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 (第一一八集)  1995/5  美國淨宗學會  檔名:09-023-0118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面,倒數第六行,從註解第二十三段看起。

  【如如不動,即不生義。不取於相,即無住義。先須覺照本不生,乃能無住。至於一無所住,便證無生。交互用功,是為要門。且如是用功,是貫徹到底的。從初入手,乃至住、行、向、地、等覺、妙覺,皆不外此。故曰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。一切諸佛,從此經出也。無上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也。】

 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,這個理很深。如如不動,就是真如本性。我們曉得,唯有自性是不動的,除自性之外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動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就是動的;不動,它就不想,想就是動的。經上這兩句話:「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」,這是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,弘法利生必須要遵守的原則。這兩句話,它的意思雖然是甚深,但是也能夠淺說。從初住菩薩到等覺、妙覺,也就是這兩句淺深差別不同,而分為四十二個階級。前面江居士曾經跟我們講過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的經義有深有淺,後半部的經義唯深無淺;也就是只有深講,沒有淺說的。他的說法沒錯,淺深的界限是見性。後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這個境界。

  此地這個如如不動,在禪宗裡面講,是明心見性了,所以這就是不生的意思。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,涅槃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。不生,當然就不滅,就沒有滅,有生就有滅,這是從體上講。不取於相,是從修德上講。前面如如不動是性德,自性本具;不取於相是修德。怎樣才能證得如如不動?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下功夫,著相心就動了,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不取於相就是無住的意思,由此可知,無住的意思也有淺深差別。

  要怎樣把這兩句都能做到?下面這是教我們方法,先須覺照本不生,這就是看破。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,世法、佛法確確實實不生;換句話說,確確實實是如如不動。這個意思我們很難體會,難在哪裡?難在我們的觀念轉不過來。我們凡夫的觀念,看到不動,不動的對面那就是動,總是把這個事情看作兩截。佛法裡面真正的意思,動與不動是一,那才叫真不動;如果動跟不動分開,這個不是不動。如果以為離開了動,那叫不動,這個境界不是一個好境界。如果沒有斷見思煩惱,果報在四空天,沒有出三界。斷了見思煩惱,也只能證聲聞、緣覺。佛在大乘經上說這些人墮無為坑,原因在哪裡?二乘人雖然我執破了,法執猶存,他執著什麼?動跟不動是兩樁事情。動他捨掉了,他心裡住在不動,這就錯了。比不上大乘菩薩,大乘菩薩知道動跟不動是一。

  這個意思,諸位如果《金剛經》一直聽下來的,我想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。前面佛說得很好,「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,是名三十二相」,佛說「微塵即非微塵,是名微塵」,佛說「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都是發明這個意思。說「即非」,就說如如不動之體;說「是名」,就是如如不動之相。體一定會現相的,相有沒有生滅?相實在講不生不滅。為什麼說現的相不生不滅?現那個相時間太短,短到我們無法想像。我們稍稍體會一下,用現代科學家的說法;現在科學家已經同意,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物質存在,現在已經同意這個說法了。所有物質現象是什麼?他們知道是波動的現象。這個跟我們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,佛法講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那就是波動的現象。

  我們從最常見的光波,這個常識現在初中學生都明瞭,都知道這回事情。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,光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,一秒鐘三十萬公里,三十萬分之一秒。光走一公尺呢?一公里是一千公尺,三十萬後面再加三個零,三十萬,三百萬,三千萬,三萬萬,三億;三億分之一秒,光走一公尺。一公尺有一百公分,走一公分是多少呢?再加兩個零,三億,三十億,三百億,一秒鐘的三百億分之一,走一公分,一公分大概這麼長。再十分之一公分,百分之一公分,諸位就能夠體會到如如不動、不生不滅,講不生不滅了。它那個時間太短,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它有生有滅,那個生滅你看不出來。所以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:「當處出生,當處滅盡。」我們從前念《楞嚴經》,念這一句體會不到,那個當處是怎麼講法?現在才曉得,佛講的當處,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,它那個生滅的速度。

 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相,就是這個快速生滅的連續相、相續相,哪有生滅?首先要了解事實真相,這就是覺照本不生。一切萬法,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不生。這是前面經上講的,「微塵即非微塵,是名微塵」,微塵是講到物質最小的,我們今天講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是說這個。世界是講物質之大的,這個大的世界是怎麼形成的?是從小的微塵集聚變現出來的。微塵既然不生不滅,世界哪有生滅?我們講滄海桑田、成住壞空,那是講非常非常粗的相,這個說法凡夫會懂。說到真實相,沒有幾個人懂。真實相你果然懂了、明白了,那恭喜你,你已經是圓初住的菩薩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當下就沒有了,為什麼?你已經肯定了,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不但世間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;出世間的佛法也是緣生之法。佛在這經上前面說過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世法、佛法統統放下了,放下就是無住。無住,你就見到如如不動,你還有住的話,你怎麼能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?這個自性是宇宙萬法的本體。入這個境界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真的沒事了,真正沒事了。

