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五十一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51

  《楞嚴經正脈科會》,三十八頁第九行:

  【佛告文殊及諸大眾。十方如來及大菩薩。於其自住三摩地中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。如虛空華本無所有。此見及緣。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云何於中有是非是。】

  這一段開示在《楞嚴經》裡面非常重要。留意《楞嚴經》的同學,如果不能將全經的經文背誦,要緊的句子要背,這一段是一定要背,必須把它記住的。我們看佛講話,實在是很簡單,沒幾句話,可是這幾句話要是細細的解釋裡面的意思,真是無有窮盡,可以說一切世出世間法全都包含在其中。這是誰的境界?是佛與大菩薩們的境界,換句話說,是真實的境界,不是虛妄的。

  『十方如來』,這是果位到了頂端,如來地的果位。『大菩薩』,一般講法是八地以上的菩薩,八地菩薩才轉識成智而得如幻三昧。因為下面有『於其自住三摩地中』,所以這個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。「自住」,所謂住,用一句淺顯的話來說,心定了,心不定沒有住處,心定。這是揀別不是權教、小乘人的禪定,為什麼?權乘菩薩、二乘聖者,他們所修的定力沒有離開阿賴耶識;換句話說,他們的定是識心所修的。八地以上的這些菩薩是稱性之定,已經捨識,捨識之定是真定。沒能捨識的定不是真定,為什麼?有出有入,入住出境界清清楚楚。而稱性的大定沒有入住出,所謂行住坐臥無不是定,沒有出入,這叫大定,這是真正的定。大菩薩們所修所謂是稱性起修,絕不是凡情用一種克制的功夫,克服自己的欲望、克服自己的妄想而得到定的境界,所以人家是稱性的,稱性是屬於自覺聖智,他是常住在正定當中。再給諸位說,這樣的大定本來就是如如的,十方如來有,八地以上的菩薩也有。八地以下的菩薩就沒有了嗎?也有,我們也有。所謂稱性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哪一個沒有性定?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大定,法爾如是。可是我們雖然有,得不到作用,不起作用。為什麼不起作用?妄識障礙。去了妄識,這種三摩地就現前。

  此地「三摩地」,就是本經講的首楞嚴大定,在本經裡面講得很清楚,捨離妄識,楞嚴大定就現前。住在此定中,正是禪家所謂「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「能所俱空,當體寂滅」,你看這個受用多自在。靈光,是本性裡面的般若智光,不是修來的,本性裡面原本具足的;脫根、脫塵,根是內境,內六根,外六塵,般若智慧光明是脫根、脫塵的。諸位在這裡應當要體會到,凡是著了根、著了塵,著就是著相,著根是什麼?這是內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,你要是著了內相,或是著了外面境界,色聲香味觸法,一著相,靈光就失掉。內不著根身之相,外不著塵境之相,這個時候靈光獨耀。靈光是本有的,失去了,就這麼失去的。現在佛教給我們是教我們恢復,如何恢復?內離六根、外離六塵就行了。我們現在《華嚴經》講到第九迴向菩薩,第九迴向菩薩教給我們「無著無縛解脫心」。無著就是脫塵,心裡面清淨一塵不染,五欲六塵都不沾染,這是脫了外面;內裡面脫根。說實在話,外面脫塵這個功夫還容易,外境;內裡面的根身要擺脫掉,確實是不太容易。如何脫法?佛在經論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《心經》裡面說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根身裡面沒有我,這才能夠做到無縛、根塵兩脫,般若真智才現前。在這個境界裡面能所俱空,能與所是一不是二;當體寂滅,寂滅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,一切法不生不滅。

