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一O一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101

  請掀開第七十四面第三行:

  【爾時世尊告阿難言。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。發心勤求無上菩提。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。】

  阿難對於往昔佛所教誡的因緣和合,提出他的疑問,這個意思前面都已經說過。今天這個經文是世尊答覆他,我們看看世尊開頭這幾句話,這是很重要的,說出他疑惑之所在,也就是疑惑的根源。阿難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是迴小向大,也就是遭遇到摩登伽女之難不能自拔,知道自己所修學的功夫不得力,這樣才發大心想學菩薩法。所以佛在此地講,你先前『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』,殷勤啟請得成菩提的方便。這就是第一卷的經文,我們念過。釋迦牟尼佛確實不辜負阿難的期望,從「七處徵心」以來都是為他開示第一義諦,也就是講大乘當中的了義法門。我們回想一下,在前面佛講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,是菩薩修學的大根大本。我今天在東山講座也跟他們同學說,這次講座裡面這些老師們,比過去幾屆實在講都熱心,很有善根,實在是難得,學習的態度也很認真。雖然是很用心的學、很認真的學,我今天說你們還是學不成功。為什麼?因為你們用的是妄心;換句話說,全都是虛情假意,那怎麼能學成功?

  修學大乘佛法,要從常住真心修起,什麼叫真心?什麼叫妄心?這是我們要搞清楚。真心是不生滅心,永遠不變的心就叫真心;凡是會變的心,就不是真心。我就跟他們講,不要說你們對外人,就以家庭裡來講,父子,或者講母子更親切,是不是真心?還不是真心。夫妻是不是真心?亦不是真心,如果要是真心怎麼會鬧離婚?今天好了,明天惱了,你的心常常在變化,這個心就是虛情假意,不是真心。學佛首先要學的就是學用真心,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,我們對別人的心不能夠改變,什麼心?大慈悲心。學佛在綱領上來講,不外乎戒定慧,高級的佛法聞思修三慧,三學三慧將大小乘佛法統統包括盡。小乘還不講求常住真心,我們在《楞嚴》裡面可以讀到、也可以明瞭,就是說他是由這個識心(第六意識心)可以修到聲聞、緣覺,所以小乘無需要常住真心。但是大乘就不一樣,離了常住真心就沒有大乘佛法。常是永遠不變,住是如如不動,由此可知,不生滅、不變異的這個叫真心,凡是生滅、變異的都不是真心,我們自己要能夠覺察我們用的什麼心。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了,別人對我們怎麼好,自己要清楚,他那個心是假的,所以你也不要太歡喜;別人怎麼侮辱你、毀謗你、瞋恨你,你也不必生氣,為什麼?因為那個心是假的、不是真的,真心裡面沒有好惡,好惡是妄心。為什麼佛菩薩的心那麼清淨?人家用的是常住真心。學佛的人要記住,修自己,三學三慧都是要求自己修學的,而不是叫別人修的。

  今天他們是額外給我加了幾個鐘點,今天下午又把我找去,找去做什麼?研究討論會答覆問題,問了一大堆問題要我一條一條給他解答。今天就有個同學提出來,我們修行應該要怎麼修法?這是很重要的問題。會修的人就同六祖所說的,「真正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;若見他人過,自非卻相左」,自己過失就顯現出來了。還有個人問,萬一我們這一生修不成功,來生是不是再繼續修?如果來生繼續修,是不是還要從頭修起?如果我們到畜生道,變成小貓、小狗,我們怎麼修法?這個問題問得很對,確實是如此。所以我也告訴大家,他們能夠參加講座,能夠這樣熱心的來聽講,這樣用功的來學習,多生多劫都是有善根福德之人。換句話說,學佛不是從今天才開始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那裡修學,沒修得好,這一生到人道來又碰上,又來從頭學起。雖然說從頭學起,總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我就勸勉他們大家,應當把握住這一生,這一生就決定成就,不要希望我來生再來!不要有這個妄念。來生一轉世再來,最低限度、最快的,你來生又得人身、又聞佛法,至少你要隔二十年,中斷二十年。佛法的成就是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到,為什麼不肯幹?他們對這問題也非常熱心討論。

