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  • 視頻點播
  • 音頻點播
【請點選播放集數】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一0三0卷)  2003/4/29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12-017-1030

  諸位同學,請繼續看第五段「妙觀察世界」,佛十個名號,從第五句看起:

  【或名離貪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明顯,『離貪』如來,離貪佛。從這個名號,我們就能夠非常明顯的體會到,這個世間的眾生大多數貪心很重,所以佛特別用這種德號提醒大家。貪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,瞋實在講還是從它起來,他貪不到就瞋恨,如果他貪求的都能夠得到,他就不會生瞋恨心,所以它的確是個根!佛在經教裡面常常用歸納的方法,把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種,這是種類,所以叫百八煩惱。教導初學還是太多,天親菩薩很慈悲,將它再歸納,歸納為二十六個,這是「百法明門」裡面的二十六個煩惱。這二十六還可以歸納,歸納到最後歸納成六個,六個根本煩惱;六個還可以歸納,歸納就變成三個,貪瞋痴,叫三毒;三個還可以歸納,歸納到最後一個就是貪。

  菩薩六波羅蜜,頭一個治貪病,治貪煩惱。貪煩惱應該怎麼治?佛用布施;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在什麼時候,這種布施最明顯?在眾生遇到大苦大難的時候,這個布施最明顯。財布施,或是以財物幫助他,救濟他眼前的急難;或者用勞力幫助他,用內財,關懷他、照顧他,這是內財。給他說法,說法的範圍非常廣大,應機施教;看機緣,他需要什麼,給他講什麼,這就是屬於法布施。人遇到災難遭到大痛苦的時候,這個時候需要跟他講什麼?在一般最普遍的給他講因果的道理,縱然我們身受苦難,也不怨天不尤人。為什麼?過去生中造的業報。我們造了不善業,現在感得這個果報。

  凡事都有因,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,遇到艱難困惑的時候,不如意的時候,遭大難的時候,回過頭來反省,我什麼地方做錯了,遭到這樣的懲罰?這是一念的轉機,轉惡為善,轉災難為吉祥,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。錯一定是在自己,做深入的反省、檢討,改過自新。這些開示,就是法布施。我們能夠常常在他身邊給他安慰,他在遭到苦難的時候,還沒有被社會大眾遺棄,還有這麼多人熱心照顧,他得到安慰,他覺得很安全,這是無畏布施。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,他舉的例子舉得最多是看病,為什麼?看病這三種布施具足。人在生病的時候很苦,你去照顧他,內財布施,這裡有財布施;你安慰他,法布施;你在他身邊讓他有安全感,無畏布施,這個果報圓滿。果報將來得什麼?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

  最近我們這個地方算是很清淨,新聞廣播裡面每天報SARS的傳染病,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好像都有。在醫院裡頭,醫生、護士,我們想想,他們今天照佛法講他們在修布施,問題就是他有沒有這個意思。他要懂得佛法,這是他修大福報的機緣。他要有誠意、要有愛心,關懷這些病患、照顧這些病患,如果能懂得一些佛法,開導這些病患,剛才講的三種布施具足。我們要想修福沒有地方修、沒有機會修,這是好機緣!縱然是被感染,不幸這個醫生或者護士,我們看到他:他很可憐!他照顧別人,自己被感染,死了。我們凡夫眼裡看的。如果我們有天眼來看他,他那種真誠、愛心,他生天,到天上三種福報都得到了。大概一般宗教的宗教徒,真正有信仰的都知道,人、所有一切眾生都不會死的,只是換個身體、換一個空間、換一種生活環境。

  所以,明瞭事實真相不會貪生怕死,為什麼?沒有死!生死在佛法裡講得太多了,就像換一件衣服一樣;這個衣服穿髒、穿破了,換一件。這個可以說所有宗教徒都承認,但是對這樁事情、事實真相,實在講,不清楚,含含糊糊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就是遇到死亡了,他也很開心,一點恐懼都沒有。真的,生從哪裡來,死到哪裡去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怎麼會有煩惱,怎麼會有貪瞋痴!人在這個世間,最重要的是要積功累德、要斷惡修善,前途一片光明。要放下自私自利,熱心幫助世間苦難眾生,功德利益不可思議!心量狹小,念念為自己,沒有前途,縱然目前能過得去,前途一片黑暗,那就是佛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。

