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五十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050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五面,倒數第五行,從註解第七段看起。

  【一切修行人,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,不能得自在,不能到彼岸矣。】

  這一段是說明,也是特別強調世出世法智慧第一,唯有真實的智慧,才能夠真正達到無有障礙的境界,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,都要能夠做到心無罣礙,這就能夠得自在了。後面這一句,這是講究竟圓滿法。「彼岸」是成佛,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。佛法裡面所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個名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;而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我們常講的究竟圓滿的智慧。

  【世間之人,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。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,則鬥爭亦必減少。世界當下太平,安居樂業矣。】

  這段話,實實在在是挽救世間劫運的重要開示,而確實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可惜佛法沒有能夠普及世間,縱然學佛的人很多;這特別在中國人,這些學佛人當中,如果要不能夠深明佛理,這個問題還是不能夠解決。特別是要深明般若之理,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才能放下,所謂是看破、放下;一切意見爭執自然就會減少,意見爭執減少,當然鬥爭也會減少,所以它的結果是天下太平,人民都能夠安居樂業。由此可知,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,真正能夠得到安居,身心安穩,事業順利成就,不能沒有般若智慧。般若智慧不是單單叫我們修行、成佛才需要;我們要過一個幸福快樂的日子,離不了它;要想在世間,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,事業順利成功也少不了它。般若不能不講,不能不細講,不能不認真的去修學,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說得很多,也說得很透徹。「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」,說佛陀教育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。「無上法寶,不可須臾離者也。」一時一刻不能離。為什麼?離開般若智慧,我們就迷惑,我們就糊塗;迷惑、糊塗怎麼能得到幸福?怎麼能得到成就?這是反顯般若智慧修學的重要性。

  【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,使其心一念不生,安住不動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句。這是般若最要緊的綱領,無非是教我們離相,離相前面講得很多,往後還要講。為什麼在經典自始至終講這麼多遍?實在說,講再多遍都不算多。為什麼?我們沒做到。貪瞋痴不需要講,不講天天在做,無時無刻不在做。為什麼?習氣太深,可以說不起心動念則已,起心動念總離不開貪瞋痴,這就是煩惱的習氣,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習慣。而般若智慧對我們來講非常的生疏,所以佛不斷的講,講二十二年,希望把我們貪瞋痴煩惱習氣轉換過來,目的在此地。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用心也在此地,讓我們不斷的來薰習。離相是離心中執著、分別、牽掛的那個相,這個相如果不離,我們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現行,不能夠起用。也許有人要問,如果叫我對一切法都不分別、都不執著,那我還能辦事嗎?我如果要想把事情辦好,當然這個事情要常常掛在心上,那個事才能辦好。這個說法,我想大家聽到之後都點頭,不錯,他講得很對;佛菩薩聽了之後就搖頭,他講得不對。他的確一天到晚把他這個事情掛在心上,他的事情辦好了沒有?沒辦好。一天到晚掛在心上,沒辦好;還不曉得怎麼辦?掛在心上成天打妄想,想怎麼辦?妄想怎麼能把事情辦好?我們聽了佛的話,好像佛講的話不合邏輯,佛講的話不合人情,於是對於佛講的話不敢相信、不敢接受、不敢奉行,那佛對他也無可奈何。我們一定要深信佛法,佛教給我們一切放下,讓我們的清淨心現前,前面經文上說過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般若。心地清淨,你就有真實的智慧,真實智慧好辦事。無論什麼事情,再困難的事情,再繁雜的事情,他一接觸統統明瞭,處置得井然有序,恰到好處,這個事情就辦成功了。

  可見得真正辦大事情的人,沒有別的,心要清淨,那是真正辦大事情的人。世出世間最大的事情,是了生死超三界,這是大事,世間還有什麼大事比這個事情更大,沒有了。這個事情要用清淨心來辦,因為清淨心生真實智慧。這樣大事都能辦,何況世間這些小事。我們世間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難、很難辦的事,佛菩薩看起來,那簡直是雞毛蒜皮,算不得什麼難事,就是要智慧。智慧絕對不是從分別妄想裡面生的,由此可知,分別、妄想、憂慮、牽掛,不能解決問題,不能辦事。學經教的要注意到,妄想分別執著不能入門,不能解佛真實義。怎樣解佛真實義?心地清淨、一絲不掛、一塵不染,行了!這才能解如來真實義。所以般若智慧,一時一刻不能離。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,如何才能做到「不可須臾離者」?如果我們心裡面起了一念妄想,有了一念分別執著,你就離開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就沒有了;如果心裡面一念不生、清清淨淨,你也離開般若智慧了。諸位聽到這個話就難辦,我心裡頭有念,沒有般若智慧,無念也沒有般若智慧,那怎麼辦?有念是妄想,不是般若智慧;無念是無明,也不是般若智慧。修般若智慧還真難。佛在前面屢次教導我們,「應生無所住心,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而行布施」,這就是般若,這樣就不離般若了。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還真難!所有一切法門裡面,唯獨念佛法門方便。怎麼方便法?心裡面什麼念頭都沒有,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那就行了,你看看,與般若就相應。不住妄想,不住無明,心裡面一個雜念都沒有,不懷疑、不夾雜,這是一個雜念沒有,這是無住;念念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生心。生心,不住無明;無有雜念,不住妄想;妄想、無明兩邊都不住,這叫做般若智慧。要念念相繼,那就不離般若。這個方法就清楚明瞭了,人人都可以修,人人都能修。

