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永嘉禪宗集  (第十六集)  1979/7  台灣圓覺寺  檔名:09-012-0016

  《永嘉禪宗集》卷下,「事理不二」第七:

  這本書一共是十門,就是十章,前面六章是上卷,後面四章是下卷,上下卷的分量差不多是相等的。從此以下,第七章是說理法,就是教理行果,是講的理法,向下三章都是講行法。前面一章是講教,由教而明理,明理之後再講修行,按著這個次序排列的。小註裡面解釋什麼叫事理不二,什麼叫事、什麼叫理。「夫觀非境不立,境非觀不融,境觀雙冥,乃臻妙覺」,這是把修行的要領首先給我們透出來。觀是能觀之智,境是所觀之境,怎樣才能夠入道?入道必須智境要合而為一,此地講的是境觀雙冥,雙冥就是雙泯的意思。「故於將修三觀之前」,底下三門都是講修行的,講行法,在行法之前,先要說明「事理不二之門」。為什麼要說理事不二?說這個是「為全境發智之體」,關係太重要了,能觀之體就是在理事不二。你要明白這個原則原理,一切事裡面見不二法門,這才能入得進去。「蓋諦境雖三」,這是講三諦,三止三觀,天台家所建立的。「諦境雖三,不外事理,事理雖岐」,岐就是複雜,理事是無量無邊,很複雜;「不二為宗」,理是一,事是多,事是講相,理是講體,體與相不二。「故題事理不二以張其本」,張就是展布之意。「而此妙境,乃以中道融通為體,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為宗,既以此為境,亦以此為觀,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斯之謂歟」,這是把理事不二門擺在此地的緣由,給我們說出來。

  可見得大乘佛法殊勝的地方就是在中道,中道是冥,中道的體是什麼?理事圓融為體。理事要是相融,那又是什麼樣子?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,這個圓融無礙之體才能夠完全顯露出來。所以境也是以此為境,觀也是以此為觀,這就叫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換句話說,能觀之智、所觀之境是一個,智就是境,境就是智;性就是相,相就是性。這樣講如果還不容易體會的話,還是用比喻來說,經上常用的比喻,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這個東西好懂。我們用黃金做成種種的器相,造成十法界的相,佛像、菩薩像、聲聞像、緣覺像、天像、人像、三惡道的像,統統是金,從金上去看是一個。金就是器,器就是金,這才叫融,這才叫冥,叫雙冥。千萬不能夠把它分開,性是性,相是相,理是理,事是事,這就不得其門而入了。說老實話,性相是圓融的,理事是不二的,理就是事,事就是理,凡夫迷惑顛倒,把它看作兩樁事情,大大的錯誤了。幾時曉得它是一樁事情,這就叫大徹大悟,這就叫回到本來面目,就是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這是修行的張本,修行的依據。從這個地方入門快,怎麼快?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這種修法在我們佛法裡面來講是上上根修行的方法。你看惠能大師所說的,惠能大師所講的佛法,接上上根性的人,不是接普通人。我們雖然根性不利,不是上上根性,上上根的道理可以聞。聞了有什麼好處?薰習。我們雖然是中下根性,常常聞大經大論,漸漸由中下逐漸提升,也就能升到上根利智、上上根性。萬不可以在這裡面起自卑感,我的根性太劣,上上的佛法我不要聽,我做不到,這就叫自暴自棄。從性上講,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無二無別,所謂有差別就是我們自己自甘墮落、自暴自棄,這才顯出生佛差距,沒有差距當中妄生差距,不二法門之中妄生二三。所以在行法之前先把道理說出來。

