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要義  (第二集)  1996/4  美國達拉斯佛教會  檔名:09-026-0002

  昨天講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怎樣生活,也就是教導我們怎樣過日子,怎樣工作,怎樣處事待人接物,佛只說了八個字:

  【應無所住。行於布施。】

  言語非常簡單,可是內容是無盡的深廣,不但是教我們怎麼做人,這兩句話把九法界眾生的生活全都包括在其中。如果能夠依教奉行,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做到,這就是菩薩,就是佛的真實的學生,如來弟子。經文裡面我們必須要明瞭的就是布施,布施包括了我們全部的生活。「布施」的意思就是捨,我們講施捨。譬如妳在家庭裡面做一個家庭主婦,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妳從早到晚忙著家務事,不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,每天做同樣的工作,做了幾十年,這是又煩又累,怨聲載道,那叫什麼?那叫造業,妳每天的生活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全叫造業。可是妳懂得佛法,那不一樣了,是在修布施波羅蜜,那怎麼會一樣?而這個布施的境界非常廣大,不要以為家裡就是幾個人,我為他們服務,那妳那個心量就太小,妳的眼光也太小了,妳只看到這麼一點點,妳不知道它影響有多大。做這些家務事情要勞力、要體力,要去想應該怎麼做,這個想是用智慧,身心都在行布施,照顧這一家人,讓這一家人生活過得很舒適。這是妳行菩薩道,妳的家庭就是道場,妳的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對象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布施有外財、有內財。勞力跟智慧都是屬於內財;身外之物,你賺了一些錢來布施,那是外財,內外都是捨。由此可知,你去工作,你替別人做工,你在公司裡面也是行菩薩道,將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,你對這個公司是布施;公司是服務於社會大眾,你對於社會是布施。你才曉得這就像水的波紋一樣,一個小石頭投在水面上,那個波紋愈遠愈廣大。同樣是一個家庭,一個幸福的家庭,你會影響到旁邊的鄰居。昨天跟諸位說了,佛教導我們,沒有別的,讓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一個人,就是一切人的好樣子;我們的家,是一切家庭的好樣子。你從事於經商,你的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樣,這叫佛法。佛法裡面樣樣都第一,沒有第二的,所以佛法是平等的,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沒有說「我第一,你第二」,沒有。我們在《楞嚴經》上看到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樣,個個人都是第一,沒有說第二的。你們想想這個味道,這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諸法如義」。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有高下那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,有高下就是二法,可見這個義理是無限的深廣。但是布施,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多、很清楚、很明白,布施是修因,修因後面一定有果報。果報要不要求?不需要求,它自自然然現前,你不要也不行。財布施得的果報是財富,所以財富,你們在這個世間,說是你有機會賺錢,沒有這個道理。你有能力,你很聰明,你有方法,你有手段,全是假的,這樁事情,諸位要是把《了凡四訓》念通了,你就覺悟了。

  人的一生,富貴窮通都是命裡註定的,所以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命從哪裡來的?命是前生造的因,這一生得的果報。前生你修的財布施多,這一生你得財富。前一生財布施,你布施得很痛快,布施得很歡喜,這一生你得到的財富源源不斷而來,不要操一點心,不要勞一點精神,財富就來了;如果前世你布施,布施得很艱難、很痛苦,看到人家布施,不好意思不布施,布施之後又後悔,這一生能不能得財富?能得財富,賺得好辛苦,就這麼個道理。因果決定是相應的,哪裡是你有什麼聰明智慧手法可以賺得到的?命裡沒有,你能夠賺得到的,那一切諸佛都要拜你做老師,佛沒有這個能力。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,我們看到現前的果報,就想著我前生造的因。這是佛法裡頭兩句很有名的話,我想很多同學都知道,「欲知前世因」,你要想知道你前世造作的是什麼因,「今生受者是」,我這一生所受的報就是。「欲知來世果」,想想我來世應該怎麼樣子,果報如何?「今生作者是」,你想到你這一生所作所為,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你就曉得你來生是什麼樣的果報。這是真理,這個才是實實在在的。財富哪裡是你能賺到的?我們現在這一生沒有財富,是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。現在修行不行?行,也來得及,你真的明白,命裡頭確實過去生沒修,這一生生活艱難,如果肯修,你晚年物質生活不會缺乏。