  【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,使其心一念不生,安住不動。然後乃得恩怨平等,成就大慈悲定。】

  這後面一句是講功夫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成績、效果。你修般若波羅蜜,中國的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。《六祖壇經》一開頭,開宗明義,六祖大師就說了一句話:「大眾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」,可見得中國禪宗是修般若波羅蜜多的,不是修禪定。我們用的是: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修般若波羅蜜多;由此可知,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,這就是總念般若波羅蜜多,跟六祖大師講的話沒有兩樣。只是我們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、手段,跟禪宗不相同,目的是相同的,成就是相同的。在成就上來說,不但相同,比那個還要殊勝。

  初步的成績在哪裡看?恩怨平等,要從這個地方看。從前我看不順眼的人,看不順眼的事,現在慢慢可以,行了,慢慢能看得順眼,不太認真去計較了,這就是你功夫得力,你有成績表現。諸位總需要明瞭,念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淨土,功夫在哪裡看?我們常說某人念佛的功夫不錯,什麼是功夫?通常一般是誤以為念佛念得多,這個人一天念一萬聲,那個人一天念三萬聲,這個功夫不錯!一天念十萬聲,古人還說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由此可知,功夫不是念的多少聲佛,功夫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。如果這個念佛人,心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年比一年平等,那叫功夫。所以此地講恩怨平等,這是清淨平等覺,這是成績、這是功夫,這就是般若現前。

  成就大慈悲定,大慈悲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謂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慈悲要是談條件的,就不能加上大,加上一個大,是無條件的慈悲。慈悲,要是用我們現代話來講,就是愛心、關懷,真正對一切眾生有愛心,真正對一切大眾關懷,這裡面沒有任何條件,這叫大慈悲。定是什麼?心安住在大慈悲當中。

  【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,不生瞋恨。】

  就如同忍辱仙人,被歌利王節節肢解,那是遇到極大的逆緣、惡境界。他不生瞋恨心,不但不生瞋恨,反而生大慈悲心,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。那個歌利王就是世尊座下的憍陳如尊者,鹿野苑度五比丘,第一個得度的,果然就是他。由此可知,佛的願決定是兌現的,沒有虛假,願願都是真實,願願他都兌現。

  【瞋恨毫無,然後乃得普度眾生,滿菩提願。】

  不可以這個眾生我討厭他,我不度他,這怎麼行?這就不能滿菩提願。你每天發願,在佛菩薩面前念四弘誓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,那裡頭還要括個括弧,哪些眾生我不度他,還有這話嗎?所以要普度眾生,要高度的智慧,才能夠把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打掉。

  【忍辱非易】

  這個忍辱,前面說過,就是耐心,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一切境界,一定要能夠忍耐。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一切法能夠成功、能夠成就,祕訣就在忍。忍辱非易,真的不容易。為什麼世間人不能忍?不能忍往往事情就壞了。小事要小忍,大事要大忍;不忍,事情決定失敗,不能成就。

  【非久久修學般若,得大三空三昧。】

  這就說明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有究竟圓滿的忍辱波羅蜜,這個道理就是他這個修學始終沒有離開般若。他得到的是大三空三昧,大三空三昧是:人空、法空、空空。這三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得大三空三昧,就是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,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不外是業因果報的剎那相續相而已,實實在在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他在極大的逆境惡緣當中,也如如不動;他了解事實真相,他不會在這個境界裡面起心動念。凡夫不明事實真相,於是境界現前起心動念;起心動念錯了,不但不能成就事功,事業功夫不能成就,反而敗壞。

  【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,瞋心少動,盡棄前功。】

  前功盡棄了。特別是我們學佛,這個道理、這個原則適用於世間法。世間法裡面所有一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,居家過日子,做生意、做買賣,乃至於從政為社會大眾服務,點點滴滴都要高度的智慧、都要真實的耐心才能成功。在佛法修學上更要緊,如果沒有智慧、沒有耐心,你在佛法的修學是決定不能成就。

