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研習報告  (第二十集)  1995/8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9-025-0020

 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,看經文:

  【須菩提。若人言。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是人解我所說義不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義理很深,因為佛在這一會前面講過很多,叫菩薩要離四相,深位的菩薩當然沒有問題,怕的是這些初學的菩薩又執著要離四相,問題又壞了;換句話說,那邊離了又執著這個,麻煩在這個地方。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明,決定不能因為離四相又變成著四見,這個念頭不能有。所以說這些人『不解如來所說義』,如來所說的是教我們一切皆離,離的念頭都不可以有,離也要離。往下經文我們就看出來了。

  【何以故。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】

  這就說得很透徹。說一個『我見』,四見都包括,總是從「我見」裡面產生的。『即非我見』是說明性體上決定沒有,『是名』是現相上有這個事情,相上有,體性上沒有。因此就不可以執著,不能執著有,也不能執著無,二邊不著就對了。底下經文是總結,在二百六十面。

  【須菩提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一切法。應如是知。如是見。如是信解。不生法相。】

  結歸到『不生法相』,「不生法相」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,於一切法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不生法相。只要起心動念,不是著在相一邊,就是著在見一邊,不是著在有這邊,就是著在空那邊,總而言之,叫處處著。著了就是凡夫,著了就不自在,著了就變現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,學佛不可以不知。理明白了,事相也清楚了,真的,無論修學任何法門,障礙就沒有了,在菩提道上是一帆風順。

  這段的意思,我們看到經文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』,這是經一開端,須菩提尊者就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一個發大菩提心的人,發大心當然就要發大願,要修大行,證大果,這所謂是大乘。佛在這裡教給我們的修行綱領,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,就是無住,可以說《金剛經》徹始徹終就是講一個無住,無住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。法相不能住,法相是有,有不能夠執著,非法相是空,也不能執著,空有二邊都不可以執著。到什麼時候不執著?真正會用功的人,真正根性利的人,發心就不執著,發心就無住。修行也無住,修行就是我們講到日常生活,日常生活當中不住相,心清淨;工作的時候不住,工作的時候也保持心地清淨,決定沒有染著,不分別、不執著;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不執著,這講修行。《金剛經》講的這個原則一定要透徹、要清楚,真正能夠應用在生活上,那叫修大行。

  諸位要曉得什麼叫大,穿衣是大行,吃飯是大行,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表演的著衣持缽,大行。大在哪裡?大在二邊不著,大在清淨平等,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這叫大。清淨平等沒有界限,那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,怎麼不叫大行?這不是大行,什麼是大行?大在這個地方。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大行,點點滴滴的善事都能夠獲得無量無邊的福德,他是心量大,所以小善變成大福,這要知道。如果心量小,念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,修再大的善,得小福,你所得的福決定不能超越你執著的那個圈圈,愈是執著,你得的福就愈小。像經上舉的比喻,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這個福很大了,如果你的心量很窄小,不能容忍,修這麼大的福,所得的福報還是一點點,得的福決定不能超越你心量的範圍。佛教給我們要離四相,要空有二邊不著,法相、非法相統統遠離,你想想什麼意思?心量擴大。心量大到虛空法界,那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所以修的福報是無量無邊,沒有法子說得出。

  到這個地方做成總結。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想學菩薩道,『於一切法』,這一切法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包括在裡面,『應如是知,如是見』,「如是」就是像前面所說的。也要像須菩提尊者深解義趣,然後你的清淨心現前,不生法相,法相裡面包括法相、非法相,統統不生,清淨心現前,那就是功德圓滿。再看最後這段經文,正宗分裡頭最後總結,二百六十二面。

  【須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來說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】