  你說「我沒有錢修」,我們這個心念會修,見到別人的好事,我們看到心裡歡喜讚歎,不必要錢。看到人家的好事,我們嫉妒障礙,想盡方法去攔阻,那我們的罪業就造了。如果有機緣,我們盡心盡力能夠幫助它,能夠成就它,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。做好事不一定要有錢,諸位要明瞭,多少真正做好事的都是生活非常艱難的人。而世間這些大富大貴,他們做的那些好事,往往不見得是真的。《了凡四訓》講得透徹,講善惡裡面有真的、有假的,有半、有滿,差別很大。我們沒有錢的人,我們修一塊錢的布施,那個福報就很大;有錢的人,捐個十萬、八萬,他無所謂的,他不見得有你一塊錢的那個福德大。原因在哪裡?發心不一樣。我們生活艱難,很清苦、很貧窮,這一點點拿出來,我們真誠恭敬,這個心是圓滿的,功德是圓滿的。富貴人家捐的錢雖然多,在他的財富來說,九牛一毛,沒在乎,而且捐出來的時候多半是生傲慢心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以我們佛門裡面來講,大富長者,我們這些出家人要對他恭敬,要對他接待,他的福報當時就報掉,就沒有了。貧苦人到這裡來捐個一塊、二塊,我們出家人沒瞧得起他,他的福報圓圓滿滿保持著,這一恭敬、一禮敬就完了,就報掉,不一樣。老天爺很公道,富貴的人不會永遠富貴,貧窮的人不會永遠貧窮,富貴人這一生福報享盡,來生沒福了,為什麼?愚痴,沒有智慧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都擺在我們眼前,只要冷靜、細心去觀察,你就會看到。這個世間是什麼?就是一個因緣果報的相續現象而已。

  佛在經上說,「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」。眾生迷惑顛倒,造作一切罪業,果報現前,後悔來不及了。菩薩是個覺悟的人,這個裡面菩薩跟眾生,你懂得它的意思,菩薩是覺悟的人,眾生是迷惑人,迷人造業他不怕,果報現前他害怕。覺悟的人他不怕果報,果報來了,那無可奈何,不受也得要受,逆來順受。造因,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不能有一點惡心,不可以有一點的惡意。你的果報怎麼會不美滿?念念想到利益一切眾生,不要想自己,自己受苦好,吃虧就是享福。世間人不明瞭,以為很多人伺候著,這個人有福報。我看法跟你們不一樣,多少人伺候,我看到那個人很可憐。為什麼?身體不好,需要人伺候,他沒有健康的身體。我過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,李老居士七十五歲都還自己燒飯,自己洗衣服,沒有人照顧他。人家看到,李老師好可憐,多少學生都要伺候他,他拒絕,不接受。老師真正在享福,他健康,不需要人伺候,那叫健康。年歲大的人,健康是真正的福報。他九十五歲以後才接受學生照顧他。健康是真正的福報,財富不見得是福報,健康的身體,身心清淨、自在快樂,那叫真實的福報。聰明智慧是果報,法布施是因。如果你前生修法布施,你這一生得到的果報是聰明智慧;如果沒有財布施,雖然聰明智慧,物質生活還很清苦,沒學佛的時候我們不曉得,學了佛之後我們恍然大悟。我在台灣第一個教導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這個人有智慧,真聰明,前世修的法布施,生活非常艱苦,就靠一點薪水過日子。他在台大教書拿點錢,買一點書的錢都沒有。我們明白,前生沒有修財布施,修法布施,沒有修財布施,所以他的生活很苦。

