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一一八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118

  一百五十二面:

  【十四者。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。現住世間諸法王子。有六十二恆河沙數。修法垂範。教化眾生。隨順眾生,方便智慧。各各不同。】

  這是十四無畏裡面最後的一條,這是講到持名。

  上一次講到求子得子、求女得女,講到這一條,有同修聽我講:凡是求子而有所得者,是子女皆觀世音化身。他問:「則觀世音菩薩之靈化千萬,是靈可分之謂乎?而諸觀音化身之子女,在世間成就學道參差不齊,且亦具有七情五欲,造業在所難免。則諸子女去世後,有證得阿羅漢果者,是就阿羅漢果位乎?亦至於觀音本位乎?有未證得果位者,是按律輪迴乎?以合畢一切之業,回歸觀世音菩薩之本位。」你問的問題主要是這個靈可不可以分,主要是問這個問題。在沒有開悟的時候是有神識,我們俗話講靈魂,就是現在一般人所謂靈的問題,這個問題在最近幾十年當中,中國、外國都熱心的在討論。靈是不可分的,為什麼不可分?因為靈是從迷、執著裡面產生,所以它不可分。見性的菩薩以上,像觀世音菩薩這是已經成佛再來之人,我們問,他有沒有靈?給諸位說他沒有靈,所以他才能得大自在。因為你有靈魂,所以你不自在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靈是有範圍的,這是佛法裡面講神識,它是有範圍的。我們舉個比喻說,這個比喻也是經論裡頭常講的,真如本性就好比清淨大海,我們的執著就像大海裡面所起的一個水泡,這個水泡我們就叫它做阿賴耶識,迷惑顛倒的人把這個水泡就當作大海的全體。這個意思就是比喻,迷的人把阿賴耶識認為是自己的全體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破迷開悟、明心見性,這個水泡破了,破了原來就是大海。所以海裡面的水泡與大海,的確是一不是二,迷人看作是兩樁事情,覺悟人看到是一樁事情,不一也不異。

  經上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,觀世音菩薩的法身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樣,他的應化身就像水裡面的月亮一樣。那我們要問問,把月亮當作靈,它分不分身?這世間有水的地方裡頭都有月影,是不是月亮分成很多的身到水裡面?你們想想月亮有沒有分?沒有分。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他,諸佛菩薩的應化,你說分了沒有?沒有分。沒有分,他怎麼能回到本?我們今天這個月亮,我們端一臉盆水,這臉盆水裡面就有月亮、就有月影在;我們把水倒掉,月影沒有了,這個月影是不是又回到天上月亮那裡去?你看到它回去沒有?你把水放到這邊靜靜,你有沒有看到月亮從上面來到裡面,再又看到它回去?沒有這個現象。諸佛菩薩的應化身,所謂千百億化身,就是這樣的;不但諸佛菩薩千百億化身是如此,我們自己又何嘗例外!這個道理諸位要細細的去參,你提出來這些知見都是分別執著,對你的修學,對你的一心、開悟都有障礙,這是我們自己要明白的。去了分別執著,我們的心得清淨,清淨心裡面生智慧,智慧觀照之中才了解事實的真相。可是你要記住,迷的時候你有一個靈,就是你有一個神識,我們俗話講有個靈魂,這個靈魂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、造業受報都是它,這是迷了才有這麼個現象。悟了之後沒有,悟了之後要是還有這個執著,你的清淨法身又如何證得?

  法身,法是萬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,包括我們的虛空,唯有覺悟的人才真正理解一切萬法就是自己的身。諸位一下會不過來這個意思,我們也舉了很多比喻跟大家說,好比我們作夢在夢中境界一樣,全體的夢境就是我們自己一心,一心變現出整個夢境,整個夢境裡面哪一法不是自己的心?這是你清醒過來了,你想想對,整個夢境都是自己心變現之物。夢境裡面有個自己的身,是自己變現的,還有別人也是自己變現的。你念佛夢到佛菩薩,佛菩薩還是你自心變現的,夢裡面山河大地、夢裡面的虛空,全是你自己變現的,心外無法、法外無心。可是你在夢中不曉得你作夢,你沒有法子辨別,你在境界裡分自分他,在境界裡迷惑顛倒。你要是覺悟了,「我現在是在作夢,一想整個夢境都是我自己」,你在夢中就證得清淨法身,你不再以為你自己的身是你自己自身,你曉得我自心所變現的一切物都是自己身,那情形就不一樣了。這樣的境界不難見得到。