  所以經上講的,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這個地方只講無住。無住就好了,為什麼還要生心?佛告訴我們,事實真相是萬法皆空。萬法包括佛法,世法、佛法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都是當下即空,了不可得,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。你所謂能得的全叫打妄想,全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沒有一樣東西可得。因果不空,因果是什麼?就是你現在感觸到這個生滅的相續現相。我們所看到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法身大士所證得的一真法界,西方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這什麼東西?這就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。前面說過,性起用它現相。性是真常的,不生不滅的,因此相也是不生不滅。這個諸位要曉得,相也是不生不滅。性不會變,相會變。所以佛用方便的說法,不變的是真的,會變的是假的,所謂真性、妄相。相為什麼會變?因變,果就是現相。因是什麼?因是妄想,妄想就是動,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,於是心性現的那個相就起了變化。諸位要曉得,只是相上起變化,性上不起變化。於是有一真法界的現相,有十法界的現相,有我們眼前生活的這個現相,這個現相是識變的,《華嚴經》上講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

  現的這個相有好醜、有善惡、有苦樂,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。生什麼心?控制相的變化之心。覺悟的人跟我們不覺的人不一樣,覺悟的人,所有一切現相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,他在境界裡面做得了主。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應以佛身而得度的,他就變現佛身;應以佛境界得度的,他就現佛境界;應以菩薩身得度者,他就現菩薩身,他多自在!這就是所謂自己做得了主。做不了主的,我們的心隨著境界轉,這個就很苦,自己在境界上做不了主。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,生做主的心。就如同佛跟大菩薩一樣,在法界當中自己可以做主,生這個心。但是一定要做到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你才能做得了主。做得了主之後,唯一的一個事業就是廣度眾生。成佛、成菩薩之後,自己沒事了,完全是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,幫他們破迷開悟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實實在在達到究竟圓滿,如果能夠通達,用在念佛的方面,縱然不能生實報莊嚴土,我們就把標準再往下降,降到凡聖同居土,你一定也是上上品往生,決定能夠得到自在往生。這個自在往生,想什麼時候去,就什麼時候去。否則的話,你《金剛經》是白念了。

  底下說的這幾句話,這就證實了。「至於一無所住,便證無生。」證無生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證無生就是成佛、就是明心見性。怎樣才能明心見性?要一無所住。一無所住就是不取於相。不取於相,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不能放在心上。諸位要曉得,什麼叫取相?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裡有牽掛,牽掛就是取了相,就著了相。一定要讓心地清淨,一絲不掛,不能有絲毫的牽掛;一定要知道,前面講了,先須覺照本不生。為什麼不需要牽掛?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,都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真的叫妄想,它不是事實。但是這些東西要是放在心上,壞了,你的心裡面就有障礙,這障礙叫業障。障什麼?障礙你無住,障礙你證無生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

  下面這兩句話非常之好,對我們來講,我們馬上就可以用得著。「交互用功,是為要門」,就是看破跟放下交互用功。看破一分,放下一分;再放下一分,這又看破一分。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,互相幫助。要不這樣用功,就很難契入境界。我們看破,看破馬上就要放下,放下之後,你的智慧一定又會提升一個層面,這必然的道理。又看破一些了,看破一些再放下一些。決定不可以說,你看破這個境界,就不肯再放下了,好了,那你的功夫就到此為止,決定不會向上提升。也就是不斷的要放下,這個會不斷的再看破。譬如法身大士,我們舉這個例子,其他都可想而知。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是放下一品無明,他證一分法身。證一分法身,就是看破;看破之後,再放下一品無明,那又證二分法身。逐漸逐漸,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放下了,他就圓滿菩提。那個時候,徹照如如不動。如如不動的性體,說體必定含著有相、有作用,像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大方廣」,徹底顯現了,再沒有絲毫障礙,這個時候就證得究竟圓滿的無生。

  底下說,且如是用功,是貫徹到底的。菩薩修什麼?就是修這個東西。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總綱領,根本的原理原則,我們所講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諸位要曉得,那都是枝枝葉葉上的手段與方法。無論用什麼方法,都離不開這個原理,這個原理就是看破、放下。貫徹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。離開這個原理原則,你用的這個功夫叫錯用了功,我們佛門裡面常講盲修瞎練。違背這個原理,不管你修什麼功夫,都叫做盲修瞎練。

