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三五卷)  1999/5/12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135

  請掀開經本,他化天王偈頌的第四首,我們將經文念一段:

  【諸佛遍世演妙音。無量劫中所說法。能以一言咸說盡。勇猛慧天之解脫。】

  這是第四位勇猛慧天王他的讚頌,也是他修學成就的報告。在前面長行裡面我們讀到,他是「得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」,從這個法門,我們就能夠體會到,天王常常為大眾講經說法。在我們這個大世界,佛法裡面講的娑婆世界,也就是這個大千世界裡面,眾生的根性都是耳根最利。這個說法使我們想起,中國聖人在《易經》裡面所講的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,凡是同一類的就很容易相聚在一起。娑婆世界的眾生,這不是指我們地球,這大世界,在這個區域裡面,有情眾生大概都是耳根最利。雖然亦有像眼根利的、舌根利的、身根利的,但是總不如耳根,所以他才能夠到這個世間,我們俗話講來投胎,到這個地區來居住。這種情形就像我們世間人一樣,我們這個世間人同一個種族,同一種生活習慣,同使用一種語言,他會聚集在一處。縱然移民到其他的國家地區,他也會自然聚集在一處,像我們在美國看到很多都市,有中國城,那幾條街全是中國人,有日本城,那一兩條街全是日本人,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。

  我們從這個小的現象去推想大的世界,無量無邊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,都是從他們的根性、愛好相接近,自然就聚集在一起。有人問,人死之後到哪一道去?到哪一道去誰在做主?絕對不是閻羅王,絕對不是天神,也不是佛菩薩,誰做主?自己做主,自己的習氣做主,自己的嗜好做主,自己造業,自己受報。貪心重的都跟貪心重的聚在一起,那是餓鬼道;瞋恚心重的自然就跟瞋恚在一起;喜歡善法的,歡喜行善的,心善行善他們自然也聚會在一起。所以善人跟惡人不會聚集在一起,這是所謂人以群分,他一群,群就是團體,一個團體、一個團體這樣分法。

  『諸佛遍世演妙音』,這就是說明佛菩薩在十方世界、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,只要眾生有感,佛菩薩決定就有應,應的方式一定是隨類化身,演說妙法一定是隨機說法,隨順眾生不同的根性,這樣說法眾生才樂意接受,能夠理解,歡喜奉行。佛哪有一定的形式?連色身身相都沒有一定的,隨類現身。雖然現身,絕不執著這個身相,雖然教化眾生,也不執著教化的形式,所以他得大自在,真正所謂是示現而沒有染著,這就是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業報不相同的地方。諸位想想什麼叫業?業就是染著,染著才叫業。如果不染著,那就是示現,這樣永遠是清淨的,永遠是無為的,無為而無所不為,無所不為還是無為,這是佛菩薩。

  『演妙音』,妙音裡面含的意思就深,不但深,廣大無邊。加上一個妙字,此地特別著重在音;換句話說,是以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為對象,音是對耳根。但是我們要曉得,這個字是個代表字,如果我們執著在音聲,範圍就小。這個「音」是法的代表字,如果這裡用個「妙法」,意思就廣了,其實「音」實在就含著有「法」的意思在。要是用法,六塵都是法;如果用音,則六塵裡的一種,這個範圍就小。但是我們知道,因為他這個偈子裡面所講的,第三句說「能以一言咸說盡」,那這個音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

  底下第二句講,『無量劫中所說法,能以一言咸說盡』。諸佛在十方世界演說無量無邊的妙法,在時間上講無量劫中所說的一切法,一句話就能說完,這才叫圓滿。從這一句裡面,我們看到《華嚴》教義裡面所謂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」;換句話說,一句話可以說無量劫也講不完,你反過來看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經典上任何一句、任何一個字,你要說它的意思,真的無量劫說不完。為什麼?因為它稱性,字字句句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它跟自性相應。再跟諸位說,不但是佛的經教字字句句與自性相應,世出世間大家想想,哪一法不與自性相應?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依正莊嚴唯心所現,那個心就是自性。既然是唯心所現,所現的一切法都是自性,只是我們今天迷惑,我們迷了自性。

