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大意  (第七集)  1995/5/16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22-0007

 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六頁第四行,從最後一個字看起:

  【爾時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云何應住。云何降伏其心。】

  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本經在問答上,這一個字的差別,它的意義就不一樣。我們看尊者這個地方的啟請,跟經初似乎是相同,其實諸位要是仔細去看,意思不一樣,確實是大異其趣。在前面,翻開來,在第二面,我們回到第二面,第二面倒數第二行,我們看看尊者啟請的話,從當中看起,就是第五節,「世尊,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」,你看跟這段文,只有一點點差別,前面是「應云何住」,這個地方是『云何應住』,你看看就差這麼一點點,意思就不一樣,完全就不相同了。

  我們把上下兩部分的大意略說一說。本經世尊說得很清楚,它的對象是為發大乘者說,是為發最上乘者說,可見得確實是一部大經,不是給一般普通對象的人。我們也是初學,初學沒有關係,關係在發心,心量廣大的人,念念希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這種心量就是大乘人。如果發心發得很究竟、很圓滿,我們幫助廣大的眾生,要幫到什麼程度?一定要幫到每一個眾生都成佛了,要發這樣的心,就是最上乘心。大乘跟最上乘差別就在此地。像地藏菩薩在《本願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。那就是最上乘心。所以有很多人問,地藏菩薩成佛沒有?地藏菩薩在形象上沒有成佛,實際在他斷證上來講,他早就成佛了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許許多多的諸佛,十方諸佛,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。學生都成佛了,老師哪有沒成佛的道理?不過他不願意成佛,他留在菩薩的位次上。

  佛跟菩薩度眾生稍稍有一點不同。佛的身分是代表師道,代表老師。師道非常尊貴,尊師重道。所以學生跟著老師學習,叫求學。你要到老師那邊去求,懇求老師教導。決定沒有說是你不求,老師會來找你教你,沒這個道理!師道的尊嚴就沒有了。對老師不尊敬,換句話說,你就學不到東西。老師的東西再多再好,你對老師沒有恭敬心,你就學不到。佛法裡面,祖師大德也常講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。菩薩就不一樣,菩薩的身分,跟大家是前後同學的關係,菩薩是佛的學生,早期佛的學生,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,所以菩薩是我們的學長,學長帶學弟,就沒有那麼尊重,也沒有那麼客氣。老師不能夠找著你來教你,可是學長可以。你不去找他,他可以找著你來,他可以到你家裡頭來教你,所以學長比老師方便太多了。有好的老師,也要有好的學長,沒有好學長帶領我們修學也非常困難。這就是常講的,一個人要想在學業道業上有成就,除了好老師之外,好的同參道友,能夠在一起切磋琢磨,學業道業才能成就,這是講到師道。

  因此許許多多諸佛如來,當他在示現的時候,哪個地區與他的緣很深,而這些有緣的人,又必須要現佛的身分去度他,他就現佛身分。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,三千年前在古印度,降生示現,是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。許許多多的菩薩,像我們很熟悉的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勢至,這些人早已經成佛了,在他自己那個世界裡,他是佛,到我們這個地方來,他就是菩薩。同樣一個道理,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是佛,到他方世界,他就是菩薩。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曉得,所以他是以佛的身分示現,或者以菩薩的身分示現,或者是以聲聞緣覺、天人的身分出現,不一定,完全看眾生的機緣。就像《普門品》上所說的三十二應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樣的身。

  這說明本經對象是大乘人,是發無上乘人。無論是大乘小乘,我們在《金剛經》前面看到,小乘,像四果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,總離不開無住這個原則。若心有住,有住就是有執著,就不行。正如同世尊在本經上所說的,要離相!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可見得不離相不行。小乘初果要不離相,初果須陀洹他也沒法子證得。這是沒有例外的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沒有例外的,這也就是學佛的人那麼多,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,原因在哪裡?沒離相!關鍵在這個地方。

  同樣的道理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念佛的人很多,幾個人往生?一萬個念佛的人,往生的也不過是兩個三個,這不成比例。道理在哪裡?還是在這個地方,沒能離相!念佛之人,必須把娑婆世界一切人事物相統統捨掉,這才能往生。比其他法門的方便,就是我們可以抓住西方極樂世界的相,但是要把這個世界的相要捨掉、要放下,才能去得了。又想到極樂世界,又捨不得這個地方,那就沒有法子了。