  昨天我翻閱《古今文選》朱熹的一篇文章,「白鹿洞書院揭示」,在《古今文選》第一百一十三期,精裝本在第二冊,我看這篇文章。他是宋朝人,他的教學一直影響到清朝末年。《四書》是他編的,他最大的功勞,是把儒家的東西經過他的整理,變成了系統化,有條不紊。儒家孔老夫子、孟夫子的教育,教什麼?孔孟所教的是中國古聖先賢傳統的教育,所以夫子講得很好,「述而不作」,作是創造,孔老夫子他一生沒有創造,他說的都是別人的,所以他是集大成者,把古聖先賢好的東西會集起來,自己修學教導學生,沒有自己的創作發明。朱夫子亦復如是。他們教學的影響,孔夫子能影響到二千五百年,在中國找不到第二個人。朱夫子把它整理出來,簡單明瞭,教學的宗旨,五樁事情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就這五樁事情,這叫教育。

  這五樁事情誰說的?堯王說的,堯舜,所以夫子真的是述而不作。他覺得堯舜這五個教育的宗旨非常完備,這種教育宗旨,在中國從堯舜那個時候來說起,真的是四千多年的歷史,都是遵從這個宗旨。這麼長的時間,這個國家改朝換代,我常說,興革之處很多,唯有教育遵守前人的方法,沒有改變過。從堯舜禹湯一直到滿清,中國的教育宗旨還是這五句話,二十個字,如果大家都能夠遵守,社會有秩序,天下太平,人民安樂。今天世界為什麼會這麼亂,災難為什麼會這麼多?這五句忘得乾乾淨淨,沒有人提了。我們今天看到一線曙光,心裡歡喜,無比的欣慰,我們看到中國、看到台灣兒童讀經,希望指導兒童的人,細細去研究堯舜所說的教育宗旨,現在還適不適用。這是根本做人的道理。父子有親,孝道;君臣有義,忠、忠孝;夫婦有別,這裡頭有恩、有德、有情、有義;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我們想想這五條、這二十個字,合不合乎現代社會。

  教學的方法,有十五個字: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我們看看他這五句,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信解行證相不相通?他沒有講到證,他講到行,他重視解,解裡面確實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都是求解,講得很詳細。信當然在其中,你要不信你怎麼肯學,後面篤行,老老實實去做到。後面列舉修身、處事、接物,三個原則,講到修身,「言忠信,行篤敬」,你看多簡單!處事原則「正其義,不謀其利」,待人接物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簡簡單單幾個字。儒家教的是什麼,總得要知道。佛家教的是什麼?我們是個佛教徒,尤其是淨宗學院,別人要問你,你們這裡教些什麼,我們要能答得出來。佛法教人淨業三福,那是根,孝親尊師,十善五戒,四攝六度,普賢十願,佛教導我們的,這幾句把全部的佛法包括了。至於佛、菩薩、羅漢、天人,那只是你修學功夫淺深不同的差別,宗旨是一個,方向是一個,目標是一個,一致的;只是有近程、遠程、究竟不一樣。但是離貪是根本,這是最嚴重的煩惱,煩惱的根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個根生出來的,這個根要拔除。第六個名號:

  【或名勝慧。】

  『慧』是智慧,『勝』是殊勝。菩薩的智慧也稱殊勝,佛的勝慧究竟圓滿。沒有智慧,不但不能化他,連自度都度不了。「慧」從哪裡來?慧從求學而來的。所以,父母給我們的是身命,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,慧命比身命更重要,人要沒有智慧,跟一般的動物有什麼差別?人跟一般動物不一樣,就是因為有智慧,智慧得自於老師,老師是慧命的父母。中國人知道,所以對老師非常尊重,中國人把老師跟父母是看作同等地位,尊師重道。學佛之後我們才曉得,慧命比身命殊勝太多了,沒有慧命,你不免六道流轉;如果有了慧命,你就很可能超越六道,可能超越十法界,這個利益不可思議。所以老師的恩德,佛菩薩!絕對不是父母恩德能比的,父母恩德一世,佛菩薩的恩德生生世世。報恩的人,把報父母之恩擴大到報三寶恩,使親恩與佛恩融成一片、融成一體,真正報恩者。現在世間人不懂得恩義,什麼原因?不知,知恩自然就會報恩,他不知恩,那有什麼法子!

