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楞嚴經  (第一二八集)  1981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7-001-0128

  第一百五十六面倒數第五行:

  【空生大覺中。如海一漚發。有漏微塵國。皆依空所生。】

  我們先來看這一首偈,這是說明這個世界之來源。前面曾經講到有情世間與無情世間,就是國土都是妄想所成的,這個道理是很深。如果諸位詳細的研究,佛法有兩個途徑,一個途徑就是要開悟,悟了以後,你自己親證這個事實,親自見到這是決定真實的;另外一個途徑是講學術,從唯識裡面去研究。唯識裡面研究討論,是從比量去了解,當然這個境界沒有親證的親切。可是諸位得明白,唯識也要修觀,所謂五重唯識觀;換句話說,到最後還是要親證這個境界。才知道有情的眾生,前面講的知覺乃眾生,想澄成國土,把這個事實的真相親自證得。這一段經文,都是佛與大菩薩現量境界。在唯識裡面講,那是無明業識生起見相兩分。起為世界,靜成虛空。虛空是同,虛空的相是同相,就是沒有差別的相;世界為異,異就是有種種不同的差別相。不管是同也好、異也好,全是妄識知覺成有情眾生、無情世界的根本。昨天我們在華嚴會上也跟諸位說得很明白,我們要信佛,信什麼?信這個事實。這個事實雖然在我們眼前,但是它並不是我們眼前能夠證得的。在我們眼前,不能夠證得,不能證得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妄念沒有終止過。

  你們有些同學常常在問,怎麼樣能叫我們一下就開悟、一下就見性?道場裡面的同修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可以說是很多。有沒有辦法?真有辦法,可是這個辦法說給你了,你不照做那有什麼用處?辦法說出來要照做。這個做,如果說打了折扣的做,不行,要不折不扣的去做。諸位想想,像《壇經》裡面六祖度惠明,教他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」,這八個字老生常談,你願不願意做?不願意做。六祖悟的這個境界,開悟之後所看到真實的境界,真實的境界是什麼?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信不信?「本自具足」,你信不信?「能生萬法」,信不信?不信。如果這個境界你真的信了,給諸位說,你在什麼環境裡都一念不生,在一切境界裡決定沒有攀緣。你還有攀緣心,你不信,信了就沒有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,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,實相就是明心見性,實相就是見性成佛,宇宙萬法的真實相你就見到了。那個生當作現前講,只要你信心清淨你就成佛,所以學佛,信重要!我們在境界裡還是生分別、還是有執著、還是有人我,這不行,心裡還有這個念頭,大乘了義經論裡面的境界決定見不到。我們能理解嗎?不能。

  諸位還要曉得,自古以來,世出世間法沒有不重師承的,盜法不會開悟,這一點諸位要曉得。你在六祖會上看到「南頓北漸」那一章,那是神秀派他的學生志誠到曹溪去參學,志誠去的時候就存了一個盜心,到那裡先不拜老師,參加雜在大眾裡聽法。這些公案故事你們都清楚,不可能的,哪一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沒有師承?哪一個大徹大悟的人是盜法而開悟的?你們去查查三藏十二部,看看有沒有?你去查一查《大藏經》裡「史傳部」,無論是宗門教下,你看看有沒有一個盜法開悟的?凡是開悟的,在淨土法門念到一心不亂的,都有老師、都有師承。師承裡面學個什麼東西?就是學個誠敬心,建立清淨信心。印光大師說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,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」,這是我們學佛基本的態度。往年我講《內典研學要領》的時候說過,成就百分之九十是在修學的態度上,方法充其量只佔百分之十。

