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研習報告  (第十六集)  1995/8  美國達拉斯  檔名:09-025-0016

 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七面,請看經文:

  【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】

  這段經文也是《金剛經》裡面很重要的開示,如果真正把這個意思體會到,佛門的術語所謂參透了,自然都能放下。一切眾生迷執,迷在什麼地方?執著在哪裡?就是以為這個心是真的,以為這個心是自己,以為這個心是能得。有不少的聰明人、哲學家知道身是假的,但是認為心是真的,所以西方哲學家說「我思故我在」,認為那個能思的,能思的就是心,把這個東西當作自己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阿難尊者也是這個觀念,認為能夠思惟想像的是我的心。一般凡夫無不如是執著,不知道這是妄心,是不可得的。

  妄心之外有沒有真心?有,真心是常住不動的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「十番顯見」說明見性是真心,聞性是真心,六根的根性是真心,因為它不變,它是恆常的。而起心動念這個心就是念,念是妄心,念是心之作用,把心的作用當作真心是賓主顛倒。作用是家裡使喚的人,他有個主人,主人不動,使喚的人才動。所以妄心是心理作用,不是真心。作用,前面說過了,相跟用都是無常的,都是千變萬化的,不動的真心是真常,常就一。所以,一心是真心,二心、三心就是妄心,從二心、三心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妄念,剎那不停,這個地方講的三心就是說剎那不停的妄念。

  小註裡第三條,「真心,則常住不動,非心,言非常住之真心」,前面說了,一切眾生心,如來說非心,不是常住真心,「生滅心是妄非真,故曰是名為心」。「執著者,必自以為我能取,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」,就是執著我這個念頭,「三際遷流,當下即空」。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,遷是變化,三心不可得。「念尚不可得,尚何能取之有乎」,念都不可得,還有什麼可取?誰取?無有能取者。這個道理明白了,我們把它延伸來說,佛講的妄想執著,誰能打妄想?誰能執著?再說到粗相,貪瞋痴慢,誰貪?誰瞋?誰痴?誰慢?那個誰沒有。「三言不可得,真乃錐心之語,直令我見無立足處」,我見都沒有,哪來的我相?什麼人能夠執著我相?能執著的、能取的,這個能我沒有了,這是真的。所以,佛在一切經上說無我,這是事實真相,可惜眾生迷失了。

  底下引用《楞嚴經》一段話,說得很好。「楞嚴經曰,一切眾生,從無始來,生死相續」,這就是六道輪迴,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,性淨明體」,不曉得這個,這是真心,把真心迷失了。「用諸妄想」,妄想就是此地講的三心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這是妄想,「此想不真,故有輪轉,此文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」。「若心不隨相而動」,這就是禪宗修行的要領,禪宗修行的就是自己要有定功,不為外面境界所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保持著如如不動,不為境轉;現在的話就是不為外境所誘惑,保持你的清淨心,這是禪宗修學的綱領。這樣「便除一切苦,所謂了生死出輪迴,心了耳」,了生死、出輪迴是心出,心了、心出,不是身出,身不相干,要緊的是心。「修行人第一步,便當明瞭此理」,這個道理要清楚,否則的話,總免不了盲修瞎練,縱然是念佛也會有障礙,這個障礙不能往生。所以這一段開示很要緊。

  向下一段經文「明諸法緣生」。在一百九十九面第六行,諸位看科題一百三十八段,諸法緣生,這兩段意思合起來看,就把宇宙人生真相看破了。我們眾生有個非常強烈的觀念,「我能得」,能得的是心,三心不可得,我能沒有了;「我所得」,所得的是一切境界,是諸法,諸法緣生當體即空,你所得的也不可得。能得、所得都不可得,你看破了,你確實看穿事實真相。既然決不可得,你就沒有得的念頭,諸位曉得,無得就無失,得失就沒有了。得失的念頭沒有了,你的煩惱大概可以去掉百分之八、九十,不但菩提道上沒有障礙,你在這個人生生活過日子,你會過得很快樂、很幸福、很圓滿。眾生為什麼會過得這麼苦?就是得失的心太濃,不知道這個得是虛妄的,根本就不可得,成天在打妄想,成天在生煩惱,真叫自作自受。明明不可得,他要求得,明明不能得,他一定認為自己能得,這是迷惑顛倒。這一大段經文之前有幾句話交代,很重要。