  而佛在楞嚴會上一開端告訴阿難,實際上是告訴我們,要重視常住真心。只要常住真心現前,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好境界,沒有不如意的境界。把你放在天堂,以及把你放在地獄,你的境界是平等境界,是真、是常。這其中的差別是妄念生的差別,真心裡面沒有苦樂,苦樂在妄心裡頭才有。所以真心有真樂,這個真樂是苦樂之外才有真樂;我們世間人講的樂,苦樂之樂不是真樂,是相對的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曉得這種修法,無論在什麼境界上對我們都是有利,都能夠成就我們無量無邊的功德。佛在前面教給他,教他「直心正念真如」,這都是說第一義諦的修學法,也是大乘佛法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。其次在逐破妄執那一大段經文裡面,世尊首先說出「首楞嚴大定」這個名稱,這是阿難過去從來沒有聽說過的,所以他在請法裡面只說出奢摩他、三摩、禪那,因為這些名詞是佛常說的。在楞嚴會上告訴他,如來與諸大菩薩所修的定,名字叫首楞嚴,楞嚴大定是性定,與本性相應的大定。如果是個利根的人,一聽到這個名詞,顧名思義,他的妄執就可以破除,而楞嚴大定的體相就能現前。

  這一部經最主要的就是教我們修楞嚴大定。楞嚴大定怎麼個修法?方法很多,下面二十五圓通章就是以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,他們所修的統統是楞嚴大定。諸位想想二十五圓通章裡面,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、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觀音、勢至與淨土法門太密切,是阿彌陀佛的左右手,那我們修淨土法門不是修楞嚴大定是修什麼!這是我們要覺悟。我們成天念阿彌陀佛修楞嚴大定,自己不曉得,是冤枉,修的是上上定自己還不知道。還認為自己不如那些盤腿面壁的,你說這冤枉不冤枉?盤腿面壁修的禪定是奢摩他、三摩、禪,那是初級的;我們今天修最上乘的楞嚴大定,他自己不知道。在「七處徵心」裡面覓心了不可得,心在哪裡?豎窮橫遍,這就是開示第一義諦。不悟有什麼辦法?阿難聽了沒開悟,我們也是打馬虎過去,也沒開悟。佛畢竟是大慈大悲,不悟不要緊,再用一個方法來講,所以又給我們說二種根本,這都是《楞嚴經》的精華,一個是菩提涅槃的根本,一個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本,這都要搞清楚。生死根本搞清楚,你就有辦法了生死;菩提涅槃根本搞清楚,你就有能力證得。所以這個東西不搞清楚不行。

  兩種根本不離一心,一個是心覺悟,一個是心迷惑,覺心是菩提涅槃的根本,迷心是生死輪迴的根本,所以生死跟涅槃同一個根本,只是迷悟不同才有這兩種差別的現象,離開了迷悟,是一相無二相。這種開示怎麼不是第一義諦!哪裡是第二義、第三義?你在《楞嚴經》裡面看,幾乎佛每一段的開示都是第一義,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二義的開示,都是看到第一義的開示。如果是聰明伶俐者,大乘了義經典處處都有悟入之門,既然處處都有悟入之門,我們都從門口溜過,不但沒進得去,連門在哪裡還不曉得。走到門口不認識門,這很遺憾。走到門口不認識門,是你迷惑顛倒,你要是不迷,門就在你眼前。所以我們再想想,佛最初講的「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這多麼重要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面直截了當的就談這個問題,所以這個書的名字叫《大乘起信論》;換句話說,就是大乘入門。

  我們現在講堂每個星期天也在講《大乘起信論》,大乘入門,你入得了入不了?我給諸位說,我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要是入不進去,怪你,不怪我。為什麼?你不肯照做!交光大師在《楞嚴經》裡面提出一個入門的修學法,與《大乘起信論》一樣的意思,「捨識用根」,我們能辦得到嗎?捨識,捨什麼?捨分別、捨執著、捨妄想,直截了當用六根根性,六根根性是常住真心、性淨明體。你看看,門也抓到了,也入進去了;你不照這個辦法,那有什麼用?那就沒有法子。《起信論》裡面告訴我們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;《唯識論》裡面也告訴我們,離遍計所執相。都是一個道理,這樣才能入大乘之門,這樣才是大乘起信。所以這麼一提起來,諸位就明瞭,經裡的確處處都是講第一義。這個門口阿難又錯過了,於是佛再講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這個道理很重要。