  今天這首偈,前面兩句是說,現前一念大覺之心本來是豎窮橫遍,雖然豎窮橫遍並沒有橫豎之相可得,你要是去找這個相就又生起無明。可是這個境界怎麼知道的?是你自己大覺現前自然證知,一點都不勉強。像前面所說的,「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」,把朗然大覺之體迷失了。只能說迷,不能說失,失也可以講,大覺失掉了,其實還是在面前,是迷失了。迷失之後你所見到的是什麼?十方虛空,你所見到的是這個。你就曉得虛空是怎麼來的?虛空是迷了大覺而顯現的樣子。覺是光明的,佛法常講「大光明藏」,就是覺是光明的、迷是黑暗的;換句話說,幾時你看到虛空是光明的,你無明破了。你看到虛空還是黑暗的,是你的無明沒破,你是把本明一迷轉變成無明。我們現在這個天空是黑暗的,你們諸位想想,如果沒有太陽、沒有月亮、沒有星星、沒有燈,這個虛空是什麼樣子?當你看到日蝕的時候,月球的影子把太陽遮蓋,你看看那個虛空是什麼樣子?漆黑的,所以太空當中是黑的。我們現在的太空船飛到太空當中,告訴我們太空當中是一片漆黑,這個黑的虛空是什麼?黑的虛空就是無明。破了無明,這個現象就不存在了。真有這個事情嗎?真有。古德所示現的有短暫時期破無明的境界,一心不亂就可以破無明。

  你們看過《虛雲和尚年譜》,虛老和尚在黃昏的時候回他自己茅蓬去,在路上走,大概這個路相當遠,路上碰到幾個老同參,老同參跟他走路正好碰頭,老同參拿燈籠,看到虛老和尚,跟他講「老和尚,天這麼黑了,你還往哪走?」他一聽天黑了,天突然之間黑下來。可見得他走的時候沒有起分別、沒有起心動念,他走的那個時候看天明亮的亮度,永遠就保持在那個境界上,他沒有曉得天黑,他也沒有覺得他走了多久,人家心在定境當中,所以這個境界保持;經過別人一提,他妄念一起來,天一下黑了。這是《年譜》裡頭有記載的,可見得明暗是自己心裡變現的,外境沒有,自己變的。還有一則公案,有一個法師在看經,也是黃昏的時候,看著經大概愈看愈有味道,一直這麼看下去,天黑了不曉得、不知道,一心就在讀經。也是旁邊有一個人說,「法師,天這麼黑了,你還能看得見?」他這一聽,天突然黑下來,經本上的字一個也看不到了。沒有人打閒岔的時候,他覺得那個天還是那麼亮,他一頁一頁還在那裡看,看得很起勁。這是什麼?這是短暫期間當中破無明的相,別人打了一個閒岔,立刻又迷了,無明又現前。

  由此可知,佛經裡面所講的大光明藏,淨土裡面講常寂光淨土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的大覺、我們自己的常寂光,就是經上所講的「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」,把我們的常寂光變成大黑天,把我們的朗然本覺一變為無明,這是我們講的頑虛空。所以虛空情量生於大覺心中,到底是我們心大還是虛空大?一定要搞清楚,我們的心大,虛空是生在我們的心裡面,不是在心外。虛空生在我們心裡面,諸位要記住這個經文,大覺就是你自己的真心。所以虛空是生在大覺當中,是你心裡面生的。真的虛空大不大?給諸位說,不大。底下有個比喻,不過是像大海當中一個水泡泡而已,把大海比我們的真心、大覺,把無明的頑虛空比作大海裡一個水泡泡。這個事情我們聽了之後,恐怕愈聽愈迷惑,「我們那麼大的心,起的無明就像水泡泡一樣,這不大礙事吧?沒有變成水泡的地方,還不是很廣大嗎?」確實。十方諸佛與大菩薩的淨土,問問是不是我們大覺心中所生之物?經論明明說,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諸佛如來的淨土都是自己大覺心中變現之物,這個道理、事實要曉得,要能夠接受。

  十方淨土是自己變現出來的,自己不能受用,現在這樣愚痴、這麼苦,實在很冤枉!誰給你製造的?是你自己,別人不能給你製造,是你自己製造的。這一點我們要相信、要能承認,知道自己的過失,都是自己無明妄想造作重業,所以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。諸佛菩薩苦口婆心的教誡,我們是充耳不聞,聞了也不相信,信了決定不肯照做,有什麼辦法?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所以哪一個相信、明白、依教奉行,他就成佛,他的問題就解決,事實就是這麼簡單。圖書館最近講的這些經,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、《彌陀經疏鈔》、《華嚴》、《起信論》,統統說的這樁事情。經雖然有五種,說一樣事情,這還能不悟嗎?如果我們講一部經,「這是一部經上這樣講,別的經未必是」,那你看看現在擺在面前的這五種經論,一個講法,所以信佛,這些地方要信。

