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九四卷)  2000/4/4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294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龍眾偈頌,第十首:

  【佛以方便隨類音,為眾說法令歡喜,其音清雅眾所悅,普行聞此心欣悟。】

  普行大音龍王,在長行裡面我們看到,他是「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」。我們現在看他的讚頌,知道他所學習的法門,從這個法門裡面修行證果,成就無上道。《華嚴經》給我們的啟示很大很多,往後重複的地方是有許許多多次,以不同的人物來代表。這裡面有很深的意義,讓我們體會到,不僅是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而且顯示出門門互相融攝,任何一門都圓滿含攝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在其他經典裡面看不到。讓我們真正能夠領會到,虛空法界萬事萬物、一切眾生確實是一體,而且是息息相關,彼此的關係無比的親密,這也是在其他經典裡面不容易見到的。

  我們在此地看普行龍王,他偈頌裡面第一句是說,『佛以方便隨類音』。我們跟長行合起來看就體會到,龍王是如來的化身,正是像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裡面講的三十二應,應以龍王身而得度者,如來就現龍王身而為說法。這個龍王是如來的化身,不是真正的龍,真正的龍是畜生道。所以在第一句我們就看到了,「佛以方便隨類音」,諸佛如來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,這一點我們要明瞭,而且要學習。

  上一次,我們參加「回教傳道協會」的一個法會,那一天茗山老和尚也參加了。坐在我旁邊的,面孔很熟,他穿的是回教的服裝,戴了回教的帽子,那一天你們同學也應該看到,鬍鬚很長的,他臨走的時候跟我打招呼。以後坐在我旁邊,李木源居士告訴我,他是美國駐新加坡大使。奇怪!美國駐新加坡的大使,為什麼穿一套回教的服裝來參加這個宴會?他們就懂得方便隨類。茗山老和尚聽到之後,點頭,很感動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
  進入回教的地方,穿回教的服裝,諸佛如來如是,我們現在還不行,好像還很不習慣。真的要能夠達到,真正實現到社會的祥和,世界和平,要有親切的行動來表達。這在佛法裡面,就是屬於四攝法裡面的「同事攝」。美國大使沒有學過四攝法,但是他的表現,他做到了;跟這些回教的弟兄們表現得那麼親熱,那麼樣的親切,這是《華嚴》的精神,《華嚴》的教學。我們今天跟不同的族群往來,不同的宗教往來,實際上就是落實大方廣佛華嚴,佛在這個經上教導我們的。佛入龍這一類,他就現龍身;下面夜叉這一類,佛就現夜叉身。我們不會變現,不能現他們身,但是我們可以穿他的服裝,這也類似。下個月七號印度教要請我,他們大概也有個聚會,我們要認真學習。

  「方便」就是權巧方便,善巧方便,這個範圍就廣了,太廣太廣了。「隨類音」,虛空法界眾生的族類無量無邊,《華嚴經》裡面不過是略舉。但是我們所看到的經是《華嚴經》的略本,連下本《華嚴》是十萬頌、四十品,傳到中國來的只有原經的二分之一,所以我們連下本全部都沒有見到,只見到一半,中文翻譯的。但是《華嚴經》在世界上失傳了,原本已經不可得了,所以保存最完整的是中文的譯本。這八十卷《華嚴》跟四十卷合起來,除掉當中重複的部分,總共九十九卷,這是現在中文版本裡面保存得最完整的。如果我們能看到大本,那可能就說得更詳細了。

  大本,龍樹菩薩告訴我們,是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,那是佛說的《大方廣佛華嚴》。這個分量搬到我們地球上來,我們這個地球容納不下,所以龍樹菩薩只有把下本傳送在我們世間。下本是什麼東西?大概就像我們中國《四庫全書》目錄提要,是這種性質;是《華嚴》的目錄提要,分量已經就這樣多,內容已經就如此的深廣。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實實在在講整部《華嚴經》,都出不了普賢菩薩的十願,十願是整個《華嚴》的綱領,全經也就是這十個綱目詳細的說明介紹而已。在此地我們就會想到,普賢教給我們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這我們一定要做。