  可見得這個無住,是我們這一生當中,修持成功與否的關鍵。本經的前半部,是從境界上說明無住,從境界上,境界最親密的身體,身體也是境界,身外之物,就是我們生活環境,當然比較上疏遠一點,這在我們前面經文上都看到的。色聲香味觸法,身外之物!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不能執著,執著是錯誤的。身體也不例外,也是因緣所生,也不是真的。前面講了,身相,三十二相,後半部講到大身,大身是指報身,也不能執著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凡所有相裡面,包括佛的應化身,包括佛的報身。佛成佛了,對於身相也不執著。這是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,現身說法。不是他叫我們不執著,他執著,他也不執著!這才顯示出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正智,就是真智慧!由此可知,妄想分別執著是迷情,沒有智慧。有智慧的人不會幹這些事情。般若智慧跟情識,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很清楚能夠辨別出來,執著這個念頭就是情識,一切不執著,就是自性裡面真實的智慧。所以佛教我們一切都不要執著,目的何在?恢復我們自己本具的般若智慧。這個智慧現前,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沒有兩樣!

  經上講的一切諸佛,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,沒錯!讀《金剛經》,這個精要的意思一定要把它抓住,要明瞭。我說抓住,都有語病,抓住不又執著了,有語病,這個很難講,所以一定要明瞭,這是《金剛經》中心的意思,我們能在這上下功夫,也就是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,這樣子兩邊都不執著。那就對了。

  在前半部,剛才說過了,佛是為發大心,發最上乘心,為他所說的。佛教他,這個人已經發心了,但是不知道那個心怎麼發法,不知道怎樣幫助眾生,不知道怎樣伏煩惱、怎樣斷妄想,他不知道!所以佛教給他離開一切執著的方法。但是這個離開,總得先離開粗顯的執著,很粗很明顯的,要從這個地方斷起。我們迷是從極微細的迷惑,逐漸逐漸嚴重,可是要斷惑,先要斷外面最粗的,再斷裡面最細的。有人講好像穿衣服一樣,我們穿第一件,穿的是貼身的汗衫,然後一件一件往外面加,脫衣服,要從外面脫,不能從裡面脫,一直脫到最裡層。迷跟破迷的現象就像這個樣子。所以這個境界是很粗的現象,告訴你五欲六塵,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不是真實的。境界可以受用,不能執著。只要心裡頭不執著,你的受用就自在了,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!確確實實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障礙在哪裡?就是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就障礙了。若不起心不動念,沒有障礙!法界原本是一真,一個念頭動了,法界就變質了,千差萬別。首先教他從境界上遠離,說明生妄想分別,就是諸濁的病根,佛教給我們離相。教我們離相,就是教我們把一切執著放下,把一切執著捨棄。

  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明白,真正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不是講在事上離,心上。事,沒有障礙,心裡頭離。事上要障礙,那一切眾生如何能修菩薩道?我們看《華嚴》最後,世尊為我們表演的,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」,五十三位菩薩,也是五十三位諸佛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佛,這個佛就是天台家講的分證佛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分證佛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,四十一尊佛!這些人修菩薩道,證佛果,證的是分證佛果。都在自己本分的事業上,各行各業,沒有離開你日常生活,沒有離開你的工作,他修的是菩薩道,他成佛了。由此證明,事事無礙,不但是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
  修菩薩行,證佛果,不要換個境界,不需要,不需要換個身分,一定要出家,一定要找個深山,沒用處,一樣也不成功!就在你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在你工作當中,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。那個一切善怎麼修?把你自己本分工作做好,那就是修一切善。盡心盡力把它做到盡善盡美,心裡頭若無其事,就是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的,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,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』,就是真正利益一切眾生的真菩薩。