  我過去,這是在九○年的時候,五年前,我曾經說過,希望將來有機緣辦一個小小的佛學班,我們不敢講佛學院,佛學院的規模太大,我想辦個小小的佛學班來培養弘法人才。這個班的條件是什麼?條件是要在一年當中,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;一天念三遍,一年就可以念三千遍。把《無量壽經》念熟,念到能背,能夠寫出來,能夠默寫出來,我要找這個學生。要經過考試,怎麼考試法?要默寫,寫《無量壽經》,把《無量壽經》從頭到尾寫出來,錯一個字扣一分,錯四十個字還行,六十分可以及格;錯四十一個字,就不要了,不及格了。我用這個方法來考。今年五年了,還沒有一個人向我報名,這個事情就是要有智慧、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怎麼能成功?我提出這個條件,這個條件就是培養你清淨心、培養你根本智、培養你的定力。我說過了,一個人也教,兩個人也教,三個人也教,我們開小班,來訓練弘法的人才。不這樣嚴格的訓練,不能成功。這不是我要找學生訂上這麼苛刻的條件,諸位要知道,自古以來歷代祖師選擇學生都是這個條件。所以這個條件不是我專利的,也不是我發明的,不過是遵守古人的辦法而已。現在人最怕背書,認為背書是個苦事情,其實背書不苦,背書是個樂事情,他為什麼怕?因為他沒有背過,沒有用過這個方法,從來沒有嘗試過,感到這個方法很苦,原因在此地。古時候,無論是世法佛法,修學沒有一個不是從背書學起,都是從這個學出來的,哪有困難!愈背愈歡喜,你要問那個歡喜從哪來的?歡喜從清淨心來的。愈是背得多,心愈清淨;清淨心裡面生智慧,清淨心裡面少煩惱;煩惱沒有了,智慧增長,他怎麼不歡喜!法喜充滿。我們現在日子過得苦,我們每天不生法喜,生煩惱;你學佛,為什麼你還生煩惱?沒有依教奉行,沒照做,真正照做沒有一個不是法喜充滿。十一段小註裡頭說,

  【菩薩發願平復,便得平復如故。】

  這一段有個小故事,我沒說。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等於是分解,身體被他分解;他發了一個願:如果我確確實實沒有瞋恚心,我這個身體應該可以恢復。當時就恢復了,證明他確實沒有一絲毫瞋恨心。我們今天被人家砍斷一條腿、砍斷一條手,還得找醫生,未必能接得好,沒有辦法自自然然恢復,什麼原因?有瞋恨心;如果真的沒有瞋恨心,馬上可以恢復。所以曉得,忍辱功德效果真正不可思議。他能夠立刻平復,這裡面說了三個意思,為什麼他被人肢解分解,能夠立刻恢復?

  【第一個,佛加被故。】

  人心清淨,清淨心裡面沒有界限,清淨心是平等的,所以他跟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如來,那個感應的力量非常非常強。這種事情,現代科學也證明了,它不叫感應,它叫磁場,現在科學叫磁場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磁場,磁場的功能、力量的大小不一樣。心愈清淨的人,愈有修持的人,他磁場的能量非常之強,非常強;如果是妄念多、雜念多、煩惱多的人,他的磁場就很弱,不強。居住的環境也一樣。中國有一個新的名詞,叫特異功能,我們佛門叫神通,這有神通,這個是真的。有特異功能的人,他們能看得出來,看到人有光、有氣,光跟氣的色彩不一樣、大小不一樣;實實在在講就是科學裡面所講的磁場的能量。居住的環境也不一樣,譬如這個道場是正法道場;如果有個特異功能的人,到新加坡來看一看,每個道場去看看,他一定認為居士林的氣很旺很強。什麼原因?住持正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個地方的氣旺,這個地方的磁場力量非常之強,所以人到這個地方來,他的心情就不一樣。為什麼?跟這個磁場的感應不相同。有些地方我們去,感覺得心情很舒適;有些地方你一走進去,就感覺到陰森森很恐怖,那是什麼原因?就是那個場所的磁場不一樣。跟我們自己的磁場相應,那就很舒適;如果不相應,那就很不舒適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中國人看風水,原理就在此地,實在講都是有科學做根據的,只是中國人沒有用科學來解釋這樁事情。這是因為心地清淨,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磁場相結合,這個功能太大了,這是第一個原因。

  【第二,大慈悲故。】

  是他有慈悲心,愛心,對於一切眾生他都愛護,對於冤家債主,惡意傷害我們的人,他能夠特別愛護他,沒有一點瞋恨心,這個力量大。

  【第三,心清淨故。】

  這三個裡面這一句是根本,這一句是因,真因,那個兩句是緣;因緣具足,所以他的身體能夠恢復。

  【觀照功行深醇,一心清淨。心清淨故,法界清淨。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。有願即成。】

  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你想想我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要叫他不生病,有沒有可能?有可能。我們現在的身體很衰弱,一身都是病,能不能叫它完全恢復,不必找醫生、不必吃藥,可不可能?可能,你明白這個道理就能。有理論在,有這個道理,當然就有這個事實。你為什麼會生病?為什麼把身體搞得那個樣子,還叫學佛;佛菩薩看到都搖頭,你學什麼佛?你學佛怎麼學成這個樣子?你看哪一尊佛菩薩是瘦巴巴的,哪一尊佛菩薩是帶著害病的樣子,沒有!這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常常講,我這個講不是誇大,真正學佛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,決定不是假的。你般若道理稍稍懂得一點,你就會相信我這個話是真的。凡是你不能與這個相應,你不是在理論上錯誤,就是在方法上錯誤;如果在理論、在方法上沒有錯誤的話,你一定是年輕、健康、長壽,這是應當得到的效果。真正原理,這個地方幾句話說得是太好了,言語文字不多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就是心清淨。