  從初入手,這是初入門,乃至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初入手是十信位,這就五十個位次;加上等覺、妙覺,四十二個位次,大乘圓教所列的四十二個位次,皆不外此。妙覺就是成佛,就是究竟圓滿佛。經上所說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意思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初住以前是正覺;從初住到等覺叫正等正覺,正等正覺裡頭有這麼多的位次,四十一個位次,我們通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屬於正等正覺;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你問他們修的是什麼?就是這個方法。我們要明瞭,明瞭之後要能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確確實實用這種功夫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四十一位菩薩們,在《華嚴經》上為我們表演,為我們做示範,菩薩示現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這是《華嚴》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我們在這個經文上看到,修行人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,沒有改變他的工作行業,就在自己本位上修證無生,修證無上正等正覺。可見得,他的確沒有障礙,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

  佛在本經上說:「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。」離一切相就是不取於相、就是應無所住。要把無住貫徹到底,要把不取於相貫徹到底,這就叫諸佛。這個諸佛的意思是廣義的,廣義到什麼程度?你現在開始依照本經的理論方法去做,堅持去做,就是看破、放下相輔相成的去做,你現在就入諸佛位。則名諸佛,你現在就是諸佛。我煩惱還沒有斷,沒斷你是初入手的佛,初學的佛。你走的這個路子,的的確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走的路,沒錯!你是剛起步,你就是諸佛,天台大師講得好,這叫觀行即佛。

  天台家講六即佛。第一個是「理即佛」。理即佛是什麼?如如不動,那是理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就是理即佛。從名字位這就開始修了,「名字即佛」,我們今天是名字位。名字位,是在這裡學習,希望理論、方法、境界我們都搞清楚,搞明白,還沒做,沒有開始做,這叫名字佛,有名無實。開始做什麼?什麼做法?真的看破,真的放下,這是開始做了。怎麼看破法?佛在這個經上教的方法太多太多了,「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,是名三十二相」,這是看破。看破什麼?身是假的,身不是真的。佛的身,三十二相是講佛身,佛是舉自己做例子。佛身尚且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何況凡夫?佛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這叫看破。看穿這個身相是剎那生滅相。佛在《仁王般若波羅蜜經》裡面講,一彈指六十剎那,一剎那九百生滅。剎那九百生滅是《仁王般若經》上講的。我剛才跟諸位說的,不止九百生滅,九百太粗了。剎那確確實實億萬生滅,哪只九百,九百太少了。可是從剎那九百來說,這個生滅的相你已經沒有辦法抓到。你所看到的,剛剛生就沒有了,就滅了。剎那九百生滅,我們照這個說法,大概是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;也就是說,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。二十一萬分之一,那個零頭咱們不算了,二十一萬分之一秒,你能夠看出來它生滅嗎?這個相是很粗的了。如果我們用光波來講,那比這個更微細,那是一秒鐘億萬次的生滅。

 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眼見的、耳聽的,念念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,這就是覺照。曉得所有現相,是一個剎那生滅波動的現相,確確實實沒有自體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你能夠這樣的看法,這叫觀照。你能夠這樣看法,你怎麼會放不下?愈是放下,那個觀照的功夫就愈微細。觀照這個智慧生起來了,心清淨,觀照得更微細了。觀照微細,你就更能放下了。這個功夫就是這麼交互用法。諸位要是讀《華嚴經》,你看到那個大菩薩的修行,實實在在講,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。看出他跟平常人一樣,生活一天忙到晚,該做的事情他都做,他也沒有參禪,也沒有打坐,也沒有讀經,也沒有念佛,他怎麼就成佛了?他怎麼成菩薩了?人家用的那個功夫,我們不知道。人家眼睛看的這個東西是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什麼也不放在心上,什麼事他照做。前面講,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,他沒有把它分開兩截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幹的是著相,著相修行。著相修行得到什麼結果?人天福報而已。如果五戒十善修不好,人天福報都沒有,三途福報。我們前天偶爾在電視裡看到,外國人養個寵物豬,那很有福報,一家人都照顧牠、都伺候牠,非常有福報,福報是牠前世修的。餓鬼道裡面去享福,當土地公、當鬼王,搞這些去了。

