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大意  (第四集)  1995/5/13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22-0004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五頁第三行,倒數第二個字看起:

  【所謂不住色布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。菩薩應如是布施。不住於相。何以故。若菩薩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
  我們看這一段,前面講到,世尊教導修菩薩道的人,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今天這一段文是解釋,哪些是行布施。行門裡面包含的境界之廣,實在是無量無邊。佛說經,把無量無邊的行法,將它歸納分類,這就便於說話。在這個地方,是將一切法歸納為六大類,這個六大類是怎麼來的?是從六根來的,眼所見的都叫做色,凡是眼見的都叫色,凡是耳能夠聽的都叫聲,鼻能夠嗅的都叫香,乃至於我們心裡面思惟的,就叫做法。所以這個根起作用的,眼耳鼻舌身意,對外面的境界,就把它歸納為色聲香味觸法,這就全部都包括了。無量無邊之法,一法都不會漏掉。所以我們看到這六個字,就是代表一切法。

  布施最要緊的是不住。本經修學的綱領,應無所住。為什麼要不住?因為這些法,都是因緣所生,並無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這個住就是執著,你要把它當真,執著一定要想得到它,那就錯了。不但外面的境界我們得不到,即使回過頭來看,看我們能得的,眼耳鼻舌身意,實在說,也不可得。前面講了,這個身是五蘊和合而現的假相,佛法說真假的定義,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佛法裡面講的真,就是永遠不變,那就是真。如果會變的,那就叫妄。我們想一想看,身心世界這一切法,哪一法不變?大概在我們感觸當中,唯一好像不變的,只有虛空!除了虛空之外,沒有一樣是不變的,都是在變的。所以剎那剎那不住,在剎那不住,也就是佛法常講的無常,無常就是不住的意思。因此佛教給我們,這個心不能安住在這些虛幻之法上。安住在這個地方就錯了,因為它不是真實的。

  既然一切都是虛幻不實,為什麼還要行於布施?前面說過,這個不住,是空有兩邊都不住,「有」不執著了,要執著個「空」,我們世間人認為,這是消極。而佛看到,你是錯了,你還是心有執著,「有」沒有執著了,你執著個「空」,還是執著!執著就是病,執著就不能見到事實的真相,必須兩邊都不著,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能夠見到。這是佛教給我們,相與非相,非相就是空相,都不可以執著。不執著空,就要行於布施,不執著有,就要應無所住,所以心地清淨,真誠清淨。在事相上,這事相雖是假,要認真,要不斷的為一切眾生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這一句是總綱領。用什麼方法?方法就太多了,無量無邊,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。

  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,就在生活當中,顯示無住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他每天到舍衛大城去乞食,著衣持缽,那就是行於布施。我們沒有看到他布施的相,確實我們是粗心大意,沒見到。他這一種表演,就是給我們大家做一個榜樣,做一個兩邊都不執著的榜樣,積極幫助眾生開悟的榜樣。點點滴滴,那個生活,他不是為自己,他是為眾生的。為自己,說實在講,他用不著。做個好樣子,給眾生看,讓眾生看到這個樣子去反省、去覺悟。由此可知,他用意非常非常的深遠。

  這裡面一句經文,就是說明,我們一天從早到晚,乃至於我們一生從出生到死亡,只要這個身體在世間,一天也不能夠中斷,念念都是在修布施波羅蜜。換句話說,念念之中,所有一切的行持,身體的造作、言語,一舉一動,都要給眾生做一個好榜樣,好榜樣還要叫眾生在這個裡面體會,得到啟示,佛法講,得有個悟處。從生活點滴當中,能夠悟出整個人生的真面目,也就是我們常講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這樣的生活就叫做菩薩行,菩薩用心跟我們確確實實不一樣。

  底下說:『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』。這是佛把教導菩薩的都說出來了,這是一個總結。下面解釋其所以然,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?『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』。《般若經》裡面,說福德說得很多很多,可見得它的確不是消極的。得福德,這是不住空。福德的確不可思量,福德不住相,諸位要曉得,福德就變成功德;功德要住相,要著了相,功德就變成福德。但是諸位要知道,不住相的這個福德,廣大而無邊際。著了相的這個福德,那就隨他的心量得福大小。他的心量大,得的福就大;心量小,得的福就很小。不住相,為什麼會變成得福很大?因為不住相,心裡面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沒有界限,這個心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所以修小善,得無量無邊的福德。何況此地講的這個福德,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世間任何福德,不能夠跟它相比的。

