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一二七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127

  一百五十六面第六行:

  【迷妄有虛空。依空立世界。想澄成國土。知覺乃眾生。】

  文殊菩薩在這個偈頌裡面,裡面有一部分是屬於重頌,像上一次我們所念的一首,就是第一首,這個地方第二首都是屬於重頌。釋迦牟尼佛在前面給我們說明,實在講也就是現在人所謂宇宙人生的來源,宇宙是怎麼起源的、世界是如何形成的,跟我們說明這個問題。這是一個很深的問題,也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一個大問題。我們曉得,全世界有許多科學、哲學、宗教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,古今中外多少的學者專家雖然也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,但是畢竟還沒有發現有一種能夠叫大家都同意、都能夠首肯的。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難?實在講難在它的根本,我們用世間學術的方法來探討這個問題,決定是得不到答案的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宇宙人生的真實相,或者我們講的諸法實相,是不可能用心意識去知的。那我們就明瞭,古今中外這些學者專家,包括這些宗教家們,他之所以得不到答案,就是他沒有離心意識,完全落在意識範圍之內,所以得不到事實的真相。長行文前面敘說過,現在文殊菩薩他要為我們選擇圓通根本,必須要在理論上有所依據,所以這兩首偈就是圓通根本理論的依據。這樣他為我們選擇,我們才心服口服,他不是隨便選擇的,不是依他的愛好來選擇,他是有理論依據。

  諸位必須要記住,前面偈子裡頭的意思,正如《起信論》所說,不覺心動而有其念。不覺就是心動,心動就是不覺,心動才有念,念,心就動了,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我們在講席裡也跟諸位說過許多遍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你心動、起了念頭,這就是什麼?這是生起無明,心一動就是無明,你的覺照就失掉。本性的作用是覺照,就像前面所講的把照性失去了,照性亡,亡就是失掉,原本是有覺照,可是你心一動這就迷了。我們要求心不動,不動到底是覺還是迷?這個問題最近在講席上也跟諸位說過,我們的毛病在哪裡?把動與不動看作兩樁事情,這就迷了,忘掉佛法的宗旨是說一、是說不二。如果以中國禪宗來說,《禪宗語錄》裡記載,達摩祖師傳佛法到中國來,傳的是什麼?一心而已!一心就是佛,一心就是法,一心就是真如本性。所以你忘掉一,你把動與不動看作兩樁事情,二,二就迷了,從此以後必定是愈迷愈深,你怎麼會見性?這不可能。落在第六意識無量的分別,落在第七識堅固的執著,我們講成見很深。

  殊不知真如本性它的作用是能現一切相,有虛空、有世界、有國土、有眾生,什麼都有。六祖開悟的時候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怎麼會沒有?樣樣具足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沒有一樣欠缺。你迷是迷什麼?迷就是迷在分別執著上。離開分別執著,性相不二,萬法一如,就是《華嚴》裡面所講的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、一多不二,這才是真正懂得一。一不是二、二不是三,那你不懂得一。這個一,諸位要曉得,這個一是什麼?實在不得已,沒有法子建立這個代名詞。一就是什麼?萬法本自如如,我們叫它做一。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一看作數目字,看作一二三的一,那就糟了,這是根本的意思。所以你必須要曉得,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。怎麼是一不是二?只要你不分別、不執著那就是一,起了分別執著那就不是一;換句話說,它本來的面目失掉,那是什麼?你起了分別執著。再說得粗淺一點,如果你在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分別執著,那天下太平,正是天下本無事,起分別執著,庸人自擾之,愈搞愈亂。經論裡常常講有些很高深的學理解釋,譬如經論裡常說最初一念,生滅與不生滅這兩法和合,方能生起諸法。像這部經前面佛所說的,「識精元明,能生諸緣」,這話說得有沒有錯?沒錯,最怕的是你把意思給解錯,佛說這個話沒錯,而你聽錯了,你沒有聽懂真正的意思,你把意思曲解了,錯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你看開經偈裡面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一句話不簡單。

