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一一九集)  1995/5  美國淨宗學會  檔名:09-023-0119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二面,第四行:

  【圓覺經曰︰以輪迴心,生輪迴見,入於如來大寂滅海,終不能至。】

  這兩句是《圓覺經》的經文,告訴我們,以攀緣心決定不能證得佛果。這個地方講的輪迴心,就是前面所說的攀緣心;也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妄想執著,妄想執著的心是輪迴心。因輪迴心,這才生輪迴見;也就是你的想法、看法完全錯了,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,這個見解就是輪迴見。可以說,這兩句不但把六道眾生說盡了,而且包括四聖法界,也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十法界裡面,十法界嚴格的來講,都是輪迴心、輪迴見。

  「如來大寂滅海」,就是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華藏世界。其實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來大寂滅海,但是這個輪迴心、輪迴見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行!所謂是帶業往生。如果不是西方極樂世界,那就沒有法子,決定達不到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,「終不能至」。這也說明,西方世界是非常非常的特殊,的的確確不可思議,正是經上所說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,才曉得極樂世界形成的原理。即使等覺菩薩,如果得不到佛力的加持,他也搞不清楚,所以這是不思議的法界。

  【世尊大慈,今教人觀諸法緣生,自有入處。】

  我們都是用輪迴心,都是輪迴見,要怎樣能夠契入如來所證的境界?這部經好!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觀諸法緣生,這種修行的方法,可以破輪迴心、破輪迴見。怎麼觀法?前面講得很多、也講得很詳細,我們必須要記住,要認真去做。

  【初不必強息妄念】

  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很多,不必勉強去壓它。勉強去壓,諸位要曉得,壓不住的。愈是想把妄念息掉,妄念愈多,這是一定的道理,所以不必勉強,只把精神著重在作觀上,這樣就好。

  【雖欲息之,亦不可得也。】

  念佛也是如此。許多念佛的同修來告訴我,他說:以前不念佛的時候,好像妄想還少;學了念佛法門之後,愈念妄想愈多,這個妄想是不是念佛念出來的?對於念佛生起恐懼的念頭。這是錯誤的,不了解事實狀況。妄念多,平常就是這麼多,因為不念佛沒有發覺,沒發現。現在想念佛,想修清淨心,這才發現,並不是妄想是你念出來的,不是念佛念出來的,是發現而已,原來就是這麼多。因此,我們要懂得,妄想發現不要害怕,佛號老實念下去;妄想再多,都不要去理會它,也就是根本不要管它。念佛可以跟打妄想同時並行,沒有關係,只要不理它,這個妄念慢慢就會少。妄念少了,就證明你念佛的功夫得力。這是初學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歷,不但現在人有,古人也有,都要從這個地方經歷過。所以我們知道就好,不要勉強去壓制它,用不著。

  【但當向有造作、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,觀察其變化無常,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。】

  這就是世尊在這一會上,教人降伏其心的方法。《金剛經》一開端,須菩提尊者請教的兩個問題。一個問題: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哪裡?第二個問題:妄念要如何去降伏?云何降伏其心?那是妄念、念頭。這一小段,兩個意思都具足。這是降伏妄念的方法。觀諸法緣生,就是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?安住在觀照諸法緣生。在一切有為法裡面,觀察它剎那生滅,觀察它業因果報循環,你看這個,你就看到事實真相。這個事實真相就跟經上講的一樣,夢幻泡影,這是業因果報循環生滅的現象。「露、電」是形容生滅時間的短暫,它不是常住的,剎那生滅。你把這個心安住在這個地方,觀察事實真相。

  【令此心洞明,一切諸法,不過緣會暫現幻相,實則生即無生,全然烏有。】

  烏有跟有無的「無」是一個意思,完全沒有了。可見得這個沒有,不是一切法都是空無的,不是空無,所有現象擺在我們面前,有即是無,有即非有,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。這就是前面所說的,諸法如義、法法皆如、法法皆是的意思。並不是說這個相空掉之後,你才看到無,不是的。就在現相上觀察,這個現相確實是空寂的,是烏有的。現相是怎麼回事情?這裡說得很好,不過緣會暫現的幻相,緣是因緣,無量的因緣,非常複雜的因緣,繁瑣的因緣,因緣聚會現出這麼一個現相。現相現的時候,就是它滅的時候,生滅幾乎是同時的。因為生滅是同時,生即無生,滅亦非滅,生滅是一不是二。這才見到事實真相,然後你才懂得生即無生,無生即生。這是智慧,這個叫做觀照。