  今天那邊的中小學老師們問我,他提了一個問題,問佛的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要我說一說,要我給他說明。我就跟他講,說佛的三身有什麼意思?沒意思,說我們自己的三身,這多親切!什麼是我們的法身?就是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講,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,那就是我們的法身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諸法哪裡來的?是我們自己真心變現的影像。你們讀《百法明門》應該曉得,色法從哪來的?色法是心心所的相分,二所現影,這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「唯心所現」,《百法明門》裡面講的二所現影。心是自己,所現出來的影像自己不承認是自己,好像我們的身是自己,我們在燈光底下看到的影子,影子不是自己,就是這個意思。沒有這個身哪來的影?影還是自己。

  我們今天就是搞錯了,不但那個影不認識,不承認是自己,連身也忘掉,也不承認是自己了,大錯特錯!諸位要是把這個事情搞清楚,恍然大悟,你就證得法身。法身證得了,我們現在這個身是報身,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我們這個身也是千百億化身,這個意思我一說,你們同修們心裡應該有數。為什麼?《壇經》裡面六祖大師講過,就在我們一身當中指出三身是一不是三,一即是三、三即是一,這個說法多麼的親切。自己三身明白了,諸佛菩薩三身那不必說,當然明瞭,這是第一義諦。在這個關口阿難是表演又錯過,總是錯過,意思就是叫佛多說幾遍,怕末法時期的眾生聽個幾遍不能開悟,這也是故意表演叫佛多說。

  在「十番顯見」裡面佛給我們說出,見性是心非眼。這一科的經文很長,所說的理相當的精髓,用的方法極盡其善巧之能事,確實是能夠叫人開悟。說出我們的見性沒有動搖、沒有舒卷,也沒有生滅、也沒有增減、也沒有斷續。說明這個東西非因緣、非自然、非和合、非不和合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這不是第一義諦是什麼!說到離一切相,我們在講堂裡頭也常常跟大家提示,離一切遍計所執相,而不是離依他起相。諸位要曉得,依他起相是滅不了的,我們今天科學上也證實,物質不滅,所以依他起相離不了。依他起相有作用,有體、有用,圓成實是體,依他起是用,有體有用、有用有體,它不礙事。依他起是假有,圓成實是真有,真不礙假,假也不礙真。可是礙事的是什麼?礙事是虛妄的妄有,根本就沒有,它在裡頭攪和,這個東西礙事,這就是遍計所執性。我們講離一切相,要離一切遍計所執相,這在唯識的五重唯識觀裡面,這個五重就是修行五個次第,五個階段全都是修的五法三自性、八識二無我,就修這個。所以《百法明門》,唯識修觀裡頭的一個雛型,等於說模型一樣,是我們入門下手最為方便之處,這也是第一義諦。

  再接著就是我們念過去沒多久,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是把宇宙一切萬法全包括了,佛告訴我們這些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這個意思也不必多說,隨便拈一法,哪一法不具足三自性?哪一法不具足五法?五法、三自性在一一法中都明顯的顯示出,這怎麼不是第一義諦?第一義諦就是中道了義無戲論法。如果我們把這些東西捨棄,另外再去找個中道了義,到哪去找去!譬如我們現在在華藏圖書館的講堂,你離開講堂到外面去找,走遍天下我要找華藏圖書館,到哪找去?你身體在這裡面不曉得,跑到外面去找,那怎麼能找得到?所以諸位要曉得,中道了義在哪裡?《楞嚴經》裡頭每一科都是中道了義。希望諸位在此地要留意,而後才有個入處,否則的話你就找不了入處。這一段文就是世尊把他從初發心一直到前面,處處都是給你開示第一義諦,你現在真是頭頭錯過了,你還來問我。下面的話是責備他:

  【如何復將世間戲論。妄想因緣。而自纏繞。】

  這就是俗話講阿難放不下,放不下的是什麼?先入為主的成見。他是沒有跟外道學過,他就是跟釋迦牟尼佛這一個老師,老師前面所講的方便語,他執著以為是當真,不能捨棄。因為他先學小乘,小乘是方便法,是不了義的。如今教給他的是中道了義法,換句話說,必須把權巧方便、不了義的法統統放下,他是放不下。所以誰去纏繞他?自己纏繞自己,自己心裡頭亂了,我們所謂亂了方寸。