  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,知道一切皆空,你就肯放下了。這個真正做,真正做,你是真修行了。真修行就是,從前看不破,現在我學著看破;從前放不下,現在我學著放下。真幹,這就入觀行即佛,那不是名字,你是真幹了。觀行佛,你就「則名諸佛」,這個不是假的。理論正確,方法正確,成就當然是正確的。什麼時候「我」放下了,不再把這個身當作「我」,諸位曉得,「我」放下了,我所有的當然放下了。我所有,是這個「我」附屬的,我所有的一切統統放下了,這個境界就高,入「相似即佛」。你很像,跟佛很相似了。等到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叫「分證即佛」。那是真佛,不是假佛,就入初住的位子。由此可知,如果用廣義的來講,你能夠聞到正法,「名字即佛」。這是大乘圓頓的經典,你能有這個福分、有這個緣分聽到,你真聽懂,真聽明白了,名字就入佛位。因為你明白之後,你一定會真做,你由名字,而觀行,而相似,而分證。

  「一切諸佛,從此經出。」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我們曉得佛法法門無量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佛,為什麼統統是此經出?此經講的原理原則,無論哪一個法門,無量無邊的法門,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理原則。這個經上是給我們講基本的原理原則,通一切經,通一切宗派,通一切法門,所以從此經出。「無上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」無上正等正覺是所證的,一切諸佛是能證之人,無上菩提是所證之法,能所不二,法法皆如,這些道理都是佛在此經所說的。

  【本經以無住破我,為唯一主旨。全經皆是詮顯欲破無明,當不取相之義。後半部說諸法一如,說一切皆是等,即是詮顯如如不動義。後更暢發緣生性空之義,是全經之要旨在後半部。】

  本經一開端,佛就為我們說明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」由此可知,沒有一個著相的菩薩。菩薩皆不取相,這是這裡講的不取於相。我們剛才說了,從觀行位就開始,一下手就用這個方法。是不是真的?真的。從哪裡見到?本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小乘的四果,須陀洹是初果,剛剛入門。須陀洹著不著相?不著相,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。須陀洹沒有覺得我證得須陀洹果,沒有!這就是說明,從一下手就離四相。離相難,非常非常難,我們又何嘗不想離相?為什麼離不了?不知道這一切現相的真相,所以離不掉。也就是你為什麼放不下?你沒有看破,你不知道事實的真相,事實的真相是一場空。底下就說,這底下是總結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個才是事實真相。不知道事實真相,以為「我」是有的,以為一切萬法是實在的、真實的,在這裡面起了取著,取相、著相,生起這個妄想。這個妄想演變成貪瞋痴慢嚴重的煩惱,而貪瞋痴慢的習氣,可以說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墮在這裡面,一下去除怎麼能去得了?因此,了解事實真相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這個也是我們前面曾經說過,佛法的修學知難行易。因為知難,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,知難。行易,那真的是修行證果,上根利智的人這一念就轉過來了。這是我們上一次跟你們講的,無始無明、無始涅槃,說明無始是沒有開始。剎那九百生滅,哪有開始?就是那一念,一念迷了,迷了以後,念念迷,這個麻煩了。如果一念覺了,念念覺,不就成功了嗎?迷覺就在一念之間,那個一念的時間是非常非常短,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。你要從這個地方覺,覺了之後要念念覺,在佛門講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」這個話總懂了吧!可是我們的老毛病、老習氣很重,我們有沒有一念覺?有!可是一念覺,第二念又迷了,又回去了,麻煩就在此地。第一念覺,第二念也覺,念念接著覺,那就成功了。

  這一樁事情對我們來講,一定要觀行功深。我們觀照的功夫要深,天天要做,認真的要做。怎麼做法?就是必須要知道,一切法無有自性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一切法的現相,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,這是說明這個現相怎麼來的。實際上,諸佛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什麼?就是一個因果報應的連續相。就像我們看電視一樣,看電影一樣。電視、電影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有沒有相?有相。什麼相?連續的相,剎那生滅連續的相。諸位現在常常看電視,幾乎沒有一個人不看電視。看電視你看什麼?你不要去看畫面,你去想那個電視,電視畫面怎麼成就的?這是我們現在有這個常識,那個畫面是線條。線條怎麼組成的?線條是點。你要是能明白這個道理,看那個畫面,畫面是無數的點密集在那裡組合的,每一個點都不相連,你才曉得這個畫面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,包括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如此,這就看破了。

  這個觀念要有,這個觀念不能一分一秒沒有,念念當中都有這個觀念,這叫觀行功夫,有了功夫。知道事實真相,事實真相已經被我看到了。看到事實真相,哪裡還會執著?哪裡還會有得失?不但沒有得失,哪裡有生死?凡夫眼睛裡面,動物有生老病死、植物有生住異滅、地球有成住壞空。看清楚真相,沒有了,統統沒有了。這個沒有了,就叫了生死。了生死,三界就沒有了,三界是世界,「世界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世界也沒有了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則名諸佛,你就成了佛。

