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五十六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56

  今天我們開始講到十番顯見的第九大段「顯見超情」,這個經文可以說是愈講愈深,愈講愈接近真性。請看經文:

  【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誠如法王所說。覺緣遍十方界。湛然常住。性非生滅。】

  這個底下要討論的是自然、因緣。這個問題,可以說每一個人無論學佛與不學佛,總會有這樣的見解,這些一切萬物是自然而有的還是因緣而有的?追根究柢,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?這一段就是要討論這個問題。凡是有追根究柢的念頭這叫情見,一切萬法可以這樣追究是怎麼有的,可是講到本性,我們講到見性,見性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緣,自然、因緣統統都談不上,這個才是純真。但是自然與因緣兩方面來說,最重要的是破因緣,因為佛常常講「萬法因緣生」,所以學佛的人不大執著萬法自然,不太注重;常聽到佛講萬法因緣生,所以學佛的人容易執著因緣。因緣生法它的真實意義是當體即空、生即無生,可是這一層的意思是深一層的意思,我們不大容易體會;而往往我們聽了因緣生法,諸位從表面上體會,「一切法是因緣聚會而有的,緣散就無,緣聚則有了」,我們總是這個概念。這個概念是最膚淺的概念,對於我們淺學的人來說,這個說法我們就滿足,可是再要往深處去研究,這個講解不能滿足,所以這是屬於情見。有這種情見,對於明心見性是障礙,因此這種情見必須要把它打破,所以這個題就是「顯見超情」。

  剛才說過了,大主意是破因緣,破了因緣之後才能把妙淨明體給顯現出來,佛門裡面常說「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」,是這一大段宗旨的所在。世尊可以說一向都是發明,尤其是在楞嚴會上發明的常住真心。我們看看阿難尊者的態度,一直到現在還不肯承當,還是不敢當,所以佛講見性就是真心、見性就是真如,還不敢完全承認。阿難如此,我們更不敢當,更是不能承認,凡聖關鍵就在此地。如果我們認見性(就是六根根性)是真心,才能成得了佛,用六根根性做本修因,與無上菩提才相應。為什麼?無上菩提是不生不滅的,我們六根根性是不生不滅。我們用意識心來修無上菩提,決定做不到,意識心是生滅心,生滅心的因去修不生不滅的果,那怎麼會相應?所以是決定辦不到的。要想修成無上菩提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所以楞嚴會上「十番顯見」是最初方便,是屬於智慧,智慧的選擇。認識真妄,六根根性是真,八識是妄,八識所變現的境界更是妄。我們第一步的工作捨妄取真,以這個真的來做本修因,一切的修為都要與真因相應,這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如何修法?在般若裡面講,諸位就更容易明瞭,用觀照般若。觀照是六根根性起作用,眼見色是觀照,耳聞聲也是觀照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觀照,觀照生智慧,所謂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這才能證得了實相般若。

  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教理淺深,《法華經》裡完全講實相,我們要能夠親證實相,沒有觀照的功夫怎麼行?文字般若也叫做方便般若,所以我們不要看到依文字,以為就一定是依經本,那又錯了。六塵都是文字,所以也稱作方便,換句話說,六根接觸六塵,六塵就是方便般若。為什麼六塵叫方便般若?因為你用觀照般若去觀六塵,六塵就叫做方便般若。什麼叫實相般若?能觀照的與所觀照的不二,就是實相般若,能所不二、能所一如,這是實相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講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這才是實相。一不是多、多不是一,還沒有證到實相,觀照的功夫還不到家;到家,萬法是一如、萬法是一體。到你親證到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、是一如,這時候才見實相,所以見實相就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我們感覺得這個難、太難了,難在什麼地方?我們總是有一個人我的分別、人我的界限,只要這個界限存在,永遠不能叫萬法一如,這就是我們的功夫沒有辦法用到力,沒有辦法證得實相,原因就在這個地方,過失就在此地。這也就跟治病一樣,大夫對病人這病怎麼生的、這個病是什麼性質,他要是一無所知的話,諸位想想,他怎麼用藥?得這個病的前因後果完全都了然,這才藥到病除、對症下藥,才有這個能力。

