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講義節要  (第二十六集)  1995/2  美國聖荷西  檔名:09-021-0026

 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面,倒數第二行看起:

  「捨法,是捨其著有之病,捨非法,是捨其著空之病」,這是世尊在本經裡面跟我們說的無住真正的意思。無住就是不執著,就是不取,本經後面所說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不取於相這個相字包括相與非法相,都在這個字裡面。眾生之所以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事實,是任何一個眾生都無法避免的,為什麼不能超越?就是因為你有執著。像前面所說的,你執著有,有我、有人、有法,執著一切都有,你就不能夠超越欲界、色界。欲界裡面,因為你執著五欲七情實有,你不能超過欲界。縱然把七情五欲放下,你執著這個身是有,外面我們生活環境是有,這樣你超不過色界。如果你要執著什麼都沒有,空了,什麼都沒有了,執著空,你不能超越無色界,無色界是空。換句話說,色界、無色界都在三界之內,都屬於六道輪迴,你看看出輪迴難,太難了。所以佛教給我們捨是有道理的,只有他徹底了解事實真相,告訴我們,要恢復自由、要恢復本能,必須空有二邊都要捨棄;不但有不能執著,空也不能執著。捨就是捨執著,不是事相,這些事與相不礙事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色相哪裡礙事?障礙的就是你的心,執著的念頭,那個東西障礙。佛教給我們放下,教給我們捨,是捨那個念頭,執著的念頭,而不是叫你捨這些境界。念頭沒有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一塵不染不是離開六塵,在六塵當中而不染六塵,那就對了,那就超越了。

  即使超過三界,空有二邊還是不能執著,才能夠達到無上菩提的境界。如果還有執著,這個執著當然是很微細的,不是嚴重的,嚴重的是在三界之內,超越三界之後,極其微細的執著這是有的。譬如大經裡面所說的,等覺菩薩距離如來果位只是一個等級,他為什麼不能成佛?因為他還有極微細的執著,那個執著經上叫做生相無明,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沒破,為什麼沒破?他執著,必須這個念頭也捨棄,那就圓滿菩提,這才能成佛。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,極其微細的執著我們沒有發現,以為自己沒有,其實堅固牢牢的執著在。

  如果是執著空,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,像二乘裡面的聲聞、緣覺,就是四果羅漢與辟支佛,他們因為執著空,所以住在偏真涅槃,偏真涅槃就是空的境界。阿羅漢住在這裡面,一般是兩萬大劫,而辟支佛是一萬大劫,所以佛說他們墮在無為坑裡面。因為這麼長的時間他是毫無作為,沒有進步可言,也就是說他修學的功夫終止了,止在這個境界裡面,這麼長的時間。這個原因,就是著了空的過失。菩薩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永遠在精進,這是值得讚歎的。所以,著空、著有都是病,我們對於這個教訓要牢牢的記住,唯有你記住,你才能發現自己的病根。發現病根,你才想對治,你才會想我有病,我應該要治病。如果病在哪裡根本不知道,沒發現,這個病當然是愈來愈嚴重,因為你沒有想到去治療它。所以,發現之後就應當要對治,縱然不能把病除去,也應當把病況減輕,減輕就是功夫,就是修持。

  「病除,則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便是佛境界。」除,病除,有除幾分的,有完全除盡的,完全除盡就成佛了。縱然沒有能夠除得乾淨,確實除去一部分,也入了佛的境界,入佛境界他感受的不圓滿。佛境界在《華嚴經》上就稱之為一真法界,可見得它不是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,佛法界裡面講法就不一樣,佛法界裡頭有十法界的佛法界,也包括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也是佛法界,但是差別很大。因為一真法界是純佛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有些根本就沒有見性,像天台家所判的,藏教佛沒有見性,通教的佛也沒有見性,別教的佛見性了,可以說他是十法界,也能夠說他住一真法界,這才得真實的受用。

