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一00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023-0100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五面,倒數第六行,從小註第八段看起。

  【了義經中,語語能證道,句句可入門。以《彌陀經》言之,如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兩語,固然說有前後,執持是下手處,一心是執持之功效,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,終亦不能做到執持。然則一心不亂,豈可僅作功效觀之乎。】

  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大乘了義經典,所謂了義,就是它所說的道理、所說的方法,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,修學能達到開悟,能達到見性成佛的效果,這樣的經論才稱之為了義的經典。除淨宗經典之外,像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楞伽》、《金剛般若》,都是屬於了義的大乘經。這些經典裡面,字字句句都能夠幫助我們證道,都能夠幫助我們入門,這個門就是大乘了義之門,這不是普通的門徑。

  下面舉一個例子說,他不舉別的經,舉《阿彌陀經》,江味農居士用意就很深,在佛門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人把《彌陀經》看淺了,把淨土法門看錯了,以為這個法門是老太婆教,以為《彌陀經》裡面沒有什麼道理;殊不知《彌陀經》才是大乘了義經中的精華。經文看起來好像很淺,實際上是其深無比。我們看到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就知道《彌陀經》確確實實是不思議經。這裡舉出兩句,這兩句也是《彌陀經》裡面最要緊的兩句話: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。這兩句話字字都含無量義,我們就把這兩句話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。執持,在本經裡面講得多,世尊在這一會裡面,教給我們「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」,這句話重複了很多次,多次的重複當然是非常重要。受持,就是《彌陀經》上的執持。佛教給我們執持的是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念佛的人很多,真正做到這四個字的人不多。為什麼?如果真的做到這四個字,底下那一句的效果他會得到,他會得一心不亂。念佛念了一輩子,一心不亂沒得到。什麼原因?沒有執持名號,所以你得不到一心。可見執持不容易!當然這其中第一要緊的事情,還是要明瞭名號的意義,這是淨宗法門裡頭常說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

  名號有什麼功德?就事相上來說,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包括盡了,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代時教,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,這是我們就事論事,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!隋唐古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做個比較,哪一部經第一?這一比較之後,幾乎大家都公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第一經。為什麼稱《華嚴經》是第一經?這不能說沒有道理,《華嚴經》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、性相、因果,面面都說到,說得非常完整;清涼大師以四科判經:信、解、行、證,這個教義圓圓滿滿,確實可以稱為第一經。可是再把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,大家公認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這是第一當中的第一。為什麼一開端不把《無量壽經》看作第一?要比較之下才稱之為第一?這是剛才說過,《華嚴經》講得圓滿,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彌陀經》講得沒有《華嚴》那麼圓滿;面面都講到,沒有。為什麼《無量壽經》會把《華嚴經》比下去?《華嚴》到最後也成佛了,怎麼成佛的?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成佛。由此可知,《華嚴》到最後,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就成不了佛。由此可知,原來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總結,是《華嚴經》的歸宿;《華嚴》是大本,《彌陀經》是小本,大本、小本是一樣的。所以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歸宿、總結,結在這個地方,那當然是第一的第一,沒有話說。《無量壽經》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,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總共有四十八品,這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?我想這個大家都知道,第六品第一,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都是講四十八願,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。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,這是淨宗的中心,是淨宗的根本。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?這是古大德告訴我們的,古大德幾乎是公認的,第十八願第一。第十八願說的是「十念必生」,這是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說出來了。由此可知,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要是把它展開來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再一擴大展開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再一展開就是《大藏經》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,不僅世尊所說,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為法界眾生演說無量無邊的經典,都不出一句阿彌陀佛。我們才認識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真實不可思議,你才肯受持。執持比受持更進一步,執是什麼?就是堅固的執著。《金剛般若》是要把執著打破,我們念佛人要堅固的執著,要牢牢的執著,這就是法門不相同。般若是講空,要統統捨掉;我們淨宗統統捨掉,阿彌陀佛堅固的抓住。這是跟淨宗修學的方法不一樣,法門不相同。要把它抓住,決定不放鬆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二六時中要淨念相繼,這才是真正執持。所以你要懂得名號的意義。

  剛才這樣子較量都是從相上說的,如果我們說得更深一層,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這四個字都是梵語音譯,阿翻作無,彌陀翻作量,佛翻作覺,所以要是用中文譯出它的意思,無量覺。無量包括了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,沒有法子計算的。那真是經上所說的,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,等覺菩薩也沒法子,也不能知道它的邊際。這是自性、性德,六祖惠能大師所謂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無量無邊一切法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;「能生萬法」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的體、相、德用,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統統包含了。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,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。念這個名號能見性,念這個名號能證無上菩提,所以大勢至菩薩才說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。不假方便,不需要再借任何一個方法來幫助,不需要!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你看看這麼簡單、這麼容易,這樣的不可思議。自得心開,心開就是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就用這一個。這是它深的意思,它是自性德號。