  我們有很多學佛的同修學佛久了,的確心地比較清淨一點,他在夢中會覺悟到我自己現在在作夢,他會覺悟到;覺悟到自己在作夢,夢裡頭境界不妨礙了。曾經有個同修告訴我,他作夢的時候,在夢中一下警覺到,我現在在作夢,夢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他忽然想起來佛經裡面,牆壁沒有障礙,他作夢從牆壁走過去,果然就走出去,那是夢裡的牆壁。這就是說佛所講的這些境界,他在作夢的時候知道自己在作夢,在夢境裡面把佛的這些境界見到,事事無礙他證得了,可是醒來之後又不行。佛告訴我們,我們現眼前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就是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來的。諸位要曉得,你作夢的這個夢境是第六意識變現的境界;我們今天的境界,是阿賴耶識變現的,這在唯識經論裡頭說得非常透徹、說得很詳細。你要是不悟,法身就在現前,你不能證得,就跟在夢中一樣,你迷了;你要是悟了,原來清淨法身就在眼前,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無有一法不是自己的清淨法身。我給諸位說,你有這麼一點概念,但是你不能證得。你為什麼不能證得?就是你的迷關不能突破。迷關為什麼不能突破?因為你的心不清淨,你有執著、你有煩惱。根本的執著,我法二執,有了這個東西就是迷;你把我法二執打破,你就成佛了。佛跟凡夫沒有兩樣,有執著就叫凡夫,沒有執著就叫佛。我法兩種執著都有,這是六道凡夫;有法執,沒有我執這是二乘,我們叫聖者,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;兩種執著都沒有,這是佛、是菩薩。

  事實真相只不過是如此而已,佛是一句話給我們道破,主意就是要我們自己親證這個境界,證得,得大自在,所謂是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證得這個境界,沒有生死、沒有煩惱,也沒有輪迴與十法界,都沒有了,所以法界原本是一真。悟有淺深不相同,有人悟得淺、有人悟得深,因此果位也就有高下不相等。像大乘菩薩位次,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五十二個位次就是迷悟淺深不相同而說的,其實哪有這個東西!這是在平等法裡面不得已而說的差別法,是因為我們眾生心是個差別心,就是分別心、執著心,所以佛才以這種方便善巧來接引我們。佛法的修學,經論之所說,不必疑惑,為什麼不必疑惑?因為它的語言即非語言,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謂文字即非文字。如果它是語言、是文字,你可以分別它、你可以研究它;它非文字、非言說,你怎麼研究法?這是佛法的經典跟世間的書籍不相同,我們用世間讀書的方法來學佛法,那就不得其門而入。佛法的言說、文字,它不是給我們講理的,也不是給我們說什麼事實真相的。為什麼?理與事都沒有,這是古人所說的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。佛的千經萬論、八萬四千法門,它是幹什麼的?它是破我們執著的,它的大主意在此地。你們如果翻開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所講的,三十六對天然佛法,你就會恍然大悟,是破執著的。

  我們今天讀佛經難,難在哪裡?因為不是現場。像佛在《楞嚴經》裡面說的這些道理,我們沒在現場,我們今天等於說在聽人家新聞記者的記錄,在看記錄、在聽錄音帶,不是現場,現場情形沒看到,這是很大的難處。如果你要是在現場,那就很容易開悟,為什麼?請法的那個人,提出問題的那個人,他有哪些執著、他有哪些知見,佛這一開示,他的執著沒有了,他的知見化解了,他大徹大悟,道理在此地,愈是大乘了義的佛法,愈是合乎這一個原則。對於那些迷惑深重、堅固執著的人,佛不給他說法,佛教他什麼?教他做人的道理,教他斷惡修善,教他不墮三惡道,教他在人天當中得樂,教這個,這就是所謂不了義的教學,是因為這一類根性的人,就是執著太堅固、分別心太重,不得已的設施。煩惱輕的人、執著不太重的人,佛總是跟他講了義究竟一乘佛法,所謂是根熟的眾生,經裡面講根熟就是指這一類的。在這個地方我們講這一條,也等於說答覆前面這個意思。

