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三七一卷)  2000/10/24  新加坡淨宗學會  檔名:12-017-0371

  請看「世主妙嚴品」,得法讚佛,八部四王眾,阿修羅王偈頌,第七首:

  【世間所有眾福海,佛力能生普令淨,佛能開示解脫處,堅行莊嚴入此門。】

  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,他修學的法門是「普集不可壞善根淨諸染著解脫門」。我們從這個法門名稱裡面,要體會他修行證果的方法。善根已經是很難得,又何況是不可壞的善根,因為只有不可壞的善根,才能夠把我們無量劫種種的染著洗刷乾淨。尤其重要的是「普集」,從這兩個字上,看到菩薩修行的真精進。偈頌裡面,他為我們說出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。特別的提示我們,世間人確實是不分國土、不分族類,沒有一個不希求福慧圓滿。圓滿的福慧我們是不是能夠得到?在佛法裡面講是肯定的。為什麼佛說得這麼肯定?佛給我們說,圓滿的智慧德相是一切眾生個個具足的;換句話說,這一樁事情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面得來的,所以佛的話才這麼肯定。

  既然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,現在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?變成福慧全無。佛給我們說,這是因為我們自己有業障,把自己的智慧德相障礙住。佛在經上有比喻說,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像太陽一樣,陽光普照大地,我們的業障就像烏雲一樣,我們現在有一片烏雲把我們的陽光遮蓋住,不是陽光沒有了,是遮蓋住。現在人都懂得,我們乘飛機飛到雲彩上面去,陽光依舊是普照。那飛機是什麼?突破了烏雲。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怎樣突破我們的障礙。

  障礙無量無邊,說不盡,佛為了教學方便起見,把無量無邊的障礙歸納成三大類。第一類叫見思煩惱,見是見解,思是思想,我們對世間一切人事物看法,看法是見解,想法錯了,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符合,這錯了,錯了就產生障礙,屬於這一類的叫見思煩惱。第二類叫塵沙煩惱,這是說一切人事物非常複雜,頭數之多就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,我們對於這一些事相不明瞭、不清楚,造成了障礙,不了解它的真相。第三類叫無明煩惱,對於世出世間依正莊嚴的真相不清楚、不明白就叫無明,無明是你不明瞭。有這三類的煩惱,障礙住自性智慧德相,所以我們自性智慧德相雖有,不能現前,原因在這裡。

  性德不能現前,我們現前在世間的受用就要靠修德。這好比一個富貴人家,家裡面有億萬財富受用不盡,但是現在出門去旅行,身上一分錢都沒有帶,你家財萬貫也沒有用,你救不了急,你今天要吃飯,你沒有錢去付飯錢。這個時候怎麼辦?那只有打工。這個打工是什麼?修德。你修的多,你生活富裕好一點,你修的少,你生活就要差一點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,我們的性德,跟釋迦牟尼佛、跟阿彌陀佛、跟《華嚴經》上的毘盧遮那佛,無二無別,是平等的、是一樣的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,我們家裡也是黃金為地,一點都不希奇。可是今天極樂世界的人他得受用,我們不得受用;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障礙,我們有障礙。所以佛之這樣肯定的告訴我們,就是這些全是自性本具的,人人都平等,沒有說哪個比哪個差一點,哪個比哪個好一點,沒有這個事情,完全平等的。佛家講平等是建立在這一個理論與事實的基礎上,理上如是,事上也如是。

  六道眾生,乃至於十法界,之所以造成不平等,就是我們對自性迷的有淺深厚薄不同。迷得淺的、迷得薄的,福報就大,這是六道裡面天法界。六道外面,四聖法界,迷得薄的、迷得淺的。迷得厚、迷得重,人法界、修羅法界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五道迷得重。迷得最重的是阿鼻地獄,迷得最輕的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、菩薩法界;完全破迷覺悟了,覺悟是本有的,你本來就是覺悟,這個人就脫離了十法界,住一真法界。這一個事實真相是佛在大乘經裡面為我們說出來,我們才知道,我們為什麼今天過這個日子,為什麼會迷惑顛倒。由此可知,在世間法裡面,第一樁大功德事業是什麼?幫助人破迷開悟。這個事情誰能做?只有佛菩薩。他自己沒有覺悟,他怎麼能幫助別人覺悟?自己覺悟之後,才能幫助別人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能幫別人多少,要看你自己覺悟的程度,你覺悟的愈深愈廣,你幫助別人就愈多。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我們學什麼?我們學覺悟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,破迷開悟而已。

