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講義節要  (第七集)  1995/06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24-0007

  請掀開經本,第九面第七行,看「倓虛法師示此經大旨」。倓虛老法師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,我想在本省學佛的同修對他老人家都很熟悉,他的傳記叫《影塵回憶錄》,在台灣流通得很普遍。老法師有《金剛經講義》,這個地方的幾句話就是從《講義》裡面節錄出來的,說得很簡單、很扼要,而把本經的旨趣、利益都為我們說出來。他說本經第一個是「離相」,第二個是「無住」,第三個是「無法」,這三樁事情說明了學佛的同修要想消業障,證得三身,成就佛果,《般若經》上的確是簡單明瞭。

  「離相,成就解脫,消諸業」。我們常常覺得,也常常聽說,業障深重,業障要如何去消除?這是每位學佛的同修都非常關心的大事情。《金剛經》在一切經中知名度最高,而為大眾所歡迎、所接受的,當然有它的特色,那就是無論是說理、說事都講得很詳細、很扼要。因此無論修學哪個宗派、哪個法門,幾乎沒有不讀《金剛經》的。如果依照《金剛經》的原理原則來修行,我們相信這一生當中他一定有成就。為什麼說一定有成就?因為它能消業障,業障消除必定能證果。消業障一定要離相。世尊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出為什麼要離相,相要怎麼個離法,離了相之後有什麼好處,這都說出來了。它的功德是消諸業,就是業障,成就解脫,成就解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得大自在。

  第二,世尊在本經教給我們「無住」,這個離相就是降伏其心,無住是一切都不能住,這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心裡面不可以有牽掛,有一絲毫牽掛就是住,這個住就是牽掛的意思。心裡面有一絲毫的牽掛就不行,必須一絲毫牽掛都沒有,這個心才清淨。無住就是真心,真心無住,有住就是妄心,心的真妄可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。真心就是智慧,前面所說的實相般若,所以才成就般若。我們今天智慧不能現前,這個心裡面妄想執著太多,憂慮牽掛太多,所以般若智慧不能現前。因此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,無所住就對了。真的到憂慮牽掛都沒有了,這個惑障就破除,惑是迷惑顛倒,智慧開了,不再迷惑顛倒。

  第三個,本經為我們說明「無法」,法是一切萬法,不但說的是世間法,連佛法也包括在其中。為什麼說無?因為一切法,這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全都是因緣所生。因緣所生沒有自性,就是沒有自體,所謂當體即空,這是叫我們認識環境的真相,世出世間環境的真相。真相明白之後,前面兩條才能夠做得到,我們才真正肯離相,真正肯無住。世間人所以著相,心裡面處處執著,原因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為世出世間這些現象是真有,所以在一切相中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,希望得到它,得到之後又唯恐它失去,所以生無量無邊的煩惱。其實這個三條已經把整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都說盡了。

  底下說,「破三心,除四相,為發心之要務」。三心跟四相在底下,我們翻過來,須菩提尊者在本經一開端就向世尊請教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這是尊者請教的第一個問題,菩提心要怎麼發?我們每位學佛的同修,哪一個不是念念希望發菩提心,而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,原因在哪裡?就是這段所說的,我們執著有三心、執著有四相,於是乎三心、四相就把菩提心給障礙住,想發也發不出來。三心是虛妄的,絕對不是真實的,佛法裡面凡是講到真跟妄它有個標準,這個標準很好懂,凡是會變的就是虛妄的。它會變、它是生滅的,這就是虛妄的;如果是不變的、永恆的,那就是真的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真心是不生不滅的,真心是不會變的,永遠不變。我們看這個三心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《金剛經》講的這三心不可得。既然有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諸位想想,它就是無常,它就是變化,它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就是有變化,這就不是常住、不是永恆。這種心不可得,它是生滅心,前面念頭滅了,後面念頭又生,永遠不停,無法控制。