  【對境遇緣,不為所轉。】

  我們今天遇到境界,遇到一些人與事,都會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就是你為境緣所轉。通常我們將這兩個字分開來說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就是我們常講的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。遇緣,人事環境;對境,物質環境。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你起了分別,起了執著,你起心動念了,你就被境緣所轉。換句話說,是外面境界做主,你自己做不了主宰,這叫凡夫。六道凡夫如是,界外的,界外是講六道的界外,以六道為界限,界外的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他們也被境緣所轉;不過他們轉得輕,我們轉得嚴重。也就是他們也有分別,也有執著,但是很微細,我們是非常的粗重,這才現六道輪迴的境界。怎樣能夠突破這個境界?這下面教給我們:

  【應於一切境緣上】

  這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面對的總是人事物;我們用這三個字,就把你所對的境界全部包括在其中。你面對這個境界,學佛的人應該怎麼去做?學佛怎麼學?修行怎麼修?這裡教給我們:

  【極力作意觀之】

  這個極力就是強制的意思,堅持的意思。自己一定要勉勵自己,要堅持自己,要作意觀照。可見得初學,我們沒有離開心意識,心意識叫我們墮落,在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我們為什麼墮落?心意識在作祟。如何能夠解脫?還要靠心意識。《楞嚴經》上,實實在在講,佛把意識說之為罪魁禍首。我們搞六道輪迴,無量劫來受這麼多苦難,它是罪魁禍首。到將來我們修行證果,超越世間,它也是第一個功臣,它的功勞也是第一大。它只要變過來就行了!怎麼變法?觀照,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到《金剛經》上這首偈就好。像我們對人對事對物,心裡頭才起心動念,就想到佛講的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你就常常這樣的觀想,人事物,順境也好、逆境也好,善人也好、惡人也好,都是夢幻泡影。這樣一觀察,你那個分別心就淡了,執著心也就鬆了,這就是好境界。讓你的心真正恢復到平靜,清淨平等;清淨平等是真心。

  【雖極小事,順逆時事,皆以如夢幻泡影等道理印之。】

  這就說明,我們的觀照要相續,不可以中斷。如果一中斷,你的煩惱習氣就現行。為什麼一定要堅持,要勉勵自己?我們修行人,其中也有一些人明白這個道理。明瞭之後,他為什麼還不能成就?前面我們講的,看破跟放下,他看破了,他真明白了,看破了;看破為什麼還放不下?沒有用堅持的功夫。這是我們初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口,一定要堅持到底;也就是說,看破了馬上就要放下。已經把這個事實真相搞得這麼清楚,還要執著幹什麼?已經知道分別執著是錯誤的,完全錯了,就不應該再犯這個毛病。所以看破、放下要堅持到底。

  再小的事情,都不能放過。哪些小事情?穿衣、吃飯,我們天天做的這些小事。穿衣,夢幻泡影;吃飯,夢幻泡影,沒有一樣不是夢幻泡影,沒有一樣不是業因果報的循環、生滅。這個循環就是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;因又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因果循環不斷,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幻相。能變的業因是緣生的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它所變現的幻相,哪裡是真的?哪有可得?所以一定要記住,「生即無生,全然烏有」,確確實實是一場夢。《金剛經》上這六個比喻,這六個字,以夢為主,它是個夢境。所以要用這四句偈來印證,仔細觀察它是不是夢幻泡影?是不是如露如電?

