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三十四集)  1979/9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34

  【晦昧為空。空晦暗中。結暗為色。色雜妄想。想相為身。聚緣內搖。趣外奔逸。昏擾擾相以為心性。一迷為心。決定惑為色身之內。】

  在前面世尊已經給我們指出迷悟的根源,向下的經文要說的是迷悟的境界,這段經文可以說是佛教的宇宙緣起觀。『晦昧為空』,意思是說圓明清淨心、本妙之性,實在講說不上有迷悟。迷與悟我們看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二法不是真實法,這個意思相當之深,諸位總要在這裡面去體驗。不但我們自己身心之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緣起,它怎麼來的?也是屬於最初不覺,忽起妄明。這妄明究竟怎麼起來的?本經到第四卷有詳細的討論。我們現在用的經本不分卷,《楞嚴》一共是有十卷,我們這個本子上不分卷,在一般的本子裡面,我們現在講的是第二卷,到第四卷的裡面就有。雖然有詳細的說明,不見得我們會懂。實在講經也講得詳細,註也註得詳細,既然這麼詳細,我們為什麼不懂?這個裡面有原因的。原因是我們無始劫以來,就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、相對的境界裡,沒有辦法突破相對。人家給我們說個有,馬上我們就執著有,心裡真有;說個空,心裡有了空。這就叫毛病,這就叫執著在相對之中,而不能夠明瞭有而非有、空而不空,不能懂這個道理。一切經,佛說得再詳細,我們還是不懂;祖師註得很詳細,我們也不懂,原因就在此地。實在說,此地這幾句,文字雖然不多,可是說得很清楚,諸位真正要是悟入,你對於中國文字就佩服到五體投地,這個文字實在是太妙,言簡意賅,言語很簡單,但是意思全都包括在其中。

  第一個因素,什麼叫忽起無明,很難懂,這個問題如果解決,給諸位說,整個佛法就全盤都解決。這是個根本問題,可是求不得,你要說你去研究「我為什麼不懂?我要怎樣才懂?」那就糟了,愈研究愈糟糕。為什麼?它超越思惟、超越言語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換句話說,超越我們的思惟,我們用思惟來想這個道理,決定想不通。這個在此地也不必深說,我們道場反正說這些理論也常常掛在口頭上,希望諸位能留意。《楞嚴經》裡面,佛只用四個字說明無明的根源,我們也常讀、也常聽,但是意思體會不到,這四個字是什麼字?「知見立知」是無明本。《起信論》裡面說,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。什麼叫一念不覺?《楞嚴經》裡面講「知見立知」。諸位要記住,知見沒有過失,知見是本明,眼看得清楚、耳聽得清楚是本明,壞就壞在立知,這就是最初不覺,這就是根本無明。我自己感覺得我也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諸位如果要會了,知見裡面不立知,你的無明就破掉。根本無明破了,諸位想想,你還會有塵沙煩惱,你還會有見思煩惱嗎?都沒有了。這是根。

  這些話,凡是了義經裡面,諸佛菩薩總是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、指點我們,我們自己要能領悟,理悟得之後,進一步就是轉境界,轉境界,給諸位說,修行。境界怎麼轉法?一定要學隨緣,要修隨喜功德,這是真修行,這叫修普賢行,就是轉境界。普賢菩薩,給諸位說,無論跟什麼人處在一起他沒有成見,你說東,好就東,你說西,好就西,他沒有成見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怎麼樣?就是有成見。有成見,就叫立知。沒有成見,一切明瞭,叫知見,他用知見,他不立知,人家的本事就在此地。什麼時候我們在境界裡頭沒有成見,給諸位說,沒有成見就沒有真妄、就沒有迷悟,這才叫真正的大徹大悟。相對的迷悟還是迷,悟了,「你迷,我悟了」,說老實話還是迷,為什麼?相對。真正悟是離開相對,迷悟都沒有了,這才是真正的悟;是非都沒有了,才叫真正的是,這叫究竟了義的佛法。但是沒有離開相對,那就是講相對裡面的善惡、是非,講相對的善惡、是非就叫恆順眾生。你說善,好就善,你說惡,好就惡,恆順眾生。要曉得,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,哪有這些東西?可見得立知是麻煩事情,立知是相當之微細,說到我們最粗、最淺近的就是成見。世間聖賢也教給我們「擇善固執」,問一問,擇善固執是不是成見?不一定。諸佛菩薩他何嘗不是擇善固執,他那個善叫什麼善?善惡二邊都沒有叫善,人家擇的是這個善,他的擇善標準不一樣。我們凡夫擇的善是善惡之善,不相同。同樣這一句話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都得受用。