  健康長壽是修無畏布施,什麼叫無畏布施?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慈悲、仁慈,能夠憐憫一切眾生,能夠教一切眾生得到身心安穩,離開一切憂患恐怖。你做這種業因,得的果報就健康長壽。諸位要知道,在因果定律裡面,沒有吃虧的,沒有上當的,也沒有一個佔便宜的。你說「我吃了虧,上了當」,那是前生你修的因裡面有這個果報,決定不可能。明白這些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我們的心就安了。縱然我們被人騙,被人欺負,被人侮辱,我們的心很清淨、很歡喜。為什麼?帳了了,這個帳結掉了,再一次見面就很歡喜,冤結化解了。冤家宜解不宜結,一個真正聰明智慧的人,記住,在這個世間不與任何一個人結怨,我們將來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為什麼我們會跟一切眾生結怨?大概不外兩個關係,一個是習氣、毛病,看不慣就不耐煩,不一定這個人跟我有什麼關係,習氣。這個習氣不好,分別執著要放下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講的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,他的過失與我不相干,我要以清淨心來對一切眾生。另外一個就是利害,利害的衝突,這個是跟一切眾生結怨最大的一個因素,這個因素在佛法講「緣」,這是惡緣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?不明白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。如果你明白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有沒有利害?沒有,確實沒有。我命裡頭有多少財富,有多少的事業,任何人都擋不住;如果能擋得住,人家能破壞,那還能叫命運,還能叫定律嗎?不可能的。所以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說,真正明白道理,是君子樂得作君子,小人冤枉作小人。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,都是命裡有的,你說不叫冤枉嗎?不用這些手段,一樣得到,絕對不是我用一種手段才得到,沒這個道理,那是跟佛法完全相違背。所以明白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你的心永遠是平靜的,清淨心生智慧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。

  這三種布施,佛說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細心觀察,沒錯,佛講的字字句句都正確。我們看我們周邊的人,看這個社會上這些大眾,富貴人家、貧賤人家,仔細去觀察,跟佛講的一模一樣,這才叫我們佩服佛菩薩。可是更重要的,上面這一句,「應無所住」。無所住是什麼?住是執著,決定不執著,執著是個病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這個宇宙怎麼來的,萬物怎麼來的,生命怎麼來的,六道怎麼來的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一句話說明,「妄想執著」。因為你打妄想,妄想變出十法界;因為你有執著,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。你如果破了執著,六道就沒有;斷掉妄想,十法界就沒有。這個事情,古今中外這些科學家、哲學家都在這裡找宇宙的起源,生命的起源,萬物的起源,他能不能找到?他可以找到那個邊緣,他找不到它的真實。原因在哪裡?因為他用思考,思考是妄想,他用妄想,他用執著,妄想執著是有範圍的、有界限的,他不能突破。所以佛教你斷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就突破,突破之後才能看到真正的面目,事實真相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無論是哪一宗,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它的中心都是禪定,絕對不是說參禪的人才修禪定。哪個法門不是禪定?我們念佛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;教下裡面修止觀,止觀就是禪定,名詞不一樣,方法不一樣,全是禪定。戒定慧,戒是方法,這個字都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戒定慧三學,你看到這個戒是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,就錯了,這個範圍太小了。戒當什麼講?方法,正確的方法,依著正確的方法,你能夠得定,得定之後開智慧,智慧才能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叫破迷開悟,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我們能夠勤修三種布施,又不著相,這就完全正確了。如果著相修這三種布施,諸位要知道,你的果報在六道,人天裡面享福,作人王、作天王,去幹這些事情去。天人當中大富長者,他修這些,不能出三界,當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。而佛教給我們「應無所住」,問題解決了,我不住執著,就超越六道;我不住妄想,就超越十法界。「應無所住」,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不簡單。為什麼不簡單?我們無始劫以來是念念都要住,已經養成一個習慣,非常堅固的習慣,雖然知道這個不好,但是也不能把它捨掉,所以就難了。大小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,不再執著這個色身是我,就證須陀洹果,小乘初果。幾個人能把這個身體看破?依舊還是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,愛惜得不得了,所以生生世世修行,生生世世學佛,從來也沒有證得個須陀洹果。怎麼曉得?因為你證得須陀洹果,你就證得位不退,不會退墮到凡夫位。縱然沒有佛出世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果,這是佛經上講得這麼透徹。所以須陀洹叫入流,入聖者之流。我們無量劫來,經上跟我們講的,經上給我們大家都授了記,《無量壽經》上我們讀到阿闍王子這一章,佛說了,他們這五十個人,五十個人是個小團體,阿闍王子這小團體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。算他命好,每一次都得人身,每一次都遇到佛,四百億佛還得了!你說是多長的時間?這一次聽到釋迦牟尼佛講《無量壽經》,生了歡喜心,希望將來我要作佛,也像阿彌陀佛,那個往生的念頭沒起來。

