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五十九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59

  【汝今云何於中措心。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。如以手掌撮摩虛空。祇益自勞。虛空云何隨汝執捉。】

  這是這一科裡面最後的一段。在上一次講到末後的結論,世尊大慈大悲為我們指出來,真性是超越情識的,所謂「迥脫根塵,靈光獨耀」。給我們說出,這樁事情不是因緣、自然,或者是非因緣、非自然,這些全都是戲論。如果我們帶著這些情見,決定見不到事實的真相。要怎樣才能見到事實真相?在這裡面有一句,佛告訴我們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。這個一切相,所謂名字相、言說相、心緣相,都要離開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可是我們問題就是沒有法子離相,我們最大的障礙在此地。好,我們都離了,我們名字也不執著、言語也不執著、心也不起妄念,是不是離了相?沒有。為什麼沒離?我們心裡執著「我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了」,還是著了相。如果我們套《金剛經》上一句話,言語、名字、緣慮,法相;無言說、無名字、無緣慮,非法相;法相與非法相都不可以執著,這才叫做離一切相。

  離一切相、即一切法,這是什麼法?如如之法。這個如如法很難懂,為什麼?一定要離了相之後才能見到如,沒有離相之前,見不到如。見到如就是見到諸法實相,也就是見到性,見性成佛了。佛在《金剛經》末後給我們說的「如如不動」,那個如如不動,心不為境界所轉,不動。不動是什麼?也就是六祖大師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所悟的「無住生心」,不動就是無住,應無所住,如如正是生心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生清淨心,可見得如如是清淨心現前。如如要細說,在《法華經》裡面講的十如是,如是相、如是體、如是性,一直到如是因緣果報、本末究竟,這是如如的意思。可見得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,沒有看出來,我們所見的相也不如、性也不如、體也不如、作也不如、力也不如,本末究竟皆不如,心才在境界裡面起妄念,所以如如之法我們沒有見到。

  佛在此經裡面也告訴我們,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就是無住,即一切法就是生心。佛在一切經裡面所講的名相、名詞,換換,意思都是差不多的,境界是相同的,這就是所謂「一經通一切經通」。所謂一切經,諸位必須要記住,經是叫我們開悟的,不是叫我們要怎麼樣把它記熟,不是的,是叫我們開悟的。我們學佛念經,如果要不以開悟為目標,那就錯了,悟了是活的,不悟,記得再多,都是死的,這是前面所講的結論。到這個境界才是佛平常所說,這祖師也常講的「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」。能所性空,所以叫離一切相;即一切法,正是所謂終日不變、終日隨緣,這就是所謂即一切法。這兩句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說過很多遍,我把它開作四句來講,隨緣不變是菩薩,在此地就是講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的修法就是隨緣當中學不變,不變就是離一切相。你要是於相上有染著就變,隨緣隨著變;隨緣裡面學不變,這叫學佛。真正用功夫就在此地,二六時中六根隨六塵境界,隨緣,隨緣裡面求個什麼?求個清淨心。隨染緣、隨淨緣、隨順緣、隨業力,心都是清淨的,這就叫不變。心不為緣所轉就是離一切相,這叫做功夫,這叫做修行。

  即一切法,那是入境界,就好像《四十華嚴》裡面「入法界品」,入的什麼境界?入的聖人的境界,入的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裡面就是用不變的心隨一切緣。諸位曉得,已經到了不變,不像前面離一切相,功夫沒有後一句深,後一句是到了家,前一句沒到家,還在學習。前一句是菩薩的境界,後一句是如來的境界;前一句是去相,後一句是證果。離一切相,離則顯真非俗,所以是住一真法界而不是十法界,十法界是俗諦,真諦只有一法界。即一切法裡面,那是萬法唯心,《華嚴經》裡面講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唯識裡面所謂「萬法唯識」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連名相也不可得,我們中國古聖先賢,在佛教沒到中國來的時候也有這個境界。你看《老子》一打開,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,那是即一切法的境界;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「本來無一物」的境界,這是清淨心全體顯露的境界。祖師常說「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」,也是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我們要是一下體會不過來,還有一句比較簡單一點,所謂「是非已去了,是非裡薦取」,這些話都是教我們實地做功夫的話,真正是所謂畫龍點睛。我們悟從哪裡悟?要從這個地方悟。