  我們再從因果上來看,那更不可思議!從因果上看,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。佛在了義經中,像《華嚴》裡面所說的,一切諸法,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一切諸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裡面包括了一真法界,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?經上說: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因為《華嚴經》上有「唯識所變」,所以法相唯識宗把《華嚴經》也算他們主要經典之一,法相宗總共有六部經、十一部論,六經十一論,《華嚴》是六經之一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「唯識所變」。佛又常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這些要緊的經文句子,它的甚深廣博的意義你要是明瞭,然後你才會真正相信因果。因果裡面,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,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」這就是從心想生,大勢至菩薩所依據的就是從心想生。所以我們才知道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

  我們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我們念的是什麼?給諸位說,念什麼就變什麼。世間人一天到晚念什麼?念鈔票、念黃金、念美鈔,天天念這些。念這個東西變什麼?諸位曉得,念這個是念貪,貪圖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,他念貪心。念貪,將來變什麼?變餓鬼。所以諸位曉得,念黃金、美鈔,念五欲六塵,他是念鬼;他念鬼,將來死,他就變成鬼,是這麼個道理。一天到晚發脾氣,這個人看不順眼,那個事情看不慣,那是瞋恚,瞋恚是念地獄,將來就變地獄,這不是好事情。所以佛教給我們念佛,十法界裡頭佛最圓滿,我們天天念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念佛成佛,這就是執持名號。你要不把名號功德利益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、搞透徹,執持兩個字相當不容易。

  人真的到執持,就是一心念佛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一向專念」,一向就是一心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專念,其他的統統放下,心裡面再也不牽掛,那才叫做執持名號。你這個念法,得一心不亂就很可能,看你功夫的勤惰。功夫勤惰從哪裡說?你是不是真的放下,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,放下是功夫。放下,所有一切障礙沒有了,把業障放下了。第二層的功夫,你是不是專念?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專想西方極樂世界,果然如此,一心不亂很容易得到,因為你這種念,你已經是一心稱念。

  由此可知,這兩句雖然一個是功夫,一個是效果,效果也是功夫,功夫也是效果,這才符合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原理,萬法一如。如果它是兩樁事情,那就不是一如。它確實不違背《金剛經》上最高的原理,一如、非一非異。執持名號跟一心不亂,從相上講非一,它是兩樁事情,一個是功夫,一個是功效。從理上講,它是一樣的,它不異;所謂是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因果不二,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。

  但是淨宗的下手處就是在執持,執持必須要放下萬緣。金剛般若的確幫我們很大的忙,幫我們看破世界,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,我們才真正從心裡面把它捨棄掉。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牽掛,再也不憂慮,再也不去想它,即使這個身體也不想它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、想阿彌陀佛,這就是執持名號。這樣念佛決定往生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所謂是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掉。

  底下文我們念念就行了,意思都說到。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,終亦不能做到執持。要想真正做到執持,一定要懂得一心、一向,大經上給我們講的,一向專念、一心稱念,這個才行。由此可知,一心不亂如果僅僅當作功效來看,那還是有偏差,與非一非異、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應。

  【此經句句說理、說修,即無一句不可以貫通全經。】

  這個意思,我想每一位同修讀誦《金剛經》的經文,多少都能夠有一些體會,縱然不能夠很深的體會,淺淺的體會我相信一定有。確確實實這個經文字字句句都能夠貫徹全經,前面能貫徹到後面,後面也能貫通到前面。

  【故隨拈一句,皆可從此悟道。】

  我們讀到後面的經文,會更深刻的體會到前面所講;讀經的時候,讀到前面經文也能夠領會到經後面的義趣,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悟處。悟有大悟、有小悟,悟有淺深次第不同,這是我們讀誦受持真實的受用。再看末後這一段:

  【若真伶俐漢】

  伶俐漢是禪宗裡頭常說,即是教下裡面所講的上根利智,根性很利的人。

  【得知大乘佛說是法印,便可隨拈一句,以印之於事事法法。】

  上根利智的人,他們聰明,他們知道怎麼修,知道如何用功。我們雖然不是上根利智,但是也應當學習。我們縱然得不到大的利益,可是小的受用是決定可以得到。大乘經,尤其是了義的經,真的字字句句都是法印。法印,在中國人講,跟中國古人講沒有問題,那個意思很明顯。跟現代人、跟現代外國人講,他們的印象很模糊,不知道這個印是作什麼用的?尤其現代,現在在外國我們都簽字,都不用印,印沒用處,現在印都變成藝術品,變成欣賞的。從前這個印是代表信用,政府機關有公文要告訴老百姓,如果這上面沒有印,那就是假的,大家不能接受。必須要把官府的大印蓋上,這是正式的文件,是地方長官負責任頒布的,我們要接受、要奉行。

  佛有沒有印?佛沒有印。佛所說的法,就叫做法印,佛講的原理原則。凡是符合佛所說的原理原則,這是真經,這不是假的。在通常講,小乘經有三法印,小乘經所說的決定不會違背這三個原則:無我、無常、涅槃,三個原則。大乘經裡面叫一法印:實相。實相是什麼?事實真相,所有一切大乘經,都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所以大乘經以實相印,這叫總印。如果要別說,佛在大乘裡面字字句句都是法印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,我們不能違背,應當依教奉行。佛法實實在在講,的確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世尊並沒有說,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自己可以仔細去觀察,佛沒有說只有他一個人說的稱之為經,別人說的都不行,佛沒有這個說法。而且佛很開明,給我們講佛的經有五種人說,除佛以外,佛的弟子、仙人、諸天、變化人;但是除佛以外,其他人所說的,一定要跟佛說的原理原則相同,佛點頭都承認它是佛經,這就講與法印相合。他講的大乘法門,確實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雖不是佛說的,佛聽了會點頭同意,跟佛講的沒有兩樣。由此可知,佛法是非常開明,今天講的民主,決沒有專制,沒有獨大。

  譬如民國初年以來,印光大師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提倡《安士全書》。《安士全書》前面一部分是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的註解。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是道教的,不是佛教。《了凡四訓》是一個普通在家居士教訓兒子的四篇文章,這不是佛經,印祖一生大力提倡,我們也跟在後面繼續提倡。有人就問我,曾經有一位法師來責備我,來找麻煩,他說:你出了家,講經的法師,你講佛經就好了,為什麼講外道的經?我說:我什麼時候講外道?他說:你講的《了凡四訓》不是外道?他把《了凡四訓》當作外道。我說:你說這個!這我是講了很多遍,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也講過,《太上感應篇》也講過,這都是道教。我說雖然它不是佛經,但是它是佛法法印承認過的。他說:什麼法印?我就念給他聽: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我說這一首偈算不算法印?他也算很聰明,掉頭就跑了,再不說了。你看看這幾本書裡頭,是不是講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那就對了,跟佛講的有什麼兩樣?而且講得更微細,很符合於我們中國人社會環境,所以祖師提倡,不會錯!這就是講大乘法印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字字句句都可以做為法印,不只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不止,好的句子太多太多!確實隨拈一句,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事事法法裡面來印證。譬如我們講「無住生心」,無住生心是《金剛經》上的總原則、總原理。如果把無住生心四個字做一個方印,那裡面就很有味道。你念「無住生心」,你再從下面念到上面,「生心無住」,還可以倒過頭回頭來念「無住心生」,你念圓圈,「心生無住」,你怎麼念,愈念就愈有味道。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用在工作裡面,這叫修菩薩行,存這個心叫修菩薩道,學菩薩行。

  【換言之,便是事事法法,都向這法印上理會之,如此方是會用功人。則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,易得真實受用也。】

  這是確確實實,我們才會得真實的受用。「無住」,不能有一絲毫的執著;「生心」,念念利益一切眾生,生這個心。這一段在經文前面說了這麼多,為的是底下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廣、非常微細,所以在講經文之前,做一個整體的介紹,再入經文就容易懂了。如果不是這樣詳細介紹,這個經文的深義,實在很難看得出來。這一段的大科是要說明「諸法空相」,說明「法不生」。我們看佛是用什麼樣的方法,來把這個意思為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須菩提,若有人言,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,這一段講的是什麼意思?實在講我們不懂,看不出它的意思來。雖然前面講得那麼多,諸位看這個經文能懂意思嗎?若不懂意思,看看科題,這個小標題,這是第一百六十八段,「泯相入體」。怎樣泯相?不著相;不著相就見性,體就是性。由此可知,佛原來在這裡面舉一個例子來說,他舉的什麼例子?他舉名號,舉佛號。「約聖號明離去來」,舉一個例子。如來這個名號沒有來去,你要說如來若來若去,那你根本不懂這個意思。名號如是,法法皆然,哪一法有來去?來去的意思深!八不裡頭,前面說過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,前面都講過。你懂得一句,你全都懂了,知道一樁事情「不來不去」,就曉得一切法都不生不滅,一切法都不一不異,你看跟《金剛經》前面講的意思就通了。可見得這一句話裡頭,意思真的很深、很廣、很細,粗心的人念這一句不懂,不知道佛說什麼意思。我們看註解:

  【諸法空相,是大乘法印。】

  萬法皆空,無論從體上說,無論從相上說,無論從作用上說,這個我們前面都說得很多很多。一般初學的,像小乘經上常講,體講空,相講有,作用也講有,不講空;可是在大乘了義經上給我們說實話,體、相、作用俱不可得,這才徹底,這才究竟圓滿,所以這是大乘法印。

  【不來不去等句,莫非法印。】

  不來不去,像前面講的非一非異、無實無虛,都是法印,都是講的原理原則。

  【法印者,一切法皆可以此義印定之謂。】

  這是個原理,在數學裡面講這是個公式,它能夠涵蓋一切,能夠包括一切。「此示例」,這一句話是世尊在此地舉一個例子說。

  【來去等,皆是對待之事相。】

  由此可知,凡是相對的事相,都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觀察,我們才得到它的真相:不來不去。

  【欲證性體】

  欲證性體就是你要想明心見性,我們念佛的人,你要想得一心不亂,得一心不亂就是證性,就是明心見性。

  【必須超越一切對待】

  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?為什麼得不了一心?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環境裡面,相對不是真實的。相對,它相對立了,那諸法就不如;超越相對,法法皆如,那就一如。一如才能見性,相對的是凡夫境界。四相,四相怎麼來的?四相是從對待當中產生,先有個我,我的對面就有人,我跟人就對立;我、人是一邊,對面就是眾生。由此可知,六道裡頭怎麼建立的?從一個相對逐漸逐漸變成無量無邊的對立,這是六道的現象。佛的方法很巧妙,教給我們斧底抽薪,從什麼地方來突破這麼複雜相對的環境?這麼複雜它有個根源,那個根源是「我」,把「我」去掉了,再複雜相對的馬上就解決了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從我執、法執上下手,這個法子非常妙,非常的高明。所以,必須超越一切對待。

  【空其虛相,空其諸法之相,即泯相入體之義。】

  相,前面說得很多,相不會滅,相是決定有,但是要知道,相是假相、幻相。為什麼說它是假的、是幻的?它會變,它雖然不會滅,它會變;會變就不是真的。佛法裡頭講真假,它的定義:真是永遠不變,那就叫真的,會變就是假的。我們這個身體的相是假的,它會變,不是一年一年的變,那變得太慢了,你看走了眼;也不是一天一天的變,是剎那剎那在變。所以,哪裡有我?不要以為你從家裡到這邊來,實在講你家裡也沒有你,到這裡來也沒有你,你在哪裡?這個幻相剎那剎那在變,剎那相續相,要懂這個道理,要知道事實真相。我們在這裡坐一秒鐘,一秒鐘不知道變了多少,一秒鐘太長太長。就以佛的方便說,也不可思議!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個生滅。我們講一彈指一秒鐘彈四次,我們一秒鐘已經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生滅的變化,你說「我」在哪裡?確確實實沒有我,《金剛經》講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真話!是事實真相。

  所以空其虛相,空是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,永遠不去分別,永遠也不要執著,一切事隨緣就好。學諸佛菩薩,諸佛菩薩怎麼生活?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所以佛菩薩得大自在、得大解脫,解脫就是自在,他懂得恆順,懂得隨緣。如果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,就決定不能隨緣,決定不能隨順,必須要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。分別執著很難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事實真相沒搞清楚。如果真正明瞭,《金剛經》上這個話也是法印,「三心不可得」,這也是法印,我們也可以在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常常想著這句話。三心不可得是無我,我沒有了;諸法,諸法空相,相有體空,了不可得;內外俱不可得,我們分別執著放下了,再不做這個傻事情。分別執著是傻事,迷人幹這個;覺悟的人沒有,覺悟的人再不搞分別執著。所以他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他一天到晚法喜充滿,快樂自在。

