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八十六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086

  請掀開經本,我們還是從第四十六面最後一行看起:

  「復有不可數大梵天王。所謂尸棄天王。慧光天王。善慧光明天王。普雲音天王。觀世言音自在天王。寂靜光明眼天王。光遍十方天王」,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,我們接著看下面第八尊:

  【變化音天王。】

  這十種名號都是表大梵天王的德行。音聲是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主要的方式,楞嚴會上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,他說得很好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教導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以音聲說法。音聲有變化,不僅是音聲的變化,我們知道色相也有變化,實在說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在剎那剎那變化,沒有不變的東西。凡是變化的,在佛法裡都稱之為有為法;沒有變化現象的,才稱之為無為法。說有為、無為,可以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。大梵天王在此地教給我們,要度這些千變萬化種類的眾生,要懂得活活潑潑運用的方式,這正是佛菩薩所說的「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」,法才能夠契機契理;沒有變化就決定不能夠契機,可是變化一定要守住不變的原理原則,這種變化才叫做善巧方便。佛法裡講善巧,巧就是巧變,善就是他能夠在變化當中不違背原理原則,這叫善。佛法講的原理是什麼?是心性。換句話說,無論怎樣變化,絕不違背心性,這叫做善巧方便。如果違背心性,雖巧而不善,也就是說雖然能夠契機,但是不契理,佛說過契機不契理是魔說,不是佛說。如果契理不契機,佛有個比喻說「閒言語」,閒話,雖然契理,但是不契機,這一切眾生聽了沒用處,得不到利益,這也是佛不許可的。所以『變化音』裡面一定要掌握住契理,契理契機,才叫善說。

  這一句對我們的啟示也很大,讓我們了解,尤其是大乘法中,我們曉得小乘法是保守的,大乘法是開放的。特別是在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裡面所說,不但是理事無礙,事事都無礙,為什麼?契理。只要契理就無礙,與心性相應,與空寂之理相應,也就是說千變萬化,一塵不染,這就契理。換句話說,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捨盡,才能達到事事無礙。如果我們還有少許的分別執著,那事事都有礙,理事也有礙,這是六道眾生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有障礙,為什麼?與理不相應。在四聖法界裡面,這是超越六道,他們已經把執著捨掉,但是還有分別,我們在經上看到這些人,他們可以達到理事無礙,但是事事還是有礙;我們今天理事也有礙,比不上他們。超越十法界,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了,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才是事事無礙,那真正是到清淨平等覺,在塵也不染塵勞,這個變化就完全相應了。

  我們懂這個道理,應當怎樣做?一定要在斷煩惱上下功夫,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盡量減少分別執著;分別執著不可能沒有,如果沒有你就決定不是凡夫,是凡夫分別執著決定有。如何能把分別執著減輕,我們的功夫就得力,修學就有進步,這一點很重要;如果不在這上用真功夫,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障礙,都不能夠得力。淨宗法門雖然說「帶業往生」,說法沒錯,如果在臨命終時分別執著放不下,那就去不了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凡是能夠往生的,最後那一念他相應,他那一念是阿彌陀佛,把世出世間一切分別執著放下,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,他才能往生。諸位都知道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為什麼臨終的時候他去不了?分別執著沒放下。這樁事情,當然在平常我們就把它鍛鍊、把它養成,這是最好,平常要能養成你就自在了。為什麼?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,沒有障礙,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時也不礙事,這就是事事無礙了。這些菩薩們能做到,我們為什麼做不到?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,那有什麼法子,這個事情沒有別人障礙我們,與任何人都不相干;佛菩薩雖然慈悲,也幫不上忙,一定要自己覺悟,自己發狠心放下。