  這個地方講『此三千大千世界』,「此」是指我們娑婆世界,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指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區域。『百億日月』,這裡面有一百億單位世界,或者我們稱之為小世界。諸位要曉得,這一百億是不是個確定的數字?這不是個確定的數字,這是個概略的數字,因為有的世界還不到一百億、有的世界超過得太多,世界有大小不同。這與佛的願力、眾生的業力有很大的關係,所以每個世界只能夠講個概略,或者我們講大多數是如此,並不完全是這個樣子,所以我們不要死在經文裡頭。經文裡頭有很多數字是正確的,的確是數目字,譬如講八萬四千煩惱,這八萬四千它是個數字,不是概略的,確實就是八萬四千條。像此地講的「百億日月」,這是概略的數字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『現住世間諸法王子』,「現」是講現在,「住」就是講安住在這個世界,也就是說的這些菩薩隨類化身。隨類化身的有多少?此地也是說個概略數字,『六十二恆河沙數』。你們要到印度去看看恆河,恆河的沙那麼細,像麵粉一樣,你去數,數數看恆河裡有多少沙?佛講的菩薩數有多少?有六十二個恆河沙,簡直沒法計算,娑婆世界裡有這麼多菩薩!

  你們同學問:菩薩應化到我們世間來,也有七情五欲、也有造業,這叫什麼菩薩?這個事情是你自己顛倒了,你怎麼顛倒的?我們圖書館這一次大概是第五次印《華嚴經》,我從五十六年到台北來講經,一直到現在,《華嚴經》這是第五次重刊,你們好好的去念念《華嚴》,我們才有門路可入。菩薩道裡面修行只有一個人,就是自己,除自己之外都是善知識、都是佛、都是菩薩,你就成佛、你就成菩薩了。你要看到外頭,「這是眾生,他還造罪業」,那不等於你現在讀《華嚴經》,看勝熱婆羅門愚痴、甘露火王殺人、伐蘇蜜多女邪淫,盡幹惡業。你打開《華嚴經》,看看五十三參是什麼?你信心完全沒有了。善財童子的老師,這些善知識統統都是菩薩,還幹殺盜淫妄,這就是你不了解佛菩薩的境界,你不了解一真法界的情形。

  學人就是學生,參學的學人只准一個人,就是善財一個,善財沒有同學。善財如果有個同學,他們兩個就要抬槓,「你有什麼了不起,你跟我同學,你跟我差不多」,諸位想想,你的心亂了,你起了分別、起了執著,你想修一心不亂修不到的。唯有學生只有一個,其餘的統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,示現種種境界。示現一些善境界,我們學的人怎麼樣?在這境界裡頭不生歡喜心、不動心,境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為什麼?我們修一心不亂。看到善境界,心裡一歡喜,心亂了。譬如我們念佛人一下看到阿彌陀佛來了,拿個蓮花來接引,好歡喜,「我求了這麼多年,總算把阿彌陀佛求來了!」你這個念頭一生,完了,心亂掉了,就不能往生;見到一切眾生造惡業,殺盜淫妄,你又動了瞋恚心,心裡看了難過,你心又亂了。所以五十三參裡有順境、有逆境,有合理的行為、有很不合理的行為,實際上就是我們六根接觸眼前的境界。我們要像善財那樣,修什麼?學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。為什麼?無有一法不是諸佛菩薩的示現。你也不要問他,他造什麼業、他將來受什麼果報,他造業受果報與我有什麼相干?根本風馬牛不相關,我替他操個什麼心?不是他起心動念,是自己起心動念。就好像風幡亭裡,那些出家人、在家居士們,在辯論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?六祖大師一句話把他們點醒,「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」,你自己的心動了。外面的境界如如不動,幾時你能看到這個境界,你就證得一真法界,你就入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在哪裡?就在面前,眼前就是,只要你在境界裡不動心就見到了。