  【夫妙悟通衢。則山河非壅。迷名滯相。則絲毫成隔。】

  雖然前面講的是教,在教裡面我們也曾經透露過。在理這一章裡面,開宗明義就把諸法實相給我們點出來。『妙悟通衢』,衢就是路,大道,十字路口四通八達,一悟就通達。『山河非壅』,山也不是障礙,河也不是障礙,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障礙都沒有了。所以《華嚴》裡面稱悟了以後的境界叫無障礙法界,清涼大師把它判作四無礙法界,這四種,事無礙、理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沒有障礙。要是有障礙是我們沒悟,悟了就沒有障礙。妙悟之人,這都是指大乘菩薩,他們在一切事、一切理當中沒有礙。沒有悟的怎麼樣?為什麼沒有悟?底下這四個字很重要,『迷名滯相』,迷在名相上,這個麻煩大了。『絲毫成隔』,不要說山河,一絲一毫都成了障礙。名相要不要?名相不能不要,你要曉得名相是工具,名相不是佛法,要懂這個道理。《永嘉禪宗集》裡面所講的是名相,這本書並不是禪,你要是抱著這本書當作是禪,那就糟了,錯了,你就是迷在名相裡。我們現在曉得,這本書不是禪,對的,書不是禪,裡面講的這些名相往往執著而不能夠捨棄,這使我們不能開悟。假如我們不執名言,離一切相,大師的一篇開示之後,我們就會悟了。凡是不能悟入的,病都是在迷滯於名相上,迷是迷惑,滯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執著。分別名相、執著名相就是大病,是學佛人的通途大病,不能開悟的根源。

  【然萬法本源。由來實相。塵沙惑趣。原是真宗。故物像無邊。般若無際者。以其法性本真。了達成智故也。】

  這兩行意思,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切法的『本源』。『萬法』是指一切法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裡面。法這個字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萬有給它取個總代名詞,叫做法,一切的理論、道理、方法、現象、程序用個總代名詞來代表它。法無量無邊,此地的萬字是個形容字,不是數目字,法不止一萬,也不止萬萬,無量無邊,我們通常用萬法做代表。一切法的本源,本源就是它的本質,它的根源是什麼?『實相』,實相就是真如本性,相就是性,從根源上看,從源頭上看,實相。『塵沙惑趣』,這是講迷惑、造業、受報,這是屬於事相,迷了以後的事相也是無量無邊。這個地方的塵沙就跟上面的萬法是一個意思,代表無量無邊。這是講迷惑,趣就是趣果,惑裡面包括惑、業,趣就是果報,所以惑業苦。這是指三界六道裡面的一切事相,『原是真宗』,你要是看清楚,也是真如本性。

  『故物像無邊,般若無際者』,物像是總上面四句來說的,無量無邊。物像既無邊,物像是所觀的境界,能觀之智是般若,所以般若就沒有邊際。為什麼?一一法都了解,『以其法性本真,了達成智故』,成什麼智?成一切種智,成就般若智慧。這裡面最著重的是「了達」,了是信解,達是行證,信解行證,了與達合起來講就是信解行證相應。通常我們講行解相應,信解行證四個都相應。四個都相應,我們就叫他做佛,他就成佛了,最低限度他也成了天台家講的分證佛。分證佛他證的是真的,證到真性了。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來講就是證得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是了達,是信解行證相應,成就了一切種智,也就是說成就了能觀之智,有能觀之智才能起行。由此可知,了達法性之重要,了達事理之重要。小註裡面講,凡是修圓行的人,首先要明瞭三樁事情,理、惑、智,就是此地所講的你要了達,對於理、惑、智你要了解,了解之後你才有方法修行,才有方法證實。再看底下經文,前面是法說,下面再用比喻給我們說明:

  【譬夫行由通徑。則萬里可期。如其觸物衝渠。則終朝域內。以其不知物有無形之畔。渠有窮虛之域故也。】

  比喻就比較好懂得多。好比一個人,他在一條通道上行走,譬如以台灣來講,他在高速公路上行走,沒有障礙,從台北一直到達高雄,萬里可期。為什麼?他在道上走,而且是通道,又沒有障礙,很容易到達。這怎麼說法?就是講一個修行人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很容易成就,如理,不悖理,如法,法裡頭就包括因緣,一切因緣都殊勝,成就快。『如其觸物衝渠』,這就是講障礙,「觸」是接觸,觸到一些物,遇到障礙了,渠本來是河流,「衝渠」,遇到障礙物了。遇到障礙物他不能通過的話,『終朝域內』,域就是範圍,他始終在這個範圍之內,出不去,不像前面在『通徑』裡面行走一樣。這兩句是比喻前面妙悟來說,衝渠是比喻前面迷滯而說。