  這個時候寂而常照,寂是說真心現前,真心本性是清淨寂滅的。這也是說明,為什麼佛法的修持那樣注重在禪定上面,只要是佛法,無論是大乘小乘,不管哪個宗派哪個法門,說實在話都是修禪定。並不是禪宗才修禪定,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,只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樣,統統都是修定。淨土宗叫一心不亂,你們想想,一心不亂不就是禪定嗎?所以都是禪定,名稱不一樣,用的方法不一樣,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。禪定是我們的真心,真心是清淨的,這個地方用一個寂字做代表。寂就是清淨,寂滅,滅就是滅煩惱、滅妄想,心裡決定沒有妄想、沒有煩惱、沒有執著,這個心是真心;有妄想、有執著、有煩惱,那個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就變妄的境界,哪些是妄的境界?六道是妄境,十法界是妄境,都不是真實的。十法界不是真實的,唯有一真,那個一是真實的,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實的。只要我們真心現前,真的境界就現前,怎樣入一真法界?修一心就入了。真心現前,這個法界就是一真,如果妄心現前,那個法界就是十法界、就是六道。由此可知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,沒錯!外面的境界它不是真的,真的它就不會轉,因為它不是真的,它隨我們心來變化,我們的心虛妄,境界就虛妄,心真實,境界就真實,境界千變萬化。這個道理很深、很複雜,《華嚴經》有詳細的說明,法相唯識經論說得更詳細。

  照是明瞭,照是智慧,也就是清淨心起作用。我們今天心是妄心,妄心迷惑顛倒,雖然起作用,作用裡面有很多的差誤,使我們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清淨心起的作用就圓滿了,一絲毫的差誤都沒有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這叫照。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雖然一切明瞭,他的心依舊如如不動。不像我們,我們今天見到外面境界,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瞭,心動了,不寂了。順自己意思,起了歡喜心,不順自己意思,起了瞋恚心,他動心,他心不寂。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用心就像鏡子一樣,鏡子照得很清楚,它沒有動心,沒有起念,那叫真心。真心離念,真心裡面沒有念頭,起心動念就錯了。

  我們學佛,佛是覺悟,學佛就是學覺悟,學覺而不迷,在哪裡學?我們見色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就學寂照,就在這上面做功夫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這裡面會不會起心動念?如果起心動念就錯了。宗門大德常說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會起,為什麼會起?無始劫的無明煩惱。如果你要是不起,你已經成佛、成菩薩,那不是凡人,凡人一定會起心動念。但是心念一起,你立刻就覺察到,你就能夠降伏它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這個心是什麼?這個心就是念頭,這不是真心,是妄心,你怎樣把妄心伏住,這叫功夫!妄心不起,真心現前,大乘菩薩用功就用這個功夫。這個地方講的是原理原則,方法、手段就太多了。

  禪宗裡面一般用參話頭,或者用觀心,我們淨土宗用念佛,這是方法、這是手段。就是念頭一起,這個念頭不要去想它,這個念是善念還是惡念,不要去想,善念惡念都是妄想,善念在六道的三善道,惡念在六道的三惡道,都出不了輪迴。你一定要曉得,善念惡念統統不要,都不是好的念頭,都是迷惑顛倒。這段經文講的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是最至善的念頭,佛法都要捨棄,何況世間一切善法惡法,統統要捨。為什麼佛法也要捨?因為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法,清淨心中哪來的佛法?佛法是因為眾生迷惑顛倒、妄想執著而建立對治之法。清淨心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、沒有煩惱,要什麼對治?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,我們真心本性裡面什麼法都沒有,佛法也沒有,那叫真的清淨。

  佛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然後我們才曉得為什麼要這樣去做。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工作,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修清淨心,修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就修這個東西。我們用的方法、用的手段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修寂照的方法。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的意思,要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無量覺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就是覺,無量覺,覺而不迷。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,立刻回歸到阿彌陀佛,這個方法比其他的方法好,來得容易,人人都可以用。縱然達不到這個境界,入不了佛的境界也沒有關係,因為這個法門可以乘阿彌陀佛的本願,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生到極樂世界就入了佛境界。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境界,這就是說明,你的功夫不到家也能入佛境界。

