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九卷)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12-017-0109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六面第六行,從第三首偈看起:

  【無量劫海修方便。普淨十方諸國土。法界如如常不動。寂靜德天之所悟。】

  這首頌是寂靜德天王的讚頌。在前面長行文,我們看到他所得的法門是「普嚴淨一切佛境界大方便」,著重在大方便,所以讚頌裡面說,『無量劫海修方便』,「方便」兩個字含義是無盡的深廣。同修們都熟悉,佛家常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慈悲是發心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清淨平等無盡的愛心,關懷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;方便就是愛心幫助的落實。眾生族類不相同,在佛法裡面講大類是說十法界,細說族類無量無邊,稱說不盡。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習氣不相同,嗜欲不相同,造業不相同,決定不能用一個方法去度一切眾生,沒這個道理,所以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,一定要現種種身。大家都曉得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三十二是講大類,每一類裡面還有小差別,真正是無量無邊的應化身,所謂是隨類化身;「類」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族類、社團,必須與眾生現同類身,才能夠隨機說法,這種種的示現、說法都叫做方便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示現應身,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種種示現都叫方便。

  佛法傳到中國,這兩千年來,諸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的事跡很多,史書上所記載的極少數,所謂是暴露了身分;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以上,我們可以講百分之九十九不暴露身分,我們世間人不認識、不知道。暴露身分是極少數,眾所周知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應化來的,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應化來的,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應化來的,傅大士居士也是彌勒菩薩應化來的,也有人說天台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應化來的,所以暴露身分的人很少。近代印光大師,有人說他是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,極其少數暴露身分,沒有暴露身分的人太多了。這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,諸佛菩薩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這兩句話就是我們今天講感應。眾生起心動念這是有感,諸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的原理、感應的事相,前面都曾經跟諸位詳細報告過,這都是事實,絕不是虛妄的。

  佛家講智慧,智慧有兩種:有實智、有權智;實智就是大慈大悲,權智是善巧方便。過去的人多半接受過聖賢的教化,明瞭禮義,近代民國以來,我們將古聖先賢的教誨捨棄,看到西方這些國家強盛,我們一昧向他們學習,把自己的東西捨棄,造成我們這個國家近代遭遇到這樣大的災患。佛家講眾生心裡的感應,現代人不知道禮義,不能夠辨別真妄,不能辨別善惡,不能辨別好醜,這是經論裡常講「愚昧」,愚昧,往往不知不覺就造作罪業,損人害己。他為什麼要做?無知,愚昧就是無知。實在說,能不能怪他?不能。《無量壽經》上佛說得很清楚,沒有人教導他,不可以責怪他,只能夠憐憫他;把好人當作壞人,把壞人當作好人,把善事當作惡事,把惡事當作善事,顛倒錯亂,才有這些天災人禍。

  講經說法是什麼?這是亡羊補牢,不得已的補習教育。以前沒學過,現在佛在經教上來教導我們,這些東西本來都是在童年時代要學習、要扎根,我們到中年、到老年才接觸到,所以我說是補習教育。我們天天聽經、天天聞法、天天讀誦、天天念佛,有沒有收到效果?不能說沒有,少數人,不是多數人,多數人依舊愚昧,依舊被煩惱所轉。你那個自私自利的念頭、損人利己的念頭沒有消失,沒有轉變過來,你天天在學習,甚至於你還會說,說得天花亂墜,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,不起作用。現前不能消除業障,往後不能避免三途,你這個佛法叫白學,你的修持叫白修。真正修學佛法要從心理上起一個大幅度的轉變,轉邪知見為正知見,轉痴迷為覺悟,轉惡念為善意,這才有效果,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你要認識方便,要懂得方便,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是大劫難要來臨的前夕,所以我們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反常的現象。

  《左傳》上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人棄常則妖興」,什麼是常?仁義禮智信是常,現在誰講?這五個字都拋棄不講了,不講這個社會變成什麼?妖魔鬼怪。我們在這個講堂還算不錯,大家都是佛子,睜開眼睛看看大家還像佛菩薩的模樣。你走出居士林,大馬路上走走看看,都是些妖魔鬼怪的形象。這是值得我們警惕,值得我們警覺,不是好現象,後面一定有大劫難隨之而來,我們覺悟的人,加緊念佛。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召集學生,給學生做最後的交代,他說「這個世界亂了,諸佛菩薩、神仙降臨也救不了,唯一一條生路是念佛求生淨土」,這是老居士最後的遺言,真誠痛切的教導我們。我們今天在此地開講堂、開念佛堂,提供場所供給同修們一起來學習、一起來念佛,這是方便法門,這種方便法門,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得來不容易。支撐這個局面,我們下面還要發展彌陀村、佛學院,有幾位同修心裡明白,得力於幾位菩薩在支持,真正的菩薩。所以道場是諸佛菩薩建立的,諸佛菩薩不是偏愛這邊的眾生,而是這邊一些眾生根熟了,感應諸佛菩薩在這個地方,在這個時節因緣出現,我們幸逢其會,這是無量劫來稀有的因緣。