  我們今天這個緣分算是不錯,每天我們都在深入的研究、學習,跟大家在一起研習,每天都不間斷,可是同學們依舊不開悟,這是正常的,這一點都不希奇,為什麼?薰習的力量不夠,哪有那麼快就成就?三、五年的薰習就覺悟,是上上根人,現在在這個世間這種人找不到了。一般我們從歷史上看,這個薰習要十年以上,天天在聽經,天天在學教,天天在修行,搞了十年、二十年,恍然開悟,中等根性。能夠十幾、二十年不離開學習的道場,這個人有福報,他要沒有福報,要有業障、有魔障,他在這裡住不住。業障重的,住幾天幾個星期他就受不了,就走了,他心裡起煩躁;業障輕的,住個一兩年、兩三年走了,不能成就。所以得有大福報,你能在這個道場住上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。

  印光大師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三十年,怎麼成就的?三十年每天鍥而不捨,誦經、閱藏、念佛,三十年如一日,人家成就了。古時候的道場是學校,每天講經沒有間斷的,講的人多。我們看寺廟裡面這些組織,方丈和尚講經,首座和尚講經,你看這個寺廟裡頭有多少位首座和尚,他們都是輪流開課講經的,好處無論講什麼經,旨歸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不是個人講個人的。和尚是校長,他聘請那些教員,首座就是教員,擔任教學的,決定跟自己志同道合,所修所學的是同一個法門,這樣才能叫大家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。不能說老和尚講淨土,首座和尚教參禪,那就把道場破壞了,沒這個道理。無論講什麼經論,一定是導歸淨土,這就對了。

  過去我們在台灣,台灣知識青年學佛的風氣開了,台灣許多佛教道場都辦夏令營、冬令營、佛學講座,首開風氣是台中慈光圖書館,李炳南老居士在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,一年辦四次。一次是在暑假,一次是在寒假,寒暑假兩次,對象是台灣全省各個地區的大專學生,他們來報名參加;另外兩次是在學期當中,這個對象是台中市本地的大專學生,利用星期天。學生平常學校裡有上課,星期天,你要來學佛兩個小時,來上一堂佛學課程。台中慈光佛學講座有五個老師,除了李老師之外,另外那四個老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,這個好,所以無論開什麼樣的課程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跟其他道場辦的夏令營,冬令營不一樣,為什麼?他們請的法師在外面請的,課程沒有標準,請那個法師,你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,個人講個人的,接受教育的學生很困難,這個法師講淨土好,下一堂課另外一個法師講禪好,把學生學糊塗了。這是當時我在那裡看到的現象。所以我對台中這個講座很讚歎,雖然五個老師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得利益,每個老師講的時候不會有矛盾,不會有衝突。

  在過去所有寺院叢林無不如是,一個道場有這個道場的道風、學風,所以他們請的首座和尚,也跟李老師一樣,都是學一個法門。同樣學一個法門,同樣修這些經論,彼此知見相同,見和同解,沒有問題,能成就人。勝慧!李老師保護他的學生,這樁事情他很用心。國內外的高僧大德到台灣來,到了台中,他一定盡地主之誼,禮節很周到,一定供養,請這些法師大德吃飯,還有供養,一定要送禮,但是怎麼樣?絕對不會請他講開示,當然更不會請他講經,什麼原因?老師對他們真的是從內心生起恭敬、讚歎,學的法門不一樣,他領導的這麼多人苦口婆心勸導大家,天天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那個法師是參禪的,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,這怎麼辦?那一個上師是學密的。所以,一律不請人講開示,不請人講經,要聽經、聽開示,只聽他一個人。另外有專修淨土的,專修念佛法門的這些大德,有時候經過台中,李老師會請他講開示。同一個法門!不會聽了他的開示,聽了他的講演生疑惑,絕對沒有這個情形,他才敢請。這是愛護學生,為學生做的防護工作,做得很周到。