  如果要想將這個生滅心暫時把它控制住,保持一個不生滅的樣子,這在佛法就叫做禪定,有禪定的功夫能夠把這個妄心保持著,不讓它起變化。但是保持的時間不是永恆的,是有期限的,這個期限的長短就是你定功的淺深。如果說永遠保持而不會變,那就真心顯露,功夫要用,要一直的用下去,用禪定的功夫。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淨極光通達」,淨到極處就明心見性。那個光是什麼?光是自性裡面的實相般若,就是般若現前。般若現前,真心就顯露,妄心沒有了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都沒有了,這不可得。聖人沒有這個妄心,這三心沒有。我們凡夫雖有,不可得,雖有,這是個幻相而已。這條很重要,一般凡夫分別執著,這是大病,能分別、能執著的就是這個心。如果你一下子覺悟、明白了,這個心是假的、是虛妄的,你對於一切境界自然就不會再分別、不會再執著了,能分別、能執著的心不可得。

  所執著的外面境界,那就是「四相」,四相就是「我執與法執」,就是兩種執著。「我相、人相,由相對假立」,可見它不是真的,因為有執著有我相,跟我相對的稱之為人相。由此可知,這個人相的範圍非常廣大,跟我相對的都叫人相,所有一切相對的統統叫人相,它的範圍很廣,從相對上建立的。換句話說,我沒有了,人就沒有了,它是二邊相對建立的,一邊沒有,那邊自然就沒有了。「眾生相,由緣和合假立」,這個眾生怎麼說?就是指我跟人。我相、人相從哪裡來的?眾緣和合而現的。生是生起,眾是眾緣,許多的因緣聚合而生起的現象,這就叫眾生相。所以世法、佛法都是眾生相,沒有一樣不是眾生相,眾緣和合,沒有自體,當體皆空,不是實在的。從這裡面又產生了個「壽者相」,壽者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間,產生這麼一個抽象的概念。眾緣和合的相現起來它一定會存在一段時期,不是立刻就消失的,會存在一段時期,這個存在一段時期我們叫它做壽命。其實這也是我們看錯了,「由相續假而立」。實在說前面那個三心,三心是能變,那個心是生滅的,不是常住的。生滅心變現出來的現象,那個現象也是生滅法。所謂這個相能夠停留一段時期,只是這個相的相續相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正如同我們看電影,在銀幕上看的畫面,我們看那個相停留一段時期,其實它裡面一張一張底片在那裡交換,這個顯出來的相是相續相。所有一切相是這麼個現象,不是真的。

  徹底明瞭這個事實,能變的心是假的,所現的相也是假的,你的心就定了,完全覺悟了。覺悟了的人就得大自在。縱然這裡爆發戰爭,原子彈掉在頭上,你還在那看煙火,挺好看的。與你有沒有關係?毫無關係。曉得什麼?一切都是幻相,不是真的,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一切的災難、苦厄你全都超越了,就是像《心經》上所講的,般若智慧現前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個合起來五蘊皆空,事相是色蘊,三心是受想行識,這五蘊皆空,一切苦厄你超越了。超越,前面講你證得三身,你證得三德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得大自在。

  本經世尊為我們說這個道理,說出這個事實,破除我們的妄想執著。「破處即是顯處」,顯是什麼?顯是真心,顯是實相,破處就是顯處,「是同時,是一時」。我們從倓老這幾句話當中就能夠體會《金剛經》的價值,《金剛經》之可貴,《金剛經》不能不學。縱然我們沒有能力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沒有能力是指我們自己的煩惱業障太重,佛教給我們的,我們也聽懂了,做不到。做不到也要做,不能做到百分之百,百分之五十大概也做不到,能夠做到百分之五、百分之十就很管用,煩惱就輕,妄念就少。再用到念佛法門,功夫容易得力,我們想念到功夫成片、一心不亂,《金剛經》的確幫很大的忙。前面這段概要的介紹就講到此地,下面我們就讀到經文。

  請看經文的第一段,「證信序」。凡是科題上我們標的數目字就是經文的小段,我們把它稱作小節也可以,小段也可以。江味農居士將這部經總共分為一百八十四小段,像這樣的段落分作一百八十四段,他有詳細的科判。這個科判我們印在後面,給諸位同修做參考,科判在我們經文二百八十一面的後面,這個表解。他的科判分得很詳細,序分就是前面的兩段,第一段「證信序」,第二段是「發起序」,這兩段都屬於序分。請看經文:

  【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】

  「東晉道安法師」,道安法師跟羅什大師是同時代的人,鳩摩羅什到中國來,道安法師親近他,以羅什為師。前面曾經跟諸位簡單介紹過鳩摩羅什大師,羅什大師弟子當中非常傑出的有四個人,道安法師是其中之一,可以說是羅什大師的傳人。「分判一切諸經為序、正宗、流通三分。此說初起,聞者多疑」。這是道安法師的發現,現在人所謂說發明,他發現了佛經本身有這三個大段落,有序、有正宗、有流通,這是他老人家說的。在當時佛法到中國來,中國朝野對於佛法非常尊重,道安法師提出這個分法,許多人不以為然,認為這個把佛經分裂,這是對佛法的不恭敬,這是大不敬,所以不少人責備他。到後來印度親光法師的《佛地論》傳到中國來,翻成中文,原來親光大師對於古印度的典籍也把它分段,那個分的方法跟道安法師講的非常接近。

  「嗣就正於東來梵德」,梵德是印度的這些大德,他們到中國來,把《佛地論》傳到中國來。「乃知西土亦如是分科,遂悅服成為定則」。這樣大家對於道安法師才佩服了,稱讚道安法師這個分法叫彌天高判,對他非常尊重。從此以後佛門裡面講經、註解都用這個方法。而這個方法是愈分愈細,譬如序分裡頭又分序、正、流通,這樣就變成九分,九分裡面每分裡頭又分序、正、流通,九九就八十一分,愈分愈細,愈細經的章法脈絡愈清楚,思想體系也愈明瞭。這個方法以後不但佛法依學的沙門他們普遍採用,就是連儒家讀書人也採取這個方法。再後來有所謂章句之學,章句之學就是從佛法科判裡面脫胎來的,從這裡頭變現出來的。

  經裡面這段有很長的故事,故事如果要細說,大概一個星期都說不完,詳細的記載在《大智度論》裡面,《大智度論》裡頭解釋「如是我聞」好像就有四卷之多。底下「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是很好聽的一段故事,給孤獨長者黃金布地,像這些故事我們都省略掉了。本經這三分,「序分:自如是我聞——敷座而坐」,就是這個本子上所分的小段,第一段跟第二段,序分。「正宗分:時長老須菩提——是名法相」,這一段長,正說,從第三小段到一百七十九段,所以這段經很長。「流通分:須菩提,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」,一直到「信受奉行」,第一百八十段到一百八十四段。這是江味農居士他的分法。

  我們繼續看註解的底下一個小節,「如是我聞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一段,是證信序」。序分裡頭的證信序,證是證明,阿難尊者為我們做證明,當時結集大會裡面所有參與的這些阿羅漢為我們作證,這部經確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。證信序裡面本身就有六小段。我們看底下講的,「凡結集一經,必具六緣,乃克成就」,經典要留傳於後世必須要具備六個條件。第一個要「信」,信是講信實,這個傳話的人要真實,決定不能有虛假,必須字字句句都是佛當年親口所說的,不可以加自己的意見,信這一字是講這個。第二是「聞」,必須親聞,親自聽佛所說的,而不是傳聞。某人聽佛說的,我再聽他說的,這傳聞,傳聞就不能說完全可靠,必須要親聞。「時」,這是在什麼時候說的;「主」,是什麼人說的、誰說的;「處」是處所,在哪個地方說的;佛說經一定有聽眾,所以第六有「眾」,有當時哪些人在座同時聽佛說法。這六個條件統統具足我們才能相信。「此一段經文,六緣具足」,『如是』是信成就;『我聞』是聞,這個「我」是阿難尊者自稱,他親自聽到的;『一時』,時成就;『佛』是主成就;『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』是處所成就,在這個地方講的;『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』,這是眾成就。所以這段文裡面這六個條件統統具備。