  你才曉得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生歡喜心,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。換句話說,你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決定不止四百億,超過他太多了。為什麼?你能夠生心求生極樂世界,他還沒動這個念頭。所以這個法門,經上說的,一切諸佛說的,不是一尊、二尊佛說的,「難信之法」,《彌陀經》上講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得生彼國」。我們這才了解,那個善根要多厚,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不夠。我們這一生遇到,生歡喜心,這應當要慶幸,不容易。所以學佛的人不相信淨土,不願意念阿彌陀佛,我常講那是正常人,不奇怪,決定正常。他要一聽到就相信,就立刻要求生淨土,這是非常人,不是平常人。你才曉得那個善根福德因緣之厚,哪裡是幾生、幾劫,不可能的事情。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,要自己慶幸,得來實實在在不容易。佛教化眾生,真正是真實、清淨、平等、大慈大悲,眾生善根沒有這麼厚,慢慢的培養,一世一世的幫助他。已經成熟的,幫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沒有成熟的,給他種善根。所以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一歷耳根永為道種,我們不能輕視。他今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讀到淨土三經,看到阿彌陀佛的像,阿賴耶識裡頭種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,這一生雖然不能往生,來生來世、後生再遇到因緣,他還是會往生。我們怎麼可以輕視這種人,怎麼可以對他輕慢無禮?不可以。

  不能成就的原因,是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事實真相,依舊執著我、我所,我所有的,於是與一切眾生就產生利害衝突。誰吃虧?自己吃虧,連小乘小果須陀洹果都不能證得。不但不能證果,而且把智慧障礙住,真實的智慧都沒有。讀經、聞法有沒有懂得?不懂。為什麼不懂?障礙。什麼障礙?自私自利障礙住了。你看看佛在這裡講的應無所住,我還是要住。為什麼還是要住?這裡頭有業障。行於布施,依舊不肯行,這個就是智慧不開。不但讀經,看古人的註解,不了解意思,往往還把意思解錯了。我們開經偈上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,解錯了,太多太多了。諸位同修要想學講經,學講經不難,但是要體會經典的真實義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。你要問:「我能不能做得到?」我可以說你可以做到,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,只要把名聞利養、是非人我統統放下,你就能解如來真實義,你放下得愈多,你看的意思就愈深愈廣。你說「我要多讀多少,多參考多少,多查多少資料」,一點用處都沒有,這個要行,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行,行是什麼?放下。你放下一分,你的智慧就透一分,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,這不是外面來的。我們就是被這些煩惱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煩惱把智慧蓋住了。所以這個東西去掉一分,智慧就透一分;去掉兩分,它就透兩分;你去得愈多,你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就透得愈多。自性本具的智慧,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,所以諸佛如來不敢輕視眾生,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想想你自己的成就,「我是個什麼?」如果我看到所有眾生都是佛,那我就成佛了;我看到這些眾生都是眾生,還在一天到晚造罪業,業障深重,那我是什麼?我的業障深重,我是眾生。你能看一切眾生是菩薩,你是菩薩;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妖魔鬼怪,自己就是妖魔鬼怪。佛法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境隨心轉,相隨心轉,這是不變的真理。

