,我們還是不能承認。在《壇經》裡面,我們曾經讀到六祖對於惠明禪師的開示,他說的話不多,就是教他靜下心來,以一句話問他,叫他不思善、不思惡,正在這個時候,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人家在這一句話當中覺悟,悟了什麼?就是悟的真心。可見得善念與惡念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古佛又說,「起諸善法本是幻,造諸惡業亦是幻,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」。

  對於這個道理沒有真正的明瞭,真正明瞭一定承認,就是認識還不清、還有疑惑、還不敢承認,阿難在此地所代表的就是這麼一個境界。所以他底下說,『若此發明不是心者,我乃無心,同諸土木』,這幾句話等於他跟釋迦牟尼佛辯論,心思言語都到窮盡的時候,所以才說出,「要是沒有心,不就跟土木一樣嗎?」世尊前面一番開示,用意、目標都是希望阿難能夠在言下大徹大悟,一棒就把他打醒。哪裡曉得這一棒沒打醒,打死了,你看他這幾句話不是打死了嗎?不開悟,愈迷愈深。後面兩句說得尤其有味道,『離此覺知,更無所有』,諸位要曉得,這個覺知是什麼?這是知見立知的覺知,是妄心的作用,不是真心的作用。真心的作用了不得,真性無知,無所不知;妄識有知,有所不知。我們現在這個妄心好像很有作用、很有知覺,可是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!六根的根性好像是無知,實在是無所不知,這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思惟想像的事情,為什麼?思惟想像是識心的作用,是妄心的作用。離思惟想像是真知的作用,我們總以為:不思惟、不想像怎麼會知?這是我們病根的所在,所以我們不敢捨棄思惟想像。

  我們在講座當中不只講過一次,用思惟想像這個心來學佛、來讀書,苦!讀書是苦事。為什麼?要記誦,太多了記不得,理深了想不通,帶來無邊的苦惱,這叫做死讀書、讀死書,才有這種病症的發生。假如我們能夠捨識用根,我們讀書是重在開悟,處處悟,這樣讀書就樂了,讀書之樂樂無窮,就不是苦海無邊。一個念活書的人,書是愈多愈好,為什麼?樂趣愈多。我們為什麼不能記取,為什麼還要死在字裡行間?背誦是很重要,我在每個地方講經都提醒同修,我們的背誦是修戒定慧,所以是樂事,背誦決定不用妄心。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認為背書是很落伍的教學法,他哪裡懂得這裡面是妙處?背書是修根本智,它並不重在記誦,記誦固然重要,那是手段不是目的,目的是開悟。悟從哪裡開?悟從定中才開,所以讀書要入定。也許問,念著書還能入定嗎?入定一定是盤腿面壁,就像睡大覺睡著一樣那才叫入定;眼睛睜著、口裡還念著,那還能入得了定嗎?給諸位說,睜開眼睛眼觀八方,口裡面念念有詞,這叫真正入定。念誦的經文字字不錯,他心裡沒有妄念、沒有邪思,這是真正的定。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定功到相當一個程度自然就開悟,所謂因定開慧,智慧就現前。

  這些事情不但佛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開導我們、給我們做示範,《六祖壇經.機緣品》,那些大善知識個個都是現身說法,給我們做榜樣、給我們做典型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阿難這幾句話就是錯認了,下面他繼續請求世尊再做詳細的開示,這才說『云何如來說此非心,我實驚怖』。好像這個妄心有這麼大的作用、有這麼大的功能,它不是心那是什麼?雖然佛講了,還是不信、還是有懷疑。不但他自己有懷疑,他還要扯出大眾,『兼此大眾,無不疑惑』,當然在大眾裡面,有與阿難同程度的人都疑惑、都驚怖。《壇經》裡面六祖說「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,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」,這是《壇經》上講的話。由這幾句話當中,凡夫與佛是一不是二,凡夫成佛需要多久?一念之間。佛為什麼又說三大阿僧祇劫,為什麼又說無量劫?就是這一念換不過來,不容易!就是迷與悟,我們無始至今都在迷中,從來沒有覺悟,現在還是不覺悟,將來能不能覺悟?很難。什麼時候悟了,悟了就成佛。《華嚴經》講,「十定品」的定體剎那際,所以凡夫成佛多快?那個剎那際,我講一秒鐘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,你看看成佛多快!可是我們要是入不了這個境界,那就永遠停留在迷妄之中,沒有辦法出離輪迴生死。

  後一句實在講也很深,但是在下手來說要親切得多,「著境即煩惱,離境即菩提」,境是境界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關係,正常的現象,問題在哪裡?問題就是著相與不著相,著相就叫煩惱。著相就是在境界相裡面分別執著,這就是著相;不著相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著相是妄心生起來,不著相是真心智照的作用,就是觀照的作用,觀照是菩提、是覺;著相,起心動念是迷、是煩惱。所謂悟就是離境、就是菩提,所謂迷就是著境、就是煩惱,迷與悟,菩提與煩惱,可以說名字不同,體是一樣的。從理體裡面來說,本源清淨,正是像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」,不來不去,當體如如,這就是大乘經論裡所說的真心。真心現前,體用是一不是二。很可惜就是我們不敢承當,如果言下承當那就契入、就證果。下面我們看看世尊是怎樣給阿難尊者開示:

  【爾時世尊開示阿難。及諸大眾。欲令心入無生法忍。於師子座。摩阿難頂。而告之言。如來常說。諸法所生。唯心所現。一切因果。世界微塵。因心成體。】

  我就念到這一段,前面這四句是敘說世尊開示的用意。世尊的意思是要叫『阿難及諸大眾』,諸大眾並不限於當時法會的大眾,而將後來凡是讀《楞嚴經》的這些大眾都包括在其中,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都不例外,都在這諸大眾當中。佛是什麼意思?是教我們『心入無生法忍』,這樣才不辜負佛陀的開示,才不辜負楞嚴一會以及歷代祖師大德的傳遺。在這裡我們得要解釋,何謂無生法忍?無生法忍也叫做無生忍。我們讀《仁王經》,《仁王經》裡面將佛菩薩的果位分做五大類,五大類都用忍來說,五忍,無生忍是在第四位,最後一位叫寂滅忍,這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。一般說來無生法忍,要是以天台家來講,別教初地以上才能夠證得,圓教當中是初住以上所證。證得無生法忍的形相是什麼?當然細說是不容易說得清楚的,簡單的講就是在三界之中再也見不到有一法生,或者是有一法滅。這個意思就說,這位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萬法是什麼相?不生不滅。

  這個事情很難懂,明明這世界相都是生滅的,怎麼會不生不滅?現代的科學家也懂得這個道理,他不是證得的,他是從數學理論上推斷到的。科學家他們這個推論,如果是在一個速度很大,速度與光速相等,在這個境界裡面沒有時間觀念,就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但是他又有一個理論,在這個速度裡面一切的物質都不能存在,這是跟佛法裡頭不相同的地方。佛法說不生不滅,而一切境界相還現前,如如不動。他是推理而明瞭有這麼一樁事,諸佛菩薩是親證這個境界,不是推理,是現量境界,科學家們是比量而知,不是現量,諸佛菩薩是現量境界不是比量。科學家與諸佛菩薩,給諸位說,他們走的是兩個路子,科學家是從動的當中來悟到這個真理,加速度,動的當中來悟入。而佛法裡面是從靜的這頭,兩極是從這邊進去的,淨極光通達,入進去之後,給諸位說,動靜是一不是二。

  現在科學家曉得動,動不是靜,還不能夠證到動靜一如、動靜不二,他還沒有證到這個境界。這是學佛開悟的形相,因此我們要學佛,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與這個形相要相應、要接近,這樣才有個入處。如何接近,如何相應?我們到後面十番顯見再做深入的討論。為什麼?因為這是屬於超情離見,一一當體即是真如實相,也就是本經經題「首楞嚴」這句的意思。這句翻成中國話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,不生不滅才究竟堅固,有生有滅還談什麼堅固?在世尊這句開示裡頭,重要的是在入,入就是契入,也就是實證,我們要證得這個境界。無生是就法性理上說的,要和首楞嚴的理事不二、理事一如,理如是、事亦如是,不能說理上不生不滅、事上有生滅,這講不通的,這是有障礙的,這不是圓融的,理如其事、事如其理。忍,這個字是從地位上講的,這個意思就說,無生法性始終一如就證入。就地位上來說,正像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的,行布就是圓融,圓融就是行布,行布是次第,譬如剛剛證得圓教初住,到妙覺位這才圓滿,從初住到妙覺,妙覺就是成佛,四十二個位次。

  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討論過,為什麼說初住就成正覺?初住即成正覺,是就圓融來說的、就無礙來說的,也跟諸位說,是從真實而說的。說次第是方便,說圓融是真實。眾生為什麼不能夠證入?無生法是諸法實相,一切生滅法是一切法的妄相,說穿了我們現前是生滅心,生滅心看外面的境界都是生滅相。假如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,看外面的境界相都是不生不滅的實相,這是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。佛菩薩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,他看到外面一切境界相不生不滅,入無生法忍、入寂滅忍。一切萬法無不是清淨寂滅相,由此可知,大經裡面常講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一點都不錯。我們再說得粗淺一點,我們以善心看一切萬法都是善的,看一切人都是善人,看一切事都是好事;我們用惡心看一切法,天下沒有一樁事情是好事,沒有一個人是好人,真的是境界隨心所轉。可是我們轉來轉去都是在妄心的範圍裡面,從來就沒有體會到有不生不滅的真心。我們講善、講惡都是妄心,為什麼?它不是常住的,它會變。現前一念善心,一會兒又變惡,它在那裡變化,這就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真實的永遠不會變,這才是真心,所以真心沒有念,有念就是生滅,有念它就會變,變就不是真實。因此佛在楞嚴會上,特別強調六根的根性是真心,它是不變的、它是不生滅的,這個方法實在是妙極了,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,使我們有下手之處。底下這一段,義理有相當的深度,這是講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,這是講一切宇宙萬有的來源。文字不多,把宇宙的來源,一切現象之所以然的這些道理,也交代得清清楚楚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,這一段下次再講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