  心怎麼清淨?觀照功行深醇。觀是觀念,我們現在人所講的,建立人生觀、宇宙觀,一定要建立一個真實、沒有一絲毫錯誤的人生宇宙觀;照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。功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,不但深而且醇,醇是不雜,這樣得的一心清淨,是真正的清淨。心清淨故,法界裡面許許多多的障礙都消失,都沒有了。所有一切的障礙從哪裡來的?從分別來的。一有分別,就把無障礙的法界劃了許多界限。我們中國的文字高明,分別是什麼?思,思想。思,心上面劃了許多格子,心上一個田,田是劃格子、劃界限;一劃界限,心就變了,本來是一個心,變成一個思。如果在裡面一有執著,那就變成想,一有執著,心裡面就變出了相分。佛教給我們,教你離一切相、離一切念,就是把思想那個田拿掉,相拿掉,你的真心不就恢復了嗎?叫你離相,離什麼?就是離田、離相,恢復清淨心;心裡頭也不要去劃格子,也不要去打妄想,這就成功了。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。這法界就清淨,法界裡面沒有分別執著了。

  「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」,他的慈悲、他的願力是達到盡虛空遍法界。諸佛如來發願普度眾生,他這個願力跟諸佛如來確確實實沒有差別,跟諸佛如來的願力相等,所以得佛威神的加持,感應的力量那麼樣強。有願即成,他這個願要恢復,馬上就恢復,真的是心想事成。這兩小段的文,把這個道理、把這些事實真相,確實講得非常透徹、非常明瞭。

  【謂之諸佛加被也可,謂之唯心所現也可。】

  這都講得通。你要說忍辱仙人身體恢復,這是諸佛威神的加持,講得通,不是講不通;你要說這是他自己唯心所現,也講得通。為什麼?唯心所現跟諸佛加持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;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諸法一如、諸法如義,它是一不是二,所以都講得通。

  【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】

  這是一定要記住,我們修行修什麼?第一個就是要把瞋恨心消除。瞋恨不要學的,無始以來俱生煩惱。你看看嬰兒幾個月大的,你仔細觀察,他都有瞋恨心;兩個小孩搶糖果,他在爭,瞋恨心就顯露出來,誰教他的?沒人教,不要教的,俱生煩惱。因為有了這個東西,我們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都沒成就。沒有成就,被什麼障礙?被瞋恨心障礙了。當然障礙的原因非常非常多,但是瞋恨心的力量最大,它總是帶頭的一個。因此我們像治病對治,先對付它。用什麼方法對付它?修慈悲心、修忍辱,修忍辱、修慈悲。慈悲、忍辱要能夠真正得力,那就一定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的慈悲,沒有智慧的忍辱,對付不了瞋恚,那是勉強在那裡忍。那個忍就是世間人常講的,忍耐是有限度的。他忍耐為什麼有限度?沒有般若波羅蜜,他就有限度。如果有般若波羅蜜,那個問題就解決,那個忍化解了;把瞋恚化成慈悲,化解了。所以我們曉得,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礙,我們要對它下手。

  【無論在何時、遇何境、修何法,皆斷斷不可生瞋恚心。】

  這是要記住的。我們被人騙、被人欺負、被人陷害,怎麼辦?最好念阿彌陀佛,把這個事情放下就沒事了。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,有一念報復之心,你就又被瞋恚障礙住。有些人講:這不行,不能忍受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有什麼不能忍受的;一切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你不能忍受什麼?有般若波羅蜜,沒有一樣不能忍受;沒有般若波羅蜜,真的這個忍耐是有限度的。忍耐有限度,佛看到就說可憐憫者。其實人家來坑你、來陷害你、來侮辱你,你要果然若無其事,那就恭喜你,什麼地方恭喜?災消了,消業障,你的業障就真的消掉了;你有一念不平要報復,你業障不但不消掉,又增加了。所以聰明的人、有智慧的人,受到人家欺負,他對那個欺負的人很感激,替我消災,我業障被他消掉。不但不瞋恨他,還對他特別恭敬,還多送點禮物去供養他。為什麼?報恩。你看那個有智慧的人跟沒有智慧的人做法不一樣,怎麼會相同?所以千萬要記住,這個句句都是真實語。無論在世法、在佛法,剛才講我們這一生過得很快樂、過得很幸福,我們的事業很順利、很成功,我們的修道,道業真的能夠得力,將來決定能夠往生不退成佛,這幾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【世事莫非夢幻,如意不如意,何必認真。】

  學佛人首先就要把得失這個念頭丟掉、放下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世間人所求的,學佛的人無論在家、出家不求,不求也會得到。為什麼?總不外乎一個業緣。過去生中,你造的有業因,你修的有善因,必定得善果;你造的是惡因,那一定有惡報。緣遇到了,它自然現前。善的果報現前,若無其事,也不會很歡喜;惡的逆緣現前,也若無其事,也沒有煩惱。在善惡境界裡面,都能夠保持清淨心,如如不動,那就好。所以說不必認真,不必去計較。