  菩薩的善是中道,小乘的善是涅槃,人天的善是五戒十善、四無量心。各人標準不相同,但是都是擇善固執。可見得,在菩薩的固執就是不固執,不固執就是真固執,他是對的;二乘人的固執、人天的固執,在菩薩眼睛裡面看的是錯誤的。雖然錯誤,在他那個境界裡面不是壞事情,他程度不到。可是你要想升一級,要升到菩薩那裡去,菩薩就告訴你,你這個固執要放下,你不放下升不了這一層。我這裡話也只能說到此地,這裡面的甚深義理,總希望諸位細心去體會。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盡量少固執,這就是真修行,能夠順從大家的意見,對你自己決定有利益,這就是向明心見性的方向去走。成見太深、固執己見,要記住總是迷惑顛倒;恆順眾生,只要大方向沒錯,於眾生沒有重大的害處,都可以隨順。有重大的害處,那不行,當仁不讓,要把它指出來。無關緊要,雞毛蒜皮,那又何必計較?關係到大眾的利益、關係到自己法身慧命,這要是有損害的話,我們不能夠隨順,小事都可以隨順。我舉一個例子說,佛法的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在講堂上課,這是頂重要的,至於講堂怎麼建築法、用什麼材料、建在什麼地方、裡面怎麼布置,都是雞毛蒜皮。為什麼?只要不耽誤上課就行了。只要我們課程不至於中斷,沒有缺課的情形就行了,其餘的是小事,我舉這一個例子。日常生活當中,吃得飽、穿得暖這就很夠了,除了溫飽之外,其餘的都不必要爭執、不必要計較。生活上沒有計較的,你只要不計較、不固執己見,你就得自在,不能得到大的解脫,你也有個小解脫,身心自在。

  無明起來就是不自在,無明就是有成見,由極小的、極細微的成見,逐漸逐漸到粗重的煩惱。這樣一來把我們本來沒有迷悟,真心沒迷悟,因為迷了才說悟。將來講到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教授學生們說法有個技巧、有個原則,這個原則、技巧也並不是六祖大師他發明的,也不是他創造的,而是諸佛如來就是這麼教誡眾生。怎麼說法?一律說相反的,你眾生說是,你來問佛,佛就說不是;你眾生說不是,佛就說是。到底是是、是不是?是、不是都錯,是、不是二邊都離開就對了。為什麼?「是」是成見,佛說個不是,並不是否定你那個是,是叫你離開成見。佛說的法是破你的執著,你有意見就是有執著,執著破盡你就見性成佛。所以佛雖然句句話都是跟眾生說相反的,佛是從來沒有反對任何人的意見,不反對又說相反的話,你要懂得他用意的所在,他是破我們的執著。你了解這個道理,以後你看佛經就會有味道,才能看出真正的意思。