  下面說,『以其不知物有無形之畔』,物是指一切相,小註裡面講,物是指實相,實相確確實實本來是沒有邊際,迷了之後就好像有了邊際,無形的邊際,並沒有形;換句話說,這個邊際、這個障礙是我們自己由於迷惑顛倒在概念當中造成的,這個概念不是真實的,決定是虛妄的。這是比的這一面。『渠有窮虛之域故也』,渠就是比喻迷惑,前面的物是比喻實相,此地的渠是比喻迷滯。迷滯是不是真的有障礙?不然,也沒有障礙,是因為你迷,所以才障礙。小註說「惑即真如」,煩惱就是菩提,哪裡會真有障礙?我們現前煩惱深重,業障深重,怕什麼?不要怕,一怕就變成障礙了,不理會,原來它可以通,「渠有窮虛之域」,可以通。

  這一段我們再換容易懂的話來說明,它的意思是說,一個是說真性,一個是說無明。實在講,從真性上說有無形的障礙,真性本來是沒有障礙,說是有無形的障礙。無明煩惱裡面,它有它通達之處,為什麼?煩惱就是菩提。在真性那一方面,萬萬不能夠執著。《楞嚴》裡面說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這是說出無明的根源,無明怎麼來的?無明是從知見立知上來的,是你自己建立的。我知,你一知就是無明;我不知,不知也是無明。不知怎麼是無明?你知不知。換句話說,心一定要清淨。實在不得已,佛也常拿明鏡來做比喻,我們的心要像明鏡一樣,明鏡照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,它知不知?知與不知都離開了;如果你一有知、一有不知,就起了一個無形的界限。這個無形要知道是假的,沒有界限當中,你自己虛妄以為有個界限。煩惱就是菩提,煩惱根本沒有障礙,因為你執著有個煩惱,這個煩惱就真正成了障礙。這兩句話的意思要是懂得,真正明白了,我們的心就放下了,不再為自己憂愁,我的業障深重,我罪業太深,我恐怕不能成就,這兩句就是去這個病,把這個病根拔除,建立我們自己的信心。

  再重的業障,我們不要說別的,拿淨土宗這個法門來講,你看看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《彌陀經》的註解,我們講念佛剋期求證,這就是講打佛七,七天證果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七天得到一心,這是業障最重的人,七天可以得到一心;業障輕的,智慧比較高的,一天就可以得到,這是利根;普通中等根性的人,二日、三日、四日、五日、六日不等。換句話說,往生極樂世界,淨土法門要想成就,一個人需要多少時間?充其量不過七天而已。也許諸位要問,好多打佛七的人,七天怎麼沒有往生?給諸位說,幸虧沒有往生,那一往生煮雲法師可麻煩大了。我家人好好的,到這裡來跟你念佛,怎麼七天就念死了,你這和尚有問題,到法院去告你。說老實話,他也往生不了,為什麼?沒有往生的心。要是真的說,煮雲法師打個招牌,我這個佛七,七天大家都可以往生,你看有沒有一個人敢去?沒有人敢去,去就是送死去,七天就要死了,個個都害怕。可見得往生掛在口皮上,我要求往生;真正叫你往生,這個不得了,叫我去死!所以他不能去,這就是口頭上願意,心裡不願意,這是大障礙。

  其次就是功夫不得法,怎麼功夫不得法?真正講七天念佛剋期求證,是二十四小時都不能中斷,還睡覺不行,你功夫中斷了。佛七是七天七夜佛號不能中斷,吃飯由護七的人送給你吃,吃的時候一口一口還是念阿彌陀佛。這就是佛號薰習的力量要叫煩惱(就是一個妄念)都滲透不進去。有這樣強大的力量,這七天真的等於我們平常泛泛修七百年都不止,功夫在此地。諸位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,怕什麼?災難來了,我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頂多七天就可以去得了,不是去不了。古來大德三天、四天去的人大有所在,我們在《往生傳》、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都曾經看過,他們能去,我們為什麼不能去?第一,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;第二,懂得淨土法門的理論與方法,照這個方法去修,一定成就。這就是給我們解決這個問題,建立我們信心的。程度高的,上根利智,不要以為自己很高;以為自己很高,知見立知,你就有障礙。聰明的不要以為自己聰明,愚痴的不要怕自己愚痴,大家都能入道,每個人障礙都排除了。