  【即修持佛法,亦以如夢幻等道印之。】

  道是道理,夢幻泡影這個道理來印證。前面這個印證是講世間法,這一句是講佛法。為什麼把佛法也看成夢幻泡影?經文前面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佛法也是緣生的。這就說明,諸佛如來在十法界現身、說法,他怎麼現身的?眾生有感,他才現身。諸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,是感應道交,感是因,應是果,可見得佛法不離因果、不離緣生,佛法也不是真的,也是夢幻泡影,這個不可以不知道。佛菩薩清楚、明瞭,所謂大作夢中佛事,興建水月道場。建道場,道場是什麼?道場是水中之月,水月道場,水裡頭月亮你能抓得到嗎?可見,人家建道場是什麼心態?空花水月。釋迦牟尼佛每天講經說法,是什麼心態?大作夢中佛事,夢幻泡影,那個心多清淨,一絲毫的妄念都沒有。這個妄念就是講的分別執著,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,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學。

  無論是順境、是逆境,這個地方「順逆時事」。人事環境不管是善人、是惡人,善人是順境,惡人是逆境。初學下手,都要把它看成夢幻泡影,把時間看成如露如電,你這樣看法,這個看法是決定正確的。所以要堅持,決定不能放鬆,慢慢把它養成一個習慣。習慣成自然,你這才能契入如來大寂滅海;如來大寂滅海就是真如本性,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。

  【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。】

  這個用功的方法,在一切法門裡面的確是第一,沒有比這個再妙了。直捷了當,中間確確實實沒有委曲之相,直捷了當,這叫真用功,功夫決定得力。觀照決定不能夠放鬆,決定不能夠中斷。「如是久久,此心漸覺空空洞洞。」你這個心慢慢就空了,什麼東西空?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、憂慮牽掛,慢慢就沒有了,就空了。

  【於一境相,漸能無動於中。】

  在境界裡面,在所有一切現相裡面,你漸漸能夠如如不動,這個不動就是不被外境所轉。外面境界無論它怎麼現,自己很清楚,夢幻泡影,與自己毫不相關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不要認為外面境界與自己息息相關,沒這個事情,毫不相關。不相干,你自己去攀緣它,那叫自找麻煩,本來就不相干。佛與大菩薩在十法界裡面,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這個境界與他相不相干?還是不相干。唯有真正不相干,才有感應道交。要是有絲毫攀緣心,那個應的能力就沒有了。所以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快速得不得了,就是因為佛心清淨,所有一切現相與他都不相干,他才能夠隨緣自在。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,功夫稍稍得力,你要問怎樣才叫得力?於一切境緣當中不動心,功夫就得力了。一切人事物的環境當中,真看破了,真放下了,心裡頭不再有這些東西,功夫就得力了。如果還沒有放下,心裡頭還有這些牽掛,還有這些分別執著,你的功夫不得力。功夫得力的樣子,是心裡頭乾乾淨淨,不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真的從心裡頭放下了。這個時候,所以叫心裡空空洞洞,空空洞洞是指這個境界。

  【看經時,眼光便覺亮些。】

  這個時候看經,以前看不懂,現在看經看懂了。從前看,看不出意思;現在看,字字句句裡頭有無量義。諸位想一想,那個無量義是從經上生起來的嗎?不是,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。經是緣,我們這個根遇到這個緣,清淨心裡面生無量義,就明白了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你就曉得禪宗的教學確實有它的理論根據。它的方法跟教下的方法完全不一樣。禪宗一入手,就是訓練清淨心,一味求清淨心。禪宗用這個方法,所以不讀經、不聽教,講經說法他不聽。一天到晚教你用什麼功?用觀照的功夫。古時候用觀心,以後祖師大德改成參話頭。他的原理原則都是從《金剛經》這兩句話來的;「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」,就從這兩句來的,這是宗門用功的原理。幾時到心清淨了,也就是不為外境所轉,這個時候才讀經、才聽講。所以他讀經、聽講,很快就開悟。教下天天讀經,天天聽講,聽了一輩子都不開悟。宗門功夫得力的人,聽講、看經沒有不開悟的,道理在此地。

  【念佛時,亦覺踏實些。】

  有這樣的素養,也就是心地清淨的人,念佛的時候很容易得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,最低程度的得功夫成片,功夫好一點的就得一心不亂,迴向往生,沒有一個不生淨土,這是對我們念佛往生很大的幫助。這樣的人修淨土,對於往生確確實實自己能夠感覺到有充分的把握。

