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九十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92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百二十三面,倒數第四行,請看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。】

  後面這段經文是顯勝結勸,也是第四卷最後的一段,是行門裡面的總結。經文分兩個小段,第一個小段是比喻。請看註解:

  【一個大千世界裡面,有十萬萬個須彌山王。】

 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須彌山,所有的這些星球圍繞著須彌山。世尊這個話在三千年前所說的,大致上的狀況與我們近代天文學家觀測的相似。但是須彌山到底是個什麼樣子,我們只有在佛經裡面,看到世尊簡單的描繪。實際上,我們依然沒能夠發現,在我們推想當中,須彌山決定不是在地球上,這個現在是可以肯定的。這樁事情我們也無需爭論,因為世尊在此地只是舉一個比喻為我們說而已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王,根據佛在經上,這都是概略的說,我們不能把它坐實,要是落實那就有過失了。

  一千個小世界,這是像我們現在所謂一個星團,一個星系,稱為小千世界。這樣一千個小千世界,再組成一個大的星系,就叫做中千世界。再從一千個中千世界,組合起來一個大的星系,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。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,一尊佛的教化區,一個大千世界。為什麼稱為三千大千世界?因為大千世界的組成是由小千、中千、大千這樣組成的,所以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。我們不能誤會,三千個大千世界,那就錯了!像這樣的大千世界,在虛空當中無量無邊,不止三千。如果這樣說法,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,應當是十億;換句話說,有十億個單位世界,就有十億個須彌山,這須彌山很多!黃念祖老居士他對科學很有研究,他認為佛經上講的須彌山,也許就是現在科學家在太空當中發現的黑洞。到底是不是,我們無法證實,但是他講的也不無道理,他也有他的理論依據。現在我們知道太空當中黑洞的確是很多,不只是一個,幾乎每個星系裡面都有,他這個講法也有依據。

  佛在此地做個比喻說,這麼多的須彌山王,七寶。前面重重較量功德,一次比一次殊勝,這一次這個人布施,不是一個世界的七寶聚,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,這是天文數字,我們無法計算的。這是說:

  【受持廣說此經之福德更大】

  我們看底下這段經文,顯示持經之人福報不可思議。

  經【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,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】

  前面比喻當中,

  【於前福德】

  就是剛才我們念的

  【等於十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】

  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!《金剛經》上每一次較量福德,都會叫我們懷疑,我們念念《金剛經》有這麼大的福報嗎?念了一輩子,福報也沒現前,好像不太可靠。這一樁事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,關鍵在受持,單單是讀誦不行,一定要受持,要為人演說。受持是依教奉行,把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我們全都做到,那個福德就大了。經上所比喻的,我看並不過分,真正是大,諸位要認真去受持,你才能夠體會到少分。

  【然而其福德,皆不能及持說此經者福德之一分也。】

  多少分之一?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這個簡直是不能比!

  【經,雖是文字名言,然由文字起觀照,而相似、而分證、而究竟成無上菩提,豈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。】

  這是為我們說出一個道理,為什麼十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,不及受持讀誦此經的一分。註解裡頭講得很清楚,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,那就是觀照。讀誦而不能觀照沒用處,觀照就受持了。什麼叫觀照?這一點非常重要;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起心動念之處,要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譬如,佛給我們說,世出世間所有的境界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能夠提起這一句,這是觀照,這是開智慧。我們決定不迷在現前事相之中,相是幻相,不會迷在這裡面。佛教給我們處世生活的態度,教我們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能執著。「無住」就是不執著,「生心」就是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為什麼不執著還要斷惡修善?這個道理前面都說過。一切法是因緣所生,緣生性空,所謂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所以教你不能執著。但是這裡頭還有一個事實,必須要知道的,因果不空。善因一定現善果,惡因一定現惡報。這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,相雖然是虛幻的,但是它清清楚楚擺在我們面前,這叫做業因果報不空。所以佛接著說「而生其心」,雖生心、雖修善,也不能住,也不能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,那就對了!所以,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要想到《金剛經》上佛教導我們的;你能夠時時刻刻想得起來,這叫觀照。可不能把它忘記。

  精采的句子很多,重要的譬如講到「諸法如義」、「無實無虛」、「不一不異」,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綱領。能夠應用在一切世出世間法上,幫助我們覺察事實的真相。佛教給我們在生活當中,特別是人事環境當中,教我們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個經文我們還沒有念到,在後面。表面上看是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態度,實際上這兩句話可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是處順境、處逆境,如果能夠用得上這兩句話,你一定是常生智慧,不生煩惱,所以這是非常非常要緊的。因此,絕對不是一切有相的福德能夠跟它相比。

  【意顯持經說經】

  持經是受持。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持的人,自己得利益,又能夠利益眾生,把《金剛經》介紹給別人。

  【能令自他同證法身。視彼報身,如同身外之財,何足校哉。】

  校是比較、較量。你看看,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前面讀過的,如來就他自身來做比喻,以佛的報身,經上雖然說的是劣應身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而實際上,佛的報身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人家也沒有放在心上,若無其事。這是給我們講,真正放得下。諸佛在果地上,依正莊嚴他都無住,他在虛空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隨類現身而為說法,那是佛菩薩的生心,無住生心他真的做到了,做給我們看。果地上依正莊嚴都能放下,我們今天這一點算什麼,何足以掛齒?

