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般若心經  (第一集)  1982/7 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 檔名:09-015-0001

  請掀開經本,這次講座當中同學們要求介紹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文字雖然很短,可是含義是有相當的深度。這部經是《般若經》的精華,到講到經題的時候我們再給大家來研究。世尊在他一生講經的過程當中,是以《般若經》佔的時間最長。我們曉得他說法有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當中《般若經》就佔了二十二年,幾乎是一半的時期,凡是佔的時間最長,當然這是在教學裡頭主要的課程。這個課程按古大德的判教,是在第四個時期,也就是將佛一生的教學分成幾個段落,好像我們現在的教育,有小學教育、中學教育、大學教育,分成這幾個段落。佛的教學可以分為五個段落,第一個教學期間時間很短,經裡面講的二七日中,這二七就是十四天。講什麼經?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是佛剛剛成道的時候,剛成道在菩提樹下講這部經。講這個經,佛是在定中講的,所以現在在南洋的小乘他們不承認大乘經,不承認《華嚴經》是佛說的,因為他們只是要有跡象可尋,這是佛在定中講的也沒有看到,誰也沒聽到。

  《華嚴》裡面講,這個經完全是如來成了佛之後說他的境界,聽眾是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這四十一位就是四十一個等級的菩薩,講圓教從初住起到等覺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,都是證得清淨法身的這些人。他們才有資格在華嚴會上聽佛所說的這種境界,所以這個不是對一般人講。這個情形也就好像開百貨公司一樣,開張的這一天,把它所有的產品全部都展覽出來。很可惜全部展覽出來,固然有不少人去參觀,很多東西看不懂,為什麼?以前沒有過,也沒聽說過。這就是三乘以下的人沒有辦法,「如聾似啞」,沒有辦法能夠接受這樣的大法。

  於是佛這從定中起來,出了定在鹿野苑開始教五比丘。這時候教什麼?講最淺的東西,阿含小乘法,從這個時候起,開始按照一切眾生的程度,慢慢的來教他,誘導他入《華嚴》的境界,所以《華嚴》叫根本法。最後到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,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那個境界跟《華嚴》是相等的,可見得逐漸這個四十九年來誘導他,把學生程度一天一天向上提升,最後提升到《華嚴》的境界,這才是功德圓滿。所以第二個時期就叫阿含,等於像我們辦小學一樣。頭一個華嚴會就好像是研究所,最高的境界,然後這是辦小學,阿含以後是方等,方等是大乘,小乘再大乘。由方等以後再入到般若,可見得般若的教學,前面已經有相當的基礎,才來談這個法門。《般若經》也很大,現在我們中文本裡頭譯經,分量最大的是《大般若經》,一共有六百卷,這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。我們圖書館有一套單行本,在書架下面一共有二十四冊,精裝本這麼厚的二十四冊,是《大般若經》。

  除了這一部大的之外,屬於般若部的還有不少,有《摩訶般若》、有《小品般若》、有《仁王般若》,這是大家都所曉得的。《般若心經》就是《大般若》的中心,由此可知,這個經的難處。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如果要是不能通達,它的中心你怎麼能把握得住?所以說把這六百卷歸納起來,就是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歸納起來,就是這一點點。這一點點東西一展開,就是佛二十二年所說的,所以這二百六十個字,與六百卷《大般若》是不增不減。不能說《大般若經》裡面講得多,《心經》講得少,不能這樣說法,一樣的。只是在文字上有增減,它的言語多,這個地方的言語少,意思完全一樣。我們在講座裡面,當然像大部分量太大,我們的時間有限,沒有辦法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,所以選擇精華的部分來介紹給諸位。但是要真正想體會到這裡頭的意思,是相當不容易。因為這個經典,像唯識學《八識規矩頌》,那就是唯識學裡面的心經,那東西也不長,看起來很容易,其實不簡單。《般若心經》比《八識規矩頌》還要來得深,可是你在文字表面上看,好像很淺顯,其實它有相當的深度。