  下面我們再來簡單解釋這段經文裡面所含的意思,含義極深,我們明白了,這個地方就學習很多的東西。先解釋「如是」,「不異為如,無非曰是」,這是這兩個字從字面上最淺顯的說法,不異就是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,這叫如;無非曰是,非是不一樣,沒有不一樣,完全是一樣的,這叫是。「《華嚴經》云: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」,這是說明信是我們修學的基礎、修學的根本,我們修學能不能成就就決定在這個信字上。信誰?你跟哪個人學你就要信這個人。你不信,這個人再有學問、再有本事,你也學不到。如果真正具足信心,這個人縱然是學問、智慧、能力有限,你的成就可能超過他,所謂是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」。由此可知,我們修學成敗的關鍵不在乎老師的智慧、德能,在乎自己的信心。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實在講本經世尊已經為我們說破,佛講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信心到清淨就明心見性,真心就顯露,這說明這個字重要。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兩句話,信是道之元,元是原始、是根本,功德之母,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信心裡面生出來的。長養一切諸善法,世出世間善法都依賴信心,從信心出生,從信心發揚光大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「看經聞法,貴在如實會得其意」,這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,這是重要的綱領,如實是沒有錯會意,真正能夠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講的義趣。「果能消融歸我自性,則受用無窮」,我們常講要把它消化掉,不能囫圇吞棗,要把它消化掉,消融歸我自性,你就真的有受用了。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,消歸自性是真實的功夫,類似我們一般講讀書心得,讀書真正有心得就有受用,雖讀書而沒有心得那得不到受用。所謂心得就是佛法講的「消歸自性」,這個心性裡面他真有悟處、真有體會,那就有味道。所以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,他真正有所領會。一部經典,尤其像這樣的大經、深經,如來從自性當中圓滿的流露,它的義趣是無量無邊的,你每天去體會,是永遠體會不盡的,這個味道就深長了。從我們今天初發心學起,一直到你證到等覺菩薩、成佛,味道愈來愈濃,你體會得愈來愈深、愈來愈廣。千萬不要以為《金剛經》我念過了,裡頭講什麼我都知道,那你是完全沒有心得,與自性毫不相關,真叫做白念了。所以要懂得體會。從哪裡體會?我們這細細講解,你逐漸會嘗到。

  下面我們講「如是」的意思,這兩個字的意思無限的深廣,節要只不過是個開端,簡簡單單的為大家介紹。你要在這個裡面體會到意思,得到法喜了,我就勸你進一步去讀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,《講義》講得很詳細。雖然很詳細,《講義》的分量超過這個十倍都不止,我們這個冊子大概只有《講義》的十分之一不到,大概只是百分之六、七而已,百分之六、七我們節錄下來的。可是江味農居士說,他一生能夠在《金剛經》上體會的義趣彷彿大海之一滴。《金剛經》像大海,他嘗到的味道是大海水的一滴。他這個話是不是客氣話?不是的,他是老實話、真實話,確實如此。你才曉得這經義真的是無量無邊。雖然是義趣無量,嘗到一滴也受用無窮,我們這一生都夠用了。

  「如,生佛本具之性體,真實之際如如不動」。我們這裡有幾句話,少數的是我讀這個《講義》編寫節要補充進去的。我們是修淨土,所以有淨土宗東西不少,像這裡面「真實之際」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。生是眾生,佛是諸佛,眾生跟諸佛本性本來具足的性體,我們常講「真如本性」,這個如就是真如、就是自性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變現之物,所變現的這些相,這些相在佛經裡面講叫十法界依正莊嚴,現在世間所講宇宙萬法,這個宇宙萬法跟十法界依正莊嚴意思是相同的,從哪裡來的?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真如性體是能變,宇宙萬法是所變,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,這叫如。所變的相跟能變的體,相如其體,體如其相,這叫如。實在說這個意思很難懂,所以古大德講經,這不得已用比喻來說,譬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就是比喻如的意思。金是體,能造這些器具的,所有器具都是黃金造的。譬如我們用黃金做手鐲、做項鍊、做耳環、做杯、做盤,做這些器皿,樣子不一樣,形相不相同,千千萬萬種,再多種,你問他什麼東西做的?黃金做的。器就是金,金就是器,器如其金,金如其器,這是一不是二。

