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四十七集)  1980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47

  第三十五頁第一行:

  【身心圓明。不動道場。】

  這是「十番顯見」第七段結論的幾句話,也是在這一科裡面最重要的一節經文。上一次講到「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」,關鍵實在是在這一句。我們凡夫就是不能轉物,而為物所轉,當然身心兩方面處處都有障礙。所謂轉物,上一次給諸位說明過,就是轉見相兩分,物就是指見相兩分,轉見相兩分就是自性。我們通常講物,大家立刻起的一個概念,色法是物、相分是物,而不曉得見分也是物,這就是我們怎麼想轉都轉不過來。為什麼?見相都是物,我們只看了一半,要想轉那一半,另外一半還不知不覺,那這一半怎麼能轉得過來?相從哪裡來的?從見來的,轉見才能轉相。在四分裡面講,轉見分才能夠證得自證分,證得自證分這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;換句話說,確實見到見相兩分本來面目,禪家所謂是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就是指見相兩分,這才叫轉物。「則同如來」,就同於如來一樣的見解。在大乘佛法裡面,通常我們講轉識成智,就跟這一句經裡的意思一樣,「若能轉物」,它用兩個字「轉物」,一般我們講轉識成智。就是修淨土法門的同修也離不開這個原則,淨土宗的法師平常教諸位念佛,尤其在佛七裡面,我們常常聽到有一句口頭語,叫「放下萬緣,提起正念」,或者叫「放下身心世界」,那是什麼?也是轉識成智。

  轉物就是放下,見相兩分都放下,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,這才能轉得了物,才能成得了智。成智也就是提起正念,在念佛門中叫正念,這個地方講則同如來,提起正念就則同如來。可見得話有許多種說法,境界原來是一個,沒有差別、沒有高下,也沒有等級,是一樣的境界,有種種不同的說法。果然能夠到這個境界,受用就不可思議。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,我們常常能看到那些見了性的大菩薩們,所謂「妙性圓明,六根互用」,這個作用不可思議。縱然不能夠親證到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也能證到相似的境界。相似境界好比學佛是勉強及格,還算過得去;相似境界都達不到,這就是差得太遠,我們自己應該要努力、要精進。說到相似境界,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給我們開示,清淨法身,圓滿報身,千百億化身。這幾句話可深可淺,深講那是究竟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淺說可以把它淺到我們初證得的相似境界,這才有受用。受用就是平常講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從此以後世出世間一切境界當中苦樂憂喜捨都不受、都離開,這心多清淨!十法界不同的境界當中,在你眼光之下也同了,一切相無非清淨相,一切心無非寂靜心,你所觀察的世間、出世間都是一味清淨平等。這在大經裡面稱之為一真法界,在《楞嚴經》裡面稱之為圓通,圓通就是一真法界,圓是圓滿,通是無礙。清涼大師解釋一真法界,就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無礙就通。

  今天所講的經文是說自在受用,『身心圓明,不動道場』,這兩句就是從上文來的,沒有上面兩句修因,就不會有這兩句的果證。換句話說,一定要徹悟色心因緣和合,既是因緣和合,那必然是虛妄有生、虛妄有滅,生與滅的相都是虛妄相,而不是真實相。好像這本書一樣,我們把這本書訂起來,這本書成了,這本書生了,告訴你虛妄有生;把這個線剪斷,書拆掉,一張一張紙,書的相沒有了、滅了,虛妄有滅。有沒有生滅?沒有生滅。生是把它裝訂起來,滅是拆掉而已,拆開來還是它,裝訂起來還是它,它一張也沒少,可見得它的真相是不生不滅。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一切萬法是一個理,沒有第二個理,這個理要是看破,給諸位說,生死沒有了。我們現在生好像這本書裝訂成,死好像這本書拆散,都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就沒有生死了。沒有生死,你還怕死嗎?你還會有生死之苦嗎?沒有了。我們現在把生死為什麼看得這麼重?看得這麼苦?就是怕,不明瞭真相。真相都明白了,曉得原來沒有生死,所謂「生滅去來,本如來藏」。原因實在是我們自己無知、迷惑,不了解萬法的真實相狀,被境界所轉。一旦覺悟,這個時候的心像萬里晴空一樣,了無障礙。這個時候才像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所說的,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我們現前這個身是幻化空身,也就是法身。