  我們現在眾生都是病人,不要以為我現在身體很健康、很正常,我沒有病。滿腦袋的是非人我就是見病,非常嚴重的見病;一餐飯不吃,肚子餓病,怎麼沒有病?吃飯就是吃藥,到時候吃點藥,這個病暫時止住一下,心也是不健康,身體也不健康,不要以為自己是個好人。佛就是一個好的大夫,佛法就是藥,我們遇到這個好大夫,拿到他的藥也得要藥到病除,我們要認識這個藥,我們要肯服這個藥。許多眾生接觸到,看到這個藥,他也拿到手,他不肯服,就是不能夠依教奉行;或者我們說是不如理、不如法的修行,修行不如法,這是吃盡了苦頭都沒有成就。見性的功德、利益、受用,怎麼說法,那個味道我們也想像不到。為什麼想像不到?因為你根本就沒有嘗過。譬如我們的飲食,聽說南洋榴槤很好吃,味道很好,我也見過,人家也供養過我,我不敢吃,裡面是什麼味道我都不曉得。為什麼?我沒有嘗過。你嘗過的跟你一提,那個味道你能夠體會得到;你從來沒有嘗過,怎麼提,沒有經驗。這個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我們都沒有這個經驗,所以怎麼說法不只隔一層,不曉得隔多少層,那個味道你怎麼能嘗得到?必得自己入這個境界,你才能真正嘗到。你要是真正嘗到之後,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捨得乾乾淨淨,確實認定這是真正的利益,真正離苦得樂。我們現在就是不敢認定那是真樂,這邊明知道是苦、明知道是煩惱,也不肯捨棄,還是在這裡頭流連忘返,不肯回頭,這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。

  阿難尊者示現的是為佛弟子,又是佛的侍者,他都如此,何況我們?這是親身追隨釋迦牟尼佛的,你看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了這麼多次,到現在還不敢承認,可見得這個東西承認難,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你今天要是能承認見性是你的真心,依這個真心做本修因,給諸位說,你比阿難就超過太多,阿難不如你。這確實是在我們這一念之間,也是確實的。阿難之所以不承認,代表我們凡夫,凡夫一向用慣妄心,以為這個第六意識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,有無量無邊的功用;見性、唯心,好像起不了什麼作用,又不能分別、又沒有執著,好像起不了作用一樣,所以才不敢承認。經過佛前面八番開示,大致上差不多明瞭真性的性質,到上面講到「見性周遍」,又疑了這個問題,起了個疑惑,「見性從哪裡來的?」這一念懷疑心又起來,把這個見又當作相,把相當作見。至此發明見精色空,「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」,這個時候才領悟見性周遍這句話的意思。所以此地『阿難白佛言』,一開頭說『誠如法王』,「誠如」,自己是相信了,誠然如佛所說,「法王」這是稱佛。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誑語者,這是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讀到的,佛是五語者。所說『覺緣』,覺就是真性,緣就是萬法,覺緣是以覺性能夠見明見暗、見通見塞,遍緣一切,所以叫它做『覺緣遍十方界』。『湛然常住,性非生滅』,就是指覺緣,果然它是周遍、是湛然常住,常住就是不生不滅,性非生滅。這三句是把前面八番意思全都包含在其中,因為湛然有常住的意思,有不生不滅的意思,又有周遍的意思,不變不遷,所以前面八番的意思都總含,都包括在其中。阿難下面疑問來了,請看經文:

  【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。及投灰等諸外道種。說有真我遍滿十方。有何差別。】

  佛法是這麼說,外道也講『冥諦』,冥諦是什麼?講不生不滅,也講周遍、常住。外道講的跟佛講的有什麼不同?如果是相同,為什麼叫人家外道?所以這裡頭確實是要揀別清楚的。『梵志』是印度當時外道的總稱,這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淨行,梵就是清淨的意思,是一個修清淨行的,一般都是指婆羅門,婆羅門教。「先梵志」,是婆羅門教古代的這些聖者,這稱為先梵志,現在佛門講古德,就是這個意思,那是婆羅教裡面的古德,這稱之為先梵志。這是在裡面舉出一種,『娑毗迦羅』,這個前面我們念過,摩登伽女的母親就是信這個教,所以用娑毗迦羅咒去迷惑阿難尊者。這個翻成中國意思叫金頭外道,這金頭前面說過是金色的頭髮,金頭外道。冥諦就是娑毗迦羅外道他們的理論,他們解釋宇宙人生立二十五諦,諦就是真理,就是有二十五種真理。二十五種第一個那是原始的,原始的就叫做冥諦,其次就叫神我。因為這是它最重要的,其餘的都是小問題,這兩個是它中心的教義。

  冥諦是什麼?我們古人《幼學瓊林》裡面所念的「混沌初開,乾坤始奠」,就是混沌。這種外道給諸位說,他們修行的功夫也真正是了不起,他的功夫能夠到四空天,四空天屬於無色界,什麼都沒有,他入到那個境界,他認為那是宇宙的開端。建立是什麼?混混沌沌的,是一片黑暗,沒有光明,什麼東西也沒有,所以叫冥諦,這是第一個。從這裡面生神我,神我是什麼?我們俗話叫靈魂、叫神識。由此可知,他沒出三界,在三界的最高峰,比起現在基督教、天主教實在是高明,他們沒有到這個功夫,沒有到這個境界。這是世間的四禪八定才能達到這個境界,這個境界是他們親證的,所以他們就把冥諦當作涅槃。諸位要曉得,涅槃這兩個字,這一名詞在印度所有宗教裡面通用,涅槃翻作不生不滅。他們認為那個境界就是不生不滅,就到了最高的境界,而不曉得冥諦是無明,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。所以他們證到那個境界,八萬大劫之後又要墮落下來,他定功失去,他的定力只能支持那麼久。定力失去了又要輪迴,這一輪迴麻煩大了,破壞聖教,說「聖人說有真的不生不滅,我證到不生不滅現在還要輪迴,可見得那個不生不滅是假的」,這是大妄語成了。所謂爬得高摔得重,四禪天人、四空天人一落下來,絕對落不到人天兩道,都是落到三惡道,原因就在此地,對於聖教懷疑,生毀謗的心、怨天尤人的心,這造極重的罪業。將來到《楞嚴經》後面我們會讀到。

  佛給我們說,外道所講的冥諦是法塵當中的滅法塵,四空天的境界,非色非空的境界,比起阿羅漢還要差一著。阿羅漢也是這個境界,但是比他深,用的方法正確,前面我們讀過阿羅漢,佛說的「內守幽閒,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」,這是阿羅漢的涅槃。外道他還不到這個功夫,但是他已經接觸到滅法塵,沒有阿羅漢這個功夫。阿羅漢那個守他能守得住,所以他不再墮落到三界來,真超出三界。雖然超出三界還是守在滅法塵,守就是定,他的定力比四空天的定力還要深,所以叫第九定,我們前面讀過的,九次第定。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天,這是三界最高的,到第九定就超越,不會再到三界來,超越三界。所以大乘佛法講小乘也講外道,門內外,我們佛門裡面的外道,小乘人;佛門以外的外道,是我們一般講的外道,這個我們都得要曉得。外與內從哪裡分?從唯心分。凡是不知道一切法唯心所造的,統統叫外道,在心外求法叫做外道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這是初成道,示現成道第一部所講的經,他老人家就講得很清楚,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。這個外道就是不明這個道理,他誤會這個是冥性常住,看到這個境界是常住的,當中沒有變易,又是遍滿十方的,又看到好像是不生不滅、沒有改變的,認為這個就是真理、這個就是宇宙萬物最原始的,是這麼一個境界。