  【如如不動,是說性體圓滿顯現。初住以上,不過分分現,謂之分證覺。】

  經文上這一句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如如不動是自性、是真心。性體圓滿顯現,是如來究竟果位上的事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我們要向著這個方向,向著這個目標,這就是成佛之道。修學的功夫,要跟它相應。跟它相應,就是要與不動相應,也就是一般講與禪定相應,戒定慧三無漏學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導一切眾生,教的什麼?總歸納起來,就是戒定慧三學。三學是以定學為樞紐,戒學是手段。般若的方法,有沒有離開戒定慧?沒有。戒是方法,方法無量無邊。般若的方法就是看破、放下,用這個方法。用看破幫助放下,用放下幫助看破,這兩樣輾轉相輔相成,這樣就得定。定就是如如不動,就是向如如不動這個目標去精進。初住菩薩見一分真性,所謂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或者說之為證一分法身。什麼是法身?如如不動就是法身。一直到等覺位,這裡面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分證覺。無明破一分就現一分,現什麼?現如如不動的境界。破二分,就現二分如如不動的境界。如如不動愈來愈深,愈來愈廣,這叫分證位。我們現前沒有到這個境界。我們在底下這一句:

  【若信位中,僅得其彷彿,所謂相似覺也。】

  從初信到十信,這十個位次,這十個位次沒見性,雖沒有見性,但是向見性這一條路走,沒錯。確實是這一條路,確實是這個方向,沒有偏差,沒有錯誤。方向跟目標是什麼?就是看破、放下。他確確實實是走看破、放下的路子,看破放下,放下看破,他走的這個路子,這就是十信位。這十個位次叫相似覺。這個地方是講圓教,初信位的菩薩是什麼境界?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,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,但是他自己沒有覺得他證須陀洹果。確實證得了,而不以為然;不以為然就是把須陀洹果放下了。放下,他才能更進一步去證二果。如果自以為證得須陀洹果,那好了,就終止在這裡,不可能再上去了。證得這個位次,不以為然。江居士在講義裡面給我們講,「大而化之,不以為然」,這兩句話講得很好,沒在意!

  而須陀洹的境界,佛在一切大乘經上說,見思煩惱裡面,見煩惱放下了,捨棄了。見煩惱,三界總共有八十八品,歸納為五大類:第一個是「身見」。凡夫都把身當作我。初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的初果,決定不會把這個身體當作我;也就是說,不會再把這個身看作是我,這是第一個要放下的。身不是我,是什麼?是我所,不是我,是我所。我所是什麼?我所有的。像這件衣服,我所有的。衣服是什麼?衣服不是我,我所有的,把身體看作這件衣服一樣。雖然還有執著,那執著就太輕了。今天我所有的,人家要是要的話,脫下來就送人。這很簡單,就是看得不那麼重,看輕很多了。由此,捨身就很容易,捨身也不會痛苦了,身見放下了。

  第二個「邊見」。什麼叫邊見?邊見是兩邊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,相對的,他放下了。邊見一放下,諸位想想,那就歸到一。雖然沒有證得萬法一如,但是有一點氣分,不再執著兩邊。為什麼不執著兩邊?兩邊都是假的,有什麼好執著的?譬如世間人執著真的、假的,真的、假的都是假的,都等於零。我們常講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利害,全都等於零。所以真正聰明人入了這個境界,剛剛入這個境界這兩邊捨棄了,他心才平靜。如果還有真妄、邪正、是非放在心裡頭,這個心怎麼能平靜得下來?這叫邊見,邊見放下了。

  「見取見」、「戒取見」,這兩種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,這常講「某人成見很深」,這兩種是屬於成見。成見為什麼有兩種?一個是因上的,一個是果上的。因上的成見,叫戒取見;果上的成見,叫見取見。這兩種成見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,沒有這個事情,實在講沒這些事情。第五種「邪見」。前面這四大類: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,這四大類全是錯誤的看法,全是看錯了,這四大類裡面不能包的,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納到邪見上。所以見煩惱,見惑有五大類。