  【此而不知,尚何覺悟之有。】

  這一點淺顯的道理要是不曉得,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到的話,這個人是迷而不覺,他沒覺悟,他在佛法裡面沒有得受用,沒得到好處。

  【故瞋心一起,菩提種子,便完全消滅。】

  我們佛門裡頭常講,火燒功德林。功德是什麼?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,功德就是清淨心。如果拿佛法法相名詞來講,功德就是定慧。心裡一發脾氣,定慧馬上沒有了,所以火燒功德林。由此可知,你們要想想你修的多少功德,你學佛這麼多年,你有多少功德,你要冷靜想想,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沒發脾氣,你的功德就那麼多;如果你今天早晨發了一場脾氣,你的功德也不過就幾個小時而已,過去幾十年修的都燒掉了,不算了,沒有了。如果學佛學了一輩子,到臨命終時一發脾氣,完了,這一次什麼功德都沒有了,這很可怕,這都是事實。所以佛勸我們積功累德,積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,你這個功德才能夠累積起來。積功累德很難很難,不是我表面上不發脾氣,心裡頭有一點不高興,那都不行。心裡面有稍許不高興,功德沒有了,這功德難,非常非常難修。但是要曉得,「我做了很多好事」,好事是福德,福德在,福德不會被瞋恚障礙,你天天發脾氣,你修的福報還是在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阿修羅的福報很大;阿修羅怎麼修成的?都是在佛門裡面修福。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一樣,天天在修福,福報修得很大,脾氣很大,傲慢心很大,樣樣不願意輸給別人;連燒香我都要燒頭一支香,不甘落人之後。出功德,你出一萬,我出一萬五,我一定要比你高,好像比賽一樣,這樣的人將來他得的果報,阿修羅王。他就搞這個去了,享大福報,這人天大福報;功德呢?功德沒有,福德就很大。福德不能超越三界,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,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所以修福德容易,佛門裡面好修福;功德是非常非常不容易,心裡面稍微有一點不高興的話,功德都沒有了。

 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教人,如何能保全功德,不離般若波羅蜜,他說得好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你的功德就保全了。譬如持戒,我們出家人來講,持戒精嚴,持戒非常嚴格,這很好!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,心裡面就不舒服,這個人不持戒,這個人破戒,心裡面就有一點瞧不起他,動這一念心,你持戒是福德,沒有功德。為什麼沒有功德?一天到晚看到這個人不是,那個人也不是,你還能得定嗎?你心還能清淨嗎?雖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;因戒生定,他因戒不能得定。為什麼不能得定?就是看到別人不持戒、破戒,他生煩惱。所以他那個戒不能得定,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沒有功德,只有福德。他持的戒清淨,來生生人天福報,身相端正,相貌長得好是戒清淨,是得福報,他得福報。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,戒律成就功德,自己持戒不管別人持不持戒,別人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;不但不管別人持不持戒,而且要把別人都當作佛菩薩看待。普賢行願裡面講的,禮敬諸佛。他為什麼不要持戒?人家身心清淨,已經達到圓滿;我是凡夫,我心不清淨要學戒律。人家心已經清淨,他是佛、他是菩薩、他是示現的,像濟公活佛一樣,他示現的。我們不能跟他比,我們把他當佛菩薩看待,自己的功德成就了,自己的功德保全了。這些道理、這些事相、方法,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、講得很透徹。我們也讀到也聽說,但是就是做不到;一遇到現行,心裡面煩惱又生起來了。這就叫做業障,這就叫沒智慧,離開般若了。所以一念瞋心起,菩提種子,菩提是覺悟,覺悟的種子沒有了,又迷了。

  【佛言: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,魔所攝持。普賢菩薩說:菩薩之過失,莫甚於瞋心者,以前所積功德,雖多如森林,瞋火若生,一齊燒盡。可不懼哉!】

  這一段全是《華嚴》的教義,《華嚴經》上的。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,做一切善事,但是沒有菩提心;菩提是覺悟,覺悟是離相。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他生心、他布施,這是作善;但是他住相,他沒有離相。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,他是有所住,他沒有做無所住;他而行布施,有所住心而行布施,就是此地講的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。為什麼說魔所攝持?魔是講的折磨,你雖然得善果、得福報,你享福還要受許許多多的折磨,這就是魔所攝持。佛所說的魔,實在講是折磨的意思。古時候的經典,魔下面是個石頭、是個石子,折磨的磨,不是鬼,是那個字。把折磨的磨,改成魔鬼的魔,魔鬼這個魔字是梁武帝造的,中國古字裡頭沒有。梁武帝覺得折磨太苦,就像遇到鬼一樣,所以把石頭去掉,換個鬼字,這是梁武帝幹的,所以以後我們都用這個字。要曉得這個字的來源,要知道它的本義,本義是折磨,折磨是煩惱折磨。我們今天享福的人、有大福報的人,他心裡面他有憂慮、他有牽掛,他有許許多多的煩惱,這是享福裡頭有折磨,被魔所攝。福報愈大,憂慮牽掛愈多,受的折磨愈多,魔所攝故。如果他有菩提心,他享福不會受折磨,他能夠隨緣,他有再大的福報,他沒有掛在心上,他也不會去想,我這個財產將來要給哪個人繼承?他沒有這個妄想,他心裡面就舒服了,沒有牽掛了。如果沒有智慧的人,兒女多了,我將來給這個好、還是給那個好,哪個人成器,將來能守得住,這不叫打妄想!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,這就是沒有般若智慧。有般若智慧的人,決定不幹這個事情。所以他可以享受,他決定沒有副作用,他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再多的福報也是若無其事。所以他沒有患得患失,沒有這個意念,這就是菩提,這就是般若。