  本經確確實實一開端,就是以無住來破我執。我執跟法執,有密切關聯的關係。「全經皆是詮顯」,就是敘說、顯示「破無明」,破無明這是破法執。我法兩種執著都破,用什麼?都是用不取相。這個意思有深有淺,後半部說諸法一如,說一切皆是,意思深了,比前面深得太多。為什麼?是從性體上來說明,完全依據性體來說;自性的體、相、作用。體如如不動,剛才講了,相也如如不動。諸位一定要細心去體會,要懂得相是怎麼發生的,相是怎麼樣一個現相。了解它的真實相,我說一切相是如如不動的,你就懂得,你就能夠體會。

  諸法一如、一切皆是,「一切皆是」是什麼?一切皆是自性,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是自性,一切皆是如如,一切皆是不動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動,剛才講了,動是連續的相。譬如我們看電影,電影比較更容易了解。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影像是動的,到銀幕放映機後面去看看,那個底片是不動的。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的,哪一張動了?沒有一張是動的。底片沒動,銀幕有沒有動?不動。你要明白這個,這才是真正的義理,你看到真相了,真相,放映在銀幕上也沒動。你感覺動,是你的錯覺。

  我在前面曾經舉過比喻,現在速度最快的飛機,飛在天上,一個小時飛一千多公里,我們用照相機去照它。我們用五百分之一秒的快門,你去照那個飛機,清清楚楚,沒動。飛機有沒有動?沒動。我們說沒動,人家不相信。你看到那個東西是什麼?是它一點一點的連續相,確確實實沒動。不相信,你用電影機去照,看看底片動了沒有?沒動,確實沒動。所看到的動,是一張一張畫面的連續相。凡夫心粗,沒有看到真相。諸佛菩薩那個心很細,看到的是如如不動,所以一切皆是,諸法一如。這個意思深了,沒有像前面淺的意思了,確實愈說愈深,愈說愈真實,諸法實相。這都是說明、顯示「如如不動」的意思。

  「後更暢發緣起性空之義」。一切法的變,緣起就是講變,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實在講,心想就是識,想就改變原來的樣子。說實在話,想什麼就變什麼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念佛這個法門,也是根據這個理論,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想佛,不就變佛嗎?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,這是第一殊勝的法門,叫你直捷了當去想佛,去念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為什麼成佛?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你想阿彌陀佛,你將來就變成阿彌陀佛;你想極樂世界,你的生活環境就是極樂世界,想什麼就變什麼。所以千萬不能有惡念,不能有貪瞋痴,不可以怨天尤人。如果有這種想法,變出來的境界就很不好,變的是三惡道的境界。

  所有一切境界,包括自己的身體,都是從心想生。你的身體健康不健康?問你怎麼個想法。常常想著身上有病,這個人怎麼會健康?佛法道理,從心想生!他天天想病,他當然會生病,愈想愈多。如何叫自己不生病?想佛、想菩薩。你看看,哪一個佛菩薩生病?想個半年、一年,一身的毛病都沒有了,體質改變了。不要看醫生,現在醫生醫德好的不多,都騙人。也不要吃藥,假藥很多。把你的觀念改過來,你的問題就解決了。這是真的從根本上改變體質。可是最究竟圓滿的,身都不想它了,那最高明,沒有身了!知道這個身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那你還有什麼毛病?凡是緣起的,都沒有自性。這個性是講體,都沒有自體。體決定是空的,是空寂的,緣起性空。全經的要旨在後半部,前半部教我們離四相,後半部教我們離四見。見是什麼?念頭。念頭也不能有。

  【演說者,若不達後半部之義,前半部便不得要領。】

  這是講《金剛經》的難處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不能全部貫通,前半部你就講不好。它的中心、主旨在後半部。可是講前半部的時候,如果引用後半部的經文來解釋,到後半部就沒得講了,這也是個苦惱事情,這是自古以來講《金剛經》的法師很頭痛的事情。因為它前後是照應的,所以講前半部涉及到很深的意思,只能把後面略略提出來輕描淡寫一下。不能把後面精彩的意思統統說出來,說出來,到後面叫犯下,下頭沒得講,這是講這個經的難處。因為世尊在此地是教給須菩提尊者,如何接引眾生,如何開導大眾,告訴他這個綱領,為人演說要記住這個原則: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。