  這是很多菩薩都不相信,所以淨土法門不相信的人很多,一點都不奇怪,許多大菩薩都不相信,何況是凡夫?他為什麼不相信?就是在佛經典理論上不相應,從理上講,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才能入佛境界,才入一真法界。你不但無明沒破,塵沙、見思一品都沒有破,你怎麼能入佛法界?在理上講不通。所以那些大菩薩、那些人不相信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為什麼有人會相信?那個相信的人他也有個道理,不相信的人有道理,相信的人也有道理。相信的人有個什麼道理?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相信的人並不偶然,他是無量劫中,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福德在這個時候成熟,聽到這個法門,他歡喜,他能接受,他能相信。這個因,是自己的深厚善根福德因緣,緣是諸佛如來加持,不僅僅是阿彌陀佛加持,一切諸佛都加持。所以他在這一生當中,我們看到的,他很快就成就了。其實你要仔細去觀察,他有很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,經上講這個人不是凡人,所以他也有道理。由此可知,我們累劫修的善根,還是有效果,並沒有白費,一生當中不能成就,累積起來之後,它起大作用。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,是接引這樣的人,所以叫有緣人。如果沒有緣,佛沒有辦法度他,沒有緣他根本不相信。這個法門,你只要相信你就得度,你只要相信你就能往生,但是那個相信是無量劫善根的薰習,這種人是值得尊敬的。

  這是入佛法界兩種人,一個就是深厚善根,蒙佛加持,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入佛境界。另外一個就是完全靠自力來修持,破見思煩惱,破塵沙煩惱,最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入佛境界。往生通常稱為特別法門,除這一法之外,都稱為叫通途法門,就是普通一般的修持方法。往生這是個特別的方法,可以一品煩惱不斷,能入佛境界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一切大菩薩一樣,他就會用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菩薩修行的綱領、原則他統統用上。他為什麼會用?阿彌陀佛教導他的,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他的。我們讀《無量壽經》,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實在不可思議,這個成就不是普通法門可以比。普通法門剛才說了,破一品無明好難!見思煩惱斷了,證阿羅漢果;塵沙、無明破了,才是權教菩薩,權教是沒有見性,比阿羅漢高,他是福慧雙修,但是不圓滿。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在圓教是初住菩薩,別教是初地菩薩,這才入佛境界,你就想這多難,那才是初住位。從初住,要經歷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三十個位次這才登地,到初地,從初地到七地有七個位次,一共是三十七個階級,相當不容易。大乘法裡面講,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?平常一般講經含糊籠統,是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天算起。第一個阿僧祇劫,你能夠修證三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三十個位次。第二個阿僧祇劫,修七個位次,從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,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從明心見性那天算起,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不算。不是說從我們今天開始學佛,受個三皈這一天算起,不是,如果這樣算起,我們每個人早都成佛了,不算。

  我說這個話什麼意思?告訴你往生極樂世界不可思議。往生極樂世界,一品煩惱都沒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地位?七地以上。換句話說,通途法門,破一品無明,見到法身,見到真性,禪宗講明心見性,你還得修滿兩個阿僧祇劫,你才能證到七地的地位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縱然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生到那邊就是七地菩薩,比通途法門,超越它兩個阿僧祇劫。這是很多菩薩們聽到,哪有這個事情?他不能接受。他為什麼不能接受?業障重,這個一點不假,這裡面的道理太深了。正如經上所說的,西方極樂世界裡面一些事、理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只有諸佛如來他才清楚、才明白,等覺以下都搞不清楚,換句話說,這裡面的理太深。我們一般講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這句也是個籠統話,但是是事實,不是虛假的。要徹底搞明白,到佛的地位才搞得清楚,菩薩都沒有法子,可見得這個法門能信、能願,那真的不是凡人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一點都不錯,不是凡人。

  末後總結,「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」。經上一開端,善男子善女人發的是這個大願,要幫助眾生,幫助眾生成佛,要發這個大願。這個願就跟諸佛如來的願相同,心相同、願相同,這才能入佛境界。我們再翻過經本。

  「無論修何法門,如能領會此中精義而行,成就必速且高。」《金剛經》上跟我們說明菩薩修行最高的原理、原則,這個理、則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法門當中,也包括我們念佛法門。如果你要會用,真的你的成就快速,你的成就高超。能以《金剛經》的理論、方法用在念佛法門上,我們敢說他決定往生,而且往生的品位決定不低,也是高品位的往生。所以,對這部經的義趣,我們一定要用心仔細的去探討,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是真正的幸福美滿。這個幸福美滿不是一般世間人講的,那是有名無實,真實的幸福美滿。