  今天我們讀末後這一段,世尊的話含著責備的意思在,為什麼?前面說得這麼多、說得這麼詳細,怎麼還不開悟?『汝今云何於中措心』,這一個措心就壞了,他不開悟毛病就在這個地方。這個措心就是我們俗話講用心,用的是分別心,用的是執著心、妄想心。前面明明教你離一切相,為什麼還在這個地方用虛妄分別?『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』,此地所說的於中,就是前面所講的精覺妙明之中。精覺妙明之中,諸位要記住,用不得心,如果我們一起心動念,精覺妙明就喪失掉。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時候才是精覺妙明用事,六根的根性用事。用見精見色,用聞精聞聲,見精就是見性,這樣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,給諸位說,這就叫做成所作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這是正修行法、真修行法,凡夫不會,他之所以不會,就是在萬法裡面起心動念。

  真正的修行,無論在過去是宗門、教下,它訓練個什麼?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訓練我們不起心動念。所以它跟世間法不一樣,所依據的理論、方法都不相同。我們今天拿世間這些做學問的方法來學佛,結果所學的全是世間法,連佛法的邊也沾不上。為什麼?世間法所用的心就是起心動念。我們今天研教起心動念、參禪起心動念、念佛起心動念,全搞的世間法,不是佛法。佛法,諸位要記住,不但是參禪不起心動念,研教也不起心動念,念佛也不起心動念,這就是佛法,一直到穿衣吃飯、迎賓送客都不起心動念,那就是如如佛了。我們講堂也在此地天天勸勉諸位,諸位要在這個地方省悟過來,悟過來之後這是一了百了;不悟,還是要往這個路子走。首先自己要生慚愧心,為什麼我還不開悟?為什麼我還犯老毛病?

  《六祖壇經》,我們道場正在講著,這部經我給諸位介紹過,是大乘佛法的綱要,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有修學的表演,現在講的「機緣品」,那就是修學的表演,這都是給我們做的榜樣。看看古時候那些人,人家念經怎麼念法,他念開悟;人家參禪,他也開悟。我們要去揣摩,他為什麼悟,我們為什麼不悟?我們一樣有佛性,一樣有聰明智慧,一樣有殊勝的法緣,可是我們今天的結果不相同,這裡頭一定有原因,把原因找到,消除原因,那我們當然也開悟了。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、見水還是水,明天這些瑣碎事情還照樣幹,該念經的時候還念經,該念佛的時候還念佛,一切都照常,沒兩樣。悟了之後,你自己做出樣子是沒有兩樣,確實沒有兩樣,境界完全不相同。沒悟之前,我們是重重疑雲蓋覆著,悟了以後雲散天晴,所有的疑慮都沒有了,那個時候是晴空萬里,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。所有的言說全是世間戲論,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,給諸位講,也是世間戲論。

  你看阿難不是執著經來問嗎?這世間戲論。連佛所說的都是世間戲論,何況非佛所說?佛所說的都不可以執著,那其餘的更不應該執著了。所以佛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指佛所說的一切法。又給我們舉出比喻,佛所說的法像筏喻一樣,過了河都不要了,沒悟的時候要借重它,悟了之後就不要了。經說到這個地方,可以說講得非常明白。在這一段裡面特別指的是因緣、自然,可是因緣、自然確實在我們凡夫的腦子裡面是根深蒂固,很不容易把它拋棄掉,我們見色聞聲總是會有意無意當中有這個念頭,「它是怎麼來的?自然而有的,還是因緣所生的?」無論說千種萬種的理由,總而言之,不外這兩大段,一個因緣、一個自然,超不出這兩大綱領。哪裡曉得,這全是戲論!這樣去找事實的真相,怎麼會找到?我們今天許多宗教家、哲學家、科學家,來研究宇宙人生的根源,想再發明這些真理,這個真理就在眼前,根源也就在眼前,為什麼見不到?方法弄錯了。

