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九十一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091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二面第一行。

  【阿難。若復此聲來於耳邊。如我乞食室羅筏城。在祇陀林則無有我。此聲必來阿難耳處。目連迦葉應不俱聞。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。一聞鐘聲。同來食處。】

  其實向下的經文,這樣的格局我們一般叫它做流水格局,就是意思與前面相同。前面是講眼色處,此地把它換作「耳聲處」,就是這一點不同,文章在格局上跟前面都一樣。第一段要是意思明白,後面這五科念念就曉得了。可是這裡頭不無疑問,這一段是就聲是一,聲一是一個聲音,聞多來破,比喻我們一個身體不能同時在兩個處所,開頭佛就是用這個比喻。『如我乞食』,「我」是釋迦牟尼佛自稱,他到『室羅筏城』,就是舍衛大城,乞食要到城裡面去乞食。佛住的地方是在祇陀園,此地講的『祇陀林』就是祇樹給孤獨園,這個地方在城外。到城裡去乞食,當然精舍裡頭佛就不在,這個說明一個人不能同時在兩處所,先把大前提確立。

  一個聲應當也不能同時在兩處,為什麼鐘聲一敲,你要是說鐘一敲就有聲音,就到我阿難耳朵裡來,就是一處到一處,你旁邊還有迦葉、目犍連、同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為什麼他們都聽到?可見得聲不是入你一個人的耳朵。聲是一,怎麼會跑這麼多處所?這個比喻是以這個來破。如果我們以為那是聲到我們耳邊來,這個有問題,到我的耳邊,為什麼會同時到別人的耳去?這是說明聲不來。實際上是如此,聲不來,耳也不去,實際情形是這樣的。所以說聲來、說耳去,都叫做妄想,都是虛妄分別執著,不是事實。這是講聲來。下面一段說:

  【若復汝耳往彼聲邊。】

  這是講耳往聲那邊去,而不是聲到我耳來,是我的耳(聞性)到聲那邊去。佛又用比喻說:

  【如我歸住祇陀林中。在室羅城則無有我。】

  還是一個人從舍衛大城回來,舍衛大城就沒有我,回來了。

  【汝聞鼓聲。其耳已往擊鼓之處。鐘聲齊出應不俱聞。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。若無來往。亦復無聞。】

  要是說你的耳聞到音聲那裡去了,好,那個地方打鼓,你的耳朵、聞性跑到鼓那裡去了;這邊又敲鐘,你就不應該聽到,你怎麼會同時聽到?何況在祇樹給孤獨園的林園之外,還有農村裡面養的牛、養的馬叫著的聲音,你為什麼同時都聽見?這就是說明,耳要是往聲去,這是講不通。其實這些道理,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一切諸法各各不相到。既然各不相到,又怎麼會相知?古德的比喻,好像一堆柴跟一團火,那個火要是跟柴沒有接觸,各不相到,各在一處,那個柴火決定燒不起來。現在問題來了,聞既不是、不聞也不是,從種種角度上來觀察,總不能得一個圓滿的意思;換句話說,怎麼說法裡面實際上都有問題。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愚痴、不覺,一天到晚是懵懵懂懂的過日子。這個事情說起來是多平常的事情,我們眼見色,眼為什麼能見?有沒有人問過,我的眼為什麼能見?是我的見到色那裡去,還是色跑到我眼睛裡面來?這就是習而不察,一天到晚習慣了,沒有覺察。

