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六十四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64

  第四十四頁第二行:

  【汝今諦聽。吾當為汝分別開示。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。】

  這段文是從前面一段,因為上次時間的關係沒能夠講完,講了一半,今天我們接著講。前面的經文,諸位多少需要溫習一下,就多看一看,今天這個意思才能夠接得起來。這是說阿難尊者請求世尊為他開示「見見非見」這幾句經文的意思。在前面一段,結集經的人已經將世尊開演的用意給我們說出來。在世尊開導的言詞當中,首先是責備阿難尊者博聞強記,於奢摩他微密觀照疏忽了,就是真正在功夫上面疏忽了。這幾句話雖然是對著阿難講,實際上就是對我們自己說的,因為確實是有不少人學佛有這些習氣,那就是迷在文字、名相之中,不能夠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。而佛祖的教誡確實是希望我們依文字起觀照、證實相,我們要執意博聞強記,確實不是佛教誡的意思,這個一段的責備,我們應當要認真的反省。

  「奢摩他」這一句話是印度話,梵語音譯過來,在前面也已經解釋很多,一般講奢摩他可以翻作即性具足的本定;而微密觀照,實在就是般若裡面講的觀照般若,觀照般若也是本具的照用。為什麼不講定與觀照,而用奢摩他、用微密觀照,用這樣的字樣?這是防止我們誤會在即相裡面去修定作觀,就是落在意地裡面,這就錯了。奢摩他的定是性定,微密觀照是本性的照用,換句話說,都是離開修為的。前面也跟諸位略略的提過,離一切虛妄這就叫微。哪些是虛妄的?《般若經》裡面給我們講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我們能夠在一切相裡面不執著,這就是微之意;即相無相,這是密義。所以觀照的時候觀照什麼?就是觀照微與密,心裡面一切不執著,那個密是即相無相。《心經》說得好,《心經》是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、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就是密義。我們天天讀誦經論,就要把經論的道理來觀察這一切萬事萬物之形象,與經中所講的理是不是一個?從這裡面去體會,這叫做微密觀照。所以佛在前面「十番顯見」,講到最後「見見非見」,這就是微密觀照,乃至於後面所講的四科七大,皆如來藏妙真如性。可見得這正是離妄絕相,微密觀照,這是真正的智慧現前,才能入這樣的境界,這是總持圓實的境界,也是明心見性以後這些大菩薩們的造修。阿難今天的路子走偏差了,他的路線是專門在強記多聞,完全是落在意地裡面。所以對於觀照這樁事情、定慧這樁事情,他完全沒有,因此佛講到「見見非見」,他不能夠通達其意。在這個地方古人也有所謂「迷了,句句都成障礙;悟了,字字皆是般若」。我們在這一個階段所讀的經論,在境界裡面可以說都提升到相當高的程度。我們明瞭佛法裡面最怕的是取相,如果在一切法裡面無有取捨,你就能見到萬法皆如,就能見到一真實相。阿難的博聞強記,就是有取有捨,這是病根在這個地方。

  下面世尊要給他開示,先囑咐他,『汝今諦聽,吾當為汝分別開示』,這一句是對阿難尊者講的。不但叫阿難得利益,『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』,這句話就顯示佛陀的大慈大悲,「將來」包括我們現前大眾,換句話說,我們人人都有分。「諦聽」兩個字很重要,這在經典裡面我們也讀過許多遍,聽起來也都耳熟,可是聞法悟與不悟關鍵就在這兩個字上,所以世尊每一次開示總要求大眾要諦聽。什麼樣才叫諦聽?我們現在的聽算不算諦聽?諦聽,你看到古人註解,要仔細的聽、用心的聽,我們現在是這麼說法,實際上仔細聽、用心聽都不是諦聽的意思。古人註解當中「諦實而聽」,這個諦實是有意思,雖有意思,要是粗心大意的人還看不出真正的義趣所在。同時,這兩個字對於初學的人來講不能講太深,講太深反而講迷惑,所以對初學的人講,你要用心的聽、要仔細的聽,這樣就可以了,勸他專心。換句話說,凡是落在意識裡面,用心意識去聽都不叫諦聽。真正的諦聽,就像觀世音菩薩那一章裡面所講的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那才叫諦聽,用聞性去聽這才是諦實。