  實相本來是不生不滅,沒有生滅。不生不滅是說什麼?就是講的實相。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,生滅是什麼?生滅就是你自己的虛妄分別執著,生滅,一個念頭起來,一個念頭滅了,生滅。不生不滅是真如、是諸法實相,生滅是你的妄想,這兩個一和合,於是生起諸法。不是說一切法都變現出來,不是這樣,你要這樣去體會這個意思,那你就搞錯了。生起什麼諸法?生起你分別心裡面的諸法,你執著裡面的諸法,諸佛菩薩給你所講的諸法,這些諸法都不是真的,生起這個東西。假如你明白生滅心跟不生滅心是一不是二,給諸位說,一切諸法沒有了。沒有了,是不是這個事實東西沒有了?不是,就是你分別心裡面的諸法沒有了,執著心裡面的諸法沒有了,阿賴耶識裡含藏的諸法沒有了,沒有這些虛妄的。這個意思如果你一下體會不過來,你就想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離四相,《金剛經》裡面說的那是講明心見性的菩薩,圓教初住的菩薩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我們要問:有沒有我?有沒有人?有沒有眾生?有沒有壽者?有。為什麼?因為那是諸法實相。佛要我們離的是什麼?離我相,不是離我;離人相,不是離人。「我」與「人」怎麼能離得開?離的是什麼?離的是你分別的相、執著的相,離的是這個。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是實相,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,是叫你不要執著。

  這個講法恐怕諸位還是體會不到這個意思,如果你們看過《老子》,你看《老子》第一章一翻開說了兩句話,與這個意思一樣的,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」,你們想想這個意思。我們這個人有沒有?有,你一定要執著這個樣就叫人,這就叫著了人相,佛是叫你離開這個相,不是離開這個身體。假如我們老祖宗給我那個時候取的名字,叫這個東西叫狗,你們現在一看這是「狗」,就不叫「人」了。所以名是假名,哪是真的!你出生下來,你有沒有一個名?你的名是你的父母給你安的,你不喜歡,自己可以改一個,名是假名。換句話說,叫你離相。離什麼?離名相,第一步離這個,把分別執著的名相捨離掉,曉得這是假的。更進一步再離色相,那就更進一步了。色相,色有沒有?色有。色不能說沒有,色是什麼?色代表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。我相破了,給諸位說,煩惱障斷掉,如果以念佛人來講,可以證得事一心不亂。如果是色相破了,色相破是破法執,於一切法的法相也不執著、也不分別,真正無分別、無執著,這叫法相破了,這個功夫,心清淨,這就是楞嚴大定。

  你要是我相不執著了,我相破了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這個破了,你的功夫就超過九次第定;換句話說,最低限度是阿羅漢的定功,比四禪、四空天還要高。所以修定在哪裡修?不是在山洞裡、不是盤腿面壁。《壇經》裡面「教授坐禪」,六祖對禪定兩個字怎麼解釋?《金剛經》講的更明白,「不取於相」是禪,「如如不動」是定。可是這兩句是相輔相成的,不取於相當然就如如不動,如如不動一定不取於相,這叫覺;心裡面有取有著就是迷,迷而不覺。這經上講的「能生諸緣」,尤其這段講變現出世界、眾生,怎麼來的?這些妄念、這些抽象之相不是事實的真相,都是從你妄想心裡面生來的。妄想心怎麼生起來的?當然有一個依處,這個依處就是諸法實相,迷了實相生起妄相。諸佛給我們所談的全是談的妄相,就是究竟一乘了義的經典還是談這個妄相,不過這個妄是愈接近真。真的是怎麼樣?真的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那就見到真的。真的,只有你自己去悟入,你悟入你也沒有辦法給人說,你也說不出來。為什麼說不出來?你一說,試問是不是起心動念?你不起心、不動念,說什麼!可見得諸佛菩薩所有的言說,都叫做方便法,誘導你去證真如,這個方便法是給你指一條路。如果我們不懂得,死在言說當中、死在方便法裡,那就錯了,那就不解如來真實義。