  聽經、讀經、研教,要善聽善學,要真正能體會經典裡面的義趣,《金剛經》上世尊教我們「深解義趣」。我們何以不能夠深解,不能體會?是自己心裡面有障礙。障礙是什麼?總而言之,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,這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自己錯誤的看法想法,如果不能捨棄,不能恢復清淨心、真誠心,我們讀經、聽經不能契入,入不了佛菩薩的境界;我們念佛不能得一心,不但是一心得不到,功夫成片都得不到。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深深反省、要覺悟,要把這個毛病找出來,把這個病根消除,我們就能得到聞法、念佛真正的效果,真實的功德利益。修行要發長遠心,決定不可以退心。菩薩在此地所說,「無量劫海修方便」,這個方便,八萬四千行門都稱之為方便門,念佛法門是大方便門。世間的事都不是很容易成就,都不是短時間成就,何況成佛度眾生的大事業?一定要有這個心量,「無量劫海修方便」。

  我們發心,我們努力,孜孜不厭倦的在工作,為的是什麼?底下講『普淨十方諸國土』。我們要看清楚,他不是為一方,不是為一個地區。有很多外地同修到此地來共修,看到這個道場的莊嚴殊勝,來跟我說:我們回去也想照這個方式來建立;他來問我,要我幫助他。我搖搖頭,我說:不可能。他說:為什麼不可能?我說:你有土地,你有金錢,你也有許多大眾,你那個地方沒有菩薩、沒有佛,所以你搞不成功。為什麼佛菩薩不到那裡去?你的心不真不誠,你不能感動佛菩薩到你那裡去,道理在此地。何以說你的心不誠不真?你還有私心。什麼私心?要在我這個地方建道場;人家是十方國土建道場,這點心你就差得太遠了。此地道場為什麼佛菩薩來?這個道場是「普淨十方諸國土」。

  我在講經曾經講過,你把你的道場看作是你的家,你這個地區,你的家、你的地區,外人不會來,佛菩薩他方世界,他怎麼會來?你說「我這個道場是為全國建的」,外國人不來;你說「我為全世界建立」,外星人不來;你說「我是為娑婆世界建的」,這個大,他方諸佛菩薩不來。你們想想看,這個道場這裡幾個是菩薩,不是假的是真的。我們發心,這個念佛堂、彌陀村、佛學院,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而建立的,所以一切諸佛菩薩都要來。為什麼?是他的事情。你沒有這麼大的心量,佛家常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沒有這個心量,怎麼能感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?這裡頭有個道理。不是諸佛菩薩偏愛這個地方,不是,他要看看你道場是什麼性質,他能不能進來,有沒有進來的必要?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你回去可不可以建?能建,只要你發真誠的大慈悲心,你建立道場不拘大小,人眾不拘多少,三個人、五個人共修,如果你是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諸佛菩薩也在這個道場跟你們共修。沒有這一分的真誠,沒有真平等,沒有真慈悲,那你做的是眾生法界,你做起來當然就有困難。

  在現在這個時代,千百年來一切眾生造作的罪業,這個世紀末要算總帳,所以說有大災難發生,算總帳。一年臘月三十算總帳,現在是一千年;一千年,今年你們看看,一九九九年要算總帳了。許多人都是這麼說,可不可以相信?我們學佛的人相信,憑什麼相信?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大家都想這樁事情,沒事也想出來了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在此地建立道場,改變我們的思想,讓我們不要去想災,不要去想難,天天想阿彌陀佛,天天想大慈大悲,天天想清淨平等,這樣才能夠化解災難;縱然不能將災難完全消除,我們深深相信,有理由相信,災難會減輕,災難的時間會縮短,我們有理由相信。甚至於我們自己修行,是不是為自己?不是。為誰修行的?為十方一切苦難眾生;十方還要加上諸佛國土才明顯,否則的話雖然說十方,範圍還是不太大;說諸佛國土,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為虛空法界一切六道十界眾生而修行的,不是為自己。我們的生活,生活也是為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而活著,不為這個沒有活著的必要,你活著幹什麼?這才是真正覺悟了。