  【是以學遊中道。則實相可期。】

  什麼叫『中道』?簡單的說,離開相對就是中道。世間法、一切法都是相對的,有長,長那一邊就是短,大的那一邊就是小,我的那一邊是人,善的那一邊是惡,全是相對的,有的那一邊就是無。幾時把相對離開了,這才叫中道。「中道,則非有非無,而照空照假」,心裡面沒有二邊。相對在我們佛法裡面來講叫做邊見,見思煩惱裡面,見惑裡面,邊見。世間人莫名其妙,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,世界上的人非常推崇他,認為他不得了,在佛法裡面講,他發明什麼?邊見,煩惱的根本。他發現的是看到這個病根,他沒有法子對治,他雖然看到這個現象,但是他還不曉得這是病,當然更沒有方法對治。佛曉得這是病,要用中道來對治,所以說照空照假,空是真諦,假是俗諦。「實相,則無相而相,相而無相」,什麼叫中道、什麼叫實相,一定要懂,『學遊中道』,而後才能夠證得實相。中道的意思你稍微懂得一點,你就曉得,中道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「信心清淨」就是中道,心裡面不落在二邊,不執著二邊,不取二邊,心是在中道,心是清淨的。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說的是『實相可期』,可以期待,可以證得,「心心契實,而實相可期」。這都是在修行之前,把修行的原理、綱要告訴我們。

  【如其執有滯無。則終歸邊見。】

  這裡講相對,相對就是邊見,落在一邊。在通途上講,凡夫都是落在有,樣樣都以為是真實的,以為是真有,我也是真有,我所也是真有,人也是真有,法也是真有,統統都以為是實在的,就實有其事。凡夫之病,不曉得因緣生法當體皆空,他不曉得,以為是有,這是不明真相起的迷惑、執著。二乘人曉得因緣所生法一切皆空,他執著空,萬法皆空,什麼也是空的,我也是空的,人也是空的,一切法也是空的,執著在空上。執著有是毛病,執著空還是毛病,就沒有菩薩來得高明,菩薩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。底下幾句是說明為什麼會執著空、執著有,這是講凡夫、小乘、權教菩薩都是這個現象;換句話說,沒有明心見性的統統有執著,都是墮落在二邊上。

  【以其不知。有有非有之相。無有非無之實故也。】

  這就是說明他不懂事實之真相。小註說,「凡夫雖見為有,而此有,自有非有之相在焉」,這話實在講,不必解釋諸位也應該懂,前面都曾經說過,言語不一樣,意思是相通的。下面還有解釋妄相是怎麼來的,這是凡夫之迷。「二乘雖見為無」,二乘人見空,「而此無,自有非無之實存焉」,無不是定無,有不是實有。前面的『有』字,解一個字就行,他這兩句在造句格局上是一樣的,一種型態。第一個「有」是指這些事物、事相,當作名詞講,就是一切事物,一切有的這些事物,它有一個『非有之相』,它有一個空相。我們還拿這個相來做比喻,這個句子怕諸位愈聽愈迷惑,這個是有,有什麼?毛巾。這個毛巾之有,有當存在講,毛巾這個相存在,你不曉得它有一個不存在的空相在。怎麼不存在的空相?你把線頭抽出來,一根一根抽出來它就沒有了。這個相怎麼來的?相是線頭集合聚集起來才有。你懂得這個理,相是即相非相,當相即空,空有同時,空有不二,這個東西容易體會。凡夫執著有,毛巾有;二乘人看到空,怎麼是空的?他沒看到毛巾,他看到一條一條線,是線不是毛巾。你要是不相信,扯出來給你看,線,不錯,哪裡有毛巾?凡夫執著這是毛巾,二乘人執著這是線,是空的,兩個都錯了。這一句就是這麼個意思。『無』就是當空講,空有一個不空之實,空不當作無講。有即非有,空即非空,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叫你要有智慧去觀照。