  所以我舉《六祖壇經》給諸位說,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好,精簡,法身、報身、千百億化身,原來就是這一身,這好懂。六祖的話說得踏實,裡面沒有一絲毫玄妙之處,句句話都說得很實在。所以《壇經》裡面每一句、每一字,我們都能夠得到實際的受用。此地講「身心圓明」,永嘉說「無明實性即佛性」,所以心圓明;「幻化空身即法身」,身圓明,身心圓明。但是這個理確實很深,諸位自己要是悟了道,你可以得到實際上的受用;要教別人,這麼高的境界,恐怕初學的人不能接受。所以對於初學要維持現前道德的標準,世間法的規律不可以破壞,那是維繫世間秩序的,雖然不是真實的,當然連身心都不是真實的,世間這些道德概念還是真實的嗎?雖不是真實的,它能夠維繫現狀,叫大家都能夠得到安定,都能夠得到安樂;如果這個秩序破壞,眾生要受苦、要遭難。這就是說佛法不離世間覺,佛法不壞世間法,道理就在此地。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實際上表現在此地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因此《楞嚴經》裡面境界說得這麼高,而佛在第六卷的末尾,「四種清淨明誨」,就從高處又降下來,降到教人要持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教你這個,這就叫不壞世間法。如果你覺得我現在心也圓明、身也圓明,這些東西無拘無束,那麻煩就大了。說實在話,絕不是佛菩薩所表現的,也不是菩薩所教學的,諸佛菩薩教學,要記住,「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」,這就是佛法。違背這個原則不是佛法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
  眾生在迷的時候,不曉得身心圓明,以為現前這個肉身就是自己的身相,還認為在自己身體裡面有一個心相,心在哪裡?心一定在胸這裡,或者現代人說能夠思惟想像這個心,心是腦,全都錯認,這個我們在此地不必細說。《楞嚴經》一開頭「七處徵心」,這個文字我們都讀過,身內、身外、中間都找不到。心是如此,身也不例外,為什麼說身不例外?我再舉個例子給諸位說,你就曉得這個身是幻化的,不是真實的。今天有同修跟諸位結緣,每個人得到一部《楞嚴經》帶回家去,這部《楞嚴經》印得很好,我是剛剛看過,我們就拿這本書來做個例子。這本書好比是一個人,這個書是一頁一頁的,如果拆開來重新一裝訂,甲這裡面的一頁裝到乙裡去,乙的那一頁裝到甲裡去,這樣就甲本裡面有乙本的、乙本裡面有甲本的,這書到底是一本還是兩本?你要說是一本,摻雜有另外本子的頁數在裡面;你說是兩本,它裝訂是一本。諸位要能從這裡悟出這個道理,就曉得身非身。身是物質,拿今天講是種種元素,這個元素今天到我身上來,明天從這裡跑到別人身上去。我們每天飲食,從植物、動物裡面取來,到我們身上來,再經過我們消化變成糞土,又營養到別的植物、動物上去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你仔細去觀察,非常複雜!

  千萬不要誤會這身體是我的,如果身是你的,你每天也不必進飲食,為什麼?進飲食別的物質都摻到你自己身上去,你也不必大小便,那才是你自己。行不行?不行!要曉得,什麼是我們的身相?大千世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的身相,這個身才圓滿,不生不滅,才能看出不生不滅。單單看這個身,有生有滅,你是看的妄相,你看實相不生不滅,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你能夠如是觀,這個觀並不是我們在空想,不是的,你看這個事實的真相,這是用智慧來觀察。真正把真相看明瞭,身解脫了,身解脫在此地講就是身圓明。心相也是如此,心相在本經講得多,心包萬法,心包太虛,不但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心顯現之物,心有體相用,娑婆世界是心之相,所現的相;十方無量無邊恆沙國土,也是自心所現之相。由此可知,這心多大!雖然廣大無邊,能現種種現象,心清淨,心是不動的。我們要能夠體會到真心,不動就見到。