  可是我們也知道,不少同修真的想放下,偏偏就放不下,不是不想放下,他真想放下,為什麼放不下?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。不想打妄想,妄想偏偏起來,在你用功的時候就會產生這個現象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稍稍功夫得力的時候,這個現象現前了。一個就是妄念很多,不念佛的時候覺得自己沒妄念,不靜坐的時候也覺得自己沒妄念,一念佛發現不曉得哪來那麼多妄念,好像是愈念妄念愈多,靜坐下來愈坐妄念愈多;這個現象叫掉舉,這是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現行,不是平常沒有,平常就是這麼多,但是平常你沒有發現,這個時候念佛發現了,靜坐發現了,絕對不是你念佛念來的。所以有很多同修遇到這個情形,不敢念佛。我不念佛的時候好像沒妄念,怎麼愈念愈多?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夠誤會,決定不是念佛念出來的,是念佛才發現的,好現象!不念佛的時候,你有這麼多的妄想你自己不知道,念佛的時候才發現,自己曉得;曉得之後,我們就要用方法來對治它,所以這是好事情。不可以說我妄念多,我不敢念佛,那就壞了。第二種現象叫昏沉,佛號念多,瞌睡就來,一止靜就打瞌睡,睡著了,打呼,常常聽到的。不但還有坐著睡覺打呼的,還有人站著睡覺打呼的,功夫更好的,經行的時候他也睡覺打呼,那是很了不起的本事;這個現象都不好,一定要提醒自己,要知道用方法來對治。三十七道品「七菩提分」,世尊給我們提供的方法,就是對治昏沉跟掉舉,要懂得用方法對治。

  可是根本的方法,還是在平時把我們這個觀念糾正過來,錯誤的觀念,這是從根本上下手。如何修正我們錯誤觀念?能夠契入佛的知見,一般大乘經上都說得很好,就淨宗法門裡面來說,比較一般大乘法確實是方便多了。淨宗只講「欣厭」兩個字,對於娑婆世界六道的生活你要了解,我們現在在人道,人道裡面痛苦的狀況我們知道一些,不夠深刻,人間有很苦的人,世間苦眾生多,我們沒有見過。苦難的日子現在年輕人沒有受過,不知道世間苦,所以你在這個世間還生貪愛之心,你還捨不得離開世間,你是不了解世間的狀況。如果要說到生活環境好,天人比我們好得太多,欲界天一層比一層好,色界更殊勝,摩醯首羅天的福報幾乎可以跟佛相比,他也有三十二相,也有八十隨形好,這佛在經上說的;但是他的相好沒有佛那麼樣的清楚,沒有佛那麼樣的殊勝。我們看看這種境界羨不羨慕,貪不貪戀?可是你要知道,天人壽命再長還是有限的,天福享盡的時候怎麼辦?幾乎大乘經論裡都是這個說法,天人命終之後多墮落,而且都是落在惡道。福享盡了,阿賴耶識裡頭惡業種子現前;換句話說,還是免不了輪迴之苦。落到惡道裡面那就苦不堪言,惡道的時間也很長,比天人的壽命還要長。《地藏經》諸位常念,我們曉得壽命最長,是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命八萬大劫,這是壽命最長的。可是《地藏經》上跟我們講,地獄那個壽命無數劫,無數劫跟八萬大劫相比,八萬大劫就太短了。你要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才知道六道再大的福報也不可以留戀,為什麼?不是真實的。不能夠脫離六道,佛在經上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三惡道是家鄉,人天兩道是出來旅遊觀光,時間很短,就得要回去。我們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貪戀的心斷掉了,這就貪瞋痴念頭淡了,縱然沒有斷就很淡薄,有也好,沒有也好。