  下面世尊再用比喻來跟我們說,這個福德不可思量,究竟不可思量到什麼程度,再用比喻說。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】

  你的意思如何。

  【東方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】

  這兩句就是講十方的虛空,十方虛空廣大無有邊際!佛用這個來比喻不住相布施。

  【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。】

  就像虛空法界一樣,我們初學的人,聽到佛這樣說法,認為佛說的話,好像太誇大了一點,哪裡有這麼大的福德?其實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修福得不到這麼大的福德,就是住相!我沒住相,你沒住相,已經住了相。為什麼?我,我就住了相,就我相。前面講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你一起心動念,你就住了相!住相,那個福德就很小很小,真的是微不足道。

  所以你才曉得,我們修福,菩薩也修福,得的果報不一樣。譬如說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,我們布施他一塊錢,菩薩也布施他一塊錢,果報不相同。我們布施一塊錢,果報也就一塊錢。菩薩那個布施一塊錢,果報無量無邊,諸佛如來也算不清的。假如我們曉得這樁事情,當然你會發心學菩薩,菩薩怎麼個學法?《金剛經》上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理論與方法。末後世尊這是勸勉:

  【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】

  這個『但』是只要像佛所教導我們的去做就行了。我們看底下一章: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則見如來。】

  這是更進一步,說明無住布施的重要性。前面是說的六塵境界,我們一般講身外之物,身外之物這個施捨比較容易。現在就身相來說,這是更親切一層。『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』,這個「身相」是泛指一切身,並不是指佛的身,他沒有說佛身,只是講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」,如來是講真如本性,《金剛經》上,凡是說如來,都是講的真性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可不可以從相上去見性?尊者的答覆,也答得很妙,說:『不也』,這個不,不是否定詞,我們要把它看成否定,那就錯了。這個不也意思就是,不能這樣說法,這個是唯唯諾諾的一種答應,不能,不是這個說法。為什麼?這個意思是雙關的,底下講,『不,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』,這是一個意思;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,兩個意思。怎麼會有兩個意思?如果要一切都不執著,見相就是見性,就可以。如果還有分別執著,那就不可以,那從相上就見不了性,它是兩個意思在裡面。所以這個答得就很妙了。

  底下解釋,解釋一般人執著在相上,見不了性。『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』。說身相,從相上講。即非身相,就是從性上講。所以此地講如來說,相不是性。佛底下就印證他的話:『佛告須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』。這是給他印證,不但六塵之相是虛妄的,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,這個外面境界是虛妄,身相也是虛妄。這個地方的凡所有相,包括身相。這四句是《金剛經》上很有名的四句話。我們全經要是記不住,這四句記下來,好!常常放在心裡,遇到一切境界,念念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」。

  怎麼叫見一切相非相?你看出一切相都是假相,眾緣和合而現的幻相,這個相決定不是真的。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畫面一樣,那個相是幻相,不是真的。你們天天都看電視,能不能掉轉頭來,看這個世間都是電視,那你就成佛了,就成菩薩了。你對於這個世間相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在這裡面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看破放下!為什麼看電視是假的,這個就當真?這就叫迷惑顛倒!這些相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!知道假的,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。這個世間,說實實在在的話,沒有真的,全是假的,這佛說的沒錯,皆是虛妄。為什麼?妄心變現出來的境界,它不是真心變的,妄心變的。妄心就是我們常講,三心二意。世間人三心二意常常掛在口頭上,三心二意是佛教的術語。三心就是阿賴耶識、末那識、意識,這叫三心。八識也叫八心,說的是這個。二意: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,二意。三心二意,凡夫用這個心,不是用真心;佛菩薩用真心。

  真心跟妄心的差別在哪裡?真心不變,常住真心,永遠不會變的。妄心,剎那剎那在變,自己都保不住自己,今天這個想法,明天又變了。自己都不能保證自己,你還能保證別人嗎?所以人家對你好,說我真心愛你,你點點頭笑笑,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真心愛他,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,會變,變得好快!知道是假的,你就不執著了,大家相處就很自在,不要那麼認真去計較。唯獨佛菩薩是真心,所以佛菩薩不叫愛,換個名詞叫慈悲,慈悲就是真的愛心,永遠不變的愛心。