  請看底下一節經文: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】

  『耶』是問詞,意思就是說,『於意云何』,你的意思以為如何?如來是不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?如來有沒有法可說?世尊出了兩個問題問須菩提尊者。我們看註解裡面,發明這段的經義。「此節經文是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,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。」須就是必須的意思,也就是我們講的,為什麼一定要二邊不取?「舉果證因,明須因果一致。」以如來,如來是果地,從果地上來證實就是佛來給我們做證明,給我們做見證,使我們了解二邊不取才是一個正理,才是真實必要。「於意云何四字,淺說是試探聽者明瞭程度」,淺而言之,這兩句兩個問題,測驗測驗他了解的程度,「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」,這個意思要緊,這對我們關係就大了,「要深深體會,方是正知正見」。我們必須要知道,人生苦短,幾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了,年齡愈大的感觸愈深,愈能夠體會佛在經上講的如夢幻泡影。如果對於大乘法真正有一點契入,縱然他契入不多,會感受到經典上所講句句是實話,真實話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一切都不可得,《心經》到末後為我們做出了總結論,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是說的真話,說的實話。如果不明瞭這個真相,憑著自己妄想執著胡作妄為,這是愈迷愈深、愈陷愈苦,這個災難誰帶來的?自作自受。沒有人能救你,沒有人能代替你。

  世間再親之人,來世能見面的太少了。除非這兩個人始終真誠相愛,我們現在人講心電感應,來生可能還見面。稍稍有一點不如意,沒有好感,來生永遠不會見面。我們想想在這個世間,跟哪個人是真誠相愛?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所以來生再要能見面,太稀有、太難得。今生縱然聚會是一家人,我們學佛的人很明白,偶爾聚會,好像我們同搭一輛車、同乘一條船一樣,到達目的地,各人走各人的,就散掉了,真相就是如此。既然這樣短暫的聚會,又何必做冤仇,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過不去,應當要忍耐,應當要包涵。你能夠在這上面修養,來生你的境界就會提升。記住,不與一切眾生做冤家,人家對我怎麼不好,我也不放在心上,那就對了。凡事都要忍耐,好在時間不長,來生的境界決定比這一生要好。如果是念佛往生,那更不必說,那是入佛的境界,入佛境界就成佛了,往生就是成佛。禪家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立刻就把你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,那當然是佛。所以往生就成佛,這個要知道,這真是無比的殊勝。眼看著我們要作佛去了,何必還跟凡夫去計較?要跟凡夫真的計較,反而把成佛機會喪失掉,你說那多可惜!又被他們拉去搞六道輪迴,這個冤枉,這是要真正提高警覺。我們在座的同修,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你沒有能早成佛,每個人老早就應當往生成佛,就是因為跟這些眾生這些恩恩怨怨沒能放下,跟他們計較,又被拉下來搞六道輪迴。這一生要再不覺悟,你這一生又空過了,來生能不能聞到佛法,能不能得人身,可以說誰都沒有把握。所以,決定不能錯會佛的意思,要依照經典建立正知正見。

  「如來是法身、是性德。」真心、本性裡面一法不立,哪有所得,哪有所說?所以說如來有個得,有得就有失,得的時候你歡喜,失的時候你就苦惱,你要想得歡喜,後面必須要付出苦惱的代價。你不想付出沉痛的代價,不要得多好!無得就無失,何必一定要貪得?要知道貪得,得是得到了,你得到的時間很短暫,你後面懊惱、痛苦的時間是很長遠的。所以說得不償失,這句話是真的、是真理。所以,一切諸佛菩薩他不要得,後面世尊還教導菩薩們,菩薩要修福,雖修福不受福德,不受福德就是不要得,所以他沒有失。他為什麼要修福?莊嚴佛國土,利益廣大眾生,他只有付出,絕對不要得到,成就當然高。所以他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道理都在此地。

  而凡夫之人,做點事情都想到要代價,如果他沒有所得,他就不肯去做。他之勤奮工作,為什麼?就是為所得。於是他的生活層次永遠是低下的,沒有辦法向上提升,把得失看得太重。其實得失是個妄想,不是事實,在《百法明門》裡面,得失是在哪一類裡面?它列在不相應行法。所謂不相應行法,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,全無事實,完全不是事實。凡夫之人,被這些錯誤抽象概念害得很慘,害得很嚴重,自己還不覺悟。真心本性裡面沒有得失,真心本性裡面也沒有所說,如來所說,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反應。正如同經上所說的比喻,像敲鼓,鼓有沒有響?沒有響,你敲它就響,你輕輕的敲它聲音小,重敲它聲音大。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就像這種情形,他自己沒有意思,沒有想要給你說什麼?根本他就沒有說,他所說的是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,感應道交。我們對佛,我們有疑難向他請教,這是感;我們有疑難沒有說出來,心裡有這個念頭不能解決,那也有感,他也能跟你說。眾生如果沒有感,佛是一句話沒得說的,佛並沒有預先設計一套東西來給我們講,沒有。所以,佛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,佛簡直是無有法可說。