  【佛現報身等,原為利益眾生,令他受用。】

  這個意思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最透徹,講得最詳細。諸佛菩薩,我們說菩薩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佛,所謂法身大士。他們現身,報身也好,應化身也好;現土,像阿彌陀佛示現西方極樂世界,毘盧遮那如來示現的華藏世界。無論是身、是土,他只有一個目的,利益眾生,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。我們今天得到這個身,這個身是業報身。可是業報身不要緊,你能夠通達般若,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業報身轉變成為智慧的報身,不是不能轉的。這個道理,經典上講得很多,境隨心轉,相隨心轉,依報隨著正報轉,你看都是叫我們轉。學佛修行就是要會轉境界;轉不了境界,你就白修了,你怎麼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?會學的人就是會轉,如何把我們業報之身轉成智慧的報身,我們學佛才真正得受用。轉過來的相是什麼?那就跟此地講的一樣。沒轉過來的時候,起心動念是自利,自私自利;一轉過來之後,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,把自己忘掉了,自己沒有了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你已經斷了四相四見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沒有了。前面我們說過,轉八識成四智,你真的轉過來了。

  【正如以財布施,令他受用也。】

  這是舉一個淺顯的例子,這是一般凡夫統統做得到的。我們學了佛,大概多數人都懂得施財。無論是多是少,施財的目的都是幫助別人,都是利益眾生。

  【故以此為喻。以顯證法身者,並報身之相亦不住也。】

  連報身尚且不住,何況應化身,這是一定的道理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

  《金剛經》的四分,信、解、行、證,說到修行,到這個地方講完了。下面開始這是第四大段,為我們說明證果。

  科題裡面,究極無住以成證。題目上著重在究極,極是到了極處,究是研究。就像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,精研達到極處,那就證了。底下一段,明平等法界,明諸法空相,我們在此地做一個簡單的說明。

  【此第四大段】

  這是正宗分的第四大段。

  【皆說如來境界。窮究無住,至此而極。】

  到這個地方講到極處了。證,佛法裡面講到證果,證的是什麼?就是證的這樁事情。

  【初明平等法界,顯示一切法性本無有我。結成前說菩薩通達無我法之義。】

  「無我法」,在金剛般若這一會上非常非常的重要。如果你能夠通達無我法,我們一般講,你開悟了!佛知佛見,入佛知見。如果你能夠契入無我法,你就證果,最低限度的境界,你已經是圓教初住菩薩,別教初地菩薩。無我法非常重要,無我法的具體說明,就是前面所說的離四相、離四見。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放下了,心裡面確確實實不再有這個念頭了,這就是證入無我法。諸位要曉得,圓初住菩薩以上的,都是這個境界。

  【次明諸法空相,歸結到不生不滅。所以令離相離念以除我執,無非為遣分別執著。所謂生滅心也。遣生滅心,為證不生不滅之性體也。】

  前面交代的文字雖然不多,但是相當的清楚。說明佛為什麼要這樣說法,其目的何在?其善巧何在?我們明白、通達了,對於佛所講的義趣,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理解,幫助我們深入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,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眾生。須菩提,莫作是念。】

  所謂是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眾生。佛哪有度眾生?但是你要是執著佛不度眾生,錯了!我們沒入這個境界。我們今天說佛度眾生,不對!佛不度眾生,也不對!怎麼說都不對。為什麼不對?你沒入這個境界。如果你入了這個境界,你說佛不度眾生,對!說佛度眾生,也對!怎麼說都對。可見得智慧不開是不行的,不開智慧,那是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。要是開了智慧,一切皆是,一切俱非,怎麼說他都是圓融的,他都能講得通,都有道理。我們從前面一直讀到這個地方,看到這樣的經文,雖然不能透徹的明瞭,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處,因為前面有這種例子曾經報告過。

  【一真法界,平等平等,豈有凡聖之別。】

  這是大前提,一定要明瞭,往後講經說法都是以這個做基礎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在四十八願裡面,如果是細心一點的人,讀了之後一定有疑問。沒有疑問的,兩種人:一種是很有福報的人,不分別、不執著;一種是粗心大意的人,心太粗了,沒留意。經上說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。而去往生的人,上至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都發願去求往生,下至地獄眾生。這就說明往生的那些人極不平等,差得太大太大了。而極樂世界又給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,但是在願文裡面說,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平等的。身平等,皆是紫磨真金色身;相平等、智慧平等、神通平等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漏盡通、神足通,沒有一樣不平等,這怎麼不叫人懷疑?你讀了這種經文,你不懷疑那才叫奇怪,懷疑是應當的。當然佛在經上為我們說明白,它為什麼平等?原來不平等,到了西方世界就統統平等了,所有的菩薩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,我們一般講,圓證三不退。圓證三不退,通常講七地以上。上到哪裡?上到等覺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薩?不是!七地還差得遠。等覺,確確實實是等覺,他跟佛才平等,所以那個地方是平等法界。那個平等不是我們修得的,要靠我們修得,那困難,時間可長!三大阿僧祇劫,無量劫。