  諦實而聽,也就是我們常常給諸位講的三慧,是三慧起用。如果我們心裡有個三慧,早就不是三慧;心裡面明明白白,可是心裡面決定沒有跡象,這才是三慧。六祖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那個心裡還有聞思修,那不糟糕了嗎?那哪裡叫三慧?本來無一物,就是三慧現前。這是要悟的,不能想,愈想就愈糟糕,想是用的心意識,分別執著在那用事,第六識、第七識用事,離開心意識是真性用事。在此地我們可以說,三慧就是諦聽,三慧就是微密觀照,三慧就是觀照般若,名詞有許許多多,都說的是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,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?叫你不要執著,告訴你名是假名。名是指事的,事明白了,名不執著,名與相都要離,這才是諦聽。只要能做到諦聽,哪有不開悟的道理?聽了不能開悟,這是有聽無諦,沒那個諦字,所以聽了不開悟;有諦去聽,不會不開悟的。這是在這個地方,把這兩個字再深入的說說它的意思。

  在一般講起來是「因教觀心,由言契理」,宗門、教下無不是這個原則。你看宗門裡面常講言下大悟,教下常說藉教觀心,這才是一個真正善於修學之人。我們在此地就世尊對阿難來說,阿難在現前這個階段,他已經承認、明白見性是真的,前面「十番顯見」,把他重重的疑情都破除了,知道見性是真。這個「十番顯見」我們講得也很仔細,我們現在現前疑情有沒有?疑情不能說沒有,可是我相信諸位也能夠接受,見性是真心;雖然能接受,可是還是妄心用事,跟阿難一樣,不能說我們不行,知道這是真的,可是日常用事還是妄心,阿難也不例外,阿難現在還是妄心用事。原因在哪裡?是我們的習氣太深。雖然曉得見性是真心,也能接受,但是不能百分之百的接受,是因為我們現在只知其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究竟的道理還是不明白,像阿難一樣,「重增迷悶」。阿難重增迷悶,我們是糊裡糊塗連迷悶也沒有,可是真有迷悶,自己沒有感覺到,這就是我們的程度還比不上阿難;換句話說,我們曉得真,不知其所以真;我們曉得八識是妄,而不知其所以妄。

  追根究柢,問題出來了,不追根、不究柢,現前都能承認,曉得六識是妄的,六根根性是真的,我們也只到這麼一個程度而已。因此在日常生活實際作用裡面,我們還是不會用真,還是習慣於用妄。假如要是會用了,我們就跟諸佛菩薩非常接近,不會用那就去得太遠了。會用就是會用觀照般若,依我們本經來講,就是會用微密觀照。像前面佛所說的,「獲妙微密性淨明心,得清淨眼」,這是阿難求的。阿難所求,又何嘗不是我們所求的?我們幾時也能夠獲得妙微密性?就是真如本性。妙、微、密都是形容真如本性的,淨明心,清淨光明的真性,得清淨眼。會用,立刻就能證得,不是難事情;不會用,好像很難。阿難尊者在此地顯示就是不會用,還得麻煩世尊來給他分別開示。假如能在奢摩他中,這個奢摩他是性定,本性本來具足的大定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定就沒有觀照,就好像水一樣,水必須在靜的時候才有觀照的作用,像一面鏡子一樣,它才有照的作用;水如果起波浪,它就失掉觀照的作用。