  佛法也講因緣,佛法這個因緣是密義,意思很深。我們望文生義這是世間義,佛所講的因緣,他的意思就是叫我們離一切相,所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是因緣說法之義。既然一切是空,空當然要離,空執著就是底下比喻裡所講的,好比有個人用自己的手掌去抓虛空一樣,虛空能被你抓住嗎?所以說『祇益自勞,虛空云何隨汝執捉?』這就是叫我們放下,就是叫我們離一切相。在這個地方尤其要明白的,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,我們要懂他的意思。四依法裡面告訴我們「依義不依語」,你要不懂他的意思,你在他言語裡面去找,全是戲論。佛自己也說得很清楚,他不騙人,他說四十九年所說的「黃葉止啼而已」。黃葉止啼是什麼意思?小孩哭了,在地下拾一片樹葉去哄那個小孩,把小孩哄得不哭,目的就達到。我們芸芸眾生就像小孩一樣,佛拿了個樹葉來騙我們,騙得我們心裡歡喜,不哭了,大人的目的就達到。我們要懂得義,怎麼可以執著在言說裡頭?因此佛才說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

  言說相是相,無論佛說空說有、說真說俗,都是分別識性,不是妙覺明性。妙覺明性說不出來,說一個妙覺明性並不是真的妙覺明性,真的妙覺明性要靠自己悟入。佛是以種種善巧方便,來誘導我們悟入,悟入是要自己去悟入,佛沒法子幫助我們。實在講迷悟就是一念之差,可是這一念就是不容易轉過來,這一念轉過來就成佛,轉不過來是凡夫。我們學佛不是一朝一夕,從佛經裡面看來,我們學佛是生生世世,正像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講的,我們大家在過去生中已經參訪過百千萬億諸佛如來,善根深厚。為什麼還沒成就?就是這一念沒轉過來,轉過來就成佛作祖了。為什麼轉不過來?分別執著捨不得放下,不但日常生活用它,參禪、聽教、念佛還是用它,這怎麼能轉得過來?

  講到求智慧,一再給諸位說,求根本智,根本智成就之後才有後得智;沒有根本智,決定沒有後得智。就好像樹一樣,沒有根本,哪來的枝葉花果?枝葉花果是從根本生出來的。我們千萬不要以為,我們現在研究經典,我們天天聽經、天天讀誦,博學多聞,這就是後得智,那大錯特錯。這是什麼東西?就是此地所講的世間戲論,搞的是這個。三藏十二分教背得滾瓜爛熟,祖師的註解語錄記得一條也不漏,全是世間戲論,不是根本智,更不是後得智。根本智是什麼?我們拿六祖的例子來說,六祖得到根本智,他怎麼得到的?他是無住生心得到的。無住生心,根本智就得到,他三十七年所說之法是後得智。再給諸位說,釋迦牟尼佛也是無住生心,根本智得到了,四十九年所說之法是後得智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佛不但說法,哪一個佛菩薩不是現身給我們說法,示現一個榜樣給我們看!所以說學佛,諸位想想,難不難?你要是會得這個意思,一點都不難;不會這個意思,真是連邊都摸不到。會得這個意思,在生活當中就是這麼做法,日常生活並沒有改變,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樣子,只是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已。法裡面就包括著佛法,不但世間法不住,出世間佛法也不住,不住就是不著。《華嚴經》最近我們講到第九迴向,「無著無縛解脫心」,無著無縛就是不住,無著是不住外面的物塵,無縛是不著內裡面的法塵,內外都不住,解脫心就是清淨心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真心,此地所講妙覺明性不可思議,連思量、分別都達不到,諸位想想,那言說還能夠把它說得清楚嗎?愈說愈離譜、愈思量愈遠。