  迷太多太多了,見思之迷破除掉了,你才出六道;塵沙迷惑破除了,這才脫離十法界;然後還有四十一品無明,無明煩惱分四十一品就從厚薄裡頭分的。四十一品破一品,《華嚴經》上這個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,破兩品二住菩薩,破三品三住菩薩,所以菩薩的位次有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,四十一個位次是這麼來的。愈往上面去無明愈薄,到等覺菩薩還剩一品生相無明,這一品無明破了,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這個事情六道眾生個個都具足,所以在佛菩薩眼睛裡面,看所有一切眾生是平等的,只是迷悟程度上不同而已。迷得深的往下墜,覺悟廣的往上升,就這麼一回事情。

  佛菩薩大慈大悲,示現在世間就幹這一樁事情。雖然《楞嚴經》裡面跟我們講,諸佛菩薩沒有定相,沒有一定的身相,他的示現是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;在中國古人裡面所說的叫感應道交,眾生心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,隨機說法。隨類現身,隨機說法,都是沒有侷限的,但是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原則,那就是幫助眾生覺悟,這個原則是永遠不變的。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菩薩應現的方式就不一樣;在佛經裡面通稱為儀式,現在我們講方式,不相同。不但是對各個眾生不相同,對同一個眾生示現也不相同,為什麼?譬如說菩薩去年給你示現的、今年給你示現的、明年給你示現的,這同一個人,但是三個時期你的迷悟程度不一樣,去年迷得很重,今年稍微輕一點,明年可能更有進步一點,所以他示現的不一樣。他給你說法也不相同,給你說的也不相同,決定令你現前就得利益,這個利益決定是破迷開悟。

  佛菩薩對眾生的恩德沒有能夠相比的,父母愛護兒女實在講止於一生,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護生生世世,永遠沒有間斷,永遠沒有捨棄。眾生縱然造極重作罪業,墮阿鼻地獄,無量劫之後,他從阿鼻地獄出來,佛菩薩還是照顧他。在阿鼻地獄裡面受苦的狀況,佛菩薩天天還是看見他,為什麼不幫助他?他不肯回頭。這個不肯回頭就是堅固的執著,什麼時候放棄堅固執著,回頭了,聽話了,我們常講放棄自己的成見,無論是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不再隨順自己的成見,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佛菩薩就來了。你還要堅持自己成見,不接受佛菩薩教誨,佛菩薩不來;為什麼?來了沒有用。他在旁邊看著,你哪一天回頭,他哪一天就來,慈悲到極處。你沒有回頭,佛菩薩不能來,為什麼不能來?大慈大悲。為什麼不來是慈悲?因為他來了,你造業更重,你要毀謗佛菩薩,你造更重的罪業,所以他不來,不來是慈悲。來是慈悲,不來還是慈悲。

  菩薩偈頌裡面,第一句『世間所有眾福海』,「眾」是眾多,無量無邊的福報。「海」在此地是比喻,比喻廣、比喻深,福報像海洋一樣的深廣,無量無邊的福報。這一句話人人喜歡聽,哪一個不想求福?福從哪裡來?『佛力能生』,我們要想得大福報,不能不求佛。於是世間人讀了這四句經文,「佛力能生」,趕緊到廟裡面去燒香許願,去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;結果你那些供養全部落空,官也沒有升,財也沒有發,那些供養白丟了,這是不懂佛的意思。「佛力」,佛是覺悟,佛力是什麼意思?你覺悟了,那個力量就能生福。你迷惑是不會生福的,你一定要覺悟。

  末後這三個字更重要,『普令淨』,「普」是普遍,「淨」是清淨。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漢朝翻譯「清淨平等覺經」,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別號,覺悟的人,心清淨、念清淨,念頭清淨,身清淨,居住環境清淨,這福報不就現前了嗎?真正的福報!實在講世間人連禍福都不能辨別,把禍害當作福報,什麼叫福報他不知道。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福報嗎?如果五欲六塵的享受是福報,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什麼要三衣一缽、樹下一宿、日中一食?我們今天念三皈偈,「皈依佛二足尊」,二就是福與慧,足是圓滿、滿足。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方式,那個福滿足了嗎?滿足了,確實滿足了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我們凡夫把那個生活當作禍害,這個太苦了,這還能受得了!凡夫把真正的福報看錯,不認識,把禍害當作福。中國的文字好,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。中國「禍」跟「福」這兩個字形狀,你要粗心大意就會把它看成一個字,很像。古人造這個字就是提醒你,你要仔細看清楚,它是福還是禍。福跟禍這兩個字的形狀非常接近,不能不留意,不能不謹慎。