  這五大類他統統放下了,證須陀洹果。這個在修行人來講,功夫真正得力了,入了相似位。如果在念佛人功夫上來看,初果,小乘初果、大乘初信,得事一心不亂,比功夫成片高多了,得事一心不亂。再給諸位說,功夫成片裡面,高段的,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。上三品的功夫成片,就生死自在。這個生死自在,我們也可以說往生自在,他想什麼時候去,就什麼時候可以去。想站著去,想坐著去,都隨心所欲。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,何況事一心不亂?事一心不亂,真不好修,真難!但是你要是懂得般若,就不難。你懂得般若,可以講理一心難,事一心對你來講就不難了。如果你不懂般若,事一心對你也非常困難。念佛念到功夫成片,那個不難,那真的叫萬修萬人去,生凡聖同居土。念到事一心不亂,是生方便有餘土,這個位次就高了,往生當然自在。所以前面講,念佛也覺得踏實,踏實是自己非常有信心。這是信位當中,僅得其彷彿,所謂相似覺。這個分證覺、相似覺,都是天台大師講的六即,天台說的六個位次當中的。

  【無論相似分證,乃至圓滿顯現(這個圓滿就是究竟覺),皆由不取相來。】

  可見得「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」這兩句,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裡面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如如不動是理、是性、是目的;不取於相是方法、是功夫、是成就。就是用不取於相的方法,去證如如不動之理。方法是事,事跟理相應,向著如如不動這個目標、這個方向精進,這叫相應。

  【相字、不取字,其義意深廣,貫徹到底。】

  貫徹到底一句,就是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覺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都是由不取相而來的。

  【相則無論空、有】

  這是把所有一切現相,歸納為空跟有,有相、無相。

  【雙亦、雙非】

  亦有相亦無相,非有相非無相,這就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都包括了,皆攝在內。

  【其總相,則我法二執也。】

  把所有一切現相歸納到最後,歸納到它的根源就是「我、法」兩種執著,諸位要曉得,我執就是執著,法執就是分別,兩種同稱妄想,大乘法裡面常常說,妄想分別執著,這是說它的根源。

  【一切不著,乃為不取。】

  這是為我們解釋不取於相的深義。「著」是心裡面的分別執著,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掛念,心上掛念著;那個掛念就是執著,就是取相。一切不著,一切都不要放在心上,世法不放在心上,佛法也不放在心上,這才行!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,你決定不能證得。念佛的人,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,你決定達不到這個目標。為什麼?你心上擺上一個一心不亂,已經就壞掉了。一心不亂拿掉,才真正得一心不亂。所以,名字相不能著,心緣相不能著。心緣相是攀緣,常常念著,這個不可以。心要空,心要寂,心要清淨。

  【不取亦不取。則離之又離,得無所離,即除幻矣。】

  佛教給我們不取,如果我們執著一個不取,我樣樣都不取,那你已經取了。你取了什麼?你已經取了「不取」,你已經著相了,你已經著了「不著」。不著也不著,不取也不取,這就常講的放下了;放下再放下。我已經再放下了,他就教你還要放下。為什麼?「我已經放下了」,他沒放下;「我已經放下」,這個他沒有放下。只要有一念,你還沒有放下。必須一直到沒得放了,真沒得放那才成就,功夫才得力。得無所離,就是說沒得再放下了,你就離了虛幻。這個幻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你離了。離了之後,你的真性就現前。

  【於是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】

  彰就是彰明的意思,就是現前。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,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。一心是功夫,功夫到極純熟的時候,理現前了,所以叫理一心。理是什麼?如如不動。如如不動的真性現前了。所以淨土的理一心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,境界完全相同,只是用功的方法不一樣。禪宗裡面用參禪的方法,淨宗裡面用念佛的方法,方法不一樣,達到的境界完全相同。教下把這個境界稱之為大開圓解;見性,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現前了,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,這個性體裡面有本具的般若智慧,智慧現前,這叫大開圓解。