  世出世間法無不是好事多磨,世尊當年在世,魔王波旬天天圍繞著釋迦牟尼佛,時時刻刻找麻煩,在挑剔,傳播謠言,製造是非,破壞佛法。其實他不能破壞釋迦牟尼佛的佛法,破壞信眾的信心,破壞信眾的願心,破壞眾生的修行證果。魔能夠做得到的是破壞一切眾生,不能破壞佛菩薩,何以故?底下說『法界如如常不動』,諸佛菩薩常住法界,魔怎麼能轉得動?大家想想,諸佛菩薩是心包太虛,魔對他無可奈何。魔對什麼人能產生效果?對凡夫小心量,心量愈小魔就愈容易控制,愈容易破壞;對於心量大的,他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我們如果在世法佛法裡面,要能夠避免一切魔障,最好的方法就是心量拓開,我能夠包容他,不要讓他包容我,我就不受其害了。魔來障道,他也很可憐,他愚痴、愚昧無知,他才幹這個傻事情。你要問他,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?為了自己的利益,所以來障道。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利益?適得其反,他沒得到利益,得到大禍臨頭,他所造的是五逆十惡的罪業,這一個報身結束之後,沒有不墮阿鼻地獄的。這些事實真相,我們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

  什麼是真正的利益?佛菩薩所做的,佛菩薩教導我們的,是真實利益。佛弟子要發心學佛菩薩,佛菩薩慈悲方便,念念與法界相應,法界就是自性,法界就是法身,法身就是虛空法界,法身就是一切眾生,念念相應,所以魔不能動。他的心是如如不動,這才能夠住持佛法,成就眾生。天王在這個讚頌裡面,我們應當要學習,就是要有恆心,有長遠心,修學種種法門。換句話說,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面對一切人事物,我們有智慧、有善巧方便,我們的目的是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。迴向偈上天天念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國土」,「普淨十方諸國土」就是莊嚴佛國土,我們天天嘴皮上念,心裡完全不是這麼回事。所以自己要冷靜的去想想,如果心跟口不一樣,我念這個迴向偈就是打妄語,說得很好聽,「莊嚴佛國土,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,可是自己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跟這個話是完全相違背,那不念一遍打一次妄語?還說自己有功德。

  這是寂靜德天王他悟入,他是從這個法門悟入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同修當中有不少發大心,大心雖發,禁不起考驗,遇到挫折、遇到障礙退心。這首偈好好念念,保持我們信願不要退失,你會退心就是因為你做不到如如常不動,你不能與法界相應,你做不到如如常不動,所以你才容易退心。菩薩為一切眾生的利益,為消除一切眾生的災難,所作所為確實有一些是世間人不能理解,也無需要跟他解說,說老實話他也無需要知道,任他毀謗、任他陷害、任他破壞,我們決定如如不動,完成這個事業,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。決定不可以上魔的當、中魔的計,那就錯了;我們自己的悲願失掉,眾生苦難加重,魔也很可憐,魔要墮阿鼻地獄。如果我們有智慧、有毅力、有決心,不受他的障難,我們的事情還是會做得圓圓滿滿,眾生得福,魔的罪過也減輕,魔墮地獄不會墮阿鼻地獄,這才是大慈大悲,救眾生也救妖魔鬼怪。再看底下這一首,這是第四首偈:

  【眾生愚痴所覆障。盲暗恆居生死中。如來示以清淨道。此須彌音之解脫。】

  須彌音天王所得的法門,是「隨諸眾生永流轉生死海」,他的法門前面曾經跟諸位詳細報告過。這個讚頌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,為什麼?他說『眾生』,正是說我們。『生死中』就是六道輪迴,我們在講席當中說得太多,說一千次、說一萬次、說十萬次不算多,為什麼?你沒有覺悟過來,沒有醒悟過來還要說。眾生為什麼永遠流轉在六道輪迴?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,只要是在六道的眾生,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;如果我們了解這個事實,才曉得這樁事情可怕。我們知道天人的壽命最長,非想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大劫,我們聽到這是天文數字,這麼長的壽。可是他要跟阿鼻地獄、無間地獄相比,他的壽命就太短了。諸位都念過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《地藏經》上講地獄的壽命是無數劫,他才八萬劫,八萬跟無數怎麼能比?這麼一看我們才曉得,人天壽命都短促,八萬大劫也不長。