  因此,我們讀佛經,要求解裡面的意思,你們想想看你能求得到嗎?求不到,為什麼求不到?佛沒意思。沒意思你在裡頭求意思,那不叫打妄想,那哪裡是佛的意思!願解如來真實義,如來真實義是什麼?什麼意思都沒有,那就是如來真實義。所以我常常勸人讀經,只管讀,不要去想它的意思,不要去研究,一味的去讀;這樣讀下去,如來真實義你就明瞭了。一味讀,不去求解,心清淨,用讀經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都念掉,心恢復到清淨,恢復到寂,寂而常照,那就是如來真實義。經要拿去講,去講這經裡頭是無量義,它不是一個意思,無量義。它本身是沒有意思,正是般若上所說的般若無知,但是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。無知是根本,因為無知它才無所不知。我們難在哪裡,錯在哪裡?錯在有知,有知就變成有所不知,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;如果真的到無知,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無所不知。佛法裡面求智慧,跟世間人求智慧完全不相同,世間人是從有知上下手,佛法是從無知上下手,完全不一樣的。這是從如來果地上來給我們做證明,因為這個理論與方法實在叫人難以相信,不得已把佛拿出來做證明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【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。】

  須菩提尊者在這個法會當中是幫助佛來教化眾生,他是佛的助教,對佛的意思、對佛教化眾生的方法非常嫻熟,他很清楚。我們看底下的小註。「此答看似所答非所問,實則極圓極妙,應當學」,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細細觀察它圓妙之處。首先尊者表現一個做學生良好的態度,所以言詞並不是很肯定的,『如我解佛所說義』,這是學習一個好態度。學生長時期追隨老師,多少能夠體會到老師教導的義趣與方法;換句話說,底下不是他的意思,他多少體會佛的意思。佛常常開導,『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,前面佛的問是「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」,他說「無有定法名」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。『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』,如來為一切眾生說法,真的是無有定法。為什麼無有定法?因為根本就沒有法。這也就是說明前面跟我們講的法尚應捨,為什麼法尚應捨?因為無有定法,因為無有法,所以佛法不能執著。佛法我們可以用它,但是不能執著它。小乘人是用了以後才捨棄,大乘菩薩知道,我就正在用的時候我也不執著,這是大、小乘修學心態不相同之處。前面那個筏喻,小乘人是過了河才不要船,大乘人坐在船上,心裡頭也不執著船,也不執著它,心態不同就在此地。由此可知,大乘人心比小乘人心清淨很多。所以這個答是很圓、很妙。

  「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,而我今尚未成佛,哪裡知道。」佛到底有沒有得,有沒有說?自己沒有成佛,不是佛的境界,怎麼可以隨便說?「故今依佛向來所說之義略解之,當不致大錯。」就是自己沒有契入境界,依靠別人的,如果錯了,錯是他錯,我沒有錯,這給我們後人帶來很大的啟示。修學大乘一定要自度度他,自度,我們依照經論修學沒有問題,度他,為眾生說法,說錯了怎麼辦?取這個方法就行了。須菩提依靠佛,如果錯了,那是佛說錯了。我們可以依靠祖師大德,像這次我們採取的本子是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,我們這個裡面一條一條從《講義》裡頭節錄出來的,我在此地介紹給大家。我講錯了,我沒錯,他錯了,我依靠他,他錯了,我不負責任,他負責任,後人可以用這個方法。因此我們選擇註解這是非常重要的,看看許多註解,哪個註解與經義最契合、最相應,這叫契理;同時要考慮,我們現代人的根性能不能接受它?如果也能歡喜接受,那就契機。江居士是民國初年人,距離我們不太遠,在古今註解裡面他是個專修《金剛經》的人,在這部經上下了四十年的功夫。不但他解,他有行,解行相應,他的《講義》就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。我們依靠這份資料,作為自己修學的參考,廣泛介紹給一般同修,我們用的這個方法,就是須菩提此地的啟示。所以學講經,真的講經是難事,但是用這個方法就不難。我們哪裡是講經,而是講古人的註解,經義太深了,我們講註,講註有錯誤,那是註解人錯誤,我們沒錯誤,這個方法就對了。