  「此一大段」,就是說明諸法緣生這一段,「含義甚多,須先說明,入文方易領會」。上面講心行一段「是約內心明義,此諸法一段,是約外境明義,諸法多不勝數,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,則可賅攝一切法矣」。佛說法多半用歸納,無量無邊的法相歸納為幾個項目,這樣說話就比較方便。諸位在一法裡面明白了,以這個道理、原則去推展,一切法莫不如是,都可以迎刃而解。「布施攝六度,六度攝萬行」,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成六度,六度再歸納就歸納為布施。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」,法施的道理明白了,六度就明白了,菩薩所修的無量無邊法門都可以因此而明瞭。「法施是善行」,善行的意思明白了,不善行的意思你也就知道了。

  「因緣生法,謂一切法之生,不外因緣」,世法、佛法統統是因緣生的,「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,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,故因果攝一切法盡」,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盡,用因果兩個字就說盡了。我們繼續看底下。「因緣生法,但有相而無性」,性是體性,也就是講有相,它沒有自體,「可知一切法之當體,如幻如化,如空中花,如水中月,絕非實物,故標題曰體空,顯其當體是空耳」。這幾句話很重要,所有一切法相都是當體即空,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不如是。那我們再問,一真法界如何?一真法界也是當體即空,沒有例外的,一真法界也是緣生的。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不一樣不是境界不一樣,是人用心不一樣。一真法界裡面那些人用真心,用常住真心,所以所現的一切法也變成常住不壞,是這麼個道理。真正講能持世界的不是別的,是心,世尊所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句話的道理不但適用在十法界,一真法界也適用。

  一真法界裡面的人心想想一,就是一心不亂,所以那個法界所有一切現相也是一真,它沒有變化。十法界裡的眾生心,就是這個地方講的三心不可得,念念生滅,念念變化,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無常的。你說為什麼這個世界無常?因為心無常,法界是心變現的;心要真常,變現的相就真常,就這麼個道理。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常的?西方世界人心是定的,真心不動,沒有生滅的念頭,沒有染淨、沒有一異、沒有來去,他心是定的,所現的境界就不相同。這個道理稍稍明白一點,我們對於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懷疑的念頭就都斷掉了,這是說明事實真相。

  這兩段經文,可以說世尊為我們開示達到了極處。能執的心不可得,也就是說能執的我不可得,所執著的一切法不可得,一切法當體即空,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白之後,我們的生活就可以像諸佛菩薩一樣。相不是沒有,有,幻有,可以享受,但是不能執著,就像我們看電影、看電視,可以享受,不能執著,那叫真自在。電影跟電視是平面的,我們今天看的幻相是立體的,平面的我們曉得是假的,諸位要曉得,這個立體的現相也是假的,跟那個平面之假真的是無二無別。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,教我們認識真相而已,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生活環境,這就是佛法。於此可知,佛法對於我們自己來講是多麼的親切,世間任何一法都不能比,太重要了。我們看下面經文,在二百零二面。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不。】

  這是世尊問須菩提,還是從比喻上來說。前面校量福德已經有五次,一次比一次殊勝,那是講離相離念,得福不可思量。須菩提尊者答覆的說:

  【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甚多。】

  小註裡頭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「此是總明緣生之義」,要體會到這個意思,「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」,布施是因,福德是果,「因緣所生,因果無盡」。「布施等」,等就是等其他的五度,乃至於萬行,「為佛門大事」,佛門在事修,這是大原則、大前題,「尚不離緣生,不離因果,則其餘一切法可知矣」。所以佛法也是因緣生,因為是因緣生,所以佛法要捨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捨不是不做,捨是做,捨念,不著相,不起心不動念,是這個意思;就是離相離念是心裡離,不是事上離,事上離就大錯,大錯特錯。

  「前半部中,長老答辭,多言不也」,是叫我們離相、離念的,所以答覆的都是不也,「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,答如是最多,表諸法一如,一切皆是之義,是明融相會性」。性相是一不是二,所以答辭是如是,不是像前面答不也。諸位要曉得,兩個境界不相同,前面性相沒能夠相融,就是有分別、有執著,現在離相離念了,那一切皆是,決定不是矛盾,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。前面有交代,前半部是對初學人,後半部是已經契入境界,所以前半部是為將發菩提心人所說,後半部是已經發菩提心、已經行菩薩道,他們境界不相同。