  所以我講《華嚴》一再跟諸位說,淨土裡面一心不亂是能入,《華嚴》的一真法界是所入。修行人要是不曉得這個道理,那就是盲修瞎練,你修一輩子也不得其門而入。你要是會修,三、五年就有消息,心開意解、法喜充滿,就得受用。所以修行一定要曉得,修的是什麼行?行是什麼?行是自己的行為,不是修別人的!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,我們迷了這才要修正,修正是覺悟,我們有邪知邪見需要修正,修正為正知正見。我們處處染污,染污、執著這是我們的病,所以我們要修身心、境界無不清淨,心清淨了身就清淨,身心清淨了境界就清淨。所以諸佛菩薩看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?清淨寂滅相。我們看這個境界不清淨,為什麼不清淨?因為我們的心是生滅染污相,心照外面的境界,境界也是生滅染污;佛心清淨,照外面的境界也是一味清淨。所以境是隨心轉的,是心轉境界,不是境界轉心。境界轉心那就顛倒了,這叫凡夫;心轉境界這是正理,這叫佛菩薩,這是聖人的境界。這個地方說,「現住世間諸法王子,有六十二恆河沙數」,他們在這個世間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,示現在各行各業當中,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。如果你要是證得慧眼、法眼,你一看我們這個世間許多佛菩薩在示現。

  『修法垂範,教化眾生』,的確佛菩薩苦口婆心,以無量的善巧方便來教化我們、來啟示我們。雖然我們自己麻木不仁,對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我們是毫無感覺,但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從無間斷。好像說你能體會,我教你;你不能體會,我還是做樣子給你看,從來沒有間斷。正如同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所講的「無有疲厭」,他不疲勞、他不厭倦。不管你懂不懂,也不管你是讚歎正法,或者是毀謗正法,一概不顧,永無間斷、永無休止的在「修法垂範」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度眾生的行為。度眾生的行為有兩種現象,一種就是屬於真實行,一種是方便行。方便行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這在四悉檀裡面,利行、同事。「修法垂範,教化眾生」,這兩句就是隨自所修實行。『隨順眾生,方便智慧』,這是隨他所欲,就是隨眾生行,所謂是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目的無非是令眾生覺悟。譬如一個造惡的眾生,諸佛菩薩示現,跟他做朋友,天天跟他在一起做壞事情,他做壞事情真造罪業,佛菩薩隨喜功德,幫助他做壞、誘導他做壞,把壞事做盡了,一旦覺悟、回頭,佛菩薩要的就是那一點,他一下覺悟、一下回頭了,這就是佛菩薩度了他。這樣的事情在我們這個世間不少,佛菩薩怎麼度他?譬如佛菩薩跟他一道做壞事情,跟他做好朋友,他做壞事情,他的朋友比他做得還壞,結果以後犯法被槍斃。他一下覺悟,做壞事情下場是如此,好,從此洗手不幹了。那個被槍斃了,那是觀世音菩薩,他把他度了,他從這裡一下省悟過來。

  這個事情你能看得出來嗎?你曉得嗎?佛菩薩在世間,數量比我們眾生數量多,我們這個世界人口才四十億,那恆河沙裡多少億?數不盡!恆河裡的恆河沙,我看一里路長都不止四十億,都不曉得多少四十億。你們要是不相信,現在到印度旅行的人很多,他們帶來恆河沙,帶來像酒杯的一杯,你把那一杯數一數有多少?這是經論裡頭常常說的。諸位讀《華嚴經》悟處就更多,《華嚴經》裡面有這個意思,諸佛菩薩的化身(不是講應身),可以藉眾生的身來度人的,那個數量就真是無量無邊,什麼時候能給你一點小的開悟,什麼時候給你大的開悟,小悟無數次、大悟也是無數次,才能到大徹大悟。到你小悟的機緣成熟,你跟一些人在一塊的時候,佛菩薩借用他的身體說出幾句話,那個說話的人自己也不曉得說些什麼,可是聽的人他就很有受用。菩薩借用他的身體說幾句話就走了,又到別的地方去了,還有這麼一種事情。不但能借用人的身,什麼樣的身他都能借用,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乃至於風雨的音聲,他都可以借用,叫那個根機成熟的人一見、一聽,有所領悟,大用無邊!這些境界我們如果不細細的去體會,怎麼能夠覺察得到?