  我跟他學,第一天條件就談好、談妥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,除他之外,任何法師、居士、大德,講演、講經都不可以去聽。什麼原因?我們初學,不曉得走哪一條路子,聽多了無所適從,這是中國古人講的師承,跟一個老師。一個老師帶你走一條路,他有責任,他有使命,一定在這條路上有成就,這個忙他幫你。如果你到處聽到處學,一點辦法都沒有,這靠你自己的命運,幫不上忙。勝慧不容易,這是真實智慧,通達理事實相,還要明瞭學生的根性,觀機。這一點說老實話,我觀機的能力比不上李老師,我們常常把人看錯了。李老師對學生的觀察他很冷靜,大致上都相當準確,學生的修學、學生的成就,一般也能夠預料得到。這一點我還沒有學到。當然在現代這個時代,善根深厚、福德因緣,愈來愈少見了,多數是虛偽的,表面的,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情,所以成就相當難。

  不要說是學佛,學佛先學做人,做人的道理都不懂,他怎麼會成佛?哪有這種道理?從前做人做好了才學佛,所謂是人成即佛成。佛乘是建立在人乘的基礎上,你看五乘佛法,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菩薩、佛,好像五層大樓,人乘是第一層,第一層沒有建起來,你怎麼會建第二層、第三層,沒這個道理!所以李老師教我們的時候,儒佛同時教導,這是補習班的教育。我們從小儒家東西沒有學,縱然學一點不夠,都忘掉了,從頭再來。現在時間到了。

  諸位同學,接著看名號的第七句:

  【或名心平等。】

  這一句也很容易理解,但是真正理解它,實在也不是容易事情,為什麼?如果不是真正的理解,你不能落實。真實的理解、透徹的理解、圓滿的理解,是如來果地,完全落實了。佛是什麼心?佛是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佛;反過來,眾生的心,是極不平等。不要說我們對人不平等,對一切眾生不平等,就是對自己又何嘗平等過?早晚想法看法不一樣,哪來的平等?我們要問,為什麼會不平等?萬緣放不下,放不下就不平等。佛菩薩為什麼平等?佛菩薩放下了。所以平等與放下有密切關係,這個放下與看破有關係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平等是果相,看破放下而後平等心現前。平等裡面充滿了智慧,為什麼?障礙沒有了。不平等造成障礙,不平等造成空間不同的維次,是不平等造出來的;所以,平等心現前,空間維次突破了。

  平等也有功夫淺深不同。阿羅漢放下一切執著了,見思煩惱放下了,他的心比我們平等多了。我們這個心像海裡頭大風大浪,阿羅漢小風小浪,跟我們一比,他的心平等,我們不平等。可是他跟菩薩比,他心不平等,菩薩心平等,為什麼?菩薩的心是微風細浪。到佛心風平浪靜,微細的波浪都沒有了,真平等。這個時候,照見法界虛空界,有這麼大的德用,突破一切時空維次,所以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統統明瞭,此界他方,如對目前,自性本具的德能完全恢復了,這是佛,這是如來。我們學佛,學佛的目標在哪裡?要在這個地方就對了。我們絕對不是求世間名聞利養,要是把世間名聞利養放在心上,這個目標永遠達不到。諸位想想,這個多麼殊勝!好是真好,難是真難,有沒有辦法達到?方法是有,問題是你信不信,你肯不肯幹。

  對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來說,佛給我們設了近程與遠程,近程極樂世界,先取得極樂世界,然後這個遠程終極的目標你一定可以達到。真難得!所以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就這麼一個目標,決定往生淨土!你要想往生淨土,你必須具足往生的條件,這些條件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頭。最近這十幾年來,我們極力提倡《無量壽經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過去我訪問北京,趙樸初老居士讚歎,尤其是看到我們科會的本子。我們摺疊科會本子印得非常精美,很詳細的科判,他看到了生歡喜心,跟我說難得這部大經註解有了,科會有了,還有詳細講解的錄相帶。那個時候是錄相帶,現在已經把錄相帶轉成DVD,老人讚歎備至。