  所以我們要問真如本性在哪裡?那就好比問黃金在哪裡?黃金找不到。殊不知器器皆金,這些黃金造的器皿隨便拈一個統統都是。我們沒有悟的人,問你真如本性在哪裡?不曉得,答不出來。你看禪宗語錄裡頭,真如本性在哪裡?那個悟了的人,隨便拈一個東西比畫比畫,老和尚點點頭沒錯,拿一塊瓦塊、掐一片樹葉搖搖晃就是的。所以明白人他懂得,確實。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消息了,以後人家問你,真如本性在哪裡?你也拿去比畫比畫,你那個比畫不對,就錯了。所以這個東西學不得的。你比的,人家一看,馬腳就露出來了,不是那麼回事情。所以現在禪宗裡面參學,很多都是學那樣子,學那表面,裡頭真正的內容沒有學到。從語錄裡頭學的這些是口頭禪,這不是真的是假的,對自己沒有一絲毫受用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

  真實之際,真實之際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它是真理。如如不動,這性體從來不動,不動就是告訴你沒有生滅,它不是生滅法,它是真的、它是永恆的、它是不生不滅的。所現的相分,說實在話也是永恆的,也不是生滅的。不是生滅,我們為什麼把它變成生滅?這個問題不可以不知道。它本來不是生滅的,為什麼會變成生滅?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譬如我們端著這茶碗沒動,的確是不動,一分鐘應該可以不動,一分鐘保持不動。如果你拿一個電影攝影機來照照一分鐘,然後在銀幕上放出來,是不是動的?不動。你為什麼會變成動的?因為你那是用生滅心,所以看到不生不滅也變成生滅,就這麼個道理。我們用的是三心,所以看到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,全都變成生滅法了。不但六凡是生滅法,四聖也是生滅法,在我們眼光裡頭是生滅法。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,要是反過來,諸佛菩薩他看四聖是不生不滅,他看我們六凡也不生不滅。為什麼?人家用的是不生不滅的真心,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,我們是錯用了心!世尊在這部經裡頭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,希望我們覺悟,希望我們回頭。回頭怎麼樣?把妄心捨掉,用真心,那就入了佛的知見,所謂入佛知見。這是如的一點簡單的意思。

  「是,開化顯示當下即是」,開化顯示這四個字也是《無量壽經》上的,就是顯示,禪家所謂當下即是,當下就是現前,佛在哪裡?當下即是;般若在哪裡?也當下即是。所謂的是你能不能承當?這承當是你是不是真的明白、真的覺悟了?一切都是真實,這就是直下承當。金剛般若在哪裡?當下即是,我們讀這兩個字要明白這個意思。而這兩個字是指這部經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,時時處處從來沒有離開,這當下即是。用佛法的術語就是說「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」,這都是現實生活,於是我們才真正能得受用。

  「我聞」,我是阿難尊者,聞是他親自聽聞的,這是就字面上的解釋。而它所含的意思,我是真我,不是假我,不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相、人相的我,我見、人見之我,不是那個我,那是假的。「即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常樂我淨之我,破空間障礙」。這個三無差別,經論裡頭常說,心是真心,真心能現相;妄心能變,妄心能夠叫這個現相產生變化。妄心是什麼心?分別心、妄想心、執著心,它能夠改變相狀。《華嚴經》跟唯識經論裡面分析得很詳細。佛與眾生,這是舉兩個例子,這兩個字就是代表了十法界,說的十法界的正報,說正報當然包含了依報,十法界依正莊嚴在此地用佛、眾生做代表。心是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,這裡頭沒有差別。前面講就如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,我們拿黃金做個佛像、做個菩薩像,這是佛;做個人像,做個小貓、小狗的像,那是眾生相,沒有差別,三無差別,這個意思在此地。