  我們曉得這個意思了,要緊的是我們自己要學,所以學佛,像個佛,以佛的心做自己的心,以菩薩的行持做自己的行持。佛的心是覺而不迷,佛的思想、見解是正而不邪,佛的身心、佛的境界是清淨無染,我們要學這個。所以這個大目標、大前提一定要把握到,這才談得上修行。昨天我在中大也談到這個問題,有個同學聽了以後提出一個問題來。他說我們自己的業障很重、煩惱習氣很深,我們知道這個方向、知道這個宗旨,我們要從哪裡下手?這個問題問得很好,你們在座的同修們,你們曉得不曉得應該從哪裡下手?所謂下手,《楞嚴》裡面講的最初方便,就是最初入門,要斷煩惱、要破我執,這是最初的方便。煩惱就是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裡面有一半是錯誤的見解、有一半是錯誤的思想。見惑是錯誤的見解,屬於所知障,雖然它是煩惱障,這個二障是分不開家的;思惑的五條,完全是煩惱。我們學佛,如果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,麻煩就大了。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除障而已!除障這就是正確的。無論你修什麼法門,如果你是增長見思煩惱,就是盲修瞎練,就錯了。根本煩惱裡面第一個是貪心,主要是講貪心,不講境界。第二個是瞋恚,第三是愚痴,第四是貢高我慢,第五是對於聖教懷疑,不相信聖賢人講的話,不相信聖賢人所講的道理與方法,不能夠接受。這個五條叫根本煩惱。

  我們想想,我們這五條是一天比一天少,還是一天比一天增加?如果這五條一天比一天增加,我們的貪心一天比一天重,瞋恚心一天比一天重,脾氣一天比一天大,這個事情麻煩!我們走的路子是迷惑顛倒的路,不是菩提道。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,菩提道是覺悟之道。我們今天不是走覺悟之道,我們走相反的,迷惑顛倒的道路,走這個路子求菩提怎麼會得到?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特別是大乘菩薩法的修學,在法門的手段裡面第一個叫你布施,布施是什麼?就是放下、就是捨棄。放下什麼?捨棄什麼?放下你的貪心、捨掉你的貪心,放下、捨掉的就是貪瞋痴慢疑,把這東西給捨掉。為什麼?這是障礙。障礙捨掉之後,沒有障礙了,所顯現出來的就是真性、就是法身。佛法的教學就是如此而已,諸佛菩薩「修法垂範,教化眾生」,也是如此而已。所以佛菩薩沒有法予人,給別人做增上緣,無非是希望他自己自覺、自悟、自修、自證,佛菩薩沒有能力代替別人,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。所以佛度無量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,就是這個道理。今天我們在此地讀「觀世音菩薩圓通章」,這一章裡面就說明觀世音菩薩「修法垂範,教化眾生」,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。我們明瞭之後,知道諸佛菩薩是如何垂範眾生,我們自己應該要怎樣去效法。十四無畏到這個地方也是一個段落,再看底下經文:

  【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。然後身心微妙含容。周遍法界。】

  前面阿難尊者在請教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曾經說,聽佛講解雖然是明瞭「一六亡義」,曉得這個道理,就是一根返源,六根旋復,前面說過這個意思,可是依然不曉得圓通根本的道理,也就是說「一根返源,六根旋復」所以然的道理還不清楚。這一段由觀世音菩薩自己說出來,菩薩自己說『由我所得圓通本根』,他所證的圓通本根是從聞性裡頭證得的,前面說過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所以說「圓通本根發妙耳門」。稱之為本根,實在講這個含義是雙關的,觀世音菩薩六根當中耳根最利,哪一根利就用哪一根來修,容易成就。眼根利的人用眼根去修,耳根利的人用耳根來修,這是一個意思;另外一個意思,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,大多數的人耳根利,叫你看,你看不懂,一聽你懂了,沒看懂這聽懂了,可見得耳根比眼根要利。後頭文殊菩薩來揀選圓通,他老人家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教化眾生,就是以言語,以音聲為教體、以音聲做佛事。那個時候教學沒有書本,所以在楞嚴會上就是一問一答,我們是把當時這個問答記錄下來才變成經典。