  後面這兩句是說,至於十方有漏的微塵國土,就是今天講的世界,我們所謂星球。我們地球在太空當中也是一個星球,而且是個不算大的星球,這個星球不太大。太空當中的星球無量無邊數不盡,沒有開悟的有情眾生居住的星球就叫做有漏的國土,數量像微塵那麼多。這些國土存在哪裡?又依頑空妄想而建立,說明這些國土的來源。『有漏微塵國,皆依空所生』,這個「空」不是頑虛空、不是晦昧之空,這個空是說什麼?是講的真空,就是講的真如本性。剛才前面長行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國土是依頑空妄想而建立,妄想無自性,妄想沒有體、沒有自體,體就是真如本性,迷了叫妄想,悟了叫正覺、叫大覺。由此可知,十方世界依報的國土、正報的眾生,一切諸法沒有一樁不是唯心所現。所以只要你自己見到真心,什麼都能現前,就是六祖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既然能生萬法,你是哪一樣都不缺,樣樣具足,這才是真實究竟的圓滿。這也是看到佛法的價值,佛法對我們來講太需要了,為什麼?得到佛法就得到一切,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得到,一樣都不缺;不得佛法,就是不見真性,你在世間追求任何東西都是有限的、都不是究竟的。

  佛法要是沒有這樣的價值,諸位想一想,古今中外歷代許多帝王,他王位都不要了,他要來追求佛法。釋迦牟尼佛本人就是個例子,你們所熟悉的安世高也是個例子,安世高是國王。世間富貴帝王是第一,哪能比得了帝王?帝王覺悟了,做世間的帝王、做天上的天王沒有佛自在,比佛差得太遠了,捨棄王位來學佛。學佛目的在哪裡?目的在開悟、在明心見性,修淨土的目的在理一心不亂,《彌陀經》裡面講,一心不亂、心不顛倒,目的在這個。心要是亂、要是顛倒,那是凡夫,不是修行人;修行人的目標就是不亂、不顛倒。功夫到家,自然就開悟了;功夫沒有到、沒有成熟,想開悟也開不了。這個事情千萬不要想:「我們天天在念佛、天天在修,怎麼還不開悟?」你們想想看,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叫妄想,有妄想不會開悟。前面說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」,你還盡打妄想,盡打妄想怎麼會開悟?不會的。妄念不生就開悟,幾時妄念不生你幾時就開悟,悟了你再看看《楞嚴》、看看《華嚴》,對一對,那是開悟的境界。像我們現在念的幾首偈子,文殊菩薩所說的偈子,是開悟的境界。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,之所以迷惑顛倒,之所以不得一心、不見道,實在他是不相信萬法本空,他不相信這個,不相信一切法不可得,他要拼命的去追求。

  這樁事情,在晚近印光大師勸我們念《了凡四訓》,大主意就在此地。《了凡四訓》實在講得非常的淺顯,說明一個道理,「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」。如果我們果然相信這個,對世間一切法不追求。為什麼?命定的,求也求不到。你求到的,想盡方法求到的,還是命裡有的,你看冤枉不冤枉?命裡沒有的求不到,一飲一啄莫非前定,真懂得這個道理,他心定了。所以袁了凡曉得這個道理、相信這個道理,他跟雲谷上人坐在一起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念。我過去講《了凡四訓》講過好多遍,我跟你們講袁了凡先生叫標準凡夫,我們連標準凡夫都不夠資格,他相信這個道理。大陸自從跟美國建交之後,大陸上許多的情形,經過這些外國人去旅遊透露出來,比我們要落後三十年,老百姓窮困不堪、非常的窮苦。可是有一個現象,大陸老百姓都長壽,活到八十、九十的非常普遍。有很多人來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情?你要懂得佛法,這個事情你一下就明瞭了。佛門裡面常講因果,祿盡人亡,剛才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,你的命譬如只有六十歲,你看袁了凡居士《四訓》就曉得,他每一年命裡有多少糧食、有多少財富、有多少享受,都有一定的。標準凡夫是什麼樣?完全照著這個規定,到六十歲就完了,他就死了。如果他要講求享受、追求物質欲望,他有六十歲的財富享受,他三十年就把它享光、享受完了,命是有六十歲,但是到三十歲之後祿盡,他所享受的享受盡了,那怎麼辦?只有三十歲就死了,道理在此地。大陸上這些情形怎麼樣?譬如六十歲的壽命,他因為太苦了,吃也吃不到、穿也穿不到,命裡有的都有外緣被剝削了,他享受不到,得不到正常的享受,他應當一天吃的糧食,現在分作兩天吃。換句話說,六十歲的糧食,他六十歲壽命到了,可是他的糧還剩二、三十年的,那怎麼辦?再活二、三十年,壽命就長了。