  六根為什麼會起作用?你要是不覺悟,你就會被佛難倒,你怎麼說,佛說出一套道理就把你駁倒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看看《楞嚴》前面七處徵心,佛問心在哪裡?阿難想了七個地方,佛一一都把它否定,佛說得都很有道理。那是什麼?阿難沒有悟。如果阿難要是悟了,處處皆是,不悟是處處皆不是。七處徵心的例子要是把它移到此地來,一樣的道理,你要是果然悟了,聞也是、不聞也是,都對了,悟了就都對了,不悟沒有一個對處,這是事實。怎麼樣叫悟?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那就一切皆是。這一切相是什麼?妄相。妄相裡頭有兩種,一種是不礙事的,一種是礙事的。不礙事的你要曉得、你要明瞭,你不明瞭會礙事,明瞭不礙事,不必去掉它。另外一種妄相,一定要去掉它,為什麼?它妨礙太大。譬如我們人坐在此地,燈光照的時候,這地方有個影子,我們把人身比作法性,把影子比作個相,你知道這有個影子,影子不礙事,可是你也不用把它去掉,這個影子是依他起性;如果你要是不覺,你看到這個影子很討厭,想盡方法要把它去掉,這個去掉的念頭、妄想也是依他起性,但是這個依他起性裡面含著有遍計所執性。

  所以,去什麼妄念?去那個一定要把影子去掉的妄念,這根本是虛妄的,你有這個妄念就礙事,你麻煩就多。為什麼?你怎麼去也去不了,愈去不掉愈著急,你不是自找苦吃嗎?你要是覺悟到,「我去影子」這是妄念,這是徹底的虛妄,這個念頭要不得,這個念頭要去掉。至於影子是一回什麼事情,我清楚,它不礙事,它有也好、沒有也好,根本不用理會,那就天下太平!所以依他起就是圓成實,依他起裡頭也有遍計執,遍計執那一分要去掉,圓成實那一分是要留著的,不能去掉,是真的,你也去不掉。所以佛叫我們悟這個道理,離一切相,離一切虛妄的遍計所執的相,離這個,明瞭依他起的相,那就一切皆是。那個時候如果阿難到這個境界,佛說心在哪裡?說在內也是、說在外也是、說在中間也是,無有不是,處處皆是。佛為什麼說他不是?因為他有遍計執,他有執著,所以他處處有障礙,這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。我們讀經、聞法,要緊的就是在這個地方討個悟處。下面是這一小節的結論:

  【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。】

  沒有處所,這是真的。

  【即聽與聲二處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】

  這個意思是說明,前面顯示的是有來有往,或者是無來無往,有來往是有來去,無來往是無來去,這兩種計較,就是這兩種計度分別都是錯誤的,都是屬於遍計所執性。真正是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的,「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」。可是這兩句話,你又得要懂得它的意思,你要是說開口真的就錯、動念就乖,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天天開口、天天要動念,那他怎麼不錯、他怎麼不乖?我們一開口就錯,動念就乖;他開口又不錯,動念就不乖?他那個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,我們動與不動是二不是一,問題就發生在此地。我們動念、開口,心不清淨、心染污;人家開口、動念,心清淨、不染。這個道理,大概看看明天《起信論》的文裡頭會不會講到,明天講不到,大概底下一二次就會講到,這是非常重要的原理,我們一定要曉得。這個地方也是這麼個道理,這就是沒有離開遍計執,所以怎麼說都是錯誤的,為什麼?你都有執著。

  這也是經上常講的「眾生處處著」,佛以種種善巧方便破我們的執著,破得掉破不掉?破不掉。譬如眾生執著有,佛講空,講空是什麼?破有的執著。好,佛一說空,佛說得對,有不能執著,他執著空了。佛的意思是什麼?用空來對付有,有沒有了,空也不能執著,這才對。好,你把有放下了,又執著空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;那佛再說有來破空;你又執著有,佛又說空。你這一聽,問題來了,佛你神經有問題,怎麼一會兒有、一會兒空,你到底叫我怎麼辦?所以在這個時候佛乾脆不來了、不給你說了,為什麼?愈說愈麻煩。到你幾時能夠接受、能夠有點悟處,他才來;你要是有這樣堅固的執著,他就不來。像《法華》裡面所講的「邪見稠林」,這裡面佛不說法。佛囑咐弟子們,三處不轉法輪,其中之一就是「邪見稠林」,世智辯聰,這種人不能給他講佛法,他有邪智慧、他有世間的辯才,他對於佛法沒有恭敬心,貢高我慢。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處所,佛法是從清淨心裡面證得的,離分別妄想處證得,分別妄想決定達不到一切事理的真實義。這也就是說佛法永遠在世間,佛法永遠是世間的真理,道理也就在此地。