  【覺照本性,是在本源上用功,是修定。】

  這是說覺照的自性本定,本來不動,這是修定功夫的原理。為什麼要修定?為什麼用這個方法?理論的依據在此,自性是如如不動的。禪宗用的觀心,就是觀照,他這個用功,宗門裡面常講「從根本修」,在本源上用功就是從根本修,他們用觀心的方法。

  【觀一切法,是在境緣上用功,這是修慧。】

  這是照見,照的功夫。兩種功夫都是佛門修行裡面的根本法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無邊法門,歸納到最後就是這兩個方法,一個修定,一個修觀。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,定裡面有觀,觀裡面有定。定跟慧是一不是二,你要把它分開來,那定也沒有了,慧也沒有了。所以修定會開慧,修觀會得定。觀,前面講了,我們在一切現相上,一切境緣上,看它什麼?看它業因果報循環的相續相,這是觀。現相怎麼來的?觀察它「剎那生滅,了不可得」,這是觀察一切萬相存在的實相,我們走這個路子。理事都清楚、都明白了,我們放下了,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放下是定,豈不是觀裡頭有定!觀是慧,你真正明白,徹底了解,這是智慧,放下就是定。

  前面一個是修定,只從如如不動本源上去修定,如如不動自性裡頭什麼也沒有。所以得了定之後,曉得一切萬法的真相,他也明白了。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等學。所以佛法裡面修定,不是死定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宗門裡面常常講,什麼時候會開悟?定慧均等的時候開悟了。慧多定少,定多慧少,都不能開悟,定慧均等的時候就開悟了。這個道理在哪裡?諸位一定要記住,都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一如的道理。定慧不等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。佛法是覺悟,二法不會覺悟,一就覺悟。定慧等了,定慧是一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諸法如義」,定如慧,慧如定,萬法一如,定慧一如,這就入境界。宗門是這個道理,教下也是這個道理。

  《金剛經》不是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不是《楞嚴經》,你能開得了悟嗎?大開圓解沒有分。為什麼沒有分?分別執著,打妄想。幾時你看一切經都是一個,你就悟了,你就入進去了,《華嚴》上所講的: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;一多不二」,不二就是一如。世間法不是佛法,佛法不是世間法,佛法跟世間法是二法,你永遠不得其門而入。你哪一天忽然悟了,佛法跟世間法是一如,你就入進去了,你就開悟了。所以六祖那一句話,那個意思不可思議,無限的深廣,他給我們講,「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。我們想想,根本的道理在哪裡?因為你二,二是分別才有二,執著才有二。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哪裡來的二?萬法一如。世間人為什麼過得這麼苦?就是不知道萬法一如,不知道一切皆是。他在一如、不二裡面起分別,在分別裡面起執著。每個人分別不一樣,每個人執著不一樣,於是就發生衝突,衝突裡面就鬥爭,就互相殘害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變現出六道三途的苦報,是這麼來的。

  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裡面,把這些事理都看清楚了,佛都為我們說出來了。我們仔細想一想,一點都不錯,這才感佛之恩。事實真相雖然就擺在我們眼前,我們無量劫到今天沒看出來,經佛這麼一點,我們才醒悟過來。悟後起修,起修的祕訣就是剛才講的,要堅持,堅持看破放下、放下看破,我們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。真實受用就是真正幸福美滿、自在快樂。不但現前你能夠做得了主宰,你在整個大宇宙裡面,你自己可以做主宰了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。外面境界,佛來,動不了你;魔來,也動不了你。從這一段,我們也對於福慧雙修、定慧等持,這兩句話的意思更深一層的了解,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知道這是行門兩大總綱。

  【『如是』二字,固是指上文如夢如幻等說。須知如夢如幻,正謂諸法之相本空。亦正謂諸法之性一如。可見如是一言,實含有一如皆是意味。觀一切法如夢如幻,即是觀一如皆是也。】

  這個文意愈說愈清楚,愈說愈明顯。「如是」就是偈子裡頭「應作如是觀」,這是如是兩個字的意思。從表面上,「如是」是指前面六個比喻,「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這是文字表面上的意思。「一切有為法」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,佛法都包含在其中,要把它看成夢幻泡影;把它的存在,看出如露如電,這就是諸法之相本空,這是觀相。相空了,諸位要曉得,性就顯了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見性?我們把相當作真實,著了相。著相,就不見性。離開了相,性就見到了。「性」是什麼?性是如如不動的空寂之體。