  於是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,凡是為自己的,完全為自己著想,不想別人,這是禍不是福,天天禮佛拜佛也是禍,也不是福,這個道理要懂。他天天禮佛、拜佛為什麼?為自己,沒有為別人著想。我修的福報要我享受,甚至於連自己的兄弟姊妹、父母,都不肯分一點給他享受,要自己獨享,所以念佛、拜佛、誦經還是禍不是福,果報還是三途,來生人身都得不到。來生還能得人身,佛經典上講得很清楚,得人身的條件是什麼?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來生才能得人身。你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自私自利,天天拜佛誦經,現在很流行打水陸法會,搞這些東西,天天幹,果報還是在三途。

  福從哪裡來的?福從心生,從覺悟的心生。禍從哪裡來的?禍從迷惑心裡頭生。所以心迷所生的是禍,心要覺悟所生的是福。福報的大小,那看你的心量大小。如果你的心量念念都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著想,那恭喜你,你已經成佛;為什麼?真是佛心。佛心是為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的,不是為這個地區,不是為這個國家、這一個地球,這地球太小了,也不是為太陽系、銀河系,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個人是佛。如果你的心量為這個國家,為這個世界、這個地球,你的果報我們知道是天上,這不是凡人,這是天人,來生一定生天,享天福。所以你修福報多大,完全在你的心量,這叫「佛力能生普令淨」。

  此地講的「佛力」是雙關語,有自佛力、有他佛力。自佛力是我們自己覺悟了,明白了、覺悟了,念頭轉過來。我們怎麼會覺悟?怎麼會把念頭轉過來?這一定靠他佛力。佛菩薩教給我們,我們才覺悟;他要不教導我們,我們怎麼會覺悟?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我們求佛應該怎麼求?應該求佛陀的教導,這就對了。絕對不是迷信,不是供養佛菩薩形像,天天燒香,天天上供,天天許願,那是假的,那完全是迷信。佛像要不要供?要供。為什麼要供?這對老師的紀念,我接受老師的教誨,這個恩德太大。我們供養佛像是知恩報恩,中國古人講報本反始,是這個意思。第二個意思比第一個意思還要重要,供養佛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讓我們時時刻刻想起佛菩薩教我什麼?這個意思重要。不供佛像常常把佛菩薩的教誨忘掉,一看到佛像,佛教給我要孝養父母,我要真做,佛教導我要奉事師長,佛教導我要修慈悲心、要修十善業,一看到像,馬上就想到。所以這一尊像供養在那裡意義就太大了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向佛學習,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尊佛菩薩,用意在此地。決定不是迷信,決定不是拜偶像。

  世尊教導我們,供養佛像要把自性的性德,真誠心、恭敬心引發出來,我們對佛的心真誠恭敬,然後把這一份真誠恭敬心,對一切人、對一切事、對一切物,我們自己就變成佛。不可以說對佛菩薩是一個心,對眾生是另外一個心,那你就完全錯了。一個心,沒有兩個心,我怎樣敬佛,我就怎樣敬人敬事敬物,這叫學佛。所以佛前面的供具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,佛菩薩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他要你這個東西幹什麼?供具是表我們自己的誠敬,沒有辦法表示,所以用這些供養具表我們自己一點心意,報恩的意思。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水,最簡單的供具連香都不必燒,最重要的供具是供一杯水。水代表什麼?水代表心,心要像水一樣乾淨、清淨,要像水一樣平等,所以這一杯水它的意思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我們的心清淨平等,要像水一樣,沒有污染。所以不可以供茶,茶有污染,那個顏色就不清淨。我也看到有一些寺廟裡供茶的,錯了,這他不懂得,沒有學過。

  香,好香燒一支就夠了,不要燒很多。燒很多,燒得烏煙瘴氣,房子都薰黑了。我們看有很多寺廟裡面的佛像非常莊嚴,但是幾年之後,燒的香太多,佛像都薰黑了,都染污。所以香燒太多,是污染、是錯誤。什麼事情都要講求中庸之道,佛家講中道,儒家講中庸,不能過分,也不能不到。過分是錯誤,不到也是錯誤,一定要做到很如法。所以我們在家裡面供養佛像,香只燒一支,寺院裡面佛堂裡面燒香也只燒一支,只有在慶典的時候、法會的時候,我們才燒三支香,平常只燒一支。香代表什麼?代表戒定真香。所以聞到香的味道,曉得佛教給我們要修戒、要修定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裡面,給我們講「五分法身香」,那就是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它表這個意思。我們看到香,聞到香的味道,就要想到五分法身,這個香就沒有白燒了。不是佛菩薩喜歡聞香,那你搞錯了。