  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壽命就長了,也許你不相信,畜生有的壽命很短。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,經典上有記載,地點是在祇樹給孤獨園,佛看到地上一窩螞蟻走來走去,看到好笑,隨侍的這些學生、弟子們,看到佛笑螞蟻,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笑螞蟻?佛就說:這一窩螞蟻,七尊佛過世,牠還是在螞蟻身,沒有脫離螞蟻身。螞蟻是不是有這麼長的壽命?不是的,死了以後還在這個窩裡作螞蟻。如果我們說一尊佛出世是三大阿僧祇劫,那至少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,牠還脫離不了螞蟻身,你才想想畜生道墮落進去容易,出來就太難了。牠為什麼不能轉成別的身相?愚痴,妄想分別執著,執著那個身就是牠自己,不能脫離。

  為什麼須陀洹稱為聖人?稱為入流。入流什麼意思?入聖人之流,不是凡夫,須陀洹沒離開六道,決定不墮三途,我們佛法講三不退是位不退。你要問他,什麼理由位不退?須陀洹破身見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,這一點就不是凡夫能做到的。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都做不到,他覺悟了,身不是自己,這是在佛法裡面得的真正是小果,我們連這一點都不如他。菩薩果報就殊勝,菩薩不會認為這個身是自己,什麼身是自己?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,菩薩肯定是這樣的認知。虛空法界是自己,自己這個身體,我常比喻說,好像我們身體裡一個細胞而已,不會把細胞看成自己,這是他覺悟,他所以能夠脫離六道,能夠脫離十法界,就是這一個認知,就是這一個覺悟。

  六道裡面的眾生可憐、愚痴,『愚痴所覆障』,「覆」是覆蓋,「障」是障礙,覆蓋了你的智慧,障礙了你的德相,使你的自性不能現前,使你的法身不能證得。自性、法身從來沒有離開我們,為什麼?自性跟法身就是虛空法界,你什麼時候離開虛空法界過?六道在這裡面,十法界也在裡面,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在這裡頭,心包太虛。我們說心量,量是心的本能,本來就是包虛空、包法界,現在我們心量變得這麼小,起心動念都想著自己,這怎麼得了?這就是「愚痴所覆障」,你不能見性,你不能證得法身,你愚昧無知。

  『盲暗恆居生死中』,「盲暗」是比喻,盲是沒有慧眼,見不到心性。說心性,也許有一些同修,初學佛不能夠明瞭這裡面的意思,我們換句話說,不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個說法你比較好懂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講的「諸法實相」,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認識,這就是「盲」;你不能體會、不能明白,這是「暗」,暗就是無明、無知。因為這個緣故,你才「恆居生死中」,生死是指六道輪迴;「恆」是永遠在搞六道輪迴。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分身現形,慈悲教誨,你聽不進去,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,不肯修學。但是佛菩薩捨不捨棄你?不捨棄,這叫慈悲到了極處,叫大慈大悲。佛菩薩很有耐心,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在教誨我們。

  『如來示以清淨道』,清淨是對染污而說,這個意思就很深很廣了。我們身心不但現在受種種的污染,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種子都是污染。現代人我們講起污染印象會很深刻,這幾天聽說印尼那邊又有森林大火,新加坡的天空也顯得不正常,煙霧濛濛,空氣污染,環境污染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,我們居住這個世間是「五濁惡世」,濁就是染污,惡就是造作惡業。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,常常去觀察,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是不是與十惡相應?你不能反省,不能夠檢點,不能改過,你就沒有修行,你每天讀經、念佛、聞法都是白幹了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跟十惡業相應,你還是在造業,你還是在接受嚴重的污染;內煩惱習氣污染,外面是非人我、五欲六塵的污染,你還會有出頭的日子嗎?你自己一定要覺悟,你來生到哪裡去?到地獄去!這個話說得雖然不好聽,是事實,你與惡相應。果然我們的身真正能做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口真正可以做到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意離開貪、瞋、痴,你能夠與十善業道相應,你就不會墮三途,你能夠保住人天身。縱然保住了,你要覺悟,是一時僥倖,再一生能不能保持?靠不住了。不可能有個人永遠保持人天身分而不落惡道,沒聽說過。所以只要是在六道,佛講的話沒錯,三途是你的故鄉,是你的老家,人天兩道是出外旅遊觀光,時間少,幾天就又回家去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諸佛菩薩慈悲給我們示現清淨道,這裡頭為我們點醒,清淨心可貴。離開一切污染,清淨了;離開一切分別,平等了。清淨是菩薩道,菩薩在世間現身說法,修一切種種善巧方便,積無量無邊的功德,佛菩薩不享受。給諸位說,我們說佛菩薩不享受福德是對凡夫說的。我們凡夫看到佛菩薩生活過得那麼苦,釋迦牟尼佛在世他的財產是三衣一缽,晚上睡覺樹下一宿,白天吃飯到外面托缽,貧賤到這種地步,我們凡夫看到很可憐!其實世尊是福慧二足尊,他怎麼不享福?他智慧圓滿,福報也圓滿,他那種行持是福報圓滿之相,我們看不出來。誰能看得出來?經上告訴我們,淨居天人看出來。淨居天人不是凡人,淨居天是第四禪五不還天,他們看出來,佛這種生活是大福報。可是我們世間人看到,那是貧窮苦到極處,哪裡是大福報?