  迷了自性,這句話怎麼講?不了解眼前所有一切諸法,都是自性所現的,都是唯識所變的。唯識所變,只能變它的相,不能變它的性。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你可以用金造成許許多多的器皿,你不能改變金的體質,不能改變。唯識所變就是改變它的形相,我用黃金造一尊佛像,現在我不想供養這個佛像,我想供養一個菩薩像,我把這個金鎔化再造一尊菩薩像,這是唯識所變,但是金的分量還是那麼多,一成沒有改變,那是心現,所以識變不能改變心現。由此可知,識變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哪一法不是自性?自性也叫做法身,也叫做法性,哪一法不是法性?哪一法不是法身?如果我們從這些地方真正覺悟過來,明白過來,大慈悲心才能現前,清淨平等覺也就能現前,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,大慈大悲是他受用。

  我們今天是做一點善事,人家一稱揚就得意忘形,做錯幾樁事情,人家責備我們幾聲,幾天都在難過,這種現象是迷失了自性,這是凡夫。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?歸納起來,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這個現象。有妄想分別執著,就免不了有過失;換句話說,妄想執著愈輕,過失就愈少;分別執著愈重,過失就愈多。清淨心中決定沒有過失,諸佛菩薩得清淨心,我們講不造業了。十法界裡面的眾生都還造業,只有輕重差別不同,到一真法界,我們才可以說他不造業了。這個地方,我們要記住、要明瞭,到一真法界是執著沒有了、分別沒有了,只還有無明沒有斷盡而已,無明破一分,見一分真性,證一分法身。

  什麼叫證一分法身?真正明白了,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心跟識就是自己本人,才真正覺悟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我們對一切眾生的愛護,對一切眾生的幫助,還要談什麼條件?還有什麼理由好說的?沒有理由,沒有談條件。生佛不二,眾生跟佛不二,自他不二,自己跟別人不二,不二就是一體。這個事實真相,佛菩薩明白了,佛菩薩懂得了。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依正莊嚴,沒有一樣不稱性的,正報一毛孔,依報一微塵,佛在經上講「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卷」,不就是這個意思嗎?這個意思是說什麼?就是說一微塵你也說不盡,這裡面的理、事、現相都說不盡,一即一切。為什麼說不盡?一微塵就是法性,而且就是法性的全體。不可以說法性大、一微塵小,有大有小,你落在意識裡面。心性裡面沒有大小,大小不二,沒有長短,沒有前後;換句話說,時間、空間都不存在。

  時間、空間從哪裡來的?從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,在心性裡沒有這些東西。我們在《百法明門論》裡讀到「時分、方分」,時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間,方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空間。這兩類列在哪個法裡頭?他是把它列在不相應行法。什麼叫不相應?與心法不相應,與心所法不相應,與色法不相應,可是有這麼回事情,要是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。佛告訴我們,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是依他起性,這就是緣生之法,假的不是真的。不相應行法就更假,僅僅是個抽象錯誤的概念而已,決定沒有事實。而我們一切眾生虛妄分別、堅固執著,認為這個東西是事實,這個妄想執著牢不可破。所以自己給自己畫圈圈,自己給自己做障礙,我們的能力受了大障礙,本能對於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都清楚、都明瞭、都知道,現在全不知道了,明天的事情完全不知道,過去的事情大多也都忘掉,能力喪失掉。

  為什麼喪失掉?因為你有分別,你有妄想,你有執著。但是這些東西是虛妄的,虛妄當然可以能夠斷掉,只要你肯斷,你肯放下;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,這是自己的事情。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你自性的本能就恢復,你就明心見性。「明心見性」這四個字意思很深,不好懂,單看字面上四個字沒有辦法理解。明心見性,事實上的真相,是跟宇宙,我們佛法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體,這是明心見性。如果不能融合成一體,那個明心見性是解悟,不是證悟。證悟是一體,水乳交融,分不開哪是水,分不開哪是乳,變成一體。這是佛菩薩所證的境界,證入這個境界之後,勇猛慧天王這個讚頌的意思,我們就能夠體會到。