  如果再有能力供燈,在從前是燒蠟燭、燃油燈。燈代表智慧,更深的意思它代表燃燒自己,照耀別人,我們在佛前供燈,要懂得這個意思。在社會上,我們要捨己為人,就是供燈的意思。蠟燭燒自己、照別人,佛在這裡取這個意思,我們在社會上要犧牲自己,為社會、為眾生造福,不是享福,是捨己為人,它取這個意思。佛前種種供具都有它很深的教學義趣,你不懂,不懂那燈也白點了。

  這些都是屬於「佛力能生普令淨」,我們真正要想得到,天天提醒自己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為什麼?六道凡夫,尤其現前這個階段,業障太重,轉眼之間就忘掉,非常健忘,煩惱習氣很重,改不過來。自己一定要警覺到,改不過來,果報就是三途。如果你要是問,你這個話是不是嚇唬人的?未必有這麼嚴重。我要是把話說穿了,你要是真是明白人,你就懂得了。我說的話完全是真實的,絲毫不假,為什麼?你不是佛教徒,你的罪過輕;你是佛教徒,你的罪過重。重在哪裡?你做的不如法,讓社會大眾看,「學佛是這個樣子的」,把整個佛教讓人家看輕。是因你做的不如法,連累著一般人對佛教產生誤會,而生的毀謗,這個罪過你完全要承當,你不墮落誰墮落?

  尤其是出家人,所以出家人這個衣服不好穿、這個飯不好吃,要不能做佛菩薩的好學生,社會大眾人的好榜樣,你就墮阿鼻地獄。世間行業很多,你為什麼選這個?有些人想到我這裡來出家,要我給他剃度,我不肯給他剃,他都不曉得什麼原因。我把你剃了,就把你送到地獄去了。我明白這個事情,知道得很清楚,我不害人。已經發心出家的,一定要常常讀經、常常聽經,你才會懂得,你才會明白。果然能夠依教奉行,這個功德很大,這佛經講的,都不是假話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擁護。你是社會大眾的楷模,你的心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你的行為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,你一句話都不要說,你就過這種日子,就已經度化很多眾生,叫潛移默化,做榜樣給人看。我們要做一個壞的樣子,不是個好樣子,果報在三途。這個道理要懂,事實真相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古人感嘆的說,「袈裟之下失人身」,這是最令人痛惜的事情。這個事情實在講很多,所以諺語裡面常說,「地獄門前僧道多」。這些話其來有自,不是空穴來風。

  我們四眾同修在一起,不必說好聽的話,不必說客氣的話,那沒有用處;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避免在這一生墮三途,這才是真實利益。應當一心求淨土,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。普賢菩薩勸化的這些眾生,往生極樂世界的都是上上根人,生到極樂世界都是生實報莊嚴土。怎麼曉得?從十大願王就曉得。他教人在現前依照這十個綱領去修學,求生極樂世界,果報是實報莊嚴土。第一條「禮敬諸佛」,哪些是諸佛?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是諸佛。我們要以尊敬阿彌陀佛的心、尊敬毘盧遮那如來的心,尊敬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這個人往生生實報莊嚴土。決定不敢有絲毫虛偽的心、傲慢的心、染污的心,決定不能有。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做,點點滴滴、起心動念處去修行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,這樣修禮敬。普賢的心就是我們現在結歸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普賢心,用這樣的心修禮敬就是普賢行,決定沒有分別,決定沒有執著。

  「稱讚如來」,這個名詞我們要特別留意。禮敬是講諸佛;稱讚,他不說諸佛,他說如來。如來跟諸佛一不一樣?決定不一樣。如果是一樣的,說兩個名詞,在中國文學裡面,這就有了毛病。兩個名詞決定是兩個意思,說禮敬諸佛,諸佛是從形相上說,平等的禮敬,決定沒有分別;稱讚是從如來上說,是從性德上講,不是形相。所以禮敬決定是平等,稱讚不平等,你的思想見解言行與性德相應稱讚,與性德不相應不稱讚,禮敬不稱讚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