  今天這個經文一開頭給我們講,『迷妄有虛空』,怎麼迷的?由於無明。什麼叫無明?對於實相不明白就叫無明,換句話說,迷失了本覺真如,這種現象就叫做無明。佛經裡也有這個意思,由於無明的力量覆蔽了靈明的真空,變出一個頑空,頑空所謂是冥頑不靈的虛空,所以叫「晦昧為空」,這是前面我們讀過的。迷了以後,真空變成頑空,怎麼變的?自己變的,不是別人變的。佛菩薩跟我們坐在一起,我們手牽著手,他不迷,他住在真空之中;我們迷惑,我們住在頑空當中。不迷的人了解迷的境界,迷的人不了解悟的境界,這是迷悟不相同。你一迷以後就把本覺轉變為業識,業識就是阿賴耶的業相。我們想想,業是什麼?業是活動。本性是不動的,清淨光明、不生不滅,實相裡面你要去找生滅的相決定找不到。非生非滅,這個境界是事實,必須要自己親自證得才有真實的受用。讀經,聽人家這麼講,不是自己的境界,自己還是迷惑顛倒;換句話說,自己還是免不了六道輪迴,這就是你自己不能夠親證之苦。業識,業就是事業,它是個動相,一動就出現轉相,唯識學裡也叫做見分,由轉相這一變,變為境界相,這是相分;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。在理論上講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就是一念無明不覺就生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實際上這個過程幾乎看不到,幾乎是同時的。為什麼?它速度太快,但是過程確實如此。

  好像我們講堂的燈一樣,我們是一個線路有幾盞燈,開關一開燈統統都亮了。其實在理論上講,我們開關在此地,這個燈最近,一定它先亮,再第二個燈亮,再第三個燈亮,理論上講一定是這個過程。因為它的速度太快,所以在你感覺當中是同時的。我們曉得電的速度還不算太大,一秒鐘才不過是三十萬公里而已。我們的一念不覺,那個速度不知道有多大?光與電不能比,沒法子比,真是小巫見大巫、天壤之別,速度太快了。所以在你感覺當中,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幾乎是同時的,你覺察不出來。可是業相是個空相,就是前面所講的「晦昧為空」,這個時候本來沒有同異當中,忽然有了同異,同異是什麼?相對的。很簡單的講,本來裡面真正是一,是不二法門,於是在此地就建立了二,起了分別,簡單的講就是起了分別。無同異是沒有分別,沒有分別當中起了分別,起了分別就是本經前面所講「空晦暗中」。諸位要曉得,在圓覺圓滿覺照之下決定沒有分別,諸位必須要記住,分別就是迷,不迷哪有分別?經典裡面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明明給我們說破,分別就迷了,執著是更迷,迷得更重了。

  這裡我要附帶給諸位說明,實際上我們在講堂也不知道講了多少次,為別人分別是他受用,不是自己受用,這種分別就是無分別。為什麼?自己確實沒有分別,是誘導別人明白這個理、知道事實真相。像諸佛菩薩所說法,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他要是不分別,他怎麼能給我們說出這些?譬如經文「迷妄有虛空」,迷字不是妄字,妄字也不是有字,那不是有分別嗎?這種分別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分別,是釋迦牟尼佛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,他自己有沒有分別?自己沒有分別。如果他自己也有這個分別,那釋迦牟尼佛是凡夫,跟我們一樣境界。所以佛在《金剛經》裡說得很清楚,他叫著須菩提講,「汝勿謂如來」,你不要說如來「作是念」、如來也有這個念頭,「我當有所說法」,我要度眾生、我要跟眾生說法,佛要有這個念頭就糟了,他這個念裡頭還有佛、有眾生,有佛、有眾生就是分別執著,那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所以佛底下解釋為什麼?「何以故,若人言,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」。這個話說得很清楚,佛四十九年一句法沒說過,一個字也沒說過。表現在外面,天天說法、天天在講,但天天在講,沒有說出一個字。如果你會聽,你一聽就開悟了,什麼叫開悟?天天在聽,沒有聽到一個字,開悟了。你天天聽,為什麼不開悟?隨著言語在那裡分別執著,這就叫死在言下;你看經本,隨著經文在那裡分別執著,叫死在句下。所以佛說,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」,《金剛經》裡佛說的。