  底下一句,「不動道場」,不為外境所動。修行,諸位要曉得,只是兩樁事情,就是兩個綱領,一個是明理,理論上通達,智慧開了;一個就是功夫。功夫是什麼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,就成了,就是兩樁事情。理明白不容易,功夫成就也不容易,但是這兩樁事情是相輔相成的,唯有明理,功夫才能得力,唯有功夫得力,明理才更透徹。所以一定要同時並進才有好境界,單獨一方面去精進,缺了一隻腿,給諸位說,你怎麼精進都是在打轉,團團轉,沒有離開一步。為什麼?一隻腳無法行走,這個道理很要緊。功夫是怎麼用法?功夫是磨鍊,就是在人事環境當中去鍛鍊。順境裡面去鍛鍊不起貪心,再好的境界沒有一念貪心起來,你在順境裡面就得到定,不動;逆境裡面去鍊,鍊不生瞋恚心。我們講歷事鍊心,這是兩大綱領,順境、逆境,這叫功夫。順境逆境能如如不動,你的理解一定能夠清淨深入,行解相應。然後才能像諸佛菩薩確實悟得萬物是一體,這才是經上講的身圓明了。萬物是自己、萬物是一體,通達一切物就是自心相,心與物是一不是二,了了分明,再沒有迷惑,這叫「身心圓明」。到這個時候,你自己在受用裡面,身猶如虛空一樣,心寂然不動,萬物都在身心之中,還有什麼物能動心?這叫做「不動道場」。

  大經裡面有許多話,我們聽起來感覺得不可思議,所謂「微塵國土自他不隔毫端」,在平常這個話我們實在是不懂,講的什麼?微塵國土,微塵是指數目,國土是大千世界。在太虛空當中的大千世界,假設大千世界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,這太虛空當中銀河系有多少?佛給我們說,微塵數無量無邊。這個我們懂,我們也相信,現在科學家也證實。自他不隔毫端,這個問題就不懂了。我跟你在這個講堂裡面,大概也隔了好幾公尺,說不隔毫端,毫端是一根頭髮的尖端,明明我們隔這麼大的距離,怎麼說不隔毫端?這個話我們就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我們身心不圓也不明,所以就不懂。如果你真正證得身心圓明,曉得萬物是一體的,微塵國土原來是自心所現之物,那怎麼隔毫端?當然不隔毫端。「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」,前面一句是空間沒有了,是一不是十方;後面這一句,時間沒有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原是一念。沒有十方,也沒有三世,它才真不動;有十方、有三世,那就還是在動,動的幅度有大小不同。

  真正到不動,十方三世沒有了,禪家所謂「粉碎虛空,坐斷三際」,這個三際就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;這兩句話,也是《楞嚴經》「身心圓明,不動道場」這兩句話的意思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過去讀過海幢比丘,在《四十華嚴經》裡面他代表第六住,在十住裡面代表第六住叫正心住,這是第六住的菩薩。經上有這樣幾句話,「住不思議廣大三昧,以三昧力現大神通,於其身上,從頂至足」,這是示現神通,就是從頭頂到腳。「悉現無量不思議數,同自身相一切身雲,遍一切處現一切身」。這是《華嚴經》裡面我們看到有這麼一樁事情,理論要是不通,我們看這個事情實在是不可思議。我們看小說,說孫悟空抓一把毫毛,吹一口氣,能夠變幾千幾百個小孫悟空,這些小說也有根據,也不是隨便說,它不是憑空想像的,這些的根源都在佛經上。我們讀《梵網經》,讀到釋迦牟尼佛,「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」。而第六住的菩薩,海幢比丘所現的身相超過千百億身,真正不可思議,理論就是這兩句話。