  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一定要清楚,那個地方其他的不談,壽命長,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是生到那邊的人,即使下下品往生,壽命也跟阿彌陀佛一樣,無量壽。有人來質問:無量壽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假的是怎麼講法?有量的無量;雖然講無量,實際上還是有量,不過壽命太長了,即使有量的無量也足夠用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凡夫修行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壽命是無量劫,三大阿僧祇劫算什麼?所以說你就是像他方世界這種普通修行需要的時間,在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有足夠的時間修行成佛,你才曉得有量的無量就變成真正的無量,你成佛那就真的無量,諸位要懂這個道理。真正的無量壽是什麼?是報身,法身沒有壽命,說不上有量、無量,報身是無量壽。應化身是有量的無量,報身是無量的無量,是真的無量,這個疑問我們就解決了。所以佛在經上說,將來阿彌陀佛化緣盡的時候入般涅槃,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。阿彌陀佛示現涅槃是什麼身?應化身。這一點諸位要曉得,法身不生不滅,報身有生無滅,應化身有生有滅。現在在西方示現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是他老人家的應身,我們在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見到佛是應身,實報莊嚴土見到的佛是報身,常寂光土是法身,常寂光土沒有相,這個道理我們懂。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應身到我們世間來,示現的壽命八十歲,八十年,叫劣應身。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現的應身壽命就長,無量壽,應身也是無量壽。佛的化緣變化莫測,哪有一定的?諸位念到《無量壽經》,當年世饒王親近的世間自在王如來,那也是應身,壽命就很長,在世教化眾生就四十二劫,當然佛的壽命決定不止四十二劫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四十九年,住世八十年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世間自在王講經說法四十二劫,我們就想到他的壽命一定很長,應該有五、六十劫。這都是講應身,應身在虛空法界各個地區不一樣,真的叫千變萬化,哪有一定的?

 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有的時間長、有的時間短?與眾生的業力有關係。如果這個世界眾生造善業多、惡業少,壽命就長,福報就大;如果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造惡業多、善業少,依正都劣,壽命就短,就是這麼回事情。壽命也不是閻羅王給你注定的,沒這個道理,完全是自己修得的。阿彌陀佛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,何以壽命那麼長?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,經上講得很好,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;換句話說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再造惡了。這些事實,我們都要清楚、都要明瞭。應當怎樣學法?現在起就不要再作惡,不是說我等往生之後,到極樂世界再不作惡,你要是這個想法,恐怕你去不了;你到極樂世界還作惡,你不能破壞人家道場,人家怎麼會答應你去?你懷個念頭,想到極樂世界去作惡,不容易;極樂世界的人各個都有神通,你的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。

  所以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要做一個純善之人,我們從起心動念,一切造作,對一切人、一切物,物比人包括的範圍大,就是所有一切動物,乃至於植物、礦物,都以一個純善之心來看待,決定不可以有惡意。你要常存這個心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有把握;除非你不想去,你要想去一定去得成。為什麼?心相應,這一點很重要。怎麼樣的變化,純善之心不變,利益眾生的心不變;不但利益我們親近的人,陌生的人我們同樣利益他,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,決定沒有差別。不但對於陌生的人如是,甚至於對冤家對頭,蓄意來陷害我們的人,我們也是以清淨、平等、慈悲心對他,沒有兩樣。我們身命被他害死了,害死有什麼關係?害死,我還感激他,為什麼?早一天到極樂世界。他要不把我害死,我還在這裡受幾年苦;他害死我,我不是很感謝他?我提前到極樂世界去,哪有一絲毫怨恨的念頭?真正只有歡喜感恩。

  我們常存這個心,給諸位說,妖魔鬼怪都受感動,都不會來加害於你;不但不加害,尊敬你、佩服你,他來護你的法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不難懂,諺語所謂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;如果我們恨一個人、討厭一個人,陷害他,他一點都不生氣,還是以真誠心、慈悲心來對我們,我們會不會受感動?一個道理,我們一定會被他感動,掉過頭來我一定擁護他,妖魔鬼怪也同這個心。縱然有這些妖魔鬼怪來圍繞,我們也不必害怕,也不必討厭,也不必把他驅逐出境,我老實念佛,希望他們跟我一起念佛,這才好!我們度一切眾生,不能說妖魔鬼怪不度他,哪有這種道理?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底下還加個註解「妖魔鬼怪除外」,行嗎?不行。佛是度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包括他們在其中,所以我們要有心量,要有大心量,要能夠包容,決定不能有差等。今天他們還來找我們麻煩,說明我們的德行不夠,心量不夠大,沒有能感化他。有這些東西在好事情,正如同印光老法師所說,他來警策我們,自己感覺得慚愧,功力不夠,應當認真努力修學;我們能感動他,才顯示我們自己的功夫得力,這樣每天大乘經典讀誦就沒有白讀。所以經教你要能解能說,首先自己要能行;自己不能行,你怎麼會說?縱然能說也不相應,一定自己先要做到,然後才能說,這個很重要。必須自己契入境界,這個時候你自然就有善巧方便,自然就懂得隨機應變;「變化」就是隨機應變,你就有這個能力,這個能力是屬於權智。第九尊:

  【光明照耀眼天王。】

  這位天王德號裡面所標榜智慧之眼,兩種智慧都具足,『光明』表根本智,『照耀』表後得智。『眼』是眼根,說一個眼根,我們就能聯想到六根。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:一根解脫,六根就圓通。這是六根裡舉一根來說。六根是說什麼?淺而言之,我們身體的作用。佛度化眾生也要用這個身體,沒有這個身體,拿什麼東西來度化眾生?說法要用這個身體,觀機也要用這個身體,示現做一個好榜樣還是要這個身體,怎麼能離開這個假相?雖用這個身體,而不執著這個身體、不分別這個身體,這是他們高明之處,這就叫做「光明照耀」。你用六根,真正能做到「即相離相,離即同時」,沒有先後。我們必須要以這六根來做佛事,做佛事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你自己先要覺悟,你不迷。具足兩種智,佛是依這兩種智說法,依這兩種智度化一切眾生;實智實在講是清淨平等心,清淨平等起的作用,作用在哪裡表現?在六根上表現。宗門常講「六根門頭,放光動地」,就是這一尊天王所表的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,我們今天學不像,我執沒有捨掉,怎麼學都學不像,這個事情是真難,真不容易。

  世尊千經萬論,即使小乘經上也說、也常講,世間幾個人知道?我是假的,我是不可得的,我是無所有的,誰知道?雖然常常在經典上讀到聽到,聽得耳熟,自己也能說,可是就是入不了這個境界,還是執著這個身是「我」,還是執著身外之物是「我所有的」,這是大病,是病根!佛雖然有許許多多善巧方便,教導我們看破,我們就是不善於利用。四念處的觀法是好方法,我們有沒有認真去作觀?沒有。如果你認真的去做,我相信三個月到半年,一定有很好的效果;但是可惜你沒有去做。你要認真去做你才會發現,常說佛經裡頭教理行果,你才不至於止於教下,你得的利益很淺;你從教明理,恍然大悟;理明白之後,落實到生活當中就變成行,變成修行;從行門裡面,你就證實佛在經上所講的真實義趣,證明。所以一定要曉得,相是幻相,身是幻身,剎那生滅,念念不住。

  現在在這個時代,每位同學都有照相的經驗,你拿著照相機,對著照相的鏡頭快門按下去,這一張。你能不能再照一張跟這個相同的?沒有了,這一張過去了。然後才曉得經上給我們講「如露亦如電」,這一張按下去,這個身命過去,沒有了,永遠不會再回頭。怎麼不覺悟?到哪裡去玩,照好多照片留著做紀念,誰紀念?你能紀念到幾天?你死了之後沒人紀念了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所接觸的,你仔細一觀照,你才曉得萬法皆空,才知道新新不住;不但念頭沒有相同,所有一切境界相,念頭是能變,境界是所變,能變、所變都不可得。你懂得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你跟一切人相處就不會有誤會,也不會有摩擦,會相處得非常好。