  世間法愈分析問題愈多,你們打開歷史看,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歷史到今天,人類對於宇宙人生不斷的在研究、不斷的在發明,我們以世間法來看是不斷的在進化、不斷的在進步,再進步怎麼樣?再進步整個地球毀滅。它那個進,進到最後是同歸於盡,大家都滅亡,這是死路一條。如果教大家都能夠離苦得樂,這就要佛法。今天我們進步到這個時候,已經有不少人覺悟了,後面是死路一條、是同歸於盡。你看現在的大國拼命在造原子彈,拼命在造新武器,曉得會同歸於盡,還要拼命的去造,這就是愚痴、迷惑顛倒。他為什麼會這樣做?他有個錯誤的想法,我要是不造,別人造;我不預防,別人將來要殺我。那一邊也是同樣的心理,好,這拼命競爭!造了那些東西,到後來一定要派得上用場,絕不是造在那裡沒有用的,這一用就不得了。

  你們看看今天的報紙,這一、二天的廣播,說墨西哥的火山爆發,大地震,塵埃上升到同溫層就影響地球上的氣候。遮蔽了太陽的光線,影響溫度,有很多生物就長不好。原子彈要是爆炸,那個威力大概比火山爆發、大地震的力量還要來得大。所以我們今天生活在什麼時代?今天好端端的,說不定明天地球就毀滅了,我們現在生在這個環境當中。美國有幾千枚核子彈、原子彈,蘇聯也有幾千枚,不要說多,同時爆發兩百枚,地球就完了。所以他們現在儲存的原子彈,已經可以毀滅地球好多次,我們曉得這個道理。我們中國人多半不知道,美國人曉得,為什麼?他們發明這個東西,他們知道得很清楚。所以美國人的生活就是醉生夢死,只過一天,明天因為不曉得還在不在世間了,所以講享受主義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科學,這就是分別妄想帶來的好處,就這麼個好處。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藥,晚上就不能睡覺,天天麻木自己的神經。我們一定要曉得這些道理,世間法所謂這些發明,發明都從分別來的,最後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。我們看看佛法,佛法是用無分別智,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都願意得到的,是一切眾生所嚮往的,這是真實法。

  兩處都俱非,佛叫我們應當要了知,內知聞根,外知聲塵,實際上都沒有處所。既然沒有處所,能聽的根與所聽的音聲,它究竟是什麼樣子?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周遍法界」。我們能聽的根是周遍法界,所聽的音也是周遍法界,所以在這個現象上呈現出來的,也就是我們習慣所了知,這麼個狀況。你要找它的蹤跡找不到,你想找找不到,為什麼?無處不在。你到大海裡去找海水,這一滴是海水了,發現那裡還是海水,那裡又是,到底哪個是?原來都是。這個情形就像我們在虛空裡頭找虛空,在大海裡頭去找海水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可見得我們的錯誤是錯用了心,不曉得當前就是,不曉得處處都是,真正是隨心應量周遍法界。所以你心裡起心動念都是虛妄的,能聽之聞性、所聽的音聲,都是無自性的、沒有自體,沒有自體你到哪裡去找?如果它有自體,你可以找得到,它沒有自體。不但在我們耳根聞性裡頭是這種情形,就是在今天一切科學儀器裡頭也是這種情形。你們今天用錄音機,那個物理還是有限度,再深入的去追究,那音聲在哪裡?你把機器拆開仔細去研究,你去找去,音聲在哪個地方?找不到,無自性。因緣具足了,盡虛空遍法界的音聲就從這裡發出來。