  菩薩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大眾當中的模範!大眾當中的榜樣!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希望大家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。你是一個學生的身分,你就做到所有學生裡面的好榜樣,最好的學生。你是老師的身分,在這個世界各種學校裡面,你是最好的老師。那就是菩薩。你是一個商人,做生意買賣的,你在全世界商業界裡面是模範商人,菩薩,菩薩商人,佛商人。不要改變身分,不要改變行業,就在本行裡面,修六波羅蜜,就成菩薩,成佛了。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看到的,這就證明佛法的修學,真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一切障礙是心裡頭,事上沒有。修行人說事上有障礙,你就根本不明道理,你不知道用功的方法。你要是明理,知道用功的方法,境界上沒有障礙,順境逆境都沒有障礙,這是世尊在此地教給我們的。怎樣才能夠像世間人講的突破種種障難?那就是把分別執著空掉了,兩邊不著,明瞭一切皆非,這就是般若智慧現前。唯有這個智慧獨真,其他的都是虛妄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!世尊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為我們說說明白了,這《金剛經》也就講完了。

  這裡看到須菩提尊者又這麼一問,問的話好像跟前面是一樣,字稍微顛倒兩個,意思完全不一樣。怎麼不一樣?前面是發心還沒發,佛教他怎麼個發。後面是已經發了心,已經在做度眾生的事業,在斷煩惱,在伏煩惱,已經在搞這些了。所以你看看那個經的味道,「云何應住」,為什麼?佛為什麼要教給我們一切都不住?的確這個老修行的人會想到,佛為什麼教給我們一切都不住,可見得這個意思就深了,比前面的意思深得多,所以後半部是從心上說,就不是從外境,從內心裡面,這個內心就是觀念。觀是看法,念是想法,從你一切看法想法上來說明無住的道理。後半部講三心不可得,這是說明般若的理體,般若的本體。由此可知,前面講的是智慧的作用,現在要講智慧的本體。智慧本體是什麼?是真心,是本性。所以後半部是為已經發大心,已經在修行,是為這些人說的。

  發心,這是我們常常能夠見到,也能體會得到。「我能發,我度了不少眾生,我在伏煩惱!我能斷妄想!」這是已經在行菩薩道裡頭,往往不知不覺習氣又現前了。這種習氣現行,要說得好聽一點的話,真正心正行正,沒有邪思,走的都是純正的,也是世間有漏的善法。為什麼?不能見性!沒有辦法超越三界。這些念頭,我們一般人看起來無可厚非!佛說不行,還要把它捨棄掉,所以後半部教我們離開這些執著,是微細的執著,心裡面那個觀念微細,不像外面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那麼樣明顯、那麼粗,那個離還好。這從心裡面離開微細的分別執著,換句話說,就在起心動念的時候,就不能住,不能夠住著了。換句話說,這是教你離念,前半部教你離相,後半部教離念。離念是把能執著的捨棄了,離相,相是你所執著的,念是能執著,所以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要深得多了。其實前面所講的,離相當然念也在其中,能離相,念也就離了。能離念,相當然不必說了。所以這兩者關係非常密切。

  菩薩行菩薩道,而不能夠明心見性,毛病就出在這裡,就是他微細的觀念沒有能夠洗得乾淨,就出了這個毛病。所以菩薩在大乘法裡面,講權教菩薩,權教菩薩沒見性,實教的菩薩,實是真實,那就是斷這個微細念,明心見性了。這是權實差別,就在這裡區別,就可以分得很清楚。所以佛在後半部講「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不要以為真的有一個法字,發菩提心。實在講,無有法。

  這個地方很難體會,佛天天叫我們發心,怎麼沒有法子發?我們現在功夫不到,有方法發菩提心!有法子!到你真正功夫進展到一個程度,發的念頭不能有,菩提心這個名相也不能有。你心裡頭還有個發的方法,還有個菩提心,你就又執著,又錯了。菩提心有沒有?有。菩提心發有沒有?有。不可以執著,可以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決定不能執著,連名字也不能執著。不但無有法發菩提心,無有法名菩薩。不但無有法名菩薩,無有法名佛。這些都是名相,名是假名,中國老子都曉得,名可名非常名!名是假名,名不能執著。

  由此可知,清淨心中,一絲毫的沾染都不能有,有一個佛就壞了,心就壞了。所以參禪的人,禪宗公案裡頭說,念佛一聲,要漱口三天。這就是說清淨心裡頭,一絲毫都不能夠沾染,那才叫佛。有一個佛的名字,就不是佛了。有個菩薩的名字,他就不是菩薩了。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領會,真正體會到了,那跟前面的境界相上恰恰意思相反,相反是小乘。前面說一切法皆是非法,後半部說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前半部一切皆非,後半部一切皆是!只要離一切相,就是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,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,一切皆是,是什麼?真如本性。所有一切現相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性相不二!性相一如!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。如果你有分別,有執著,起心動念,那性是性,相是相,它兩個怎麼也合不攏來。著相就錯了,決定見不了性。