  要沒有這一句還不行,為什麼?不生法相那還是個法相,這一段說了,不生也沒有。不生有,『即非法相』是清淨心中沒有法相,體上沒有,相上雖有。我們在這部經裡面讀到此地,可以說智慧也開了不少,佛說法他的言語、含義,我們多少也能體會到一些。性相是一不是二,體上既然沒有,雖變的這個相,相哪裡是真實?所以這個相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與體就相應,體沒有,相也沒有。於是在這些幻相裡面,我們決定不會生妄想執著,妄想執著不生,真如本性就現前,《華嚴經》上說這一切眾生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妄想執著不生,那就證得。所謂證得就是真相現前,所謂是一真法界,一心現前,一真法界現前,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本經的正宗分到這個地方就介紹完了。

  下面是屬於流通分,流通分裡面分為兩段,第一段「示勸流通」。佛法的宗旨是要利益一切眾生,如果不流通,眾生就得不到利益,如果不流通,慈悲心就沒有了,所以世尊無論講什麼經論,到最後都勸大家流通。跟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,現在人做了一點點東西,後頭一定要版權所有,流通必究,有什麼法子?沒有辦法,你想想看那個心量多小。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說過很多次,我看書,人家送書給我看,我第一個看什麼?看版權頁。如果後頭寫上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,這書關起來不看,為什麼不看?心量那麼小,有什麼看頭?他能說出什麼東西出來?這麼小的心量,不看它。你看佛的心量多大,佛沒有版權,歡迎大家流通,希望一切眾生得利益,這個我們要知道,我們一定要學習。請看經文:

  【須菩提。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。持用布施。】

  這數字太大了,這不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數,『無量阿僧祇世界』。這是比喻,假設有這麼一個人,他能有這麼多財寶布施,他得的福報大不大?當然大,這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夠理解的。

  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菩提心者。持於此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其福勝彼。】

  說實在的話,我們要想修無量無邊的福報,我們哪有那麼多財富去布施?不可能的事情。像我們這樣的窮人,要想修個大福報行不行?行,沒問題,我們不能修財布施,我們可以修法布施,而且法布施福報之殊勝遠遠超過財布施。法布施裡面,諸位一定要記住這部經裡頭多次的校量,關鍵在『受持』兩個字,這是決定不能夠疏忽掉的,「受」是完全接受,也就是完全照做,你才能得福。你能夠受持全經,那更不可思議,即使不能受持全經,《金剛經》裡面的『四句偈』,你要能夠受持,你的福德就超過前面的比喻。哪四句?經文當中任何四句都可以,這個地方並沒有指某四句,經中任何四句,你能夠受持,就是你能夠照做。「持」就是永恆的保持,不是做一天、兩天,一次、兩次,永遠這樣做法就對了。

  『為人演說』,這一句很要緊,你看每次校量都有這句,由此可知,世尊對於利他非常重視,「受持讀誦」是自利,「為人演說」是利他。如果只有自利,沒有利他,這不是菩薩,那是小乘,菩薩一定是自行化他,而且是永遠沒有休息。大勢至菩薩講「淨念相繼」,相繼就是不能中斷,不間斷,這個福才超過前面的比喻。為人演說說了很多遍,我們是不是拿著《金剛經》從今以後到處去給人說,我們的福報就很大了?你去給人說,如果得不到那麼大的福報,你又怨天尤人,我上當了,被釋迦牟尼佛騙了。釋迦牟尼佛沒騙人,所以後頭說明要怎樣演說。

  【云何為人演說。不取於相。如如不動。】

  你要不是這樣的『為人演說』,你得不到那麼大的福。釋迦牟尼佛早就把末法眾生看穿了,你聽到這個福報大,趕緊學,學了到外頭去亂講,以為就得大福報。條件在此地,『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』就是前面講的受持,換句話說,你做到你才能說到,你沒有做到,你所說的福德就有限。為什麼有限?因為自己還有思想,還有我執,跟佛經上講的福德不相類。經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,那個心量是虛空法界,所以有那麼大的福,我們沒做到,沒做到的時候就是心量很小。所以,縱然講《金剛經》,縱然你把一部《大藏經》倒過來講,你的福報還是有限,福報是決定有的,沒這麼大。因此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非常重要,這也是全經經義精華的總結,這裡頭的意思很深、很廣。