  「諸佛」,這意思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諸佛是指誰?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諸佛。佛在經上說,菩薩成佛的時候,看到大地眾生同成佛道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明明這些眾生還是凡夫,還在造業,還在搞生死輪迴,他怎麼成佛?這話怎麼講法?還是佛經上講的一個原則,境隨心轉。到你自己成佛的時候,所有外面境界統統都轉過來,他沒有轉,你轉了。譬如我們一個人身,沒有覺悟的時候,我們身上每一個細胞,這細胞自己認為是自己,另外細胞是別人,分自分他,彼此能合作就算不錯了。覺悟過來之後,才曉得每一個細胞原來是自己、是一個人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人,你怎麼能在裡頭起虛妄分別?起虛妄分別錯了,錯得太離譜了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,全是自性變現的,一念心性,那個一念心性就是諸佛。

 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他們所應現的現相,那就是在「演妙音」。他們心裡所想的、所說的、所做的一切,都是在演妙音。演的時候,我們現在講有善有惡。善惡是從分別執著裡面顯現出來的,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善惡也了不可得,一切相對的法都不存在,這是你自己真正得清淨平等覺。如果你還見到世間有善有惡,你沒有入境界。但是一切眾生所作所為,你清不清楚?太清楚了,太明白了。佛菩薩觀察一切眾生,一切現象的演變,只有一個迷悟,沒有其他的。所以他真正的愛心才生起來,不會見到人行善他就喜歡,看到人作惡他就難過,那就是凡夫。

 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明瞭。可是一切眾生積習太深太重,無量劫來的習氣,哪有那麼容易省悟過來,所以才要長時間的說法。「無量劫中所說法,能以一言咸說盡」,這裡面長劫是長時,一言是短時,這裡頭顯示出念劫圓融;一言短,無量劫長,一言就是無量劫,無量劫就是一言。這裡頭的意思,說實在的話,我們還不能一下體會過來,為什麼不能體會?還是自己的障礙太重了,煩惱重、習氣重,沒有法子體會。如果煩惱輕,智慧現前,你就不難體會;體會到之後,曉得法法皆含無量義。佛經上字字句句無量義,昨天我們訪問天主教,天主教《玫瑰經》裡字字又何嘗不是無量義?我們去看他們的中學、小學,中學、小學課本上字字句句也是無量義。我們看到教學黑板上,所有一畫一點都是無量義,你能懂得嗎?何以是無量義?都是自性的現相,那個相都是唯心所現,都是唯識所變。

  這個意思愈說愈深,愈說愈廣,愈說愈不好懂,我們再把話說回來,讓我們現在常識能夠理解,容易體會。我們就說諸佛無量劫中所說的一切法,一言是阿彌陀佛一句就包括了,這大家好懂,確實是如此。古時候隋唐的大德,他們就我們凡夫知見來說,研究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,哪個法能夠把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都包容?大家幾乎公認就是這部《華嚴經》,所以《華嚴》稱之為根本法輪,一切經論都是《華嚴》眷屬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的註解、《華嚴經》某一部分詳細說明,一切經決定離不開《華嚴》。好像《華嚴》是一棵樹它的根、它的本,其餘一切經論都是枝枝葉葉,不管大枝小枝都離不開根本,它是個整體。《華嚴經》的末後歸到極樂世界,最後的結論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代表極樂的是《無量壽經》,所以《華嚴》最後歸到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就變成第一,第一裡面的第一。《無量壽經》再歸到哪裡去?大家歸到四十八願,《無量壽經》實在講就是四十八願的說明,四十八願的介紹。四十八願以哪一願為中心?第十八願。十八願是說什麼?十八願是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臨命終時十念、一念就能往生。所以最後歸結到「阿彌陀佛」名號上,這是一句,一句展開就是諸佛所說的一切經,無量劫中所說法,所說一切法都離不開阿彌陀佛這一句。如果諸位懂得阿彌陀佛這一句的含義,你就不會懷疑了。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覺,你想想看,無量覺能不能統攝一切諸佛所說法?確實無量覺能統攝,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就說盡了。從一句阿彌陀佛,就能夠演繹出「無量劫中所說法」,這個講法我們好懂,也容易接受,也覺得很踏實。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真正契入心性那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,可是我們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求一個帶業往生,消災免難,真正是所謂死盡偷心,一心念佛,一定得好處。天王這一首的讚頌,可以堅定我們念佛的信心,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利益。再看下面第五首:

  【世間所有廣大慈。不及如來一毫分。佛慈如空不可盡。此妙音天之所得。】

  這是妙音句天王他的心得,他的成就。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,他是「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」。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,道霈禪師在此地節錄了,諸位可以看看。『世間』就是說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、佛,這是講大慈大悲,『不及如來一毫分』。如來,如果從相上說,圓教圓滿的佛果,這從相上說。從相上說不如從性上說的好,如來就是一念自性,一念自性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大慈大悲,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;不是說你要發慈悲心,這哪裡是發出來的?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非常可惜,這個世間所有的眾生迷失了自性,這個包括十法界裡面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沒有見性。見性就不在十法界,就超越十法界,那在一真法界;一真法界,我們這個經上稱他作法身大士。天台家說得好,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,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,那個不一樣,到如來果地那叫究竟即佛。究竟即佛一位,而分證即佛那就有四十一位,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是分證即佛。在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、觀行即佛,我們凡夫是名字即佛,有名無實。可是六即裡頭,頭一個是理即佛,在理上講是平等的,沒話說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是真佛,這個跟前面一首的「諸佛」意思是一樣的。一切眾生皆是真佛,理上講的;在事上,那就有名字、有觀行、有相似、有分證,這在相上講的;到究竟,跟理完全相應,那就究竟。

  所以要曉得,大慈大悲是性德,什麼叫慈悲?此地講一個「慈」,沒有說悲。慈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愛,佛教為什麼用慈不用愛,這是翻經法師善巧方便。愛是感情的,也就是講唯識所變的,慈是唯心所現的,沒有落在識心裡頭。所以慈是一個理性的愛,不是感情的;愛是感情的,情就有變化,絕對不是永恆不變的,禁不起時勢的考驗。但是慈超越情識,永恆不變,這個愛心永恆不變。無論眾生是行善、是造惡,這個愛心沒有改變,無論這個眾生是生天堂或者墮地獄,這個愛心也沒有改變,這叫慈。所以慈是真愛,世間人講的愛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世間所講的廣大慈,跟我們凡夫所說的愛,確實又有一點不同,接近於理性,但是它是相似的,它還不是真實的。

  世間有聰明人,有明白人,知道愛自己,知道愛家族,這就是他的智慧、他的德行提升,他能愛家族。再往上提升,他能愛社會、愛國家,再往上提升,他能愛這個世界,不但能愛一切人,還能愛一切動物、植物。但是他沒有見性,他這種愛心也能保持很長,沒有衰退,甚至於他的愛心不斷的在增長,因為他智慧增長,慈悲心增長,可是他依舊在六道。六道色界天人,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廣大慈,這是六道裡的天人。可是天人壽命終了,往下墮落,墮落到人間,墮落到惡道,那個心就變了。他的心不變,他就不會往下墮落。心一變了,有疑惑,頭一個是有疑,疑立刻就迷惑,迷了之後自信心就喪失掉,所以就往下墮落。這是我們知道,色界天人、無色界天人為什麼會墮落,為什麼他們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這個界限。這些道理事實真相,我們要去體會,我們不明瞭,到時候也會像他們一樣。所以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能夠避免這些天人的過失,我們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,能夠超越輪迴,能夠超越十法界。

  其實這些原理原則,真的是一句話說盡了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五個字說盡了。但是幾個人真正覺悟,真正回頭,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所謂回頭是回光返照,想想我的念頭、我說的話、我的行為,跟清淨平等覺相應不相應;如果相應,你是真修行,你功夫得力;不相應就是錯了,又迷了,又顛倒、又墮落了。佛家講修行的綱領叫作觀,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,禪宗裡面講觀照,提起觀照功夫。觀就是觀念,照就是明瞭清楚,把我們錯誤的觀念轉過來,與「清淨平等覺」相應,這個觀念是正確的;違背「清淨平等覺」,我們的觀念就是錯誤的,不清淨就是污染,不平等就是分別,不覺就是迷惑。我們跟「迷邪染」相應,就是造輪迴業。學佛、念佛,甚至講經說法,還跟迷邪染相應,那有什麼用處?你所造的這些善事、好事、學佛,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,都變成福報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,與覺正淨相應;覺正淨是三個字,實在講與當中一個字相應就行,因為一就是三、三就是一。我們淨宗法門就是修淨,能與清淨相應,清淨是決定不染污。而染污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,這個事情很麻煩。只要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,你就沒有辦法擺脫嚴重的污染。念念都為自己,怎麼得了!念佛不能往生。所以念頭要換過來,念念為眾生,決定不要為自己,我們這一生才有出頭的日子。你看看佛菩薩為我們所示現的,都是示現捨己為人,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一生為什麼?完全為大眾,為社會、為眾生,絕對沒有為自己、為家庭,沒有這個念頭,有這麼一個念頭就是迷邪染。

