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研習報告  (第十集)  1995/8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9-025-0010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二面,看經文:

  【須菩提。忍辱波羅蜜。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】

  六度,前面說第一波羅蜜就是指般若波羅蜜,除此之外,其他的五度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六度是菩薩行門的總綱領,所謂行門也就是說明他生活的原則,說一個生活,就把他起居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。生活行為雖然很多,總不外乎這六條綱領,說這六條,就包含圓滿的菩薩行。佛在這五種綱領裡面單單舉出忍辱這條來說,他的含義很深,因為忍辱確實是相當困難。佛法當中常說,布施是修福、種福,福德能不能保全要靠忍辱,若沒有忍辱,往往不能夠保全。也可以說我們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,容易為內障外緣所障礙、所破壞,真正的因素就是自己不能忍,伏不住瞋恚的煩惱。瞋恚,所謂是瞋恚火,火燒功德林,我們所修學的功德,如果不能夠忍,這一發脾氣、一動瞋恚心,功德就消失掉了。因此佛在此地特別提出忍辱,希望我們從這一條裡面能夠舉一反三。

  經文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,『忍辱波羅蜜』是從相上講的,『非忍辱波羅蜜』是從性上講的。諸位看小註第七,在一百一十三面。「般若,理也,智也,觀門也」,觀就是觀念、思想,是屬於這個。「諸度」,就是除般若之外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這是事,是屬於境,是行門。佛經裡面常常講觀行,這一段是解釋什麼叫觀什麼叫行。所謂觀,我們一聽到觀行兩個字,就曉得這裡頭有理、有事,有智、有境。觀是觀念,觀念跟我們日常行事要能夠結合,不能把它分做兩樁事情,這很重要的。忍辱是個別名,它的總名是「安忍」,梵語叫「羼提」,翻作安忍。忍辱在一切忍裡面,辱是最難忍的,所以古時候翻經的這些法師特別提出這個字。總而言之一句,學佛要想成就,對於一切境界,人事的境界、物質的境界,乃至於天然的災害,都要能夠安忍順受。所以忍辱波羅蜜真正的意思是「安忍順受」,是這四個字。

  我們中國人,這是古代的中國人,對於辱是不能接受的,所謂「士可殺,不可辱」,士是一個讀書明理的人,殺頭沒關係,侮辱不能接受。於是翻經的大師把羼提就翻作忍辱,這種翻譯是專門對中國人說的。辱都能忍,那就沒有一樣不能忍,取這個意思,它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順受。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緣,境是講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都要能忍,都要求個心安,安而後能有定,定而後才生智慧。我們中國人常講平安,心平等他才會安定。由此可知,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,沒有貪戀之心,惡境裡面沒有瞋恚心,也沒有急著求遠離之心。在一切境界裡面修平等心、修安定心,這叫真正修行,所以「忍」就非常重要了。同樣一個道理,事上有安忍,理上是清淨平等,順逆一如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佛為我們說出這樁事情,是我們修行成敗關鍵的所在。接著世尊又為我們舉一個例子,這是他自己在因地時候的事情,請看經文一百一十四面。

  【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。我於爾時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。何以故。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應生瞋恨。】

  佛舉出這樁事情,這樁事情的發生就在本劫,本劫是一個大劫,現在這個劫,劫是講時間,在這個時間稱之為賢劫。佛告訴我們,在這一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現在世間,而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。小註裡面有說出,世尊出現在過去第九個減劫的時候,他行菩薩道,遇到歌利王。歌利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暴君,瞋恨心極重之人,任意的殺害一切眾生,梵語稱為歌利。菩薩在深山裡面修行,遇到這個國王帶著許多人馬、宮女,也許是上山去打獵,遇到菩薩,生起瞋恚心,把他凌遲處死,就是用刀把肉一塊一塊割下來這種刑罰。他問這個菩薩,你修什麼?他說我修忍辱。他說好,我試試看你能不能忍?所以就割截身體。這樁事情在江味農居士的《講義》第三卷說得很詳細,我們就把它省略掉,這是一段過去的故事。

  菩薩能忍,沒有瞋恚心,為什麼沒有瞋恚心?菩薩離四相了,無我、無人,你割這個身體無所謂,這身體不是自己。前面跟諸位說過,佛菩薩明瞭身是我所,不是我,就像衣服一樣,人家把你衣服拿去,一塊一塊剪成碎片,能不能忍?能忍,身外之物,身體也是自己真正來講是身外之物。他離了四相,沒有我執,這個身體隨便怎麼割截他也無動於衷。反過來說,如果有一絲毫的執著這身是我,他就有痛苦,一定會生瞋恚心。由此可知,破我執、破四相是要真正的智慧,唯有真智慧才能看破,才能明瞭世出世間法的真相,這就是我們講的看破,才能夠放下,放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,恢復到信心清淨。這是一再說明般若波羅蜜的重要性,也可以說佛法自始至終,我們求的就是真實的智慧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在一百一十九面。