  後面這個比喻很好,諸位一看就懂,譬如『以手掌撮摩虛空』,這個比喻什麼?比喻你對於妙覺明性去思惟、去想像、去揣摩、去辯論、去講解、去分別,就幹這個事情,所幹的全是一場空。妙覺明性不可心思演繹,正是所謂「擬心即差,動念即乖」,這是超越凡情計度分別。所以佛在此地才責備阿難,阿難是我們的代表,實際上就是責備我們自己。我們在真實法中為什麼還起心動念,還在那裡思惟、推敲,還在那裡言說討論?這就等於用手去執捉虛空沒兩樣。我們從比喻當中可以體會到,虛空既然不能夠用手去執捉它,妙覺明性怎麼能夠用分別心、執著心去體會得到?這是同樣的道理。這一科到這裡講完,末後的一科「顯見離見」,這是講到真正究竟。

  【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必妙覺性非因非緣。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。所謂因空。因明。因心。因眼。是義云何。】

  這是阿難請法的一段話,我們先看看阿難的意思。前面這一段經文,佛將萬法自然有或者是因緣生,這兩種解釋都破掉了。阿難在此地所問的,沒有提自然,因為自然本來就是外道所說的,佛法當中自始至終都是講因緣,所以他提出的問題著重在因緣上。佛法既然自始至終都是講因緣,所以古德判教,大原則上都說佛法是因緣為宗。我們同修們在一起讀《六祖壇經》,《六祖壇經》我們讀到法達禪師,六祖叫法達念一段給他聽聽。「方便品」念完了,祖師就說不必念了,就叫他止住,此經原是因緣為宗。《法華》也是經中之王,都是因緣為宗,何況其他的?難怪阿難尊者要起疑問,疑問是從這裡來的。『必』是講必定,要必定這麼說法,『妙覺性非因非緣,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』,這不是自說自相矛盾嗎?換句話就是說,自說相違嗎?當然佛說話決定不會語無倫次,決定不會前後相違,這裡面一定有很深的道理。可是這個道理我們初學的人不懂,必須要提出來請教世尊,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情?就本經而論,自八還以來,前面所講的因明、因暗、因空、因塞裡頭,從這八還以來,佛說法的義趣就是藉見精,就是藉見性來顯示妙覺性。因為妙覺性確實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,沒有法子指示,就是講的真如本性。佛說法確實有善巧、有方便,就藉我們這個眼之見,能見性,這是見性,要我們從能見性裡面去悟入,悟入妙覺明性,這是一條路子,是個門路。這個門路給我們指出來,諸位要曉得,實在是了不起,為什麼?佛要不這樣給我們指出來,這個真如本性確實我們不得其門而入,找不到門路。所以古大德在一切經裡面講,《楞嚴》是開智慧的《楞嚴》,開什麼智慧?明心見性,開慧的《楞嚴經》。

  《楞嚴經》裡面頂重要的這番文字,可以說就是「十番顯見」。十番顯見就是把見性的門路給我們指出來,門路指出來之後,怎麼樣能夠進得去?二十五圓通有二十五菩薩做代表,你看他們是怎麼進去的。二十五位菩薩裡面,又以觀音、勢至對我們最為契機。所以文殊菩薩揀選,特別是揀選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」,叫我們反聞聞自性,從這個地方去入門。在理上講是講的見性,從行門功夫上講的是聞性,十番顯見講的見性,為什麼不取見性教我們入門,而取聞性?後面文殊菩薩在偈頌裡面把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。因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,由聞性去入,比由見性去入還來得容易。我們現在為什麼不悟?說實在話,理論還沒搞清楚,疑雲沒有散掉。功夫不上道,功夫之所以不上道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起心動念、還是妄心用事。