  《金剛經》比《心經》分量就多得多了,當然說得就更要詳細。《心經》的譯本(翻譯本),中文譯本有十幾種,諸位可以看周止菴居士的《心經詮注》,可以看《詮注》。《心經》有十幾種翻譯,流通最廣的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,我們今天這個本子就是玄奘大師的。玄奘大師譯經在中國譯經史上是最豐富,他老人家翻的東西最多。可是平常我們一般人念的經典,真是念他所翻的太少太少,他翻得多,都收在《大藏經》裡頭。一般人喜歡念的,真是鳩摩羅什大師,他翻的東西與我們中國人真是最有緣分,他是外國人,不是中國人,與我們緣分特別深。見到羅什大師翻的東西,沒有人不喜愛,歡喜念他的東西,像大家念的《彌陀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都是羅什大師翻譯的。《金剛經》也都是念羅什大師的譯本。羅什大師譯是意譯,不是直譯,完全用中國的文法來翻譯。玄奘大師譯的,我們所以不大喜歡念他的,他的東西是直譯,直譯裡頭有很多句子我們看起來不習慣,就是它裡頭帶著有印度梵文的文法,有很多句子是顛倒,跟我們這不太習慣。所以有很多這個相同的譯本,我們都會選擇羅什大師的,不選擇玄奘大師翻譯的。唯獨《心經》在十幾種譯本裡頭,玄奘大師譯得非常好,我們非常的喜愛。

  我們今天採取這個本子,這是帶註解的本子,這本子是陳克文居士註的,前面有李老師的一篇序文,你們諸位可以看看,李老師那個序文寫的很好。當年在台灣翻印我正好在台中,李老師替他寫這篇序文,寫好之了後,在我們講國文課的時候,就把這個序文給我們很詳細的講過一次。這個本子我覺得在講座裡頭給同學們用,是相當的理想,言簡意賅。而且它是以《般若經》來註解般若,這是它的特色,這個《講義》的特色是以般若註般若,這個序文裡頭說得很清楚。所以這次我們講座裡頭就選用這個本子,便於讀誦,這個註的都非常好,諸位可以好好的來學習。這《講義》的方法,是採取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來介紹這部經的大義。諸位請掀開這個第一頁,《般若波羅蜜心經講義》。陳克文老居士現在還在泰國,年歲也很大了。

  我們對著《講義》,可沒有時間是一句一句來講《講義》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。《講義》大家做參考,我們在裡頭提出重要的句子來跟諸位研究。五重玄義是將全經的大義,分為五個重點來解釋,所以叫五重,實際上就是五個重點。這五個重點都有題目,第一個就叫釋名,這個名就是經名,也就是解釋題目,解釋這個經的題目。諸位看這個「第一釋名」,其餘的我們講到時候再說。本經的題名為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八個字,這個經題裡,在翻譯法裡頭,方法裡頭是梵華合譯,裡面有梵文,也有中文。「般若波羅蜜多」是梵文的音譯,梵文。「心」這個字是中國字,「心經」這兩個字都是中國字,所以這八個字裡頭,前面六個字是梵語,後面兩個字是中國話,叫梵華合譯。凡是講到經,經有通題、有別題,我想《八大人覺經》裡頭已經介紹過了,那就不要多說。

  這個註子裡頭給我們提示,就在末後倒數第二行,就在這面倒數第二行,底下還有幾個字,「本經設大般若經,六百卷中之要義,聞樂異風」。這個意思諸位一定要了解,因此我們要想真正明白般若的道理;換句話說,《大般若經》是要讀誦的。可是這《大般若》讀誦有個難處,經文太長,六百卷的經文。像《金剛經》那是一卷,像那樣一卷的分量六百卷,你要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一天念八個小時要念好幾個月才把它念完。你想要研究,恐怕得要好多年,經太大。我們知道古人也有不少人從《大般若經》裡面開悟,《大般若經》在佛經裡面,它既然佔這麼重的地位、這樣大的分量,同時佛告訴我們「般若為佛母」。般若是智慧,入道一定要以智慧為基礎,沒有智慧怎麼能夠入道?

  佛苦口婆心講了二十二年,我們如何能夠把它束之高閣,而不聞不問,那這是對不起釋迦牟尼佛。但是這樣的大經,我們初學看起來的確是有困難,縱然在教學裡面也因為分量太大,於是乎沒有法子採用它。同時這個經又這麼重要,古來大德心地很慈悲,都替我們想到,因此從《大般若經》裡面,把重要的經文把它摘錄下來,編成一個綱要,《大般若經綱要》,《綱要》一共有十卷;換句話說,把六百卷濃縮成了十卷。這個十卷是我們學佛的同修應當是必讀之書,這不能不讀,濃縮成十卷,再不念這不應該。這就好比我們讀書,好的句子,我們用紅筆劃下來,六百卷裡頭統統劃完之後,再把好的句子抄在一起,這就成為綱要。所以《綱要》裡面全是六百卷的本文,編的人並沒有加一個字。