  為什麼說了解事實真相的人,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相處都能夠和睦?他覺悟、他明白了,所有一切的遭遇都是個緣,善緣不生歡喜心,沒有留戀,惡緣不生瞋恚心,也不討厭、不嫌棄,他才能和睦,只有真正明白真相的人才能做到。我們對真相明白,我們也契入這個境界,契入這個境界才叫證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確實如此,全用上了。不懂這個道理、不了解這個事實之前,我們心總是不平,心不平當然就不清淨;不平就是有高下、有分別,你就不平;不清淨就是有煩惱,貪瞋痴慢、是非人我,有執著你就不清淨。不平等、不清淨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輪迴心,輪迴心所造的一切都是輪迴業,輪迴心學佛也是輪迴業,雖然學佛還是出不了輪迴。你要問為什麼?你自己本身就是;我們學佛決不是這一生,這是我們可以肯定的,我們過去生中,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學佛,沒出得了輪迴,沒往生,如果往生今天怎麼會到此地來?為什麼不能往生?為什麼學佛不能成就?沒有脫離輪迴心,以輪迴心學佛依舊出不了輪迴,這不是事實擺在面前嗎?我們今天要想脫離輪迴,要想在這一生成就,要把輪迴心換成菩提心才行。

  什麼是菩提心?真誠、清淨、平等是菩提心;換句話說,是非人我、煩惱邪見一定要放下。如果你說實在放不下,放不下讀經、念佛,二六時中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其他東西都不想,不想就是放下了。每天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薰習自己,這是了不起的功夫,讓你真正的捨棄萬緣,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,蕅益大師講「這一念是無上菩提心」,所以念佛能了生死,念佛能出三界,念佛能往生成佛,就是這個道理。不用念佛的方法,研教,念念與經教相應。我們發慈悲心,要想把這樣殊勝的佛法介紹給社會一切大眾,我們自己要不入境界,你用什麼方法來介紹給大家?契入的條件就是「教、理。行、果」,每部經都有這四分,不但每部經,再跟諸位說,每一句經文都有這四分,乃至於說每一個字也有四分;你要是明白,那你就會講,你才講得頭頭是道。

  每一句,「光明照耀眼天王」這七個字是教;這七個字裡有理,光明是根本智,照耀是後得智,這是理;眼是行,六根,二種智落實在六根上那是行。每一句經文都有教理行果,我們如何契入?教要相信,理要了解,行要照做,從照做裡面把這些教理融合成一體,教行理一而三、三而一,那就叫證。如果教行理是三分,你沒有證;教行理合成一體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你就證,你就契入。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,他們在這上用心,在這上用功夫;我們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搞是非人我,搞貪瞋痴慢,搞這些東西,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。除此之外,有什麼不一樣?我們吃飯,佛菩薩也吃飯;我們穿衣,佛菩薩也穿衣;我們行路,佛菩薩也行路,沒有兩樣!教理落實到生活上變成生活就是行,從行裡面徹悟就是證,一悟一切悟。末後這一位:

  【悅意海音天王。】

  這個意思非常之廣。『海』是比喻深廣,『悅意』,這個音聲能令一切眾生聽聞到都能生歡喜心。這是什麼聲音?念佛的聲音,廣義的說,說法的聲音;諸佛如來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乃至於凡夫的善知識,只要能說得相應,都是「悅意海音」。為什麼?契機契理,至善之音。一切眾生除非他沒有接觸,如果他接觸之後,一定生歡喜心,我們在這些年當中聽到不少事實。有一些年輕人喜歡音樂、喜歡歌舞,這是人之常情,沒有接觸到佛法,不知道佛法的好處,陶醉在世間娛樂之中,喜歡這些。往往因為家親眷屬有一個過世生起悲痛,在中國的習俗都會請一些出家人,或者是道士給他念經超度,這樣子他有機會接觸到佛法,聽到佛法裡面這些梵唄音樂的聲音好聽,再有機會接觸到經教,他開始去讀誦,覺得這裡頭愈讀愈有味道,就把過去對於世間的那些娛樂漸漸遠離,不再聽這些東西了;聽講經,聽念佛,他對這個產生濃厚的興趣,從世俗的娛樂轉變成以佛法為樂。