  【今之色像紛紜。窮之則非相。音聲吼喚究之則無言。】

  這就是我們剛才所比喻的樣子。『色像紛紜』,森羅萬象,依正莊嚴,『窮之則非相』,你要是窮究,追根究柢去觀察,沒有相,無相。就好像剛才我們這毛巾相,你去追究,一拆開是一團線,巾的相沒有了;線再一分析是纖維,線的相沒有了;纖維再一分析,分析成原子、電子、分子,相統統都沒有了,相在哪裡?分的時候你明白,不分的時候還是這個樣子。到分的時候才覺悟,不錯,是這樣的,不分的時候沒看到,這就叫愚笨、不聰明。聰明人不要分他就知道,他就曉得,空有同時,空有不二。你要是執著空,錯誤,為什麼?明明有個毛巾相;你要是執著有也錯誤了,當體即空。所以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性相圓融,性相不二,對它的性、對它的相了了分明而不執著,這就是中道,這才見到實相。這是從相上說,色塵上說的。

  再看看聲塵怎麼樣?聲塵也是如此。『音聲吼喚,究之則無言』,你要得到聲音之實相,那就是一個寂滅相。音聲,音是唇舌齒牙喉五音,丹田裡面這一股氣從這裡通過,而唇舌齒牙喉巧妙的配合,就好像彈琴、吹笛子一樣,那幾個孔巧妙的配合,才發出參差不齊的音聲,你聽起來覺得很悅耳、很美妙。實際上一追究,唇舌齒牙喉沒動,這一股氣從丹田裡面出來有沒有動?也沒有動。哪有聲音存在?沒有。你仔細一觀察是寂滅相,一點都不錯。這一層道理,觀音聲之無言比觀色相之非相,比較上難懂一點。諸位要想明瞭這個道理,你讀《肇論》,僧肇大師的論,他有一篇「物不遷論」,你讀那一篇就明瞭了。那一篇講整個一切萬法如如不動、不生不滅,講這個道理。我們看到一切萬法是動的,他看到是不動,他能看出一個不動,清淨寂滅相。

  給諸位說,六祖惠能大師也看到了,從哪裡證明?從風幡堂上他說的話就證明了。寺廟裡都有旗杆,它不是掛國旗,也不是掛教旗,掛什麼?幢幡。懸掛幢幡是什麼意思?這個地方有法會。譬如我們這個地方講《永嘉禪宗集》,在從前旗杆上就要升一個圓筒的,圓筒叫幢,扁的叫幡,講經說法用法幢,高豎法幢。圓筒上寫什麼字?就是寫著經題,講《永嘉禪宗集》,上面就寫著「永嘉禪宗集」,升得高高的,人家一看,這廟裡面講經,講什麼經?這一看,「永嘉禪宗集」,他就來聽了。什麼用處?就是現在的打廣告,在過去沒有貼海報,也沒有新聞,也沒有廣播,就用這個方法。寺廟裡旗杆一升,掛著旗了,老遠人家一看,今天廟裡講經,喜歡聽經他就來了;不升?不升今天廟裡沒講經,是這個用意。

  法會就掛懸幡,風吹了會動,裡面的人就在討論,有的人說幡在動、風在動。你看看六祖大師所說的: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。風也沒有動,幡也沒有動,什麼動?你的心在動。這個話跟僧肇大師所講的「物不遷論」是一個道理。這是什麼境界?大乘法裡面講的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」。生滅既滅是說什麼?生滅心,就是我們動的那個心,生滅心要是沒有,一切萬法清淨寂滅。理只能夠說到此地,你要想見到一切法清淨寂滅,你把生滅心斷掉就見到了。生滅心果然斷掉了,給諸位說,原子彈要是爆炸下來,就像看無聲電影一樣,現的相既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相,也沒有動相,寂滅相。可見得大麻煩、大病根是我們的生滅心斷不了,我們的心永遠在動。再給諸位說,真性是寂靜的,所以從真性裡面現的一切相是靜的;無明是動的,無明對於一切相的感觸是動的。

  諸位要是再不明瞭這個理的話,我們舉個比喻來說。諸位都看過電影,你在電影裡看那個銀幕,我們是一個動的心去看銀幕上的相,感覺銀幕是動的,實際上銀幕相動了沒有?沒有動。你要是不相信,你把電影底片拿來看看,它動了沒有?沒動。只不過是在銀幕上把底片一張一張放給你看,這張放給你看,收起來再換一張,這張看過之後再換一張,連接起來的,它的速度快,換得很快。你以為它是動的,為什麼有這個?你心動了,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動,你看張張不動。電影片的速度多少?一秒鐘二十四張。一秒鐘換二十四張就把我們欺騙了,動的,實際上是寂滅相。給諸位說,色法你懂得是寂滅相,音聲也是寂滅相;換句話說,六根所對的六塵,沒有一法不是寂滅相,這叫實相,這叫真相。入這個境界多麼自在,我們細心去體會。