  我們要往這上面去體會,的確是深。但是,初學的人善學,就是說你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,總得要向這個方向走、要向這個目標走。我們昨天講到觀照,談何容易?要證得理一心以後才有觀照,事一心都沒有。我們現在念佛連功夫成片都沒有,你怎麼會有觀照?所以這是不可能的。但是有個方便,觀照之前有個觀想,觀想我們可以做。觀想是什麼?是用第六意識,觀照是不用心意識。我們現在觀想,用這個功夫,用觀想的功夫,這個功夫能夠用上個十年、八年,熟透了,有了力量再往上一提升,就可以達到觀照。觀想是什麼?常常想這個理,在一切境界裡能夠提得起這個念頭。這個念頭雖然是個妄念,但是這個妄念與正念相應,是趣向正念的一個方向,我們開始就學這個。譬如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是不是個妄念?是個妄念,但是這個妄念能夠導向正念。我們觀照功夫提不起來,我們提起這個念頭就行,這叫觀想。想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的發心、修行果地上的莊嚴,想這個。所謂見賢思齊,這不是個壞念頭,如果你更懂得這個意思的話,那就更妙了,可以幫助你入理,也就是能幫助你見性。

  你曉得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,意思是皈依無量覺,這六個字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皈依無量覺,南無翻作皈依,阿彌陀翻作無量,佛翻作覺。無量覺是什麼?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接觸境界有了分別執著這就迷了,馬上一句阿彌陀佛,從迷裡頭回到覺悟,不迷了,我在這個境界不分別不執著。如果你念佛懂得這個道理,這個念佛功夫就上軌道,念上個三、五年就有力量,功夫用得得力了。不曉得這個道理、不知道這個方法,念了一輩子佛,念佛不得力,就是念了不起作用。再說得通俗一點,不能變化氣質,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,就好像讀書一樣沒有進步,老是留級,不能進步。然而還有些情形比這個更糟糕,不但不能進步他還退轉,好像在學校念書,不但留級還降級,麻煩大了。留級是老留這一班,今年念二年級,明年還在念二年級;明年再倒過頭來叫你去念一年級,這叫退轉了。這些原因都是不明事理,才會有這個現象。

  『依空立世界』,世界怎麼樣?也是個抽象的概念。你們同學當中大多數都讀過《百法明門論》,世是講時分,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界是講方分,就是我們講的空間,東南西北、四維、上下,這叫界。所以世界,今天講時間與空間,這個東西是抽象的,在百法裡面列在不相應行法。這個東西是從哪裡生的?「依空立世界」。世界的概念是你憑空想像的,今天講是抽象的,是你虛妄分別執著裡面所產生的,實際上哪裡有?沒錯,實際上真沒有。我們的時間觀念從哪裡來的?是因為地球自轉,自轉一周我們把它分作二十四個小時。現在科學發達,你要是坐太空船飛到太空,試問問你,哪有時間?沒有時間。為什麼?沒有地球在轉了,你時間就沒有了。太虛空當中星球太多,轉的速度都不一樣,我們一晝夜叫一天;換句話說,每個星球一天的長短不相同。距離我們最近的月亮,大家曉得,月亮自轉一周就是一個月,如果你跑到月球上去,過一個白天、一個晚上,是我們地球上一個月,它速度慢。可見得世界的概念是虛妄,不是真的,不可以執著,不應該分別。你要是有這個分別執著的心,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講,你這個心裡還有時間的概念、空間的概念,你怎麼能證得一心?為什麼?因為一心裡頭沒這東西。六祖大師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這裡頭還有空間、還有時間、還有人相、還有我相,這怎麼行?你有這些東西,所以你怎麼勤苦去念佛,念了幾十年,甚至你生生世世都念,從無量阿僧祇劫念到今天,都沒有辦法念到一心。真不能得一心,為什麼?因為你那個心裡有東西在。一心,一心是本來無一物,你要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看古代大德,人家為什麼開悟,為什麼明心見性?他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他把一切的分別執著統統丟掉、捨棄,真正達到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他成功了。《般若經》裡面給我們講的「般若無知」,你怎麼樣?你就怕無知,「無知,我不就變成傻瓜、我不就變成愚人?我要求知」。好,你求知去!你所求的是什麼?求的是邪知邪見。你要是不曉得這個道理,你就是讀佛經,依照文字來解釋這個意思,在佛經裡也是邪知邪見。諸位要記住,佛自己講的,「說法者,無法可說」,你怎麼在這裡頭有一切法?那真是叫謗佛。佛沒有說一句法,你要是說他說了一大堆的佛法、說了無量無邊的佛法,你不叫謗佛嗎?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這是完全從你內心障礙的地方來給你解除。你要曉得這個道理,要把這個結解開,這個結是你自己去解,本來是你自己結的,還得要你自己去解。在一切萬法裡面、諸法實相裡面起分別執著的是你,你要想把分別執著去掉,還要靠你自己,誰也幫不上忙。古人說「解鈴還須繫鈴人」,這個話我覺得未必可靠,為什麼?繫鈴的那個人他繫的,別人也可以幫他解;唯獨這樁事情誰都沒辦法,你的父母不能幫忙,諸佛菩薩也不能幫助你,沒有一個人能幫助你。這個事情要靠自己,這個結是自己結的,解這個結也要靠自己。