  我想梅光羲老居士可能也就是看到《大般若經綱要》,來了靈感,他編了一部《相宗綱要》,就是唯識宗的綱要,但是它那個範圍大。《大般若經綱要》它的內容就是六百卷,般若有好多部,有八部般若,它只是這一部,其他的並沒有抄在裡頭,只是抄六百卷。梅老師他的《相宗綱要》範圍就廣了,那就是包括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,他是給它分門別類的時候,也把它抄進在一起。因此我們學法相宗,《相宗綱要》實在是最好的一部書,從這裡下手。學性宗那就是《大般若經綱要》。我們華藏法施會在民國六十四年的時候,曾經印過《大般若經綱要》。那個時候我選的本子就是《卍字藏經》,就是《藏經》裡面的《大般若經》把它抽出來,印成單行本。我們圖書館大概都送得差不多了,現在好像只剩了十幾本,剩了十幾本我們就保留了。

  前些年在香港我看到一個本子,這個本子非常好,是木刻版本在香港把它翻印流通,印成精裝一冊是三十二開,字刻得好,印得非常清晰。我最近也有意思想把這個經再重新翻印,就採取香港這個本子,比《卍字藏》的本子要好,這就是講學般若是非常重要。除這個之外,《般若經》還有一個簡單的本子,就是《般若之經》這一部東西是蕅益大師編的,內容也是六百卷的《般若》。他編的比這《綱要》又要簡化,那個《綱要》有十卷,他這個《之經》,要是從他的分量上估計頂多只有兩卷。這是蕅益大師在六百卷《般若經》裡頭摘錄的,非常便利於初學,所以我覺得那個本子,大專講座如果時間長一點的話可以採用,還有這麼幾本可以送給你們做參考。學佛的人要特別重視般若,也就是要重視智慧。

 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經題,你們翻開第二頁,第二頁一開端就是「般若」兩個字,般若是梵語就是印度話,它的意思是智慧。底下我們就不能照這個文來講,這個文你們注意聽,這個本子,聽完之後有空你們自己去看去。為什麼當時不翻成智慧?這個註解裡頭有,在從前這個譯場,翻譯它也有個規矩,也定了規矩,就是翻譯的體例有五種情形不翻,所以叫「五不翻」。不翻是什麼?就是不能把它翻成中國意思,用音譯,般若這個不翻,在五不翻裡頭叫尊重不翻,我們對這個名詞尊重,所以還是音譯。我們翻成智慧,難道就不尊重了嗎?的確不尊重,為什麼?因為我們一人概念當中的智慧,的確與般若智慧是有相當大的差距。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,我們一般的智慧,我們講世間聰明智慧,跟它這個智慧意思、境界不一樣。這個智慧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就是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智慧,是真智慧。

  我們學過唯識,這個話好講多了,我們一般凡夫聰明智慧是第六意識流出來。你看看這個根源,發源地就不一樣、不相同,一個是從真如本性,一個是從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流出來的智慧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真如本性流的這個智慧,絕對是真實,一點都錯不了。第六意識這個聰明智慧,對一切事物是分別、研求,分別推想而能夠得之。真智慧裡面沒有,沒有分別,也沒有研究,也無需要推論,直接明瞭的,我們現在哲學裡頭所謂叫直覺,有一點類似這個意思。就是六根一接觸就明瞭,不加以思索,不加以分別,這是般若智慧。所以般若你看講「照見」,不叫分別見,叫照見,照裡頭沒有分別。離心意識這才是照的功夫,那就是照見。還有一點,要告訴諸位的,般若智慧是人人本具的,不是外來的。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你學習的信心就有了,這是我們本來有的,本來有的,我們當然能夠成就。如果本來沒有,現在要叫我學著開智慧,我這個料子還能開智慧嗎?還能開悟嗎?你就沒有信心。這個沒有信心是很大的障礙,什麼事情能不能有成就,關鍵就在信心上,這信心功德實在是了不起。

  我舉出一個事例跟諸位說,周邦道周老師你們有很多人都曉得。在抗戰期間當中他做國立第三中學的校長,我也是在那個學校念書。他的太太,人心地非常之好。那個時候的國立中學,是什麼情形?流亡中學,所以由教育部來辦。這教育部哪辦中學?只辦大學、辦專科,不會辦中學的,中學都是省辦、縣辦的,國家哪裡辦?就是流亡學生,政府把他召集收容起來,辦這個學校來教育他們。所有一切費用,學生的生活費用、衣服統統都是國家發,就跟那個當兵待遇一樣,有一分糧食,有一分津貼的,完全是公費。所以這個學生有的跟家鄉都失去聯絡,父母也找不到,差不多已經類似於孤兒院,比孤兒院強一點就是了,所以是那樣的性質。我們學生以學校為家,老師就是我們的父母。