  普賢菩薩說,菩薩之過失,莫甚於瞋心者。跟前面講的意思一樣。前面是講瞋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諱,普賢菩薩在此地也說,《行願品》裡面的。以前所積的功德,這就是火燒功德林,就是這一句經文裡的意思。所累積的功德,雖多如森林,這是講他勤修,積功累德,勤修福業、福善。瞋火若生,這一發脾氣,瞋恚心起來了,一齊燒盡,統統燒完了,這個意思剛才說過。可不懼哉!這是最恐怖的事情,最為畏懼之事。這是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要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修忍辱波羅蜜。忍辱波羅蜜要真正得力,一定要修般若波羅蜜,沒有般若波羅蜜,忍辱的功夫就很難得力;要想功夫得力,不能離開般若。

  【生瞋恨,由有四相。般若正智,藥其著相之痴,貪瞋無由,可除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忍辱為什麼這樣難,難的原因是因為眾生著相。相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境界相,佛在此地把它歸納為四大類: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無量無邊的諸相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超過這四大類,這四大類統統都包括了;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人我執、法我執,這兩種執著跟四相,兩種執著是能執,四種相是所執,意思都可以相通。著相的病太深太重了,無量劫來就是因為著相,才有六道生死輪迴;離相,這生死輪迴就沒有了,不但六道沒有,十法界也沒有了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因為有執著,這才發生六道輪迴;因為有分別,才有四聖法界。四聖六凡怎麼來的?分別執著而來的。所以離開執著,六道就沒有了;離開分別,十法界就沒有了。六道、十法界沒有了,顯露出來的就叫做一真法界;諸佛菩薩他們活動的空間,他們居住的處所,就叫做一真法界。一是真的,十、六都是假的,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

  般若正智,般若智慧,就是對治四著相的病,著相的病要用什麼方法來醫治它?藥就是醫治的意思,就是般若正智,是醫療著相的毛病。著相是愚痴,般若是治病的,對治這個毛病的。貪瞋無由,貪瞋都是從著相來的,著相是從愚痴來的;如果把著相的痴治好,那貪瞋就沒有了,貪瞋就沒有依靠。所以能夠斷除的,不是不能斷除,斷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羅蜜,如果沒有般若波羅蜜,貪瞋痴沒有辦法斷根,一定要有般若正智。

  所以《金剛經》不能不講,江味農居士在講義裡面強調,金剛般若不能不講,因為唐宋以後,我們佛門許多大德都不願意講《金剛經》,都怕講《金剛經》。原因是什麼?怕一般人聽到《金剛經》產生了誤解。《金剛經》講空,一切都空,怕墮在惡取空;你錯會了意思,佛說什麼都是空的,那什麼都是空的,因果也是空的,那造作惡業也是空,拼命造惡業,殺人、放火後面都是空的,那就無惡不作,那就完全錯了;是很容易被人產生誤會,所以許多大德避免講金剛般若。江味農居士說,金剛般若可以治我們貪瞋痴的病根;不講就沒法子治病。這個藥確實有副作用,因此必須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講清楚、講明白真的是不容易。一般講《金剛經》,講一個星期、講半個月,甚至於講一個月,很難講得清楚,真不容易!這部《金剛經》細細講一遍,至少得要一、兩年的時間,才能夠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才真得受用。所以這個東西是要講,要講就要講清楚、就要講明白,不可以含糊籠統。

  【世間萬事,莫非對待。】

  所謂對待就是相對建立。

  【因對待故,極易生起分別計較,此所以有貪瞋也。】

  這是說明貪瞋是從什麼地方發生的,真的跟治病診斷一樣,先要把病源找出來。病怎麼生,為什麼會這個生病,先把病源找出來,然後才能夠對症下藥。要找病根、病源,先要了解世間一切事相,世間事都是相對的,我跟人就是一對。佛法裡面,佛給我們說一切經,也不能離開相對;離開相對,沒話好說。說佛法,佛法的對面是世間法;說覺悟,覺悟的對面是迷惑。都是相對的,沒有一樣不是相對的。凡是相對都是緣生之法,因緣生法,都是相對的。因為相對,非常容易產生錯誤的觀念,錯誤觀念就是分別計較,很容易發生。一念不覺,就落到分別計較裡面。佛經裡面名詞叫計度分別,計是計較,度是度量、衡量、分別,就落在這裡面。所以前面講,般若不可須臾離也,一離開般若,你就會落到分別計度裡頭去,那就錯了。於是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,不合自己意思就生瞋恚心,貪瞋是從這個地方生的。