  可是最近兩年反對會集本的聲音很多,我很清楚、很明白,那個目標是對我來的,他們真正目的是不希望我回到中國去,樸老在世每一次見到我都勸我回國,落葉歸根,我很感激他,他跟我是同鄉。這兩年的反對我了解,我滿眾生的願,我不再回去了,所以我這才決心移民到澳洲來,而且很快我拿到澳洲的公民。我一生的事業非常單純,就是在攝影棚每天四小時的講經,我活一天講一天。今天我看到片頭上我們的經講到一千零三十次,我們每一次兩個小時,照這樣的進度,這一部《華嚴經》至少還要八千個小時,還要講四千次,總共一萬個小時,這是我的事業。如果《華嚴經》講圓滿了,還有壽命,我希望再能把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淨土五經一論,我都希望能詳細講一遍。我在攝影棚講,我面對著攝相機跟全世界,你們在衛星電視、在網路上,我們共同學習。

  家裡面現在這個設備很便宜,尤其是將來的網路,這一次他們做華藏衛星電視,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,到澳洲來告訴我這個事情。我們也接收下來看看,效果還可以。我告訴他們,科技不斷的在進步,五年到十年之後,衛星傳播很可能會被淘汰,什麼東西代替?網路。網路的頻道肯定不斷的加寬,將來就取代了電視的廣播。小型的電腦做得愈來愈精細,將來你收看網路節目的時候,你的小電腦裝在口袋裡頭,隨時隨處可以收到全世界所有網路上的資訊。這不是幻想,就在眼前。澳洲地大人少,一般不是在大都市居住的居民,彼此距離都很遠,所以他們的教育首先提倡遠程教學,澳洲遠程教學辦得很好,世界第一。遠程教學利用無線電,利用網路。澳洲我去參觀幾個大學,幾乎每一個大學都有遠程教學這樣的設施,所以你考上他的大學,不一定要到學校來讀書,在家裡可以讀。

  尤其是南昆大,他們把遠程教學做為重點,在全世界有六十多個國家地區,學生不必到學校來。我們佛教教學,將來我們推動倫理道德的教學,要用這個方法。少量的師資,有五個到十個老師,每天在一起讀書學習,我們利用科學技術的設施,把我們學習的成果與全世界有志一同的同學們共享。從前這事情是做不到的,現在可以做到;可以做到,我們就要做。所以經文我們都希望用字幕顯示出來,因為有許許多多地區找不到經本,我們所講的經文都顯示在字幕上,這方便,不需要用經本了。自己如果想要一套光碟也不難,現在製作的成本很低,這是一樁好事,要利用,要推廣。下面一句,第八句:

  【或名無能勝。】

  如來果地確確實實,無論在任何一個方方面面,諸佛如來確實是第一,等覺菩薩不能超過他。菩薩成佛了,佛佛道同,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現前,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相好,統統現前了。佛立這個名號,我們能夠想到用意之所在,激發我們向上的心,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,一定要發大行,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性德。四弘誓願最後一句那是目標,佛道無上誓願成,這個才叫真正有志氣、有抱負,要成就世出世間第一等法,成就之後以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服務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應化身跟眾生和光同塵,雖然和光同塵,決定不染污。換句話說,永遠跟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相應,這才能真正幫助一切眾生,救護一切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。如來家業,如來家的事業如是如是。叫「無能勝」。

  【或名智慧音。】

  句句都是真實話。佛的言語字字句句都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流露出來的,跟六道眾生不一樣。六道眾生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要知道它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。意識心就是第六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是從這裡頭流露出來的,不是自性。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他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,不一樣。因此,言語記錄下的文字儘管與六道眾生相同,這個相同就是佛的善巧方便,就是佛菩薩的隨緣,隨順世間,這個字好像你也看得懂,話你也能聽得懂,可是它裡頭真正的智慧你就不懂。智慧在哪裡?就在言說文字裡頭,甚至於在形相裡頭。你為什麼看不懂?你看得太淺,所以你只能看到它的表層、表面,深入一層你就看不到,深入兩層、三層、無限層,那你就更不必說了。佛經裡頭常講,徹法底源,那是講深度。六道凡夫所聽的、所看的,表面這一層。其深無底,其廣無邊,深廣你看不到,你只看到眼前。

