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(第九集)  1982/10  檔名:09-003-0009

  《六祖壇經》第七講。

  經文第十二頁第五行,「不可將福便為功德」,從這個地方開始。這是韋刺史與與會的大眾們恭請六祖大師開示,也就是解釋什麼叫做功德。這個問題是由於疑惑達摩祖師對梁武帝所說的一句話而來的,前面也曾經說過了,今天我們接著看。說不可以把福德當作功德,這是一般人常常容易誤會的,尤其是現代學佛的人,確實幾乎不知道什麼叫做功德,認為福德就是功德。今天我們很有緣分,在《壇經》裡面把這個問題辨別清楚,使我們從此以後不再發生誤會了。六祖告訴我們說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,這是昨天特別跟諸位顯示出來說明法身。

  法身,一個是顯我們自家本有的真如本性,從這個意思說,諸位要記住前面,就是第六講末後所說的,那是一切眾生人人有分,可以說是個個不無,哪一個沒有法身?如果從第二個意思來說,必須要修功德,我們法身才能夠顯現,從這個意思上來說,就是從修德上說,而不是從本性上講。從修顯上來說,只有佛菩薩與那些乘願再來之人,他們可以稱證得法身了。很像我們平常念《華嚴經》,所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稱,是第二個意思,就是從修德上來說的。由此可知,這法身的確是在功德之中,福德裡面沒有法身。現在我們就要追究一下,那究竟什麼叫功德?

  【師又曰。見性是功。平等是德。念念無滯。常見本性真實妙用。名為功德。】

  這幾句話很重要,前面也曾經提到過。見性,這是功,功就是我們通常講功夫,這是真實的功夫。你下了功夫,當然就有所得。『見性是功』,得的是什麼?得的就是平等心現前,於一切法裡面不再有差別的意念;換句話說,在一切法裡面你都能夠平等的看待,我們常講的平等心現前。平等心就是菩提心裡面所講的直心,也就是《觀經》裡面所說的至誠心。由此可知,至誠心的現前就是見性;換句話說,性就是至誠心,性就是平等心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在用心的時候,如果在境界裡面起了一念分別,我們的平等心就失掉了;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性就被這個分別心給障礙了,雖有性德而不能現前,就是你不能夠見得。真正修行人要像六祖此地所說的,『念念無滯』,滯就是障礙,念念當中沒有障礙,這樣才能『常見本性』。換句話說,什麼障礙了?障礙了見性。念念當中沒有障礙,你當然是「常見本性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見性有什麼好處?下面這句是見性的好處,那就是『真實妙用』。一切的作用不是假的、不是虛的,而是真實的;一切的作用非常之妙,所謂妙就是空有二邊不著,這個作用就非有非無、亦有亦空,妙在這個地方。要是依大經裡面常講的,萬法一如,自在無礙,這個就是妙有,實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像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就是「真實妙用」,這就叫功德。這種功德,剛才說過了,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證得的。要是以淨土法門來講,這是理一心不亂的人,他就證得了,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。當然這個境界太高了,絕不是我們初學人能夠達到的。雖不能達到,但是我們既然是發心學佛了,一定要心嚮往之,縱然目前不能達到,我們要心嚮往之,就是說我們要向這個目標去邁進。怎麼樣邁進法?祖師非常慈悲,教給我們下手之處;換句話說,指出我們一條可以行的道路,可以決定的方向。那就是下面幾句開示,這正適合於我們現前的境界,我們特別要記住。第一句開示說:

  【內心謙下是功。外行於禮是德。】

  這一條,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什麼叫功夫?絕不是說我們中國拳術那些功夫,佛法裡面講功夫不是說的這個,佛法裡面講的功夫就是六祖在此地所說的,這才是達摩祖師的真傳。首先是『謙下』,要謙虛、要卑下,這是什麼?這就是禮之精神的所在。我們讀《禮記》,《禮記》裡面給我們解釋禮的定義,有一句這樣說,「夫禮者,自卑而尊人」,這就是禮。這種自卑不是自卑感,就是自己要謙虛卑下才能夠顯出我們對於別人的恭敬、對於別人的尊重。所以教我們內心一定要行「謙下」,這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功夫。表現在外面是有『禮』,無論對於什麼人,無論做什麼事情,我們都能夠不失於「禮」,這就是『德』。

  這兩句,我們可以講,在佛法裡面是人天佛法功德的標準,人天法裡頭功德的標準。雖然是人天法,但是它是見性平等的基礎。如果我們內心不能夠謙下,那換句話就貢高我慢。諸位想想,貢高我慢是大煩惱,根本煩惱裡面貪、瞋、痴、慢,傲慢排在第四位,它的作用可以說僅次於三毒,所以這是平等見性的大障礙。我們開頭修學就要把這個障礙去掉,這個障礙能夠去掉,就要修平等、就要修恭敬。我們讀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在最後的一卷,也就是《華嚴》的總結論,普賢菩薩提出了十條修學的綱領,這十條綱領都是修見性平等的,就是修一真法界的。所謂的十大願王,就是十種修行綱領。第一條裡面就講禮敬諸佛,就是祖師此地的意思。可見得六祖所說與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所講真是異口同音,我們如何能不信,怎能不依教奉行?再看第二句:

  【自性建立萬法是功。心體離念是德。】

  有功必有德。『自性建立萬法』,在此地講的「萬法」那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法,要用佛法的術語來講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我們再說得通俗一點,就是整個宇宙萬物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之物,這是功。從這個意思上來說,也是九法界一切眾生人人有分。我們雖然有這個功,但是怎麼樣?但是沒有德。因為沒有德,所以這個功也就不明顯了。為什麼我們沒有德?因為我們的心在一切萬法上起心動念,所以這個功德雖然具足而不能夠顯現。如果要將這個功德很明顯的顯現出來,必須要『離念』。所謂「離念」,也就是教下常說的「三輪體空」,我們在一切法裡面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就是離念。建立一切萬法,同時又能夠離一切分別妄想,這個時候諸法實相就現前了,就顯現出來了,這就是此地所講的功德。這個功德也是法身大士所證得的,也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所證得的。底下一句說:

  【不離自性是功。應用無染是德。】

  前面一句也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。譬如說我們現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能見、耳能聽、鼻能聞、舌能嘗,這些作用都『不離自性』,離了自性就沒有這些作用。可見得本性之功從來就沒有間斷過。但是我們現在這種功德也顯現不出來,為什麼顯現不出來?因為我們在六塵境界裡面是處處染著,這是把我們本性裡面的功德失掉了。無失,好想是失掉了,不能夠顯現,連自己都不能夠覺得。所以必須要像諸佛菩薩,六根接觸六塵有用,不是沒有用,他『應用』。他「應用」的特色是他不染,就是在六塵境界裡頭一天用到晚,他不染、他不著,不執著,不為境界所轉。我們從這幾句話,六祖大師已經將功德這個定義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底下就教給我們:

  【若覓功德法身。】

  這是講我們如果要求得,我們自己要去求『功德法身』。

  【但依此作。是真功德。】

  就是依這三個原則,第一個,內心要謙虛,對人要恭敬;第二個,要修離一切分別妄想;第三,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要不染著。這是六祖大師教給我們修見性功德的原理原則。

  【若修功德之人。心即不輕。常行普敬】

  這是講一個真正修功德的人,也就是真正修行的人,他的態度必定是這樣的,對任何一個人不敢輕慢;換句話說,對任何一個人他都尊重,對於任何一個人、對任何一樁事情他都禮敬,他都有敬心。這將來我們在十大願王裡面會跟諸位詳細的來解釋。我們對人是怎樣的恭敬、對事是怎樣的恭敬、對一切萬物是如何的恭敬,都必須要明瞭,然後我們才能夠修學。如果是:

  【心常輕人。】

  就是輕慢別人。

  【吾我不斷。】

  『吾我』就是貢高我慢。

  【即自無功。】

  性德之功就被障礙了,就不能顯現了。不但在佛法裡面重視這個問題,在世間法裡面,我們讀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裡面有一句話說,孔老夫子說的,假使一個人,他有「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我們孔老夫子最尊敬、最崇拜的大聖人,你們想想,孔夫子尊崇的人那還能錯得了嗎?周公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得志的聖人、在位的聖人,而孔老夫子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是不在位、一生不得志的聖人,兩個都是聖人。他對於周公就讚歎,說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像周公的才華,有周公這樣完美的品德,「使驕且吝」,假如這個人他還有驕傲、傲慢,瞧不起別人,而又吝嗇,如果是這樣的話,「其餘不足觀也已」,其他的就不要看了。由此可知,無論世出世間,學問修養愈高的人愈是謙虛、愈是尊重別人。假如有一點傲慢的話,那他這個學問、他的品德可以說不踏實,不是真實的。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檢點的,我們不要去看別人,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毛病。底下祖師又說了:

  【善知識。念念無間是功。心行平直是德。】

  這個『念念無間』,諸位要曉得,這個「念」是正念。什麼叫正念?正念無念,所謂無念是無妄念。這個話難懂,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。譬如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很乾淨,照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,這就好比他的正念,一切都明瞭、一切都通達,都曉得。可是它鏡子沒有一切念頭,既沒有分別又沒有執著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切明瞭,這個叫做正念。是不是念念無間?當然是念念無間,這是我們真如本性用事,也就是六根根性之覺照,這是念念無間,這是功。而『心行平直是德』,「心」是講的心思,「行」是講的行為,就是指我們的身口的行為,我們身體的一切造作,口裡的一切言語。言語跟行為怎麼叫直?這直的標準是什麼?與念念無間的覺心,覺而不迷,就是覺心相應的這種行為就叫做「平直」。平是什麼?平等。一切境界裡頭沒有差別,一有差別就不平等了。所以它沒有差別,它是平等的,它是正直的。所以這個平等與正直都是最高的標準,那就是與本性、與覺心相應的,才叫做平直,這個是德。這個功德的水準當然也是法身大士才具足。

  【自修性是功。自修身是德。】

  這兩句這就是初學的,前面兩句是我們努力的目標、終極的目標,末後這兩句是我們下手之處。祖師每一小節的開示都是這個意思,先提示我們一個終極的目標,然後告訴我們下手之處。譬如說第一句裡面給我們講的見性平等,這是目標;謙下禮敬,這是下手之處。此地告訴我們是念念無間,心行平直,這是目標;『自修性』跟『自修身』是我們下手之處。所以我們要修,要修覺性,使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不迷,這就是『功』。我們的身口意表現在外面,都能夠表現得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正是大經裡面所謂的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,這就是『德』,這個就是「自修身」。