  所以佛菩薩常叫我們惜福,道理在此地,你惜福就長壽。你六十年的福報,你愛惜、不糟蹋,換句話說,省吃儉用,到了六十歲還有剩餘的,就是這個道理。佛教我們大家要惜福,你們看看《弘一大師講演錄》給我們開導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惜福,教弟子們惜福,福慧雙修,這多重要!這些道理我們常常看到。《弘一大師講演錄》在台灣印過很多遍,大家都喜歡,印來的時候贈送結緣,自己為什麼不知道做?為什麼不肯學?印了很多本叫別人學,我自己不必學,哪有這個道理?

  一切萬物之形成,統統是從眾生妄想分別心而有的,這一墮到有裡面,妄知邪見就一天一天的熾盛,一天一天在增長。妄念當中第一個產生的,依報很大、正報身體很小,這是邪知見;第二個,身很大、心很小。本來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現在變成依報大、正報小,身體大、心量小,變成這種情形。給諸位說,完全顛倒!正是經上所講的,「一迷為心,決定惑為色身之內」,這種迷叫根本迷,你想開悟,你要把這個迷關打破。前面經文我們念過,「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,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,惟認一浮漚體,目為全潮,窮盡瀛渤」,這是第二卷裡的經文。那是說的真話,幾個人能夠承認、能夠相信,我們的色身、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、整個的太虛空,全是我們自己真心裡面的東西。所以在沒辦法講的時候,我們舉作夢的比喻,全都是夢境,在作夢的時候有自己,自己身外有山河大地、有虛空,這些東西從哪來的?還不是你自己心變出的夢境,整個的夢境就是你自己心,整個心變成夢境,全體是自己一個人。這樣的話我們在講堂上不知道講過多少遍,你們也聽得太多了,聽多了就變成老生常談,聽來聽去還不就這麼幾句話!

  這幾句話你聽上一萬遍、十萬遍、一百萬遍都不多,為什麼?沒開悟。這些話都是在衝擊你的悟門,幾時把你的悟門撞開,開悟了,這個話就不要再聽;沒有開悟不妨天天聽,聽一遍是提醒你一次。不要看這個老生常談,三天不聽又迷惑顛倒、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。天天在聽,無明、邪見還是不斷的在增長,還沒有辦法把它中止住,所以佛要說法四十九年,菩薩、羅漢、祖師大德天天在講堂上講經,道理就在此地。像昨天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給諸位提示的,講經目的頭一個就是希望建立大家的自信心,《華嚴經》四科,信解行證,頭一個是建立信心。沒有信心決定不能理解,這是一定的道理,解了以後我再來相信,沒有這個道理,先信後解。然後這個解與信是互相增長的,但是開頭總是信一分則解得一分,然後再解得一分又信得一分,信得一分又解得一分,這個解與信互相增上、互為因果。完全沒有疑惑了,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,就是《金剛經》講的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。如果諸位果然是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,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大覺心中之物,是真心變現之物,你們想一想,你這個心平不平等?你的心在一切萬法上還有沒有差別念頭?沒有差別念頭了。就像古人講的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千千萬萬種器皿花樣不同,都是金,再不生分別,全是金。所以平等心現前、清淨心現前、慈悲心現前,這個時候就得大自在,萬法具足、能生萬法。