  凡夫有沒有隨順性德的地方?有;有沒有違背性德的地方?也有;於是對於違背性德那些部分不讚歎,相應性德這個部分讚歎。我們中國古人講隱惡揚善,違背自性是惡,不說話、不讚歎,也不批評,不要批評、不要毀謗,善的這一面讚歎,讓他接受之後,他自己會感動,改過自新,「我做多少壞事,人家都原諒我,一句話不說;我才做一點點好事,他都這麼稱讚」,那個人會回頭、會改過。現代人不會回頭,原因是什麼?他行的善沒有人讚歎,他做的惡事別人大肆宣揚,「好,你們宣揚,我做更多一點給你們看」,起反效果。今天的社會資訊裡頭都是隱善揚惡,這還得了嗎?所以搞得整個社會動亂不安,原因在此地。

  聖人教導我們,跟我們現在人做的不一樣。因此《了凡四訓》這個小冊子,確實在今天學佛是必修的課本。你熟讀之後,你才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、因果的事實真相,你才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你才能認得清楚,這對於我們修行就建立了真正的根基。不在這上奠定根基,我們的修行費很多時間、很多精力,得不到效果,功夫不得力。為什麼不得力?你沒有扎根。民國初年,印光大師提倡這三本書,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用這三本書給我們學佛的同修扎根。無論學哪一個宗派,無論學哪一個法門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要從這三部書上扎根。

  這三部書的內容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「淨業三福」。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淨業三福,總共只有十一句話,這三種書是這十一句話的詳細講解,我們真正要懂得淨業三福,要不把這三種書念熟,深解義趣,淨業三福那只是口頭禪而已,不起作用。善裡面有真善、有假善,有大善、有小善,有圓滿的善、也有偏邪的善,這些事情袁了凡居士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《了凡四訓》有一個電視劇有沒有在做?希望多做,我們同修從外面來的,每一個人都可以帶一片回去,多看,要把它記熟。

  現在社會跟古時候不同,古時候的人心都比較厚道,從小接觸聖賢教誨的機會比較多,現在沒有人教,父母不教,學校老師也不教,距離聖賢愈來愈遠,所以造成整個世界的社會動亂不安,天災人禍頻率愈來愈多。災害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嚴重,眾生依然不覺悟,看這個樣子發展下去,恐怕到世界毀滅他也不覺悟。這是佛經裡面講的「一闡提」,沒有善根。諸佛如來都沒有辦法幫助他們,這是經典上常常感嘆的,「可憐憫者」。我們這一生有幸,還能夠接受到聖賢的教誨,多少還能懂得一點道理,不能不覺悟。

  在這個世間想做一樁好事,要經過許許多多的折磨,障礙太多;反而你做壞事,很多人幫助你,容易成功,做好事太難太難。這一邊李木源居士發心做「彌陀村」,我們在此地天天看著他,四面八方的障礙都來了,這個事情非常困難。現在最後是不得已,把居士林還剩的一點空地準備蓋大樓,大概最近這幾天就動工,這一樁事情與我們當初的理想差距很大。但是李居士一生當中,兩樁好事他真做到了。第一樁好事辦培訓班,第二樁好事是把新加坡九個宗教聯合起來,這是史無前例;團結不同的宗教族群,希求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這兩樁事情的功德不可思議,諸佛讚歎,龍天善神擁護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他做的是真善。培訓班是續佛慧命,這在三界六道是第一等的功德,沒有任何功德能跟它相比的。

  過去我們在台灣,韓館長她一生做了最大的一樁功德事情,也是舉世沒有人能跟她相比的,她提供講經的道場,讓我們在這個道場講台上三十年不中斷,所以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,這是在今天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人。其他不管她做什麼事情,我們都可以不聞不問,單單這一樁功德是全世界人的榜樣,是全世界人的模範,誰能做得到?她往生之後,她的兒子將圖書館收回,我們不能不離開。看上去這是一樁不好的事情,但是你細細去想,這個事情做得太好了;要不是他這樣做,我們決定不能夠離開圖書館,我們不能離開圖書館,此地培訓班就辦不成,聯合不同的宗教族群這個事情也辦不成。所以高貴民這個作法是逆增上緣,他這麼一做,這兩樁事情促成了。他要繼續像他母親一樣的護持,我們今天還是在台灣講經,我們的聽眾還只有一百多人,哪裡像在這個地方聽眾有一、兩千人?不可能。也不可能辦培訓班,為什麼?中國的這些同學不可能到台灣去,兩岸現在沒通。所以館長得諸佛護念,龍天威神加持,也加持他的兒子,教他兒子這樣做,使我們替佛教、替一切眾生,能夠做的犧牲奉獻更擴大,再向上提升。所以我們對於高貴民非常感激,我們沒有絲毫怨恨的心,非常感謝,他做得非常正確。諸位想想,你就懂得,你就明白。