  【善知識。】

  大師叫著韋刺史與大眾說。

  【功德須。】

  就是必須。

  【自性內見。】

  這是講總結了,功德是自性裡面才能夠見到、才能夠證得。

  【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】

  布施、供養與功德不相干。梁武帝一生所做的是布施、供養,所以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。

  【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】

  『別』是有差別,福德不是功德,福德裡面沒有功德。但是我要告訴諸位,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。功德可以包括福德,福德裡面不包括功德,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。

  【武帝不識真理。】

  梁武帝不明白這一種真實的道理。

  【非我祖師有過。】

  不是我們,在中國講是初祖,達摩祖師,他說這一句話沒有過失,他說梁武帝所作所為實無功德。這一句話沒有過失,這一句話是正確的。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之後,應當要覺悟,我們是在修功德還是在修福德?如果要修福德的話,我們修不過梁武帝,梁武帝的福報太大了,我們修不過他的。再看底下一段:

  【又問。弟子常見僧俗。】

  『僧』是講出家人,『俗』是說在家學佛者。

  【念阿彌陀佛。願生西方。請和尚說。得生彼否。願為破疑。】

  他提出這麼一句,當然他對於念佛生西方有疑問,特地來請大師為他們決疑。這個問題之所以提出來,諸位也就能夠體會得到,在當時淨土宗念佛法門一定是相當的盛行,而不在禪宗之下。這些人的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韋刺史懷疑是不是真的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問題不但在當時有疑,而現在學佛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起疑惑的更多更多,特別是所謂的知識分子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對於佛經的哲理我非常的嚮往,十分的愛好,對它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,拼命的去研究。可是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也很懷疑。我記得我學佛第七年,對於這個問題才相信,才接受了。諸位想想,七年不是一個短時間,這個疑惑才斷除,才接受這個法門,來修學這個法門。可見得這個法門,正如釋迦牟尼佛自己所說,與十方諸佛在《彌陀經》裡面所說,難信之法。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,的確會對它產生懷疑。韋刺史這也不例外,但是我們也不能夠武斷的說,也許韋刺史是菩薩化身,故意的來為我們大家啟請,這也很難講。諸佛菩薩在我們中國以種種身分化度在人間,這種事情太多太多了。

 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這一個名號如果把它翻成中國的意思,「阿」是無的意思,「彌陀」是量,「佛」是智慧、是覺悟,合起來說,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覺悟,這個名的意思就是如此。無量覺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六根接觸無量無邊的境界,在無量無邊的境界裡面,我們都能夠覺而不迷,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。也就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教學的宗旨就是無量覺,而不同於我們娑婆世界。我們娑婆世界佛的名號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就是娑婆世界佛教學的宗旨。「釋迦」意思是仁慈,「牟尼」的意思是寂默,也就是清淨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,可以說共同的毛病是有兩大類,一個就是缺乏了慈悲心,喜歡傷害一切眾生,沒有慈悲心;第二個就是心太亂,不清淨。所以佛的教學宗旨就是佛的名號,教我們一定要修慈悲、一定要修清淨,心地要清淨,對待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。所以佛的名號就是代表他在這一個地區的教學宗旨,這一點我們要認識它。韋刺史既然提出這個問題了,這個念佛人是不是真的能往生?我們看六祖是怎麼回答的。

  【師言。使君善聽。】

  諸位特別要記住這個『善』字,為什麼?你要是不善聽,你就錯解了祖師的意思,那祖師就是很冤枉了。有許多人讀了這一節經文,認為六祖大師反對淨土,認為六祖大師以為淨土是沒有的,那這是你不善聽,你今天看這經文,不善看。所以特別提出這個善字,這個善字很要緊,就是你要善會祖師說法的義趣,不可以錯解了祖師的意思。

  【惠能與說。】

  我給你講。

  【世尊在舍衛城中。】

  《阿彌陀經》是在舍衛大城所說的,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所講的。

  【說西方引化。】

 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、教化大眾這些事情。

  【經文分明。去此不遠。】

  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十萬億佛國土,但是不遠。這些事情我們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面說得很多。

  【若論相說。】

  這個『相』,就事相上來講。

  【里數有十萬八千。】

  這句話有許多的人提出來問題,為什麼?因為佛經裡頭不是這麼說的。佛經裡面講是十萬億佛國土,這是《彌陀經》裡面的經文。『里數有十萬八千』,當云國土有十萬億。此處須知祖師的意思,祖師在前面講了,「念念見性,常行平直」,這就是理一心不亂。正是佛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弟子,四依法裡面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、依智不依識。祖師在此地的開示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、依智不依識,這是希望大家特別要留意到的。

  我們曉得六祖大師示現的是不認識字,換句話說,他有沒有念過這些經?他沒有念過。那他為什麼對這些經又很熟悉?他這個記憶力很好,他聽別人念經,一聽他就能記住。所以他在說法的時候往往也引用了許多的經典,引用的也很恰當。《壇經》是學生記錄的,而且在一千多年來輾轉的抄寫,裡頭未免有把這個字抄錯了幾個的,這很可能。所以這個「里數十萬八千」,那要說「國土十萬億」,這也是很可能的。或者是六祖大師因為他說法的重點不在這些表面上,所以對這個文字不十分的講求,這個也有可能。像這些地方我們不要執著,我們要看祖師他的意思,他的教學宗旨的所在,這個才是重要的事情。這十萬八千:

  【即身中十惡八邪。便是說遠。】

  這是說遠。

  【說遠為其下根。說近為其上智。】

  說遠是為了下根,為了劣根性的人;說近,這是為了上根的人,有很高智慧的人,這就說近。

  【人有兩種。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。見有遲疾。】

  這些道理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了。

  【迷人念佛求生於彼。悟人自淨其心。】

  這兩句話頭一句就是《華嚴經》裡面,「事能隱理門」。這就是根性鈍的人,遲鈍的人、下根之人,他這個心就是求生淨土,事能隱理,完全著重在事相上的修學,而對這個道理他不能明瞭。上根利智的人他通達理論,所以他『自淨其心』。這「自淨其心」,修自淨其心,這是理能奪事。這就是講,法沒有兩樣,人有兩種,有迷悟兩種不同的人,所以他修學的方法不一樣。六祖在此地開示是接引上根、是接引覺悟的人,不是為下根、不是為迷人說法,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。

  【所以佛言。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】

  念佛人一定要記住,目的在哪裡?是在修一心不亂。而六祖大師教給我們這個意思,直截了當修理一心不亂,這與他的教學宗旨完全相同。因為六祖大師是接引上上根人,是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與淨土宗理一心不亂完全同一個境界。

  【使君。】

  這個『使君』是六祖大師叫著韋刺史,「使君」是尊稱。他底下說這個比喻。

  【東方人。但心淨即無罪。】

  這『東方人』是指我們娑婆世界。

  【雖西方人。心不淨亦有愆。】

  『愆』是過失。這個是做個比喻來說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的心怎麼會不淨?這是假設說,如果他的心不淨,那也是過失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只要心淨了,心淨了就沒過失。這是就心清淨不清淨而論,這是正比。

  【東方人造罪。念佛求生西方。西方人造罪。念佛求生何國。凡愚不了自性。不識身中淨土。願東願西。悟人在處一般。】

  這幾句話含有很深的意思,句句話都是有啟發性的。沒有超過上上都叫做帶業,如果稱性而談,唯佛一人居淨土,這是就最高的標準上來說的,上上就是成佛;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以下都帶業,因為等覺菩薩還帶了一分生相無明,那就是他所帶的業。所以嚴格的講,只有如來果地上這個位次上的人,他才居真正的淨土。所以這一點我們也要把它記住,不要自卑,也不要失望。祖師這兩句話我們要把它看清楚,「一往是以理奪事,正與以事顯理相反。淨土人不造罪,所以棲神微妙」,這個神就是神識,我們俗話講的靈魂,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是個微妙國度,極樂的一個境界。這個境界與華嚴相同,「入華嚴之玄」,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講的一真法界,「圓超東土西方」,圓是圓滿,超過了東土西方,「何肯造罪」,這些諸上善人絕對不會造罪的。如果我們能夠以念佛的心,念佛心就是念念覺而不迷,念念慈悲一切,我們以這個念佛心證入無生法忍,「六祖雖狠,決定罵不著」,他罵的是別人,罵不到我們,這個我們要曉得。

  可是在近代也有一些邪教,這個邪教,諸位要記住,不一定是指佛教以外的。為什麼?佛門以內也有,叫門內邪,那就是他知見錯誤,他的見解錯誤了、他修學的方法錯誤了。這個在佛法裡面講,門內的外道,佛門裡面的外道、佛門裡面的邪教。所以有一些,這是蓮池大師說的,這是明朝的時候就有的,把道教裡面一些法術拿來修行,當作佛法來用。諸位曉得,道家的方法雖然也很多,但是它的大主意總不外乎修性命之學,所謂修精氣神。它終極的目標有兩個,在現前他是修長壽,所以道家來說,的確它這個方法能夠延年益壽,能夠說活到二百歲、三百歲的,那的確是沒有問題。這個成效在我們中國道士裡面的確是做到了,而且很普遍,能夠延年益壽,鶴髮童顏,一、二百歲到三百歲了,還是精神飽滿,這個他做到了。終極的目標,他是修仙,仙是天仙。他也分三個等級,第一個是天仙、第二個是地仙、第三個是人仙,這是他的目標,他不是成佛,也不是成菩薩,他是修天道。

  拿這個方法當作佛法來體會,這是錯的。所以有一些人把道教的方法認為人人修自己身中之淨土,而且還把這個錯會了,認為這個是六祖的真傳,那真是冤枉了六祖。所以蓮池大師說,這些人都是地獄種子,不了解祖師的真實義。這是我們在這一章章題上就跟諸位說得很清楚,我們千萬不可以誤會,佛法是修的明心見性,不是修的長生。為什麼?那個長生是假的,活五百歲跟活五十歲有什麼差別?沒有差別。為什麼?活五百歲還是要死。縱然真正修得像天人一樣,非想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大劫,那個八萬大劫到頭了,他還是要墮落。所以這些叫有為法,這個叫做不究竟法。

  佛菩薩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,不幹這個事情。佛菩薩所修的是究竟法,真正不生不滅法,所以教你證無生法忍。證無生法忍,不生不滅。他那個修五百歲還是有生滅,那有什麼用處?可見得佛教給我們的高明,佛教給我們的是真實的,道教搞的是虛妄的。這是我們要真正覺醒過來,千萬不要被他們一點點小小的成就、小小的神通就把我們迷住了,我們這個心又為它所轉了。它是外境,心為境轉,那必定是博地凡夫。佛菩薩絕不為境界所轉,《楞嚴》上說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我們看底下大師給我們的開示,這是講淨土。