  平等從哪裡來的?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,是這麼來的,不是自己修來的,佛力加持的。我們要問:阿彌陀佛哪有那麼大的神力?這也能叫人懷疑。為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加持我們?何以阿彌陀佛願力、神力就那麼大?這個地方,如果是細究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明瞭了。彌陀本願加持是顯說,明顯的,暗裡面不可思議!暗中,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,統統加持阿彌陀佛,統統加持往生的那個人;換句話說,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是得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,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《彌陀經》裡頭四次的勸勉,再而三,三而四,佛是慈悲到了極處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明瞭這個事實,這才不懷疑,這才肯死心踏地老實念佛,才肯萬緣放下,一生成就。

  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面,沒有凡聖的差別。佛跟我們講,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,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,有沒有四土九品?沒有,平等的,大家都一樣的。華藏世界,《華嚴經》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,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從初住到等覺,可是你真的要是到了華藏世界,你去看看有沒有?沒有。為什麼?那個地方平等。如果你說沒有,沒有你錯了!它真的有。你說有,也錯了!它平等了。理跟事都要清楚,都要明瞭。此地說的,

  【意在教聞法者,當於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,則可於法法頭上得見自性。】

  宗門裡面開悟的大德,明心見性的這些人,他們入了這個境界。佛何以為我們講了許許多多高下不等之法?這個地方,我們要了解佛說法的義趣。佛為眾生說法,總不外二諦。佛依二諦而說法,二諦就是講的真諦、俗諦。俗諦是凡夫知見,隨順凡夫的知見。譬如講淨土,說有四土三輩九品,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,隨順俗諦而說。如果隨順真諦而說,那就平等沒有階級,沒有差別。真諦、俗諦有沒有理論依據?有。真諦是依自性、真如本性,那裡頭哪有差別?俗諦所依的是法相。一個是依法性說,一個是依法相說;性裡面平等,相裡面不平等。但是如果你見了性,相也平等了。沒有見性,相是極不平等的。見了性之後,才曉得性相一如、性相不二。所以這段話重要的意思在這個地方,希望我們在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,平等之理就是法性,然後在一切法相裡面就見性了,見相就是見性。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眾生者有二】

  這個境界我們在前面看過。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人間,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。佛有說,確實有說,但是佛雖有說而無念。佛所示現的這一生過程當中,從示現降生到示現入般涅槃,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,這一點我們要懂得。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,提示諸位同修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。學一個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佛菩薩跟眾生的差別在哪裡?就在此地。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;諸佛菩薩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差別就在此地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為什麼能夠現身去度眾生?這的確是個問題。我們無論幹什麼事情,都是先動個念頭,然後再去做,不動念頭,怎麼能做事?這是我們的老習慣、老毛病。佛沒有這個習慣,沒有這個毛病,他怎麼能辦事而且還辦得那麼圓滿?這個不能不問,不能不知道。此地給我們說出兩個原因,第一:

  【夙昔大悲大願薰習成種之力,故能有感斯應。】

  這一條前面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而這種感應,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而眾生這種感,實在說我們自己都不曉得。你們知道你們的善根什麼時候成熟嗎?不知道!我們不知道,佛怎麼會知道?佛知道。這個道理,我們要借用現代的科技,從這上面我們能得一點消息。你看現在的電腦、微電波,極其微細那個電波在那裡振動,我們人決定不能發現。可是它真的振動,真的在動。現在用極精密的科學儀器才觀測到,就那麼一點點的波動,佛心裡面就有感應。但是這種微弱的波動,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,沒有法子發現。但是真的有感,不是沒有感,佛就來了!真的有感。而我們這種感,也是無始劫來的善根,在阿賴耶識裡頭微微的在那裡動。所以佛菩薩真如本性當中,它就起了感應道交。我們這個波動,他就感應了,這樣現身說法。我們這裡一動,他為什麼能接收得到?他是過去生中,像我們初發心曾經發了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成了佛,不能說話不算話,從前說的話都要作數。現在成了佛,他能接收這種極微的電波,哪個地方有感,他哪裡就有應,感應道交,絲毫不爽,盡虛空遍法界,一個眾生都不會漏掉。是這個道理。

  【第二,因具二智,成三身。如大圓鏡,光明遍照,故能所應不謬。】

  這個意思前面我們沒說,雖沒顯說,可是也含攝著有,含攝有這個意思。佛在因地當中,因地是修菩薩行,修菩薩行的時候,他具二智:根本智、後得智。根本智成就了,實在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,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得最清楚、最詳細。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中,文殊是他的老師。我們今天所說的啟蒙的老師,文殊是善財啟蒙的老師。文殊菩薩培育他什麼?培育他的根本智。什麼叫根本智?根本智是清淨心。根本智是無知,般若無知。《般若心經》裡面所說的「無智亦無得」,那是根本智。所以善財在文殊菩薩會中得的就是這個,得「無所得」。他在那裡得的是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就行了。「無智無得」是什麼?原來是清淨心,原來是真如自性。清淨心、自性裡面,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他在文殊會上就是成就了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是得根本智。根本智得到之後,要起作用,如果不起作用,那就一點價值都沒有。他得的是「體」,從體起用。起用怎麼辦?參學。老師叫他出去參學,五十三參!五十三參是從體起用,在作用裡面顯示出無所不知。《般若經》上講的綱領全部兌現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這樣才成就圓滿的智慧。這個地方「因具二智」,他具足了根本智、後得智。他這兩種智具足,五十三參圓滿才具足。這兩種智慧圓滿具足,於是「成三身」: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他統統成就了。