  我們今天所謂是福報,一定是物質生活非常豐足。諸佛菩薩那種生活,他物質生活豐足,穿得暖、吃得飽,無憂無慮,無牽無掛,我們世間哪個人能比得上他?你們要享受五欲六塵,你想想看你付出的代價有多少?你心裡有憂慮、有牽掛,你付出的代價。兩樣一比較,得不償失,你沒有福報。佛菩薩示現三衣一缽,你想想看,那是真正的福報,他每天穿得暖、吃得飽,身沒有事,心沒有事,大福報!誰能跟他相比?你要不細細去觀察,細心去體會,你不會發現,你看不出諸佛菩薩那種大的福報。我們粗心大意看錯了,所謂是我們認假不認真,那是真的福報,那是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方式,我們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,我們認假不認真。你要不是細心去觀察,細心去體會,你怎麼會明瞭,你怎麼會懂得那個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美滿、真實、真善美慧的生活。佛不但教導我們,現身說法,做出模樣來給我們看。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。隨緣,如果有機緣,要盡心盡力普淨十方國土;緣不成熟,慢慢等待,不著急。這正是儒家所說,「進則兼善天下,退則獨善其身」,進退是緣;有緣我們要奉獻自己,也就是有這個機會,要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;沒有這個機會,老實念佛,獨善其身。並不是說我想過獨善其身的生活,你「想」不行,有沒有緣?你要想怎樣,你是攀緣,你不是隨緣了。普賢菩薩教給我們,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就是教我們過自在隨緣的生活,這裡頭沒有自己的意思。祖師大德當中有不少佛菩薩示現,做樣子給我們看;沒有緣的時候他住山、住茅蓬閉關靜修;機緣成熟的時候,他一定下山教化眾生,不辭辛勞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不了解這個道理。剛剛出家沒多久,有一個居士有一個別墅在山上沒人住,二戰期間的時候他們逃警報,逃避轟炸,在山上做了個別墅,日本式的房子;告訴我,我可以到那邊去靜修,去住山靜修。住茅蓬閉關,那不是很好嗎?很自在。我把這個事情向李老師報告,現在有這麼一個緣分,我可不可以到那裡去靜修?李老師把我罵了一頓。他告訴我:趙州八十猶行腳,你有什麼資格住山?我不懂這個意思。趙州和尚沒有明心見性,八十歲了還要到處參訪、到處學習,尋師訪道;意思是你沒有明心見性,你沒有開悟,你要到處學習,怎麼可以關著門,自己在家裡閉門造車?我才明白老師的話,才知道原來住茅蓬閉關是要有條件。什麼條件?自己已經完成,已經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了。雖然成佛,度化眾生的機緣沒成熟,沒有人來請你,這個時候閉關住山,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等到人來叩關,等到人來請你下山弘法,是這麼個事情,這才搞清楚。住茅蓬閉關不是輕易,自己茅塞沒有開的時候,一定要到處參學。老師教我這樁事情,我才恍然大悟,以後再不敢說這個話了。他說另外一種人也可以閉關,什麼人?名氣太大,知名度太高,一天到晚有人來拜訪你,搞得你自己沒有法子用功,這個可以閉關,那是謝客。李老師說:你現前兩個條件都沒有,你有什麼資格去住茅蓬?真正善知識教導我們句句都是真實話。我們用什麼方法參學?講台上就是參學,跟諸位同修一起在學習。我們只要真心的學習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心來學習,就得三寶加持。所以「如來示以清淨道」,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感觸到,只要你有清淨心,你就能感覺到佛在加持你,佛菩薩在幫助你;心不清淨,妄想雜念太多,昏沉太重,這是自己有障礙,佛菩薩雖然慈悲也加不上。加不上是自己有障礙障住,不是佛菩薩不慈悲,不是佛菩薩有偏心。