  【所以佛言。隨所住處恆安樂。】

  這是講一個覺悟的人,一個明心見性、一個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,他無論在什麼地方,他都是平安快樂。說到『安樂』,「安」,心安身安,這是因;「樂」,非常快樂,這是果報。你身心不安,你就沒有快樂。所以這一個是因、一個是果,上面這個字是因,下面這是個果。可是如何能夠得到身心安?再去追究,上面必定還有原因,那個因是平。你看我們中國人講「平安」,你的心要平等了,你心就安了。你的心要不平等,這個心怎麼會安?心如何能夠得到平?你看我們又說公平,你這個心是大公無私就平了。如果你處處都為自己著想的時候,你怎麼會得到平?所以因果是綿延的,你自己仔細的去追究,你才能夠真正是把因果的道理貫通,徹底的明瞭了,而後才曉得聖人之大道真正值得我們崇敬、值得我們佩服,叫我們心服口服,沒有話說。

  【使君心地但無不善。西方去此不遙。】

  西方是極樂世界,如果你心地要沒有不善,一切不善的你統統都離開了,你是一個純善之心,你的果報當然是極樂,是快樂的,這個就不遠;如果你一天到晚造作罪業,一天到晚都想著自己利害得失,你的煩惱重重、障礙重重,你怎麼會得到快樂?你得不到快樂。此地這個西方就是代表著快樂、代表有樂受,那你就得不到樂,我們佛法裡常講的法喜充滿,你得不到。

  【若懷不善之心。念佛往生難到。】

  這個話說得千真萬確。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在經典裡面看,它那個世界的人民,諸上善人,他所修的善不是普通的善,上善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是個自私自利的心,沒有一點善念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看到那些人,你也看不順眼,人家看你也看不慣,那無可奈何還是你自己趕快離開西方世界,又回到娑婆世界來。為什麼?這個地方才是你生活的環境,你會不習慣。你自己的心行純善,到那個地方去,一切都是善人,志同道合,那才是你的故鄉。換句話說,西方極樂世界是要憑,正如經上所說的,善根福德因緣而生彼國的。經上講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;換句話說,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要多善根、要多福德、要多因緣。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多就是上善之人,這樣的念佛才能往生西方。否則的話,『若懷不善之心』,縱然念佛你也難往生,這個話是一語道破。

  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為什麼原因?「心懷不善」,自私自利。一個念佛的人對於同修還不能原諒,還要傷害、還要嫉妒,好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他的家,別人要去還反對,還跟人家做冤家對頭。那個人也是個念佛的,如果將來兩個人都念佛,都往生了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了,這個冤家對頭來了,難道還在七寶池裡頭去吵一架?沒有這個道理。所以說念佛之人一定是心平氣和,是以平等心、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冤家債主,是以平等、清淨待一切眾生,這才有資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同一個心願、同一個境界,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祖師又說了:

  【今勸善知識。】

  這個善知識就是叫著韋使君。

  【先除十惡。即其十萬。】

  這個『十惡』就是身口意三業裡頭所包括的。從身上來講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這是身的三種惡,三類的惡。言語上,妄語,欺騙人;兩舌,這是挑撥是非;惡口,這是說一些下流的話、粗魯的話;綺語,花言巧語哄騙他人,這是言語上的四種惡。心裡面,貪心、瞋恚心、愚痴,愚痴是對於事理真相不能夠辨別,這是愚痴。所以說是殺、盜、淫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、瞋、痴,這是十惡。教我們「先除十惡」,除十惡就是修正身心,心裡面沒有貪瞋痴,身口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,這就等於十萬八千里你已經走了十萬里。

  【後除八邪。乃過八千。】

  這是大師在此地比喻的話,教我們從心行上去下功夫。

  【念念見性。常行平直。】

  這是教我們修行首先要把方向目標要搞清楚,我們的方向、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見性。因此我們的心行,二六時中順逆境界裡面,都要以平等心、正直的心來行事、來運用。

  【到如彈指。便睹彌陀。】

  這是講你要是用這個方法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六祖大師這個地方所開示的就是持戒念佛。因為除十惡八邪,這個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,就叫八邪,也就是教我們依十善、八正道來修學。十善、八正道,依這個來修正我們身心行為,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辦法保證成功。『到如彈指』,十萬億佛國土雖然遠,一彈指之間就到達了,這豈不是很近?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,就是花開見佛。這是因為前面講到捷徑、講到平直,這是理一心不亂。

  話說到這個地方,理一心不亂談何容易,我們想像自己這一生當中能辦得到嗎?我告訴諸位,你不要灰心,為什麼?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臨終十念的人,一生都沒有念過佛,甚至於一生都造罪業,造五逆十惡的罪業,而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,教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像臨終的十念法,也能往生。而且臨終十念,這是帶著一身深重的罪業,他念佛,而他往生的境界,這十念裡面,有得功夫成片的,帶業往生;有的十念,他就念到事一心不亂,換句話說,他就往生方便有餘土;還有一些根性大利的人,他這十念就念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是六祖此地所講的境界了,明心見性,花開見佛,上品上生,真正不可思議。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?你去研讀蓮池大師的《彌陀經疏鈔》,《疏鈔》裡面說得很詳細。下面是祖師勉勵韋使君,也就是勉勵我們大眾。