  佛菩薩慈悲,看到你們只能看到表面,他也點頭也歡喜,也很好。果然有善根福德的,看到這一點表面,他也得利益,小利益。善根深厚的人,他所體會的就深,體會的意思就廣,他得的利益多一些。隨著善根福德不一樣,體會的境界不相同。所以佛經,為什麼讀不厭學不倦?同樣這部書,一遍有一遍的味道,不相同,遍遍幫助你提升,快樂無比。世間這些文章就沒有這麼深的味道,換句話說,它的深度廣度是有限的,為什麼?識心裡頭流出來的。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,它的深度廣度是有限量的;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那是沒有限量的,味道不一樣!這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十住菩薩理解的跟十信菩薩當然不相同,十信菩薩理解得淺,十住比他解得深,十行位的菩薩比十住又要深,十迴向的菩薩比十行又要深,又深又廣,都這一部經。從初發心學習,學一輩子,生生世世學,學無量劫,遍遍都有新意思,不一樣,這個才有樂趣。老是學這部經,老是這一點東西,人不就厭煩了,還會去學它嗎?

  世間這個書籍確實好文章有攝受力,中國舊的小說四大部,名著真有攝受力,一遍看了還想看第二遍。《三國》、《水滸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紅樓夢》,這四大部我在做學生的時代至少看過十遍,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,十遍之後呢?不想看了。它的攝受力就比不上《四書五經》,《四書五經》從小念的,現在看起來還是非常有味。《四書五經》又比不上佛法了,佛法那個味濃,法味!你今天為什麼不能學習,味道你沒有嘗到,如果你要嘗到,那真是古人講的欲罷不能,捨不掉!世間好東西沒有比這個更好,然後你才曉得,古人稱這個為三寶,稱這個為法寶,它真的是寶,它讓你沒有辦法離開。這是什麼東西?就是自家的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。非常可惜,你沒能嘗到味道!你為什麼嘗不到味道?世間名利五欲六塵的味道你沒有放下,那個東西沒放下,這個法味你嘗不到,為什麼?這些味道跟法味混合在一起,法味變了,你嘗不到,道理在此地。

  就好像我們喝茶,一杯很好的茶,但是怎麼樣?你裡面摻很劣的茶在裡頭,摻的分量很多,合起來這個好茶的味道你喝不到,那要怎樣?決定不能摻雜。我們一般人說實在話不懂得喝茶,那個懂得喝茶的人、喜歡品茶的,你看他家裡茶壺好多,一個茶壺不就夠了嗎?為什麼要那麼多?他們真講究,哪一種茶用哪一個壺,為什麼?他泡茶的時候,這個茶滲透在這個壺裡面,它不雜,不雜另外一種茶的味道,所以才能夠喝到真正那個茶的香味。他一種茶用一種壺,用一種杯子,絕不會相同的,考究的,真正喝出它的味道。不像我們,我們什麼茶都一個壺一個杯子,混雜在一起,味道就變質了。法味亦復如是,這裡頭不能夾雜著世味。六道裡頭五欲六塵這個味道,這個東西要淘汰盡,你的心清淨了,你再接受佛法,這個法味你才能嘗出來。這是我們今天許許多多的學佛人,為什麼得不到法喜,嘗不到法味,原因在此地。