  【受持者,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,亦復不得要領。】

  這個意思非常明顯,我們這個經從頭講下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如果看破、放下不知道交互的用這個功夫,你就沒有門可入。所以一定要懂得看破、放下。古德為我們說,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這個境界很粗很粗,跟《金剛經》來比,相差太遠太遠了。但是不知道義理精深之處,聽了祖師這兩句話的勸告,依舊不相信,依舊不能夠依教奉行,還要造業。這原因是什麼?對於祖師這些話,了解的深度不夠。深度要是真正明瞭的話,決定不造業。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,我們眼前這個現相,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循環的相續相。你造惡業,必定受惡報。

  世間人也常說: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。這是自古以來,大家所體會到的事實真相。為什麼會不如意?有沒有再深入的去觀察一下?我們希望事事如意,我有沒有給別人如意?我們希望別人能夠關懷我,我有沒有關懷別人?希望人家關懷我,這是果報。果報從哪裡來?我要關懷別人。我只關懷我幾個喜歡的人,不喜歡的,我不關懷了,喜歡跟不喜歡的,大概就是十跟一的比,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。諸佛菩薩用的什麼心?平等心、清淨心、大慈悲心,關懷一切眾生,所以一切眾生見到佛都頂禮膜拜。他的因廣,我們造的這個因太窄小,所以果報就小,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八九。還是一個業因果報相續的現相。

  古聖先賢教訓我們︰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這個話講得很明白、很清楚:我不喜歡的,不可以用這個心態對別人。世法裡頭,因緣是多生多劫結下來的,不是一生一世。緣是生生世世結的,結善緣就得到大眾的擁護;結惡緣是三途苦報,這就是說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你在世間,說實在話,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到,名聞利養全是假的,財色名食睡一場空。所以明瞭之後,你才懂得什麼叫「入觀」,進入觀照;也就是在我們眼前,無論對人對事對物,事實真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絲毫不迷惑,這樣功夫才得力。

  【觀諸法緣生,即是觀諸法空相。】

  緣生是什麼?就是業因果報,因變成果,果又變成因,因又變成果,因果循環永遠不斷。看到這個事實真相,才明白佛在經上所說的,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,這兩句話的意思懂了。菩薩因為事實真相看得很清楚,所以他起心動念造因的時候,他一定是純善無惡,他的果報圓滿。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,隨著妄想分別執著造業。造作的惡業,這個惡的果報現前,後悔來不及了。所以你能夠觀察緣生,觀察生滅相續,這就是觀察到諸法空相;這個空相就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,這個經上前面講的「三心不可得」,三心是講心,心不可得;諸法皆空,那是講相,身體是色相,色相也不可得。

  【相若空時,豈復有取。】

  徹底了解,你還取個什麼?你還執著什麼?你還牽掛什麼?徹底放下了,如如不動的真性就現前,明心見性。怎麼明的心?怎麼見的性?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只要不取於相,心自然就明瞭了。因為你取相,取相是無明、是煩惱,把你那個本來明的心,變成無明,不明了。今天我一切放下,一切都不取,本明的心恢復了,這是明心見性,這是徹底解決問題。觀諸法緣生,這個文在底下這一段,一百八十三段,觀法緣生:

  經【何以故?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】

  我們看註解。

  【何以故】

  這是徵問。

  【問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】

  佛教給我們「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」,這個意思是說,為什麼要不取於相?要明瞭不取於相所以然的道理。因為你真搞清楚了,你才不取;你沒搞清楚,佛教你不取,怎麼可能不取?

  【所以然有二。第一、因何而不取。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。】

  為什麼不取?這首偈子前面三句,說明因何而不取。因為一切法是假的,一切法是空的,根本就不存在,像現在科學家發現的,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。他發現了,他取不取?他照取。他為什麼照取?諸位要曉得,他是看到當然,沒有懂得所以然。這個事實的相他看到了,但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,他不曉得,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,所以他還是照取。這就是說明,科學家還是不能解決問題。古代的宗教家,印度古老的宗教也很了不起,他們修定,有很深的定功,定中境界裡面他看到六道輪迴,定中境界他能夠看到地獄、能夠看到非非想天。這個能力是今天科學家比不上的。六道裡面的情況,他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他造不造業?照樣還造業。為什麼造業?知其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一定等佛出現於世,才把六道輪迴所以然的道理,它怎麼來的,怎麼形成的,佛才把它說清楚,怎樣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

  【第二、何以能不取。】

  這個問題重要,怎麼能夠不取?