  諸位要記住,一切法沒有一法生、沒有一法滅,這叫做寂滅相,這是真正的樣子。我們為什麼在境界裡看這一切法都是生滅相?實際上不是法生滅相,是我們心生滅。諸位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聽經也聽了不少,總得記住一個大前提,是佛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給我們講,「境隨心轉」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。外面的境界相是能見相所變,這個大前提一定要把它牢牢的記住。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諸位想想,真心變的境界當然是不生不滅清淨相,相是心變的。我們現在這個心是染污心、生滅心,念念生滅,所以變外面的境界相統統是生滅相,這麼來的,這麼回事情。幾時我們這個心不生滅,外面境界就不生滅。我們用生滅心要找不生不滅的境界,諸位想想,到哪裡去找?找不到的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所找到的,那是相似的,不是真實的,不是真正的涅槃,不是真正的清淨。為什麼?他是用生滅心,所謂是錯用了心。我們學佛要學真的,就要把生滅心離開,生滅心是假的、是虛妄的。生滅心是什麼?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念頭。一個念頭生、一個念頭滅,念頭是生滅的,不會說這個念頭永遠保持住;那一念要永遠保持住,就叫做定,就叫做一心。無想天人他就是保持著一念,四空天人、阿羅漢、權教菩薩那個定就是保持著一念,他能見到相似的不生滅的清淨境界,但是它不是真的。他的一念要是斷掉,那就是真的,真的境界現前。這是把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則說出來,真正能解決問題,徹底解決問題,而且是最快速的解決問題。

  《楞嚴經》好,不生不滅的真心是什麼?就是六根的根性。我們這一大段所講的「十番顯見」,就是講這個東西,眼根裡頭的見性。十番顯見這麼長的經文,大主意就是叫我們捨眼識、用見性,就這麼回事情。我們果然悟到這個道理,能依照這個道理改過來,釋迦牟尼佛那就歡天喜地,你是真正得到佛所說的真實義,真成就了。老師教這個學生,學生不錯,確實有成就,老師高興。捨識用根的利益就可以用這段經文來介紹,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。見性,我們在六根當中舉一根來說,一根明白,其餘五根是一樣的,就都明瞭。見性是平等的,見性是沒有分別的,諸位要記住,見性是了別而不是分別,一切明瞭,絕無分別。見性叫照見,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,諸位總要記住,照見裡面沒有分別心。也許大家要懷疑,我們用見性見,一切都不分別,我跟人也不分別,男人跟女人也不分別,那不是一團糟,這個社會還成什麼社會?你要有這個疑問,你對這個問題的意思完全不了解,你是用情見在分別,對於照見兩個字沒有搞清楚。照見之後是沒有分別,雖沒有分別,是樣樣都明瞭,絕對不會混亂。

  照見裡面沒有作用,諸位要記住,無作。無作裡頭可以隨緣,隨緣正是經上講隨心應量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所以他起作用,起作用就是無作用。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。你說某人叫張三,菩薩稱他也叫張三;你叫那個人叫李四,菩薩稱那個人叫李四。稱張三、稱李四,是你們眾生心分別,佛菩薩隨順,佛菩薩心裡他並不叫張三,他也不叫李四,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道理。心裡真清淨,確實沒有,可是見面的時候,你張三兄、你李四兄,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這就叫佛法不壞世間法。雖然不壞世間法,在證得三摩地這樣的人,他沒有世間法,也沒有佛法,說佛法、說世間法還是眾生心裡面的見解。釋迦牟尼佛講這一大套道理,講得頭頭是道,我們也聽得迷迷糊糊,全是世間法,隨心應量的。他要不隨心應量,一句話沒得說,無話可說,雖然隨心應量說了四十九年,還是一句話沒說。諸位要知道,一句話沒說,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這叫妙用,這叫真實行。所有的行與真實相應,真實是什麼?真實是清淨的,是不生不滅的。所以佛的言語不生不滅,佛的行為不生不滅,佛不但自己不生不滅,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所作行為也是不生不滅。假如佛說自己不生不滅,眾生還有生滅,他還沒成佛。為什麼?他有分別心,他還有能有所。所以在佛菩薩的境界裡是一境無二境,雖然有十法界的境界擺在面前,但是他是一境,全是清淨寂滅相,無能無所,當體寂滅,是這個境界。