  世間人迷而不覺,所以一切為自己,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為自己的享受。這個念頭轉不過來,在佛法裡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,再聰明也不過是修一點有漏的福報。有漏福報到哪裡去享?不一定。諸位要知道,要能夠在人道裡面去享福,不容易。人道是五戒十善,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,五戒十善能夠達到八十分的標準,你來生可以不失人身,你這個福報在人間享;如果你五戒十善八十分達不到,來生得人身的機會很渺茫。如果你還有貪瞋痴慢,這個念頭很深,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會起現行;換句話說,在這個狀況之下,你來生往生到哪個地方的機會多?到三惡道。三惡道裡面也有有福報的,享福的。畜生道有享福的,你們看看現在被人飼養的寵物,畜生道享福,真享福,全家人都愛護牠,全家人都侍候牠,牠福報很大,把牠當寶貝看待,是畜生身。餓鬼道裡也有享福的,多財鬼,飲食不愁。我們一生修行,是不是想換來這種果報?這是要我們自己冷靜去深思的。

  今天成佛作祖,或者是搞三惡道,都在我們現前一念之間,這個一念就是覺迷。你一念覺悟了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就是你念頭轉得過來轉不過來。這個經上給我們講可以頓悟、可以頓證,頓悟、頓證是人,漸悟、漸證也是人,頓悟不能頓證、漸悟不能漸證都是人,都是自己不是別人。妙音句天王在此地,對我們的教誨非常好。我們要問,我們也想頓悟頓證,從哪裡下手?從大慈悲心下手。慈悲有慈悲的表現,「我很慈悲,我愛眾生」,可是你所作所為把眾生的好處都忘掉了,那慈悲在哪裡?我念念有幫助眾生的心,但是念念要有幫助眾生的行為,要落實,光是口裡頭喊,那是沒用處的,說到要做到。我們今天會說不會做,所以社會上對我們的批評,「佛教是自私自利的」。人家讚美天主教、讚美基督教,他們真正有愛心,做許許多多社會福利事業,真正做到犧牲奉獻,社會人讚美。佛法是只會說大話,說好聽的,沒有去做過。到這幾年來,佛教才慢慢覺悟,而且還被逼迫的,社會的壓力,政府的鼓勵,鼓勵實在講也是壓迫你,逼著叫你做慈善事業。所以佛教徒今天做一點慈善事業是被動的,我們看看人家做這個慈善事業是主動的。說老實話,他們那些外教將來的前途比我們好,人家真的是善心善行,我們是口善心不善,行也不善,這是古人所講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,真有道理。我們學佛,佛法是好,沒真的覺悟過來,沒有真的回過頭來,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,值得我們檢討的。所以我們看到「世間所有廣大慈」,真的「不及如來一毫分」,我們這個如來沒有在,沒有現前,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的是理論。所以決定不能夠輕視其他宗教,在實際上,他們的修養,他們的愛心,他們的行持,我們比不及、比不上,我們對別人怎能夠不尊敬?

  昨天記者訪問,問我們為什麼要捐錢給他們?他們覺得奇怪。我們捐這些錢,這些錢算什麼?人家替社會做這麼多好事情,我們捐這一點,他替我們做。做好事是我們的願望,人家在執行,我們送這一點錢是幫助他,希望他做得更好一點。諸位想想看,他的功德是一百分,我們的功德是五十分。我們對他不能夠贈送,不能夠供養,我們是一點功德都沒有,我們哪裡能比得上人?學佛要講真話,憑良心講話,你自己的念頭真轉過來才管用。我們今天天天講求生淨土、講往生,實際上真是李炳南老居士所說的,一萬個人當中難得二、三個人往生。那二、三個是真轉過來了,依教奉行。大多數人不能往生,有口無心,念念還是自私自利,念念還是貢高我慢,怎麼能成就?