  【則須全偈方足答釋,而歸重於第四句。】

  要解答如何能夠不取,這四句偈要完整的,特別著重在最後一句。要常常作如是觀,不能中斷。你要一斷了,觀照就失掉。失掉怎麼樣?失掉,你又胡思亂想,你的老毛病、老習氣又現前了。前面講得清楚,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就用這個觀照。

  【凡夫之所以為凡夫,無他】

  無他,沒有別的。你為什麼做凡夫?

  【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】

  就錯在這個地方,以為一切有為法是真實的。哪些是有為法?諸位翻開二百四十面,這裡有個表解。一切法:心法八個,八心王,八識;心所有法五十一個,心所有法就是心理作用,心理作用分成五十一類,五十一法;色法十一個,色法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。這個地方不僅是物質,還包括現相,比物質的範圍還要廣大,有十一類。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。不相應行法,我們現代人所謂抽象的概念,它不是事實,但是有這些事,是抽象的觀念。因為前面這三大類它擺不進去,特別給它另外列一類,叫不相應。跟心不相應、心所有法不相應、色不相應,雖然跟它們不相應,跟它們統統都有關係。一共合起來九十四有為法,有為法裡頭九十四大類。這九十四大類包括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,總不出這九十四類。這就知道一切有為法,包含的是多麼的廣大。

  佛法也是有為法,凡是有為就是有生滅,有生滅的現象。我們把這些東西當作實在的,當作真實。對於自己的身執著、貪愛,身外之物患得患失,都以為是真的,不知道身心世界都是夢幻泡影。「夢幻泡影」這四個比喻,告訴你完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「如露如電」是比喻它生滅的快速,那個速度很快,像閃電一樣,所以是剎那生滅,它不是實在的,存在的時間極其短暫。能夠常常這樣想,常常這樣觀,自自然然就放下了。可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的人,

  【愈迷愈深,不肯回頭,永被輪轉。】

  的確是愈迷愈深,永遠在六道裡面打滾。這是佛在經上講「可憐憫者」,真正可憐!六道,佛菩薩看是假的,夢幻泡影。這就好比我們清醒的人看一個人做惡夢,在惡夢裡頭受苦,受得好可憐,統統是假的,但是他那個苦是真在受,他不知道那是假的。相是假的,受也是假的,可是他不知道假的,他那個受是真難受。這是說明凡夫生活的狀況。

  【入門初步,先須深觀一切有為法。】一切有為法,簡單講是身心世界。《金剛經》前面佛舉三十二相,三十二相是佛身。佛這個應化身也是假的,也不是真的。說身心世界,一切都包括在其中。它的真相是什麼?

  【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、如露、如電】

  六個比喻當中,是以夢為主。幻,像變魔術一樣,那不是真的。泡是水泡、泡沫,都不是真實的。影是影相,如露如電。

  【莫不虛假,一切皆空,到底一無所得,所得唯一苦味而已,所謂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】

  祖師這兩句話,把六道眾生生活的狀況說盡了。可是我們在六道裡面,聽到祖師這兩句話,依舊是茫然不覺。聽到了,又好像懂;其實懂了沒有?完全不懂。不懂還自以為懂,這就糟了,你永遠都不懂。

  【果能常作如是觀】

  常是不可以間斷,這樣才能看破,常作如是觀才能看破。看破之後,當然你就放下了。放下之後要緊的,還要提起來,那個時候的提起來,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。那個時候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,所謂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那就得大自在。放下要沒有提起,就落空了,就變成消極。在世間,就到四空天去了;在出世間,就變成阿羅漢、辟支佛,墮偏真涅槃,不起作用。所謂是有體無用,不起作用,這也是過失。大乘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,所以他能跟佛一樣的大自在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,前面講了,動跟靜是一,這就是入了一真法界。我們把事情都分作兩邊,就墮在十法界裡去了。什麼叫一真?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對的,沒有對立的。

  我們在《壇經》裡面看到,六祖惠能初次跟印宗見面的時候,印宗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,五祖將衣缽傳給他,他是禪宗的第六代祖,對他非常的敬仰。那時候他還是居士,沒有出家。就向他請教:你在黃梅那麼久的時間,有沒有聽說五祖講禪定、解脫?意思就是,五祖對於禪定、解脫是怎麼講法?而惠能的答覆,也沒有解釋什麼叫禪定,也沒有說明什麼叫解脫,他只說: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」,在印宗觀念是二法,禪定、解脫是兩個法,六祖說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」,他這麼答覆他的。這個答覆非常明顯,兩個人的境界不一樣。六祖住一真法界,印宗住十法界。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由妄想分別裡頭來的。有妄想分別,在十法界;如果再有執著,就變成六道。完全沒有執著,還有妄想分別,超越六道。由此可知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,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還有妄想,都還有分別,因為他們在十法界。如果真正到諸法一如、一切皆是,他就脫離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由此可知,佛與大菩薩心地清淨,一個念頭都沒有。一個念頭都沒有,才萬法皆如,一切皆是。