  一直到文殊菩薩請問那一章中,佛才給我們發明,「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」。這句話我們念過也講過,這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理事全都說得清清楚楚,真相都說出來了。這句話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「百界千如」,智者大師說得多、說得詳細,《楞嚴經》上佛只一句話,這句話要是明白了,你就能做到如如不動,跟十方諸佛一樣、跟六祖一樣。可見得我們念是念了、講是講了、聽是聽了,境界還是沒入進去。為什麼?我們用分別心去聽、用執著心去聽,這就是我們從門口過,沒認識、不曉得這是門口,又錯過了。錯過了沒有關係,再回頭再轉一圈,老是在門口轉,轉久了也許就轉進去了,不可遠離,常在門口轉還是有好處的。阿難在此地表現,也就跟我們現在表現差不多,老在門口兜圈子就是入不進去,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。你看十番顯見的時候,每次都在門口轉了一圈,到這個地方第十次。而我們也跟阿難差不多,總是認為《楞嚴經》聽了,自己懂了不少,「我聽過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的道理我也懂了」,其實全是分別妄想、全是世間戲論,真正的《楞嚴經》沒見到,見到的是世間戲論。為什麼?我們把佛所講的見精就當作妙覺明性。這個地方阿難就說出來。

  阿難前面講過,「誠如法王所說,覺緣遍十方界,湛然常住,性非生滅」,可見得阿難把佛的話記得很牢,他只記佛的言說,不懂得佛的意思。像這種情形可以說非常普遍、也很多,法達禪師過去念《法華經》念了三千遍,在六祖會上六祖責備他,說他為《法華》所轉,那是什麼?只記《法華》的文句,文字、句子記得很清楚,《法華經》的意思不曉得。阿難在楞嚴會上所表現的也是如此,佛常常在各地方講經,他都能背得出來,可是意思不懂,錯會了意思,所以為經所轉。法達不明瞭《法華經》的意思,《法華經》背得那麼熟,為《法華》所轉,經過六祖那麼一點,把他點醒了、覺悟了,悟了之後才說我轉《法華》,悟後轉《法華》,不一樣!開悟之後怎麼樣?他天天還是念《法華經》,並不是說悟了以後就不念了,不是的。悟了以後天天念,盡形壽天天誦《法華經》,悟了以後疑慮都沒有了,清淨心現前,跟六祖一樣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八萬四千智慧,他不生煩惱。迷悟不同的地方在此地,諸位自己能夠體驗,不必問別人。

  你觸境不生煩惱而生智慧,這就悟了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生煩惱,不開智慧,這是沒悟。悟了以後見色聞聲全是智慧,決定不會有煩惱。煩惱在世間法裡面講七情五欲,在佛法裡面我們講粗淺的,六個根本煩惱、二十個隨煩惱都不生,所以心是清淨的、心是平等的。佛法常說一片慈悲,對一切眾生情與無情一片慈悲,這是你已經入了這個境界。不入這個境界,這個氣象沒有;入這個境界,有這個氣象。這是我們看到阿難執著文句、執著言語,像這個句子前面多了,像前面一章是執著真如本性是因緣還是自然,這都是一種情執。世尊一一替他消除、為他解釋,然後直顯精覺妙明,無非、無不非,無是、無不是,離相即相,無非是叫阿難在這個法裡面不可以起心動念,怎麼可以用自然、因緣妄生議論?阿難聽到前面這一番教訓之後,他就是記得太多,麻煩又來了,又引用過去佛常常教導的這些話,來反證妙覺明性一定是屬於因緣。所以這個話裡說「必妙覺性非因非緣」,這個話是疑問,應該是必妙覺性是因緣生才對,非因非緣,這是麻煩來了,與世尊過去所講的不一樣。是不是真不一樣?我們看底下世尊的解釋。

  但是在此地,我們還得要說一說。這是叫著世尊,「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」,阿難所引的這一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話,來證明妙覺性是應該屬於因緣。所謂是緣生之法,因空而有、因明而顯、因心而知、因眼而見,所以必因此等四緣方能成見,這是因緣之意思好像很明白、很清楚。我們諸位同修也都曉得,佛在法相裡面講的、在唯識裡面講的,見九緣生,不止四緣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就是阿難所誤會的地方,這裡就是把見性跟眼識認為是一個東西。佛只講眼識是因緣生的,哪裡講過見性是四緣生的?法相裡面也說四緣生識,可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經文裡頭佛說過四緣生妙覺性。這個地方說阿難所講的宣說見性,那是阿難誤會了,把見性跟眼識合成一個東西,十番顯見是顯的見性,不是顯的眼識。你看搞到這個時候,阿難還把見性跟眼識混在一起,分不清楚,我們能不能怪阿難?不能怪,阿難才是個初果。