  幾時我們在境界裡面也得到像這樣的境界,自己就入三摩地,像諸菩薩一樣,你也「自住三摩地中」,你所見的境界相跟諸佛菩薩見的是一樣,決定沒有兩樣。如果我們見的境界相跟經裡面講的不一樣,換句話說,我們並沒有住在三摩地中,不住在三摩地中就不是真實位的菩薩。我們依賢首的判教,小始終頓圓,唯有圓教、頓教才是真實的,其他都不是真實。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,正是佛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一味清淨,所現的是智慧光明,身心、法界無二無別,所謂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。那伽是比喻,這是印度話,那伽是什麼?有好幾種翻譯,有的翻作龍,有的翻作象。總而言之,動物當中大的,譬如大象在一切獸類當中牠的身軀很大,站在那裡四平八穩,好像是如如不動的樣子,舉這個例子。不像其他的動物,身心都是不停在那裡動,象在那個地方如如不動,龍象牠有牠的威德,用這個來做比喻行住坐臥都在定中。

  三摩地,就是楞嚴大定。八地以下的菩薩雖然也有三摩地、也有定,但是解心未忘、能所未忘;換句話說,他還在二還沒有到不二,他住在二法裡面。住在二法裡面,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在他上面有佛法界,在他下面還有聲聞、緣覺,還有六道,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。而證得首楞嚴大定就沒有十法界,一法界,所以叫一是真,十不叫真,總是一真法界,沒有說十真法界。一是真法界,十當然就不是真法界,十法界是眾生心量變現之物,權教、小乘都在十法界裡頭。十法界裡面也有佛,十法界有個佛法界,有通真、有不通真,所以佛裡面也得分類。天台四教就是四種不同的佛,藏教的佛是十法界的,沒有明心見性。什麼樣的佛是藏教佛?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,那是藏教的佛。為什麼?示現八相成道,這是藏教佛。通教以上沒有八相成道,八相成道的佛叫做藏教佛,佛教有個名字叫藏頭佛,藏教裡頭到了頂頭,藏頭佛。藏頭佛的地位,諸位要記住,要比起圓教,連圓教初住菩薩都不如,圓教住初住菩薩都比他高。初住見性,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藏教佛還沒見性。像這些常識,我們都應該要懂得。什麼時候捨了識就證真,如果不捨識總是攀緣外面的塵境,心有所緣,緣佛法還是外境,「我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」,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外境。既然還攀緣外境,自己不自在,自己沒有安住的所在,好像到處流浪的流浪漢,沒有安住的所在。見了性之後,見性是證真,自己才如如不動,這才有了住,這種住叫自住自地,這個境界實在是高。

  佛與阿難問答到這個階段,境界已經提升到八地以上。所以那些凡夫、權小,聽到世尊跟阿難這麼一問一答,感覺得手足無措、茫然不知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不是一個奇怪的事情,所以他們確實是不容易了解。不了解什麼?就是前面佛所答覆阿難的,無是、無非是。阿難悟出來的,佛給他印證如是如是。諸位要曉得,無是無非是諸法實相,我們在諸法裡面還操什麼心、還起什麼念?如果諸法有是,你可以取它;如果諸法無是,你可以捨棄它;告訴你無是無非,那就取捨不得,取捨兩忘,心清淨了。諸位能不能明瞭這個意思?菩提涅槃不要求,無明煩惱也不必斷,這就對了。你看看《永嘉大師證道歌》上說的,「絕學無為閒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」,為什麼他不除妄想?妄想是煩惱,不要斷煩惱。為什麼?沒有煩惱,你斷什麼!你要斷煩惱,煩惱還來了;你要想求真,求真就是煩惱。諸位果然明瞭無是無非這個大道理,心當時就清淨,什麼念頭都沒有,這就是佛性現前。但是諸位要記住,這是十方如來及大菩薩的境界。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換句話說,我們還是八識在用事,有菩提可證,有煩惱可斷,還是要斷煩惱,還是要求菩提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斷來斷去、求來求去都是相似法,不是真實法。你要能到真實法,把你能斷所斷統統丟掉,那才入真實,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才是理一心不亂。