  「方便隨類音」,就是懂得要隨喜、要恆順,無論是順境或者是逆境,是善緣或者是惡緣,都要懂得隨順。但是隨順裡面一定是高度的智慧,究竟圓滿的智慧,我們才有能力隨順。我們今天能不能隨順?不能,沒有智慧。《華嚴》修學的對象是什麼人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不是普通人。昨天茗山老法師,在此地開講《楞嚴經》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。老法師提到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,古觀音佛教他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,這是觀世音菩薩修行證果的法門。可是從聞思修,聞思修是三慧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什麼人修的?法身大士修的,不是普通人。

  三慧,慧是什麼?慧是戒定慧之慧;換句話說,你要是不能夠持戒得定,修定開慧,智慧開了,這個智慧起用就是聞思修。所以三慧的基礎是三學,三學沒有成就,哪裡來的三慧?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《楞嚴》是有相當的深度,二十五位菩薩將他們自己修行的經過報告之後,文殊菩薩揀選圓通,接著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清淨明誨」。「清淨明誨」說什麼?教我們持戒,內容就是說四重戒:殺、盜、淫、妄。這才為我們敘述因戒得定,那個定是大定,首楞嚴大定;因定開慧,智慧才能現前。修觀音的法門,這就不難,真的是「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」。

  這個地方一開端就跟我們說,「佛以方便隨類音」。這個佛,我們依天台家把他降到最低的水平,圓教初住菩薩。這個果位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也斷了,無明煩惱破一品,所以他超越十法界,住一真法界。這樣的人天台家稱為「分證即佛」,就是分證位的佛;雖然不是究竟佛,但是他是真佛,不是假佛,他有智慧,有能力,他能夠隨類化身,能隨機說法。從這個地位往後都是用真心,不像我們,我們用妄心。諸位要曉得,十法界以內都是用妄心,不知道用真心。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,雖然用妄心,這個妄心接近真心,天台家說之為相似位,「相似即佛」;是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。

  凡夫,六道凡夫裡面最高的位次還不是相似,是「觀行即佛」。觀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功夫得力了,出不了三界,也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功夫得力了,能做到觀行位,在六道裡面他將來到哪裡去?到色界天,到無色界天,這是觀行位。功夫不得力的,持戒修福,功夫不得力的,果位在人、天兩道,這個天道是欲界天。所以要到觀行位,你才能夠到色界天上面兩界;相似就出了六道,不能出十法界。天台大師說成六個階段,六即佛。

  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,然後選擇法門。我們今天充其量只能夠達到觀行位,相似位我們做不到,怎麼知道做不到?相似位要斷見思煩惱,我們自己冷靜的想想,問問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?沒有這個能力,走這個路子,難!換句話說,六道輪迴出不去。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,知道我們眾生的根性,大開方便之門;阿彌陀佛在西方給我們建築極樂世界,這是大開方便之門,不必到相似位,有觀行位就能往生。所以西方世界的殊勝,決不是殊勝在上面二土:實報土、方便土,不是這個,殊勝在凡聖同居土。它的上二土跟其他諸佛世界,說老實話,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;迥異於諸佛剎土裡面,就是凡聖同居土。

  凡聖同居土的人,在任何佛剎裡面都不能超越六道輪迴,但是極樂世界超越了,這是不可思議,這叫難信之法。見思煩惱沒有斷,功夫得力是什麼?見思煩惱伏住了,確實沒斷,但是把它壓住,它不起作用。有這種功夫就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這是其他經典裡面沒有的,其他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這個事情,唯獨西方極樂世界。由此可知,此地「佛以方便隨類音」,『為眾說法令歡喜』,說什麼法?就說這個法。這個法才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,為什麼?我們得度了,我們有救了。說其他任何法門,我們的歡喜心都生不起來,為什麼?好是好,我們做不到,這個要懂得。