  【須菩提。若福德有實。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。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】

  『福德』是布施之果,是因緣生法,一切眾生只要真正肯修六度,福德一定現前。財布施得財富,我們看到有很多人發大財,說實在的話,他自己迷惑顛倒,以為他很能幹,他的運氣很好,別人都比不上他。其實你要說聰明智慧,比你高明的多得是,你說能幹,比你也多得是,說運氣好的,比你也多得是,為什麼人家不發財你發財?都不曉得事實真相,前生所修的。看到那個發財發得差不多了,財丟掉了,失敗了,這我們常常看到的。某家人沒幾年倒閉了,破產了,這是什麼一回事情?他財虛,不實,種的因虛,不實。譬如說我們行布施,我們拿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誠心誠意來布施,這是實在的。我自己沒有錢,到處去化緣,找些人來集合錢我來布施做好事,這是虛的,將來能不能發財?發財,曇花一現,馬上沒有了,別人的。真的,什麼樣的因,什麼樣的果報。

  賺錢賺得好辛苦,是因為從前修布施的時候修得很不甘心、不情願,好像看到人家布施,不布施又不好意思,布施之後比割肉還痛。這麼個原因去修布施的,來生得福報,得福報要賺得好辛苦,因為你布施的時候辛苦,賺得就很辛苦。如果說布施發自歡喜心,痛痛快快,布施之後很歡喜,決定沒有留戀,將來你得的財富就是源源而來,你也沒有操一點心,財富就來了。什麼樣的因行什麼樣的果報,一絲一毫都不會差錯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觀察這個世間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可是那些當事人迷在其中他不知道,他怨天尤人,又想到這個經營不如法,怎麼樣失敗、破產的,統統不是,財有實、有虛。都與過去世修因有關係,如果要能夠長遠保持,明理的人知道,發了財,發財布施,再歡喜布施,他的財永遠保住,而且不斷往上增長。但是我們看世間人,沒有財富的人肯布施,愈有錢的人愈吝嗇,不肯布施,不知道修福,沒有智慧,沒有福報。說穿了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財富還不是在你眼前像流水流一下給你看看而已,你得到什麼?實在講什麼也沒得到。你發財的時候你得到什麼?你每天還是吃三餐,夜眠六尺,一張床就那麼大,你還得到什麼?所以聰明人聞到佛法,仔細一觀察,果然不錯,那我們就得自在,妄念捨掉了,曉得怎樣修福。財布施,財富不匱乏就好,不缺就好,我不需要多,只是我生活所需的,一點沒有缺乏,這就很滿足,就很快樂,多餘的再修福,再種好因。

 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這三種果報都是世間人渴求的,他不曉得種因,天天打妄想,想這個果報,怎麼會想得來?一定要修因,知道一切法因緣所生,離不開因果。世尊在此地說的經文,「表面說福德,實是說布施,若不修布施之因,哪來福德之果,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正因福德當體即空而無實,乃是因緣生法,故欲得果者,但修其因,若勤修布施,則福德自至矣,故如來說得福德多」。我們勸別人,別人未必能信,最重要的,自己明白了自己要認真去做,就是認真去修學。到果報現前之時,別人看到了生仰慕之心,要向你請教,你就可以把這個告訴他,他就相信了。眾生看到果才相信,你給他講因,他沒有看到果,他懷疑,他不相信,一定要看到果報才相信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二百零四面。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色身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】

  這段是就佛的報身來說,佛的報身也是因緣生的,凡是因緣生法都是當體即空,所以佛不著身相,佛離身見,離相、離見受用就自然,受用就自在。『具足』是圓滿的意思,所謂功圓果滿,功是修學的功夫、修行的功夫。修行的功夫是什麼?戒、定、慧,這修行的功夫。戒的功夫成就,得定,定的功夫成就,開慧,慧的功夫成就,圓滿的報身就現前。所以說是功圓果滿,滿就是此地講的具足的意思,沒有一絲毫欠缺,「萬德莊嚴之報身」。