  【須菩提。又念過去。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。於爾所世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。】

  『忍辱仙人』,仙人不是指神仙,就是指修行人。古時候翻經,佛也翻作仙人,菩薩也翻作仙人,這部經在中國算是早期翻譯的,所以此地的仙人就是指菩薩,修忍辱行的菩薩。他曾經以『五百世』這麼長的時間專修忍辱,所以他成佛證果的時間提前了。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成佛應當是在彌勒菩薩之後,結果他提前,提前的原因就是他特別精進,尤其在忍辱這方面。小註裡面說,世尊在過去生中行菩薩道,「布施身命,不可數計,豈止五百世」,布施身命,沒有忍辱的功夫做不到。身命都可以布施,何況其餘?在這裡面顯示出,他在一切境緣當中安忍順受。

  所以說觀門裡面般若最重要,行門裡面捨、忍最重要。佛在這部經,在行門裡面講,確實布施、忍辱講得很多,持戒、精進、禪定反而講得少,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該特別去留意。再看下面經文,一百二十面。

  【是故須菩提。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。】

  前面所說的,「離一切相,則名諸佛」,這個說法是從果上講的;「離一切相,修六度萬行」是從菩薩因地上說的;這段經文結歸到要「離一切相,發大菩提心」,這是從根本上說的。須菩提尊者在本經一開端啟請的第一句話,「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,世尊到這個地方才正式的答覆這一句。由此可知,從根本上要離相,修因要離相,證果要離相,徹始徹終離相而已,離相就是不住,就是應無所住。底下這三句就是解釋離相,怎麼離法?『不應住色生心』,色是色相,所有一切色相,你眼睛能見得到的,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這就對了。不是說那些色相我們不要了,我們躲開它,不是這個意思。色相是斷不掉的,為什麼斷不掉?是真性所現的相分,前面說過了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相要沒有了,性也沒有了,沒有這個道理。要緊的是心裡面不能著,心裡面要執著就叫大錯。所以「不應住」就是我們現在講心裡頭不應該牽掛,不應該把它放在心上,是這個意思。

  『聲香味觸法』,這是把所有的塵境都包含了,一切人事環境,一切物質環境,所有一切現象都不可以放在心裡,心是清淨的,心是空寂的,心裡面要有東西,心就壞了,心就出了事情,就有毛病。所以心要空,空它就靈,所謂靈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實相般若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;心要到空,這個作用才能現前,智慧、德能就會生出來,就像前面所說的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就是生智慧、生德能。所以不應住,心裡頭不可以有東西。『應生無所住心』,無所住心就是前面講的「應無所住」,這樣的句子在《金剛經》裡重複好幾遍,凡是重複多遍的都是非常重要。世尊是怕我們忘記,再再的給我們提示,提醒我們要記住,要這樣用功、要這樣修行才能成就。下面經文從反面說,在一百二十三面。

  【若心有住。則為非住。】

  有住就壞了,六祖說的「本來無一物」,住就有一物,有一物就有無明、就有妄想、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;換句話說,只要心有住就有十法界、就有六道,一真法界就沒有了,隱沒而不能夠現前。若心無住,不但六道沒有,十法界也沒有,所顯現出來的就是一真法界。我們修學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、出三界,成就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是學佛的小果,小的目標。大的目標是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;換句話說,十法界也不能住。再放下,再捨,捨得乾乾淨淨,正如本經所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佛法也捨;換句話說,十法界裡頭佛法界我也捨,而後一真法界就現前,才住一真法界,不住十法界。古德有個比喻,佛法常用蓮花表法,蓮表清淨心,出污泥而不染。它的根長在污泥之中,把污泥比喻作六道,它的莖是在水裡面,花在水的上面。把水比作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水清淨,比污泥清淨,花開在水的上面,不但離開污泥也離開清水,超越十法界,超越十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。這句經文含義就深廣了。

  『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』,「非住」是什麼?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,如果你要不捨菩薩、不捨佛果,你不是住一真法界;如果你要不捨人天福報,你決定住六道輪迴。這是很深、很大的警惕。我們為什麼離不開六道輪迴?六道裡面的名、利、權、位沒有能夠離開。大家在六道裡爭名、爭利、爭權、爭位,搞這個東西,無論貧富貴賤,古人所謂上自天子,下至庶民,這樣的心理統統具足。稍微淡薄一點,生天,愈是執著重的愈往下墜落。所以要捨,要捨六道,不但人間的名利權位我們要捨掉,天上的名利權位也不要,這樣念佛就決定得生。絲毫的染著都障礙往生,不要說其他的法門,求往生都去不了。