  講到功夫,外道定力深的,窮理深者,他的功夫只做到伏六識的現行,第六意識的現行他全控制住,可以叫它不起作用,心定了。可是第六意識的種子完全是迷,不是覺,末那的執著的作用完全存在、完全起作用。而阿羅漢的功夫,末那識也能夠控制一半,所以比他高。他是末那識執著冥諦,所以跟佛所講的不一樣,不是一個境界。這些外道們連第八識都沒有消息,怎麼能夠像佛所講的妙覺常住真心?一個是光明遍十方界,一個是黑暗遍十方界,不一樣。光明遍十方界是真的,黑暗遍十方界靠不住,為什麼?我們把燈統統熄滅,黑暗遍十方界,實際上牆界限在此地,也只這一個小範圍,我們誤認為是十方界。為什麼?外頭都看不清楚,誤以為是遍十方界,實際不然。這是講到娑毘迦羅他們講的冥諦。

  下面第二個講『投灰等』,「投灰」是一種苦行外道,他們修行的方法是很特別,我們看起來也非常的殘忍。投灰的灰是什麼?熱灰。燒的熱灰,把自己的身體躺在熱灰裡頭,修的是苦行;還有拔頭髮的,用火煙薰自己身體的;還有像印度這些瑜伽,現在在世界各地方表演的瑜伽魔術師,就是這一類,他們所流傳下來的,把鐵燒得紅紅的燙自己身體,或者在上面走路,這一類苦行外道,都是屬於投灰這一類的。這些外道所講的神我也有三種不同,一種是講有大小我,還有一種說有微細我,第三種說有廣大我,全都說的神識。什麼是大小我?舉一個例子來說,我們現在得個人身,這個外道他曉得,神識投胎來的。我們現在人有這麼大的身體,這個我就顯得很大;如果死了之後造作罪業,那個人投到螞蟻胎,螞蟻也是個我,小我。神識有大有小,投到身體大的它就大,投到身體小的它就小。他們對於六道輪迴的情形,這些事、這些相他們看得清清楚楚。我們要問,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示現在印度,而不示現在我們中國?你就曉得真有道理。示現在我們中國,中國人的修行功夫沒有這麼高,至少六道輪迴知道的人太少,不很普遍。印度人有這種功夫,見到六道輪迴的人太多了,他們是只見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所以才產生這許多的誤會。而這許許多多的誤會是必然發生,事他見到,理不明,再加上自己的觀察、自己的推想,大概是這樣,才建立這樣的理論依據。像這些情形我們都應該要曉得。

  末後這一句是說,世尊平常常說神我是虛妄的計度分別,今天佛講「覺緣遍十方界」,跟外道所執著的冥諦、神我遍十方界,差別在什麼地方?這是阿難尊者懷疑,佛所說的教法裡面好像多少還帶著有外道的色彩,還帶著有外道的這些理論。阿難是要佛把這個問題澄清,使我們這個疑惑斷除。我們一看這個發問,當然阿難也是利樂有情問,他哪裡不曉得,明知故問。我們是真不曉得,他是裝糊塗而已,是代我們請法,求佛為我們解疑。佛所講的前頭有一段經文,只有四句話,我記得我們也一個半小時講下來的,特別提醒諸位,前面都說過。佛講「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,妄為色空及與聞見」,這不是說得清清楚楚的嗎?這一句是把世出世間的真相說得清清楚楚,只有四句,《楞嚴》的好處,佛菩薩是什麼境界、六道凡夫是什麼回事情,全都講明白。這是說真如不變之性,居全體而隨緣,隨緣不是局部的隨緣,是一隨一切隨。我們今天一聽「一隨一切隨」,是不是說每個人我們都在隨他緣、我們都在應付?這把意思全都講拗了。在我們面前這一切境界,是我們真性隨緣而現的;不在我們面前,我們看不到、聽不到、接觸不到的,在地球的那一邊,那裡頭的依正莊嚴也是我們隨緣變現的,性是一個。離開娑婆世界,十萬億佛國土那邊的阿彌陀佛佛國土那個依正莊嚴,給諸位說,也是我們真如不變隨緣而現的。所以跟你說萬法一如,這是真相。