  真如本性當中確實沒有迷悟,無明一起來,無明就是迷,知見立知,迷了,把圓心妙性第一義空,晦昧而成為無知覺的頑空,所以叫做無明。無明體它的體性是黑暗的、是無知的,所以叫晦昧;外面現出的是空相,所以叫做空,「晦昧為空」。這一句就是說明,迷失本性本有的智慧光明,而變成無明。本明是什麼?給諸位說,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法,沒有一法是不知道的,沒有一法是不明瞭的。我們要是聽了這個話不能相信,為什麼?這大概是神話,哪裡會有這個事情?信外道的,全知全能只有上帝才有,我們哪裡有?全知全能就是上帝,我再跟諸位說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。為什麼?事實上我們確實是全知全能。很可惜我們的全知全能現在失掉,現在叫做無明。為什麼失掉?就是因為你在一切法裡頭有成見,有你自己的看法、有自己的想法,就把本來的智慧失掉,智慧是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來的。佛法裡面修行,修什麼東西?我們本有智慧不能現前,當然有障礙,所謂修行就是去此障礙而已。障礙去了之後,本有的智慧德能又恢復了,《楞嚴經》上說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圓滿菩提成佛了,成了佛之後什麼也沒得到,為什麼什麼沒得到?你所得到的統是你的本能,都是你真如本性上本來具足的。可是怎麼樣?不成佛,本來有的不曉得到哪去了,自己享受不到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說的「妄想、執著」,說這兩樁事情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為一個妄想、一個執著而不能證得。我們修行人修什麼?斷妄想、斷執著,只要你把妄想執著斷掉,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又現前、又恢復。換句話說,諸佛如來是個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的眾生。而我們現前一切眾生,是有妄想、有執著的如來,就這麼回事情而已。

  你要能夠信得過,決定沒有懷疑,相信自己確實是帶著執著妄想的佛,給諸位說,你是圓教種性。你現在的地位就在初信菩薩的地位,十信裡面的初信。如果你要是不敢當、很客氣,「佛,我怎麼敢當?我業障深重」,那你離圓教距離就相當之遠,這一生要成就不容易。圓教是從信入手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什麼?相信自己是佛,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跟如來一樣大,相信自己是全知全能,對於自己一點疑惑都沒有,你有這樣的信心就可以修圓頓的佛法,可以學圓教、可以學頓超。沒有這個信心,就是漸修,按部就班慢慢的來,所謂是三大阿僧祇劫。諸位要有這樣的信心,不必三大阿僧祇劫,在一生當中決定成就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,這個信心太難得!不學佛的人沒有,學佛老修行的人你問問他,有幾個人敢當?都是太謙虛、太客氣,都不敢當,辜負諸佛菩薩、歷代祖師。

  本性變成無明之後,要記住,原因就是一個妄想執著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。此地所講的更簡單,「知見立知」,就是立知,這個立知就是妄想執著,這個東西將本性本明變成無明,將真空變成頑空。經裡面說「迷妄有虛空」,這是三細相裡面第一個相,叫無明業相。什麼叫做業?業是造作。我們習慣上把事業兩個字連起來講,分開來,正在造作的叫事,造作完了有一個結果叫業。可見得業相就是造作之相,根本無明就是一個造作之相。由此可知,迷了才有造作,悟了就沒有造作,造作就有事業,不造作就沒事了。諸位想想,有事好還是沒事好?也許諸位說,如果一個人一生都沒有事,這閒得也很無聊。尤其是年歲大的人,一定要有點事情做,沒有事情做就無聊,有沒有道理?有道理。再問問到底有個什麼道理?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要不斷,沒有正經事給他做,他就要想壞主意,他的妄想就更多了,所以一定要有事情給他做。他天天在那忙他就不打妄想,他這個生活日子過得很快樂。真正有功夫的人不要有事,所以沒有事情,又不打妄想、又不做壞事,這個人了不起。

  諸位要不相信,你閒了沒事的時候翻翻我們這裡《二十五史》,二十五史的列傳裡頭有一篇叫「隱逸傳」,隱是隱居,逸就是安逸,這種人一生什麼事都沒有,一天到晚遊山玩水,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,有學問、有道德,什麼事也沒做,你看看《二十五史》裡頭給他列傳。諸位要曉得,史書裡頭列傳是對國家民族有大貢獻的,他一天到晚遊山玩水喝酒作樂,還給他列個傳?這個列傳是大有道理,古人所講「人非有品不能閒」,閒人不好做,閒人比忙人要難得多。做個忙人不難,做個閒人難,閒人是什麼?一定要有真正的學問、有德行,他才能夠閒得住。所以這些人都是我們民族國民的典型,要我們效法他的清高,效法他的品德。他要出來做事,在從前是作官,一定是好官,愛民如子,為大眾服務,絕不會貪贓枉法。為什麼?人家有學問、有品德,那個官人家要去爭的,他不要。不要說是官吏他不去爭,皇帝讓位給他,他也不要,為什麼?怕煩。再給諸位說,佛就是清高之人,沒事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事。