  以上是須彌音天王以這個法門修學而得解脫,這個法門,我們知道這些天王不是凡夫,都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的。他們能夠示現在六道之中,在人道示現人身,在畜生道示現畜生身,在餓鬼道示現餓鬼身,度脫教化這些苦難的眾生,所以不是凡夫。華嚴會上所有一切族類,這些大眾,都是諸佛如來,都是法身大士。他們示現的身分,顯示他們常常應化在九法界,特別是在六道,六道眾生太苦,佛菩薩的悲心特別重。我們要學佛菩薩就在這個地方學,愈是苦難多的地方,我們有這個機緣,不應該推託責任,不畏懼苦難,堅定信心,把自己的工作做好。這個工作決定是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,怎麼可以推託?底下第五首:

  【諸佛所行無上道。一切眾生莫能測。示以種種方便門。淨眼諦觀能悉了。】

  這是淨念眼天王的讚頌。他所得的法門,「得」就是我們平常講得道,他是用什麼方法得道的?他是「憶念如來調伏眾生行」。這句話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,就是他憶念佛陀怎樣教化眾生,收到教學殊勝的成果,這個憶念好。說到這個問題,這裡頭最殊勝的,他只是給我們講了個原則、講了個綱領,沒有指定是哪個法門,剋實而論,淨宗法門是第一殊勝。一切諸佛都勸眾生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所以淨宗稱為第一法門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,它簡單容易穩當而又快速,只要我們常常憶佛念佛。憶是想,怎樣想佛?我勸同修們學佛第一步要把《無量壽經》念熟,你要不念熟,你就沒有辦法憶佛了。憶佛,常常想佛在經中的教誨,特別是我們在生活工作應酬之中,面對著一切人事物,我們起心動念,我們要想怎樣做,你立刻就想到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。你的經教不熟,你怎麼能提得起來?念熟的作用在此地。我的思想,我想說話,我想做什麼事情,想一想佛在經上准不准許我這麼做?佛教給我們要做的,我們認真努力做;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決定不能做;常常想到這樁事情,這叫憶佛念佛,這叫如教修行,我們總要懂這個道理。

  『諸佛所行無上道』,佛所行的都是無上道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門門都是無上道。無上道不是指特別一門,如果指特別一門,法門就有差別了。佛在《金剛般若經》上給我們講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所以此地講「所行無上道」是指一切法門。布施是無上道,持戒是無上道,忍辱是無上道;六度萬行,行行皆是無上道。宗門裡面說,穿衣是無上道,吃飯是無上道,趙州和尚叫你「喫茶去」也是無上道,你會麼?會了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;不會,不得其門而入。「一切眾生莫能測」,眾生不知道,不曉得諸佛如來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皆是無上道。什麼原因?為什麼說它是無上道?我們在這個講席裡面說得很多。在古時候古來大德一般都不肯說,我跟諸位報告過,為什麼古德不肯說?古德慈悲,說出來怕把你的悟門堵死了,不忍心說;希望你能夠悟入,你自己能夠開悟、覺悟。

  我現在沒慈悲心,我給你們說出來,為什麼說出來?看看大家一輩子也不會開悟,那就算了,說出來算了。可是說出來之後,你要去求證,證實認知那是自己的,你才能得受用,否則的話你不得受用。我這些話說了,這一句還用不用解釋?實在講還是要解釋;我看看你們大家的表情,還是需要解釋。這個道理就是他念念與法性相應,法性是無上道。在《華嚴經》上也說是與法身相應,念念與法身相應,點點滴滴都相應,所以它是無上道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與心性相應就是無上道。穿衣與心性相應,吃飯與心性相應,喝茶也與心性相應,舉手起步沒有一法不與自性相應,無上道。