  法相、非法相,世法、佛法,都不能執著,換句話說,在一切境界當中你都能夠保持著如如不動。如如不動是什麼?真心,真心不動,妄心動,真心離念,真心裡頭沒有妄念,妄心起心動念。這不就說得很清楚嗎?「為人演說」,什麼條件說?真心現前。當然這不是我們的境界,雖不是我們的境界,我們要懂得向這個境界靠近,這就正確。靠近得相似的,雖然得不到真實,得相似的,相似就是用真誠心、用清淨心、用平等心、用慈悲心為人演說,誠誠懇懇的來說,自然得佛力加持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,也符合佛所講的標準,不取於相。

  假如我們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一定會得到大眾的恭敬,得到大眾的供養,恭敬供養現前,問題就是你取不取相?你要不取於相,跟這個就靠近,你一著這個相就完了。像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還算很不錯的,將來你可以當土地公,假如你還不如諦老的那個徒弟,恐怕你三途有分,就壞了。學佛墮阿鼻地獄的人很多,不要認為佛法是好,怎麼會墮三途?怎麼會下地獄?我過去在台中求學,我就向李老師提出這個問題,問題從哪裡來的?看《大勢至圓通章疏鈔》,灌頂法師作的,他那疏鈔後面一篇講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,第一種就是阿鼻地獄。我看了非常懷疑,我向李老師請教,我說學佛就是壞也不至於壞到這種地步,怎麼會墮地獄?我這個問題提出來,李老師點點頭,你這個問題很嚴重、很大,我不給你一個人講,到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講。的確是個大問題。

  你的心錯了,拿著佛法求名聞利養,叫裨販如來,這個罪重。你用別的方法欺騙眾生沒有這個大罪,你拿著佛法去騙眾生、騙供養、騙財富,到處去行騙,整個佛法在世間的形象被你毀掉了,這個罪就是破佛、破法、破僧,你是在幹破壞三寶。但是自己做的人反而不知不覺,他認為造了無量無邊的功德,他興隆佛法,道場莊嚴興盛,信徒很多,香火鼎盛,他還認為在搞這個,哪裡曉得是造作地獄罪業?這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,要不是一個明白人給我們說破,我們看到確實有懷疑,確實不能理解。可見得邪跟正在一念心,一念為一切眾生的心,這個心是善,一念利益自己,妨害眾生,這個心是惡、是邪。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,從來沒有一念想過自己,他無我相;雖然念念利益一切眾生,利益一切眾生他也不放在心上,他不取相,確實做到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所以他的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,稱之為二足尊。

  小註末後有一條說得很好,在二百七十一面,我們看第二十五條。「演說者」,這是講講經說法,不單單是講《金剛經》,只要是講佛法,任何經典都不能例外,「若不達後半部之義,前半部便不得要領,受持者,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,亦復不得要領也」。你想這多重要,前半部是離相,後半部是離念,單單離相,念沒有離,相離得不乾不淨;換句話說,你所講的東西也不圓不滿,你修行在修持上依舊還遇到許多障礙。這才知道離念要緊,離念一定要做到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牢牢記住這個原則,日常生活裡面,穿衣吃飯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穿衣吃飯就是修行,就是金剛般若,實相般若現前。工作的時候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你工作的時候一定精神飽滿,體力充沛,不會疲倦。迎賓接客、待人接物也是如如不動,不取於相,這樣就叫菩薩行。菩薩生活跟我們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,他能夠不取相、不動心,凡夫的生活、工作、接觸外面境界起心動念,他著相,著相就生煩惱,不著相就生智慧。

  再看底下這段經文,「觀法緣生」,這說明為什麼要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佛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。