  所以,「行於布施」要緊,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報、有財富、有智慧又健康長壽,這是每個人都需要的,連我們對面住的外國鄰居都需要。他來問我們,我們這個佛堂開幕的時候,我們邀請他們,他們都來,很歡喜,問我們是學什麼的。那個時候有幾位同修給我做翻譯,我就告訴他不要講淨土宗,他不懂,那叫自惹麻煩。他要問你什麼,我們學阿彌陀佛的。你看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,阿賴耶識種子種下去了。他一定問,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。我說,阿彌陀佛「快樂」。他說「我們要」,他要快樂。極樂世界快樂、無量壽。阿彌陀佛「長壽」,他也要長壽。第三個意思,「心很清淨」,他說這三個他都要。所以我說很好,將來我們這個道場上軌道,英語的人才比較多了,我說我們一定會替你們開一個班。他們都是基督徒,我說你們星期天上教堂,星期六到這裡來。這個地方有快樂、有長壽、有清淨,你到我這裡來,會得到這三樣東西。他很歡喜!修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。

  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「無住」。無住要從哪裡看起?無住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先要看淡,從這個地方下手,不要太認真。諸位要知道,太認真就是執著,我們明瞭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。兩種執著,人我執破了,就超越六道;法我執破了,就超越十法界,破兩種執著而已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一執著就錯了。但是執著是毛病、是習氣,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。《華嚴》裡面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妄想累積發展就變成所知障,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。煩惱從哪裡來的?執著來的。所知障從哪裡來的?妄想來的。這兩種都障礙自性,障礙自性的智慧,障礙自性的功德,障礙自性的本能,虧吃大了。還要搞這個事情,那真的叫沒救了。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,諸位要曉得,到此為止,他只能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來,把他自己破迷開悟、修行證果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而已。剩下來事情是我們自己要做的,他幫不上忙。千萬不要以為,我要依靠佛菩薩,仰賴佛菩薩,他會保佑我。

  你去念念《楞嚴經》,看看釋迦牟尼佛能不能保佑阿難?要靠自己。阿難原先打妄想,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哥,以為「你們要苦修,不修不能成就,我沒有關係,將來我的大堂哥很喜歡我,他就會把禪定般若給我了」。遭了難之後,才曉得幫不上忙,才知道幫不上忙,這是必須要認識清楚的。佛菩薩保佑我們、加持我們是什麼?經教,我們從這個裡頭去找出路。怎樣才能得到佛菩薩加持?依教奉行,你就得到。佛教給我們怎麼做,就老老實實照做;佛教給我們哪些不能做,我們就決定不做,有好處沒有壞處。千言萬語、苦口婆心勸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就是放不下。放不下的原因,對於事實真相沒有了解,以為身是真的,以為現前這個境界是真實的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,錯誤的想法、看法,總而言之,就叫它做妄想。所以佛告訴我們真相:

  【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】

  如果你在一切事相裡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心裡面有迷惑的時候,或者有利害衝突的時候,有所瞋恚的時候,你想想佛這兩句話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多念幾句,你的心就平靜,波浪就壓平,真的是虛妄,確確實實不存在。《金剛經》後半部講,「諸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諸法皆空,就是虛妄,不是實在的。因果是不是諸法之一?沒錯,因果也是諸法,因果也是虛妄,但是它不空。為什麼說因果不空?法相唯識家說,相都是假的,識是真的,所以叫唯識。法相唯識,識是能變,相是所變,所變的是假的,能變的是真的。性宗裡面告訴我們因果不空,因果就是唯識,因是能變,果是所變,因果不空。十法界的現象怎麼形成的?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。沒有這個因,哪來的果?因此我們對於起心動念、處事待人接物,怎麼能不謹慎?覺悟的人畏因有道理,任何一個人對我不好,我不會介意,我很歡喜接受,我修善因,我修淨因,我底下的果報好。別人得罪我,我也起心動念報復他,那個麻煩大了。你要曉得,這種報復愈報愈殘酷,那個罪業愈造愈重,最後兩個一同墮阿鼻地獄,害自己也害別人。覺悟的人不害自己、不害別人,你無論用什麼樣的手段對我,我知道是我過去大概是用這些手段對待你,你今天對我,咱們帳就從此地結了,了了,沒事了。你看心開意解,這多歡喜!剛才講,沒有吃虧的,沒有佔便宜的。結解開了,我成佛我頭一個度你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有一段公案,歌利王割截身體,歌利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殘酷無道,那個王是個國王,要連起來講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暴君。這個修行人在深山裡面修道,無緣無故遭他凌遲處死。這個修道的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他發了個願,決定沒有一點怨恨心,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。釋迦牟尼佛成佛,第一個度的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前身就是歌利王,佛講話兌現了,沒有怨恨心,而且還第一個來度你。為什麼度你?報恩。諸位想想有什麼恩?他這個凌遲處死有什麼恩?成就菩薩忍辱波羅蜜。所以人家從這個角度去看,你幫助我,試驗試驗我的忍辱有沒有成功。別人看到這個多殘酷,受極大的傷害,可是菩薩覺得「他對我極大的恩德」,成就圓滿忍辱波羅蜜,他忍辱波羅蜜到這裡圓滿了,這個恩德多大!所以成佛第一個度他。由此可知,是非善惡沒有標準,在一念之間,一念極惡,他念頭一轉是極善。善惡哪有標準,哪有界限?這才入了大乘佛法,叫不二法門。什麼不二?善惡不二,邪正不二,是非不二,極高的智慧。沒有高的智慧,你這個念頭怎麼能轉得過來?何況相是虛妄的,我的身相是虛妄的,你割截是虛妄的,虛妄跟虛妄,他沒有痛苦。我們今天受了一點傷,為什麼叫痛?因為這個身是自己,執著身是自己就痛了。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你受了傷害誰痛?沒有痛苦。妄想分別執著,你有受,菩薩沒有受,苦樂憂喜捨都放下了,都放下了叫正受。正受在佛學名詞裡面叫三昧,三昧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們凡夫沒有正受,凡夫的受是苦樂憂喜捨,這是佛把它歸納這五大類,這五大類都不是正常的受,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一切現象的真相搞清楚。佛這個題目出出來了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我們如何把這個題目證實?在我們生活當中、境界當中證明佛講這個話沒錯,我們就入境界了。現在我們聽佛在經上這樣說,不是我們自己,我們沒有證實,所以不得受用,證實之後你就得大受用。接著佛又說:

  【若見諸相非相。則見如來。】

  這個如來是什麼?如來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。怎樣才明心見性?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你證實了就是明心見性。怎麼曉得我有沒有證實?《金剛經》就是標準。所以五祖以後,宗門裡面用《金剛經》做印證。印證就是做一個標準,你所達到的境界跟《金剛經》對照一下,完全符合那就對了,你就明心見性;如果跟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說的理論、境界不相應,你達到的境界不是佛菩薩的境界,用它來做證明。這個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常常記在心上,幫助我們解決問題。我們念佛,這一句佛號為什麼念不好,為什麼功夫不得力?你用《金剛經》這些開示都能幫助你找到正確的答案。理明白,心就安,我們常講心安理得。心為什麼安?道理明白,這心就安。心安的現象,不打妄想,不再分別、不再執著,心就安。還有稍稍的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心沒安。最怕的就是怕沒有安以為是安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就好比一個人生病一樣,這個人生了病,自己知道哪裡有病,好,他會找大夫,會去治療。最怕的是生病不知道自己有病,這個就非常可怕,因為你有病不知,你不會去治療它、去對治。這個病積久了,再一發作,沒命了,沒法子救了。這是智慧,知道毛病是智慧。我們佛門裡面常常講開悟,大家聽到開悟,那很玄,好像很稀奇,其實開悟是極其平常的話。