  這個理很深,雖然世尊跟祖師大德們,往往說到這一層的經義,用許多比喻來給我們說。比喻,只能比一個彷彿,沒有法子能比到恰到是處,那個不可能的事情。而經中比喻,用夢比喻最多。因為凡夫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所以佛常常用這個比喻來說明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見相就是見性。我們的心,你說心裡頭有沒有夢?決定沒有。沒有夢,能現夢境,夢境決定是虛妄的。如果要不是虛妄的,那個夢境應該常常在,為什麼夢境天天換,都換得不一樣?你們有作夢的經驗,有沒有做過兩次夢完全相同的?由此可知,夢境是虛幻的,不是真實的,真心能現幻相。當我們作夢的時候,忽然之間覺悟了,我現在在作夢,夢中有的時候會覺悟到,我現在在作夢。那你就可以想像,佛在經上給你講的道理。夢是心變現出來的,心是什麼樣子?夢中那個境界,就是那個時候你心的樣子。所謂全真即妄,真是真心,真心現的那個相是妄相,心的樣子就是那個樣子。全妄即真,整個夢境就是你的真心,心跟境界是一不是二。所以你要問的,在這個夢境當中,哪一個是自己,哪一個不是自己?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這個疑問就毫無意義。夢裡面有自己身體,夢裡還有別人,還有山河大地,沒有一樣不是自己,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,哪一樣不是自己!這就是所謂,一切法皆是佛法,夢境當中,一切法皆是自性!

  再回過頭來,佛告訴我們,我們現在這個境界,山河大地,無盡的虛空,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,如果你明白了,覺悟了,現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哪一樣不是自性?全是自性變的。果然肯定這個事實真相,那就恭喜你了,這經上常講,你已經證得清淨法身了。法是什麼?一切法,一切法就是自己叫法身,法身不是一個身,所有一切法就跟在作夢一樣,就曉得整個夢境都是自己。那你對於一切人就會很親切了,自己!自己對自己,哪裡還有人我是非去分別!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,這覺悟了。

  迷惑顛倒,不承認!自性變現之物,硬說我是我,你是你,我們不相干,我們對立的。所以自己找麻煩,自生煩惱,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,為什麼要無緣大慈,無緣,沒有條件的。愛護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,沒有條件的,就是因為同體。他知道,我們不知道;他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。佛法裡面講修,講行,講證,無非就是這一樁事情。

  所以要能夠契入這個境界,沒有別的方法,還是把我、法兩邊統統離開。讓心靜下來,讓心定下來,清淨心到一定的程度,這個障礙就解除了。解除之後,所有一切境界相你就見到了。這個障礙要用現代科學來解釋,這個障礙就是時空。今天所講的,所謂三度空間,四度空間,到無限度的空間,這是障礙。這個障礙怎麼形成的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形成的。只有用清淨心,用定力,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全都化解掉,無限度的空間就變成一個空間。那一個空間在佛法裡叫一真法界。

  所以一個妄念起來,這個一真法界就不見了,就變成無限度的空間,空間真的是無限度。佛法裡面講十法界!十法界是大的分別,每一個法界裡頭又有無量法界,怎麼形成的?一天到晚打妄想,一天到晚分別執著,這樣來的!所以後半部給我們說,一切皆是!說明般若的本體是一個。我們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是這個,這個本體在佛法裡面,就叫做真心,真如,本性,它的名詞有幾十種之多。佛為什麼一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詞?就是教給我們,叫我們在這裡覺悟,名字相不要執著。只要說這樁事,怎麼說都可以,不要執著名字相,不要執著言說相,他的用意在此地。這是萬法的本體,所以一切法無非實相!你真正明白了,就是實相。不明白,就不是實相!就是虛妄!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明瞭了,凡所有相皆是實相。所以佛口裡頭,一切都是,我們口裡一切都錯了,沒有一樣是對的,都說錯了,他怎麼說都對,都有理。