  菩薩的心,沒有心,菩薩有心皆利益眾生,如何叫大家覺悟,這就是菩薩心。菩薩這個心,跟諸位說,又是非有非無,你說沒有,他真有這個心;你說有,他又隨緣,他又不是積極的來做這個事情。不像我們凡夫,這個好事,拼命去做。菩薩去做也非常熱烈,但是隨緣不是攀緣。因緣都成熟,佛菩薩做,做得非常認真;因緣不成熟,佛菩薩不做。不像我們凡夫,因緣不成熟我們也要做。凡夫跟佛不相同,因緣不成熟,你要去做,只有敗事不能成事。好像果木一樣,菩薩提一個籃子去採果木,熟了摘下來,沒有熟的過幾天再來。凡夫什麼樣?生的,才長成一點點大,都把它摘下來,摘下來幾天壞掉、爛掉,沒用處。凡夫跟佛不一樣!什麼事情都有時節因緣,時節因緣沒有熟的時候可以促成,絕非攀緣。譬如教學,程度還不夠,不要緊,教一些淺的、教一些容易的,慢慢來;眾生沒有福,沒有福修福,大福報他不會修,教他修小福報。所以菩薩有無量的方便,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妙極了。

  諸位要曉得,依他起性就是無自性,當體即空,因緣所生沒有自體。譬如這把扇子,因緣所生法沒自體。前面這是一張紙,當中這是竹棍,這個地方是一個牛角串在這裡,你把它一拆開之後扇子就沒有了,合起來我們叫它扇子。「扇子」這是叫妄有,有即非有,非有之有。你不要認為真有個扇子,錯了。我們要了解它的真相,真相是沒有,當體即空。『見與見緣』,能變的見分,所變的相分,都是這麼個道理。『並所想相』,「想相」是說第六意識,我們凡夫把它當作心,因為什麼?能夠思惟、能夠推想的,都是它在起作用。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,我們在唯識裡面可以看到,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是具足的,五十一個心所它都有。其餘七個識的作用都沒有它大,相應的心所少。它相應的心所具足,所以凡夫誤會把它當作真心,實際這是妄心。我們凡夫講心,現在人講腦,都是第六意識,虛妄不是真實。這是前面這兩句。

  底下這兩句說,『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』。能變的見分、所變的相分,以及我們凡夫最看重的妄心,佛在此地給我們比喻話說,如「空華」。什麼叫空華?眼睛有了毛病,諸位如果有害過眼睛的話就有這個經驗,眼睛有了毛病,看到虛空當中有花。看到燈上有影子,一看燈,燈有個圓圓的影子,眼睛有毛病就看到。好眼睛的人看不到,沒有,眼睛有病的人才看到。諸位要記住,你既然看到有「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」,換句話說,你的眼睛有病才看到這些東西,這是空華。病眼睛的人看到真有,不是沒有,但是這個真不是真的真。如果真的是真的,別的沒有害病的眼睛也應該看到,那才是真的;只有我看到,別人看不到,那不是真的。佛這兩句話的用意,是說明宇宙人生森羅萬象是虛妄。虛妄之相,前面說依他起性,依什麼起?依真而起,真是一,依一真而起。所以,儘管森羅虛妄的萬象,體是一真,這一真叫什麼?法性。法是一切萬法,性就是它的理體,它依據這個理體而起來的,理體是真實的。眾生對於萬象體相用的真實狀況一無所知,不曉得現前諸緣本來是一個真心,一真裡面哪裡會有是有非?諸位能夠了解一真,無是無非的疑惑就斷掉,不會再誤會佛說法模稜兩可,怎麼又是、又不是,好像不是肯定的意思。我們不知道佛說真實話,相是妄,體是真,從真體裡面沒有是也沒有非是。

  凡夫之迷就是不覺,不了解真相,我們叫無明,沒有智慧光明。本來是覺的,因為沒有智慧光明就變成不覺,把「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」的真實相迷失了。這一迷才現這些妄相,不迷的時候哪有見、哪有見緣?迷了才有,悟了沒有。永嘉大師大師講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迷的時候有大千世界,覺了之後沒有。這樣諸位聽了也許害怕,還是迷好,覺了有什麼意思?人生、宇宙都空空的,什麼都沒有,那還有什麼意思?跟演牛郎織女一樣,天上沒有人間好,迷惑顛倒,凡夫知見。諸位要曉得,迷了,你的受是苦受,雖然苦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雖然不是真的,可是你真的有這個感受,受起來你不好過;覺了之後,給諸位說,沒有苦受,也沒有樂受,苦樂是相對的,苦樂二邊都不受,才叫正受。為什麼?曉得歡喜的事情是假的,厭惡的事情也是假的。知道三途是假的,三途裡頭不苦,三途之苦他不受,不受就不苦。譬如別人無緣無故來罵你一頓,你很生氣,氣了好多天,難過得不得了,為什麼?你願意受,那有什麼法子?人家把禮送給你,你馬上就接受,你要難過好幾天;你要是了解,罵的時候是口裡出來的風,再把那風一分析都是空的,你就不接受,不接受,他一天罵到晚也不生氣。為什麼?不接受!順境不接受,沒有樂受;苦境不接受,沒有苦受,苦樂都離開,這裡面是功夫。別人打你,你接受才感覺痛,不接受就不痛。真的嗎?是真的,確實是如此。