  「如大圓鏡」,大圓鏡是比喻,比喻佛的真心自性,我們講真心,真心就像大圓鏡一樣,無所不照,虛空法界在這裡頭照得清清楚楚,這是光明遍照。這個光明是智慧、是感應,他能夠收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心念裡面極其微弱的電波,他統統能收到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,他心遍知,他是一切眾生心裡起心動念沒有不曉得的,跟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,同一個境界。由此可知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實在講雖沒成佛,等於成佛。經上講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」,那個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,不是中下品的;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薩,上品的是等覺菩薩。它不是講的下品,是上上品。

  【故能所應不謬】

  謬是差錯。眾生有感,佛的應,那個應是恰到好處、恰如其分,一點過失都沒有。這是我們講到菩薩度眾生,實在說是很難講的,菩薩度眾生就好像大夫給人看病一樣。大夫一生當中所看的病人,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醫好了,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醫死的,用錯了藥。哪一個大夫敢說,一生當中對病人沒有錯開方,沒有錯下藥?他不敢說。跟一個法官判案子一樣,哪一個法官敢說,我一生當中所斷的案子,沒有冤枉一個人,不敢講。菩薩度眾生亦復如是。所以我們要小心,要謹慎。菩薩裡面有高明的,有不高明的;不高明的就會有錯誤,高明的沒有錯誤。什麼樣是高明的?明心見性的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可以說絕對不會開錯處方,絕對不會錯用了藥,可以這麼說法。若非法身大士,已經證得正覺的菩薩,行!這個靠得住,這種叫做權教菩薩。像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,見思煩惱斷了,他所證得的是正覺,沒錯!我們要遇到這種菩薩,跟他學佛,縱然他有過錯,是小過錯,不會有大過錯;換句話說,不會害我們。但是可能延誤一點,這個可能。譬如說,你這個病治療要是很如法的話,一個星期就好了;他治療的不太妥當,把你拖到兩個星期才好,這個情形有。但是他一定會給你治好,時間拖長一點而已,叫你多受幾天苦,有這種可能,不會害你。如果這個菩薩連正覺都沒有證到,那就危險了!他跟我們凡夫一樣,具足四相四見,還有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你要是請他治病,相當危險!他要不把你送到阿鼻地獄,大概餓鬼、畜生可能都有分,這個就很麻煩了,就像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,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,這是真的,是事實。

  所以,我們學佛要親近善知識。可是今天這個世界,誰是善知識?愈是真正的善知識,他愈謙虛,愈不承認,這個我們很苦!古時候,善知識很容易辨別,大致上還不差。古時候什麼人是善知識?閉關的人是善知識,住茅蓬的人是善知識,你去找他決定不錯。因為從前閉關住茅蓬是有條件的,如果沒有開悟,沒有資格閉關,沒有資格住茅蓬。我們剛才舉一個例子,善財童子為什麼還要去五十三參?他為什麼不閉關?一閉關就是告訴天下人,我已經畢業了,我不需要再學了。善財童子還要再學,還要到處求學,怎麼可以閉關?怎麼可以住山?古時候一閉關、一住山,就等於向大家宣布:「我已經畢業了,我沒東西好學了。」閉關住山是什麼?是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他要努力用功修行,他到無學位了。我們還求學,找他做老師沒問題。可是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,這人剛剛一剃頭就閉關了,什麼都不知道他就閉關了,這個麻煩大了。現在標準沒有了,閉關也靠不住,住山更靠不住,這個事情就非常非常困難。在末法時期,實在講唯一的一個辦法,我們找一個真善知識:阿彌陀佛!大概這個不錯,他就教我們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,這個方子不會錯,不會害人。果然能夠如理如法老實念,決定成功。什麼病都治,這個方子好!這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,對末法眾生無量的恩德,留了這麼一個處方,這個處方不會錯。這是說圓滿具足二智,成就三身,他在十法界應化,決定沒有過失,這是到究竟圓滿的地步。經文裡頭:

  【莫作是念】

  表面上看是對須菩提尊者一個人,實際上,須菩提尊者是代表我們大眾。佛叫著須菩提跟他說話,那個說話也就是對著我們,就是對我們講的。

  【是普誡一切人,不可以輪迴見,測圓覺海。實令學人必當斷妄念耳。】

  如果我們講,佛發心度眾生,佛有眾生可度,佛為眾生說法,佛有所說法,這是凡夫的知見,凡夫的見解,這種思想見解叫輪迴心。為什麼叫輪迴心?因為在意念當中,有我、有人、有眾生、有壽者,只要你有我執、法執在,心裡還有這個東西,你的見解思想就叫輪迴心。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他不是菩薩,他是凡夫。為什麼是凡夫?輪迴見,我、人、眾、壽是輪迴見,凡夫才有的,菩薩哪裡會有!這是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一個標準。四相四見破了,就出了輪迴,你轉輪迴心就變成菩薩心,菩薩心就是菩提心,你不是輪迴心,是菩提心。真正修行人,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,要在這個地方著眼,要在這個地方用功。所以,我們決定不能拿凡夫的知見去看佛菩薩,用凡夫的知見看佛菩薩,佛菩薩都變成凡夫,這就是謗佛。前面說過,這個罪過很重很重。自己謗佛還無所謂,還影響別人;影響別人,換句話說,就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,這個結罪就很重。所以佛門,像毀謗三寶的結罪,不是從自己身上結罪的,自己身上結罪沒有這麼重,從眾生邊上結罪的。你影響別人,你影響別人愈多,範圍愈大,時間愈長,你的罪就愈重。