  所以微密觀照從哪裡起來的?從奢摩他起來的。這就是為什麼佛法裡這樣著重定,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,實際上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,統都是修定。定了以後才生智慧,生智慧就是微密觀照現前;不定就沒有智慧,不定就起不了觀照的作用。諸位要是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看經、聽經、讀誦,你也就得到門道,也就能找到門路。我們看經、聽經,心為色聲所轉,諸位想想,這叫依文字起觀照嗎?這不叫依文字起觀照,這叫什麼?被經所轉。就跟法達禪師以前念《法華經》一樣,為《法華》所轉了,一面念著,心就隨著經的意思起伏,在那裡起波浪,這就是為《法華》轉。悟了以後怎麼樣?悟了以後他轉《法華》,反過來轉《法華》。怎麼轉《法華》?還是一樣的念,心不動。從「如是我聞」,念到「信受奉行」,不起一個分別心、不起一個妄念,這叫轉《法華》,依文字這個依法,依文字起觀照才證實相。我們聽人家讚歎幾句,就高興得不得了,心就被他所轉;人家罵我們幾句,氣好幾天氣都消不了,你看看大風大浪這個心起伏,還有什麼觀照的作用?沒有了。

  佛菩薩在這個境界他轉境界,你讚歎他的時候他心如如不動,你辱罵他的時候他還是如如不動,他就轉境界,他就生智慧,就能提起微密觀照的功夫。課堂裡面是這樣的訓練,訓練什麼?就是訓練依文字起觀照。訓練好了之後,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在一切境界裡面依六塵境界起觀照般若、證實相般若,這是佛法。如果不起這樣的作用,那試問問,經念了有什麼用處?我們常講佛法殊勝功德利益從哪個地方看?所以一定要善學。一乘教義裡面最怕的是著有,心裡面有一物就壞了,心裡有佛法也壞了,你為佛法所轉,開不了悟,心得不到奢摩他,你也失去微密觀照,這叫不善學。畢竟善學的人少,不善學的人多,阿難為世尊的侍者,也示現不善學。所以只要善學,在一切境界裡面能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我們無始的病根就能夠拔除,爾後是一門而入,直超無學,登妙覺之位。世尊不但是勉勵阿難以及當時在會的大眾,同樣也勉勵將來的這些學人,包括我們現前的大眾。請看下面經文,底下的經文非常重要。

  【阿難。一切眾生輪迴世間。由二顛倒分別見妄。當處發生。當業輪轉。云何二見。一者眾生別業妄見。二者眾生同分妄見。】

  下面的經文就解釋這兩種妄見,這就叫做兩種顛倒。此地『一切眾生』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,不但是三界之內六道凡夫完全包括在其中,就連三界之外的二乘聖者、權教菩薩也包括在裡面,可見得這範圍是相當的廣大。『輪迴世間』,世間有三類,我們在淨土法門裡面講,有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實報莊嚴土,這就是三種世間。同居世間所現的相有分段生死輪迴,方便世間與實報世間雖然沒有分段生死,有變易生死,也算是輪迴,這就輪迴世間。『由二顛倒分別見妄』,二顛倒就是別業、同分二種妄見。這兩種妄見都是由於最初一念不覺,無明妄動,把我們的本覺性轉變成業識。這個問題是非常難懂的一個問題,經論裡面,說實在話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但是我們看不出來。甚至我們聽法師講經,他也講得很清楚、也講得很明白,我們沒聽出來。幾時到你悟了的時候,再想想過去人家講是講得很清楚,怎麼這個話到現在我才懂!這個經文我已經看了不少遍,怎麼現在才看出苗頭來!這就是說明若非大徹大悟,擺在面前的經文也看不懂。