  『一切眾生莫能測』,「測」是測度思量;沒有辦法推測,沒有辦法去思量。所以佛的境界,經論上總而言之說了一句叫「不可思議」,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思是思想,議是討論,一落到思議就落到第二義,就不相應,所以真的是不可思議。這句話是個雙關語,對於已經開悟的人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莫能測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切眾生;如來境界,等覺菩薩也搞不清楚,這是一個意思。另外一個意思對我們凡夫,我們凡夫迷惑顛倒,諸佛菩薩之所行,我們完全不覺不知。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覺察,不能夠證知?我們起心動念,是念念行行跟煩惱相應,不是跟法性相應。

  前幾天老法師在這裡講《楞嚴經》,很有味道!什麼叫跟法性相應?經上給我們舉了個例子:見性,跟見性相應就是跟自性相應,就是跟法身相應,那就是無上道。如果我們用見性見外面所有一切色,那就不叫色塵,叫色性,「性成無上道」。見性是清淨的,見性是平等的,所以見外面的色性,外面色性也是清淨平等,那就叫所行無上道。我們今天用什麼見?用眼識,眼識見外面是什麼東西?色塵。眼識不清淨,色塵是污染。這就是你會不會用心,你會不會用功?會用功的人用六根根性,接觸外面是六種塵性,不叫塵性了,眼見的是色性,耳聞的是聲性,叫明心見性。我們不會用,眼識見色塵,這個好看、那個不好看,這個中意、那個不中意,全搞錯了;耳聽的聲塵,耳識對聲塵,乃至於意識對法塵。這是一切眾生莫能測,所以這句話是雙關語。

  可是佛畢竟是大慈大悲,他的智慧圓滿,方法巧妙極了,就是善巧方便。『示以種種方便門』,佛以種種方便的門徑幫助我們,使我們能夠理解諸佛所行的無上道,使我們也能夠契入諸佛所行的無上道。淨念眼天王就是諦觀這個法門,他見性了,他證道了,我們也要學習。清涼大師在這一首偈裡面,他解得很好,他說第一句高,第二句「一切眾生莫能測」是佛境界深,第三句「示以種種方便門」是廣。清涼大師純粹從如來德行上說的,德高、德深、德廣,符合菩薩讚頌的意思。我們所說的,是落實在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當中,應當怎樣來學習,也不違背菩薩讚佛的德義,這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習。正如交光大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裡面所提倡的,「捨識用根」,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,如何保持第一念,第一念是性見,第二念就變成識。佛菩薩的本事就是永遠住第一念,不會變第二念;我們凡夫善變,變得很快,第一念是真心,第二念就是妄心,第三念就更不得了,愈迷愈深;諸佛菩薩的高明處,他不迷。怎樣下手,怎樣才做得有效果?唯一的方法要把心量擴大,起心動念念眾生;心裡面只要有想,想眾生的福德因緣,不要想自己;念念利益廣大的眾生,而且心量一定是包虛空法界,這個樣子就相應了。請看下面一首,第六偈:

  【如來恆以總持門。譬如剎海微塵數。示教眾生遍一切。普照天王此能入。】

  這是可愛樂普照天王的讚頌。前面兩句就是普門陀羅尼的意思,因為他所得的法是「普門陀羅尼海所流出解脫門」,他的讚頌必定與他自己所學的法門相應。第三句正是陀羅尼所流出來的。第一句『恆以總持門』,總持就是陀羅尼,普門陀羅尼,他所得的法叫普門陀羅尼;「恆以」,永遠掌握到這個原則。『譬如剎海微塵數』,總持是綱,「剎海」是目,掌握了菩薩修學大總持法門。到底哪一個法門才是真正的總持法門?這個沒有定法。如果要有個定法,法門就不平等,不平等就不稱性。諸位要曉得,自性是平等的,自性裡面沒有高下。法門稱性,哪有不平等的道理?所以說一個法門是總持,這個一不是專一,不是獨一,是任一。我們在《華嚴》裡面看到,十玄裡面講,我們舉這一個例子說,「主伴圓融」,誰是主?誰是伴?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。譬如我們以人來說,釋迦牟尼佛為主,諸佛如來就是伴。就好比講堂,釋迦牟尼佛升座講經,諸佛如來都坐在底下聽;毘盧遮那作主,釋迦牟尼佛就是伴。所以個個都是主,個個都是伴,這才平等,不是作主獨一那個人作主,沒有這個道理。在佛法裡人人做得了主,人人都是伴,主伴圓融。人如是,法也如是。我們今天在此地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主,一切經都是伴,都是《華嚴》的輔助。如果我們講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為主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是伴,顯示出法門平等,法法皆可以作主,法法皆是作伴,這是真平等。佛法裡講「一」決不是獨一,決不是專一,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。所以才說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這話才講得通。