  所以空其諸法之相,這個意思深。平常我們講淺的意思,我們只說,這個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,只講什麼?把我們心裡面想的那個相去掉,沒有叫你取外面,把心裡頭的思、想拿掉;思就是分別,想就是著相。「思」,心裡頭有個田,劃上格子,那是分別,分別就有界限,田字是表示界限,你心裡頭起了分別。「想」,心裡頭就有相,想一個人就有人的相,想一個事有事的相,想一個東西,有一個東西的相。把那個田拿掉、相拿掉,就剩下一個心,那個心就乾淨、就清淨,這個意思淺。《金剛經》上半部有深有淺,《金剛經》到下半部這個講法不行了,這個講法不徹底。固然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,事實上的相呢?事實上的相真的沒有,事實上的相是夢幻泡影。可見得《金剛經》後半部的意思真的唯深無淺,後半部的意思深廣微細。確確實實沒有,確確實實了不可得,這才真正見性了,真正能見性,即相即性。所以後半部經法法皆是,不像前半部法法皆非,後半部是法法皆是,這是泯相入體的精微之義。

  【倘著一相,必致愈引愈多,萬相紛紜,永永不得清淨。】

  這是真的,剛才我說出六道裡頭,六道的現象是無量無邊的對立,形成這樣複雜的現象。這種複雜的現象,實在講就是最初著了一個相。佛在經上講,最初一念不覺而有無明,從這裡第一個對立起來。這一個對立起來,馬上就起了一個連鎖的作用,從一個對立一變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對立,這個麻煩大了。這就是六道輪迴怎麼來的,怎麼回事,把它的根源觀察到。

  【讀經聞法,不可著文字相,不可著言說相。】

  這幾句話,大乘經裡面時時提示,不斷的在提示,為什麼佛不厭其煩這麼多次的提出?實在講,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無量劫來,分別執著的習氣太深。說實在的話,佛提示一千次、一萬次都不多,我們沒做到;做到就不必再提了,沒做到是時時刻刻要提醒。我們今天讀經,哪有不著文字相的道理?我們聽經,哪有不著言說相的道理?果然不著,那就好辦,你讀經會開悟,聽經會見性。我們讀經不開悟,聽經也不見性,什麼原因?著文字相,著言說相。這個老毛病、老習氣改不掉。聽了經,離開講堂,這個法師還講得不錯,比那個講得好,那個不如這個,你看看,你不都在分別執著打妄想嗎?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屢次的提醒,這是大慈大悲。

  【佛所說法,無非令人離相證性,故語言文字皆不可執。】

  我們讀經、學佛,我們的目的跟佛教給我們的目的不一樣。佛教我們目的是希望我們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;而我們學佛的目的,是希望升官發財、家庭平安、健康長壽,目的不相同。佛那個目標究竟圓滿,我們這個目標太渺小,太小了。但是我們這個小目標是牢牢的執著,死都不肯放鬆,所以佛顯示這個大的方向目標,我們永遠不能夠完成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佛的確在了義經中苦口婆心為我們開示,希望我們在這裡覺悟。真正學佛就是真正取佛所教導的方向目標,我們以見性、以成佛、以往生淨土為目標,那你就要真學,一切放下,都不能夠執著。

  此人全不知性,這就是經文裡頭說的,若有人言,這是什麼人?凡夫之人,就像我們現在。我們要問:如來是什麼意思?如來這個字是什麼意思?怎麼個講法?你讀了《金剛經》,如來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,你講得沒錯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。這個說法是不解如來所說義。前面經文上講的,那個意思很正確,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那個意思是對的,這個意思就完全錯解了。

  【此人全不知性,著於名言。】

  教你不執著文字相,不執著言說相,他文字相、言說相統統都著了。

  【是於佛說之義毫無領會,故曰:不解我所說義。呵斥此人不解,正欲一切人深解空相之義趣也。】

  佛責備這個人,菩薩聰明,佛責備這個人,從這個人的反面,就是菩薩應當要學習的,反面就是真正理解佛所說的義趣。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,為什麼佛說他不解如來所說義。