  所以家親眷屬過世是他的一個增上緣,我們眼目當中看那是佛菩薩示現,讓他在這個境界裡面回頭,在這個境界裡頭猛醒覺悟,將來他自己修行有成就,佛門常講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九世的祖先都生天,享天福去了;你不超度也超度他了,只要你自己修行有成就。什麼叫成佛?給諸位說,往生就成佛,所以念佛堂是成佛之堂。你只要念佛能往生,真的往生,下下品往生,給你說你九代的祖先都到忉利天去享福,絕不落惡道。世間人講孝親,孝養父母,實在講他不知道:你們學佛,學佛拿什麼來孝養父母?他不知道;哪裡知道念佛往生,九世祖先都享天福,這是在近年當中我們看到很多。由此可知,佛法是缺乏大力的宣揚。

  佛經的味道濃,法味!「經」這一字,你們在講經題都講過,貫、攝、常、法,這是經淺說四個意思。「攝」,攝受人心的力量;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,佛經都有很強攝受的力量。為什麼不能攝受?沒有機會接觸。攝受的力量為什麼不夠強?是我們本身修養功夫不夠。本身修養功夫真正夠,理透徹,智慧開,無論什麼樣的經典,你都能講得讓人生信心,讓人生願心,讓人生歡喜心,攝受力量就強大了。所以我們學教,學教要不修行,沒用處,等於說食數寶;你縱然學會了能講,沒有攝受的力量,講得再好,所謂天花亂墜,聽的時候不錯,出了大門都忘光了,沒有餘味!你自己有修行的功夫,聽了之後回去他還有餘味,那是你講成功了;餘味能保持多久,完全靠自己的功力,是自己修持的力量。釋迦牟尼佛了不起,我們不能不佩服他,他是修行到家圓滿了,留下來的經典三千年味道還這麼濃,哪個人能比得上?我們講一點東西,人家能夠回味幾天?我想三、四天就沒有,能保持三、四天就不錯了。釋迦牟尼佛到今天三千多年,味道還是這麼濃,我們怎麼能不佩服?這是從真實功夫來的,不是普通的文字。普通文字,你在報紙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,人家看一遍,不會再看第二遍,丟到字紙簍裡去。說明什麼?說明你的功夫很淺,不值得看第二遍。如果東西寫得好,看得很有味道,留著還看第二遍。實在講再好的文章,看個十遍、二十遍,不再想看,你這個攝受力量就有限。所以說「悅意海音」,音聲要是不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,那怎麼行?怎麼能夠令九界眾生都能受到你的感動?這個團體,現在常常講多元文化,我們說這個族群講得通,我們在歎德裡面可以看到,他們是很喜歡聞佛法,常常在大眾當中代表啟請佛菩薩講經說法,所以他有「悅意海音」。我們請看底下經文:

  【如是等而為上首。不可稱數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結。下面歎德:

  【皆具大慈憐愍眾生,舒光普照令其快樂。】

  「梵天」,梵是清淨的意思,能夠生到大梵天,心地都非常清淨,他們都修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所以說『皆具大慈憐愍眾生』。因為他修慈悲喜捨,這四個字他做到了;不但他做到,非常熱心的做,喜歡做,無有疲厭在做。慈是喜歡看到眾生快樂,悲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,這些人在世間做這些好事;喜是常生歡喜心,捨是真正能放得下,能夠捨己為人,這在世間講是善人。所以他們早就養成大慈悲心,才能夠生到梵天,初禪大梵天;作大梵天王,這不是普通人。我們如何學習?一定要對於一切眾生有愛心,有同情心、憐憫心,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全心全力照顧幫助一切眾生,真正能夠犧牲自己,成全別人,這就是修慈悲喜捨;以助人為樂,所謂是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」,樂就是四無量心裡的喜,喜樂。他們喜歡聽經、喜歡聞法,這些人無論在什麼地方,他們會發起請佛菩薩來講經說法;普賢十願裡面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,他們非常熱衷於這個事情,特別喜歡。所以德號裡面有智慧、有光明、有照耀,都是對一切眾生的。