  所以祖師大德諸佛菩薩,一再教導我們,斷煩惱,要斷習氣,要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放下,法味就現前了。今天我們學佛,實在講我們在佛法剛才講了只看到表層的一分,我們的底子是非常深厚的煩惱習氣,這個一分佛法到這裡來,馬上也變成煩惱習氣,這就是你為什麼入不了佛門的真正原因,在這個地方。佛法不是別的,是自己的自性,所以它有這麼大的攝受力。經論上佛常講「當人自性」,當人就是自己,是我自己的自性,是我自己的性德,我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,禪宗裡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個經典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。你要想嘗到法味,古大德講得很好,所謂是煩惱少一分,智慧長一分;煩惱少兩分,智慧長兩分。這個話很有道理,這個話非常重要。我們想想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煩惱,少了幾分?拿學佛前跟學佛後到今天,自己認真去想想。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沒少,那你的佛法可以說全是表面,甚至於表面的意思你都誤會、都曲解。經文,說老實話,字你認識,意思你不懂。你來聽講,言語你聽得懂,意思你還是聽不懂,不得受用!檢驗自己的功夫、成績,要靠反省,一比較非常明顯,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,兩個人!

 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,跟一般年輕人一樣,好勝,無論在哪一方面,跟人家競爭,絕對不會讓人,吃虧、受人家的侮辱,有瞋恚心、有報復心,非常強烈。學佛之後,這些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前十年忍辱的功夫,遇到這些逆境、惡人能忍,沒有化解,心裡面還有不平,但是能忍就是了。學佛三十年之後,平了,忍的相沒有了。所以要常常檢點,常常反省。真用功的人,大的階段每一年要認真反省,今年跟去年比有沒有進步;如果功夫得力,月月不一樣,到這個境界一般講你求往生有把握了,月月不相同。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一切隨順經教,天天不離開經教,經教裡頭教導我們,怎樣做人、怎樣處事、怎樣待人接物。佛法有了一定的深度,接觸的面廣了,可能接觸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,超越眼前的時空,你也知道怎樣跟他們交往。智慧音。再看第十句:

  【或名難出現。】

  這個名號是警覺一切眾生,提醒他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有這樣的警覺,他會珍惜這個緣分,知道這個緣分得來不容易,一定要抓住。機緣,所謂是一縱即逝。所以成功的人,我們常講世出世間法都一樣,成功是認識機會,能夠及時抓住機會,他成功了。這裡面特別是做學問的人、修道的人,最重要的是善知識、好老師,你要真認識,你要能抓住,他會真的幫助你。可是障緣很多,障緣是阻礙你的,那就是外面有意無意對你這個老師毀謗,把你對老師的信心完全喪失掉。如果你沒有智慧,你聽信這些人,聽信他們的話,捨棄了,可惜的不是他,是你自己。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人毀謗?今天毀謗佛的人太多太多了,佛都有人毀謗,菩薩、阿羅漢、善知識這還能免得了嗎?真正的關鍵在自己,自己要有理智,不能感情用事。聽了別人對老師的毀謗,古時候人好,他受過這個教育,他懂得,別人毀謗我的父母、毀謗我的老師,耳可以聽,口不能言。人家毀謗這些言詞,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你就產生疑惑,疑惑是你修學裡頭最重的障礙。我們自己學習能不能成功,沒有別的,就在一句話,依教奉行。你對老師沒有信心,喪失信心了,他講的話你不會去做,你怎麼會成就?

  所以要知道佛出世難,善知識出世也難,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,你要能有這樣的心態,你的成功、成就已經有了一大半,無論別人怎麼毀謗,信心不動。這兩年你看多少人對於會集本的毀謗,報紙、雜誌上都有很多篇幅,很多人看到了寄來給我,我不看,我都燒掉,為什麼?絕不能讓我心地裡頭有這個染污,我不看。你給我講,我立刻止住你,不要再講下去,我不要聽,我的信心不會改變。我跟大家說得好,這部會集本是我老師交給我的,我老師沒交給你,交給我的,交給我我當然要信受奉行。我相信老師,我是跟他學的,他今天把這個本子交給我,我要依教奉行,我要把它發揚光大,弘遍十方,流傳後世。這是我的使命,要不然他把這個交給我幹什麼!你毀謗是你的事情,聽了你毀謗,改學別的法門,那也是個人的因果,與我不相干。我決定不能改變,我還是要細講這部經。難出現!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難出現!末後這一句總結我們念下去:

  【如是等其數十千,令諸眾生,各別知見。】
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
#