  也許你要問,佛經裡講這個意思,那始覺究竟怎麼來的?諸位想一想,你要問我這個話,這個話問得是有理還是沒有理?這個事實的事情,你說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我不執著,相我不執著了。人從哪來的?我從哪來的?眾生、壽者究竟是什麼回事情?」你這個念頭一生就著了相,四相統統著了。你要問宇宙人生的來源,你著相、迷惑了,只要著相、迷惑,怎麼跟你解釋都解釋不通。為什麼?全落在心意識裡、落在分別執著裡,諸法實相決定見不到。你果然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,一念不生就恍然大悟。悟是什麼?事實真相明白了。事實真相,說實在話本來是明白,像《起信論》所講的,「本覺本有」,怎麼不明白!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怎麼不明瞭!佛叫一切智,哪個人不是一切智?哪個人的智慧比佛差一點?個個都是圓滿。是你自己迷了你自己,換句話說,是你自己放不下,放不下是迷,看不破也是迷。所以經文擺在面前,你就迷在字裡行間、死在句下,你不覺悟。離開分別執著,經文一看就覺悟、一聽就覺悟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覺,像六祖初見五祖時候所說的,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。不但常生智慧還具足福田,福慧都圓滿了,還要做什麼!福慧怎麼圓滿的?心清淨,本來無一物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是智慧。迷的人怎麼樣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是煩惱。境界一樣的,沒有兩樣,迷人看境界,自己心裡生煩惱;悟人也看這個境界,心裡生智慧。可見得只是迷悟不同,與境界又何關?迷人造罪業,怨天尤人,這是愈迷愈深。圖書館所講的這些大乘經論,全是一個理,是講的一個真實境界,句句都是說真實話。

  後面這兩句,『想澄成國土,知覺乃眾生』。有情是講動物,無情是講植物與礦物,這些世界全是妄想所成的,所以說「想澄」。澄的意思就是凝結,是你的虛妄妄想凝結而成的,像水在寒冷的氣候之下凝結成冰塊,本來沒有冰塊,凝結成了冰塊。因為你在境界裡面,這個妄想給諸位說這叫微細妄想,你自己不會覺察到,微細妄想。這種微細妄想連阿羅漢、辟支佛都不曉得,何況我們?人家的定功那麼深,都不知道,我們怎麼會曉得。《楞嚴經》裡面阿難尊者所講,阿羅漢所斷的是粗惑,粗惑之後還有細惑,細惑是根本無明。這個地方講的根本無明是講生相無明,等覺菩薩所斷的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這一品生相無明在此地就是「想澄成國土」,生相無明,極其微細。好,相生出來了,生就是現,妄相現前了,現前之後怎麼樣?你用妄心分別這個妄相,你有知有覺,「知覺乃眾生」。這個眾生是講有情眾生,不包括無情,因為無情在前面「國土」裡包括了。經文意味很深長。國土裡頭,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,你想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的?除了虛空之外,色聲香味觸法統統是眾緣和合,所以都叫眾生,植物、礦物叫無情的眾生,動物叫有情的眾生。