  實在說他能現不可思議的分身,我們在座諸位會不會?你要說不會,錯了;你要說會,你現在不知道。實在給諸位說,大乘佛法裡面講的不二法門,你想想這個味道,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化身,他知道,不迷惑;我們自己也跟諸佛菩薩一樣無量無邊的化身,不知道,迷惑,就這麼回事情。如果不是這樣的事情,那你成佛,你可以變千百億化身,你還真有所得,為什麼?我現在有這個能力。我現在做凡夫沒有這能力,我成佛就有這個能力,《楞嚴經》上為什麼說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?你成佛了,智慧沒有增加一點點,能力也沒有增加一點點。佛與凡夫迷悟不同,可見得我們現前應化身也是盡虛空遍法界,就是自己不曉得。到成佛豁然覺得原來如此,我早就是這樣的,不是新得到的,本來就如此。所以諸位別小看了自己,自己確實是一切智者、萬德萬能者。我們學佛就是因為我們迷,把我們的智慧德能原來是廣大無邊,現在是不知不覺,學佛學什麼?學覺而已。不覺你有苦受,覺悟就離開苦受,所以叫離苦得樂。再看底下一句,這是講用自在。

  【於一毛端。遍能含受十方國土。】

  這個受用,佛門中有兩句話,「心境寂滅,即是不動道場;依正互融,所以毛含國土」,這兩句話意思很深。心是講真心,真心是寂滅相;境是說境界,境界也是寂滅相,心境不二。學佛稍稍深入法相,給你講真心是寂滅的,你相信,雖然沒有證得,既然常這麼說,也不懷疑了。可是總會想到,真心還有個妄心,妄心是動的,無明是動的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境界是動相。境界為什麼是動相?迷了看境界是動相。當你不迷的時候,看境界不是動相,是寂滅相。我們因為心動,看外面境界是動相;你的心要不動,看外面境界就不是動相,是寂滅相,清淨寂滅相。這樣說起來,怕大家聽了還有疑問,那心定了看到這一切世界相是不是都靜止的?如果要是靜止,諸位想想,那有什麼意思?看到一切人都像石頭人、木頭人一樣,一個個都在那裡不動,是不是這個相?亦是亦不是。怎麼說亦是?確實是不動的,可是不動裡面又有動,動與不動又不礙,是一不是二。這是什麼一樁事情?像看電影一樣。你看電影那個銀幕的相是不是動的?是動的,凡夫看到是動的;有智慧的人看到是動而不動、不動即動,它是一不是二。為什麼?那個底片一張一張確實不動,如如不動,底片拉得太快,你看到是個動相,實際上不動。你把電影底片打開來看,哪一張底片動?放在機器裡頭速度轉快一點,看到動了。我們整個世界相就是這樣,所以動靜不二,是一不是二,這是真相。我們現在迷了,以為這個世界是個動的,不是個靜的,哪裡曉得都是靜的,沒動。

  這個理論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說得很多、也很詳細,到後面跟我們講,這些境界相為什麼變現,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,都說得很清楚。佛給我們說隨心應量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可見得它是不動,確實是清淨寂滅相。「依正互融」,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,諸位可以能想像得到,依報跟正報是一不是二。那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是正報,我們身體依靠生存的環境是依報,但是這個依報環境跟我們身體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身體細胞新陳代謝,就跟這些自然的元素、物質天天在那裡換,好像機器換零件一樣,天天在那裡換。所以身體跟境界是一不是二,萬物就是自己身體,自己身體就是萬物之一分而已,這是講依報跟正報是一不是二。諸位要能懂得這兩句話,這句經文就好懂。

  『一毛端』,一毫毛的尖端,能含『十方國土』,這個國土就是講大千世界,是一尊佛的教化區。十方國土那是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國土就在這一毛端,一毛端就是十方國土。一毛端這是講我們的汗毛,毛端是正報最小的,國土是依報裡面最大的,這是大小不二。為什麼?小也是這些元素,大還是這些元素。現在的科學家,有專門懂得這方面道理,在他眼睛裡面看世界、看眾生是一不是二,都是一種元素,不過就是方程式排列的方式不同而已,其實是一樁事情。這個話說得對不對?也對,但是偏在一面,沒有看到全體。事實上絕不是這麼簡單,他這種看法算是看到一面,是在應用上看到的、作用上看到的。可是我們眾生的科學還沒有達到這個能力,如果達到這個能力,那許多問題都解決了。為什麼?我們所求所需要的都不要犯愁。因為基本的元素是一不是二,是相同的,所有物質不一樣,是方程式排列不相同而已。我們要黃金,用黃金的方程式組合,大地都變成黃金;現在缺少石油,你再用方程式一排列,大海都變成石油,一切受用都可以隨心所欲。這太好了,隨心所欲,這真是自在受用,諸位想不想辦到?我想沒有人不想辦到。這個事情要是讓科學來辦到,不曉得是何年何月的事情,也可能永遠辦不到。縱然是辦到,一邊可以辦到,另一半有缺陷、有副作用,不是圓滿的。