  你曉得萬法皆空,再深入一層去體會,諸法之性一如。諸法在相上講不一樣,千差萬別;性上講完全相同,都是空的。不二法門從哪裡講的?不二法門不是從相上講的,相上千差萬別,怎麼會一?從性上講的,從理上講的,理上講確確實實不二,不二就是一如。經文上所說的,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諸法如義就是萬法一如,萬法一如就是法法皆是。法法是事,皆是什麼?理。理是一個,法法皆是一個理。諸法是現象,森羅萬象,現象不一樣;可是森羅萬象的性是一樣。你從一切現象裡面見到它的性,性是一個;性相不二,性相一如。這樣我們才懂得,經中祖師《語錄》裡面所講的不二的意思。六祖講的不二,也是依經上說的,《維摩詰經》講不二法門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不一不異,就是不二法門。「不一」,一切法不一,是從相上講、從事上講,不一就是多;「不異」,就是沒有兩樣,那就是一,一是從理上講、從性上講,是一不是二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,這一句不一不異,他用了很長的篇幅,來說明這一句經文,他指出這句經文是般若的總綱。這句話要是真的懂得,真的明白,這一部《金剛般若》你就能全部貫通,你就沒有障礙了。《金剛經》所有一切解說,都離不開不一不異的總綱領。此地「如是」兩個字意思很深,實實在在含有「一如皆是」的意味。

  「觀一切法如夢如幻」,這是教給我們修學般若下手的辦法,這種方法最適合於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知識分子,用這個方法最為契機。對知識分子,教他老實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他說這是迷信,他不能接受。你教他用這個方法,觀察一切萬法現象的來源,觀察這個現象的存在,到底是存在、不存在,他覺得這個很有道理,這個很符合現代科學的思想,科學的方法,他能接受;接引知識分子,這是最殊勝的方便法。看到一切法的真相,看到一切法存在的真相,再深入一層觀法,就見到一如,就見到皆是。一如、皆是,就是從事上見到理,這個理是所以然的道理。前面觀一切法如夢如幻,那是觀它當然之事,進一步是能夠發現其所以然之理,這個就深入,就透徹了。所以才曉得萬法一如。

  一如裡面,自然就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了。「皆是」,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就現前了。說老實話,皆是。皆是什麼?佛與大菩薩對於九法界眾生,為什麼要那麼慈悲?我們曉得世間人,大家所佩服的、所敬仰的一些所謂藝人,犧牲奉獻,這是值得社會大眾所佩服的、所敬仰的。你仔細去觀察他,他為什麼那樣認真努力勤奮的在工作?不是為名,就是為利;名利都拿掉了,誰肯工作?沒有人肯工作了。如果沒有名利,拼命在那裡工作,人家說:「這個人是傻瓜。」諸佛菩薩既不要名,也不要利,為什麼在十法界裡面這樣的犧牲奉獻,認真努力在工作?這是佛講的大慈大悲。慈悲心從哪裡生的?就是從「一如、皆是」裡面生出來的,自自然然的生出來。「一如」,給諸位說,一切萬法跟自己同體。「皆是」,一切萬法皆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這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無緣是皆是,無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無條件,沒有話好說的,無條件。父母照顧子女是有條件的,他是我的兒子,我才照顧他,他不是無條件的。如果不能體會、不能契入一如皆是,無條件的,那是有名無實,不可能的事情!唯有契入一如皆是,那真的是無條件,無緣大慈自然就顯露出來了。

  【《圓覺經》云︰『生死涅槃,猶如昨夢。無起無滅,無來無去。其所證者,無得無失,無取無捨。其能證者,無作無止,無住無滅。於此證中,無能無所。畢竟無證,亦無證者。一切法性,平等不壞。』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。正是諸法空相,不取於相之意也。平等即是如如,不壞即是不動。】