  【何以故。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】

  這把真相說出來了。『一切有為法』,天親菩薩在《百法明門》裡面把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,他是依據彌勒菩薩《瑜伽師地論》裡面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彌勒菩薩造的,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。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還是太多,還是很不方便,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,作為大乘教科書的啟蒙。這一百法裡面又分為兩大類,有為法跟無為法,這個講義裡頭有個簡單的表解,在二百四十面。諸位翻開二百四十面,你去看看哪些是有為法。心法八,這是八識;心所法五十一,我們今天講心理作用,心理作用可以分為五十一大類,叫做心所法。色法十一種,色法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。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,這個二十四法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,但是從心法、色法裡頭變現出來的。總共九十四類,這叫有為法。

  我們再翻開二百七十一面。這一切有為法包括我們起心動念的心,心也是有為法,相是假的,起心動念的心也是假的。本經給我們講,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,那個心就是講的八識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相是假的,心也是假的,雖是假的,它有那麼回事情,它有個幻相,相是怎麼回事情?如夢。佛在此地舉了六個比喻,六個比喻是以夢為主,其餘五個比喻都形容夢不是真的,夢如幻,不是真的;夢如泡,泡是水泡,暫時起來,不久就破了,沒有了;夢如影,這三個字是形容夢之不實。露跟電是比喻夢之短暫,我們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經上常講這個時劫之長,三大阿僧祇劫、無量阿僧祇劫、無量劫來,說得再多也是露也是電,這個諸位要曉得。為什麼?比起永恆的真性,它就太短暫了,微不足道,佛教給我們要『作如是觀』。

  有許多同修常常來問我,提一個問題,我們怎樣能夠心做到清淨?怎樣能夠放下萬緣?可見得他很想心清淨,不知道怎樣才得到清淨,很想放下,不曉得怎麼才放得下。佛這首偈就是教我們怎樣放下,教我們怎樣得清淨心,你能把這首偈參透,給諸位說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外這四句,這是實話。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不是真的,你何必去計較?何必那麼認真?明白了,自然就能隨緣,隨緣得很自然,沒有一點勉強。你要怎麼做隨你,很歡喜,你去做,我們的心才清淨。我們修什麼?就是修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順境隨順順境,逆境隨順逆境,善緣隨順善緣,惡緣隨順惡緣,在天堂隨順天堂,在地獄隨順地獄,永遠保持一個常住真心,這是叫真正修菩薩道,真正在修菩薩行。

  修行在哪裡?每一天念經是修行?念佛是修行?拜佛是修行?那叫修行的樣子,真正修行就是在生活裡頭、在應酬裡頭、在工作裡頭,接觸的事、接觸的物、接觸的一切人,在這個地方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佛所教給你的你統統學到了,這叫真修。在一切法相當中,能夠把它看成『夢幻泡影』,看成『如露亦如電』,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法門;不是天天捧著《金剛經》念,那叫修金剛般若法門,不是這樣的。你們諸位冷靜想想,你入這個境界,你怎麼不快樂?你怎麼不自在?善緣很自在,惡緣也很自在,平等心現前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跟前面這兩句合起來很有味道,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你把這四句合起來,受持四句偈,我覺得這四句偈最好。常常放在心中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;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你是修最高的金剛般若波羅蜜。從早晨起來到晚上,一時一刻沒離開,在在處處都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多,你得的福就像世尊在經上所說的,無量無邊,恆沙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你的福報大,你修的這個才真正是究竟圓滿。

  這首偈也是解釋前面為什麼一定要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,所以它前頭有個『何以故』,為什麼?偈子前面三句就答覆了。如何能夠不取不著?這就是說我們要怎樣得清淨心?要怎麼樣放下?「應作如是觀」,這把方法教給我們了。我們讀到這個地方,對世尊不能不感激,真正是大慈大悲,把這些修行的關鍵、重要的綱領和盤托出,一絲毫保留都沒有,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就是修這個法門成就的。我們過去以為小乘跟大乘還有差別,讀這部經才知道,小乘須陀洹也是用這個方法,一直到成佛也是用這個方法,只是每個人用的功夫淺深不同,裡面才有菩薩的階級。正是經上所說的,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」,都是修無為法,不是有為法,有為法捨棄了,有為法是「夢幻泡影」,捨棄了。捨棄有為就是無為,在無為法功夫淺深上分的等級,功夫淺的,小乘,功夫深的,大乘,大乘功夫淺的,十信位,深一點的,十住位,再深一點的,十行位,功夫淺深上所說的。