  可是我們現怎樣?不相信,我是我、你是你,我跟你不一樣,這有什麼辦法?幾時才能叫你相信一切萬法同一個根源,就是自己,誰能相信?為什麼不能相信?因為你有分別心、你有執著心,就是你第六識起作用、第七識起作用,你就永遠不會相信。沒有第六識的分別、沒有第七識的執著,你就相信是一不是二,所以在當中作祟的就是六、七。心沒有分別,萬法是一;才起一念就千差萬殊,真相就失掉。那個外道小有功夫,第六意識不起現行了,他就看到神我遍十方界,就能看到冥諦遍十方界,這是小功夫。所以我們曉得,病根就是在六識、在七識,前五識跟阿賴耶識那個病不大,那是病產生的副作用。六、七治好,八跟前五不必治就好了,那是附帶的,好像發燒之類那是附帶的情形,病治好了,燒也退掉。會修行的,就是要抓到根本,在根本上修。根本上修什麼?修不起分別。在一切境界裡面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,心裡面沒有分別心。心裡面沒有分別,心就不變,不辨別,外面是隨緣,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。就跟那些大菩薩、古大德所謂是同一鼻孔出氣,一個修學法。我們現在這個大病在哪裡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用第六識。諸位想想,到什麼時候才能相應?古大德所說的,如果要相應只有等驢年。你們仔細去想想,有沒有屬驢的?哪一年是驢年,那一年你就開悟。這就是說明沒指望,那就說明是錯用了心。

  真正要想開悟,在念佛裡面要念到理一心不亂,要離心意識。離心意識裡頭,自己離心意識,自己不用,對別人用,對別人用是隨緣,對自己不用就是不變。要是對自己不用,對別人也不用,就變成小乘阿羅漢,變成小乘人;對別人也用、對自己也用,那是凡夫;對自己不用、對別人用,是菩薩。大家要曉得這個道理,那是真功夫,外面用,裡面不用。就跟唱戲一樣的,在戲台上扮演一個角色,扮演得很像、很逼真,到了後台是另外一樁事情,完全不相干。人生就跟唱戲一樣,一定要知道哪是真的、哪是假的。人生的舞台上是假的,真的是什麼?不變之性是真的,萬法一如是真的,曉得萬法就是自己,這是真的。可是在用的時候,人家不承認你萬法是一如,你得隨他緣,不依,「好,你是你、我是我,咱們清清楚楚」,那是外表,不是真的。真的心是清淨、是光明,不但你的心遍十方界,你的身也遍十方界,你的慈悲喜捨沒有一樣不遍十方界,智慧德能樣樣遍十方界。那個慈悲心不但遍一切有情眾生,連這些桌椅板凳,那些塵土、微塵,全都遍滿,平等平等無二無別,他怎麼不遍十方界!像這種情形絕不是外道所能見到的,他見不到,見性的人能見到。

  諸位想想,在這個境界裡頭有生滅嗎?沒有生滅。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,才見到一真,這個時候就所謂是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頭。沒有見到這個理,自己起分別心、用心意識,生活在十法界裡頭;見到這個理之後,他生活在一真法界,生活在一真法界裡是佛與大菩薩。小乘聖者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還不夠格,還沒有到這個境界,這是我們要曉得。理明白了,怎麼修行自己還不曉得嗎?一天到晚的生活行為就是隨緣,恆順眾生。雖然隨緣,在裡面修什麼?修不變的心,就是修清淨心,在一切境界裡面修平等心、修慈悲心。我這個說的是很淺。這些心怎麼修法?給諸位說,你的心才動念就要覺,覺就是真性起作用,動了念而不覺就是識起作用,識與性的作用確實是不容易辨別。你看玄奘大師《八識規矩頌》裡面說,「愚者難分識與根」,那個愚者指小乘阿羅漢,不容易辨別。我們在運用的時候不是說不起心動念,因為行為有三種,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,口的言語是口的行為,意裡面的念頭是意業的行為。