  無明迷了,這一變為三細相的業相,就有事了,從此開始有事。由此可知,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先,無明是動的,真如本性是靜的。靜沒有界限、沒有來去、沒有先後,所以超越時間與空間。我們心要是真正靜下來就超越時空,時空是假的不是真的,心動了才有十方、才有三世。十方三世在唯識裡面都是不相應行法,不是真實的,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十方、也沒有三世。見了性的人,他的境界裡頭叫一真法界,這個多自在!我們的心一念妄動,把一真法界失掉,把一真變作十法界,沒有過去、現在,當中建立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換句話說,迷人才住在十方三世裡,悟的人沒有十方三世,十方三世就不自在,處處有障礙。打破虛空、坐斷三際就得大自在,怎麼樣打破虛空?虛空叫頑虛空,打破頑虛空就打破十方,然後你所見的是第一義空,真空,也叫做性空,《楞嚴經》裡講性空。坐斷三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沒有,你看看佛經裡面一開端,「如是我聞一時」,一時裡面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才叫一時,要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是三時,哪裡是一時?一時是真的,三時是假的。你曉得三時是假的,你還不覺悟生死是假的,如果真正覺悟生死是假的,你也不會貪生怕死。為什麼?根本就沒有生。你要認為一切眾生有生死,那是迷惑顛倒。沒有生死,「明明我看到人有生死」,給諸位說,妄見,不是真見,真見見一切法都是清淨寂滅相,不生不滅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我們沒有看到一切法的真相,全看到妄相,所以在一切妄相裡面起心動念,自己給自己製造無量的糾紛、無盡的苦惱,不是從外來的,自己製造的,沒人給你。自己製造的還不覺悟,還認為處處是別人找麻煩,冤枉,還怨天尤人,迷上加迷,不曉得麻煩是自己找的,一層迷。

  太陽、月亮、星星,太陽拿掉、月亮拿下來、星星也拿掉,你看看天空是什麼?一片漆黑。這個無明現象從哪裡來的?我們自己一念迷而現前的。如果你哪天不迷,你覺悟了,太陽、月亮、星星都不要,空中是明亮的,你晚上走路也不要打燈。為什麼?明亮的,比太陽照得還清楚,這是原本的樣子。《虛雲和尚年譜》有一段記載,他有一天黃昏到茅蓬,大概路相當遠,老和尚一個人走路,還沒走到天已經黑了,路都看不見。路上碰到另外一個出家人,也是認識的人,遇到之後就跟老和尚說,「老和尚,你一個人,天這麼黑,你還在走路?」老和尚一聽之後,天果然黑了。他要不說,老和尚心是清淨的,沒有起分別,譬如他三點鐘走的,走到晚上十二點鐘,還是三點鐘那個樣子,還是那麼明亮;人家一提醒,一分別,天立刻黑了,突然之間黑了。這裡告訴我們,老和尚是一念相應叫一念佛,他如果念念相應那不就念念佛嗎?他只是一念相應。

  像這樣的事情不止虛老和尚一個人,也不僅限於出家修道的人。在家過去念書的人也一樣,他專心念書,心無二用,讀書讀得津津有味,讀到天黑還不知道,還是在那裡讀書寫字,別人拿個燈照他,「天這麼黑,你還能看得見?」一聽這個話果然黑了,一個字也看不見。心無二用,本明就現前,這些事實證明,佛經裡面所講的它有道理,所以我們自己有本明。我們學佛,念念就想恢復本明,為什麼還要執著,為什麼還要分別,還要在一切境界裡頭起心動念?心裡想著是一樁事情,做的又是一樁事情,心行不相應,所以不能成道;如果你的心行相應,成道不難。我可以給諸位做證明不是難事情,在我覺得這一生當中成就太可能了,只怕你不肯相信,你不肯照這做;你要肯相信,肯照這樣做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