  【汝雖多聞。】

  『汝』是指阿難,你雖然多聞。

  【如說藥人。真藥現前不能分別。如來說為真可憐愍。】

  我們看到佛這樣責備阿難,想想我們自己連阿難都不如,我們怎麼不可憐?阿難的病就是妄想、因緣自纏自繞,把他的悟門給塞住,不能開悟。雖然佛這樣的教導,處處都是以中道了義來提示他,都是當面錯過。這才責備他,你雖然是多聞第一,有什麼用?到了你聞無上菩提妙真如性,反而茫然不知所措。這也就是說明,你們諸位修學佛法的要留意,說到多聞,古今中外誰能比得上阿難?阿難的學問就是《學記》裡面所講的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。為什麼?自己沒開悟。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,他都能背得出來,一字不漏,你看記憶力多好!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。他要是講經給人聽,沒有人要聽他的,為什麼?都是學釋迦牟尼佛的言語,不是他自己的東西。像個活錄音機一樣,不是自己的,甚至連錄音機都不如,為什麼?錄音機錄下來,把那個講的人神情也都錄進去,你聽他言說的時候,像那個人,有那個人的韻味。阿難學了之後,從他口裡講的,味道變了,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味道。佛說的,人聽能開悟;他學佛的言語,跟人家說,人家不能開悟,這就是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的道理。所以你們學東西要明白義理,不學言語,言語可長可短,只要把意思表達出來這就高明。你要想把意思表達出來,首先你對這個意思要明瞭;自己對這個意思沒搞清楚,你怎麼能把這意思表達出來?

  底下的比喻好,好像一個人怎麼樣?『如說藥人』,醫學院裡念醫學的、念藥劑的,種種藥的名字他都背得很熟、念得很熟,可是把藥擺在眼前不認識。為什麼?沒見過,不認識。藥名字背得很熟,真藥現前他不能夠分別。比喻阿難聽講也是一樣,阿難心裡要求的是求中道第一義,而佛盡說的中道第一義,他都不認識,他在這裡頭反而還來問,到底是因緣生的還是自然生的?為什麼因緣、自然佛都把它排擯?還來問這些話。可見得佛的苦口婆心,說了這麼一大堆的話白說了,阿難沒聽進去、沒開悟,這叫可憐!擺在你面前你不認識,走到門口不曉得,沒有一步跨進去。說到這裡,佛門有個公案,就是有個小故事,文殊菩薩有一天叫善財童子去採藥。我們曉得善財童子是文殊的學生,文殊是善財的親教師,善財是在文殊手下開悟的。悟了以後這才派出去參學,才叫他去參學,這是《四十華嚴》裡面五十三參這個公案。他就叫善財採藥,告訴他,只要是藥你都幫我採來。

  諸位曉得,這個話像禪宗裡頭機鋒話,你別當真,老師叫採藥,你就到山上去採藥,那你就對老師講的話完全不懂,不能體會。特別是他交代只要是藥,你都給我採來。善財在門口晃了一下,看了一看,藥都採好回來了。實際上兩手空空,回來說個什麼?我遍觀大地無不是藥,全都是藥。好,你要我採來,都是,統統都是。於是文殊菩薩說:好,既然都是藥,你給我採來!善財童子在地上檢了一片草葉,拿了一片草葉交給文殊菩薩,我採來了。文殊拿著這個草葉告訴一切大眾,這個藥能夠殺人,也能夠活人,藥對症就能救人,不對症就把人害死。佛說一切法也是如此,法門對症叫你開悟,叫你證得清淨法身;如果法門不對症,不但不能開悟,還要更加堵塞一層,叫你加倍的迷惑顛倒。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。