  這一段是《圓覺經》裡面的經文。生死跟涅槃,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把它看成兩樁事情;生死是生滅,涅槃不生不滅,生滅跟不生滅是兩樁事情。凡夫從相上看,有沒有看到事實真相?沒有看到。只看到相的表面。凡夫是生死相,佛與大菩薩是涅槃相。如果真的看清楚了,看明白了,生佛不二,眾生跟佛不二,生死跟涅槃不二。所謂是「生死即涅槃,煩惱即菩提」,煩惱是迷惑,菩提是覺悟。覺跟迷好像也是對立的,這個對立都是看表面,沒有深入的仔細觀察,仔細觀察,它是一不是二。

  怎麼會觀到一?我們用這個經上的話來說,生死的現象、涅槃的現象怎麼形成的?都是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。生死是染的業因,涅槃是淨的業因,或者說生死是違理的業因,理是什麼?如如不動,違背了如如不動、自性理體造的業因,涅槃就順著如如不動、自性理體造作的業因。違順不同,違的是自性,順的是自性;離開違順,自性是一個,怎麼不同!覺的是它,迷的還是它,所以違順不二,覺迷不二。迷什麼?迷自性。覺什麼?覺自性。深入一觀察,才曉得他們變現出來的果,有業因就變果,現相!違自性的,現生死的相,六道眾生生死的相;順自性的,現涅槃的相。佛與大菩薩不生不滅,是一真法界的相,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所以你看它的業因果報,果報就是現相,同一個原理;你再看這個現相的存在,都是剎那生滅,沒有兩樣。你才看出這個事情是一如、皆是。極不一樣的、對立的,你從這個現相的原理跟存在的事實去觀察,一如、皆是,這才知道不二,入不二法門。不二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真正覺悟了。

  「猶如昨夢」,生死涅槃,佛與大菩薩來看那是一場夢。生死要離,涅槃要不要離?當然要離。如果不離,生死離了,住在涅槃裡面去了,這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不能見性,還是迷。這就是說,世間法捨掉了,出世間的佛法他沒有捨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法尚應捨」,涅槃是佛法,也要把它捨掉。捨了之後,出離十法界。捨了之後,回頭再看看,就像昨天晚上做的夢一樣。生死是六道,涅槃是四聖法界,六凡四聖,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的十法界。出了十法界,想想從前那個境界、修學,就跟一場夢一樣。

  夢醒了,醒了以後怎麼樣?「無起無滅」。生死哪一天起來的?什麼時候起來的?什麼時候斷掉的?涅槃是什麼時候起來的?什麼時候離開的?沒有!這是我前面跟大家講的無始的意思。佛經上講無始,是根本沒有開始,這個意思很難懂。為什麼說沒有開始?因為生滅同時,你到哪裡去找開始?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」。那個起滅,從哪裡去找?那個速度太快了,就以《仁王經》上佛所說的,我們已經抓不到;不但我們抓不到,我們想都沒有辦法想。《仁王經》上講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從這個說法,我們就能夠體會觀察到,它生滅是同時的。既然是同時,就無起無滅,不生不滅。一念迷是不生不滅,一念覺也是不生不滅。你就曉得起滅不二,就是生滅不二,這是真的事,這不是理想,不是假設,是事實。不二是事實,不是理想,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。

  「無來無去」,既然剎那生滅,哪有來去?來去之相也了不可得,來去不二。「無得無失,無取無捨」,得失不二,取捨不二,都歸到一如皆是裡面去了,這是說外面境界,你所證的。下面一段,後頭這一段,是講能證的。由此可知,所證不可得,這個不可得,就是前面經上所講的萬法皆空。世出世間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所證的如是,能證的也不例外。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後面這半段是講能證,然後才曉得能所都不可得。「所」上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諸法皆空。能證的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三心不可得;《金剛經》講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能證。能所俱不可得,這就是說能所不二。所有一切法到最後統統歸起來,都歸到不二法門,歸到不二就是回歸到一如,回歸到皆是。我們才曉得,諸佛菩薩為什麼那樣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有它的根本,它從那裡生出來的。所以你入這個境界,一定是大慈大悲,你是真相搞明白了;真相沒有搞明白,天天叫大慈大悲,怎麼叫也叫不出來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