  常樂我淨,常是永遠沒有變,真常,說明不生不滅。這個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,這個諸位要知道,雖然給你講的,我們眾生是生滅心,看的是生滅境界,但是生滅不是真的是假的,真的是不生不滅。所以真的叫一真法界,常就是真常。樂就是裡面沒有苦,永遠沒有苦,一切苦都沒有這叫樂,樂的定義在此地。我們世間人講的樂,苦樂之樂,那個樂還是苦,在佛法裡面叫壞苦,樂沒有了就苦,所以就壞苦。這樂的境界現前很樂,那個境界不能永恆,境界失去你就苦了,所以這個樂不是真的。何況這個樂,樂極生悲它會變成苦。聽說昨天晚上什麼學生在飆舞,跳得很高興,如果繼續不斷叫他跳上七天七夜,一個個叫苦連天了。不是很樂嗎?樂會變成苦,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苦是真的,苦不會變成樂,譬如人家用鞭子打你,打一鞭很痛,打十鞭更痛,不會說打到後來會哈哈大笑,會樂起來,不可能的。樂會變成苦,跳舞很樂,跳上一天一夜就苦了;吃東西很樂,繼續不斷叫你吃十碗、二十碗,苦了,你都求饒命了。樂會變成苦,苦不會變成樂。所以你要曉得,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。所以說離開苦與樂那叫真樂,常樂我淨之樂,是苦樂二邊都沒有,這叫真樂。

  我是真我,我是主宰、自在的意思。從這個定義上來看,我們現在沒有我,自己不能做主,自己要能做主,哪個人不希望年年十八?你為什麼會老?為什麼會病?你做不了主,所以主宰的意思沒有。自在,我們很想自在,處處有妨礙,不自在。所以從定義上看,這個我有名無實。可是佛法給我們說,你只要證得自性,真的有我,你確實得自在,確實自己做主宰。譬如我們看到,不要看佛果地上,看菩薩就自在,《普門品》裡面講觀世音菩薩,其實每尊菩薩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隨類化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變化一個什麼身,這個自在,這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宰的,千變萬化。淨是清淨,永遠沒有污染,也就是說,永遠沒有妄想,永遠沒有執著,妄想執著是染污,他的心永遠清淨。所以這個我是常樂我淨之我。空間的障礙破除,我們講超越了空間。

  「聞,返聞聞自性」,在《楞嚴經.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觀音菩薩聞跟我們聞不一樣,我們這個聞聽了音聲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,心裡面就生煩惱,常生煩惱;人家聞的音聲,他是聞的自性,他向內聞,我們向外聞,這不一樣的。我們聞到外面音聲就向外頭攀緣,他聞到外面聲音回過頭來去照自性,功夫差別在此地。一回頭,所謂回頭是岸,一回頭心就清淨,妄想煩惱不生,他生智慧,這是返聞的好處。所以人時時刻刻、念念之中要知道回頭,回頭就自在。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吉祥如意,如意做的形狀,如意頭是彎過來的,叫回首如意。從前做大官的人、富貴長者手上常常拿個如意,拿如意是幹什麼?警惕自己的,看到這回頭,回頭就如意,不回頭就糟了,一回頭就自在。這回頭有知足的意思,知足就常樂;不回頭就是不知足,不知足就苦難無邊,一知足、一回頭就自在了,叫回首如意。觀音菩薩教給我們,聞要懂得回頭,要懂得返聞;換句話說,我們見色要懂得返視,六根在六塵境界上要曉得回頭,一回頭心就清淨了,貪瞋痴慢就沒有了。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他所用的功夫,觀音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道業就是他懂得回頭,時時回頭、事事回頭,時時刻刻他知道回頭,觀音菩薩所修的。

  下面講「一時」,這條真的是很難懂,特別是初學佛的人。我初學的時候,對於這兩個字困惑了好多年,心裡面疑惑,疑是很大的障礙。古來大德註解裡頭的確是講得很清楚,我們看不懂。阿難尊者既然記憶力那麼強,世尊所講的話他都能記得住,這個經在哪年哪月哪日講的他都忘掉,囫圇吞棗用個一時來搪塞,這使我們對經文往往就難以相信,他沒有把日月記下來。固然有人說印度那個時候沒統一,每個部落用的曆法不一樣,而世尊說法是在許多地方說,那些曆法是不相同。不相同也沒有關係,也可以記下來,比一時總讓人能夠生起信心。所以到後來才明白了,那個一時好。為什麼?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。現在我們明白,你看我們跟美國就有時差,南北極跟我們這裡時間就不一樣,我們這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南北極一年就是一個白天、一個晚上。在他們那裡,如果說一個白天、一個晚上就算一天的話,那在南北極一年它只一天。沒有離開地球,這個時間就搞亂掉!何況要講到外太空、其他星球,那當然更不能談。所以在百法裡面,時間、空間都歸納在不相應行法裡面,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,不是事實。而事實?事實就是一時。