  「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,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。」這是事實真相,要曉得。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是真心、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;換句話說,一切眾生個個具足,所以佛在大經上常說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本來成佛的意思,就是一切眾生真心本性當中都具足無上菩提,所以它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在般若經裡面叫它做實相般若,實相般若就是無上菩提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我們用現代的話說,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每個人統統具足,不是外來的。雖然具足,可是心性裡面沒有這個名詞,沒有這個稱呼,這些名詞是我們人把它加上去的,本來沒有名詞。這樁事情,不僅在佛法裡,我們中國《老子》,現在我看美國人讀《老子》的也很多,有很多翻譯的本子。《老子》第一句話就是說,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名字是人給它起的,它本來沒有名字。沒有名字是真的,有了名就是假的,為什麼?有了名,你迷在名上就壞了。如何建立這個名而不迷在名相裡面,那就叫菩薩,那就不是凡夫,凡夫建了個名,他就迷在名相裡面。萬事萬法莫不如是,所以我們說為什麼凡夫見不到真相?被假名蒙蔽,真相就在面前,就是看不到。一真法界不在外面,就在眼前,我們被名相迷住了,墮在十法界裡頭。

  譬如說這個大家都看見,這就是一真法界。你看到了,說這是一條毛巾,你墮到十法界去了,你不是在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無名無相,不但名沒有,相也沒有。你們看到相,著了相,這已經是迷了,如果再說它是毛巾,迷上再加迷,兩重迷。不迷相的人看到是當體即空,那就不迷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,如來就是性,你在相上見到性,性是它的體,體是真空。怎麼見到空?你看到毛巾,你再一分析,這一拆開是一條線,纖維織成的,這個線再分是纖維,再分變成分子、原子、電子,分到最後才曉得這空的,確實不存在。有即是空,《心經》上講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給你講的是真相。很可惜的是,菩薩、佛跟我們眼睛看的一樣,人家看到這個是性、是真空,我們看到著了相,這就是為什麼人家住的是一真法界,我們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。境隨心轉,人家用的是寂而常照,照見五蘊皆空,他照見的。我們的見是情見,情是迷,迷執以為一切皆有,錯在這個地方。所以要曉得,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,真如自性裡頭什麼名號都沒有。

  「眾生因障而不顯」,剛才說過,著相是障礙,執著名更是障礙,我們要把這個障礙破除。人家罵我們,你是個狗,我們聽到就很生氣。其實如果你要想想,我們老祖宗最先叫這個東西就叫狗,那我們現在不都叫狗了嗎?名是假名,沒有一定的,你何必要執著假名!有智慧的人了解名是假名,只不過用它來傳達我們的意見,是個工具而已。表達我們意見,交流的一個工具而已,它只是工具,它不是事實。「障無一定,則除障之法,哪有一定」,這個地方的障,障礙自性、障礙真心,它沒有一定,太多了。因此除障之法,也就沒有一定,通常佛法裡面講八萬四千煩惱,意思就是說八萬四千種不同的障礙,佛就建立八萬四千法門。所以,佛法從哪來的?佛法是從眾生有障建立的。眾生障沒有了,佛法也沒有,眾生障沒有了,你還執著佛法,佛法又變成障,那就錯了。這是反覆說明,法尚應捨,對於佛法,我們用它而不執著它。正在用的時候也不把它放在心上,也不執著它,這才對,佛說的這些意思都在此地。「除障之法無定,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」,這個意思要明瞭。

  下面經文是解釋應當「雙非」,雙非就是二邊都不執著,二邊都要放下。

  【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】

  為什麼?下面說出來了。

  【非法非非法。】

  這叫雙非,「雙非者,即非法、非非法,即雙離」。法是法相,非法是非法相,法相是有,非法相是空,法相跟非法相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能夠執著,所以叫即雙離,二邊雙離。「亦即雙遮」,遮是遮止,「謂皆非也」。「長老此數言,圓妙之極」,圓妙在哪裡?真正懂得如來所說真實義,他真的明白了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,要把它應用在生活上,你就得快樂、就得自在。你的妄想執著分別、憂慮煩惱牽掛統統都消除了,那怎麼不快樂?因為你所有的這些,不是法相就是非法相。你為什麼日子過得這麼苦?就是因為你有執著,你不知道你所執著的是一場空,事實上統統沒有。你苦從哪裡來的?都從妄想執著上來的。妄想執著自性裡頭根本沒有,你的苦日子過得苦,你說冤枉不冤枉?本來跟佛菩薩一樣自在,現在搞得這麼苦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了解事實真相,那個生活的確不一樣,真的得大自在。再看底下這節註解。