  要緊的,佛教我們要能夠在一切相上,見到它的真相,真相就是非相。看見它是眾緣和合假現的這個相狀,全是假的,這就見性了。如來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說穿了,就是事實真相。這事實真相你才能真見到!這個要緊,能夠見到事實真相,這就不迷了,這就叫佛,叫菩薩。見到究竟圓滿,就叫佛。見到真相,還不能徹底圓滿,那叫菩薩。所以菩薩見到的是真相,決定不是虛妄。

  【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。】

  尊者很慈悲,佛給他說,他是完全能夠領會,但是他想佛這樣甚深妙法,這一般人聽到,能真的相信?這個『實信』,就是真的相信。實信是對於佛所講的道理跟事實真相,有相當程度的了解,他不懷疑,他真的相信,這才叫實信。

  【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】

  世尊這幾句話很重要。這個意思就是告訴須菩提尊者,你不要小看了眾生,眾生裡面也有大根器之人。不要說現前佛說這個經,人家聽到的時候,也確實有能夠相信的。即使『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』,這個後五百歲,有種種的講法。有人說,是佛滅度之後的五百年,但是一般古大德的說法,都是講以五百年為一個階段,後五百年,就是第五個五百年,釋迦牟尼佛滅後第五個五百年,這是去佛很遠很遠了,要照我們中國古德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,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,就是第六個五百年都過去了,我們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的開端,但是我們也不能夠死在句下,這個意思就是,去佛很遠很遠的意思,這是正確的。去佛很遠很遠。

  『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』。章句就是佛所講的經文裡面所講的道理。『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』。去佛五個五百年,是二千五百年以後,還有人能夠真正相信,能夠真正的接受。這是告訴須菩提,不能小看眾生。給須菩提說,實在講是給我們說的。須菩提是代表我們,我們的的確確是輕估了不少眾生,這個看法是錯誤的,最大的錯誤,造成自己嚴重的煩惱障。為什麼?輕視眾生,瞧不起別人,當然就抬高自己,貢高我慢。根本煩惱裡面,貪瞋痴慢。你看看,僅次於三毒就是慢。慢,人人都有,只要是六道眾生,沒有說不傲慢的。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,人家總不如我!

  過去李老師講經,常舉比喻給我們說,他說你看,在台灣沒有,從前在大陸要飯的,這要飯的在社會上,根本沒有地位,貧賤之極。貧是沒有財富,賤是沒有地位。他說做大官的,有錢的人,走到他面前,他還哼一聲:「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!」你看看,他的心還是傲慢,還沒把人家瞧在眼裡。這個念頭,增長我慢。佛法要斷煩惱,你有這種念頭,你的煩惱就很難斷!

  因此,大乘經裡面,教我們學普賢行,普賢行的心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,一切恭敬,沒有一個眾生敢輕慢的。你看善財童子的參學,學生只有自己一個,除自己之外,都是老師,都是善知識。一律都恭敬,善人,向他學善的地方。惡人,他做的那個惡事,也是善知識,我好好的反省、檢點,不犯他的過失,都是老師!一個從正面教導你,一個從反面教導你,都是恩師!那怎麼敢輕慢。這個地方含的意思很深,叫我們千萬不要有輕慢眾生之心,這個念頭要不得。下面再說出來,這說的都是真話:

  【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。】

  這個『諸』是多,種種善根。由此可知,持戒修福不容易。持戒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守法。一個歡喜守法的人,歡喜修福的人,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,世尊滅度第七個五百年。經上常說,我們這個世間,叫五濁惡世。濁就是污染,惡就是造惡業。十惡,身,造殺盜淫;口,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;意,貪瞋痴。在過去,讀佛經讀到五濁惡世,我們很不容易體會那個社會的狀況。今天我們看看這個社會,跟佛講的簡直叫一模一樣。而且這個濁惡還在加速度的發展,看不出它止住的樣子,這不得了!