  諸佛菩薩意業裡頭有沒有行為?這是我們討論的重點。身的行為我們曉得有,口的行為也有,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有。你去問他,釋迦牟尼佛你有心還是無心?這是問題關鍵的所在。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有心,錯了,有心是凡夫;說釋迦牟尼佛無心,也錯了,無心是泥塑木雕的,這釋迦牟尼佛沒有心,就不起作用。真相是非有心、非無心,這樣一說又太玄,非有心非無心到底是有心還是無心?有無二邊都離開,沒有感的時候無心,感應道交的時候有心,這就叫亦有心亦無心。佛起心動念是感應道交,這個道理前面也講過不少次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我們學佛也是如此,有感就有應,沒有感就沒有應,感應清清楚楚絕不迷惑,這就是不變。三業之所造,叫做無作而作、作而無作。作了沒?作了。樣樣都在作,天天都在作,怎麼說沒有作?從真性上講沒作,真性如如不動,哪有造作!沒有造作。真性變成了淨識,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在裡面造作,變成淨識。淨識是什麼?四智。四智是真性變出來的,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迷的時候叫八識,覺的時候叫四智,八識跟四智都是依真性而起的,它怎麼不是一!所以說一如,凡聖一如。

  明瞭這個道理,我們修什麼?就是修一個轉識成智。修轉識成智是第一步,這是我們講初方便裡面的最初方便,最初方便的最初方便,給諸位說,一切為眾生,絕不要有為我的念頭,這才能相應。無論做什麼事先想一個我,障礙就來了。起心動念做一切事情想著什麼?眾生,這個障礙就沒有,心地就光明,為眾生。一切為眾生,如果說念念常能夠提起這個正念,決定沒有我的念頭,你要訓練個三年五載,給諸位說,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,這法子高!小乘人破我執吃盡了苦頭,才把我執打掉。要證到阿羅漢果,見思煩惱斷盡,諸位想想,吃多少苦頭才把我執破掉。大乘菩薩妙極,根本就不要破我執,念念為一切眾生,把小我化成大我,小我沒有,「我」沒有了,所以這個法子妙,比小乘實在是高明太多。破我執的關鍵,要能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,這個樣子你就更快。對待人跟對待自己一樣,一定是平等的,是依平等心,對方能接受多少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就好像天下雨一樣,雨水下來是平等的,大樹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吸收的水分少,那是它的事情,它能夠接受多少是它的事情,那個雨水落下來一定是平等的。所以只要自己的心是平等對待一切人,一切人他接受多少是他的事情。這就是說理上講是平等的,事上是不平等的,事上是什麼?有接受多、有接受少。理上平等、事上也平等,接受多少是他的事情,不是我的事情。所以理事都是平等的,這是修行關鍵的所在。

  佛常跟我們講等念怨親。怨親是不平等,那是境界上,小草跟大草,我們自己像雨水一樣、像雨露一樣,絕對是平等的。那個親近的人,他願意親近,他多得一些利益,那是他肯親近;那個冤家對頭看到你掉頭而去,他不肯親近,那是他的事情。學佛確實是如此,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就很感慨的對我說,因為什麼?親近他的人不多,所以我到他那去的時候時間很多。他常常感嘆:「我對待哪個人都一樣,可是人家都看到我好像地位很高,不敢接近我,好像我的架子很大,不容易見到,其實我一天到晚都有時間,誰來找我我都接見。」他的心是平等的,親近他那些人的心不平等,確實有人認為他地位太高,還有人誤會政治和尚,不願意親近他。到他老人家死了以後,一燒燒出一萬多顆舍利,好多人後悔,這個大善知識,後悔沒有去親近他,那時遲了、來不及了,這是緣分的問題。我跟他老人家那時候,在一起三年一直到他圓寂,每一個星期天到他那裡去兩個鐘點,有的時候中午吃飯,他留我吃飯。我每次去,幾乎都是我一個人,很少遇到他另外有客人在那地方,很少。這樣一位善知識,真是可惜,沒有人去親近他。所以我們看出老人家的心,真正是平等心、清淨心。以後我親近李老師,問李老師,他跟章嘉大師也很熟悉,我就請教他,章嘉大師修行功夫如何?他說,功夫我們不敢講,但是他心地的清涼自在,我們能夠想像而知。這是李老師對他的評語,清涼自在。我們親近他那麼多年,確實體會到是清涼自在,學佛應當要這樣學,功夫才得力。別人對我劃界限,那是他的事情,他是迷而不覺;我們自己對別人劃界限就完了,也是迷而不覺。