  「佛經文句,應作面面觀,佛自言,我說法窮劫不盡,何況我等凡夫,可不從多方面去領會耶。」佛之所以能夠說法窮劫不盡,就是因為無有定法可說,無有法可說。這是從佛這邊說,如果從眾生這邊說,因為眾生的煩惱無盡,因為眾生的妄想無盡,所以佛說法就無盡。如果眾生妄想執著煩惱都盡了,佛就無法可說。禪宗裡頭所謂的口掛牆壁,沒話好說。眾生只要有妄想,只要有分別執著,佛就有法可說。這也說明,佛法是跟眾生法相對建立的,相對建立告訴我們這因緣所生法,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,所以當體即空。佛家有個術語叫緣起性空,凡是緣生的都沒有自性、沒有自體,當體即空了不可得,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領會、去體會。

  「如來所說之法,即無上覺,即究竟覺,究竟覺即無念。」達摩傳到中國來的禪宗,它的宗旨就是無念,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能大師說得很好,禪旨是以「無念為宗」。無念為宗從哪裡來的?從《金剛經》上來的,《金剛經》上教給你無住,無住就是無念。所以五祖以後都是以《金剛經》來印心,根據《金剛經》的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這部經是禪宗最重要的一部典籍。究竟覺就是無念,「經云,離微細念,照見心性,名究竟覺」,可見得江味農居士講這句話也不是他隨便說的,有經典做根據。「可見究竟覺即無念,無念如何可取,能取所取,皆要不得,故云皆不可取。」皆不可取,你就真的得到了,如果你有所取,你就得不到,你就錯了。這是講的無上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,你有個得的念頭,那個得就是取。有得的念頭、有取的念頭,就不是正等正覺,那就完全錯了。為什麼?你心裡頭還有雜念在,這個念就叫妄想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你有個念頭,有個得的念頭,有個取的念頭,就是妄想執著,你就不能證得。因為你的真心本性裡面乾乾淨淨,真的是一塵不染,你怎麼可以有個得的念頭?佛在大乘經論裡頭常常教給我們真心離念,真心在哪裡?離了一切妄念,真心就現前,真心裡面參雜著雜念,就叫做妄心,所以妄心跟真心實在講是一個心,真妄不二。就是因為你參雜著雜念在裡頭,真心的作用顯現不出來,參雜著妄念在裡面,顯出作用是虛妄的。那個虛妄的作用也很大,變現六道輪迴、變現十法界,都是妄心變現的,真心所顯的是一真法界。所以要記住,皆不可取,皆不可取就是一切都不可取。

  念佛人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如果真的照這樣做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念佛堂裡面常常說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句話跟這裡皆不可取是一個意思。統統放下,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就行了,這跟這個法門完全相應。有一絲毫放不下,還牽掛著,就不能往生,念佛念得再好,一天念十萬聲,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。為什麼原因?你心不相應。往生是清淨心往生的,心淨則土淨,信願持名是方法,真正的功夫是一心不亂,用這個方法達到一心不亂,這樣才能往生。記住一心,一心裡頭沒有念頭,有個念頭就是二心,所以皆不可取就太要緊了。記住前面都說過,皆不可取是講你心裡面,不是講事相。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,就是世間這些相絕不破壞,因為它沒有妨礙。世間一切事相沒有妨礙,妨礙是心,心裡頭有執著那就有妨礙,心裡面有相就有妨礙;要心裡頭沒有相,外面有相,心裡頭沒有相,那就行。

  我們可以做個比喻,像我們照鏡子,我們照鏡子你要曉得,鏡子裡頭沒有相,我們照的時候它也沒有相。所以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,要記住,正在照的時候就沒有相,不是說我們走了裡頭沒有相,正在照的時候裡頭就沒有相,你要向這上面去體會。我們用心要像鏡子,可不能像照相機的底片,那就壞了,那就著相。世間人的用心就是照相機的底片,那個相一重一重印一塌糊塗。它還不是個單純的相,印出來還很美的,一塌糊塗,重複再重複,心的污染多麼嚴重。所以用心要像鏡子。我們每天早上起來都洗個臉照照鏡子,照鏡子就要想到,我的心要像鏡子,雖然能現一切相,但是決定不染一切相。那不現相,不現相是死的,那是不可能的,心性是活活潑潑的,它會現相,現相而不染著一切相就對了,這叫功夫。寂照功夫是從這兒建立的。所以皆不可取這句非常的重要,前面說了那麼多,都是為了這一句,為什麼皆不可取。我們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才感謝佛對我們真實的教誨,我們才願意接受,才能夠依教奉行。