  大家都造業,都不守法,你還肯持戒守法;大家都不肯修福,你還肯修福,這不是平常人,這個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這個人不是凡夫!《金剛經》上也說,他不是個普通人,他是過去生中,無量劫來,已經於『無量千萬佛所,種諸善根』。他有這樣深厚的善根,所以這個濁惡,對他不能夠影響。在這個五濁惡世,他還是守規矩,他還是守法,還是肯修福。聽到佛講這些大乘經典,他歡喜,他能夠理解,他能夠接受,他能夠依教奉行。這是說明,縱然去佛時遠,眾生的善根是不會磨滅的。

  【聞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。得如是無量福德。】

  底下講他得福。『乃至一念生淨信』,這一句裡面含的意思很長,就是前面這兩個字,一念生淨信是短,時間短,何況聞了之後,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證,那個善根必定就更加深厚。即使是一念生淨信者,這個著重在淨信,著重在這個淨字。『如來悉知悉見』,諸佛如來都知道,不但是佛,佛菩薩知道。俗話說得好,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,鬼神有些能力比我們強,佛在經上說,鬼神有五通,他們的五通是報得的,他不是修的,他沒有漏盡通。但是他這個能力大小不一樣,要是知道七天以內的事情,未來七天的事情,鬼神有這個能力,再遠那就不見得了,那要看他的功夫,大概七天之內的事,鬼神有能力知道。何況諸佛菩薩,煩惱斷盡了,盡虛空遍法界,一切眾生種種心念,念頭,沒有不知道的。這些事《無量壽經》上也講得很清楚。

  所以佛看到,即使一念淨信,都得『無量福德』。可是學佛,即使善根深厚,要遇不到善知識,沒有好的善緣,外面境界誘惑的力量太大,難免不受影響,他一念醒了,覺了,過幾天他又退心了,又被外境迷了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他雖然又被迷了,那個一念覺,很難得,雖然像石火電光,閃電一樣閃一下,你想想看,無量劫從來都沒有亮過,忽然亮一下,雖然時間很短,都很可貴!他這個閃光有一次,他將來就會有第二次,有第二次,就會有第三次,慢慢愈來愈密集,那個效果就成就了。縱然是很短暫的一念淨信,福德是真的,福德他不能享受,他又被迷了,又被外面境界迷了。

  所以修學環境非常重要,古德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修行的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面,人跡不到的地方,也就是交通非常不方便,在那個地方進修。現在麻煩了,現在在這個地球上,找不到這個環境。雖然深山,交通便捷,馬路都開上去了。馬路不方便,纜車上去。我聽說黃山現在都有纜車上去。寺廟裡面也有電視機,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事情,他都知道。你就曉得,現在這個環境修學多麼困難。所以古來那些高僧大德,要生在現在一樣不能成就!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現代人的成就,那古大德見到了,甘拜下風,沒有話說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所以現在修行環境,這個障礙障緣太多了。

  【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無復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無法相。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】

  這一段先從正面說,再從反面說。說明淨信,這段是說明淨,什麼叫淨信?必須四相都不執著,空有兩邊都不執著,空也不執著,這個心才叫淨,這樣的信,才叫淨信。淨是這樣的標準。由此可知,心裡面還有分別,還有妄想,還有執著,我們很信佛,那個信不叫淨信。這樣的信,福德是很有限量的,不是無量的。

  由此可知,都在一個清淨心上,只要取相,心就不清淨。『取非法相』,就是著空,取相是執著有。取非法相是著空,著空心也不清淨。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,你這四相才離開!

  這一段經文說得很好,一個有深厚善根的人,還是迷在境界裡面,但是那個深厚的善根,有時候也會起現行,也會起一點作用,短暫時間見性,他清淨心現前,他相信,即使這樣短暫的一念信,那個福德就不可思量。剛才說了,這是真正的覺悟,如果能夠保持,那就無量功德。《楞嚴經》上講「淨念相繼」,一念淨信,是淨念相繼的根本。淨念相繼就成功,就成佛了。底下世尊為我們做一個結論:

  【是故不應取法。】

  『法』就是相。

  【不應取非法。】

  『非法』是空,法是有,兩邊都不能取!這個取就是執著的意思,不可以執著。

  【以是義故。如來常說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說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。何況非法。】