  他不這麼做,我不可能到新加坡來。我這個人一生重視道義,人不能沒有義氣,圖書館那個小道場,我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經營,那是我們發跡的一個根,決定不能夠離開,決定不能夠忘本。我的一生對於我有恩德的人,我終身不忘;只要他對我有一天的恩德,我都不會把他忘掉。有很多同修,最簡單的例子,他送一盆花來給我,這是恩德;花會謝,我一定照幾張照片,永遠存到,永遠留念他,他什麼時候送一盆花給我,我是這麼一個人。所以要想我離開圖書館,簡直不可能的事情;他這個方法,那叫我不能不離開。所以一切都是佛菩薩最妥當的安排。

  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人,都有跟佛一樣恭敬的心來看待,這是學佛、是做人的一個基本道理。一定要把內心裡面,自私自利、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連根拔除,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做到純善。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教導我們,「晝夜常念善法、思惟善法、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這才是「眾福海」,這是「佛力能生普令淨」,我們真的得到受用了。佛的這幾句話,我們也真的懂得了,理解了。

  『佛能開示解脫處』。「解」,解除我們的煩惱,解除我們的習氣。我們常講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佛的教誨能幫助我們解除。「脫」,脫離苦難,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。解是從因上說,脫是從果報上說。如果沒有佛菩薩的教導,我們哪裡懂得?換句話說,我們心裡面的煩惱情結永遠沒有辦法解開,生死苦海永遠無法脫離,這一定的道理。於是我們就曉得了,怎樣學佛。學佛一定要從經教裡面學習,佛陀在世,我們許多疑難的問題可以向釋迦牟尼佛求教,佛滅度之後,法寶是我們唯一的依靠,法寶是經典。

  經典我們看不懂,不能解其義,求教於有修有行的人,真正有修有行不分在家、出家,如果我們要一定執著非出家人不可,那你就錯了,在家有修有證的大德不少。那我們出家人能不能向在家人學習?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,就示現給我們看,把這個問題給我們澄清了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大居士,維摩詰居士。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維摩居士講經說法,釋迦牟尼佛的學生,須菩提、舍利弗、目犍連,這都是著名的大弟子,常常去聽講經,聽維摩居士講經。聽經的時候,也是見面,頂禮三拜、右繞三匝,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沒有兩樣。這一種示現就是告訴我們,求學只跟有德行的人去學,不論他是在家、出家。如果說他是在家,他身分就低了一等,錯誤了,佛法是平等法。低了一等是你煩惱起現行,你自己要覺悟,你的煩惱起現行。普賢行,你就更不能修了,普賢行完全是清淨心、平等心修的。

  民國初年,歐陽竟無大師,這是在家居士,他創辦一個佛學院,這在中國佛教史上都很有名的,「支那內學院」,這個學院裡面就有不少出家的法師是他的學生。他在院訓裡面,這個院訓我看過,大聲疾呼「佛法是師道」,要認識清楚。師道裡面,老師第一大。不論他是在家、出家,是男女老少,只要他居老師的地位,他就是第一大。我們身是出家人,受過三壇大戒,但是是學生,見到老師就要頂禮三拜、右繞三匝,尊師重道。釋迦牟尼佛三福裡頭第二句講的,第一句孝養父母,第二句奉事師長。這個在家人,或者是在家女眾,或者是這個女眾還是個年輕人,只要他是老師,我跟他學,我就把他看作佛一樣。這一樁事情,密宗裡面比顯宗做得如法,密宗上師第一。這個上師是個在家女眾,如果我要跟她學法,必須按照規矩來。密宗做得比顯宗如法,好的一面我們要學習。

  顯宗現在嚴重的問題就是自尊自大,所以顯教今天是一落千丈,原因到底在哪裡,我們要多想想。不肯學習,對於認真學習的人,不但不護持,還嫉妒,還想盡方法來破壞。這正是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說的,末法時期,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佛不是不知道,佛對於我們今天社會現象瞭如指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佛的真實智慧。我們學佛,唯有多多的讀誦大乘,深解義趣,依教奉行,我們才能得真實利益,才能夠不受群魔的干擾。我們一心向道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這是堅行阿修羅王他所修學的法門,在此地提供給我們做參考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