  小註末後說,「究之法體,實非有無」,有無是邊見,一切法的實體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有無都是偏見,都沒有見到法的真相。不但法體非有非無,從法體裡面所現的相也是非有非無,乃至於從這些幻相上起的作用還是非有非無,你才能看得徹底,你才是真正的看清楚,才能夠真正入事事無礙。要是果然有個有、有個無,就有障礙,有有障礙,無也有障礙。為什麼?有礙無,無礙有。怎麼能做到事事無礙?怎麼能稱之為一真法界?所謂一真就是無障礙的法界,你看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的品題,《四十華嚴》裡面所標的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不思議就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,解脫就是無礙,解脫兩個字翻譯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自由自在、無障礙就叫解脫,入這個境界。《八十經》裡面,翻譯的名詞簡單,「入法界品」,《四十華嚴》說得詳細,把能入所入都標得清清楚楚,普賢行願是能入,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。這個地方就是說明這個理。理明瞭之後才能夠稱性起修,稱性起修就是普賢行願,這才能真正入得了諸佛菩薩所證的實報土。

  【迷之。則謂有形聲。悟之。則知其闃寂。】

  『迷』是我們凡夫,執著真的有色相、有形相、真的有音聲,迷!小註說,「迷則聽不出聲,見不超色」,六根都有障礙,六根不能互用。悟的時候六根互用,眼能見,耳也能見;耳能聽,鼻也能聽,六根互用,通了,沒有障礙了,迷的時候有障礙。『悟之,則知其闃寂』。「悟則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」,悟了,佛門裡常說,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佛法,悟了就是如此,法法都是佛法,就沒有障礙了。所以煩惱就是菩提,生死就是涅槃,煩惱、生死也是佛法,沒有障礙。這是講差別最顯著的,而為凡夫執著最深、最重的,都沒有障礙,何況那些小小法?

  【如是。則真諦不乖於事理。即事理之體元真。】

  『元』是當原本講。

  【妙智不異於了知。即了知之性元智。】

  此地所講的完全是無障礙的境界。『如是』,悟的人曉得一切法都是清淨寂滅相。『真諦』絕不乖背事理,『乖』本來是違背的意思,不違背。小註講,「中道真諦,能不變以隨緣,為生為佛,為色為心,為依為正,為事為理,是則事理皆性,寧乖於事有理無」,不違背。這個理要是通了,不要說證悟,就是解悟你都很得受用,你真正解了,你就很得受用。得什麼樣的受用?忍辱波羅蜜很容易成就。怎麼很容易成就?曉得一切法都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,一切眾生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,十方諸佛也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,一切色法心法、依報正報、一切事一切理統統如是,真性。

  明心,心就是性,明心見性在此地簡單的說一說,心是什麼?阿賴耶識,八心王。八識也叫八個心,為什麼叫做心?因為它不明,不明叫心,迷了叫心,明了就叫性,不明叫心。起了無明叫心,明了就叫性,明心就是性,心就是性。明心見性在唯識裡面講轉識成智,性是四智,心是八識,轉八識為四智,唯識家所講的。禪家講明心見性,話說的不一樣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所以性宗、相宗到最高的功夫是一樣,殊途同歸,這就是所謂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到家是一樣的。八萬四千門,門路不一樣,到達的終點是相同的,是一樣的,因此法門無有高下。在淨土裡面講是常寂光淨土。