  楞嚴會上二十五位菩薩,這是出來代表,代表佛法裡面的無量法門,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了不少法門,我們講到現在還是頭一品,「世主妙嚴品」才講一半,還沒講完,我們已經看到幾十種法門。我們可以學,實在講學到相似都不容易,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還是念佛法門。所以二十五圓通把無量法門歸納為十八界、七大,總超越不了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七大,用二十五位菩薩來代表。能夠普度一切眾生的,成就一切眾生的,還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還是靠這個。所以在楞嚴會上特別法門是兩個,不是一個,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,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

  大勢至法門能夠普度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成佛;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對娑婆世界很契機,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,文殊菩薩講得好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我們今天所修的,就是觀音跟勢至這兩個法門合在一起。我們用持名念佛,持名念佛就是觀音法門,以音聲為教體;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是大勢至的法門。我們稟承這個教誨,一生成就。一定要記住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的原則,「淨念相繼」。什麼叫「淨」?你夾雜就不淨,不可以夾雜。不但是世法不可以夾雜,佛法也不能夾雜。

  過去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,蓮池大師年輕的時候,也是涉獵宗教(宗是禪宗,教是教下),廣學多聞。到晚年之後,知道這個方法不容易得力,歸心淨土,專修專弘,不再夾雜了。所以他說「三藏十二部,讓給別人悟」,放下了,教放下了;「八萬四千行,饒與他人行」,這是解門、行門統統放下。一切經裡面只依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行門裡面只取一句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,死心塌地一部經、四個字,一門深入,他成功了,上上品往生。這才叫做「淨念相繼」,相繼就是不斷,沒有間斷,決定成就。不可以搞太多,不可以搞太雜,世間法會破壞我們道心,佛法也不例外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。

  我早年學佛的時候,我明白這個道理,我跟我們同學們說,佛法可以救人,佛法也可以害人。有些同學聽了很懷疑,佛法怎麼可以害人?去問老師。李老師點頭,沒錯,佛法是可以害人,法不契機就害人了。佛法就像是藥一樣,治病的,我們是病人,藥都是救人的、都是好的,可是藥要吃得不對症就害人了。法一定要契機,不契機,就有害了。佛說法是應機說法,但是佛當年說法的時候是應當時之機,不是在現在。三千年前、二千年前、一千年前眾生的根性,跟我們現在不一樣。所以佛在入滅之前告訴我們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這是就絕對大多數人的根性,佛給我們的忠告。佛家講懸示,現在人講預言,預先告訴你。

  我們生在末法,想想自己的根性,戒能不能持?做不到;定能不能修?心是散亂的,盤腿面壁也在那裡胡思亂想。戒、定不能成就,開慧就沒有指望,哪有開慧的道理?今天人講的智慧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,你聽得多,你學得多,那不是智慧,只不過說是你的常識比較豐富而已。智慧決定從戒定裡面生的,從清淨心生的,心不清淨決定沒有智慧。換句話說,沒有智慧就不能斷煩惱,我們要轉煩惱為菩提,轉迷為悟,要靠智慧,你才能轉得了。轉惡為善是初級的,不需要靠智慧,但是轉迷為悟一定要靠智慧,沒有智慧是決定做不到的。

 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很困難,不是我們能做到的,能夠真正有這個認知、有這個覺悟,我死心塌地念「阿彌陀佛」,求生淨土,這個人有真實智慧。放下萬緣,他就得定,他戒定慧三學具足;不但戒定慧具足,聞思修三慧他也具足。只要有戒定慧,聞思修就起作用。戒定慧的「慧」是根本智,菩薩聞思修三慧是後得智,有根本智哪裡沒有後得智?所以我們只要順從佛菩薩的教誨,《華嚴》天花亂墜說了這麼一大堆,到最後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。《華嚴》好!境界不錯!你想不想得到?想得到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。到最後還不是歸到這裡嗎?這是《華嚴》的善巧方便。