  僧肇大師說的「將頭臨白刃,猶似斬春風」,他去砍頭,刀架在脖子上,猶如斬春風,這不接受,曉得什麼?刀也是空的,因緣所生法,當體即是空,我這個身也是因緣所生法,當體也是空,空斬空不是一場空嗎?理論是如是,事實也是如是,但是你要證得這個境界。你不入這個境界不行,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魂飛天外,那不行。為什麼?你接受生死。生死是你一個妄念,除了這個妄念,哪有生死?你要曉得這裡面道理,是「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」,試問問誰生誰死、誰苦誰樂?生死苦樂如虛空華,了不可得,這是真實的。佛法裡面講了生死,千真萬確的事情,不是假話,也不是理想,是實際上的事情,只要我們能夠證實,本無生死。凡夫之不覺,所謂是背覺合塵,在無是無非裡面妄生是非,在不生不滅裡面妄生生滅,無始劫以來就是這麼個錯誤觀念,積非為是,還自以為是,不能回頭。佛把這個真相說出來,還半信半疑,甚至於根本就不相信,說佛說的是玄虛。實際上佛所說的話句句踏實,沒有一句是談玄說妙,句句都是眼前的事實。故弄玄虛是世間人,佛法裡面決定沒有,佛是如語者、實語者,哪裡會搞什麼玄虛?

  總而言之一句話,是我們不能通達這真實的事理,在一切法裡面妄生我法二種執著。這一起我執、法執,麻煩更大,與真相愈離愈遠,依他起性已經離開真相,到遍計所執又遠了一層。百法裡面,心法、心所有法、色法是依他起性,二十四個不相應是遍計所執性,愈迷愈深、愈去愈遠,這是凡夫迷的境界。要是如來與這些大菩薩們自住三摩地中,就不一樣,自住三摩地是轉識成智,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。在這個境界裡面連阿賴耶第八識的名字都沒有,何況阿賴耶的見分、相分?連阿賴耶都沒有,還有什麼阿賴耶見相兩分?見相兩分都不可得,還有什麼第六識?還有什麼第六識相應的心所?所以說「如虛空華本無所有」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上說,這一段的經文完全是指如來大菩薩們他們的圓觀大定。雖然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,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要特別的留意,為什麼?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,雖然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,如果對這段經文我們相信、不懷疑,對於轉識成智有好大的幫助。我們轉不過來就是不了解真相,了解真相了,從今以後在一切事緣上把心淡一點,這就是好境界。不要再執著、不要再斤斤計較,大方向沒錯,得過且過,就能夠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

  我們為什麼不能恆順眾生?就是自己成見太深、執著太重,在這裡面爭一個是非,哪裡曉得一切萬法無是無非,這才是真的。你在這裡面爭個是非,統是搞妄的,妄的裡面建立是非,是非的標準有如牛毛。做生意人的是非,賺錢就是是,賠錢就是非;做官的人,升官就是是,丟官就是非。是非哪有一定的標準?你們想想到底哪個是、哪個非?一個人有一個是非,那個是非比牛毛還複雜。學佛的人只有一個標準,一心就是是,二心就是非,這是接近真正的是非。我們念佛人,一心不亂就是是,心亂就是非。大家要懂這個道理,這個佛號才念得好,功夫才得力,你才能夠把握到真正的是非。凡是不礙我的真心,不妨礙我的一心,皆可以隨緣,那有什麼不能隨緣?不妨礙我一心不亂,那有什麼不能隨緣?礙著我一心不亂,不能隨緣,這是在我們凡夫地。到了像如來大菩薩,連這個都沒有了。這是講我們初級,我們現前的程度,不礙一心,什麼都能隨緣;換句話說,什麼環境都能處,逆境也能處、順境也能處,好人也相處、壞人也是好朋友。為什麼?不礙我一心不亂。什麼人礙一心不亂?自己礙一心,你在這裡面執著、計較,心就亂了,就不能恆順眾生。這一節經文會幫上很大的忙,能運用這個原理來幫助我們念佛,一定能成就念佛三昧。成佛都能辦得到,何況往生?這一段所說的是妄,下面一段所說是真。