  什麼叫開悟?知道自己毛病叫開悟。把毛病改正過來叫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錯誤的行為,我們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、錯誤的說法、錯誤的做法,把它修正過來,那叫修行。大家必須要知道,不是每天敲著木魚念著經,口裡喊著「阿彌陀佛」叫修行,不是。那是樣子,不是真修。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錯誤的心行,要懂這個道理。如果口念彌陀,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古德講過,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那是講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,那個不叫修行。不但世法要看淡、要放下,不要去計較,不要去執著,佛法也不可以。不要以為佛法好,佛法是好,佛法像藥一樣,藥好,能夠治人的病,可是你要曉得,你要吃錯了藥,不但不能治病,把你老命都送掉。佛法亦復如是,佛法如果不契機,傷害你法身慧命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、《華嚴經》上佛都說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世間聰明智慧的人能不能解佛法?不解。前面我講的話你要是聽懂、記住,我說這句話你就明瞭。為什麼世間人不解?世間人沒有離開心意識,就是沒有離開思惟想像,這就不能解佛的真實義。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從真心本性沒有通過思考流出來的,一落到意識裡面完全就錯掉了。所以不僅僅參禪離心意識,學教也要離心意識。怎麼離心意識法?心是阿賴耶識,意是末那識,識是指的第六意識,它的作用你要曉得,第六意識分別,作用是分別,末那識的作用是執著,阿賴耶的作用是落印象。離心意識,不分別,不用意識;不執著,不用末那;不落印象,不落阿賴耶識。這樣才能夠大開圓解,參禪才能夠大徹大悟。宗門教的「離心意識參」,所以這個禪叫參禪。為什麼不叫研究?我們佛門裡面,教下講參究,不叫研究,研究用意識,用分別執著,參究不用分別、不用執著,用的是真心、自性,對外面的境界叫性境,不叫六塵。心意識對外面叫六塵,哪裡會一樣?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特別教給我們:

  【知我說法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。何況非法。】

  佛為我們講經說法,就像那個過渡一樣,過渡用個竹筏,現在看不到,沒有這個了,中國大陸落後的地方還可以見到。那個筏是用竹子編的,也有用木頭編的,木編的我們叫木排,過渡過去之後就不要了。佛就說了,佛的講經說法就像過渡的時候用的那個筏一樣,你到達彼岸了,不要了。佛這個比喻是在《阿含經》裡頭常說的,今天在《金剛般若》裡頭又用這句話來說,諸位要曉得,意思不一樣。小乘裡面講,過了河不要了,不再執著;大乘法裡,你正在筏上也不執著它,這個意思比小乘經上講的意思深得多。如果你懂得這個意思,大乘佛法的精神你就能掌握到,這是什麼?空有二邊不著,空有二邊同時,那就真得大自在。所以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離相、即相是同時的,前面說過,「應無所住」,離相,「而行布施」,即相。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行為,生活過得更美好,工作做得更積極,它不是消極的,更積極。以前我們工作生活為自己,現在我們工作生活為一切眾生,為社會、為眾生造福,那個心量不一樣。為自己做,馬虎一點無所謂,為大家做,不做好對不起人,你看那個心變了。雖然盡心盡力去做,不著相,應無所住,心裡頭若無其事,這叫做大慈大悲。沒有任何條件,生活無條件的,工作無條件的,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,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,大乘佛法的綱要,確確實實契入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境界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我們佛法要不要?要,就在修學當中就捨,就不執著,你才懂得這個意思。不要聽到這個「法尚應捨」,好了,佛法、世間法我統統都丟掉,什麼都不幹,那你就錯解如來真實義,佛說的不是這個意思,那就變成消極,變成不負責任。

  學佛四眾同修,四眾是一家,四眾沒有分彼此,四眾,我們的責任是相同的,沒有高下的,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。民國初年,江蘇鎮江金山寺出了一位妙善法師,人家稱他作金山活佛,真有這個人。在台灣,煮雲法師給他寫了個傳記,但是煮雲法師跟他沒有見過面,聽別人講的,傳說的。這個書、小冊子給樂觀法師看到了,樂觀法師一看到,錯誤百出,很多地方不是確實的。樂觀法師跟妙善很熟,他們在一起住過,曾經三度在一起住過,最長的一段時期是兩個多月,所以對於妙善法師很熟悉,樂老寫的那個《金山活佛神異錄》,那個可靠性是真的。這一位大德心地清淨平等,他說他跟別人不一樣的,有一點像濟公活佛,人很瀟灑、很隨便,一年到頭就穿一件衣服,一生從來不洗澡,一生都沒洗過澡。夏天一件衣服,冬天還是這件衣服,他冬天不冷,夏天不熱。吃東西很隨便,人家給他什麼就吃什麼,多少也沒有一定。他說有一天的時候,有些同修在家裡請他吃飯,每個人盛了一碗飯來供養師父,師父吃了他就歡喜,那個人又盛了一碗,一次吃了十八碗。旁邊還有人說,「不行,師父吃太多了,碗堆那麼多,一大堆了」,他一點都不在乎。旁邊是樂觀法師那天在,樂老看到就慌了,「你吃這麼多怎麼得了!怎麼能受得了!」他在旁邊敲敲樂老,他說:你知不知道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怎麼講法?他聽不懂。