  本經最後總結就是兩句一偈,全經的義趣都在這裡。這兩句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也可以說,這個是修學般若總綱領。在六十一面,我們把這一段經念一下,從六十面最後一行念起,從一百八十一節念起:

  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菩薩心者。持於此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其福勝彼。】

  這是前面的校量福德,這裡最重要的就是『受持』,是自己依教奉行。再說『演說』,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。後面說:

  【云何為人演說。】

  佛教給我們演說的要領。當然教別人,離不開自己修行,自己不修,那是沒法子的,一定要自己認真修行。底下這兩句總綱領:

  【不取於相。如如不動。】

 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他實實在在得力於《金剛經》,你看他講的禪定,講坐禪,就是根據這兩句演繹出來的。他告訴我們,什麼叫做禪?外不著相,這叫禪;內不動心,如如不動,這就是坐,這是坐。外不著相,不取於相,就是禪!如如不動,就是坐!由此可知,坐並不是盤腿打坐,不是這個意思。盤腿打坐代表什麼?代表如如不動。你要每天學佛,盤腿打坐,坐在那裡,一點都不動,那你就完全錯了。那佛看到都搖頭,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。什麼叫坐?坐是我們在四威儀當中,很穩重的,表現得不動。它真正的意思,就是心不動,不是身不動。身要不動,身就壞了。我們平常講這個名詞,活動,不動就活不了,就死了。所以要活就要動!你要想活得很自在,那你就動得很勤快。這個很有味道!

  不動,心不能動。心要一動,心就壞了。身要不動,身就壞了。身要動,心不能動。為什麼心不能動?心是空的,像圓心一樣,它確實有心,但是沒有跡象。所以心要虛,心裡面什麼都沒有,這個人心是健康的。心健康,他的身自然健康,這一定的道理。所以圓,那個圓周要動,那不動就沒有意義了。今天科技進步,完全是輪在帶動,心不動。心一動,輪就壞掉了。所以佛法用法輪來表法,來做我們的標幟!用輪來代表,輪就是心不動,心要虛要空,身要動。法輪常轉,輪要常轉,要常動,不可以不動。

  所以你學坐禪,學得不如法,身不動,心裡在打妄想,你看糟糕不糟糕,我們看過很多,不少!在中國在外國,看到學坐禪的,坐到沒幾個月,三個月,半年,他就得精神病,到最後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,多可惜!好好的一個年輕人,書也念得不錯,去學佛,學得不如法,搞成那個樣子,真可惜!這就是不明道理!

  禪堂裡面打坐,這是取一個修學的環境,在這個環境裡頭,最重要的,是叫你把心定下來,目的在此地。整個身心,心定下來之後,身怎麼動,心還是定的。不能說我在禪堂這一個鐘點心是清淨、心是定的,離開禪堂,心又動了,那沒用處!要把你在禪堂功夫,如何能夠應用在生活之中,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,心還是保持清淨不動,那就成功了。

  所以本經的經義,剛才跟諸位報告了,你要是聽清楚,你就了解。前半部是講不取於相,不著外頭境界,後半部是講如如不動。末後這首偈也是精華之所在。何以故?

  【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】

  這首偈含義很深很廣,是修行人修正我們觀念思想很有效的方法。像世尊在本經前面所說的,一切皆非。他的主意,是教我們體會宇宙萬有不變的本體。後半部跟我們講,一切皆是,是教我們觀察隨緣的大用,有體有用!前半部可以說,隨緣而不變,後半部是不變而隨緣,體用具足。我們把這個意思明瞭了,記在心裡面,對於全經的經文就不難體會。

  偈子裡面一共是六個比喻,這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,其他的五個比喻,都是顯示夢境是虛幻,而不是實在的。一切有為法,哪些是有為法?法相唯識裡面說得好,有為就是有生有滅。我們通常講生滅法,生滅法就是有為法。我們現在的心,一個念頭生,一個念頭滅,前念滅了,後念又生,這個心是有為法。法相裡面所講的八識,八識心王!這八識是生滅法,與八識相應起連帶作用的,心所法,五十一個心所法,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法,十一個色法。色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,這個心心所,不相應行法,都是屬於心理的作用,精神方面的,包含了一切法。不但世間法,出世間法也不例外,也包括在其中,都是有為法。既是有為法,就如夢幻泡影,前面所說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有為法都是虛妄的。這是說明,世尊為什麼教給我們要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就是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說明這個所以然的道理。