  我自己歸心淨土就是從《華嚴》入門的,從《華嚴經》裡面才看出,原來如此。最初什麼人勸我、教我,我都不相信,我在這裡看到文殊、普賢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統統都念佛求生淨土,我才體會到這個法門真實,決不是虛假。所以千經萬論最後統統都歸淨土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如是,試問問大小乘的經教哪個不如是?仔細觀察,原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,確實善導大師講得沒錯,「唯說彌陀本願海」。橫說豎說、深說淺說,那就是指的一切經,到最後統統歸淨土。所以才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全部導歸極樂,《楞嚴》也不例外。這是「為眾說法令歡喜」。

  『其音清雅眾所悅』。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,說的是什麼?今天就是我們所講的講經說法的方法,這個要學。現在一般學校,學校的老師為什麼一定要聘請師範學校畢業的?其他大學裡頭畢業的,有很多對於這些專門學識,比師範大學畢業的人要高明得多,為什麼不請,一定要請師範學校畢業的?師範學校畢業的學過「教育心理學」,他學過「教學法」,這一句就是講教育心理跟教學法。你肚子裡雖然有貨,但是你沒有表達的方法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我過去的老師周邦道先生,真有學問,真有道德,他沒有表達的技巧。所以我們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說,可惜周老師(他也尊稱他周老師),學問、道德、文章,寫東西寫得好,能寫不能講,講不出來。現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,他看東西不如聽,他一聽能開悟,他看不會開悟,我們要適應眾生的根性,要研究言語表達的方法。

  往年我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為我們編了兩部書:一個是《講演術》,講演的方法;一個是《內典講座之研究》,講經的方法。這一句就是這兩種方法,我們一定要學。他編得好,我很佩服。我跟他學講經,我幾乎把這些書店裡面關於講演方法的書,我統統蒐集了。我買了十幾本,有很多很厚、分量很多,可是仔細一看之後,都比不上他,他那個小冊子薄薄的不多,全部都說到了。很多很厚一大本,看完之後,內容沒有李老師編的完整,只說到一部分,還欠缺一部分。我們對老師很佩服,他的東西確實言簡意賅,話不多,文字不多,內容非常豐富、非常完整,這才真正體會到人家的學問、見識之所在。

  講台講演,懂得這些方法技巧的,縱然沒有內容,別人聽到也生歡喜心,如果有真實的內容,人家真得利益。所以我們要「為眾說法令歡喜」,不能不講求方法。也正因為如此,居士林跟此地淨宗學會發起辦「弘法人才培訓班」,我們培訓班主要的功課就是講演術跟教學法,跟講經的方法。這兩樣東西,來修學這個課程,一個月就可以畢業了,課程就教完了。可是這兩樣東西要搬上台上來表演,要能達到得心應手、運用自如,可不簡單!那要長期的訓練,天天要在台上講,天天要改正自己的毛病。改正的標準就是這兩個小冊子,我們的表情、言語、動作、音聲,符不符合這小冊子裡面所說的標準?所以要真正想學,那得一樣一樣天天檢討、天天改進,還得天天練習;否則的話,不能成功。要長時間,真正在講台上運用自如、得心應手,至少要十年。十年你還要認真幹,不認真幹十年也不行,認真的改進。不上講台決定不能成功,講台是重要訓練的基礎,而應用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講演。不是說講台上是講經,對一個人也是講經,一句話、兩句話統統是講經,把所學的全都用上,這才能夠令眾生歡喜,這是廣度眾生。

  這只是技術的一個部門,這個部門弘法利生是不是就成功?不行。我對於技巧的看法並沒有把它看得很重,我認為在整個弘法裡面,這種技巧的比例至多只能佔到百分之十;百分之九十是什麼?是你的真誠心。真誠能感動一切人物,上面跟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下面與一切眾生也是感應道交,你要有真誠心。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是實質上的內容,在弘法過程當中它要佔百分之九十,講演術跟講經的方法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,這是我們在學習裡頭要知道的。德行是第一,夫子教人言語第二,講演術、講經方法是屬於言語,是在第二位,德行在第一,世出世間聖賢都這樣教導我們。