  修學佛法,也有很多老師在問,從哪裡下手?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,第一個老師。諸位再看歐陽大師的「內學院訓示」,佛門裡面第一個是師道,尊師重道,那是講修學的態度,頭一個你要找到一個明師。什麼叫明師?有修有證,一切明達,明瞭通達,你要找這樣的老師,這是我們初學人的依靠。沒有老師,你就沒有依靠;換句話說,你必定是盲修瞎練。不但沒有成就,怕的是以後要墮落,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也是《楞嚴》上所說的。這句話在第六卷末後,我們現在這是第三卷,還在後頭,佛給我們講,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。你要能在恆河沙數的邪師裡遇到一個真正的老師,真是太難得了。正如開經偈裡面所講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你有這樣的好因緣,一下遇上了,這不簡單,你遇上了,你這一生就成功了。我在梅山的講座,有一天藍吉富居士去了,他在那裡上三個鐘點課,上完之後,他就提出一個問題來問我,講到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問我是不是要這麼長?我就跟他講,可能要這樣長。他說:為什麼?我說:好的老師遇不到。如果遇到好老師,一生成就,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是明師遇不到,生生世世都空過了。

  我們看到所有成就的人,你去看中國歷代這些高僧,諸位看《高僧傳》,看古德的語錄,你看那成功的,遇到一個明師,一生成就。如果我們在這一生要是遇到一個好的老師,我們這一生必定成就;遇不到好老師,我們這一生必然空過,又要等來生,生生世世都不容易遇到。從這一點來看,佛說三大阿僧祇劫不為過。因此經上常講的三個條件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一生成就。我們在生生世世當中三個條件統統具足,難,太難了,遇到明師,好老師遇到了,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夠,這又空過了;善根福德有了,遇不到好老師也是空過。哪有那麼湊巧,一下就湊上?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我解釋得很淺顯,何謂善根?給你一說,你一聽就懂、一聽就覺悟,這是你有善根;聽懂之後就相信,死心塌地去修學,勇猛精進,絕不退轉,這是有福德;遇到好的老師,好的同參道友,有良好的修學環境,這是因緣。三者很不容易統統具足。

  我們想想當年五祖在世,黃梅道場三千多人,包括神秀大師在內。老師是好老師、明師,五祖,那麼多的人跟他,沒有一個開悟,連神秀還是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」,還入不進去。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注意,要仔細去觀察,他為什麼不開悟?這樣的好老師,他為什麼不能夠悟入?他的分別執著妄想沒放下。神秀跟五祖,就跟此地阿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真是頭頭錯過。六祖大師為什麼能開悟?六祖大師什麼都放下了,心地清淨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所以一到那個地方幾句話一談,非常投機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統統具足。我們現在這個道理也曉得了,試問問自己,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肯不肯放下?表面上說肯,實際上還是不肯,還是放不下,只要你放不下,這一會又錯過了,又沒入進去。再看底下經文,佛這是責備儘管責備,開示還是要開示,不是責備完之後不開示他,還是要給他講開示。

  【汝今諦聽。吾當為汝分別開示。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又有個新的名詞,『實相』。從佛的口氣,不但是為阿難,『當來』就是指我們現在的眾生;換句話說,這個經了義中道的開示,我們有分。佛在這裡說得很清楚,也就是為我們開示的。可是這裡有個條件諸位要看清楚,『修大乘者』;換句話說,你要是修小乘者沒分。你看這個經看不懂,你聽也聽不懂;看懂了、聽懂了不開悟,這就是沒有緣分。什麼叫「實相」?古德講經總要說教體,天台大師五重玄義,經題以後就是顯體,顯示這部經的體性。圓頓大乘就是以實相為體,實相之理,惑不能染,智也不能淨。惑不能染,這個意思就是不生,既然沒有惑染,惑是迷惑,沒有迷惑、沒有染污,有什麼法好生?所以是不生。智不能夠淨,這個意思就是不滅,既然不是智能夠淨,諸位想想,有哪一法斷滅?不生不滅這叫實相之理。

  《般若經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講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之證得在般若會裡頭有三個層次,依文字般若、起觀照般若、證入實相般若,這三個次第。這個文字,諸位不要把這兩個字看死,以為就是一切經典。文字是代表六根接觸六塵,眼見色這是文字般若,耳聞聲也是文字般若,鼻嗅香、舌嘗味,乃至意裡面的分別,統統叫做文字般若,所以文字般若是廣義的。千萬不要看到文字般若,這一定是《般若經》。如果這個經,看看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這上面沒有「般若」兩個字,這還沒有用處,那就錯了。這個文字般若就是一切法,我們要在一切法裡面提起觀照的功夫。凡夫在一切法他起什麼作用?他起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他起這個作用。修大乘者,在一切法裡頭他不分別、他也沒有執著、他也不打妄想,他起什麼作用?起觀照作用。觀照就像鏡子照外面的景象一樣,你看到一面鏡子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,外面一切境界相全照在裡面,一樣它都不漏,照得清清楚楚,它染不染?不染。學大乘法的人修心就是修這樣的心,我們這個心對外面境界,一切明瞭通達,絕不染污。