  再告訴諸位,老師對於同學的照顧我個人的感受,我們很多同學都有感受,比父母照顧的還周到,所以我們對老師這個恩德一輩子都不會忘記。特別是周老師夫婦,真正是個好人。我們學校同學,這些吃的東西、穿的東西分配的時候,首先分配學生,學生第一,他自己的兒女排在最後。有的時候缺少了,分不到,分不到是他家分不到,我們同學分到。他跟他兒子說,你們父母都在身邊,已經很幸福了,這些同學現在的父母不知道怎麼樣。總是處處都是為學生想,不是為他自己家想。周師母不認識字,我們當中有一個學生病了,病得很重,那個時候在同仁,這些醫院醫生都不收了,送到太平間去了。周師母說,這個不行,這個人決定不能死,為什麼?他是一個獨生子,現在是家破人亡,家裡不曉得怎麼樣,就這麼一個後代,無論如何要保全他。

  他們那時候什麼都不相信,周老師學佛是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的,他們夫婦兩個到台灣才學佛,在大陸上不知道佛法,還沒有學佛。她就憑她一個信念,就是這個人無論如何不能死,我死都可以,我代他都可以,這個孩子不能死,這樣堅強的信心。到以後,那個時候醫生都不收了,送太平間,她把他拉回來,拉回來怎麼辦?就到處求神,各個廟裡去燒香、去許願,去拜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堅定的信心,這個人不能讓他死,無論如何要把他救回來。過了二、三天這個人醒過來了,同學醒過來之後,他就說他是周師母把他救回來的。他彷彿是被一個人把他關起來,關在一個很黑很黑的地方,一點亮光都見不到,只聽到周師母叫他的名字,叫他的聲音,其餘的什麼都聽不見。最後的時候看到有一點點光明,他就從這個光點走,結果走出來之後就好像醒過來,人就這樣好了。所以同仁那些醫生都奇怪,我們同學對周師母敬佩得不得了。

  所以她學佛的期間感應很多,她念經點的蠟燭,這個蠟燭結舍利,燈花舍利,有三十多顆燈花舍利。她死火化的時候有一百多顆舍利,她不認識字。你們想想她這個待人的心,意志那麼樣的堅強。所以說一個人到臨死的時候,都可以救得回來,問題就是你有沒有信心?你自己喪失了信心,這個一點辦法都沒有;別人有信心,幫不上你的忙,自己要有信心。你要念念了凡,把《了凡四訓》念通了,這個道理你就懂得了,命是由自己造的,是由自己轉的,強烈信心的時候確實很快就能夠見到效果。我們今天哪個人能有這樣堅強的信心?這是我們在學校的時候,看到這麼個例子。我們今天三中同學在台灣,大概還差不多有四、五百人的樣子,我們每年校友會聚會一次,對於周老師夫婦沒有不感恩戴德的,就是他對我們照顧太周到,那真正叫是辦教育,捨己為人。要能夠相信我們能開智慧,相信我們這一生能斷煩惱,能證菩提,能了生死沒有一樁做不到。所以是你的成就大小與你的信心成正比例,你有多大的信心,你就有多大的成就;你要是沒有信心,那什麼都不必談。

  在這段末後這一行,這段的末後,「此妙慧即出世無漏法」,這個妙慧就是般若智慧,「人人本具,各個現前,成佛作祖,皆由此般若妙慧而證得也」。所以五祖門下都叫人誦《金剛經》,正是令人有般若悟入也。這個般若就是《金剛經》在中國能夠風行,推廣到民間,幾乎說沒有人不曉得。佛名裡頭阿彌陀佛的名第一大,沒有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,有很多人不曉得釋迦牟尼佛,但是不知道阿彌陀佛的人,那太少了,幾乎是沒有。菩薩裡頭觀世音菩薩家家都知道,佛經裡頭《金剛經》,總是聽說有這麼一部經的,別的經他不曉得。《金剛經》聽說,就是縱然沒有見到,總聽說過有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名氣太大。

  誰提倡?五祖提倡的,經過六祖大師發揚光大。所以學佛、不學佛的幾乎沒有不念《金剛經》的。你看現在連外道、連道教的都念《金剛經》,所以《金剛經》就變成佛門裡頭,必讀的一部經典,不管你是學哪一宗哪一派,可以說是沒有不讀《金剛經》,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,從般若而悟入。而《金剛經》的註解,我跟諸位推薦的就是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過去李老師也是依據這個《講義》,提出他這個綱要,編了一部綱要,在大專佛學講座裡面開這個課程,那就是台中慈光講座的高級班,他也是高級班是專門講一部經,那個講座也是兩個星期的,他講一部經,就是講《金剛經》。底下這是介紹般若的意思,般若一共有三種,這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我們下一堂跟諸位介紹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