  佛出現在我們中國周朝,孔老夫子也是在那個時代,比佛晚一些,孔老夫子教學的時候也沒有書本。《論語》,也是孔子去世之後他的這些弟子們所記錄下來的,過去聽老師所講的話,憑著自己所記憶的把它流傳下來,這稱之為典籍。佛法亦復如是,佛滅度之後才有經典的結集,可見得文殊菩薩所講的這個話很有道理。假如我們這個世界的人眼根最利的話,佛在當時就會寫很多書,供給大家看,一看就明瞭了,以閱讀為主,就不以講習為主了。可是佛經,你看看一直演變到今天,歷代寺院叢林天天講經,既有這麼多《大藏經》你不去看,天天來講,可見得還是耳根聰明。因此本根裡頭含的意思,娑婆世界這些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,我取耳根做本根,證得圓通的根本。娑婆世界眾生要想證得圓通,那個根本還是得用耳根,所以它這個意思有雙關的意思在。「發妙耳門」,妙就菩薩來說,菩薩是從這一根而明心見性。要是拿念佛法門來講,運用這個方法得理一心不亂。運用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的修學前面已經詳細跟諸位講解過。叫你用聞性聞聲性,菩薩是這樣修學的,而不是教你用意識去分別外面的言說,不是叫你用第七識去執著別人的議論,不是的。因為你用第六識、第七識,你用耳識就是分別執著;你用聞性就是聞的聲性,這裡面沒有分別執著。性是真常、是無生滅的,本經前面「十番顯見」雖然說的是見性,六根根性是一性,一性無二性,見性如是,聞性又何嘗不如是!所以我們要通達、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此地末後這句,『然後身心微妙含容,周遍法界』,這句就是前面所講的,「修法垂範,教化眾生,隨順眾生方便智慧,各各不同」,就是這個意思,所謂是應化無方。身是「微妙含容」,正如這位同學所問的,我舉也是經典裡古人舉的比喻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這是周遍含容,沒有分,也沒有合,自自然然毫不勉強。這種感應,在佛法裡面所謂是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智慧無盡、慈悲無盡,這就是心地微妙含容,這個意思好懂。隨類化身難懂,我們講智慧慈悲無量無邊、無有窮盡好懂,這是講心。智就是覺心,智則不迷;換句話說,無有一法不覺。不但對現前一切諸法覺而不迷,過去一切諸法、未來一切諸法,都能夠做到覺而不迷,這是覺性圓照,也是《圓覺經》裡面講的圓覺,圓滿的覺照。這個心是佛心,佛心就是覺心,佛心、覺心,諸位一定要曉得,就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真心,這是我們要相信的。真正能信得過,沒有疑惑了,我們自己與佛實在沒有兩樣。圓滿的覺心是真的,《起信論》裡面講本有,本有的;迷心、不覺是本無的,本來沒有的。這我在前面也舉過很多例子跟諸位說明,希望大家要體認,要認清自己本有覺性,我們的覺性與十方三世諸佛無二無別,依這個覺性起修,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。如果你違背覺性,違背覺性就是迷,迷惑顛倒,迷惑顛倒才會有六道三途的果報,這真是冤枉。

  我們的覺性是周遍的,不但體周遍、相周遍、作用也周遍,所以依報、正報無不具足,這就是所謂「周遍法界」的意思。很可惜,這個意思我們不容易理解,理解了不容易相信,信了又不敢承當,可見得這個事情是我們自己把自己限住了。我們今天在菩提道當中最大的一個困惑,就是所謂衣食之累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我要修行又沒有福報,明天吃飯成問題了,我不去拼命賺錢,誰來養活我?這個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,我要不跟人家競爭,我在社會上就不能生存。這是我們不明瞭覺性周遍、不明瞭心量周遍、不明瞭作用周遍,是在迷惑顛倒裡面討生活,這個生活苦!不知道這是大用周遍。這個大用周遍剛才講,就是依報、正報無不具足,為什麼?因為依報、正報不是修來的,是性德,是你本性、覺性裡原來具足的,不是修的。所以你們看看淨土經典,西方極樂世界;你們讀讀《華嚴經》,看毘盧遮那佛的依報、正報,那不是修來的。這樣的依報、正報,我們每個人都有,誰也不缺乏一點,可是你自己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?你為什麼有衣食之累?是你自己迷失了自性。我們俗話說「捧了一個金碗要飯吃」,自己雖有不知道用,我們的情形就是如此。為什麼不能夠現前、不能起作用?就是你迷,為迷執所障礙了,破了迷執,無方大用就在現前。