  「我們若執為真有無上菩提可證,是錯了,故云非法。」可見得佛講非法,用意是在此地。你要執著真有一個無上菩提可以證得的話,就錯了,所以說非法;如果你要執著沒有無上菩提,也錯了,所以說非非法。這個意思很深,諸位想想我剛才講的比喻,我們在照鏡子,你要說鏡子裡沒有相錯了,你要說鏡子裡有相也錯了,你一切都不執著,那就對了,什麼問題都沒有。這其中的義趣我不說了,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想,想不通,每天早晚照鏡子去想,哪一天想通了,你就開悟了。

  「如來所說的法字,是指一切法,法與非法,皆不可取。」所以此地舉個例子,佛講他證得的無上菩提,以這個例子來列一切法,這一切法包括我們每天生活、穿衣吃飯,點點滴滴這些小事都在其中。告訴你可以受用、可以享受,決定不能取,心裡頭不可以執著。也就是說,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凡夫在生活裡頭有愛、取、有,佛菩薩在生活裡頭跟我們一樣的享受,他心裡沒有愛、沒有取、沒有有,這就高明。所以佛菩薩的心像鏡子,照的時候他受用,他裡頭不沾不染;我們的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,一照就染,一照就著,不一樣的所在就在此地。所以人家生活是快樂的,我們生活是痛苦的,人家的生活是自在的,我們的生活是處處都障礙。

  「一切眾生及諸菩薩等,就性上說,皆是一真法界」,一真法界不在別的地方,就在現前,當下就是。我們沒有辦法證得,就是妄想執著,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,變成我們自己現前生活的環境。所以我們享受的,誰給我們的?自己變現給自己享受的。沒有人操縱,沒有人主宰,確實是中國人一句老話,自作自受,你怪誰?佛菩薩大慈大悲,幫助我們覺悟,所謂幫助覺悟,幫助我們明瞭環境事實的真相。當我們明瞭了,如果真的放下,明瞭是看破,不取是放下,看破放下,一真法界立刻就又恢復,返妄歸真。因為一切眾生跟諸菩薩,這就是說九法界有情的眾生,要從真心自性上說全是一真法界,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。

  「故佛之說法,自真如本性中,自在流出。」佛哪裡有法可說?佛沒說法,就是剛才講,眾生有感佛就有應,自然流露出來的。「我們要證自性,須先離心緣相」,這非常要緊。心緣相就是心裡面攀緣的想像,也就是經上講的妄想妄念分別執著,這都是心緣相,要離這個。「如何可取」,你有取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,這就是心緣相。「又要離言說相,如何可說」,言語把它用符號記錄下來就是文字,所以言語跟文字是一樣的東西,言說相不能執著,文字相就不能執著。馬鳴菩薩教給我們,你要想真正修學大乘,基本的態度就是要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,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,就是剛才前面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是名字相,名詞術語,不能執著,要離心緣相你才有門可入。如果你不能夠離這三種相,雖然修學大乘,你所學的叫佛學,不是學佛,是佛學,把佛法當作世間一門學術來研究,為什麼?因為你著相。如果離這三種相,你是學佛,你的結果是成佛,這個關係太大了。那個字顛倒一下,意思完全不同,佛學是世間法,學佛是出世間法,超越世間,離相重要。

  「離言說相,正是言語道斷。」你見到一切事實的真相,真相說不出來,不是言語能夠說出來的。佛以方便法,假設一個名相來說明,雖然假設名相說明,那個說明的言詞不執著,假設的名相不執著,我們透過言說、名相體會它的真相,這就是你會聽經,你會看經。「離心緣相,正是心行處滅」,你所得到的是寂照、照寂。「吾人在因地修行,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這段經文總歸也就歸結在這句,一定要離分別執著,於佛法、世法、一切法都不分別執著,就對了。

 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