  在這個地方,我們舉出一個淺顯的例子。譬如說: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淨土,這個沒話說!《彌陀經》不是假的,十方佛讚歎。羅什法師翻的六方佛,玄奘大師翻的十方佛,這個經哪裡是假的!現在居然有人說《彌陀經》是假的,阿彌陀佛是假的,不是真的,阿彌陀佛是太陽神。不但到處去宣揚,還要寫成文字、寫成書流通,這個罪過就重。這個謗法結罪不在他個人誤會,不是他個人看錯、想錯了;將來這個世間,他這些文字、著作,只要世間還有一本在,有一篇這個文字在,他就出不了阿鼻地獄。必須這個世間他的影響力完全沒有了,他這個文字全部都消失,他才能出阿鼻地獄。你們去想想,結罪是這樣結法的,是看你影響的。我們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,佛經裡面講的這些合情、合法、合理。戒律裡面結罪不會冤枉一個人,世間作法官的判罪會冤枉人,佛法戒律當中不會冤枉一個人。所以佛這句話告誡我們,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意思,自己的想法、看法,去批評佛法,批評經典,錯解了佛法,這個過失很大。在中國歷史裡面我們眾所周知的,所謂「錯下一個字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。」那個影響的人不多,說錯一句話,果報在畜生道,墮狐狸身五百世;說錯一句話,沒寫出文章,寫出文章可不得了!這個老狐狸算不錯,靈性很高,遇到百丈法師把它解決了,把這個公案解決了。。

  這是警惕我們,我們後人學習講經說法,決定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;隨著自己的意思,你要負責任。現在麻煩大了,因為你講經有錄音,有錄音帶流通,這個不得了,這個跟文字差不多。你這個錄音帶傳出去了,將來有一個帶子留在這個世間,你就出不了惡道,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!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謹慎。但是我們初學,佛法不弘揚,我們對不起三寶。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,一定要發心出來弘揚佛法。但是我們自己又沒有開悟,煩惱又沒有斷,如果講經說法一定錯誤百出;換句話說,不講還好,講了決定要墮三途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。從前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這個方法好!他說我們今天沒有能力講經,我們講什麼?講註解。我給你們這些講義,江味農居士的註解,我們講他的東西,錯了,他錯,我沒錯!我們可以推卸責任,他錯了,我沒錯。句句話都有依據,決定不能夠把自己的意見拿來說,那個危險就大了。只要這裡頭沒有自己的意思,沒有自己的見解,哪裡會錯;錯了,是他錯。將來墮落是他墮落,我不跟他墮落。這是老師當年傳給我們的方法,我們就依法炮製,這個方法好。

  所以講註、選註,我們要小心、要謹慎。要選好註,他講得很合理,如理如法,我們選這個註子來宣講。註經的人跟我們講經,性質不相同。註經是提供參考資料,所以這個註解裡面是愈豐富愈好。註經的人就好像採買,叫你去買菜,你買的樣子愈多愈好,多多益善,買回來;講經的人是廚師,他做菜,你這個菜統統買了,他不一定全部要。我做幾個菜,選幾樣配搭配搭,菜就做得很漂亮,這才能供養大眾。於是我們取註就要注意,譬如用一個註解,我們取它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就可以了。你們如果看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我這是《節要》,是江味農居士《講義》裡節錄出來的,分量只有他《講義》的十分之一,我沒有完全採取,只取他十分之一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用四個月的時間,來跟諸位報告這一小部分。這一小部分是他《講義》裡面精彩的部分,精華的部分,我們很得受用。所以要懂得選註,要懂得取註。決定是一家人的,我們沒有摻雜另外的東西進去,一家人的。這是自始至終在思想體系是完整的,是一貫的,我們才真正得受用,才真正得好處。所以我們學講經要懂得這個門道,懂得這個訣竅,凡夫也行,沒開悟也可以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,這經上前面剛剛念過,「福德不可思量」,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。

  【無法可說,無生可度,是約性說,照而常寂。】

  大乘了義經上,常常有這樣的句子,我們曉得,佛這種說法,是從真如本性那一邊所說的;也就是說,佛是依什麼說的?是依真心、依清淨心說的。清淨心中,一法不立,哪有法可說,哪有生可度!是從心性上說的。「照而常寂」,著重在寂,寂滅,一法不立。

  【有生可度,有法可說。】

  這個我們在經典上也常常看到,而且佛處處鼓勵我們要發心,四弘誓願就非常明顯,勸我們要發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,可見得有眾生可度,我們要發這個心。「是約相而說」,從相上來講的。「寂而常照也」,著重在照。照是對相,寂是心性。從相上說,有生可度,有法可說;從性上講,無法可說,無生可度。這些道理、事實,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。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深義,你看到佛的講經說法,佛的話不能聽。