  經【何以故?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】

  這是「如來」又一個意思,如來是不來不去、非一非異,跟前面「諸法如義」一個意思,兩種說法一個意思。

  【如來即是法身,法身常住不動,無所謂去來也,法身遍一切處,亦無需乎去來也。】

  佛的十號,成了佛都有十個號。這十個號,如來是第一個號,它排列的次序有關係,如來是排第一號。如果不證得「如」,那就不叫做成佛。「如」是什麼?「如」是真如本性,這一點諸位同修要注意到,「如」是講真如本性。真如本性是法界的本體,現代哲學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。這些哲學家在人間來講,是非常聰明的人,哲學是求智慧的。他們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?要找它的根源,這個根源就叫本體,找這個東西。所有一切萬物,我們今天講太虛空、空間、時間。過去人家對時間還沒有什麼觀念,現在科學家也探討時間從哪裡來的?空間從哪裡來的?的確時間、空間也有起源之處。不是講時空沒有邊際,那是講廣大沒有邊際,其實它還是有源頭的。所以時間跟空間也不是真的,它也是個現相,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我們講這個時空,是有開頭、是有結束的;也就是說,時空都是有生滅的。從什麼地方去體會?從作夢,你想想你作夢的時候,你夢中有沒有時間、空間?有。夢中確實有時空,哪裡能離得開時空!夢裡頭時空從哪裡來的?當然從發夢那個時候出現,那就是時空的起點;什麼時候時空滅了?一覺睡醒,時空就滅。時空有生滅,所以它也不是真實的,也是虛妄的,妄想變現出來的。

  在百法裡面,空間、時間都排在不相應行法裡面,有為法。它的名詞叫時分、方分。時是時間;方就是方位,東南西北、四維上下,十方。因為空間好像沒有什麼變化,因此在無為法裡頭也把它放上,叫虛空無為。你看我們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都有很明顯的變化,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有很明顯的變化。空間好像沒有看到變化,三千年前空間是這樣,三千年後空間還是這樣,沒什麼變化,所以也把它放在無為法。但是那個無為法要曉得,無為法六個,只有「真如無為」是真的無為法,其他的五種是相似無為,因為在裡面看不到它的生滅,所以就把它放在無為法,但它不是真的無為法。所以我們從夢幻泡影裡面去體會到,時空有生滅,禪宗裡面講粉碎虛空,這個話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在我們佛法裡面也常說,大家不留意。

  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,你們聽聽這個名詞,生相無明,生起一切現相,就是這個無明所生起一切現相,這個現相裡面就包括時空。如果這一品生相無明斷了,時間、空間就結束,時空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也結束了。可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,到那個頂點的時候,現在科學家叫起點,起意的起,科學家把這個定作起點,就是我們佛法裡講的生相無明;等覺菩薩到這個境界,他破不破?他不破,這叫倒駕慈航。他不是沒有能力破,他有能力,有能力而不破。不破就是不把這個現象,就好像在作夢一樣,他可以醒過來,他不想醒,繼續再作夢,作夢幹什麼?夢裡頭還有很多人在作夢,幫助那些人,他是可以醒來,他要去幫助那些夢中人,這叫做大慈大悲,廣度眾生,他有能力。科學家講的起點,我們佛經裡頭有,但是這個點我們找不到,憑著科學儀器去探測,那是探不到的,必須要甚深的禪定,才能把宇宙起源的地方找到,等覺菩薩才找到。

  「如」是真如,真如遍虛空法界,無處不在,你怎麼能說它有來有去?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的無線電波,電視台裡放出來的頻率、電波,涵蓋著整個地區,你不能說它有來有去。我這裡有個電視機,頻道一撥對了,畫面馬上就現前,你不能說它來;我把它關起來,不能說它去;它沒有來去,這是我們的真如本性。諸位要曉得,佛的真如本性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今天晚上你們到這個講堂來聽經,你們來了沒有?有沒有來去?你要說「我有來有去」,就是前面說的糊塗人,「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」。你從家裡到這兒聽經,聽完再回家,有沒有來去?不來不去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這是真的;你確實沒有來,確實沒有去。確實沒有來,為什麼有來去的相?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你有來去這個相,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你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看到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沒有來去。你在家裡是在那個空間裡面現相,到這個地方是在此地現相。你在路上走,每一公尺、每一釐米,剎那剎那在那裡變;那個相滅了,這個相生了,是這樣的。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,哪有來去?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應化,有沒有來去?沒有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不迷了,明心見性,能力恢復了,得自在,我們到十方世界去拜佛、去聽經、去度化眾生,我們有沒有來去?沒有來去。我們可以現無量無邊身,不只《梵網經》上說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,千百億有數量,其實沒有數量。哪個地方有感,哪個地方就有應,因為你的法身遍一切處。法身就像無線電波一樣遍一切處,哪個地方有電視機一撥就現前。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要曉得,佛如是,我們每個人都如是,沒有例外的。這個意思深廣、微細,要體會這個意思,這是諸法實相。實相也就是空相,因為它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所以,確確實實不來不去;你一定要懂得,法身遍一切處。