  【若能於對待中,看出消長盈虛的道理。為之消息而通變之,以治理一切世事,不能不服其為世間聖人。】

  這是世間有一等高明人,雖不能治本,他能治標,也算是相當難得。他在相對當中,相對就有因果,他在因果裡面看到消息。因果不是一世,因果通三世,所以佛法不講因生,它講緣生。為什麼不講因生?因為那個因會變。因遇到緣會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果對於底下的發展,它又變成因。所以因不是定因,果也不是定果;因會變成果,果會變成因。它為什麼會變?當中有個緣,緣促成它的變化。所以佛講緣生,不講因生。聰明人就看出這個道理,他能夠掌握這個緣,看出消長盈虛的道理,就是因因果果變化的道理,他看出來了。於是他把這個緣、機緣掌握住,就能夠有限度的控制因果的變化,能夠有限度的控制。

  治理一切世事。我們今天世間很亂,災難頻繁,試問佛教能不能救這個世間?答案是肯定的,決定能救世間。可惜的是世間人不接受,那就沒法子,世間人要是肯接受,樂於接受的話,佛法的確可以帶給這個世界,所有一切眾生和平安定、繁榮幸福,真可以得到。一個人相信,一個人肯學,你一個人得到;你一家人相信,一家人修學,你一家人得到;你這一個團體人相信,一個團體人修學,你這個團體會得到,沒有得不到的。這裡面有真實的道理,有很清楚的方法,還是前面講的原則,我們掌握到緣,只要能夠把惡的緣避開,把它捨棄掉;把善的緣抓住,不斷的讓它增長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這個境界馬上就變了。有不少同修聽到我講,來問我,他說:法師,大概要多麼長的時間能夠看得出效果?我告訴他:如果你認真努力,三個月見效。時間不長。三個月若不能見效,六個月一定見效。

  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了凡先生接受雲谷大師的開示,認真努力斷惡修善,三年才見效。為什麼我說三個月就見效?了凡先生頭三年,那個斷惡修善的願力不強,若有若無,不是完全認真在做,他好像在試驗一樣,習氣還常常現前,不乾不淨,拖泥帶水,所以三年才見效。所以,你仔細觀察。可是往後,他就很進步,那個效果就愈來愈顯著。為什麼?他有信心。有信心,他就格外認真、格外努力,所以那個效果非常明顯,而且時間非常快速。你看他許願做三千樁善事,第一次許的願三年才圓滿;第二次許願做三千樁善事,不到一年就圓滿,愈來愈快速。所以我們明白道理、懂得方法,如理如法的去修行,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決定見效。這樣的事特別在念佛法門,我們從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,看到的例子不少。這是辦大事,念佛求生淨土,三個月到半年都見效,何況世間這些小事。這是世間善人教導人趨吉避凶、自求多福,儒家、道家都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教導世人,能夠得到效果。

  【佛法則看破其彼此相形而有】

  相形就是相對的,彼此相形而有;佛法是看破,真相完全看清楚了。世間人他並沒有看得透徹、並沒有看得徹底,只是看出因果的變化,他看到這一層,這也就有相當的深度,但是沒有徹底了解。能夠掌握變化、控制變化,就能夠消災免難,能夠趨吉避凶,實實在在能做得到的。佛法就更透徹、更徹底。

  【一切虛幻不實,有即非有。然而不無虛幻顯現,非有而有也。】

  這是佛法比前面世間善人看得更透徹、更徹底、更清楚,真的是宇宙人生真相大白,所以他能夠超越。一切虛幻不實,這是一切法,佛法裡面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現在世間人所講的宇宙萬有。宇宙萬有的真相是虛幻不實,它沒有一個實體,但是它有相,所以有即非有。因為一切相怎麼形成的?無量因緣形成的,形成這個現相。現相存在不存在?不存在,真的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但是在我們感覺當中,這些現相都在面前;我們感到現相在面前,是因為現相的相續相,連續的現相,使我們產生了一個錯覺,誤以為這個現相在眼前,好像還存在,這是錯覺,這是沒有看到真相。如果看到真相,這個真相確確實實是不存在的,《楞嚴經》上說得好,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當處的時間是極其短暫,短暫到我們無法想像。這是經上佛舉的比喻,講一剎那當中九百生滅,而事實真相可能還不止。佛所舉的比喻,只能比喻個彷彿,而實際可能比這個速度還要大。這是我們從大乘佛法裡頭,世尊說經的慣例,我們能夠體會得到。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相續相,連續的現相。