 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,台灣大學有一位教授,顏一平教授,他的名字我還記得很熟,也很有名氣,小有名氣的教授。他就告訴我:「佛的話不能聽」。我說為什麼?他說他讀過《金剛經》。我說《金剛經》怎麼?他說《金剛經》像半桶水一樣,倒過來,倒過去,重重複複,前後自相矛盾。一會兒說有法可說,一會兒又說無法可說,他說佛講的話顛三倒四。他不知道他自己沒懂,真的是以輪迴心測圓覺海,我是幸虧沒聽他的。那個時候我們是學生,他是教授,我們聽了他的話,雖然知道他不對,也不敢去辯白他,也不好意思跟他抬槓,但是曉得他錯了。像他那麼樣的見解,多得是,太多太多了!所以這是毀謗大乘。他也不是有意的,是他自己確實看錯了,他以為他看得很準確,沒看錯,完全是依文解義,三世佛都喊冤枉,這是大學教授。

  【合而觀之,正是性相圓融、寂照同時之義,當如是通達。】

  顏教授要是懂得這個意思,他就不會胡說八道了。把佛的話合起來看,理事、性相都圓融了,不至於偏在一邊,所以你能夠體會到覺照同時。這個意思,我們在前面也曾經報告過。

  【學佛必須開佛知見。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,知一切即空即假。佛見即是不執一異。】

  這都是《金剛經》最精要的開示,最重要的幾句話,我們果然能把它抓住了,受用確實是無有窮盡。真的能夠幫助你斷煩惱、開智慧,確確實實能做到,幫助你現前的生活幸福、自在、美滿,不是達不到的,真正能達得到。一個人煩惱輕,智慧長,體質就變了。雖然不能像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金剛不壞身,至少你一生不生病,這個可以做得到。前天在這邊的一個同修帶我去洗牙齒,牙醫生問我有沒有什麼藥物反應?有沒有生過病,住過院?我說沒有,我一生到現在沒有住過院、沒有生過病。這是學佛的好處,不學佛行嗎?這點好處你可以得到,一生不生病,能夠得身心健康。心清淨,身體就清淨,清淨就是健康,也就不容易衰老。老從哪裡來的?煩惱來的。人一有煩惱,老得就快,人沒有煩惱,就不會老了,它不起變化,縱有變化,變得非常緩慢;憂慮、煩惱那是大風大浪,那個變化非常快。這是學佛你眼前就得到的好處,就得到的利益。要曉得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不可得,自然就不執著。世間人憂慮的是什麼?得失。沒有得到的時候,想盡方法要得到;得到之後,又怕丟掉,那個心多難過,日夜不安。晚上睡覺都做惡夢,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。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即空即假,你這個心放下去了。縱然得到了,沒有歡喜心,若無其事。為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,你有什麼好歡喜的!丟掉了也不苦惱,假的,本來沒有。所以你得失的念頭打掉了,你的煩惱去掉一大半。你不明般若,你就不懂得事實真相;懂得事實真相,心開意解。在生活上,決定沒有憂慮。為什麼沒有憂慮?你就懂得一點因果的道理,這個結也解開了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有什麼好憂慮的!命裡頭不該餓死的,今天什麼都沒有,一無所有,到吃飯的時候,會有人送來;奇怪了,他不該餓死!命裡面該餓死的,給你一個金山,照樣餓死。你還求什麼?真正通達因果報應,求的念頭都沒有了。

  你看了凡先生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講的,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,算得很準確,所以他再也不打妄想了。他跟雲谷禪師,雲谷那個時候在南京,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,三天三夜在打坐,不起一個妄念,他並沒有什麼了不起!雲谷禪師看到這個人很佩服,三天三夜不打一個妄想,這是相當功夫;結果一問,不是的,他命被人算定了,他說:我打妄想也枉然,所以不想了。雲谷禪師聽了笑起來:我還以為你有功夫,原來你還是個凡夫。所以真正懂得因果報應,妄念都沒有了,何況明白事實真相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是事實真相,這個深!比命運的道理深得太多太多了。知一切法不可得,這個前面講得很詳細。能夠得的,三心不可得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;所執著的一切諸法,諸法是緣起性空,有相無體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給你講得很清楚,事實是能所俱不可得,比講業因果報更徹底、更透徹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相、人相才能真正放下,再不會有這個念頭;這個放下之後,你就明心見性,你就證得圓初住菩薩,你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就成佛了。所以這裡告訴我們要開佛知見。《金剛經》上「開佛知見」,這是正宗分的第二段,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佛的知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即空即假,就是不執一異。這個一異,我們費了很長的時間,講得很詳細。一切法「不一不異」,《中觀》裡面講的八不,八不歸納起來說,就這一句。