  這個『筏喻』,是世尊在小乘經裡面常講的,常常用這個來比喻,叫大家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為什麼?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是因緣所生法。我們看一切經,一開端,序分裡面有證信序、有發起序,發起序就是這個法會的因緣,什麼原因才有這個法會,可見得它是緣生法。因緣不具足就沒有法了,證信序裡面給我們講,必須六種緣具足,佛才說法。所以佛法也是緣生的,緣生之法,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。我們可以受用,不能執著。假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的生活會非常快樂,非常幸福美滿。一切法我們可以受用,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

  譬如我講經,講席當中也常常說,像這個道場房舍,我們有使用權,我們使用,我們享受!決定沒有所有權。你要認為所有,是我的,那你的苦來了。我們說得最淺一點,這個房子是你的,這個燈和水電要繳費,還要繳房租,還要維護,你看囉嗦,麻煩不麻煩!苦死了!我有使用權,那就自在了!我在裡面講經,講一個小時,使用一個小時,你們大家在這裡多享受,一個半小時走了,離開了,你管都不管它,想都不想它了,這個多自在!明白這個道理,你的一生過得多幸福多快樂,這是覺悟了。不覺悟的人,拼命要佔有!佔有,太苦太苦了。其實他如果說真的能夠得到,我也很佩服他,我也點頭同意,得不到!

  前天有同修,從台中過來給我說,說是煮雲法師有個道場,在太平鄉,建得很壯觀。我沒有去看過,不過這個事情我知道。煮雲法師過去在鳳山蓮社做住持的時候,他曾經請我去講經,每個月去一星期,這是早年,很早了。我在他那裡講了三年,每個月去一星期,講了好幾部經。我跟他是很好的朋友,他那個時候想建個道場,跟我說,我勸他不要幹。我說:「鳳山蓮社不錯,很好!這裡又沒有人趕你走,你何必。」「唉!這不是自己的。」他們那裡有個董事會,請他做住持的,聘請他的,不是他的。他一定要搞一個自己所有的,我就跟他講,你年歲大了,可能你那個廟沒有蓋好,你就……。結果果然被我說中了,廟沒蓋好,他就死了,就走了,給我說中了。太操心了,累死了,不能幹這個事情。

  我前年在加州,有個同修來問我,法師,你要不要建道場?我就告訴他,我說現在中國大陸請我去講經的地方,道場,不只三百個,我一個地方去講一個月,我說從今年講起,算算要講到一百多歲,我說你想想看,我要道場有什麼用?每個地方去講一個月,人家把我當貴賓來侍候。我有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,你說這個多快樂。頭腦要冷靜,事情要看清楚!才過最幸福的、最快樂的日子。只要是講操心的事情,決定不幹。你們不要說別的事,你們的供養,數鈔票,我決定不幹,髒!細菌很多!從來不聞不問,根本就不理會,這樣才自在,生活才快樂。

  「筏喻」,筏是小船一樣的,我們過河要用這工具。渡到河那邊,這個筏就不要了,就丟掉了,這是小乘經上所說的。現在在此地這個意思,就深了一層,過了河不要船,我們現在沒過河,沒過河,佛法也能不要?今天意思在這裡,我們還沒有得度,沒有得度的時候,你就能夠,我不廢法,我不執著法。這個法尚應捨,捨就是不執著,不是法不要了。法我一樣要,我絕不執著。你就得自在了。

  底下『非法』的意思,是含一切世間法。這世間所講的空有,都包括在其中。這個意思就深了,為什麼要捨?諸位一定要知道,身心世界都不是實在的。今天這個世間,許多傑出的大科學家,他們知道。他雖然是知道,習氣還是斷不了。斷習氣難!佛經上常講,煩惱易斷,習氣難斷。阿羅漢,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就是貢高我慢確實是沒有了,斷掉了。有很多阿羅漢,習氣還在,這我們經典上看到,他平常對人那個態度,他成了一個習慣,習慣還在,那個傲慢的樣子。他確實有沒有?他確實沒有,對人是很尊敬,可是那個態度還是一個樣子,還是那個老樣子,還在,還改不掉,這叫習氣還在,習氣很不容易斷。辟支佛他習氣斷了,阿羅漢習氣沒斷,煩惱雖然斷了,習氣沒斷。由此可知,斷煩惱也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情。