  為什麼還有不是?動了分別就不是,就不是一如,就不是皆是,你有分別。為什麼沒有分別就是一如?諸位要曉得,有了分別,你動了妄念,起了妄想,你著了相,你錯了。你沒有分別執著,一切萬法確確實實是一如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如,佛跟眾生是一如,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是一如,怎麼是一如?它的理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,它的事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,這不是一如嗎?你沒有看到這個所以然,你不懂得,極樂世界跟阿鼻地獄怎麼會一樣?不一樣。這個不一樣,你就打了妄想,你就起了分別,那就真的不一樣。

  佛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,就是如同古大德說明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我們用黃金,那個一斤重的黃金很小,寸金。十斤重的黃金,大概差不多了,能夠有這麼高了。我們統統用同樣成色的黃金,做十個像,佛像、菩薩像、聲聞、緣覺,一直做到阿鼻地獄的相,擺在面前,你說一樣不一樣?一樣,都是藝術品。同樣價值,不能說這個佛像價錢高一點,那個地獄相、鬼相價值差一點,沒有!分量一樣,稱一稱一樣重,都是高度的藝術品。同樣價錢,那不是一樣嗎?事實真相如此,你要在這裡面分別執著,那有什麼法子!被你自己搞亂了。十法界、六道,是你的妄念變現出來的,本來沒有。你要常作如是觀!洞明皆空之理,不再受騙,誰騙你?自己騙自己,沒有人騙你。自己不了解事實真相,自己在騙自己,所以叫你可憐憫者。別人騙你,那個不能算你可憐;自己騙自己,才叫可憐!

  【而能死心蹋地老實念佛,一心求生淨土。】

  什麼人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?一真法界,而且是一真法界裡面高段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,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。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,一共十一個位次,佛門裡面常講三賢十聖,這是講十聖。始是初地菩薩,終是等覺菩薩,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次位,統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。可是在經上我們又看到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包括三賢: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三十個位次,普賢菩薩要勸他們念佛;到初地以上不要勸了,他自己知道,他知道念佛的好處,念佛的利益,不要勸。三賢位次雖然看到高位菩薩修這個法門,他還不知道所以然,所以還不是死心蹋地老實念。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要去教化他們,要去幫助他們。所以真正講老實念佛,是地上菩薩才真老實。

  到這個境界了,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諸位對於《無量壽經》都念得很熟。念得熟是真的,《無量壽經》是不是真明白了?有問題!果然真明白,你就老實念了。還不老實,換句話說,經念得很熟,不甚明白。為什麼?剛才講了,你念得很熟是名字位中,你沒有老實念,你還沒有真幹,沒有入觀行位。所以真正明白,不簡單,地上菩薩了,這個時候才一心求生淨土。你要問什麼原因?原因很簡單、很清楚,從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位次,這四十二個位次要修行多長的時間?佛在大乘經上常講,三大阿僧祇劫。諸位要知道,三大阿僧祇劫是這個說法,不是講從我們今天算起,不是!三大阿僧祇劫是講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果位,三賢;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位次要修一個阿僧祇劫。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從初地到七地。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這麼長的時間,這是在一真法界,不是在十法界。十法界以前修的那個時間不算,十法界的時間要算上去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那是無量劫,哪裡是三個阿僧祇劫?所以三大阿僧祇劫,你要曉得,從什麼人算起?是從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圓初住菩薩算起,這麼長的時間。可是他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時間就縮短了。這些人生到西方世界,實報莊嚴土,九品往生。

  文殊、普賢為什麼要去?文殊、普賢是等覺菩薩,我們從這三大阿僧祇劫上去觀看,愈往上面的位次愈難,時間愈長。第一個阿僧祇劫是三十個位次,第二個阿僧祇劫是七個位次,第三個阿僧祇劫是三個位次。由此可知,等覺要成佛,恐怕一個位次就要一個阿僧祇劫。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一天就圓滿了,他為什麼不去!西方世界一天可以成佛,在華藏世界要一個阿僧祇劫。所以文殊、普賢趕緊求生淨土,道理在此地。《觀經》上告訴我們,下下品往生的人,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個大劫就花開見佛。十二大劫跟阿僧祇不能比,你才曉得西方世界成佛是多麼快速,大家搶著去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