  這是說頑虛空,無明之空是怎麼來的。無明空裡面本來是什麼東西都沒有,現在我們看無明空裡頭有許多星球,又有太陽系、銀河系。太空廣大無邊,這裡面有無邊的世界,從哪裡來的?『空晦暗中,結暗為色』。無明業相,最初的這個動,動一定就有相。不動就沒有相,動就會有相;不動也沒有音聲,動就有音聲。這在唯識裡面叫轉相,轉相這是由業相一變,變為轉相。轉是什麼?是業相到色相當中的轉變。如果拿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精神世界,是轉相。色相是物質的世界。這一變就變為情識,就是精神的世界,還沒有色相,這是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的第二相,也叫做同異,又叫做動靜。這三句下面的兩句,所變的頑空與能變的無明,這二法和合,所以叫「空晦暗中」。在這個暗中,無明就起作用,暗裡面本來沒有色相,無明結聚在頑空之中,凝結暗而為色,這就是我們講的四大之色。

  這個道理,今天科學也已經證明,證明什麼?質與能可以互相轉變。跟我們經裡面所講的道理,已經大大的接近一步,還不到經上的程度。物質從哪裡來的?物質是空變現出來的,現在科學家叫能,能可以濃縮變成物質,物質解放還可以變成能。二次大戰的核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的,把物質解放成為大量的能量。但是他還不了解,色與心是同源,因為色心是同源,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才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如果色心不同源,我們成佛了,那些物質還能成佛嗎?物質成不了佛。因為它是同源,所以一成一切成。因為萬法是同一個源,所以自己成佛的時候普見大地眾生同成佛道。如果佛經裡頭沒有這句話,那這個理論上根本講不通。可是給諸位說,這是事實、這是真相,諸法實相本來如是。這十二個字就說明虛空是怎麼來的、世界是怎麼來的,要是今天的科學家來說明這個道理,大概那個書寫起來總有幾百萬字,洋洋大篇。你看我們佛經裡面簡簡單單十二個字,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不能不佩服中國文章,妙極了。今天這個世界上,自古以來多少科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都找這個問題,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。佛法這個答案我們滿不滿意?你不滿意,為什麼不滿意?不懂。你要是懂了你就滿意,懂了怎麼樣?事實果然如此,說得一點都不假,如來真的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。

  這也就是經裡面所說的,想相成國土,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?妄想當中變現出來的。我們再問,我們現在打個妄想,打個妄想會不會變世界?會變。你坐在講堂裡,你打個妄想,我想火車站,火車站就在你腦海當中,有相;你想昨天的事情,昨天的事情馬上就浮在你腦海;你想著明天的事情,明天雖然根本就沒有,但是你腦子裡頭也浮起明天一個相。再問,我的想像固然是有相,不是真的,別人沒看見,我自己心裡很清楚,別人沒看見,畢竟不是這麼真真實實的世界;這個世界,這個地球、太陽、銀河系,是我打妄想變現的嗎?給諸位說,一點都不錯,就是你打妄想顯現出來的。「那我現在再打個妄想」,可不是這個妄想,你現前打這個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;這個此地講的妄想,是根本無明的妄想,這個得搞清楚。第八識會打妄想,第七識也會打妄想,第六識也會打妄想。我們現在的山河大地、虛空世界,是第八識妄想變現出來的,想相成國土這就是相分,也叫做境界相,這是阿賴耶三細相的第三個相。第一個是無明業相,第二個是轉相,第三個是境界相,轉相是虛空,境界相就是這些星球、山河大地、一切眾生。世界的來源說出來了。