  《華嚴》到最後結歸到淨土,文殊、普賢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給我們做榜樣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是個什麼意思?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讚頌阿彌陀佛,說阿彌陀佛是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。我們曉得,釋迦牟尼佛讚歎,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;這樣一說,阿彌陀佛確實是諸佛如來當中第一。阿彌陀佛是誰?每一尊諸佛如來都叫做阿彌陀佛,這個意思你能懂嗎?阿彌陀佛這是一句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諸位想想,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光、無量壽?你們諸位大眾現在在此地才開始學,將來你們成了佛之後,個個人也都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這樣一說來,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德號,不是專指一個人。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,真正的意思是讚歎這個法門,彌陀法門。彌陀法門特殊在哪裡?「憶佛念佛」,直接教導你一個成佛的方法。《華嚴》上跟我們講的理論,法界從哪裡來的?宇宙從哪裡來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把這個問題答案說出來,是心所現的、識所變的。又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現。什麼叫唯識所現?就是從心想生,心想是識。本這個原理,你心裡想佛你就現佛,想菩薩你就現菩薩,這是把佛法無量無邊法門,修學的大總持法門教給我們。想什麼現什麼,那你為什麼不想佛?念佛法門就是依據這個道理,根據這個原理來說的。

  一切眾生想什麼?想名聞利養,想五欲六塵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變現什麼東西?變現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佛給我們說,三惡道的業因當然很複雜,在複雜的因素裡面總有最主要的一個因素,主要的因素是貪瞋痴。餓鬼貪心重,天天起心動念想貪:貪名、貪財、貪色,只要是個貪,你是想鬼道,你將來就會變成鬼;貪心重的人鬼頭鬼腦,他將來就會變餓鬼去了。好,我不貪五欲六塵,不貪財色名食睡,學了佛法,貪佛法,貪佛法還要到鬼道裡面去;不是說你貪心換對象,是要把貪心斷掉,你才不落鬼道。鬼裡面也有很享福的鬼,你貪佛法可能是變個有福報的鬼,你貪別的世間法,大概就變餓鬼,鬼種類很多不一樣,佛法也不可以貪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不可以貪。瞋恚心墮地獄,愚痴變畜生,豈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嗎?你懂得這個道理,為什麼不一天到晚想佛?

  念佛堂剛剛建立的時候,念佛堂裡柱子很多,李居士那時候給我商量,要我寫對聯,寫字掛在上面。我一想不對勁,為什麼?寫的那些字,你們念佛繞佛的時候都起心動念,把你們的功夫全都破壞,那怎麼可以?所以以後我一想想,全部掛阿彌陀佛的佛像,叫你怎麼轉到哪裡,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,絕不會動一個錯念頭,這就對了。所以念佛堂裡不可以有另外的字樣,看到會叫念佛的人起分別心,只有一尊佛像。而且一尊佛像用一個模式來做,不要說好多種不同的佛像,看到這個好,看到那個又起分別心,又把你的功夫破壞掉。念念為大家想,希望大家能夠得清淨心,能夠得平等心,一心稱念,你容易成就。我們現在大家看到這個佛像,看得很莊嚴,看得很歡喜,我們現在也依這個模式,將來彌陀村裡面大念佛堂建成,裡面都是用這個佛像。無非是教我們一心、一念,我們才能達到希求的目標。

  第三句講『示教眾生遍一切』。遍一切就是稱性,如果不稱性就不能遍,只要稱性就遍一切,就是前面一首偈裡面所講的無上道,遍一切才是無上道。「示」是指示,「教」是教導,教導眾生。示是指示法之邪正,示之是非善惡;教是教他怎樣修行。「修行」這兩個字意思一定要懂,行是我們的行為;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,言語是口的行為,身體動作是身的行為;行為有了錯誤,把錯誤修正過來叫做修行。我們的行為不善,常常會造惡,心裡想的是惡,說的是惡,造的是惡,把惡修正為善,這是修行,這是不了義的修行。什麼叫了義修行?身語意三業都能與自性相應,那是真修行,那就是前面講的無上道,此地講的遍一切。《華嚴》是大經,是法身大士的修學,所以它的標準是與自性相應、與法身相應,它是以這個,但是這個我們學不到,我們必須把這個水平降低,降到善惡,降到邪正,於我們有利益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