  【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非謂畢竟無來去。】

  這是從相上講,相上講有現有隱,現相我們叫它來,隱沒我們叫它去,實在是隱現。而我們凡夫隱現不自在,受業力的支配。什麼叫業力?妄想。業是造作,造作的結果叫做業。我們成天想東想西,成天在打妄想,妄想那個結果就叫做業。因為業力在支配,所以佛教給我們生心,生心是什麼?我不想別的,我專想佛,想佛,佛的境界就現前。佛門也常說,大乘法裡頭講十法界,一法界現,九法界隱。像我們現在人法界,十法界的人法界,這個法界的相現出來,其他九個法界的相都隱、都沒有、都不見了,隱藏了。這個法界現前的久暫,時間是急、還是長、還是短,也是業力在做主宰。有功夫的人,不要說是聖人,凡夫;凡夫的功夫,禪定,修得禪定的人,他是定功在主宰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他是定功。定功還是業力,他的業跟我們一般的業不一樣,他修定。欲界凡夫是善惡業力在主宰,善業現三善道的境界,惡業現三惡道的境界,這個境界是虛妄的,不是實在的。怎麼會變現出來?業力變現出來的。所以它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,這是六道裡面的真相。我們要曉得、要清楚,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。諸佛菩薩在這裡面的應化,是他願力與眾生業力交感而變現出來。三千年前,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,那是怎麼回事情?他老人家的願力,跟我們眾生的業力,感應道交顯現出來的;也是無來無去,統統都是無來無去。

  這個第二段裡面說,非謂畢竟無來去,這是從相上講,眾生執著,相現就來了,相不現就滅、就去了,我們有這麼一個執著。

  【說來亦無處,去亦無處。無所者,無處也。】

  經上講的「無所」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沒有處所。為什麼沒有處所?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,你怎麼能夠說有處所?就像我們今天打開電視機的頻道,畫面出現了,你怎麼能說它有處所?我打開,來了;關掉,去了。這個來去可以說,但是你說處所,你不能講。如果有處所就有一定的地方,就這個處所,那個地方那個處所就不行、就不現;它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現,它可以同時許許多多地方都出現,沒有處所。再有處所就錯了,沒有處所。

  【形容法身本遍一切處,豈更有來處去處乎。】

  這是事實真相。絕對不是說,成了佛,是如來果邊的事情,這與我們不相干,那就錯了,那佛給我們講這個經幹什麼?佛舉他這個例子來說明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;不但每一個人,所有一切眾生,連蚊蟲螞蟻也是這樣的。螞蟻,牠的業重,造作罪業重,墮了那麼個小身,牠也是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牠壽命長短也是受牠業力支配,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。佛法講輪迴,六道輪迴,其實六道輪迴這樁事情,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生之前,我們曉得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宗教,在釋迦牟尼佛之前。他們那些人,因為古印度的宗教都修定,在禪定裡面看到六道,所以六道輪迴是印度很古老的說法,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這是事實。古印度這些宗教家們,對於六道情況了解得很透徹,因為他們的定功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實在了不起。他知道六道之當然,不曉得六道之所以然。六道他都看到,情況都了解,六道怎麼來的他不知道,六道怎麼樣超越,他不知道。佛才出現於世,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。有不少人想超越六道,但是沒有辦法。佛出現於世,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,教給大家超越六道輪迴的方法,佛為這個才出現於世間。

  現代的西洋人對這樁事情逐漸逐漸接受了,有很多基督教徒,虔誠的基督教徒,他們相信輪迴,現在在美國就很多;他怎麼相信的?用科學方法證明。在證明的許許多多方法當中,而佔絕大多數他們用催眠術。把一個人催眠,然後問他:你回到過去,回到十年前、二十年前、三十年前、四十年前,回到前生去,你現在見到什麼?他就說出那個狀況。你做什麼事情?你的生活狀況怎麼樣?這一問,有很多是動物,催眠術因此發現人前生有很多是從動物裡頭來的,還帶著有動物的習氣。現在有很多催眠,並不是有意要找前生,不是的。生病,他害這個病,病的時候找了很多醫生,很久都醫不好,不知道怎麼辦?用催眠的方法,找到他疾病的來源。真能夠找到,幫助醫藥的治療,恢復他身心的健康,但是附帶的就找到前生去了,把輪迴這樁事情證實了。