 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與一切芸芸眾生相處之下自然就沒有分別了,自然就一團和氣,曉得一切眾生與自己的關係太密切了。這種密切的程度不是世間父子兄弟,比這個關係還要密切,密切到什麼程度?佛法裡常講同體,密切到這種程度。由於同體,所以才說無緣,緣就是條件,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,彼此互相合作,互相幫忙,沒有任何條件,應該的,理所當然。不限於我們眼前同修,對十法界一切國土裡面的一切眾生統統是這樣子,一律平等,見到佛跟見蚊蟲螞蟻沒有兩樣。為什麼?相上不一樣,性裡頭平等,同一個體性。性是什麼?性就是本人,禪家所謂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本來面目就是真性。而這個真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一切萬法統統是這個真性隨緣現出來之相。這部書雖然很短,實實在在是好極了。明天就可以給諸位講到性是怎麼樣變成相的,什麼理由變成相,我們很想知道我們的真如本性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的相。永嘉大師在這個文裡頭言簡意賅,好!幾句話就把它道破、就把它點明,這是人家真正有學問,真正大徹大悟了,而我們學習的人就便於受持,便於記誦。所以我們要記住、要明瞭這個理,理事之體,性體、真性。

  『妙智不異於了知』,「妙智」是什麼?般若智慧;「了知」是什麼?虛妄分別。換句話說,本性裡面的真知,我們通常講了別,本性裡面的真知是了別,與第六意識的分別不二,這就是說的這個意思。此地講的了知就是分別,妙智就是唯識裡頭所講的了別。了是一切明瞭,別是什麼?不相同,差別相。像鏡子照東西一樣,那是了別,它不起分別心,它沒有執著心,它是了別相,樣樣明瞭,一點不錯亂,在此地講妙智,這叫妙智。第六識、第七識就是執著、分別,在我們一般講起來完全不一樣,了別是照、是覺,分別是迷,迷悟不相同。迷悟不相同是從外表上、相上粗看,細觀呢?細觀不二,了別、分別不二,所以迷悟不二,覺迷不二,智愚不二。這一章就是講不二法門,跟《維摩詰經》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是一鼻孔出氣,一個道理,一個意思,可見得這妙極了。

  小註引用永嘉大師見六祖的一句話,「分別亦非意」,這話妙極了,無怪乎六祖大師一再的對他讚歎。我們在這裡分別不是第六意識嗎?分別亦非意,這個意思是分別、了別不二,真正是見了道,如果不見道這句話說不出來;換句話說,他自己是入了這境界,也就是入不二法門。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,二就不叫一真,所以不二法門就是《華嚴經》裡面講的一真法界;在淨土裡面來講就是理一心不亂,見到實報莊嚴土,將來你往生也生到實報莊嚴土。所以,妙智不異於了知。

  『即了知之性元智』,第六意識從哪來的?找根,第六意識是第八意識變現出來的。唯識裡面講三能變,先從真如本性,唯識的變就跟我們《易經》裡面講的變卦,意思是相通的,最初是有真性,真性一變為阿賴耶識,阿賴耶再第二變為末那識,第三變為前六識,這叫三能變。一變、二變、三變,三變以後就生萬法了。正如同我們《易經》裡面講的,「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生萬物」,也是講宇宙形成的過程,跟唯識裡面所講的道理不謀而合。五俱起意識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分別,要是把它歸宿到根源上,還不是真性?「即了知之性元智」,前六識的本體還是性,它才是大根大本,心法的根本是它,相法的根本也是它。為什麼?一變變為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裡面就有二分,見分、相分,真性裡面沒有二分,所以見相同源。拿我們現在的話講,這就是精神的世界跟物質的世界,精神跟物質是同一個根源,不是兩個東西。

  現在科學家知道這個道理,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,能與質互相轉變還是從相裡面說的,相裡面有能有質,他懂得這個道理。質是屬於色法,能屬於心法。佛法高明,心之能與質也能轉變,幾時你要懂得心的能與質能轉變,那就是六神通具足。科學家怎麼樣聰明,怎麼樣發明,他還沒有神通,他天眼要靠望遠鏡,離開望遠鏡天眼沒有了;天耳要靠無線電,沒有無線電他聽不到;神足,他發明種種機械,離開機械他也沒有神足。這個原因在哪裡?統統是在色法裡頭打圈圈,色是有礙的,色要是跟心融通就無礙;換句話說,他只在色法這一層,他沒找到根源,找到根源才曉得原來是一家。所以佛菩薩與三乘人才有三明、六通、三達,無不自在,無不解脫。由這個地方來比較比較,你看佛法裡面有沒有科學?佛法裡面有最高明的科學,今天世界上的科學家要是到佛法的科學裡面,他們的程度是幼稚園而已。三乘聖者就是大科學家,佛號稱為萬德萬能,哪一法他不知道?哪一樣他不會?