  假如我們要問,怎樣能夠不取,能夠不取相,能夠不動心?這個偈子後面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『應作如是觀』!應作如是觀,就把我們從前的想法看法這個觀念要把它轉過來。我們以前的觀念錯誤的,都以為這有為法是真的,是實在的,在這個假相裡面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還想佔有,還想保持住,這妄想!佛不給我們說清楚,我們這個妄想很難真正覺悟過來,永遠不曉得這個東西是妄想!佛給我們說,我們深深去體會,細細去體會,能得到一點消息,佛說的沒錯。

  世間一般人都曉得,所謂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這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這世間一切有為法,你還要貪著幹什麼?由此可知,這兩句話,他會講,真正的意思,他沒搞清楚!真的意思要搞清楚,他對這個世間一切法決無貪戀。為什麼?帶不去都是假的。也以我還沒死,沒死,好像還有理由貪著,其實自己想一想,每天晚上睡著的時候,跟死有什麼兩樣!每天晚上都死一次。如果有這樣的警覺心,你對於這個世間一切法自自然然放下,才體會到,真的不可得。沒有一樣東西能得的到,包括自己的身體。身體都得不到,人睡著的時候,把你身體搬走都不曉得,這個都不知道,身體都不可得,何況身外之物!

  佛講的話是真的,有道理!佛沒有欺騙我們,我們自己天天在騙自己,佛沒有騙我們,所以一定要把這個觀念轉過來,這才叫正知正見。經上講的,《法華經》上講的,佛知佛見。凡夫之所以為凡夫,沒有別的,就是把一切有為法當作真實。所以愈迷愈深,回不了頭。不能回頭,麻煩就大了,這就是輪迴。墮落在輪迴裡面很苦,輪迴的現象是一世不如一世,每況愈下。他不會往上面去的,他往下面去,愈陷愈深!為什麼他往下陷,他不往上升?你們諸位想一想,哪個人沒有貪瞋痴,哪個人不自私自利?沒有貪瞋痴,不自私自利的人往上升;有貪瞋痴,自私自利的人,那決定往下墮。我們想想自己,是往上升的,還是往下墮的,這不就很清楚了,不必問人!這才知道輪迴之可怕!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好!深觀一切萬法,這一切有為法,如夢,就像在夢中的境界,完全相同。人生很短促,不要以為時間很長,很短!年輕的時候不覺悟,醉生夢死,迷惑顛倒!上了年歲,想想從前,唉呀!昨天的事情一樣!我民國三十八年到台灣,二十二歲,想起那個時候情形就跟昨天一樣!我們一同到台灣來的人,一半過世了,都不在了。四十、五十過世的人很多很多!這很正常的,沒能聞到佛法,沒有能好好的修行,一生看著空過了。確確實實如佛法裡所說的,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我們看到別人,回過頭來想想自己,很可怕!

  『如露如電』,這個露跟電形容短暫,像閃電一樣,像露水一樣,非常短暫。說明這個有為法的現象是虛假的,是短暫的。一切皆空,一無所得。你要說你有所得,佛說得好,你所得的只是苦而已。除了苦之外,你得了什麼?如果我們常常能這樣想,常常把這首偈子放在我們眼前,時時刻刻想想它,你對於世緣自然就淡了,不會再被外面環境所欺騙。要曉得五欲六塵,花花世界,什麼東西?就是佛法裡講的妖魔鬼怪!世間愚人很喜歡這些妖魔鬼怪,諸佛菩薩他不喜歡,諸佛菩薩老實人,給你講老實話,聽不進去,不喜歡。妖魔鬼怪天天花言巧語在誘惑你,誘惑你,心就動了,你就被他欺騙,就上當了。常常想這首偈子,想著這兩句教誨,我們就不再受騙了,才能夠死心塌地老實念佛。