  什麼叫染污?分別是染污,執著是染污,起心動念是染污。為什麼?這個染污是生滅法,不是真心,真心是不生滅法,所以你照見的是不生滅法。你在裡面起分別,分別心是生滅的,執著心也是生滅,妄想心更是生滅的。所以你想想,凡是生滅的我們都不要它,不生不滅的保持它,這就是叫修觀,才是依文字起觀照。觀照的功夫深了,相當的深度了,到那個時候豁然你照見什麼?照見一切法不生不滅。就此地講的,照得一切法不生不滅,證得實相,這在佛門裡一般講,證得無生法忍。念佛偈常念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無生,不生不滅這是無生,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,到那個時候你自己親證得這個境界,這就叫證入實相。我們念佛的功夫到這個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亂,這個境界太清楚、太實在了,不是假想的,是你親自證得的。這個我們講是證得無生法忍,在別教是初地菩薩的地位,在圓教是初住菩薩的地位。我再告訴諸位,這個地位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。可以證得,為什麼不去證!為什麼可以證得?因為實相本有。煩惱可以斷盡,為什麼可以斷盡?因為煩惱本無。本無,當然可以斷盡;本有,當然可以證得,這還要懷疑嗎?

  你之所以不能證得,就是你有疑情、你有懷疑,像阿難尊者一樣,他有懷疑,猶豫、寡斷,所以頭頭錯過,不能證得,佛說他為可憐憫者。不生不滅,既然是實相的理體,所以實相無相,我們叫它做無相的實相。雖然無相,它能夠現一切相,這個無相的實相是圓成實性,它能夠現一切相,所現的這些相我們叫無不相,實相無不相,這就是說它能夠現相。這在三性裡屬於依他起的實相,第三句意思是說實相無相無不相,那就是說明圓成實與依他起是一不是二,圓成實就是依他起,依他起就是圓成實。這個意思跟《心經》裡面所講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完全是一個意思,《心經》用四句說明了實相。十法界依正莊嚴、因果之法,本來是沒有虛妄相的,虛妄相就是遍計所執,確實沒有。諸位如果離開遍計執,哪一相不是實相!你要問實相在哪裡?哪一相不是!無有一法不是。正如同文殊菩薩叫善財童子採藥,善財童子一看,盡大地無不是藥,沒有一法不是。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實相?就是你在一切法裡頭統統帶上個遍計執,這樣一來你所見到的全是妄相,從此以後實相你再也見不到了。

  由此可知,我們只要把遍計執去掉,實相就現前,當下就是。佛法說到這個地方,真正是所謂和盤托出,統統都拿出來了,一絲毫的隱藏都沒有。像打牌一樣,最後的那一張底牌都掀開,還不明瞭嗎?如果諸位真的在此地要是明白了,照這個修行,你這一生怎麼不成佛!沒有不成佛的道理。你要是不成就,你就跟阿難一樣,遍計所執不能放下,還是被煩惱、邪見所纏縛,這是你自己困擾著你自己,不能悟入,你能怪別人嗎?佛在本經,前面已經把「相即無相」的道理說得很清楚,到此地不厭其煩又重複拈出「無相即相」的道理,這個苦心都是教給我們通達實相,悟入實相。所以我們在這經文裡面看到世尊教學的苦口婆心,也能在《楞嚴經》裡看到他這個教學的方法之高,太高明了,極盡其善巧方便。

  【阿難默然。承佛聖旨。】

  這兩句是描寫阿難尊者接受世尊開示的態度,良好的修學態度是成功基本的要素。『承佛聖旨』是領納佛的教誡,『默然』就是一心諦聽,三業清淨,以這個態度來求學,心清淨、身清淨、語清淨,三業清淨才能夠得到如來的開導,這才能夠悟入。這是聽講、求學的基本態度,也是前面佛囑咐他要諦聽,此地諦實而聽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