  底下兩句是人身的來源,人從哪來的?兩句八個字說清楚了,『色雜妄想,想相為身』,我們的身是這麼來的。色是什麼?物質,四大。雜是雜和著妄想,妄想是什麼?在五陰裡面受想行識。四大之色跟受想行識這一和合,變現出我們這個身相,這是人身的本源。說得詳細一點,既然有四大,要曉得心與色是分不開的,為什麼分不開?它是同一個本源。色是心變現之物,怎麼能離開心而有色?好像諸位你們戴金首飾,金首飾這是色相,你能夠離開金而有首飾嗎?不可能,離開金就沒有。因此色離不開心,心也離不開色,你說單單有心沒有色,單單有金沒有相,金到哪去找去?金塊有一塊的相,一坨有一坨的相,你說我單獨要金,什麼相都不要,金也沒有了。諸位要明白,色跟心分不開家,這一層實在是非常之微細。在我們有情的身上,動物身上,色跟心兩種作用都非常顯著,一說我們相信,色與心分不開,色中有心、心中有色。植物、礦物也有心嗎?要是有心,那個石頭,你打它,它怎麼不痛?它怎麼無知?給諸位說,它有心。為什麼無知?它是過分的執著,變成麻木不仁,確實是如此。《楞嚴》裡面說情與想,想多於情,往上升;情多於想,往下墜落;純情無想,變成石頭磚瓦,我們講的礦物,過分的執著,不是它沒有。宇宙人生就是這麼回事情。

  先要了解色中有心,色中就有妄想,所以叫做「色雜妄想」,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前四大的幻色不是真的,如果是真的永遠不變,它不是真的,它是無明跟業相裡頭變現出來的東西,所以它還可以還原。所以色並不是永遠就是色,現前迷成了色,色裡頭又夾雜著迷情妄想,隨所想相變成五蘊的色身。這句話聽清楚,隨所想相就變成各種不同的身,有的變佛身、有的變菩薩身、有的變人天身、有的變畜生身,為什麼變這些身?不是你造作什麼罪業,閻王判著你去的。也有那麼一說,這一說給諸位說非真非妄,你也不能說它是真的,你也不能說它是假的。你要說這是真的,本無其事;你要說它是假的,它有的時候是有這個事情。這樣一來,究竟真相是如何?就跟咱們世間一樣,刑警隊,你看把人抓去坐監牢判罪了。再問,是刑警隊有權抓人坐監牢就隨便判罪嗎?不是的,那個人造了罪業,刑警隊才抓他;你要不造罪業,刑警隊不抓你。閻王、小鬼給你判著哪道受生,也是你自己做了,他就好像刑警隊一樣,是按照你自己的妄想來給你分配到哪一道;你要不打妄想,他也無可奈何。換句話說,到哪道去受生本來是自己做的,與他不相干,所以說非真非假。

  我們現前得的這個身相,你看各人面貌都不一樣。我們圈子再縮小,縮小到人道,每一個人面貌不相同,為什麼不相同?妄想不一樣,各有各的想法,所以面貌不一樣。如果兩個人想法很接近,他的相貌就很接近,相隨心轉,我們的相是自己想相變現出來的。想相變出來第一個基因就是投胎的時候,這一念的想相造成自己一個模型。所以兒女像父母,現在人莫名其妙不懂得這個道理,遺傳。在佛法裡沒有遺傳這個說法,而是兒女來投胎的時候,他對於父母情愛心,把父母這個樣子想成自己的樣子,所以一投胎、一出世就跟父母樣子差不多,是他自己打妄想想的這個樣子。也有跟父母樣子不一樣的,像他舅舅、像他姑姑的也有,大概那時候正是這些人在,他看到了,我們看不到他,他能看得到,他喜歡那個人就變成那個人的樣子,不是遺傳。佛法裡頭所說的大有道理,這就是點出眾生正報的色身。想就變成妄心,相就是妄色,色心和合這就是五蘊之身,所以說「想相為身」。

  這一段只有兩句話,是說明我們妄認四大五蘊為自身相,我們人身就這麼來的。下面這四句十六個字,是說我們妄心是怎麼來,比妄身還要重要。今天時間到了,下個星期六給諸位講妄心從哪裡來的,這是《楞嚴》裡頭很重要的東西,這些東西明白才真正認識自己。這一個人說自知,自知之明不容易,你要把這些大道理懂得清楚才有個自知之明,能自知就能知人,能知人就能知宇宙、就能知萬法,智慧才能現前。好,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