  這些說法,諸位要記住,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而說,而在他們那些人當中根本沒有這個念頭,就是連小乘須陀洹,他也沒有覺得我證須陀洹果了。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說了,他成佛了,也沒有覺得他成佛,沒有這個念頭,那叫真清淨。如果釋迦牟尼說: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我成佛了。你想想看,他四相具足,四相具足是凡夫,哪裡是佛菩薩?這才真正明瞭,從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無上佛果,於一切法心裡頭都不染著,這心真清淨。

  在世法、在佛法裡一切隨緣,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頭的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他那個順真是一點都不勉強,自自然然。為什麼自然?因為一切法如夢幻泡影。我們凡夫的恆順,有的時候心不甘,情不願,好難受,好像不得已,非得順不可,不順不行。菩薩就自在。凡夫沒有看透,不曉得事實真相,曉得事實真相,一切都順了。我們講到幸福美滿、自在快樂,這才真正得到,不入這個境界,哪裡能得到?決定得不到。這個得到了,給諸位說,超越輪迴、超越十法界,輪迴、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從有為法來的,你取相、你分別、你執著,就有六道、就有輪迴、就有十法界。你能夠離相離念,六道、十法界統統沒有了,這時候的境界是入佛知見,入佛的境界。這一段註的很長,意義很豐富。

  諸位翻開二百七十八面,我們將全經做個總結,請看註解的第三十四段。「本經唯一主旨」,最重要的宗旨,也就是最重要的修行綱領,「在於無住,以破我也」,破我執。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,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從我執來的,你只要有我執,你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。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從法執來的,破了法執,十法界就沒有了;破我執,六道就沒有了,破法執,十法界就沒有了。十法界沒有了,到哪裡去?一真法界,那是諸佛的報土,功夫必須先破我執,後破法執。「觀上說如夢之義,可知作如夢觀,是貫徹到底的,即是由粗而細,由淺而深,從初學至究竟。」我們現在是初學,究竟是成佛,這個意思很清楚、很明白,從現在修佛起一直到成佛,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如夢幻泡影。「一切行門,皆不外此觀」,修行的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要講到總原則、總綱領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所以這部經的理論與方法通一切法門。「觀有即非有,不可著有也,觀非有而有,不可著空也。」二邊都不執著,這就是同修們問的,怎樣才能夠得到清淨心?這樣你清淨心自然就現前,有不執著,空也不執著。「觀空有一切如夢」,夢那個相有,我們知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觀一切得失都像夢中一樣,得不必歡喜,失沒有苦惱,作夢嘛!要這樣去鍛鍊你的清淨心,修學平等心,一切隨緣。

  「果能於一切有為法,有即非有,何妨於一切無為法,非有而有,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。」諸佛菩薩到世間來示現度化眾生,所謂「夢中佛事,水月道場」,興建的道場是水月道場,水中的月影子,全是夢幻泡影,不可以執著。做不做?做,他要作夢中佛事,要建水月道場。做不著做的相,建不著建的相,他都不執著,所以他自在、他快樂。做而無做,無做而做,做不著空,無做不著有,空有二邊不著,這就是菩薩行。「學人初下手,便作圓頓妙觀」,觀就是觀念,觀念轉過來,這個觀是圓滿之觀,頓是頓超,不必經歷次第,那就妙了。「不執實、不執虛、不執無,即是本經所說,無我相、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,一空到底矣,涉有不住有,行空不住空,則如如不動矣,便是止觀雙運,定慧均等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」末後這兩句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我們初學佛的人如果會用功,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清清楚楚,了了於胸中,在日常生活當中能用這種觀行的功夫,就與如來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應。這個相應念佛,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這樣念佛往生,給諸位說不是事一心,叫理一心不亂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,也不是方便有餘土,而是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品位就高了。高品位往生,那往生怎麼不自在,那往生怎麼會不瀟灑!這一定的道理。