  這兩天有個日本人到我們這裡來,大概明天、後天恐怕要住在我們這裡。他今天來跟我說一樁事情,說得我都好笑。他不但到台灣來了二十八次,次次都受人家騙,他在日本也常受人家騙。他的父親老神野,心地很軟,好多人跟他借錢,借去之後就不回來,就沒有了。借去之後上他當,曉得被騙,下一次來他還借給人家。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,他的師父是道安法師。那個老神野是跟道安法師出家的,道安法師就常常受人騙,騙多了!有一次我到那裡,「你看到沒有,這個騙子今天又騙去我多少,他很聰明,他會騙我的錢」。不是騙一次,騙好多次,他還是給他,「很聰明常來騙我的錢」,還是給他。他這個徒弟很難得,也知道人家來騙他,他還是給他。所以我就跟他說,你有福報,你是好人,好人後頭一定有好報。被人騙不要緊,不能騙人。被人騙,兩個事情,一個是還債,過去欠他的,還完了,他就不會再來騙;另外一個事情就是放利息,你騙不要緊,盡量給你,事實因果報應絲毫不差。所以人能懂這個道理,得失心沒有了,是你的福報丟得掉嗎?丟不掉,騙去了將來還要加倍奉還,這一生不還,還有來生來世。所以心是清淨的,不會說我被人騙了要難過多少天,難過多少天有什麼用?這一難過,人家就還錢,這個難過有用;難過多少天,人家還是不還,自己不是冤枉受苦嗎?得失不關心,這是福報。所以老天爺看看這父子兩個都不錯,他來我招待他,他誠實、老實。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很不容易,老實人難得,他是個老實人,所以我願意幫助他。

  這些事情都是修行的例子,被人騙的時候,糊裡糊塗被人騙,這不行,那是愚痴;被人騙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被人騙的,這個可以,覺而不迷,他修的是覺而不迷。事上有沒有得失?沒有得失。就是修一個心念念明覺,清淨光明,事上怎麼變怎麼變,就跟《法華經》裡面講「如是如是」,樣樣事情皆是如是。孔老夫子說的「命也命也」,那個命也就是佛講的如是如是,一個意思,命裡就是這樣的。所以理明了心就安,安就是定,定能生慮,慮是什麼?慮是智慧,定能生慧。我們同修講到真正修行,要懂得這個道理,要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日常生活就是修大行,明大理修大行,這樣才能證大果。理路不通這是盲修瞎練,說他盲修瞎練他還一肚子不高興,真的是盲修瞎練不是假的。這是講到隨緣不變、不變隨緣,修行就是修的這個。

  我用這四句話,這是好多年前我講「十四講」的時候,講到第三講「萬法歸一」,我就用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,開作四句來解釋這個道理。不變隨緣是佛,佛已經不變,隨一切眾生的緣是佛;隨緣不變是菩薩,我們現在隨緣學不變,這是菩薩;不變不隨緣是小乘阿羅漢,他入偏真涅槃,他不變了,他也不隨緣;隨緣隨著變是凡夫,我們現在隨緣隨著變。諸位想想這個道理,我們該怎麼修行法,這個宗旨也能抓到,所以真正的修行人就是在隨緣裡頭學不變。不變就是清淨心,不變就是慈悲心、就是平等心,這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要修得的,並不是口頭念念我發菩提心這就行了,那不行,沒有用處的,菩提心是要真修。