  可是理事都要明瞭,要認真努力去做,就從布施下手。我早年剛剛接觸到佛法,我這個緣比大家是要殊勝,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,介紹大概只有一個多月,我就認識章嘉大師,也是一個朋友介紹的。所以最初的三年,是章嘉大師指導我的,我這個基礎,他老人家奠定的。

  我記得我第一次跟他見面,他住在青田街八號。那個時候,他好像只有六十多一點。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:「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,我很有興趣修學,但是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就能入進去?」我很著急!他,就非常慢,他慢吞吞的。我這個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,他就坐在那裡不動,看著我。看了半個鐘點,一句話都不說,看了半個鐘點,他看著我,我也看他。我們就在那個小客廳,兩個人對坐著對看。章嘉大師教學的方法高明,一句廢話沒有,半個小時下去,心定了。他是在大定當中,我定不下來,我這樣被他搞了半個鐘點,我也定了。因為我一直在等,等他回答我。等了半個鐘點,他才說了一個字,說一個「有」,有字下面又沒有,又不說了。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鐘,沒有那麼長了,等了五分鐘,說了六個字: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他講沒有我這麼快,他講的話很慢很慢。所以他的態度給你感觸到,完全在大定之中。我第一天向他請教,他就教給我這六個字。這六個字,我聽到的時候,懂得這個意思,要看得破,要放得下。

  我接著說:「從哪裡下手?」這一句話,差不多又等了十五分鐘、二十分鐘的樣子,兩個字:「布施」。所以我覺得頭一天跟他見面的時候,差不多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,就說幾句話,但是這個印象就非常非常深刻,你一生都不會忘記。我告辭的時候,老人家非常親切,送我到大門口,拍拍我的肩膀,告訴我:「今天我告訴你六個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」

  我跟他第一次見面,聽到他這個囑付,就真幹!就真做!去布施。六年真是身外之物就捨盡了,還有一床鋪蓋、幾套換洗衣服,其他的都捨掉了。真的去做六年,統統捨盡了,心清淨了。似乎在那個時候,有很多事情可以預知。所以佛法沒有別的,布施而已。

  以後讀了《金剛經》,章嘉大師講的就是《金剛經》的東西,要能放下,要能捨,實在講愈捨愈多!這到後來我們才曉得,捨是種因,福德是果報。愈捨愈多,捨財得財富,捨法得聰明智慧,捨無畏,捨無畏是幫助別人,安定別人,人家有恐懼有困難,你能夠去幫助他,使他能夠心安,這個叫無畏布施,得健康長壽。愈施愈多,愈多要愈捨,福報決定不能住,決定不能享,一享就壞了。如果你有福報不享,有福讓一切眾生去享受,你這個福報是永無窮盡的。自己一享受,實在講不會長久。這一點是在本經後半部就說到了,佛囑付這些菩薩,不要去享福報。

  釋迦牟尼佛,就做個榜樣給我們看。他已經成佛了,修行人地位達到登峰造極,他不享福,他還出去托缽。他依然行腳,到處去弘化。世尊當年在這些精舍講堂,就是我剛才所講的,他有使用權,他沒有所有權。本經祇樹給孤獨園,所有權是祇陀太子、給孤獨長者的,這個道場是他們的。世尊只是在他這裡講經,哪一天經講完了,別的地方請,他就到別的地方去了。所以世尊毫無牽掛,也毫無留戀。你如果有所有權,你有牽掛,你有留戀。唉呀!某個地方是我的家,那個地方怎樣,還常常會想著、念著,打妄想!所以沒有所有權,就不打妄想,沒有妄想了,隨緣就得大自在。再看底下這一分,這一分經文不長。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】

  前面說的是身,說境界說身,這個地方則說法。我們世俗人常講,修行得道了。那個法,得法,就是得道。得道,他得的什麼道?成佛了,得的什麼法?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一句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,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阿翻作無,耨多羅翻作上,三翻作正,藐是等,底下這個三是正,菩提是覺,無上正等正覺。這一句的的確確是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的,當年譯經的大德,不翻,這個叫尊重不翻。佛得的是什麼?佛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這一句梵語保留下來,叫尊重不翻。佛真的有法可得?『如來有所說法耶』,真的有說?諸位要看經文上,他都用如來,如來得,如來說,如來是從性上講的!性是清淨的,性是無念的,哪有得?哪有說?