  這一段雖然只有兩句八個字,意思很長很深,剛才說過,很深的警惕。說明世出世間的法相絲毫住不得,住就是分別、執著。底下佛給我們做成結論,一百二十八面。

  【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。】

  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六度,這六度萬行是菩薩所修的,就是菩薩行,菩薩的生活。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,凡夫是『住色布施』,凡夫學佛也修六度,但是他修六度他心有所住。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是他們修六度心無所住。由此可知,無所住的叫菩薩,有所住的叫凡夫,這個意思我們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真正能夠放下世緣,說緣,諸位要懂得,緣是指人事環境,說境(境界)是指物質環境,於境、於緣能夠放下的人,念佛就能自在往生。我們看到人家有往生的,不生病,一切都很正常,知道哪一天走,走得很瀟灑、很自在,那是什麼原因?他放下了,他心裡沒有牽掛、沒有猶豫。沒有猶豫是不懷疑,沒有牽掛是不夾雜,而後他的功夫才是真正的淨念相繼,與阿彌陀佛、與極樂世界感應道交,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他為什麼相應?我們為什麼不相應?我們不相應是有懷疑、有夾雜。念佛念了很多年,極樂世界真有嗎?我真能往生嗎?這就是猶豫,這就是不清淨的相,自己不能肯定,依舊還有牽掛,這是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的原因。我們把原因找到了,仔細去反省我有沒有這個因素,如果有,趕快把它消除,消除的方法就是般若正智的觀照,這就能看破;看破之後,徹底放下,一心念佛求願往生,那就一帆風順。所以『不應住』這三個字要緊,非常要緊。

  【須菩提。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。應如是布施。】

  佛給菩薩做了一個好榜樣,前面所謂「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,佛要菩薩學他,他是一個修行證果最好的榜樣,一切不住,但行布施。不住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就能夠破我相、破人相、破眾生相、破壽者相。捨己為人,這是破我執最巧妙的方法,因為我們自己無量劫來念念都為自己,我執非常堅固,自自然然起心動念都是為我,這個執著很不容易破。理上明白了,事上除不掉,就是事上斷不了,《般若經》的理論我們讀多了、透徹了,理上曉得,事上做不到,事上做不到沒用處。如何能夠叫理跟事能圓融?必須在事上鍛鍊,鍛鍊最好的方法就是為眾生服務,不為自己,捨己為人,這個好,不但破我執,與眾生結法緣,而且修無量無邊真實的福德,利益、福德不可思量,本經裡面常講甚多甚多,道理就在此地。請看一百三十面。

  【如來說一切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。則非眾生。】

  『一切眾生』是指十法界,包括諸佛如來。如果沒有『一切諸相』,一切眾生裡面就包含一切諸相,因為他說了兩個,說了諸相又說了眾生,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句話分開來講。「眾生」我們講動物,有情的眾生,「諸相」就是物質,無情的眾生,因為諸相也是眾緣和合而生。眾生的意思就是眾緣和合而現的生相,所以叫眾生,因此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統統都是眾生。要是兩句都說在一起,就別有所指,眾生是指有情,諸相是指無情。無論是有情眾生,是無情的諸相,都是真心本性所現的,小註裡面講「皆是同體之性所現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如果對於這句話還很難體會,我們也從比喻當中去想,譬如作夢,大家都知道夢是我們自心變現出來的。夢裡面確實有一切眾生,也有一切諸相,夢裡頭有山河大地,夢到很多人,夢到很多事,全是一個心變現出來的,同體的。夢的時間短,醒過來之後覺悟了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沒錯,我們眼前這個世界,山河大地、一切眾生,就跟作夢沒有兩樣。

  夢境,現代人講下意識所現的,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心所現的,確實是同體。能現的體是真的,永恆存在,所現的相是暫有,暫時的,很短,它不是永遠存在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每天都作夢,從來沒有作一個同樣的夢,由此可知,夢境是剎那剎那在變化。所以相是無常的,能變的心性是真常。能變的心性沒有相,沒有相能現相,沒有相是真常的,所現的相是無常的。所以說一切諸相、一切眾生是從相上說的、從事上說的,『即是非相』、『則非眾生』是從性上說的,是從理上說的。佛說這個是什麼意思?你明白事實真相,就空有二邊不著了。因為眾生、諸相,體是空寂的,就沒有必要去執著它,執著反而錯了,不著有。雖然當體即空,但是幻相存在,幻相不是沒有,我們可以享受它,這個相可以享受,不能執著。可以享受,不著空;雖享受它,心裡不落印象,心裡沒有牽掛,沒有分別執著,不著有。空有二邊都不執著,日子就好過了,就自在,就真的得快樂,有享受而沒有煩惱,這才是過一個正常的生活。