  念念當中還是自己第一,自己高高在上,別人都不如我,這個念頭有。《禮記》,你們現在有《禮記菁華》,每個人都可以看看。展開第一面第二行,「傲不可長」,說明這種驕慢的煩惱是與生俱來的習氣,不用學的。貢高我慢,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,是大煩惱。佛講的貪瞋痴慢,貪瞋痴哪裡是學來的?我們看看嬰兒,現在是不滿週歲,你仔細觀察,貪瞋痴的現象就出來了。古時候有好的老師、好的父母,時時刻刻教導,把這個煩惱控制住一點,壓住一點,懂得謙虛,懂得禮讓。現在家裡父母不教,學校老師不教,又遇到整個社會在競爭,競爭什麼?競爭貪瞋痴慢。你貪瞋痴,我比你還高,他又比我更高,所以社會動亂,招來許許多多的災難。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?從這裡來的;你造不善的因,它就有不善的果現前,《太上感應篇》裡面講得非常詳細。

  學佛是學覺悟,覺悟了就要回頭,徹底回頭,這才能超過天人,超過世間所有廣大慈。真正回頭就是與自性相應,就是把煩惱習氣放下了,自己的性德現前。性德裡面,第一個流露出來的是真正的愛心,能愛一切眾生,像慈母愛她的嬰兒一樣,能夠捨身,捨自己生命她也歡喜,她也情願,她也甘心。我們看到諸佛菩薩,一切都為眾生,沒有為自己。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我們從形象上去看,生活都過得很清苦,釋迦牟尼佛是第一個好榜樣。他可以過富裕的生活,為什麼不肯?無非是做個榜樣給後世弟子們看。我們今天過的生活,比釋迦牟尼佛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倍,可是我們的心行連一個世間凡夫修十善業道的人都不如;但是我們不知道慚愧,依舊是貢高我慢,我們將來的前途在哪裡,有沒有想到?冷靜的時候多想想,我們畏懼的心就能現前。佛說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這兩句話在今天我們念起來感觸特別深,轉眼之間就是來世,來世到哪裡去有沒有想到?再不肯回頭,再不肯覺悟,不得了!

  清涼在註解裡面,有一句話非常重要,「佛慈稱性」。與一念自性相應的慈悲,這種愛,這叫佛慈。第三句講『佛慈如空不可盡』,為什麼稱性?他這個愛心、慈悲是跟虛空法界一樣大,無有窮盡。這個慈悲落實,是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,他是平等的,沒有污染,就是沒有希求,所謂是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他是清淨的;你要有求,你就不清淨,你有分別,你就不平等;所以佛慈是清淨的、是平等的,稱性的。底下有個比喻,「若芥子之空」,芥子是什麼?芥菜子,很小。「投刃之地,即不可盡」,為什麼?稱性。性不可盡,所以你的愛心不可盡,這個愛心對任何一個人、對任何一個物,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。在此地沒有東西可以比,「如空不可盡」,用虛空來做比喻。

  「空」,此地也舉幾個例子,「普覆」,覆是覆蓋,普遍的覆蓋。虛空覆蓋大地,覆蓋一切眾生;慈悲像虛空,清淨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,對待一切萬物。第二個意思「常攝」,攝是攝受,簡單的說,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所以與人交往,真誠的愛心,不可以用虛偽,虛偽是假的,一旦拆穿的時候一文不值。常攝,常是永遠不間斷,它是性德。「廣容」,容是包容,無所不容,虛空對於一切眾生、對於大地圓滿的包容。底下是「無礙」,沒有障礙。「難壞、無盡」,沒有任何一法能破壞,什麼人能破壞虛空?這個慈心就像虛空一樣。末後一句,無有窮盡;用空的意思,來比喻稱性的愛心。妙音句天王從這個法門裡面明心見性,契入佛的境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