  「十世古今,不離當念。三際心不可得,破時間障礙」。我們沒有人能夠回到過去,沒有人能夠跨越到未來,為什麼不能?有時間的障礙。時間雖然是假的,根本沒有這個東西,但是你有這個概念,你有這個妄想、有這個執著,這個妄想執著就產生了重大的障礙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真的沒有時間,也沒有空間。因為沒有時間,所以過去無量劫跟未來無量劫都在眼前,一時。好像我們看電影,我們看到後面底片,底片完全擺在你面前,不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統聚在一起嗎?那就一時。放在機器放映的時候有過去、有現在、有未來,你到幕後看底片是一時,三際不可得!換句話說,你要能把這個障礙突破了,過去就在眼前,未來也在眼前,你全都見到了。這個世界在眼前,阿彌陀佛十萬億佛國土也在眼前,空間突破了,沒有空間,所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六道輪迴、十法界都在眼前。用什麼方法突破的?一心。

  你看淨土宗裡面講的,也直截了當教你修一心不亂,一心那個時間就是一時,那個空間就是一真。我們現在用的三心二意,這是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,佛菩薩用一心,我們用三心二意。一心是真心,三心不是前面講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是講這個三心,唯識裡面講的心意識這叫三心,我們用心意識。二意?二意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識,第七識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,這叫二意。不但六道凡夫,小乘的聲聞、緣覺,大乘的權教菩薩,都是用這個心。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所呵斥的、所說的,我們錯用了心。若能用真心,真心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「無住生心」,你能用無住心,無住心是真心,離念是真心,能用真心,十法界依正莊嚴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你統統見到了。諸位要曉得,這不是神通,沒什麼了不起,本能!佛說一切眾生都有這個能力,毫不稀奇。諸佛菩薩這個能力現前,他沒障礙;我們這個能力不現前,是因為你有障礙。雖有障礙,你的能力並沒有喪失,還在!只要把障礙去掉,你的智慧、德能就又現前、又起作用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世尊在這部經上,文字雖然不多,也把這個現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一個人修定,在定中他能夠突破時空。為什麼?定裡面雖然時間不長,他在短暫時間當中,他的分別執著心真的放下,恢復到一心。古時候智者大師讀《法華經》,讀到「藥王品」,他入定,讀經讀入定了。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《法華經》,他還到那裡去聽了一次。出定之後告訴人,世尊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散,他去參加過一次,時間、空間突破。我們看近代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虛老和尚入定到兜率天,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經說法,在兜率天還遇到幾個熟人,過去的這些老法師往生的,真的生到兜率天,他到那裡去見到。超越時空,用定功能夠超越,得定的時候;換句話說,三界六道的情形他沒有障礙了。三界六道之外的,那要相當深的定功才能突破。這就是你禪定功夫愈深,你突破的面愈廣,你所見到東西愈多。

  所以這世間有種種預言,預言從哪來的?不外乎兩種,一種靠數理推論的,那是比量,有的時候推錯,推測的。另外一種就是定中的境界,那是現量境界,他親眼見到的,那個決定不錯。在中國古老的預言當中,像黃檗禪師他所說的,那是定中的境界。但是他那個預言像謎語一樣很難懂,必須事情過去之後才恍然大悟他說的是什麼,事情沒有來之前,你念他那個東西不會懂的。這就所謂是天機不可洩露,洩露會叫人人心惶惶,這是他老人家的慈悲。這就說明人家在定中能見到。如果我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不必看他這個,我們自己也看出來,也明瞭了!一切要靠自己,不要依賴別人,才是正確的。這是一時的意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