  性是周遍法界,事是隨緣顯現,有緣就現,無緣就不現。正如同我們的電波是充遍空間的,我們拿個無線電收音機一撥,有了,這是緣,音聲在哪裡?盡虛空遍法界。我們身體也像個機器一樣,有緣,頻率要是對了,它就起作用,頻率不對就不起作用,比機械造的收音機要靈光得多。耳朵就是個收音機,眼睛就像個電視機,天然的,我們今天科學家造不出來。無自性的性就是真性,既然曉得無性之性是真性,哪裡有什麼來去或者是不來去,都說不上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。自性真言,當知聽與音聲又不是畢竟無法,事上真有這東西,這個事情就是隨緣應現。緣從哪裡來的?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真性本來不生,所以也沒有滅,《中觀》裡面講得很清楚。但是,本來不生的真性,「以為因緣,則無所緣,以為自然,則無所自」。相是虛妄的,體是真實的,歸結到最後,無有一法不是妙真如性。千經萬論,只要是屬於了義之說,都是這個說法,這個是我們要體會。

  如果我在此地所說的,你們一下意思還會不過來,你們想一想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面跟我們講不覺,不覺是依本覺而有不覺。但是本覺裡頭並沒有不覺,不覺從哪來的?不覺是依本覺而來的。你們能夠把這點意思想通,一切都貫通。馬鳴菩薩講得很多,唯恐我們不明瞭事實真相,所以就比喻迷方,迷失方向,方向哪有迷?方向不迷,可是迷方是從方向而起的,如果沒有方向你迷什麼?因為有方向,你才有迷,才會有這個事情。你為什麼會有不覺?因為有覺,不覺是從覺生的,可是覺裡頭決定沒有不覺。覺是真的,不覺是假的,覺好像是人,不覺是影子,實際上不覺還不是影子,是從影子那裡頭生的。這個理很深,我們要很冷靜才能夠體會得到,才能夠觀察得到,所以佛法裡面常常教我們作觀、觀想。觀,不但是耳與眼要觀,六根對六塵境界覺而不迷都叫做觀,迷而不覺才講見聞覺知嗅嘗,講六個;如果覺而不迷,那六個就是一個,就是用個觀。也表示六根互用,所以統統用觀,會觀就自在,就觀自在菩薩。觀就是六根對六塵起作用,覺而不迷,覺而不迷是什麼相?就是此地講的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,皆是妙真如性,這是真正不迷了。

  禪宗裡頭有個小公案,一位禪師在參禪的時候,聽到外面燕子在叫,他就說,「燕子深談實相,善說法要」,他就下了坐。旁邊就有個禪和子向他請教,你聽這燕子在叫,說牠是深談實相、說的是法要,我不會,沒聽懂。這個禪師就說,「誰相信你?」只說了這麼一句話。正所謂一切聲皆是佛聲,一切法無不是佛法,如果我們用聞性聞燕子的音聲,聞性聞的是法性,那不是實相是什麼!我們會見的人,用見性見到外面是色性,那不是實相是什麼!所以會了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。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?實際上要是說穿了,一文不值。說穿了是什麼?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,就如此而已。這個發問的人他沒有離相,所以他覺得奇怪。這個禪師他離相了,他在這一剎那之間離相,這一剎那當中他用的是什麼?用的是聞性聞的聲性,所以說出這麼兩句話,「深談實相,善說法要」。從這兩句話你就曉得他怎麼悟的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從哪裡悟的?從聽燕子叫開悟的,他明心見性。

  我也可以告訴你,那個燕子就是佛的化身,可以這麼說,因為他聽牠叫,開悟了,他明心見性!這就說明,你什麼時候會用,你什麼時候成佛,你不會用就不能成佛。所以我們看經要用見性見色性,我們聽講用聞性聞聲性,你要是果然如此,你一定在底下讚歎我,就像這個禪師一樣,也會說我善說法要,也會讚歎我深深體會得實相。我沒有成佛,你成佛了;我沒有開悟,你開悟了。就是你會不會用心?這叫用真心。見性是真心,聞性是真心,《楞嚴經》前面十番顯見,說明見就是心。佛是在六根當中舉一根來說,一根根性是心,根根根性都是心。你要是會用舌性,在你吃飯的時候一吃開悟了,證得一心了。菜飯怎麼樣?菜飯也「深談實相,善說法要」。為什麼?你是用舌性嘗味性,你在這裡開悟了。諸位要從這個地方體會,你才能得到法味。