  【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,非將凡情俗見,一掃而空,必不能入也。】

  學佛的人很多,學般若的人也很多,為什麼學般若不能得金剛三昧?為什麼學教的人不能大開圓解?為什麼念佛的人不能得念佛三昧?這個地方,一句話道破,「凡情俗見」這四個字。你還有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是障礙。凡情是煩惱障;俗見是所知障。給你說二障,你容易懂,這四個字就是二障。你二障不除,你怎麼能證得?怎麼能成就?要除二障,一掃而空就是放下了,你不放下怎麼行!世間法要成就真實的功業,建功立業真實的,真實的是禁得起歷史的考驗。你今天豐功偉業,人死了,一切都完了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建功立業,歷史上世世代代都紀念你,都讚歎你,那是真的。你要禁得起歷史的考驗,也要放下,你要不放下的話,你做不到,你的功業是曇花一現,馬上就完了。看破、放下,是世出世間成功立業的祕訣,愈是大功大業,愈是要放下。世法尚且如此,佛法是教你明心見性,見性作佛;佛法是教你了生死超三界,永脫輪迴,你還要有凡情俗見,那你怎麼能入門?不但你不能證果,你連開悟都不可能。在這個地方講「開佛知見」,開解你都沒有分。說實在話,這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不是佛菩薩不照顧我們,是我們自己有障礙。佛實在講苦口婆心為我們說明這個道理,說明事實真相,勸我們放下,你偏偏不肯放下,那有什麼辦法?這個佛菩薩不能勉強我們的。所以要自己覺悟,自己有智慧,真正肯放下。再看底下這段經文:

  經【何以故?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,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。】

  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。前面說「莫作是念」,你不可以這樣講。「佛有法可說,有眾生可度」,不可以這麼說。『何以故』是為什麼?

  【實無】

  這個註解裡頭有,實無這個地方要有個句逗,念的時候要把它念出來。

  【此二字最是徹底。謂實無作念之理。】

  小註裡頭,實在講只是舉一個例子,但是它的意思很圓滿,解釋裡面講,這二字最是徹底。要知道,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是實無。你要講實相、講真相,無!沒有!所有一切你看到它有,是幻相、假相。這樁事情前面也講得很多。我們今天六根,所感受的六塵境界的幻相,實際上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而已,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,所以實無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,那個當處到底是佔了幾許的空間、幾許的時間,我們粗心大意的人也不知道,也沒有去注意、去追究。如果你真的要去追究一下,給諸位說,時空都等於零。這是現在科學上的說法,時間跟空間都等於零,等於零那就是實無。如果說是千分之一、萬分之一、億分之一、億億分之一,它不等於零,那還有,那不能叫實無,實無是等於零,時空都等於零。這個事實真相,現代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到。他能夠發現到幾億萬分之一,他能夠發現到這個,那真是非常非常微細的波動。但是他還沒有能夠見到時空都等於零,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確實如此。時空等於零,就是前面講的寂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到這個境界了。那個起作用,那真是廣大無邊,所以他的能力能夠遍虛空法界,就是他在時空上等於零。所以實無的意思非常之深,非常之廣。

  在此地這是舉一個例子,「實無作念」。諸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意念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我們今天要學佛,我們講經說法,有沒有這個念頭?不能有這個念頭。你有這個念頭,你就有苦!我要到哪裡去弘法,我要為哪些人講經,錯了!跟佛法完全不相應。講經說法是緣分,你們這邊同修找我,正好我也沒事情幹,「好,就講講吧!」這一切隨緣,我沒有說一定要到這裡來講,要作意來講,沒有!所以我們要學隨緣而不攀緣。在這個世間,過一天算一天,不想明天,這個才自在!明天還沒到,想它幹什麼?今天不是很快樂嗎?不要想明天,什麼事都沒有。有同修問我,「法師,你還有什麼事?」沒事!什麼事也沒有!「你要什麼?」什麼都不要,沒東西好要的。實無,記住!實無就對了。

  【眾生之所以成眾生,以有念故。眾生之所以得度,以無念故。】

  這話說得好!簡單、明瞭。你為什麼會變成眾生?你有念。你為什麼會得度?你幾時無念就得度了。你有念,你沒得度;無念,就得度了。有念,你是眾生;無念,你成佛了,你至少是法身大士,你成佛了。你要曉得無念的意思,實無那個意思要緊。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的意思,真的是唯深無淺,這個意思沒有淺,只有深義沒有淺義,這是要記住的。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:有念、無念。有念、無念也是把它說得具體一點、落實一點,有四相、無四相,有四見、無四見,那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

  【度生云者,惟令離念而已。】

  什麼叫度眾生?幫助一切眾生,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教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,這叫度眾生。千經萬論沒有別的,就這麼一樁事。希望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領略、去體會,你會得受用。