  我過去有一段時間,不長,大概是有一年的時間,我看報紙雜誌登的輪迴這些事情,我就把它剪下來,現在慢慢就變成一本書,這個將來可以把它印出來,讓淨宗學會把它印出來,很有趣味,都是真的,都是真實的事情。像現在新加坡這些報紙上,我也常常看到登的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,如果有心人去蒐集,我想一、兩年就變成一個小冊子。這都是事實,讓我們多了解宇宙人生那些複雜的業因果報。我們從這些地方,這是事實擺在面前,你不能不相信,堅固我們對佛所講的信心,才知道佛陀的偉大、佛陀的高明,宇宙人生一切事理、現相,講得真是無微不至,講得非常的透徹。所以要曉得,一切法確確實實不來不去。佛說這些話用意在哪裡?還是教給我們無住生心。我們做不到,所以愈說愈廣、愈說愈深、愈說愈細,叫你徹底明白無住生心是有此必要,那就真幹了。你看底下說:

  【意即住而無住,無住而住,乃離相之極致,來去與不來去之相俱離矣。】

  你必須徹底了解真相,一異、來去這個念頭就沒有了,統統斷掉了,恢復自性真正的清淨,佛說的無住生心,你才能做到真實圓滿。無住生心裡面,功夫淺深差別的距離很大很大。我們前面說過,初初證得,就是初初可以做到無住生心,是圓教初住菩薩;可是從初住到等覺,那個距離太大。佛常常在經上告訴我們,成佛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給誰說的?不是給我們說的,是圓教初住菩薩;也就是說,你真正做到無住生心那一天算起,算到三大阿僧祇劫,你證到法雲地的菩薩。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;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、九地、十地;三大阿僧祇劫,從初住菩薩到法雲地的菩薩,是這個算法,沒有證得初住以前不算。這才曉得無住生心淺深差別很大,不是一樣的。我們今天要想學,說實在話學了什麼?相似,我們學無住生心是相似位,可能連相似位都做不到;相似位做不到,那是觀行位。天台大師講六即。如果完全做不到,照著經講我也會講,講給大家聽,聽了很歡喜,完全沒有做到,還是造作,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名字位,有名無實,有解無行,名字位。有解有行,真的做了,真幹了,那叫觀行位,所以常講你提得起觀照功夫。這就是前面講的法印,你能夠把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時時刻刻在你的生活當中、工作當中去體會,那是觀行,你真正在用功,是真照做。做到跟佛菩薩那個境界很接近、很像,但是還沒有能證得菩薩的果位,那才叫相似位。相似位是很接近,再往上面去是分證,那就真的是初住菩薩。這是修學的三個階段、三個層次,我們今天不用這個方法,雖不用這個方法,原理原則相同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般若他們的方法觀照、照住、照見;照見那就是分證位,這是圓教初住;照住是相似位;觀照是觀行位,那是真用功,功夫用得上力了。

  我們念佛,我們是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,功夫成片就是般若裡面講的觀照;功夫成片,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了。事一心不亂就是他們的照住,相似位;理一心不亂就是他們的照見,分證位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用的方法是念佛,但是念佛,剛才講過了,你要會念,不會念不行。怎麼叫會念?一心稱念,那叫會念。你念佛還有二心、還有三心,那個不會念,你怎麼念,功夫也不能成片。所以念佛要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,心要乾淨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統統放下,一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,那叫做會念,你才能夠得功夫成片,才能夠得一心不亂。我們今天念佛,夾雜的太多,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,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。我們不但夾雜世間法,沒有一樣放得下,連佛法也放不下,還夾雜著佛法,你說怎麼得了!不懷疑,可能我們同修們都做到,不懷疑了;但是夾雜、間斷,這是我們功夫不得力的原因。我們要痛改這個毛病,要真正做到不夾雜、不間斷;不間斷不是我們口裡頭念的不間斷,心裡頭意念不間斷,不一定在口上。

  譬如,這都是事實,老太太心裡頭常念掛著孫子。她喜歡這個孫子,她並沒有一天到晚念著孫子、孫子,沒有!沒有念,也沒有一天到晚去想孫子那個相,沒有!但她心上真有,隨時隨刻提別的事情她不注意,一提到孫子她眼睛就圓了。這說明什麼?她心上真有,那叫憶念。我們如果能夠像這些老太太,把阿彌陀佛當作孫子就行了。心上真有,說別的她不注意,不放在心上,一提起阿彌陀佛精神就來了,那就是念佛人。你看看,不一定佛號掛在口上,心上真有,這是大勢至菩薩講的: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」心上真有,這才行。什麼事情擺在面前,這是第一,其他都排在後頭,都不重要;這樣念佛才能成功,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,這才決定能往生。否則的話,有口無心,一面念一面又拉拉雜雜的想,拉拉雜雜的,這個不行,這個沒用處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