  然而不無虛幻顯現,這個虛幻顯現是不停的、不中斷的,不中斷的在那裡顯現。而顯現的相是會變的,什麼力量在那個地方使它產生變化?這個力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就是這個力量。妄想分別執著,在佛法裡面叫識。所謂是唯心所現,真心能現相,剎那在那裡現相;唯識所變,我們把一真法界變成我們現在這個樣子,這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變成這個樣子。什麼樣的妄想,變什麼樣的境界。十法界的眾生都打妄想,十法界裡面的佛,打佛的妄想,變佛的境界;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打菩薩的妄想,變菩薩的境界。這個妄想無量無邊,因此所變的境界就無量無邊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是「非有而有,有而非有」,佛這兩句話才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了。

  【故既超乎其表,而不為所拘。】

  唯有了解清楚、認識清楚,這才真正超越,不被這些現相所拘束,那你就得大自在。這些現相裡面,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是身相,不受身相的拘束,你身就自在了。所以佛菩薩能現無量無邊的化身,像《普門品》裡面所說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;《楞嚴經》上講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眾生心裡念什麼,他就現什麼身。這就叫做「超乎其表,不為所拘」,不被這個形相所拘,他在現相裡面得自在。你要問佛菩薩為什麼得這樣自在?歸根結柢就是清淨心,他心裡面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他就自在了,就不被色相拘束了。我們今天不得自在,被這些境界拘束。原因在哪裡?著相。總認為這個身體是我,你就脫離不了這個身體,這個身像枷鎖一樣把你鎖住,你沒有辦法脫離。你哪一天真的覺悟了,這個身是假相,剎那生滅,了不可得,這不是我,你就得自在,你就慢慢不受這個身體約束,不受這個身體拘束了,而後就能隨心所欲。

 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,都希望自己身體很強壯,相貌很美麗,能不能得到?能得到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能變相,你想健康,身體就健康,可不能想病,想病就得病。這裡才一點痛,恐怕得什麼病,沒想幾天真的病來了。病怎麼來的?想來的。照照鏡子想到老了,他想老,他怎麼不老?拿到從前照片來比一比,我一年比一年老,那當然老,老得好快。我教給你一個不老的方法,教給你相貌很美麗的方法,你天天看觀音菩薩,天天想觀音菩薩,不久你就變成觀音菩薩;相從想生的。你為什麼不多想佛,為什麼不多看佛像?我們念佛法門有觀像念佛。觀像就是造佛像,很圓滿的佛像,你常常看佛像,家裡面供佛像就有這個好處。常常看佛像,常常想佛像,自己的相貌就變了;不想佛菩薩,天天就想煩惱,那怎麼能受得了,這受不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一生的際遇,真的是自作自受,不能夠怨天尤人,怨天尤人是造大罪業。因為沒有人給你主宰,老天爺也不管你的閒事,都是自己成天在打妄想打出來的,你怪誰?底下教導給我們,

  【仍復隨順其中,而不廢其事。】

  這就教給我們,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,事實真相搞清楚,我們的生活就自在了。怎麼過日子?隨順其中。佛家常講,隨緣消舊業,莫更造新殃。莫更造新殃是不要再打妄想了;隨緣消業,那個日子就過得自在,就過得幸福美滿。所以事要照做,照樣要過日子,照樣要去工作,不廢其事。你的境界超越了。

  【超乎其表,是為不著。】

  超越是什麼?就是經上講的應無所住,無住就超越了。什麼叫無住?再也不把它掛在心上,就超越了。功夫完全是在心地裡頭做,不是在心外;在心裡面做功夫,再也不著相。我們說得再通俗一點,大家容易明瞭,再也不牽掛,再也不憂慮。這個事情來也好、不來也好,成也好、不成也好,統統都好,你就自在。我自在了,我還希望別人的日子過得更幸福一點,過得更快樂一點,那怎麼辦?我們一定要認真的斷惡修善。我們每天課誦也好,講經結束也好,都要念迴向偈,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;還得要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但是口念沒做,這是口惠而實不至,我們還是對不起佛菩薩,對不起一切眾生。要怎麼做?每天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把斷惡修善的功德,斷惡修善一定是得福報,一定是離苦得樂,把離苦得樂統統給眾生,把這個樂、福都給眾生去享受,這就是我們說到做到。我們斷惡修善,自己絕不享福,福報讓別人去享,讓一切眾生去享,這就對了;自己享受,那就錯了。佛教弟子,尤其是教導出家弟子,出家弟子要住持佛法、要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;交代出家弟子以苦為師,要做一個樣子給世間人看,我們說到做到,世間人才肯相信,才樂意接受佛法的教導。所以,「不著」非常重要。不著是智慧,布施是慈悲;這個布施是廣義的,包括我們整個的生活,都是為一切眾生做榜樣、做表率,這叫大慈大悲。

  【不著,大智也。隨順其中,是為不壞,大悲也。】

  隨順就是生心,跟一切眾生在一起生活,和其光,同其塵,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,做破迷開悟的榜樣、做離苦得樂的榜樣,這就是大慈悲。般若經裡面沒有別的,就是教給我們要具足大智慧、大慈悲,大智慧、大慈悲完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、點點滴滴,無非般若、無非慈悲,這就對了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