  玄沙禪師對於耳聲處也有一段公案,說「鐘中無鼓響,鼓中無鐘聲,鐘鼓不交參,句句無前後」。你們想想他這四句偈有沒有道理?現在科學家曉得,知道確實是不交參,而且確實無先後。同這個時候我們把各種樂器的音聲用錄音帶統統把它錄起來,現在有能力把它分開,哪個樂器、哪個樂器單獨把它分開。如果它要是混雜在一起的,分不開!可見得它不是混雜在一起,「各個不交參,句句無前後」,這兩句話就顯示出周遍法界、緣生無性。悟入這樣的境界,你才真正見到實相法要。學《楞嚴》的人著眼就在此地,否則的話,《楞嚴經》白學了。學了《楞嚴經》,就是會捨識用根,處處見性,時時處處念念之中無不是深談實相、善說法要。我們要是看看這個世界上的歷史,確實不能不愛中國,不能不佩服中國,中國人開悟的有多少!我們在外國見不到的,就是在印度開悟的人,也沒有佛法傳到中國開悟的人多,中國人確實是得到實相法要。我們過去的這些列祖列宗他們見道、他們成就,我們為什麼追不上?這是要認真去反省。

  再看下面第三段,這一段講「鼻香處」,是以鼻根的根性接觸香性。這個地方我說的,往往說話的意思不圓滿;或者意思圓滿,言語不圓滿,為什麼?一切法都是真妄和合。我們眼見色有見性見、有眼識見、有五俱起意識見,都同時的。耳聞聲,當然第一個是聞性聞,耳識聞、五俱起意識聞,正如玄沙大師所講,「各個不交參,句句無前後」。你在這裡面才能夠見到實相法要,鼻香處當然也不例外。請看經文:

  【阿難。汝又嗅此爐中栴檀。】

  『爐』是香爐,『栴檀』是檀香,香爐裡面燒的是檀香。

  【此香若復然於一銖。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。】

  這個香之好,燃一銖香四十里都能夠聞得到。昨天有個節目報導中國大陸北平一個鐘樓,那個地方有個大鐘,那個鐘敲一下,五、六十里外都聽得到這個鐘聲,這個鐘是明朝初年鑄的一個大鐘。牛頭栴檀這種香現在沒有了,可是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有,漢武帝的時候西域,就是外國人到中國來進貢,貢品裡面就有四枚,一枚有多大?大概像雞蛋那個大小,但是四枚稱一稱不到一斤。從前給皇帝的貢品,最低的分量不能少過一斤,如果不到一斤這是不可以進貢給皇帝。但是很巧那個時候長安發生瘟疫,現在所謂傳染病,使者就請求把這個香燃一枚,這個香可以去病。這個香一燒,確實四十里都聞得到,聞到香的人他的瘟疫、傳染病就好了。有這麼殊勝的功德朝廷才重視,不到一斤也收,四個燒掉一個,還有三個也都收起來,曉得這個香有這麼好。經上講的這是事實,在當年確實有這樣的好香,四十里同時聞到香氣,這是香有殊勝之利。也是顯示出鼻根跟香塵,底下講香到鼻子裡面來,還是鼻到香那裡去了?跟前面的意思一樣,我們聞性,我們鼻根的根性、聞性周遍法界,香氣也是周遍法界,所以談不上離合。下面佛再問他:

  【於意云何。】

  你的意思怎麼樣?

  【此香為復生栴檀木。生於汝鼻。為生於空。】

  這個經文一念,諸位就想到前面,《中觀》裡面所講的,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」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無生,生即無生,無生即生。在此地說了三種,『栴檀木』,這是自生;『生於汝鼻』,是他生;『生於空』的話,是無因生。

  【阿難。若復此香生於汝鼻。稱鼻所生。當從鼻出。】

  如果我們鼻子要是生這個香的話,這個香應該從鼻出來,鼻應該天天生香才對,有鼻就會生香。為什麼此時有,別的時候沒有?