  不要說法師講經聽了不悟、不懂,當年釋迦牟尼佛講經,阿難尊者當面聽,還沒聽懂!還是懂的人少,不懂的人多。我們得追究原因在哪裡?說穿了非常簡單,你用心意識去聽就不懂。你離心意識一聽就懂了,就這麼回事情;換句話說,你用真心去見、去聞,一接觸就明瞭。佛的言教,結集跟譯經這些大德們的文字,全是從無分別智、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佛法非文字,它不離文字,它也非文字,而我們怎麼樣?把它當作文字來讀,所以不能通其意。佛法非言說,我們把它當言說來聽,所以聽不懂,道理就在此地。諸位聽了我剛才幾句話,必定又有個疑問,你們提起這個疑問應該的,我剛才說最初一念不覺,那要問最初到底是幾時?總有個開始,那是哪年哪月哪日的事情?諸位想想,這樣的態度來聽對不對?在我們講正確的,應該是這樣的打破砂鍋問到底,這是很好的學習態度,符合科學精神。在佛法裡面講是錯誤的,為什麼?全落到分別執著裡面去了。佛法裡面講「無始無明」,這個無始無明跟最初一念不覺是一個意思。有沒有開始?沒有開始。

  這個地方很難懂,說最初又沒有開始,要果然有開始、有結尾,那這個事情是真的,不假。諸位要曉得,全是假的,決定沒有這回事情,無明的起源本經說得好,「知見立知是無明本」,無明根本是什麼?是知見立知。知見就是微密觀照,就是觀照智慧、觀照般若,在觀照般若裡面你要是有所建立的話,這就叫無明。觀照般若是清淨相,有所建立就是染污相,清淨相是實相、是真的,染污相是妄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不是真實的。你要在妄相裡面那麼認真的去追究,那不是妄中又生妄了嗎?那什麼時候才能見到真的?我們就是喜歡追根究柢,這是虛妄分別執著的習氣,因此我們不能言下大悟,這個道理也就在此地。

  這個不覺,給諸位說,不是對於一法不覺,這一法不覺就一切都不覺;因此反過來看,一法裡面覺悟,一切都覺悟了。所以是一迷一切都迷!妙覺明性就變作業識,業識就是阿賴耶識。因為阿賴耶識是一切善、惡、無記業的根源,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的根本。由於業識愈迷愈深,於是就產生見相兩分,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與相分。見分,我們叫它做轉相,轉是轉變,它能在空無的業識裡面轉變成種種現象。相分,我們叫它做境界相,這是我們常講的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,就是業識,第二個是轉相,第三個是境界相。境界相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依正二報,大而世界,小而微塵,我們所接觸到的相就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就是阿賴耶的相分。在唯識裡面講的叫親相分,唯有阿賴耶的見分才緣阿賴耶的親相分。我們有沒有阿賴耶的見分?有,《楞嚴經》裡面帶妄之真就是說的阿賴耶的見分。我們這裡講的見性、聞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阿賴耶的見分,這是帶妄之真,末後到「顯見離見」的時候,這是純真無妄。

  我們現在見色聞聲,在唯識裡面所講的,阿賴耶識叫什麼?叫根本依。譬如我們講眼,「眼識九緣生」,九緣裡面第一個就是根本依,阿賴耶的見分是根本,沒有它全都不能起來,所有的妄見全都是從它起來的。第七識的見分、第六識的見分、前五識的見分,以及所有相應心所的見分,無不是從阿賴耶見分生起的,所以阿賴耶的見分是根本。佛在此地教給我們,教我們用見性見、用聞性聞,的確是非常善巧的方法。既然帶這一分妄,帶妄之真並非純真,這一點交光大師也承認。我們再想一想,天台家講《楞嚴經》以三止三觀來解釋奢摩他三摩禪那,亦不無道理,不能說全錯。純真無妄當然不是天台家所講的教義,可是它裡頭畢竟還帶了一分妄在裡頭。交光大師的反對也有反對的道理,為什麼?楞嚴會上佛教給我們方法,決定不用六、七識,直接用阿賴耶識的見分,交光大師特別強調這一點。天台家的三止三觀還是帶著六、七識的見分,就這點不同,這是我們都要明瞭的。這是新舊兩派思想的差異究竟在哪裡,你總得要搞清楚,然後才不跟他們打架,才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。我們跳出這個圈圈之外,兩家各說的都有道理,曉得它理論的依據,他們爭執的爭端在什麼地方一看就明瞭,不為新舊兩派所轉,我們自己才會用功夫。