  【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】

  須菩提尊者的答覆,就沒有說如來,說佛,釋迦牟尼佛,從相上講的。

  【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。如來可說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。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賢聖。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】

  這是事實真相。尊者的答覆也相當謙虛。因為自己沒有成佛,佛的境界怎麼知道?只能夠說平常,常常聽佛所講的,以我了解佛平常所講的,大概是這個樣子。這是提出他自己修學的報告。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,沒有定法,這是真的。如果要是有定法的話,我們修行的,應當有個一定的法門,不能夠說無量法門,不能夠說是八萬四千法門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得什麼東西!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所以說法門無量,殊途同歸。又說法門平等,雖然是無量,但是它平等。因為它都是達到一個目的,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因此確實沒有一定的方法。為什麼?因為無上正等正覺,要用現代的話來講,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。究竟圓滿智慧,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有的,它不是從外面來的。本有的智慧,我們迷失了,迷了。每個人,他迷的不一樣。譬如世間人,大家都迷了,雖然都迷,我們要仔細冷靜觀察,我們迷的也不一樣,很明顯。有人迷在財上,有人迷在色上,有人迷在名上,那很顯然的就不一樣!要破迷,當然不能用一個方法,所以法門就無量了。

  從粗顯地方你就能體會到極細微,的確這是相當相當複雜,所謂無量因緣!因此要開智慧,確實沒有定法。所以佛給我們說法,只是一個大的原理原則,細的方法太多太多了,因人而異,因時而異,因處而異,哪有一定的方法!那個法本來如此,佛說法可想而知,佛也沒有定法可說。不但佛沒有定法可說,簡直可以說,佛是無法可說。佛給我們說的一切法,無非是提供我們一個參考的意見。他是從側面來幫助我們,真正破迷開悟,是自己的事情!所以大乘經上常講,佛不度眾生,道理是在此地。眾生誰度的?自己度的。自覺、自悟、自度。佛只是給我們作增上緣而已,但這個增上緣非常重要,所以佛所說的法,是無有定法可說。

  佛法我們可以用,它既然不是定法,由此可知,它的用途必然也是有界限的,像現在我們訂的這個法律條文一樣,它有時效,過了幾年,這個社會狀況不一樣,用不著了,這又要修改才行,不修改就行不通了,佛說的法亦復如是,原理原則永恆不變,那些細微的一些方法,要隨時去變更。那個不是死的,是活的,只要方向目標、原理原則不變就對了。

  我們今天把住一個方向,這個方向,它也有三個。這是講的總的,裡面也是三個,覺、正、淨。我們修淨土的,就抓住一個清淨心,你看用什麼方法能叫自己心清淨。這個方法對我現前來講,就很有效果,很有用處。這個方法,不能幫助我心得清淨,它對我就不適用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別人適用的方法,我未必適用。我適用的方法,你也未必適用。各人的病不一樣,我害病吃這一服藥,這個藥,你害病了,你拿我這個藥吃吃看,行不行,吃的不對症,就吃死!不但沒有醫好,醫死了。佛法也是如此,所以法要對機,藥要對症,這不可以不知道。佛法要不契機,就害了法身慧命,那個傷害就太大太大,比這個身命要嚴重得很多。所以法不能執著,我們用它,不要執著它,這個就對了,才能夠真正得到它殊勝的利益。

  可是佛法,底下講到解分的時候,要深解。不深解,你要錯會意思,那又壞了。像這些佛法之難,難在這個地方,要解得深,要解得圓,要解得透徹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運用就自在了,不會把它用錯,就得大自在,真的是很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如果你把它解錯了,曲解了,你去運用的時候,不但不得利益,可能反受其害。這是古人常講的,學教,死在句下。持戒,死在戒條之下。那就是不解!不能夠活用,佛法字字句句是活的,活活潑潑的。

  末後這一句話說得非常之好,一切賢聖,賢是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菩薩;聖是地上菩薩,從初地到等覺十一地,這些菩薩們的差別在哪裡?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無為法就是見性,見性有偏有圓,程度不同,才有這些差別。他們都懂這個道理,都能夠運用這個道理,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,他不著相,他不執著,他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幫助他開悟,幫助他恢復自性,是這樣才有這個菩薩的階位。由此可知,這個階位也是假設的,也不是真的,是修學過程當中產生這麼一個現象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