  【鼻非栴檀。云何鼻中有栴檀氣。】

  肉體的鼻根與栴檀性質完全不相同,它怎麼能夠發栴檀香的作用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  【稱汝聞香。當於鼻入。鼻中出香。說聞非義。】

  假如說是我的鼻子出香氣,香氣從我鼻子出去了,那聞應該是聞進來的,出去了你說聞香,這意思不對。聞是聞進來,不是聞出去,說鼻子吐香可以,說鼻子聞香這意思不通。

  【若生於空。空性常恆。香應常在。何藉爐中爇此枯木。】

  如果這個香從空中生的,虛空是常在的、沒有變化的;換句話說,虛空要是能生香,香就是常在。為什麼一定要在香爐裡燃起栴檀香空中才有香氣?爐子裡不燃香的話,空中沒有香氣,可見得這個香氣不是空中的。這樣說來,一定是栴檀木生的?這是我們大家一般的執著,都是栴檀木。

  【若生於木。則此香質因爇成煙。】

  木一燒它就生煙。

  【若鼻得聞。合蒙煙氣。】

  鼻子聞到煙的話,就會有煙的氣味。

  【其煙騰空未及遙遠。四十里內云何已聞。】

  我們就以眼前的香來說,我們這個香點了,那個煙你看到了,這個香不是很好的香,很好的香這裡一點,你在那個角落上已經聞到,煙沒有到那裡去。煙才起來,你怎麼在老遠已經聞到香味?可見得香與煙又是兩樁事情,煙是煙、香是香。煙生起來,你沒有聞到煙,卻聞到香。佛這樣的給我們辯,說明什麼?香,你要說是木頭裡面生的,也不能成立。拿栴檀來說,意義更明顯,因為我們曉得,煙不能遍滿四十里,但是這個香氣是四十里之內都通遍的。由此可知,佛在此地所說的意思是,既然曉得香不是木生的、不是空生的,又不是鼻出的,那香性本來周遍,緣聚而顯。我們知道這一法如是,你就曉得沒有一法不是周遍法界。佛這樣的不厭其煩,真是一而三、三而四,反覆的給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的真相,然後我們才相信佛所講的法要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這些都是法要,都是在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我們要是不聽佛這樣細說,細細給我們來辨別,佛說這幾句話我們確實不懂。

  這樣婉轉迂迴的給我們說明,我們自己要善於體會,在這裡面要體會佛所說的真實義,真實義就是真實的事相。佛有什麼意思?佛沒意思,佛是真語者、如語者。如語者,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,沒有意思,只是把真相說清楚而已。說得再多也是說這個事情,說一個字、兩個字也是說這個事,說多說少是一樣的說法。多少只是言說上,不是內容,內容是不增不滅,說多不增一分,說少不減一分,都是圓滿。你說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裡面所講的東西,跟二百六十個字的《心經》裡面所講的,不增不減,一樣多。二百六十個字裡面所講的,比起《大般若經》絕沒有少一點點;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比起二百六十個字的《心經》,也沒有說多一點點,一樣的。言說上有多寡不同,我們說極簡單的說法叫法要,眾生根性利、心清淨則可以少說幾句,一說他就開悟;眾生的根性劣,分別執著煩惱的力量特別強大,佛就給他多說。可見得說多說少乃隨根應量,眾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說法有種種方便。末後的結論:

  【是故當知。香鼻與聞俱無處所。即嗅與香二處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】

  此地講鼻聞這兩個字,似乎是帶著浮塵根、勝義根,因為根對塵是二處,根是一處、塵是一處。由上面的意思來看,香塵尚且找不到它的生處,正如同前面佛叫阿難找那個心,七處都找不到心的處所;這個地方叫我們找香塵也找不到處所,香塵沒有處所,嗅性也同樣沒有處所,所以說『俱無處所』,這個時候『嗅與香二處虛妄』。虛就找生體了不可得,妄就找來去了不可得,所以才說『非因緣,非自然』。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、出家,大多數家裡供的有佛菩薩形像,你們早晚都要燒一炷香,你有沒有開悟?這段經文就用在嗅香上,我們講早晚上一支香,給諸位說,早晚課誦如果聞香你會用這個法要來聞,就是修楞嚴大定、就是修一心不亂。這個修法是什麼?在課堂上修。離開課堂,鼻有沒有用它?聞一切的氣味都叫做香,「我聞那個好香、那個好臭」,臭還是香,所以香的意思是廣義,鼻所能夠聞到的一切氣味就用香這一個字做代表。

  我們鼻要呼吸,從來沒有停過,停了就是死人,你睡著還呼吸,可見得你鼻根的用從來沒有間歇過。你要是會用,嗅性嗅的是香性。佛說這些道理,不是說著好玩的,是叫我們在這裡頭開悟,一聞氣味就開悟。曉得什麼?能聞、所聞俱不可得,盡虛空遍法界平等一如,你證得了平等境界、你證得了清淨境界,平等、清淨就是見性,就是理一心不亂。我們的鼻不會聞、眼也不會見、耳也不會聽,六根沒有一根利,根根遲鈍,都不會用。六根會用一根你就成無上道,觀世音菩薩用耳根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會用的用一根就成道,我們是樣樣都不會。佛在這一大章經文裡面,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七大,苦口婆心重複再重複的給我們說,希望你覺悟。這一共合起來就是二十五法,就是後面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二十五圓通,隨便你在哪一法去覺悟,你都成無上道。所以在圓通章裡面二十五位菩薩,各個都說他得的是第一,沒有第二,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

  你哪一根最利,你就從哪一根入門,不必學別人。別人眼根利,我眼根不利,我學別人就吃了虧。好像自己有病,看到別人有病吃那個藥吃好了,你也不要去請教醫生自己害的什麼病,「人家有病吃那個藥就好了,我也趕快去買那個藥來吃」,一吃,死了,不對症!別人修行那個法門修成功了,好,你也去跟他修,人家修成功成了佛,你一修修成魔。法門就跟藥一樣,不對症就會害死人,如果要是那麼容易的話,何必要去拜老師?正好像害病一吃藥就好,那你何必去看醫生?不用,找到藥就吃、吃了就好,哪有這種道理?我們找到一個好老師,老師來鑑別我們的根性,看看我們所修的法門對不對症?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哪個法門對我比較妥當、比較有利益,使我們自己能夠早點開悟,無非是如此而已,不可以盲修瞎練。在此地佛所講的這二十五種法,就是無量無邊法門的總歸納。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七大,就是把一切法歸納,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就是無量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二十五類。這二十五類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哪一個法門都是非因緣、非自然,皆妙真如性,所以是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

  我們一天到晚鼻嗅香,要曉得這個道理,特別是修行人在早晚課誦燃香的時候,要是把《楞嚴經》這一章忘掉,那就很冤枉。為什麼經要熟?熟就是能處處提得起觀照的功夫。我們燃香裡頭沒有觀照,不能見性。你們也有的時候燃香會念幾句咒,念幾句咒是修福,念的是供養咒。是不是真正修到福?在我看不然。為什麼?你的咒子是有口無心,不是你真心,你是聽到別人那麼念,你也照念,你的心裡完全沒有一點供養的意思。小孩唱歌有口無心,那有什麼用處?沒有用處。如果說到好處也有一點,比罵人好一點,只能說這一點,除這個之外你有什麼功德?真正的功德、最殊勝的功德,就是能入觀。觀什麼?曉得能聞所聞俱無所在,這是真正開悟。那你在燃香的時候,這個香也是深談實相、善說法要。可惜的是天天燃香你不悟,天天聞香你不開悟,鼻一天到晚都在聞,不開悟。所以這個經文諸位是愈讀就愈有味道,句句都是誘導我們見性,句句都是啟示我們開悟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