  迷了以後,既然變成見相兩分,如果要是悟明見相兩分本是一心,那就沒有事,那就是佛菩薩,那是覺者,不是迷惑。可是凡夫的問題在哪裡?變成見相兩分,不曉得見相兩分是真心,不但不知道萬法是真心、相分是真心,連見分也不知道這是真心。你看經一開端,阿難尊者一直把第六意識當作真心,可見得他不曉得阿賴耶的見分是真心,「十番顯見」就是證明阿賴耶的見分是真心,真心是不生不滅的。這一點意思,因為明天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有一段也是講到這個問題,講得很深入,我在此地就不必細說。明天是講到六祖談到唯識兩首偈子裡頭後面一首,講轉識成智,這些在修行上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。會了,用功夫就不會走冤枉路,真正會了,給諸位說,就可以剋期取證,你可以自己訂一個成佛的時間表。你要是會了就有這個本事,喜歡什麼時候成就,就什麼時候成就,不會前途茫茫,不知道怎麼走好。佛祖真是慈悲至極,說得清清楚楚。所以為什麼學佛一定要先解其義,解其義之後,行在其中。修行人要不解其義,確實是盲修瞎練,前途確實是渺茫的。

  通達其義理,這就是解門的宗旨,行解相應,解門的宗旨,要解其義。說到解其義,娑婆世界的眾生大多數是耳根最利,所以從釋迦牟尼佛起就天天開講座,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,為的是破眾生的迷惑。迷惑破了,那用什麼方式去修行是他自己的事情,他自己都會了。由於眾生不明瞭事實的真相,那就是見相兩分都是業相所變,不了解真相,這就叫顛倒。分別見妄是說一念心動,這個心只要一動就叫做分別,因為動才有見。雖然有見,「見與見緣並所想相,如虛空華」,所以叫做見妄。能見所見俱無自性,也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所以叫見妄。換句話說,這一個字、這一個名詞在此地它的含義也很廣泛,這個見裡頭包括能見跟所見,能見是虛妄的,所見也是虛妄的。能見所見又代表能聞所聞、能嗅所嗅、能嘗所嘗、能覺所覺,包括六根對六塵境界,你看這兩個字裡頭含多少意思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一句話總結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能所都包括在其中。

  『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』,這兩句話是敘述見妄的真相,確實是當處發生的。我們今天晚上講經,你們諸位從家裡走到這裡來,你曉不曉得當處發生?明明我坐巴士坐到這裡來,坐這麼多時間來。實際上是像什麼?就像電影銀幕裡頭一樣,電影銀幕照得很遠很遠,遠遠一條道路,他慢慢走進來了。你看看底片哪有走?沒走,不來不去,諸位要曉得,我們現在自己也是不來不去。淨土裡面常講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,有沒有到極樂世界去?去了。為什麼去則實不去?因為當處發生。我們從家裡到講堂來也是當處發生,這個道理說起來好像很玄,給諸位說是事實,我們就是不能體會這個真相,為什麼不能體會?我們用的是分別心。用分別心不曉得這是分別心,用生滅心不認識這個是生滅心。不但我們自己自身相是當處發生,一切境界相也是「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」,甚至我們看到這山、看到這水,有幾百年幾千年都沒有動,這是怎麼回事情?它還是屬於當處發生、當業輪迴。