  沒有分別執著的,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可是對境界一切都不明瞭,諸位想想這是什麼?這就是植物、礦物,它對外頭境界不曉得。如果認為這就是定,我盤腿面壁坐在這裡,六根也不接觸六塵境界,心裡不分別不執著、不起心不動念,你想想你那個定功無論怎麼修都比不上一塊大石頭。那個大石頭擺了幾千年它都在那裡不動,它的定功甚深,你能比得了它嗎?縱然你修成了,也不過是一塊石頭而已。活生生的人修成一個石頭叫做佛,哪有這種道理?諸位要曉得這個事實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是一切明瞭、一切通達,這也叫無情眾生,是誰?是佛。菩薩叫覺有情,佛不叫有情,佛沒有情;換句話說,佛與植物、礦物所不同的,植物、礦物是一切不通達、不明瞭,佛是一切皆通達、皆明瞭。佛跟植物、礦物有個相同的,就是一切境界裡頭都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。這個句子裡就含著有。我們如果學佛不開智慧,有定沒有慧,那就是石頭,墮在無明裡面;有慧沒有定,就是有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,好像一切也都能明瞭,但是要曉得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第六意識,墮落在邪知見裡,世智辨聰,落在世智辯聰裡。世智辨聰在成佛修行上來說,八難之一,八種最大的障礙你碰上了。

  所以這個法門叫定慧等學,我們在《壇經》裡跟諸位詳細說過六祖講的定慧等學,定是體、慧是用,慧是體、定是用,定與慧可以互為體用,是同時、沒有先後的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既沒有分別執著、起心動念,又一切明瞭通達,這是定慧等學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更簡單,八個字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不取於相就是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不取相;看得清楚、聽得分明,一切明瞭,如如不動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,「知覺乃眾生」,楞嚴會上佛說過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」,你要找無明的根本、無明的源頭,是什麼?佛給我們說,「知見立知」。頭一個知見是本有的,就是覺照,你在這上面再要加一個知見,這就迷了。我舉個例子說,你們看清楚沒有,這是什麼?你說「扇子、紙扇」。如果這個地方有個日本人在,你問他這是什麼?他不叫紙扇,他有它的名字。你再問美國人這是什麼?他又有一個名字。這個名就是知見立知。知見是什麼?一眼看上去大家一樣的、平等的,各個心裡明瞭。你叫它一個名字就是立知,這是什麼?這就是無明本。諸位想這個道理,必須要在你心裡把這個根本無明給拔掉,這才行。對別人的時候,人家問這是什麼?這是「紙扇」。這是隨眾生、隨你的無明說的,我決定沒有假名在上。因為你叫這個東西,我隨著你叫,你有這個分別、有這個執著,我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是隨你叫的。所謂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隨著你們、順著你們,你叫什麼、我也叫什麼,你有分別執著,我無分別執著,這是佛菩薩。你要是不曉得這個道理,你所有的行門統統是盲修瞎練,你所修的統統是煩惱,你沒有菩提。真正修行的人,每天的現象是法喜充滿、是增長智慧。不會修的人怎麼樣?每天是苦惱無邊,念念都生煩惱、長無明、長邪見,這是自己把路走錯了。佛在一切經裡面指給我們的是正路,你自己走到岔路上去,你怪誰?自己不求正知正見,把經的意思曲解,還說「佛菩薩、祖師不對」,你自己覺得對,當然他就不對了;你幾時知道自己不對了,他大概就對了。若自己覺得都對了,那佛菩薩所講當然就不對了。經義字字句句都含著有無量義,必須要很細心的去體會。能夠體會到了,必須把這些理論、方法、境界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才叫做修行。把自己的過錯統統改正過來,一定要曉得提升自己的境界,才能悟入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