  觀世音菩薩,見了性的菩薩,有這樣的智慧、德用,所以他才能教化隨機。這個境界我再告訴諸位,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做得到?我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非常關心。我告訴諸位,只要你真正把這個道理明白了,不懷疑、相信,如理如法的修學,這一生做得到。做不到,佛就不說了,佛給我們所說的,都是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到的。佛法裡頭最難的是理難明,這個法門,世間學術裡頭常講的知難行易,行不難,知難。如果行難的話,你們想想,怎麼能一生成佛?成佛的確是一生,善財是一生,《華嚴經》所說的;龍女是一生,《法華經》所說的。這兩部經大家都稱之為經中之王,都是一生。你再看本經「二十五圓通章」,這二十五位菩薩他們的成就都是一生,沒有說兩生。可是你要是開悟,那就不止一生,這個麻煩就大了,開悟是知。行,一生成就。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面給我們講七日成就,所以你想想看,行多快!要把道理搞清楚,這個東西很難,就跟走路一樣,走路容易,認識路難。我們要到某一個地方去,在哪個方向、從哪條路走、怎麼走法,都不清楚,這就很難。你要是想走的時候,到處去摸索、到處去探聽,那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到。如果這一條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從這個地方起步走到那個地方,計算時間就可以達到,我要多少時間就能達到,剋期取證,佛法的行門都是剋期取證。

  《楞嚴經》的修持方法也是剋期,《彌陀經》是一日到七日。《楞嚴經》裡面是八十天到一百二十天,你看後面這個修行方法,一百二十天,四個月,不長!我們念書才一個學期,四個月就成佛,你看難不難?不難。明理難,可是這個理,你怎樣也沒有法子明瞭,不要說我給你講,你有困難;釋迦牟尼佛來給你講、阿彌陀佛來給你講,還是一樣困難。難在什麼?你自己的障礙你不肯打破,難在這個地方。而這種障礙別人沒有法子打破,譬如你的貪心、你的瞋恚心、你的愚痴心、你的貢高我慢心,別人有沒有辦法幫你去掉?沒有辦法,諸佛菩薩對你也無可奈何,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。所以佛一再給我們講,修什麼?修清淨心,有了這些東西,心就不清淨。我們在修行裡還增長這些東西,那叫顛倒,不是在佛法裡修行,你天天起貪瞋痴慢、增長煩惱,這是世間人;學佛的人在佛法裡還天天增長煩惱,這不是糟透了嗎?這就是我剛才說,行門裡頭為什麼只有一個修行人,不能有兩個?兩個修行人就有障礙。為什麼?你就會起煩惱,起煩惱就是障礙。

  諸位總要記住,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生煩惱。二六時中你心裡能夠得到清淨,這是佛法,這就是你在菩提道上,你一生的成就就容易。可是心地清淨要在動當中去求清淨,像六祖所說的,「動中有不動」,這才是真正的禪定,這才叫一心不亂。善財童子的修學,他接觸外面的境緣非常之廣大,沒有障礙,什麼環境他都接觸,他在動的境界裡自己心不動、如如不動,像佛在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所以他一生成佛。我們今天的境界小小的動一動,自己就大動起來,所以你一天到晚所修的,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、增長煩惱,搞這個東西。我們再不覺悟,還用這個方法來修學,你再修無量個阿僧祇劫,你還是今天老樣子,決定不會有進步。以前人家說,過去有修行,一生總會比一生要進步一點。我以前聽人家這麼講也相信,現在我才曉得,那叫方便說不是真實說,我今天跟你們說的是真實說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