  歡喜聞法,歡喜聽經,當然就生智慧,這一定的道理。有智慧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當然明瞭,縱然說明瞭不夠徹底,但是很得受用。這個受用是什麼?清淨不染;順境裡面沒有貪戀,不染順境,逆境裡面不生瞋恚,順逆境緣都不染,所以才能常常保持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。一切眾生遇到他們,現在人講他磁場好,你只要接觸親近他,即使一句話都不說,都感覺得一身很舒服,這就是「悅意海音」,就能夠做到悅意。我們中國人講氣氛,氣氛非常好,感覺很舒服,外國人講磁場。他怎麼變的?慈悲喜捨變現出來的。『舒光普照令其快樂』,「其」就是凡是跟他接近的這一切人物,自然都得到快樂。請看底下一段:

  【復有無量光音天王。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。清淨妙光天王。能自在音天王。最勝念智天王。可愛樂清淨妙音天王。善思惟音天王。普音遍照天王。甚深光音天王。無垢稱光明天王。最勝淨光天王。如是等而為上首。其數無量。皆住廣大寂靜喜樂無礙法門。】

  這一段是說「光音天」,色界二禪,大梵是初禪,光音是二禪。二禪也有三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,有這三天。在這個地方,這個族群代表七地菩薩,遠行地。第一句標類列數,數是無量,類是光音天王這一類別。從數量上來看,我們就曉得這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一會,華嚴法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族群大集會。二禪為什麼稱光音?《大智度論》給我們說,第二禪通名光音,天人說話的時候口裡面出清淨光明,所以稱為「光音」。也有經典裡面講,這一層天已經不需要用言語來溝通,他們彼此要溝通意見口裡面放光,對方一看光的顏色就懂得他的意思,這的確很好,省了很多麻煩。我們有意思彼此交換,講了好半天也未必能講清楚,也許別人還把意思聽錯,會錯意思,常常有的事情;他們不需要這麼麻煩,一放光都知道了,這倒是個好辦法。實在講我們世間也懂這個道理,你要覺得光會說話很奇怪,其實一點都不奇怪,你們每天從馬路上走過來,過十字路口的時候,有沒有人給你講話?放光,綠的光一放,你就曉得你很安全走過來,紅的光一放你就曉得不能走了;不需要講話,放光就可以了。

  我們現在用光代替音還真的不容易,我們的心很粗,思想沒有那麼精細。二禪天人心就相當定,禪定功夫很深,心地非常清淨,心思非常細密,微微的所感,意思就能夠通達明瞭,不需要這樣繁瑣的言語。所以到光音天,你還要用言語跟他說話,他覺得你很討厭,你怎麼這麼囉嗦?那邊的天人不用言語,用光來代替言語,稱之為光音天。《瑜伽論》說他們叫「極光淨」,意思說清淨光明遍照自他,光裡面充滿智慧,充滿福德,稱之為光音。名號裡有這麼幾個意思,可是我們在經上最常看到、最常聽到,是以光代表言語,用得比較多。十個名號裡面也是表法,顯示七地菩薩的德行、智慧德行。

  第一尊,『所謂可愛樂光明天王』。梵天以上,也就是我們講色界天,欲界天裡面光就比較少,為什麼?欲是煩惱、是障礙,所以光透不出來。到色界天人都有光,為什麼?他欲離了。諸位要知道,離欲,並不是將這些五欲六塵從根拔除,不是,根還在,佛法裡面講他離欲是石頭壓草,沒有除根;如果除根,他就不在色界天;要是連根拔除的話,他就超越六道,他入四聖法界。他是禪定功深,把煩惱習氣伏住,這是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。他有很深的定力,伏煩惱的時間很長,雖有煩惱決定不起現行,所以他身上有光,他放光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能夠體會到,世間有一些我們現在稱他叫特異功能,這些特異功能的人,他們看人比我們看得清楚,最低限度他能夠辨別這個人是善是惡,有沒有智慧,有沒有福報,至少他能看得出來。為什麼?煩惱多的人,妄想分別重的人,這個人身體是黑暗的;煩惱輕的人,智慧大的人,他的身體是透明的,這個能看得出來。我們也就能證實,色界天人身體是透明的,所以他放光。