  你要是不信那就沒有辦法,只認為自己這個身體是自己,自己身體以外的不是自己。好像你作夢一樣,在夢中只認識自己身是自己,自己身體以外的不曉得那是自己心裡變現的,不知道,這叫迷失本性。真正覺悟的人,所謂是見道了,這個見道叫大乘位的見道,圓教初住菩薩。在念佛裡面,諸位要曉得是理一心不亂,你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。他所見到的境界,跟《楞嚴經》講的一模一樣,這是剛剛見道。就好像作夢的時候,豁然覺悟到現在在作夢,曉得自己在作夢,整個夢境是自己心變現的,全夢就是心,全心就是夢,這就等於圓教初住菩薩,豁然知道、明白了,這叫見道位。這個時候心在境界裡,真正平等心生起來了,就是菩提心現前,菩提心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圓初住的菩薩菩提心現前,菩提心是覺心,不迷了,真正明瞭「覺海性澄圓」,覺就是心,因為心太大了。前面講太虛空在大覺當中也好像『一漚發』,把我們的真心比作大海,我們的虛空不過是大海裡的一個水泡泡而已,你說心量多大,虛空怎麼能跟心量相比?不能相比,不成比例。何況虛空裡面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?真心理體大覺海中,它的性是清淨的,澄是清淨、圓滿、沒有欠缺的,圓滿清淨的大覺本來就是妙不可言的。

  「圓澄覺元妙」,經裡面稱之為本妙。像《妙法蓮華經》裡面,講這個「妙」有十個意思,我們在《法華經》的經題上講過。為什麼它妙?妙是性體雖然是空寂,它能現一切幻相;雖現這一切相,這個相又不是真正有,所現的一切相,一切相當體即空。相有體空,我們講體相,大家好懂。相有,體是空的,空有又同時,不但空有同時,而且空有同一個處所,同一個處所又同時,這是真正叫妙。你們幾個人能見到這個妙法?諸位要曉得,這個妙法是法法皆妙,無有一法不妙;換句話說,任何一法同時、同處,空有不二。像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,六相同時同處所,十玄同時同處所,這真正叫妙。這些本妙的一切法都是從大覺而生,虛空也是大覺所生的,一切的妙法又依虛空而立。虛空裡面第一個就是建立的星球,再依星球又安立眾生,有情的眾生是動物,無情的眾生是植物、礦物,都要依星球而住。正是經上所講的「依無住本,立一切法」,立是建立,佛法講建立,實在上就是講顯現的意思。這樣甚深的事實真相、甚深之理,幾個人能明瞭?幾個人真正能夠領會得到?不能通達這個道理、不能夠明白事實真相,於是他在境界裡怎麼能夠不迷?迷就是起分別執著。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,在一切法裡起分別執著就是迷,迷了以後總是愈迷愈深,不容易回頭。像唯識裡面所講的,一迷了真性之後就叫做無明業相,從業相又生起見分、相分,由見、相再生六粗相,愈迷愈深。

  諸位把這個事實真相、原理原則明白了,才曉得經上這句「皆依空所生」,諸位想想看,空所生的還會有嗎?不會有。如果說有所生,那要說這個東西是真有,還說得通。依空所生!所以佛法,特別是在中國禪宗頓教法門裡所講,頓教法門講悟,他悟什麼?頓教悟的什麼?大徹大悟了,悟的什麼?就是經文裡面所講的,「皆依空所生」。六祖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就是空的。所以禪宗的宗旨,叫你悟什麼?無有一法可得。你要是在世出世間法裡有一念心,「我要得到一點什麼」,迷了,你不會開悟。只要你有這一念心,你還要經無量劫又無量劫,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都不會開悟,跟現在一樣;恍然大悟了,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可得,你就大徹大悟,經裡面講的境界你完全都懂得,沒有一法可得,你追求個什麼?一天到晚在起心動念、在追求,到後來一場空,俗話常講「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」,人生一場夢而已。你真正想通了,與佛法就接近,有那麼點影子了。佛法之可貴,就是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,心清淨,無依、無靠、無求、無得,《心經》到最後「無智亦無得」,所以禪宗標榜的悟是悟無所得。如果你在希求欲望之中,心生起來了,你把《心經》念一句「無智亦無得」,提醒自己,這就叫般若觀照,曉得一切法裡面無智亦無得,只有愚人才是有求、有得,才在那裡求。真正有功夫、有見地的人,他曉得無智亦無得這是真實話,不是方便說,是真實說。下面兩句說:

  【漚滅空本無。況復諸三有。】

  這從比喻上說的,水泡泡破了、消失了,空也沒有,這叫真正本來無一物,你以為真的有虛空?大覺海中本無虛空,哪裡還有什麼有無?換句話說,空有都沒有,不但這些有為法沒有,無為法也沒有。空怎麼現前?迷了自性,這個虛空是阿賴耶的無明業相。永嘉大師說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無明業相也破了。這兩句文裡面含的意思也非常之多,這幾首偈的確是言簡意賅,言語很簡單,意思無有窮盡。像剛才比喻上說,迷了大覺就是迷了本性,把本性裡面的常寂光迷了,迷了常寂光就叫無明,可見得明與無明是不二的,一樁事情,就是真如本性。悟了的人真如本性就是明,迷了的人真如本性是暗,明暗是一不是二,悟人看它是明,迷人看它是暗。迷悟是怎麼回事情?悟的人心不動,這一點諸位要曉得,迷是心動。你看經論上都是這樣說的,「一念妄動而有無明」,可見得什麼叫無明?無明從哪來的?無明是心動,無明就生了,心不動無明不生,無明是這麼來的,你在境界上動心了。像唯識所講演變的過程,變成我們現前這個樣子、這個世界、這樣的一個環境,依報、正報的環境是自己變現出來的,自己變現為自己受用。我們再從粗一點的境界上講,你現在的心地慈悲善良,你變現的境界是好的、是善的、是美的;你心地不慈悲、不善良,你所變現的境界是險惡的、是苦惱的。雖然這是極淺顯的道理,也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體會得到,也得要微細揣摩才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。

  我們要改造我們的命運,改善我們的環境,從哪裡改起?從你自己心地上改起。為什麼不能從環境上改?因為環境根本沒有,此地講是空的,是妙有不是真有,從心上改。你要不相信這個道理,你打開歷史,中國歷史也好、外國歷史也好,你打開來看,中外這些政治家、宗教家、大學問家,天天都想什麼?把這個環境改好,讓大家生活都能過得舒舒服服,結果改了怎麼樣?愈改愈糟糕。改到現在你們看看報紙上這幾天所登的,美蘇的核子彈愈改愈多,到最後核子彈一爆炸,整個地球都毀滅掉,都是他們在那裡好心要改造世界、要給我們帶來幸福。不知道從心地改,從外頭環境上改,不可能,這是顛倒了。佛法懂得這個道理,儒家懂得這個道理,儒家的教學防微杜漸,儒家的教育是講心地功夫,是講道德仁義禮,講這個。從內心裡面建立一個和諧、美滿、幸福的世界,從這裡建立。沒有說提倡我們要建立什麼樣的軍事、什麼樣的政權、什麼樣的經濟制度,沒有說這個,道德仁義禮裡面去建立。你看兩種方式,一種從內心求,一種在外面境界上來建立。在我們這個時代,可以說看得清清楚楚,哪個辦法對、哪個辦法不對,這看清楚了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境隨心轉,每個人心地都善良,每個人都曉得、真正明白事實真相,一切法不可得,大家在這個社會上不必拼命追求,每個人都是心安理得。道理得到,心就安了;道理沒有得到,心安靜不下來,心安理得。境界是眾生大眾共同業力變現的,那是所變,心是能變,要改在哪裡改?在能變的那個地方去改。所變的那有什麼改頭,那沒有辦法改,能變是因,所變是果,從哪裡改?從因地上改。因善,果亦善;因不善,果怎麼會善?這一段經義很長,我們下一次還得要從這兩句來講起。這個偈頌含義非常深,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綱領,文殊菩薩幾句話說得清清楚楚。我們一定要把偈頌裡面的意思了解,幫助我們建立修學的基本態度,所以這是非常的重要。好,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