  外道他們所計較的冥諦、神我,以為這個是能生萬法。冥諦、神我是能生,萬法為我所生,能生的是常,所生的是無常,這是他們所計較的,跟佛所說的第一個不同之處。佛又說過,「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」,這就是真如隨緣,是真如隨緣之相,那是全體不變,所以性相一如。好像前面所舉的捏目所見的二月,二月全體就是一個真月,真月之外並無二月,這個道理很淺顯,一說我們很容易懂得。而外道的計較,萬物各個有體相,而推究到冥諦、神我是萬法的生因,能生跟所生體相不同,這個不能相應,這跟佛法講的二不同也。佛法講到萬法一如是一,體是一,體如如,相也如如。你看《法華經》裡十如是,相如是、性如是、體如是、理如是,到最後「如是究竟本末」,沒有不如。性是真常不生不滅,相也是真常不生不滅;如果說相是生滅的,那與能變的不生不滅的真性就不相應。所以這是跟外道講法截然不同。為什麼我們現在所看的萬相是生滅的?佛告訴我們,是你的妄心、生滅心看外面境界相是生滅相,生滅心是妄心不是真心。你要用不生不滅的真心看外面境界相,境界相是不生不滅的,所以《法華》裡頭「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」。

  所以外道他還是用的生滅心,看到外面的境界相是生滅的。不生滅的真因,怎麼會生出一個生滅的萬相?理論上就講不通。佛說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這些外道對於這個道理可以說完全不懂,他們認為冥諦裡一切都無,非色非空的境界。縱然他們有一點知覺,也是自心一種相分,而這些人迷失真相,誤以為是冥諦,誤以為是神我。神我,我們曉得就是第七識,阿賴耶見分的一分,這是迷、是執著,所以完全不了解唯心的道理。在唯識學裡頭不講唯心,講唯識,萬法唯識,萬法既然唯識,也是一如無二如,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在唯識學裡頭我特別提示過。所以佛法不同於世間的哲學,為什麼?世間哲學有能所,我是能研究的,一切理論事相是我所研究的,有能有所。而佛法唯識裡頭說沒有能所,能研究的是自己,所研究的還是自己;無為法是自己,有為法還是自己,是自己研究自己,並沒有對象。這是跟世間所有宗教、哲學不相同的所在。拿世間那些方法來研究佛學、來研究唯識,怎麼能得到真相?路全都走歪了。讀了《百法》,就能證得人無我、法無我,為什麼?他是自己研究自己。我們現在不是這樣的,實在是拿世間的方法,我是能研究、百法是所研究,百法念完了,不但人我沒有去掉、法我沒有去掉,人我也增長了、法我也增長了,所以起的作用是反作用、反效果,大不同。唯識學如是,一切大乘佛法無不如是,這是我們要明瞭的。

  所以千萬要記住,絕不是只有禪宗提倡離心意識參,一切大乘佛法都要離心意識。而離心意識的方法有非常巧妙的,念佛是巧妙、誦經是巧妙。但是這個妙法門我們現在不善用,我們也念經、也念佛,沒收到效果,這是什麼?用得不恰當。用得恰當確實能收效果,而且能在最短期間收到最好的效果、最大的效果,有這三種不同。所以一切大乘經、小乘經,佛常說因緣生法,而因緣生法的義理非常之深,佛說因緣生法,主要就是破外道。因為外道認為神我、冥諦是自然的,佛是用因緣來破自然。換句話說,因緣並不是究竟義,是方便說,外道有這個病,佛用這個藥治他的病。今天阿難懷疑的,是懷疑到我們自然的問題。阿難實在是大慈大悲,為什麼?末世流弊必然會有這種見解,會提出這個問題來,他先給我們提出,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解釋。說到真實的,自然、因緣二邊都說不上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