  「一部金剛般若,無住妙旨,全在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上,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,全在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上。」這部經的確是好,愈往後面愈精彩,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後。「一切學人,當從此觀,隨順而入」,入在哪裡?入在你自己日常生活之中,必須在我們生活當中把觀念轉過來。你們有些同學現在還在念書,你能夠應用《金剛經》的理論、方法去讀書、求學,你就很自在。你讀書一定讀得好,考試一定考得好,而且一點壓力都沒有,輕鬆自在,你說這多快樂。你不懂這個東西,不懂這些理論、方法,你的生活很苦,書念得好苦,壓力好重。佛法之好處,佛法的殊勝處,真實不可思議。可是佛法的緣不容易遇到,的確是可遇不可求,《金剛經》到處都是,流通得很廣範,你隨時能讀得到,你讀若不解其義,你得不到受用。你沒有念懂,你不曉得把金剛般若用在生活上,穿衣吃飯都是金剛般若,你在課堂上課、研究討論都是金剛般若。你要會用,你就得受用,不會用,念了也是白念,要緊的是會用,隨順而入,入在我們生活之中。

  「此觀正是金剛智慧,應如是受持,如是演說,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。」這個意思不止是說這部《金剛經》,諸位一定要曉得,把《金剛經》的理論、原則應用在生活上、應用在工作上、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,應用在佛法裡頭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上、各種宗派上,因為它是最高指導的原理原則。不限於禪宗,不限於般若部,它講的是原理原則,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門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所以這個原則應用在念佛上,剛才就講了,那是理念,得理一心不亂,生西方實報莊嚴土。再看末後這段,這是「正結流通」。

  【佛說是經已。】

  這是經說完了。

  【長老須菩提。及諸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】

  在這部經上我們必須要記住的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眾生與佛平等沒有高下,在家跟出家平等無有高下,前面我跟大家講過。而且諸位細心去觀察,在家修行證果的人多,非常殊勝,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。原因在哪裡?在家人有真誠恭敬心,出家人是貢高我慢心,這就糟了。所以他有成就,出家人墮落了。出家人千萬要記住,不要認為剃了頭,穿了圓領大袍,就高人一等,你有這種心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你著了相,你錯了。從前出家人沒有這個念頭,現在出家人很糟糕,我們要特別警惕。人家怎麼做是他的事情,我們明理,我們是一律平等看待,謙虛、恭敬。在家人有修持、有學問的,我們可以向他請教,這個例子世尊在世就表現給我們看。維摩是在家居士,在家佛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佛,平等平等。佛的弟子目犍連、舍利弗,見佛要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見維摩居士也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。拿《金剛經》一對照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;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他們做到了。我們今天迷了,錯了。

  經的末後,『皆大歡喜』,大歡喜是心開意解,雖然發心修行,始終找不到修行的門路,始終找不到修行的綱領,在此地聽到、明白了,怎麼不歡喜?要緊的是『信受奉行』,信要信心不逆,受要深解義趣,奉行就是一再勸勉我們的受持、為人演說。今天時間也到了,註解最末後的一段我們念一念,在二百八十一面第九段,從第八段念起好了。「我輩今日說者、聞者、發起者、護持者,亦莫不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,同具此願,具此願者,乃為真信受,真奉行,真歡喜,此正我輩上報四恩,下濟三苦處也。」「唯願諸善知識,從實信而入淨信,於有為而證無為,以此行願,莊嚴佛土,化度有情,歸心淨土,老實念佛,即得往生,不退成佛。」

  我們這部經就功德圓滿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