  【使君但行十善。何須更願往生。】

  『十善』是基礎,沒有十善業,談往生那未免太奢侈了,那是做不到的,所以先行「十善」。

  【不斷十惡之心。何佛即來迎請。】

  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是阿彌陀佛來接引,所以先要斷十惡之心,要修十善行,才能夠感得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臨終接引。

  【若悟無生頓法。見西方只在剎那。】

  這是六祖他教學宗趣的所在,宗旨趣向的所在。他教人頓悟,悟什麼?悟無生法忍。悟無生法忍是什麼境界?是見性的境界,是理一心的境界。這淨土裡面講理一心就是悟無生法忍。我們在淨土迴向偈裡念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這個時候見佛是見阿彌陀佛報身佛,那個報身佛的像很大,讚佛偈裡面講的「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」,那都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報身。所以六祖大師這個意思不是反對淨土、不是破淨土,而是叫修淨土的人應當要立下大志,不修則矣,要修就修上品上生,要往生就要往生實報莊嚴土、要往生常寂光土,這是祖師本意之所在。

  【不悟念佛求生。路遙如何得達。】

  你要是不開悟,縱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,如果你是帶業往生的話,你在西方世界蓮花裡,必須要到完全開悟,你的蓮花才開,而在西方極樂世界,往往要修很長很長的時間,都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。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有要修多少個大劫才花開見佛,這個時間太長了。所以六祖認為,我們為什麼不在娑婆世界,在我們這一生當中去努力,就修得理一心不亂,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省多少事情?我們節省好多好多的時間,何必在那裡去耽誤幾十個大劫?這一些帳我們要好好的算算。

  的確修行,娑婆世界是最為殊勝,雖然看到我們的環境好像是不好,真正修行人來說,這個環境太難得了。西方極樂世界樣樣都順心,樣樣都省事,要把我們的習氣煩惱要樣樣都斷除掉的確不容易;而我們這個世界是逆境多、順境少,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修真正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是最好不過的環境。在一切不平等裡面鍊平等,一切不清淨裡面去鍊清淨,這是大好的機會。我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想這個環境都想不到,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環境裡頭,要說這個環境不好,那是你自己愚痴,你自己不了解,你要到十方國土去參觀參觀,才曉得這個環境最好修行、最好鍛鍊,最好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,使我們真正在這裡成就無上的功德,像前面所講的。

  【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。目前便見。各願見否。】

  說你們大家願不願意見?能大師在此地就露了一手,我把西方極樂世界搬到此地來,讓你們大家見一見,你們願不願意?這些人一聽到這個話,你看:

  【眾皆頂禮云。】

  大家都禮拜了,實在太難得了,這真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

  【若此處見。何須更願往生。】

  這個地方就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我們就不必了,何必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

  【願和尚慈悲。便現西方。普令得見。】

  願和尚大慈大悲,你把西方極樂世界顯現給我們,叫我們大家都能看到。六祖大師就說了:

  【師言。大眾。】

  就是你們大家。

  【世人自色身是城。】

  這都從比喻上說,我們自己的色身就像一個城池一樣。在從前的城都有城牆,不像現在的都市,現在的都市沒有城牆了,從前的城市它都有一個城牆。

  【眼耳鼻舌是門。外有五門。】

  這個六根就好像是門,城門,外面有五個門,眼耳鼻舌身五根,五個門,內裡面有一個門。

  【內有意門。】

  這些比喻諸位要記住。

  【心是地。性是王。】

  『心』就像大地一樣。性,真如本性就像這個城裡發號施令的國王,好像個王一樣。

  【王居心地上。性在王在。性去王無。性在身心存。性去身心壞。佛向性中作。莫向身外求。】

  『佛』是什麼?「佛」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。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無非也是求明心見性。我們現前的修學,如果這個目標你擺在明心見性上,那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下面幾句話非常重要。

  【自性迷即是眾生。自性覺即是佛。】

  自性要迷了,就叫眾生;自性要覺悟了,就叫佛。佛與眾生哪有兩般!只是迷悟不同。這是一樁事情,迷的時候給你叫個名字,叫眾生;悟的時候給你換個名字,叫佛,佛與眾生是一不是二,只是迷悟不同。所以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叫無量覺,就是自性覺,一一法裡頭都覺而不迷,這就是阿彌陀佛。

  【慈悲即是觀音。】

  前面跟諸位說過,觀音菩薩是代表大慈大悲,所以我們念觀音菩薩,我們念觀音菩薩的意思在哪裡?就是要把自己本性的大慈悲心給念出來,要自己跟觀音菩薩合而為一,把自己變成觀世音菩薩,這叫真正念觀音菩薩。如果你天天念觀音菩薩,把觀音菩薩當作神明看待,我念他,他就保佑我升官發財了,保佑我家庭平安;我不念他,他就生氣了,他就發脾氣了,對我不好了,那這是完全錯誤的。這是迷而不覺,這是錯誤的,這不是佛法,這是曲解了佛法,這個是對佛法完全無知。