  可是在佛法裡面能辦到,不是不能辦到,西方極樂世界就辦到。你看看經上所講的,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想穿什麼衣服,想什麼樣的式樣、什麼樣的質料、什麼樣的花紋,隨心所欲就在身上,也不要裁縫,也不要製造,也不要耕種。想不要,不要就沒有了,又不要脫,又不要洗,多方便!想吃什麼東西,東西就在面前,也不必種植,也不必料理,就擺在面前;吃完了,那些杯盤都化為烏有,也不要去洗,也用不著收拾。你看那個生活多自在,一切受用都是隨心所欲,這麼好的世界我們不要去,要待在娑婆世界受苦,糊塗到所以然。人家為什麼能辦到?我們聽到好像比奇幻小說還要奇幻,他為什麼能辦到?有道理,那個地方的科學是登峰造極,圓滿。剛才說一切物質是方程式的組合,他隨心所欲的組合,而且那頭腦比電腦還要快,一剎那之間一切所需要的都現前。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你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經典上所講的那些事情是事實,不是騙人。為什麼?理上講得通,不是做不到。問題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個問題,怎麼樣才能去得了?決定可靠的去得了,而不是沒有把握,在這個地方念佛,決定有把握,人人都能去得了,永明延壽大師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。但是諸位要記住,如法的修學,你要不如法,那你就去不了。要說到如法修學,這一點確實不容易。

  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這部經是學佛入門的一部教科書,裡面提出四個問題,這都是我們學佛頂重要的問題。第一個問題就是講師承,我們學佛能不能有成就?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去得了去不了?你要跟到一個好老師,那個老師本身確實能去得了的,你跟他可靠;那個老師說「我自己沒有把握」,那你跟那個老師希望就很渺小。老師是過來人,那帶路沒有問題,決定可靠;老師自己還在那裡摸索,還不曉得正確的方向、目標,我們跟著他後面,那有苦吃,要走許多冤枉路,這一點關係非常大。初學的老師,《大智度論》裡有說,歐陽大師《內學院訓釋》裡頭有說,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頭也有說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頭也有說,要跟一個什麼樣的老師?正知正見,有教學的善巧,要跟這種老師。而不是以有修有證為標準,他有修行,他證阿羅漢果,但是怎麼樣?他不會說。好,他自己是成功了,你跟了他,他不會教你,你跟他也是枉然。另外一個,老師沒有證果,但是他知見正,他能說,初學跟他就有利益。初學,我是要你指路,你到過那是你的事情,你有能力指我的道路這叫善知識。不是以修行證果的人為善知識,這是要注意到的。他不能講解,沒有辯才,解決不了我們疑問,指不明我們的方向,他就是成了佛也枉然。他成佛了,對我一點幫助沒有。所以初學人選擇老師,這是第一個要義,要懂這個道理。《佛本行經》裡面說,半偈捨身,羅剎可師。羅剎是惡鬼,但是他懂得幾句佛法,那幾句佛法確實是正知正見,他自己還是無惡不作的羅剎鬼,知見正。羅剎要吃人,「好,我這個身讓你吃,你那個佛法教給我」,這是佛示現教給我們怎樣去選擇善知識。一個有修有證、禪定功深的人,他見人不想講話,你問他,他也不理你,你跟他一輩子沒用處,還不如跟那個羅剎,跟那個羅剎鬼你還有受用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第一個問題就是講老師。學佛能得到事事如意,第一個因素就是他有好老師;學佛失敗,結果沒有成就,第一個因素也是他遇不到好老師。當然有修有證、能說善道這是一等的好老師,這一等遇不到,那他就要選一個能說善道、正知正見,選這種老師,這是成功、失敗第一關鍵所在。