  【若佛度生有念,則自尚未度,何能度生耶。】

  這是說明,佛一再教誡大眾「莫作是念」的道理。為什麼不可以這樣講法?如果這樣講法,佛就有度眾生之念。佛說「我當度眾生」,佛就是凡夫,佛還有四相、有四見,他不是凡夫了嗎?這哪裡叫佛菩薩?佛度眾生尚且無念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要學佛,就是要學離四相、離四見;離相、離念那叫真學佛,真用功!離相,不是說我們這個相不要了,你在家裡面,家不要了,你做事情,事業不要了。事業不要,你就真以為相能丟掉?你身還在!不管你跑到哪裡,你這個身相還在,你鑽到山洞裡修行,山洞也是相,你怎麼個離法?告訴你,心裡頭不執著,外面這個相沒有關係,沒有妨礙。《華嚴》上講的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。妨礙的是什麼?心裡頭執著的那個相,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。這個我在前頭跟諸位講過的,中國的文字很有道理、很有智慧。中國人打妄想,那個「想」,心上有個相,把心上的相拿掉,相沒有了,剩下來的是真心,心就顯出來了。分別是「思」,心上面一個田,田是劃格子,把那個格子拿掉,剩下來是真心。現在人講「我有思想」,完了!思想是凡夫。「思」著了見,我見;「想」著了相,想不就有相了嗎?所以佛教我們離念,把思那個田拿掉;教我們離相,把想裡頭相拿掉,剩下來的是真心、是自性。所以叫你去這個,不是叫你去外面的境界相。外面的境界相要是去掉,那你就錯了!那還斷什麼惡,修什麼善?經上講得清清楚楚的。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而行布施」,可見得「而行布施」是事要做,一樣也沒有少做,做得更積極,做得更圓滿;心裡面空了,心裡頭思想沒有了,留下來那是真心。大家要懂這個意思,要向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【佛度眾生,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耳。】

  這是一句真話,諸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增上緣。大乘經上講緣有四種: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、增上緣。可見得眾生要得度,四緣要具足,四緣當中諸佛菩薩能幫我們忙的,就是一個增上緣,其他的三個緣要自己具足,少一個也不行。親因緣,沒問題,親因緣是什麼?真如本性。也就是經上常講的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是我們作佛的親因緣,這個沒有問題,我們成佛的親因有。另外兩個緣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關鍵。增上緣,增上緣是,佛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,為我們講解作佛的理論,這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,這是增上緣,外面幫我們的忙;我們聽了、學了之後,自己要有「所緣緣」。所緣緣是什麼?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「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」,這是所緣緣;所緣緣也是經典末後所說的「信受奉行」,那是所緣緣。我們是不是真做到呢?具足所緣緣,還有一個條件是「無間緣」,不能間斷,要有恆心,要有毅力。你具足所緣緣、具足無間緣,你成功了,四緣具足了,你成佛所有的條件一樣也不缺乏。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,給諸位說,缺少兩個緣,親因緣有,這是理論上有的,沒有問題。增上緣有,我們聽經聞法、讀經念佛。缺少的是什麼?所緣緣沒有,我們所緣還是緣五欲六塵,還是緣是非人我,搞這些,沒有去緣佛法。我們所緣緣沒有、無間緣沒有,無間緣是不間斷,我們每天念佛修行,兩個鐘點不錯了,還有廿二個鐘點間斷,所以你不能成就。我們今天不能成就,是這兩個緣上有問題。如果這兩個緣上大家真抓住,沒有問題的話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所以要曉得,一切諸佛菩薩、善知識對我們的,就是增上緣而已。我們今天念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,阿彌陀佛、一切諸佛加持我們的,給我們的是什麼?增上緣而已,也是增上緣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當中變現的,這是我們具足親因緣,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這是自性裡頭有的,這是親因,我們有分。我們能不能往生?還是這二緣。能不能老實念佛?念佛的祕訣,不懷疑、不夾雜,那是所緣緣;不間斷,那是無間緣。你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決定往生。為什麼?四緣具足。理事都搞清楚,我們就有把握了,往生真的有把握。不但有把握,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,你說多自在!你說這個多快樂!佛度眾生,只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。

  【眾生自己發大心、行大行,實為主因。若無主因,雖有增上緣,生亦無從度也。】

  我們從四緣上講,更清楚、更明白。要發大心、要行大行,這叫所緣緣,這都是在所緣緣裡面。如果自己不發心,不肯受持,即使佛菩薩親自來給你講經說法,也沒用處,你不肯做。

  【是故眾生得度,實眾生自度耳。】

  這個說話得有道理!眾生得度,真的是自己「受持讀誦、為人演說」,是自己度自己。佛只是在外面幫忙而已。即使淨土法門,這是特別法門,二力法門,佛來幫忙,臨終佛來接引,實在講是因為你真信、真願、真行,真行就是老實念佛。你具足這三個條件,臨終時佛來接引,還是增上緣。由此可知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,還是自己具足的。所謂是佛不度眾生,眾生自己度自己。所以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,沒有居功,「我度多少多少?」沒有這個事情,沒這個念頭。眾生得度成佛了,他很客氣:「眾生自己自度成佛的!」他不居功,他沒有這個念頭。

  【茍有一念,四相具足。】

  如果有一個念頭起來,四相就具足。四相具足是凡夫,決定不是菩薩。

  【如來正令發心菩薩,除此四相。】

  四相是: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這個前面都曾經詳細的說明過。

  【但約如來邊言,以明無能、無所、無我之義。意在令學人了然於平等法界,實無有我耳。】

  這個意思是真實的,決定不是虛妄的,我們要能體會,要認真的在這個地方學習。必須要知道無我法才是真實,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,唯獨無我法真實。諸佛菩薩,佛所以成佛,菩薩所以成菩薩,沒有別的,通達無我法而已。我們之所以不能作佛,不能作菩薩,還作生死凡夫,沒有別的,執著有我、有法,我們錯在這個地方。無我法就是無我執、無法執。這兩種執著一般大家都曉得,我法二執;我法二執都空的,無我法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