  前面我跟諸位說過,娑婆世界眾生的毛病就是缺少慈悲心。如果有個人天天講,你要慈悲!你要慈悲!一天到晚在你面前念著,你應該要慈悲!你聽了煩不煩?會厭煩。可是要不提,你又忘掉了。這個事情難,常常提,你煩;不常提,真的會忘掉。所以佛門的教學法巧妙,塑一尊觀世音菩薩像,教你供養著,你一看到這個像,我要慈悲!這個像一句話不說,就叫你要念念慈悲,天天不要忘了大慈大悲,這就是觀音菩薩無量的功德,是把我們的慈悲心提起來,是這個意思。我們供養佛像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經,道理在這個地方。這裡頭沒有迷信,你是一大慈悲的心,那你所在之處一定是吉祥安樂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真正保佑你了,實際上是你的慈悲心保佑你,這是這個意思。

  【喜捨名為勢至。】

  這個『勢』是什麼?「勢」是一種力量,『至』就是到達。譬如我們世間國王他有勢力,他這個力量能夠行到全國;譬如我們這個世間有大官,就像縣市長,他有勢力,他發號施令,他的力量能夠達到全市,大家都要服從他、都要聽他的,這是種勢力。佛法裡面講什麼是真正的勢力?智慧是真正的勢力。因為你有智慧,你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;你有智慧,你在任何境界裡面決定沒有退卻。所以智慧才是真正的勢力。大勢至菩薩就是代表智慧的大力量,這種偉大的能力。那這是什麼?『喜捨』。「喜」是什麼?心地常常喜悅,沒有煩惱。諸位曉得,智慧要開了,煩惱當然斷了,他一個人有煩惱,他怎麼會有智慧?智慧現前了,煩惱就斷掉了。般若智慧的力量能破無明煩惱,何況是見思煩惱!「捨」是什麼?捨是放下。唯有大智慧的人他才能樣樣放得下。放不下的,是愚痴;放不下的,是迷惑。這個道理世間人真正明白的不多,因此得到這種功德受用的人就少了。那就是什麼?他放不下。不要講在佛法裡面稱性的功德,我們拿世間法來說,世間法裡面,幾個人相信因果報應?

  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是一本很好的書,將來我們也找時間把它錄下來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說的就是世間的因果報應,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袁了凡居士相信這個道理,所以他這個心放下了,心裡面沒有事了,想到我的一生,我什麼時候升官,什麼時候發財,統統都是命裡注定的,我還求什麼?不求了,所有的妄念都沒有了。真是什麼事情都是命注定的,怎麼樣爭也爭不過命,所以不求了,在這世間裡沒有得失心。所以我稱袁了凡那個人叫標準凡夫,就是他一生完全受命運所轉,一生的遭遇跟他的命完全一樣,一點都不差,這叫標準凡夫。後來他遇到雲谷大師,雲谷大師笑他,為什麼?人可以作聖賢、可以作佛菩薩、可以改造命運、可以創造命運、可以突破命運,這是大丈夫。了凡居士聽了之後也相信了、也覺悟了,遵守雲谷大師教給他的方法,他果然突破了命運,果然創造了新的命運。所以命運的確是有,但是命運自己可以改變、自己可以創造,可以不必守著從前造作的範圍去做。諸佛菩薩完全是命運的創造者、命運的開拓者,所以才值得我們效法。

  佛法的修學重視在捨,所以前面是慈悲,這裡提出喜捨,這叫四無量心。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以觀音、勢至兩位菩薩來代表,教給我們要慈悲喜捨,要能捨。我辛辛苦苦得來的,我都捨了不就沒有了嗎?其實不然,你的福報就是因為你修布施所得來的。你布施財,你一生的財只有增長,不會失掉;你布施法,你的智慧天天增長,你決定不會愚痴。所以諸位要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了,你對於財不吝嗇,對於你的法也不吝嗇。吝財將來得貧窮果報,吝法將來得愚痴果報,一飲一啄都有因果報應。所以我們看佛菩薩,看古來的這些真正修行的國王、大臣,沒有一個不喜歡布施,而他布施的果報實在是不可思議。大勢至菩薩所代表的,唯有智慧人才能夠放得下,放得下是真正的智慧。

  【能淨即釋迦。】

  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是印度話,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,『釋迦』就是能仁,仁是仁慈,所以這個『能』就是能仁、仁慈;『淨』就是寂默的意思,牟尼翻作「淨」,就是清淨,前面跟諸位說過了,就是慈悲清淨。而慈悲是表現在行為上,這是能仁這個字,不是在心地,這個清淨是講心地。心地清淨,表現在一切事相上是大慈大悲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。

  【平直即彌陀。】

  『平』是講心與行要平等,要正直。我們的心真正平等、正直就是阿彌陀佛。這個阿彌陀佛,剛才講了,翻成中文就是無量覺。唯有覺悟,覺而不迷,他這個心才是平等正直的,有一絲毫的迷惑都做不到。

  【人我是須彌。】

  『須彌』是大山,障礙。你有『人我』這個執著,這就是你重大的障礙。

  【邪心是海水。煩惱是波浪。毒害是惡龍。虛妄是鬼神。塵勞是魚鱉。貪瞋是地獄。愚痴是畜生。】

  統統都是比喻,希望你從比喻當中能夠覺悟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錯誤的我們統統要把它捨棄掉,我們要修的是慈悲、喜捨、能仁、清淨、平直,這是我們要修的。