  可是諸位要知道,能說善道的老師在現在很多,我講那部小經,也引用《楞嚴經》不少的話,《楞嚴經》「四種清淨明誨」裡面,佛講末法時期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」,這裡面能說善道的有哪些人?有魔、有鬼,那個鬼不是餓鬼道的鬼,就是我們一樣的人,我們說鬼頭鬼腦,他也是人跟我們在一起,他心是鬼心,他不是人心。魔也是人,也長得很好,他心是魔心,不是佛心,他是魔。有魔、有鬼、有妖、有邪,有這四大類,末法時期都在僧團裡面,在家、出家有這四眾,能說善道,都披上袈娑,法座上講經說法,這個麻煩大了。你要有慧眼能認識,你要認識,行,沒有問題,他雖然是魔鬼妖邪,我們能得到正法,剛才講羅剎可師。你所講的這些法,邪正我能夠辨別,正法,我取法、我效法;邪法,我聽了之後我不照做就是,這就得利益。如果你不能辨別,這個老師怎麼講百分之百服從、百分之百認同,那問題大了,那就上當。他可能說一百句法裡頭九十九句是正法,有一句是邪法,你就上大當,甜言蜜語很容易煽動人。《楞嚴經》我講經之前告訴諸位,這是照妖鏡,你能夠熟讀《楞嚴》,你就能夠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有這種能力,我們就自在,我們就能有成就。末法時期,在今天法弱魔強,魔的力量就強大。末法時期我們自己能遇到正法,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,絕不是偶然。善根福德薄弱的人,都跟著妖魔鬼怪走,都變成那些人的信徒,表面上學佛,實際上學的是妖魔鬼怪,自己還不曉得,自己曉得他就回頭,正是他自己不曉得。

  這一點諸位要特別注意,我說得淺顯一點,就是講三皈,多少同修都在皈依,究竟三皈是什麼不知道。皈依了,什麼叫皈、什麼叫依?你從哪個地方皈?你又依靠什麼?真正皈依的時候心裡有主宰、有依靠。試問問,我們皈依,我心裡有依靠嗎?真正皈依了,心是定的,不會散亂,為什麼?他有依靠。不要說這一生,六道輪迴生死茫茫,你已經有了依靠,你有了方向、有了目標,當然你已經有了主宰。正是佛在經上說的,末法眾生有些是有名無實。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大師給我們講得太明白了,你看人家講三皈依那一段講得多好。皈依佛,他不叫皈依佛,叫皈依覺,皈依正、皈依淨,六祖大師完全從義理上講,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清淨。皈依三寶就是心裡常常要依靠覺不迷、正不邪、清淨不染,這叫三皈,確實有了依靠。我們要依靠覺、要依靠正、要依靠淨,見到佛法僧就想到覺正淨,這是真正皈依處。不要見個佛菩薩像,跪在那裡去禱告,「佛菩薩你保佑保佑我吧!」不靈。見到他禮拜是對的,佛菩薩是覺,我要覺,要不迷,這就是保佑,不迷就不做糊塗事,就不造罪業,不受惡報。佛沒有騙人,是你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騙自己,那有什麼法子?所以一定要聞正法。

  這幾句話境界廣大,理論太深,古人所謂「會萬物為自己,達自他不隔毛端」,這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是屬於事事無礙的法界。佛教裡面又說「須彌納芥子,芥子納須彌」,跟這一句意思是一樣的。但是這一句裡面所講的,比須彌、芥子講得還要博大,這個地方是講十方國土,比須彌山大得太多;這一根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太多,芥菜子雖然小,比一毛端還不曉得大多少倍,所以這個地方境界尤其是廣大。若一念在迷,我們心被境界所轉,那就像阿難在前面所講的境界,我們的見性就受了障礙、受了拘束。達物為心那就解脫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就事事無礙。確實是能夠「含受十方國土」,十方之大、一毛端之小,大小不二,也正是維摩長者所說的入不二法門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