  玄奘大師在《八識規矩頌》裡面說,「愚者難分識與根」,那個愚者是指阿羅漢,連四果羅漢見性、眼識還是搞不清楚,何況阿難?四果羅漢跟阿難,說實在話,他搞得清楚、搞不清楚與我們還不相關,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搞清楚?這個關係就大了。他們搞清楚、搞不清楚,與我們都沒關係,我們自己搞不清楚,這一關就不能突破,繞到這個門口來還是進不去。如果我們自己把它分清楚、搞清楚,給諸位說,門你認識了,在門口門找到了,入口處找到;換句話說,你肯不肯入?只要你肯入,一步就進去了。我們現在雖然在門口,門在哪裡還沒找到。門在什麼地方?就在六根門頭,不遠!迷悟就在我們六根門口,凡聖也在這個門口,再說得明白一點,就是眼識跟見性。

  怎麼叫入?入進去就是見性用事,就入進去了,你就跟諸佛一樣。見性用事,一入進去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無住生心」。諸位要曉得,住,誰住?眼識住,眼識住色塵。見性不住,見性無住。生心是本有,清淨心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本來有的,叫生清淨心。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入進去就是捨眼識、用見性,這就入進去了。諸位能做到這一點,就跟六祖完全一樣,六祖是在《金剛經》聽到這句話,他一聽就入進去。這個地方叫無住,並不是叫你把一切六塵境界拋棄掉,那不是,六塵境界拋棄掉還是有住,你心裡頭還有,此地的無住是心裡面無住,它本來無住,真心裡頭它一切不染。

  所以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確實是得大自在。這個境界裡頭,不但在理上講不生不滅、如如之理,事上也是這個樣子,事上面講也是不生不滅、如如不動,理如是、事也如是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這是阿難錯會的一個地方,我們學佛最注意的也就是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真所謂是「差之毫釐,繆之千里」,一分一毫都不可以差錯。妙覺性跟見性是一,那已經是錯,但是錯得還不大,這是不得已而用的權巧方便法。因為我們見性還是怎麼樣?帶著根,所謂帶妄之真,還不是純真。把這個見性就看作妙覺明性,這還不是很正確,但是很接近就是了;要把眼識認為就是見性,那錯的真是完全背道而馳,不但眼識不是妙覺性,眼識也不是見性,它跟見性也扯不上邊去。一真一妄,見性跟妙覺性,一個是純真,一個是帶妄之真,還有個真;它這個一真一妄,根本不相干,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。

  佛常講生心,時時講,為什麼?八識就可以叫八個心,八識都可以稱之為心。這是我們講唯識的時候跟諸位說過,「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」,那是講的妄心,八識之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不生不滅,真心哪有生滅!生滅心是識心,從阿賴耶到眼耳鼻舌身識,是講的這些,這個東西絕不可以誤會。八識心王是因緣生的,是沒錯的。萬萬不能扯到說,見性也是因緣生的、妙覺性也是因緣生的,那就錯得太離譜。從這裡看,你看阿難問意裡面就是意思錯會,阿難是大權示現,不是普通人,他在那裡是唱戲,表演給我們看的,實際上誰錯?我們自己錯了,我們自己誤認了。假如我們自己要不誤認,我們一定入了門;我們還沒有入門,正是我們錯認了。錯認,自己要曉得我錯了、我還沒入門,這是個明白人。就怕的是什麼?沒入門,自己認為我已經入門,這就壞了,這個真是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入門的希望。為什麼?他入門的心都沒有了,認為自己已經就入了、認為自己已經覺悟,這是大錯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