  由此可知,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,把幻有誤以為是真實,把真性誤以為是渺茫而不可得。真的他不承認、不相信,假的當作真的,雖有受用,受用裡面生了無量的煩惱,在受用裡頭造惑、業、苦,搞這些東西,這就是生活錯了,迷了。佛在此地一語給我們點破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,科題裡頭說「正明真實」,正式給我們說明真實,先說「說真實」,佛給我們講的話真實。

  【須菩提。如來是真語者。實語者。如語者。不誑語者。不異語者。】

  佛說這些話,其目的就是教我們要相信,真正能相信的人有福了,不相信的人非常可惜,這個大好的機緣當面錯過,那叫真可惜。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宣說正法,無不如是。真就是不假,佛所講的話字字句句都真實;實是不虛,不是虛假的。如,完全與事實真相相符合,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就怎麼說,這叫『如語』。這些事實真相是佛親見的,不是推想的,親自見到的,在佛法裡面所謂現量境界,他現前看到的。不是從理論上推想的,數學上面推算的,那個可能還有差誤。而佛對於十法界、對於六道,他親眼所見,親耳所聞,親身接觸到的境界,為我們說出來,所以是真實;如語,如其所見,如其所聞。

  『不誑語』,誑語是欺騙人,就是妄語,絕不欺騙一個人。『不異語者』是沒有兩種說法。世間人,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點,他說出來的話,他第二次再說他可以否定,就是說兩樣的。佛沒有兩樣的,佛所見的真實,無論在什麼時候說,無論在什麼場所說,無論跟什麼人說,一樣的,沒有兩樣的。佛這五語之中,是以「如語」為主,因為如,他才真實;因為如,他才不欺騙眾生;因為如,才沒有兩樣。由此可以體會到,佛菩薩教化眾生、勸導眾生苦口婆心油然而現。

  【須菩提。如來所得法。此法無實無虛。】

  佛的說法真實,佛所見到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真相,真相就是真實,他見到的是真相。『如來所得法』,「得」不是得到,如果有得當然就有失,那又落在事相裡面。這個「所得」是他所見得的,他所證得的,證得跟見得是一個意思。什麼法?十法界依正莊嚴,一切法的體性、相狀、變化過程,法就是指這些。這些法『無實無虛』,無實是什麼?所有一切法也都是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這無實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絕不是真實的存在,這個諸位要知道,總而言之,都是無常的,都是剎那剎那在變化的。我們所見的,覺得它還存在,實際上那叫相續相,我們看到的是短暫的相續相。年歲稍微大一點的人、閱歷深一點的人、頭腦很冷靜的人,這世間一切法你仔細觀察,跟佛講的就一樣。佛見到了,「如來所得法」,我們也可以有所得法。我們在少年時候玩的這些同伴,那段時間幾年,短的一、二年,長的十幾年,沒有了,無常。長大之後,踏進社會,我們的同事、朋友、長官,相處短的一、二年,長的十幾年,也沒有了,就像流水一樣,它不住。我們看就這一段,過去就沒有了,一切法的真相就是這樣的。

  所以現象在面前可以受用,可以很歡樂,不可以執著,現在人所謂留戀,不可以留戀,沒得留戀的。怎麼留戀,再過幾年自己也沒有了。留到歷史,將來地球會毀滅,現在科學家證明,太陽的光輝會失掉,星球都會粉碎,世界都毀滅,留到哪裡去?地球都沒有了,你還留到哪裡去,你還留什麼歷史?一場空。處心積慮知道我身無常,我要在歷史上留名,歷史也無常,你留什麼?白費心機,還是妄想執著,錯了。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無實。但是無實後面有個無虛,虛是虛假的,也沒有虛假的。無虛是什麼?性,所以佛要求我們明心見性,見性就無虛,不見性就無實;六道、十法界無實,一真法界無虛。一真法界在哪裡?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華藏世界,毘盧遮那佛的報土,是一真法界。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報土,是一真法界,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讀到的,那個世界一切真常,永遠不變。生到那個地方去的人,人永遠不變,不變就是不老、不病、不死,永遠不變;所有一切環境,樹木、花草、植物也是永恆的。我們這邊的植物,春生夏長,冬天樹葉都落了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變化,永遠是那麼茂盛,一切植物也是不生不滅,人無量壽,樹木花草也無量壽,統統都是無量壽,真常,那叫無虛。

  說明十法界的相是無常的,一真法界的相是真常,佛見到了,親眼所見的。佛教給我們,要取的,要取一真;要捨的,不但捨六道,十法界都捨掉。實在說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辦得到嗎?幸虧有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能幫助一切凡夫都能達到這個境界。如果沒有彌陀淨土,我們真的就沒指望,幸虧有彌陀淨土。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讚歎,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