  任何在家的信徒見到他,跟他頂禮,他一定跪在地下還禮,從來沒有說坐在那裡接受人家一拜,沒有,他都趴在地下頂禮。最初樂觀法師看到這個很不高興,你這個出家人怎麼可以這個樣子?樂觀法師心裡動這個念頭,他知道。他過兩天問樂觀法師:「你對我這個行為有點不滿意是不是?」他是平等心,他是清淨心,他不是裝模作樣,他是真修行,但是完全不在形式上,形式上你完全看不到,你看到他一天到晚瘋瘋癲癲的。他吃的東西很奇怪,人家掉在地下的東西他都撿來吃。供養他的鈔票,他馬上把它吃掉,你說那個鈔票多少人摸過,這細菌還得了!他也沒事。他身上一文錢都沒有,不接受人的供養,供養錢全部吃掉,民國初年我們佛教出了這個奇人。他念佛,勸人念佛。他在金山寺,他還有個道場就是南京棲霞山,他就兩個道場。他不常住,每一年道場打七的時候他會去,不打七的時候他不會去。打七回去幹什麼?去送米、送菜,他到外面去化緣供養道場、供養常住。所以常住也很喜歡,為什麼?他幫助常住很多。可是平常沒有法會的時候,他在哪裡不曉得,找不到他,都是在居士家裡混。今天到這個家裡,明天到那個家裡。他到那個居士家裡,那個居士二、三天前就曉得。怎麼曉得?作夢他來了,一夢到他來,決定一、二天他一定會到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修行要真正下功夫,表面上這些形式是提醒自己,怕自己忘掉。

  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,早課就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,這樣做早晚課有真實的功德。絕對不是早晨把經咒念給佛菩薩聽一遍,晚上又念給他聽一遍,什麼意思也不曉得,完全不能去依照奉行。就像小朋友給父母面前背書一樣,早晨背了,我功課交代了,晚上又背一遍,我們要這樣做早晚課,有罪過,沒好處。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早晨騙他一次,晚上再騙他一次,你說你存的是什麼心?還自以為有功德,自以為功課沒有缺。你說你可憐不可憐?所以我們在佛堂做功課,看到佛像如同真佛,早晨念的這個經咒是提醒自己,我這一天要照這個去做;晚上做晚課,反省我這一天有沒有照佛菩薩交代的去做。做到的,明天要繼續再做;沒有做到的,明天趕緊要做。這才叫朝暮二課,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。諸位要曉得,是念給自己聽的,警惕自己、反省自己的,要知道。

  法跟非法同時,沒有先後,前面講無住跟生心同時,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。生什麼心?大菩提心,利益一切眾生的心,六度萬行之心,教你生這個心,就是常行布施。無住是不著相,所以它是同時的,不是分成兩個階段的。你把它看成兩截,你就錯了,那就不是佛所說的意思。說話,有的時候說在一邊,你懂那邊的意思。這個地方講,「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這就是說明,佛法尚且不可以執著,為什麼?因緣所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何況世間一切法?世間一切法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的現象也是因緣所生。剛才講,十法界是妄想所生的,六道輪迴是執著所生的,這都是有因有果,因緣所生法。凡是因緣所生法,都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這個意思愈往後面講愈清楚、愈明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