  『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』,一合起來才把前面佛所講的話完全了解,無是無非,相是妄的,體是真的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看到那個器是虛妄,會變的;看到那個體是真的,不變的。我們用一坨黃金,你喜歡把它塑造一個人,那是金人;再過兩天不喜歡了,把它再鑄成一個小狗,相變了,金沒有變,還是那麼多分量。相是妄的,隨著我們的心來變;體是真的,不變。我們森羅萬象,體是真的,諸法的法性,有情眾生叫佛性;無情的眾生,我們現在講植物、礦物,動物是有情眾生叫佛性,植物跟礦物我們叫法性。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真實永遠不變的,動、植、礦是相,相是隨著緣變,性是不變的。從性上看,《華嚴經》上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;從相上看,有十法界森羅萬象,差別不等,性裡面去看完全平等。性在哪裡?性就在相上。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金在哪裡?就在金器上。離開相哪裡找性?離開器找不到金,性相不二,所以無是無非。這也講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不變的是說性,隨緣的是說相。性沒有生滅,真的沒有生滅;相沒有生滅,也是真的沒有生滅,為什麼?當體即空,無有自性,所以相不生不滅,這是比較難懂的。我們講到真如本性不生不滅,大家能夠點頭;講到一切森羅萬象不生不滅,我們都搖頭,這是不了解真相。森羅萬象當體即空,哪有生滅?它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換句話說,有就空,還有什麼生滅?我們在裡面看,著相,不曉得當體即空,不知道有就是空,就是迷在這個地方,所以沒有辦法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。這個真實相,不是從體上的相,是相上的相,就是不曉得是因緣所生法。

  佛講「因緣所生法」,並不是說一切法是眾緣和合而湊成的,你要這樣解的話,你解佛的意思是皮毛,佛說這句話的意思不在此地。佛說這句話的意思告訴你沒有相,因緣湊合的哪有相?當體就是空相。一隻手錶,佛跟你講因緣所生法;換句話說,就是沒有錶,當體即空。為什麼?多少零件湊的,你一打開、一分散,錶沒有了,聚集起來還是那麼多,拆開了沒有錶,合起來就叫有錶,人就這麼迷惑顛倒。蓋這個大樓,這個大樓是多少噸鋼筋、多少包水泥,擺在那個地方、堆在那裡,這不叫大樓;把它們排列起來,這叫民生大樓。佛眼睛裡告訴你,排跟不排是一樣,這個大樓當體即空。現在大樓有了,到哪一天大樓倒掉,沒有了。我們凡夫著相,不知道相的真相,相的真相是大樓真建造起來也是空的,不是真有。明瞭這個真相,建築起來一點歡喜心沒有,整個毀掉一點煩惱心沒有。為什麼?空的。成也是空,毀也是空,成與毀不二,這才算了解真相,心就定,心就清淨,所以你看到一切法是清淨寂滅相。萬象是如此,自己身相、心相也是如此,心相是什麼?一天到晚打妄想,空的,絕不是真實的。打妄想是什麼?第六意識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,阿賴耶識種子起現行都在那裡胡鬧,沒有一樣是真實的。真實是什麼?清淨寂滅心,那是真實。可是所有這些妄念、妄相,都是那個清淨心裡頭現起的,清淨心迷了、清淨心不覺才有這些東西出來。今天我們講前面一段,「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」這一段,下一次再跟諸位細細來說。這個剛才跟諸位講,經文是幾句,那個意思、義理無有窮盡,而且要知道對我們行門、解門都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