  【善知識。常行十善。天堂便至。除人我。須彌倒。】

  把人我的執著斷掉了,我們障礙就沒有了,須彌山就倒掉了。

  【無邪心。海水竭。煩惱無。波浪滅。毒害除。魚龍絕。】

  好像海水就乾了;煩惱斷掉了,好像波浪就沒有了;毒害除了,好像魚龍就絕了。

  【自心地上覺性如來。放大光明。】

  『自』是自家,你自家心地上覺性如來,『放大光明』。這個意思就是你自己成佛了,此土的釋迦牟尼佛是自己,西方的阿彌陀佛也是自己。這個時候佛放大光明,自己自性佛放大光明。

  【外照六門清淨。】

  六根清淨。

  【能破六欲諸天。自性內照。三毒即除。】

  這是講你明心見性了,本性裡面的般若放光了,向內照,自己貪瞋痴慢這一切煩惱統統斷掉了。

  【地獄等罪一時消滅。】

  無始劫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統統都消掉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是照破無明,轉識成智。所有的罪業都在阿賴耶識,這個時候你般若放光,般若智慧放光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試問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罪業種子還會存在嗎?當然不存在了,這就是『地獄等罪一時消滅』。這個在懺悔裡面叫理懺,理是講證理了,證得真理,這是真正懺悔。

  【內外明徹。不異西方。】

  到這個境界,雖然你沒到西方極樂世界,而你自己所感受的境界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已經沒有兩樣了。這個是明心見性的境界,這是證入一真法界的境界,像《四十華嚴經》裡所講的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是這個境界。

  【不作此修。如何到彼。】

  我們修行人如果不發心修這個上上乘的佛法,我們怎麼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?這個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實報莊嚴土以上的境界,也就是理一心不亂所往生的境界。由此可知,大師提倡淨土是高水準的,他所提倡的是上品上生,上品上生以下他不提倡。他要求我們就是生實報莊嚴土、生常寂光土。

  【大眾聞說。了然見性。】

  這個『見性』是明白這個道理,是記取六祖大師教給我們的修學方法,修學的法門。

  【悉皆禮拜。俱歎善哉。】

  大家都說善哉、善哉,祖師你給我們的開示太好了、太好了,太難得、太難得了,太稀有、太稀有了,這是善哉的意思。

  【唯言。普願法界眾生。聞者一時悟解。】

  這兩句是迴向的意思。我們自己真是無量劫有這樣殊勝的機緣,聽到祖師說這樣究竟徹底的大法,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們很幸運能夠遇到。所以我們自己也有這個願望,普遍的希望法界所有一切眾生,能夠聞到這個法門一時就開悟,就能夠理解。

  【師言。善知識。若欲修行。在家亦得。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。如東方人心善。在寺不修。如西方人心惡。】

  這是大師末後教誡,修行不一定要出家,在家修行一樣,沒有兩樣。所以千萬不要發生誤會,我們要學佛一定要出家,那就錯了。在家人一樣修,在家人一樣成佛,在家人一樣成為祖師。所以在家如果真正能行,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,就好比前面講『東方人心善』,他成就了、他明心見性了、他修到理一心不亂了。如果是個出家人,雖然他身在寺院裡頭,可是不修,諸位要曉得,這個不修的意思是指不修明心見性、不修理一心,是指這個意思。所以一個出家人在寺院裡頭,縱然是一生當中早晚功課都不缺,但是心裡面還是有貪瞋痴慢,這就是不修,他修一輩子,他心不清淨。

  譬如持戒,戒律很精嚴,持得很好,但是沒有得定,沒有得禪定,那這個戒律只是修福,也叫做不修。為什麼?因戒生定,修戒是因,得定是果,雖然你修一生的戒律,你沒有得定,雖然修因,後頭沒有結果,等於沒有修。而修定的目的是開智慧,如果一生修定,智慧沒開,那你這個定也沒有結果,都叫不修。修就是有結果,有結果才叫真修。我修戒就得定,修定就開智慧,開悟了,明心見性了,這叫真修,祖師這個修的意思在此地。所以『在寺不修』就是沒有得定、沒有開悟、沒有見性,就是不修,就好比『西方人心惡』。

  【但心清淨。即是自性西方。】

  這兩句話是祖師的結論。所以一定要心地清淨,一定要證得理一心不亂。

  【韋公又問。在家如何修行。願為教授。】

  因為韋刺史是在家人,當然聽經大眾絕大多數是在家人,那我們在家修行要怎麼個修法?請你老人家給我們指點指點。

  【師言。吾與大眾作無相頌。】

  這就是底下有四首半偈頌。

  【但依此修。常與吾同處無別。】

  只要我們依照祖師這個偈子來修學,就與六祖大師在一塊沒有兩樣。大師離開我們一千多年了,有一千三百多年了,我們今天照他這個四首半的偈頌來修學,就跟六祖大師在我們面前一樣,沒有兩樣。

  【若不依此修。剃髮出家。於道何益。】

  如果不能依照大師這個開導,就是這些理論方法來修學,剃了髮、出了家了,對於佛法沒有好處,一點好處都沒有,就是於自己、於佛法、於眾生都沒有好處。所以我們修學一定要懂得理論、懂得方法、懂得境界,依教奉行,而後才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自利利他。下面就是偈頌。今天時間到了,下一次我們給諸位講這幾首最重要的偈子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