  由此可知,普行龍王他是從講經說法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。講經有好處,天天勸人為善,自己要不行善,那不叫打妄語騙人?天天勸別人,也就天天勸自己。勸的時間長了,勸得多了,自己不知不覺就轉變了,這是講經的好處多。我們如果要不聽勸,決定就被人騙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要常常自己勸自己,講經是自己勸自己,也勸別人,也勸自己。末後這一首:

  【眾生逼迫諸有中,業惑漂轉無人救,佛以大悲令解脫,無熱大龍能悟此。】

  這是無熱惱龍王,他所修學的法門是「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」。這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、示現的,決定不是六道的眾生。『眾生逼迫諸有中』,「諸有」是指三界,欲界有、色界有、無色界有,佛家叫「三有」。有什麼?有了業因,你造業。你造業,你有業因,後面你就要受果報。佛為眾生講「十二因緣」,十二因緣說明三世因果,「無明」、「行」是過去的因果,從「識」到「老死」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的因果。我們知道前因,就明白後果;知道現前的果報,也就能懂得過去造作的業因;業因果報,絲毫不爽。

  在十二因緣裡面講的「識」,「行」緣「識」,「識」緣「名色」,到「觸」,這都屬於果報,果上不能轉,要從因跟緣上轉。因跟緣在我們這一生當中,只有三個字「愛、取、有」。「愛」是惑、迷惑,惑業苦,「取」跟「有」是造業,你既然造業了,後面就有「老、死」,就有來一生的生老病死苦。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怎麼樣出三界?這三條斷掉一條,就脫離六道輪迴。我們能不能對於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佛家所說的依報正報,能不能放下?對於這些依正之報,一絲毫貪戀的念頭都沒有,你是從「愛」這裡斷掉的。這個高明,這是上智利根他能做得到,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。

  我們為什麼沒辦法?貪愛沒辦法斷,迷在五欲六塵之中,貪圖享受,執著在名聞利養之中,不曉得這些現象都是虛妄的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常常念《般若經》上最重要的幾句開示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可以斷我們的貪心;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「無所有,不可得」,佛這些話說了幾千遍、幾萬遍,這話是真話,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。目的何在?「愛、取、有」永遠斷掉了。能夠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貪愛,你就不迷惑了。不取就是沒有得失這個念頭,一切法當中決定沒有得失,得到沒有歡喜心,失掉決定沒有煩惱,得失是平等的,這是在「取」這裡斷掉了。「有」那個地方斷,那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,聖人。諸佛如來示現在我們世間,為而不有,不有是什麼?心裡頭不落痕跡、不落印象,這個多難!所以他沒有六道輪迴。

  諸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示現在六道當中,跟我們一般人一樣。中國人看小說,你看《濟公傳》,濟公示現在世間,濟公是真有這個人,《高僧傳》上有,但是跟小說裡寫的不一樣,小說裡頭講的不可靠,看《高僧傳》那是可靠的。《高僧傳》裡面,濟公和尚的傳記好像是有六卷,分量相當大,他那些神跡、事跡記載得很多。六卷要跟小說比,那分量還是差很多,小說不可靠。他是你看到好像他有「愛」,好像他有「取」,但是他沒有「有」,他心裡頭不落痕跡、不落印象,這一條是非常非常困難!四攝法,他能夠做到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。我們今天能夠做到的,四攝法裡頭我們做前三條,布施、愛語、利行,「同事」我們不敢做。那個人喜歡,「法師,今天我們一起跳舞去,好不好」?這不行!我們不敢跟他「同事」。濟公和尚行,你要他跳舞,他會跟你一道去,我們這個做不到。我們講四攝法,我是另外一個講法,「同事」怎麼說?我們共同在這個社會上生活,這個可以,這個範圍講得大,我們能講;但是裡面瑣碎的有很多,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跟人「同事」,這個我們要懂得。