  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相續相,沒有看到實相,沒有看到它的真實相,而接觸、所感觸到的是虛妄相。在此地說,不知道法界原本是一真,一真就是真實相,不能夠通達、不能夠明瞭原本一真,這才心裡面起念,這就叫不覺,一念不覺。這個不覺就是分別、就是起念,也叫妄動。有念就是迷,心一動就迷,一迷一切迷,迷了之後怎麼樣?迷了之後就妄動。所謂妄動是迷惑而動,不是明覺之動;明覺是動而不動、不動而動,那是明覺。迷惑妄動當然就造業,造業我們從粗相上來說,所謂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它發的就有有漏的善、惡、無記種種諸業;塵沙惑裡面它發的是無漏偏真之業,這就是二乘的境界;無明所發的亦有漏亦無漏,所謂是二邊之業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這三種迷惑所發之業,全是依迷失一真而起的,所以都叫做當處發生。我們六凡是依見思,換句話說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當然統統都有,當處發生的,就是迷一真法界而發生的。二乘聖者偏真涅槃的境界裡面,他沒有見思,所以他迷得輕,沒有見思,他有塵沙、無明兩種迷惑,所以他也是由於迷失一真,因此他的境界也是當處發生。菩薩實報莊嚴土裡面明心見性的菩薩,他沒有見思、也沒有塵沙,他有無明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在圓教裡面講,從初住到等覺這些菩薩全是無明惑,就是無明程度的深淺不同而已,所謂是四十一品無明,等覺菩薩還有一分,他那個一分依舊是依迷一真而起的。所以等覺菩薩實報莊嚴土的境界也不例外,也是當處發生。當處到哪一處?給諸位說,盡虛空遍法界,無有三際亦無有方所,這都是事實真相。

  末後這一句叫「當業輪轉」,因為有業,有業就有報。凡聖同居土依報莊嚴是果報,我們的正報、依報是果報;二乘的依正也是果報;實報莊嚴土的菩薩,像西方極樂世界、像華藏世界還是果報。此地當業輪迴與前面輪迴世間,這個境界是圓滿含攝九法界,等覺菩薩也包括在其中,那就是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,他還在當業輪迴。經講理,文字雖然不多,你看看只有這麼幾句話,它的境界廣大無邊,我們說不盡。照前面意思來講,有見思惑的是同居輪迴,有塵沙業的是方便有餘土的輪迴,無明沒有斷盡的有實報土的輪迴。惑、業、苦,這是造成輪迴的根本因素,輪迴從哪裡來的?惑業苦造成的。通常我們講輪迴是從粗相上說,都是講凡聖同居土裡面見思的惑業苦,我們沒有說到界外,更沒有說到實報莊嚴土的菩薩。所以大經裡面常講「唯佛一人居淨土」,為什麼?到如來地就是惑業苦都沒有了。等覺菩薩還有惑業苦,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;換句話說,無明就是惑,有惑就有業,有業就有報,等覺菩薩都不例外。等覺再上去,再提升一級,把生相無明破了,惑業苦就沒有了,所以說唯佛一人居淨土。

  像這樣深的道理,確實在平常是很少說到,為什麼?因為說的時候,程度不夠的人聽了害怕,「到等覺菩薩還輪迴,那還得了,那我這學佛什麼時候能學得成!」他聽了害怕。這必須大經大論有相當的基礎,雖然我們境界還不到,但是在教義、理論上薰習有一段長的時間,想想還是有道理,能想得通,聽了這些理論不驚不怖。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才不至於迷失方向,才能夠離一切恐怖顛倒。這是一切眾生不知道「諸法所生唯心所現」,全體虛妄,本無去來,像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六種比喻,「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不知道這個真實狀況。佛雖然在一切經裡面說得這麼明白,真正能作如是觀的人又有幾個?這一點是我們要覺悟的。果然能常作如是觀,必定有一天,就是你縱然不能悟入,也能得一點消息。有得到消息,你的信心就堅定,漸漸就能趣入這個境界;換句話說,真正看出來像經文所講的,「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」。這八個字是寫出九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,不止是我們六道。希望諸位細細在這裡體會,得到消息之後,解脫就有指望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