  真正用功夫,我們面對境界,佛法裡面講境,環境,我們的生活環境、物質環境;佛法裡面講緣,緣是人事環境。面對著物質環境,人事環境,什麼叫功夫?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這叫功夫。怎樣才能做到?就要在境緣之中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雖然是很小的事,微不足道的事,無論是順境,或者是逆境,都要用如夢如幻如泡如影,用這個道理來印證,這叫做真正修持金剛般若,真智慧現前,不迷,就真智慧現前了。世法如此,佛法也如此。佛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也要用夢幻泡影入定,所以說是我們在世法裡不迷,佛法裡頭也不能迷。

  我這幾天遇到幾位同修,這幾位同修都是些老同修,也很難得,他們很感嘆的告訴我,許多很虔誠的佛教徒迷在佛法裡頭,錯了。他舉了個例子告訴我,他說有一個他們的熟人,同修,說是有一個出家人告訴她,她的身後有三個嬰靈,大概是因為過去墮胎,有三個嬰靈跟著她,叫她要發心超度,他替她來超度,超度一個人要六萬塊,三個就是十八萬,說沒有錢,沒有錢可以分期付款,嚇死了!她又不能不信,一天到晚疑神疑鬼,提心吊膽,這個學佛不如法!

  我對於現在,不但一般社會我不了解,佛門裡頭也不知道。我一回來,第二天就講經了,今天晚上講完了,明天又走了。所以我什麼都不知道。我到新加坡,總去看看演培法師,演培法師一見面,你從台灣來,應知台灣事。其實他知道的比我多,他講給我聽。還是不知道的好,心清淨。所以我們聽到這樁事情,這是錯誤的,不如法的。可能類似這種事情很多。學佛,佛法也是夢幻泡影,也不能執著。世出世法都不執著,話講得沒錯,做不到!做到不就成功了,實在是做不到,做不到了,這才老實念佛,緊緊抓住阿彌陀佛不放,就行了,其他的統統放下,只抓住阿彌陀佛,這樣能往生,帶業往生。

  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,唯獨這個法門殊勝,殊勝的道理就在此地。其他的法門要統統放下,這個法門是一切都放下,可以抓一個,這叫帶業往生!因為有這個法門,末法時期,一切眾生都能得度。正是古大德所說的,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!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萬修萬人去,如理如法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懂得方法,世緣統統放下,一心持名,求願往生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

  一切不著,就是不取。不取相,不著相,不住相,雖然是三個名詞,意思是一樣的。我們修淨土的人好,我們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,這個方法好,也容易多了。不像修般若法門,是難!一切不著,不著也不能住,要有一個「我一切不著了」,他著了,著了「一切不著了」。由此可知,這個事情難,真的是難,一切都離,離到離而無離,無離還要離。起心動念,那就不行了,一定要真的不起心,不動念,真正達到清淨心,清淨心現前。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殊勝,它在根本上用功,在究竟處下手。

  這首偈就是入門的方便。如何達到這個境界,時時刻刻想到佛告訴我們,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相是夢幻泡影,真相是一切皆空,了不可得。常常想到這個。你也不要驚慌,前面講,聽了《金剛經》,會驚會怖(會恐怖),一切都得不到,那怎麼辦?那人都慌了,一切得不到,你一切都得到了。你要有個念頭,說一切都得到了的時候,說實話一切都得不到。你隨緣有用,我們常講,我們要使用權,不要所有權。所有權是決定得不到,使用權是隨緣,那是處處都有受用。這個才自在!

  心清淨,心清淨起的作用是智慧,真實的智慧!心不清淨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患得患失,你是生活在迷情之中,那個迷情,起心動念都是錯,《地藏經》上說,起心動念都是罪,你是在罪惡裡面過生活,那多苦!佛在《金剛經》教給我們,我們在智慧當中過日子,他怎麼不快樂!把罪惡改變成智慧,高明!這叫金剛般若。

  今天還是把全經大意,略略介紹了一下,我們從新加坡回來之後,同修們還是希望我們細講,可以,我們回國來的時候,經本也印好了,所以回來之後,我們再細細的來討論,這個經確實是很有味道。但是諸位,剛才說了,不能著相,《金剛經》味道不錯,我好好學《金剛經》,把阿彌陀佛丟掉了,那就更可惜了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我們講《金剛經》的目的,是叫你世出世間法一切放下,老實念佛,這是我們講經的目的,千萬不要被經轉了,不要被經迷了,迷在金剛般若裡頭,那就錯了!那就不是講經的目的,這一點要特別留意,我們念佛迴向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