  一切眾生,第一句就是講墮落在六道輪迴,很辛苦!『業惑漂轉無人救』,「漂轉」就是輪迴的意思。為什麼他會輪迴?造業、迷惑。惑是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造作的則是善惡業,造善業得人天果報,造作惡業得三途果報,沒人救!善惡的標準我們必須要很清楚,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惡業,佛法的善惡標準從這兒定的。凡是利益眾生的是善業,自利就惡,利益眾生是善。要講到具體,具體就是五戒十善。十善裡面的不殺生,不容易做到!你看到蚊蟲螞蟻,那個蚊子來叮你,你要不要殺牠?很自然的一巴掌就把蚊子打死了,牠不過是肚子餓,想在這兒吃一點東西,沒有那麼大的罪過。你要不肯布施,趕走就好了;你要肯布施、肯供養,那你就餵牠一頓。不殺生在這些小地方去持,再小的動物牠也是一條命,決定不能傷害。不但不能傷害,如果令眾生因我而生煩惱,我們就錯了。不得惱害一切眾生,惱是叫他生煩惱。所以哪一條戒都很微細,都要細細的去研究討論,要搞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  五戒十善,古人為我們做了很好的教導,在《戒律全書》裡面,《沙彌律儀》就說得很好,我們要多多的去學。佛在經典裡面,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個經並不長,實在講是佛法修學的根本。對於十善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十善做到圓滿,就成佛了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常常有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那個善的標準就是指十善業道。真正能受持十善業道,落實十善業道,這個人才叫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。這個經不能不讀,它是佛教的共同科目,基礎的科目;換句話說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你都必須要學它。

  世尊在《觀經》上跟我們講的「淨業三福」,淨業三福頭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四句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《十善業道經》就是這四句的註解,詳細說明。印光大師沒有用《十善業道經》,他老人家用的是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,這部書的內容也是這四句話的詳細註解,深契現代人的根機,特別是中國人。我們學《感應篇彙編》是為什麼?就是學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就學這個。一定要把它落實,這才是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;我們讀經,聽到佛說的話,我們有分,佛也叫著我們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與《感應篇》、與十善業道相違背,我們就不是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佛在經上所講的沒有我們在裡頭。我們怎樣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?怎麼能夠念佛往生?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那麼清楚、那麼明白,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」,所以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,先要做善人,先要做好人,然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才能得生淨土。如果我們的心行不善,達不到這個標準,你佛號念得再多、念得再好,還是「業惑漂轉無人救」,這個事實我們要真清楚。

  第三句是『佛以大悲令解脫』。最後誰來救我們?佛來救我們。佛來救我們,還是要我們自己救自己。佛用什麼方法救我們?教導,佛教我們。我們聽了佛的教誨要依教奉行,所以對佛的教誨要相信、要理解、要能做到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這四個字裡頭,每一個字都包括其餘三個字;如果你說我信,信了不解、不行、不證,你沒有相信。「信」這個字的內容,就是裡面你有解、有行、有證,你這個信才是真信。你說我有理解,解了你不相信,等於沒有解;解了,做不到,也等於沒有解;「解」裡面,它的條件一定是有信、有行、有證。《華嚴經》上講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。

  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,災難頻繁。外國宗教經論裡面所講的末日,我們看看現在的世道人心,對於他們所說的末日,我們有很深的感觸。大眾心行都離經叛道,哪裡會有好的果報?我們是從業因果報上來觀察,這個世間真的是「無人救」。所以我們才聯合各個宗教,希望每個宗教裡面的領導人、傳教師,我們共同來提倡和平的教育,善導的教育;因為十善這個教學是每個宗教裡頭都有的,大家不相違背。哪一個宗教裡頭都講十善,每個宗教裡面都講慈悲,我們佛法講「慈悲」,他們講「愛」,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,佛菩薩慈悲一切。

  我們把別的暫時放下,極力的來推廣真誠、清淨、平等的愛心,來推廣十善業道。勸導社會大眾斷惡修善,從十惡回過頭來依十善,社會就會安定,世界就有和平,眾生才有幸福,天災人禍可以化解、可以避免。這就是第三句的落實,「佛以大悲令解脫」。這也是佛家的善巧方便,我們要隨順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機。無熱惱龍王是從這個地方悟入的,他修學這個法門,從這個法門裡面證果的。這一大段我們就講到此地,今天時間到了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