  佛舉這個例子問須菩提尊者,尊者答得好,『不也』,這個「不也」是活句,意思就是說可以從佛的報身見性,這是對離相、離見者說。如果著相、著見,在相上就見不到性。註解裡面說得很好,這是發揮不一不異的道理。如果能夠會相歸性,曉得性相是一,性相不二,見相就是見性,這個可以,從相上就見性,不但從佛的身相見性,從一切現相裡頭都見性。譬如中國古時候禪宗的大德常常測驗學人,往往問人,在哪裡?像什麼樣子?這個就問真如本性在哪裡?像什麼樣子?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到,往往人家隨便拿一片樹葉、拿個石塊:就在這裡,就是這個樣子。那答覆就對的、正確的,明白了就會。如果要執著,相不是性,性不是相,你在如來的報身上也見不到性,所以說「若執著不一之相,則不可見也」。

  經文裡面前面說「不也」,下面說『不應』,意思都是說「無所謂可不可,但不應耳」。小註裡頭第四條,我們把它念一念。「心有所取,由其動念,欲一無所取,惟有離念」,有所取,諸位要記住,就是造輪迴業,心有所取,不管你取什麼,取佛法都不行,你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。你取佛法,你修得再好,這是過去倓老講的,你能夠往生到色界天,往生到無色界天,就是出不了三界,為什麼?心有所取。連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,這是我們在本經上看到的,須陀洹為什麼能證到果?他離念,離相離念才能證果,不能離相離念決定不能證果,這是修學的關鍵。

  「離念不能」,這真的,我們確實沒有法子離念,這就是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對於我們來講都不產生效果,為什麼?我們不能離念,我們害的這個病,那些藥我們用上都沒效,「則唯執持彌陀名號,一心稱念,而離一切雜念,以彌陀名號,能導入真實報土故也」。現在就剩這一服藥,這服藥有效,這服藥你要不用,那沒法子,你還是繼續搞輪迴。這服藥的方法,要你保留一個念,離一切妄念,這還行,其他的法門是一個念都不可以有,那就難了,這是用一念離一切妄念。我們要問,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不是妄念?套一句須菩提的話來說「不也,世尊」,這個「不也」是活句,不能說它是妄念,也不能說它不是妄念。為什麼?一心稱念的人它不是妄念,雜心稱念的人是妄念。

  阿彌陀佛的名號,古德說得很好,是我們自性的德號,用這個名號恢復我們自性,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。它的意思就是自性覺,無量覺,念這個名號,念念念覺,覺而不迷。持名再夾雜著其他念頭,我們功夫就被破壞掉,那就很可惜。所以念佛的方法一定要遵守大勢至菩薩的教誨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信心不逆,全誠遵守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都攝六根就是我們六根從外面境界上回來,眼不要攀緣色相,耳不要攀緣聲塵,把心從境界上收回來,收心。孟子講學問之道也是這個意思,他說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」,放心是什麼?心放在外頭,放在色聲香味觸法裡頭去攀緣;什麼叫學問?把這個心收回來就是學問,跟大勢至菩薩講的「都攝六根」是一個意思。然後才能達到淨念相繼,淨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,相繼是不間斷,這就成功了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。

  【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諸相具足。】

  這裡面的句法跟前面一段完全相同。小註裡頭說,「自經初至此,舉身相問答已三次,而每次所明之義不同,一層深一層也」。初次在第十九節經文,問的是「可以身相見如來否,是指一切身相,非專指佛身,如來指自性」,第一次問的意思是可不可以就相上見性?身不是指人身,任何一個物體都有相,都叫做身相,所以這個身是講一切有形狀的相狀都叫做身相,能不能在相上見性。第二次在六十九節,「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」,講三十二相就是講佛身,一般人身不具足三十二相。這一次是一百四十節跟一百四十一節,問到,前面是「具足色身」,這個地方問的是「具足諸相」,這是從佛的報身。前面說「身相即非身相,顯相皆虛妄,故不應住,又即非是名並說」,此地有「即非具足,是名具足」,顯示出,就性上講則非,要就相上講則是。這種句子的含義就是叫我們二邊不住,即非不著有,是名不著空,二邊都不著就對了,就沒有過失。凡夫、二乘所以不及諸佛菩薩,就是他有著,凡夫執有,二乘執空,二乘偏在即非那邊,凡夫偏在是名這邊。不能把即非、是名融合成一體,這是凡夫、小乘不及佛菩薩之處,佛菩薩能把是名、即非合成一樁事情。