  第一尊『可愛樂光明天王』,光明,實在講無論是六道在哪一道的眾生沒有不歡喜的,清淨光明人人能夠歡喜。這裡加上「可愛樂」,這個字讀去聲,樂是愛好、樂好。這是在二禪裡面講的,我們知道可愛樂的光明是從禪定裡面生出來的,佛法的修學大家都曉得,禪定是樞紐、是關鍵,佛家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任何宗派法門,它的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三學。方法門徑雖然多,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只是方法門徑不相同,修的是什麼?都是戒定慧。如果這個方法、這個門徑與戒定慧不相應,那就不是佛法,就叫魔外;如果這個方法與戒定慧相應,都叫佛法,所以戒定慧三學是總綱領,叫做三無漏學。禪定,在我們淨宗稱它作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,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裡面就是「清淨平等」,清淨平等是定。如果我們把它配在三學上來說,行!清淨配戒學,平等配定學,覺配慧學,也能講得通。我們要修學,你就要曉得清淨是基礎,要想清淨心現前,必須遠離一切污染。什麼是污染?執著就是污染。頭一樁事情人我是非,你有人我是非,你的心怎麼會清淨?你還有貪瞋痴慢,你怎麼能夠清淨?這樣我們才知道修行從哪裡下手?從清淨心下手。如果我們不能夠將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這些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;人我是非是錯誤的見解,貪瞋痴慢是錯誤的思想,放下,捨棄,清淨心就現前。你這個心,實在講你能放下一分,你得一分清淨,開一分智慧;你能放下兩分,你得兩分清淨,開兩分智慧;不是說統統都放下才開智慧,不是的,佛法修學的效果非常現實、非常明顯。你要想開智慧,你不肯放下,智慧是決定沒有法子開出來的;智慧是本有的,這個東西障礙智慧,去了障礙,智慧自然現前,自然就放光;用不著自己刻意去放光,刻意放不了光,只是認真去斷煩惱就行了。

  這是我們懂得怎麼修行法,說得簡單,做有困難,正是世間諺語常講「好事多磨」,磨是魔障。魔障是什麼?煩惱習氣這是魔障。這個魔障求佛菩薩保佑也沒用處,求佛菩薩加持也沒用處,一定要自己發狠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。念佛堂開辦到現在,我相信許多同學多少都有一點心得,最低限度你們已經體會到可以克服睡眠,克服懈怠懶散。當初,初進念佛堂沒有信心,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怕受不了,四十八小時、三十六小時,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;可是念了幾次,也行,也能熬過。念下來之後,不但不疲倦還精神飽滿,談笑風生,這就說明你克服了難關;財色名食睡,睡你能克服,其他的也要照樣克服。實在講克服並不難,只要把念頭一轉,轉在佛法上,不要去想這些東西;如果你一想,我好多個鐘點沒睡覺,疲倦了,馬上就疲倦,精神就沒有了。為什麼?佛說過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想睏,瞌睡就來了;如果想到佛,想到這些菩薩,他們沒有睡眠。不但沒有睡眠,他們也沒有飲食,禪悅為食,所以色界天人用什麼來養自己的色身?歡喜。我們世間人所謂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人要遇到很歡喜、很高興的事情,吃東西忘掉,睡覺也忘掉,他也可以不眠,可以不睡,歡喜是很好的營養。我們世間人懂得,沒試驗過,沒認真去做。色界天人他入了這個境界,欲界天還有飲食,欲界有六層天,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也就是愈少,到色界天完全不需要,五欲他都離開了,就是財色名食睡,這五樣東西色界天人都沒有。色界天人沒有飲食,也沒有睡眠,統統能克服,所以他的身相光明可愛,永遠看不厭;「可愛樂」是看不厭,相好莊嚴。這是第一尊天王教導我們的,我們讀了之後很羨慕,但是要發心學習,對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滿,對我們的修行幫助就更大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