  有人問,佛既然有那麼大的能力、那麼大的智慧,佛為什麼不發明電燈?佛為什麼不發明汽車?問這些話就像小孩問話一樣,你看二、三歲小孩,小朋友問的這些話,有時候問到大人也沒有法子答覆他,問的幼稚。你要是真正通達,稍微有點頭腦,佛要燈幹什麼?佛身上就放光明,光明遍照,比日月的光明還大,清涼自在,佛的光明是清涼的。要燈幹什麼?笨東西,還用得著這個?要汽車幹什麼?要飛機幹什麼?想到哪個地方,一動念身體就到了。汽車還得奔路跑半天,機械要是發生故障還會拋錨,這多麻煩!他要這個東西幹什麼?這些科學工具在三乘聖者來說落伍了,太舊的東西,你還以為新奇得不得了。你再問,佛為什麼不方便人?佛不把這些笨東西教給人,把聰明的東西教給你不是更好?教你自己放光明,教你自己有神足通,有十八變,這個多麼自在。問的人頭腦就簡單,思想就單純,愚笨不聰明,聰明的人不會提這個笨問題出來。

  將來你們要在外面弘法,這些問題一定會碰到,你得要有方法答覆他;沒有方法答覆,還是學孔老夫子教學的原則好,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。他要是問你,能答覆你就答覆,不能答覆,這個問題我學問還不到,你另請高明。這絕不是恥辱,避免和他辯論。還有就是到你有相當聲望的時候,他雖然有這奇奇怪怪的問題,他看到你不敢問,這是什麼?這是你的聲望、精神把他壓住,這也行;但是這要有相當的功夫,初學辦不到。可見得這個學要真正在功夫上著手,換句話說,在行解相應上用功夫。能夠有幾分行來證明這個解,你在解裡頭就踏實;換句話說,你所說出來的全程肯定,裡面一點疑惑都不叫人產生,就是決定性的說法,無可懷疑。他縱然有疑問,有的時候他不敢提出來,為什麼?說得太肯定了。自己要是沒有一點功夫,有修功,敢這樣肯定的說?所以一定要自己有一點行的功夫,將你的知見證實,佛所講的沒錯,為什麼?我證明了。

  【然而妙旨絕言。假文言以詮旨。真宗非相。假名相以標宗。】

  小註說,前面「略明」,略略的說明,「妙境妙智,為事理不二之標宗」,妙境是屬於事,妙智是屬於理,智為能證,境為所證,境智不二,理事不二,能所不二。「此正欲明理絕言詮,智忘待對」,說出這些話,意思就是想要你明瞭真理是言語道斷的,真正的智慧是要離開相對的,離開相對也就是不二。「故先明有言,以極乎忘言,有待,以臻乎絕待」,從相對的你要去體會到絕對。說絕對,諸位想,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,你看看,絕對還是相對法。絕對從哪裡來的?相對來的,沒有相對,絕對就沒有了。諸位想想,凡是能說得出統統是相對的,說絕對不是真絕對,是相對的。可見得,真正絕對是什麼?不說話,一句話不說就是絕對的,一開口就是相對的;不能動念,一動念就是相對,不動念就是絕對,就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,心的行動、心的動態那個地方滅了、沒有了,心不動了。無心無言是絕對的,這是真正入不二法門。

  這樣說起來,言語文字是必要的,為什麼?誘導我們入不二法門。從言語文字你要能夠入無言語文字;從假名、假相裡面,你要認識離名相的真體,法性理體。這就是前面講的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的道理,這才是屬於了義。了義就是教體,就是理體。這也敘述過來我們學習應當怎麼個學習法,千萬不要執著在言語文字,不要執著在法相名詞。法相名詞要懂得它的作用,言語文字要懂得它的用意之所在,絕不迷在法相名詞,也不執著言語文字。這樣子才能得旨歸宗,才能夠真正的入法性,才能夠真正像開經偈裡面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懂得佛說法的真義之所在,自己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,也就是前面講的入不二法門,入無障礙的境界。下課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