  性跟相是一,理跟事是一,再說得清楚一點,說得明白一點,整個法界宇宙眾生就是個一,這是佛知佛見。我們凡夫絕不承認,決定不承認那是一,森羅萬象怎麼是一?他不曉得是一,從性上看、從體上看是一。所以凡夫著相,從相上看當然不一,性上看是一。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從體上、從金上看是一,從相上看,項鍊不是手鐲,手鐲不是耳環,千差萬別,每個相狀都不一樣,從相上看;從性上看都是金,一,沒有兩樣。佛菩薩性跟相能夠融合起來。所以凡夫著相,認為種種差別,著著相,二乘人著著性,性空,都偏在一邊,都沒有見到事實真相。所以佛說這部經的意思,讓我們體會得一切法的真相,就必須要看出一切法的體、相、作用。

  請翻開二百零八面,我們看倒數第六行,一百四十二段,「約法施明體空」,看這一段。這裡面再分出小段,先說「明無法可說」。在這段經文之前也是先簡單介紹一下,它的經義很深。「於福德勝報之後」,這是指前面講布施福德殊勝的果報,接著又說法施這段經文,「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,此一大段是約因說,以顯示緣生無窮,因果無盡之義也」。這些都是事實,我們不難體會得。「施者」,布施的人,「受施,施物」,布施總離不開這三樁事,能施、所施與所施之物,「約此三方面之因緣,已千差萬別,說之無盡,何況三方面,倘不聚會於一時一處,仍無此一法施之事發生也,而聚會又非緣不可,由此可知,一切事莫非因緣所生者」。諸位要細細想想這些事實。

  因與果,果又變成因,因又變成果,「果因因果,自此以往,千差萬別,永永無盡,可見世出世間,總總事相,所謂諸法者,更無他物,只是不斷之因果果因,於眾生心目間顯現變幻而已,深觀其趣,因是前因之果,果乃後果之因,既不固定,便非實在,剎那之間,皆成陳跡,然則苦苦分別,牢牢執著,豈非痴乎」。我們只念這幾句就行了,然後你把這些話牢牢的記住,你時時刻刻觀察這世間相,你就很有味道了,這叫不迷。你可以從世間的舞台跳出來,原來你是演員,在裡面演戲,現在跳出來你看戲,演戲的人很累、很苦,看戲的人很快樂。你才曉得六道眾生,凡夫、權教都在演戲,諸佛菩薩在旁邊看戲。這段好,比經說得淺,但是全是經義,把世間相完全說出來,真正叫一絲不掛,和盤托出。就是因果,而且因果不住,就像前面講三心不可得。

  無論是心法,無論是色法,相宗天親菩薩的《百法明門論》好,他那題目就取得很好,從《百法》裡面你就明白了,明就是生智慧,就是開悟。一切眾生能執著的是心,心能執著,心是我,《百法》裡面把心擺在有為法裡頭,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,無常不可得。你看第一個就是心法、心所有法。色法是物質,一切的物相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;換句話說,能執著的、所執著的全是有為法。與有為法相對的,不生不滅的,是無為法,無為法只有六個。六個無為法前面五個是相似無為,不是真的,真正無為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;真如無為是真的,真如無為就是清淨心,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那是真的。通達諸相,通達事實真相。

  諸位翻開經本二百一十面,我們看第一行,小註第九段。「不執有,則人我空,不執空,則法我空,我法雙空,便是洞徹三空之般若正智」,人空、法空,空也空,「便證空有同時之般若理體」,證空有同時,諸位要曉得,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謂突破時空。近代科學家發現空間不一樣,有三度空間、四度空間,乃至於無限度的空間,科學家發現有這個事實存在,但是不曉得怎麼突破。佛知道,禪定的功夫、觀照的功夫可以突破,一突破之後,我們的觀行空間就不一樣,虛空法界你統統明瞭,你統統見到。華藏世界、阿彌陀佛世界你親眼所見,就呈現在你眼前,這個空間突破了,如果沒有這樣的定慧你沒法子,所以說「通達無我法者是真菩薩」。如何達到突破?一定要三輪體空。「布施,受施,施物,皆因緣生法,當體是空,故名為三輪體空。」諸位要曉得,本經裡面講的布施,包括我們的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我們人生所有一切的活動用一個布施做代表,一切活動當中都不應執著,你才能夠達到三輪體空。達到三輪體空之後,有相當程度的功夫,般若正智現前,無限度的空間就突破。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老實念佛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突破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